问题

为什么步兵迫击炮/无后座炮/榴弹发射器一类的便携式重武器不往大口径高射速低处速短身管滑膛方向发展?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武器设计上的权衡和取舍。我们平常看到的步兵迫击炮、无后座炮、榴弹发射器,它们的设计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你要提的“大口径、高射速、低射速、短身管、滑膛”这种组合,确实听起来挺矛盾的,也解释了为什么它们不像你想的那样发展。

首先,咱们得把这些武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设计目标理清楚。

步兵迫击炮: 它的核心优势是“易携带、火力支援快、弹道灵活”。它之所以弹道抛射,是因为它依靠炮闩撞击炮底的底火,把炮弹推出。这种方式简单可靠,但精度和射速都有上限。而且,它设计成滑膛,是为了装填炮弹方便,弹体本身的稳定翼就能保证飞行姿态。炮弹本身也是“自转稳定”的,靠弹体上的尾翼。

无后座炮(RCL): 这玩意儿的精髓在于“抵消后坐力”,让它能在没有炮架或车辆支撑的情况下使用。它通过向后喷射燃气来平衡炮弹发射时的反作用力。它的弹药通常是有尾焰的,所以也需要滑膛炮管。强调的是单兵或小分队能在相对简陋的条件下打击装甲目标。

榴弹发射器: 这是更近距离的支援武器,目标是压制步兵、摧毁轻装甲或工事。它的射程相对近,弹药爆炸威力是关键。最早的都是步枪榴弹,后来发展出独立的发射器。很多现代的榴弹发射器是滑膛的,发射弹体自身有稳定翼的弹药,追求的是射速和火力密度。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你提的几个关键点,为什么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有点“不合拍”:

1. “大口径” vs. “便携式”:
口径越大,炮弹越重,威力越大。 这是显而易见的好处。
但是,口径越大,意味着炮管越粗越重,炮弹越重,后勤运输负担越重。 步兵迫击炮和无后座炮之所以能被步兵携带,关键在于它们的重量被严格控制了。一个大口径的滑膛炮管,就算短,也比现有迫击炮或无后座炮的管子重得多,而且炮弹的重量是个更大的问题。士兵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能携带的弹药量也会急剧下降。想象一下,一个步兵排需要携带的“大口径”炮弹,这后勤压力瞬间就上去了。

2. “高射速” vs. “大口径/重弹药”:
高射速意味着能快速倾泻弹药。 这对于压制步兵或进行火力覆盖很有用。
问题在于,大口径炮弹的装填、发射和冷却都需要时间。 即便炮弹没有定装弹药(比如迫击炮弹需要装定引信),装填、瞄准、击发这个流程,在“大口径”的情况下,你很难做到像小口径机关炮那样“嗖嗖嗖”地打。而且,大口径发射的后坐力(即使有抵消措施)和震动也会对射击精度和操作人员造成更大负担,限制了连续射击的速率。

3. “低射速” vs. “短身管/滑膛”:
你这里可能是想表达“射击速度慢”或者“射弹飞行速度慢”?如果是射击速度慢,那和前面的高射速矛盾。如果是指“射弹飞行速度慢”(低初速),那确实是很多滑膛武器的特点。
滑膛炮管的优势在于发射稳定翼的弹药,弹药设计更灵活(可以设计成更复杂的空气动力学外形)。 但是,滑膛炮管在加速炮弹方面,不如膛线炮管高效。弹丸在滑膛炮管里,主要靠炮管壁和弹带(如果有的话)的摩擦和引导,而膛线是通过螺旋槽来给弹丸施加旋转,使其获得更好的飞行稳定性。
“短身管”: 短身管的好处是便于携带和机动。但是,炮管越短,炮弹在里面加速的时间就越短,这直接导致炮弹的初速(离开炮口的速度)就越低。低初速意味着射程缩短,精度下降,而且飞行时间长,更容易受风等环境因素影响。很多步兵支援武器(比如迫击炮)的弹道之所以抛射,也有弥补初速不足和增加射程的考虑。如果再把身管做得更短,威力会进一步受限。

4. “滑膛” vs. “高射速/大口径”:
滑膛炮管是发射尾翼稳定弹药的理想选择。这是很多现代榴弹发射器和一些迫击炮的选择。
然而,如果追求“高射速”和“大威力”,尤其是要打击坚固目标或装甲目标,膛线炮管在给弹丸施加旋转稳定方面,效率更高,能获得更高的初速和更好的精度。 现代坦克炮普遍采用滑膛炮管,是因为它们发射的是专门设计的、具有穿甲能力的次口径穿甲弹(APFSDS),这种弹药本身有弹道稳定翼,不需要旋转稳定,而且滑膛炮管能允许炮弹在更短的距离内达到更高的速度,这对穿透装甲至关重要。但是,这种弹药的设计和使用,对炮管材料、结构、膛室设计的要求非常高,远不是简单的“滑膛”二字能概括,也和步兵迫击炮/无后座炮的设计哲学完全不同。

那么,为什么不往这个方向发展呢?简单来说,就是因为这样组合会大大削弱这些武器原本的优势,并且在技术上很难兼顾。

如果走“大口径、滑膛、短身管”: 炮弹重量大,携弹量少,初速低,射程短,精度差。这和步兵迫击炮追求的“火力支援快”和“射程”是矛盾的。
如果再追求“高射速”: 在大口径、短身管、滑膛的情况下,想获得高射速,就意味着要解决巨大的后坐力、过热问题,以及操作简便性。这很可能就需要复杂的液压缓冲、热交换系统,以及自动装填机等,这些都会让武器变得笨重,不复“便携”的特点。

现有武器的设计哲学是“在满足特定作战需求的前提下,实现重量、操作性和成本的最佳平衡”。

迫击炮 牺牲了精度和射速,换取了简单、轻便和隐蔽性,通过大仰角实现远射程和灵活火力支援。
无后座炮 为了抵消后坐力,采用了一些特殊设计(比如喷管),牺牲了部分炮管长度和效率,换取了单兵操作的可能,主要用于反坦克。
榴弹发射器 则更侧重于近距离的步兵支援,追求火力密度和操作便利性,弹药通常是相对较轻的、带有稳定翼的。

真正往“大口径、高初速、滑膛、短身管”方向发展的是什么?

其实,现代坦克的主炮已经接近了这个概念的极端,但它不是步兵便携的。坦克炮是滑膛的,可以发射高初速的次口径穿甲弹,而且身管相对短(比同等口径的线膛炮短),但它依靠强大的车载动力系统来处理后坐力、弹药装填以及冷却,而且坦克本身就是个庞大的平台。

对于步兵而言,如果真的需要“大威力、高初速”的武器,更可能的发展方向是:

1. 更先进的、弹药本身能实现高速飞行的“无后座炮”或“火箭筒”,比如装备了助推火箭发动机的先进炮弹,或者采用更高效的后坐力抵消技术,但弹药仍然会受限于携行和装填的便利性。
2. 专门的、轻型化(但仍然不便携)的支援武器,比如一些特种部队使用的、安装在轻型载具上的25mm甚至30mm链式机炮或自动榴弹发射器,它们虽然口径比传统的步兵榴弹发射器大,但仍然需要载具来支持。

总而言之,你提出的那种武器组合,就像试图把跑车的引擎装到自行车上,很多关键的技术限制和设计理念是相互冲突的,最终的产物要么会失去原有武器的优势,要么会变得不切实际。武器设计就是在不断地权衡与妥协中找到那个“最优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WM的连排级步兵支援武器是leIG18和GrW34,Pak35/36一直是以独立的反坦克炮部队形式存在的,替代Pak35/36的是Pak40,而且也主要是为了反坦克而不是支援火力而替换的。Mk108……陆军为什么要用Mk108,37mm Flak平射不好么?

迫击炮符合低初速要求,但是大口径太重了,发配武器排;步兵炮已经死了,就不去说了;火箭筒妥妥的大口径低初速。为什么不高射速?那我反问一句,20rpm慢吗?

P.S. 没良心炮就是土制大口径迫击炮,对应的是营属的自行120mm迫榴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武器设计上的权衡和取舍。我们平常看到的步兵迫击炮、无后座炮、榴弹发射器,它们的设计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你要提的“大口径、高射速、低射速、短身管、滑膛”这种组合,确实听起来挺矛盾的,也解释了为什么它们不像你想的那样发展。首先,咱们得把这些武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设计目标理.............
  • 回答
    步兵战车,这个战场上的多面手,为什么不像坦克那样越做越大?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因为它们是步兵载车”这么简单,而是实实在在的权衡与取舍,是战场需求与技术、经济、战术等多方面因素在博弈的结果。首先,得明白步兵战车的根本定位。它不是坦克的“小弟”,更不是简化版的坦克。步兵战车的核心任务是“载兵”,它得把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现代战争中一些核心的矛盾和现实。你说“很多兵种都可以做到零伤亡”,这个说法其实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因为即便是最“高科技”的兵种,想要保证绝对零伤亡,在真实的战场环境下,其难度依然是难以想象的。不过,我们可以理解你想表达的意思是,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步兵,一些技术兵种在特定.............
  • 回答
    “秦汉步兵的弩箭,那真是战场上的噩梦啊!”说这话的老先生摇着头,眼神里带着几分怀念。他年轻时在古籍里翻找了无数遍,就为了弄明白这曾经叱咤风云的玩意儿怎么就渐渐淡出了后世的军事舞台。这其中的道道儿,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你想啊,秦汉时期,尤其是秦朝,那会儿的统一战争可不是闹着玩的。军队要的是什么?是.............
  • 回答
    关于美苏两国陆军步兵班在结构上的差异,尤其是火力组和机动组的划分,这背后涉及两国军队在军事思想、战场环境想定、武器发展以及战术理论上的不同取向。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美军的“火力组”(Fire Team)模式:美军步兵班的核心通常由9到10人组成,被进一步划分为两个“火力组”,每个火力.............
  • 回答
    在讨论线列步兵时代为何不让第一排举盾牌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先明白那个时代的战争形态和步兵的核心职能。线列步兵,顾名思义,是一种通过排成严整的“线”状阵型来作战的步兵部队。他们的主要武器是火枪(早期是滑膛枪,后期逐渐发展为前装滑膛枪,再到前装线膛枪),以及刺刀。这种战术体系是在经历了火药武器的演变、冷.............
  • 回答
    “反步兵导弹”这个说法,从字面上看好像很合理,但实际上,现代军事术语里并没有这个独立的类别。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涉及到武器的定义、发展历程、战场需求以及国际法规等等。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弄明白什么叫“导弹”。导弹,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带有制导系统的、可以自主飞向目标的爆炸性武器。它和炮.............
  • 回答
    咱们聊聊为啥国产的步兵战车、坦克这些陆地大块头,跟同级别的外国货比起来,价格上好像总是比较“亲民”一些。这事儿说起来,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完的,背后牵扯到不少道道儿,我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得说一个最直观的因素:人力成本。中国作为世界工厂,这一点上确实有优势。相对来说,国内工人的平均工资和福利待遇,跟.............
  • 回答
    很多人一提到直升机和步兵,脑子里立刻跳出“步兵的天敌”这个说法。这话说得一点没错,而且背后的原因远不止表面那么简单。如果你真的走过那个年代,或者看过一些当时的战史记录,会发现直升机对步兵造成的威胁,那是实实在在的、令人心惊胆战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直升机之所以能成为步兵的“天敌”,关键在于它 打.............
  • 回答
    罗马军队的主力从重装步兵转向骑兵,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更不是简单的“政策转向”。它背后是罗马社会、经济、军事技术以及战略思想的深刻演变。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转变,那一定是“适应”,罗马军队为了在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环境中生存和扩张,不得不调整其核心战斗力。一、 重装步兵时代的辉煌.............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很有代表性。很多人觉得步兵有弩这种远程武器,应该能有效克制骑兵,为什么历史上的步兵面对骑兵时,常常感到畏惧,甚至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背后其实涉及一系列的战场要素,绝非一两件武器就能简单解决的。我们得把这场“猫鼠游戏”拆解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明白弩的“优势”和“劣势”。弩的优势: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也触及了《星球大战》系列一个很有意思的设定。明明拥有能够摧毁星球的超级武器,飞船技术也早已突破光速,为什么在地面战争中,双方阵营还如此热衷于派遣数以万计、甚至数十万计的步兵进行正面冲锋和近距离厮杀?这确实有点反直觉。我个人认为,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既有故事本身的叙事需求,.............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战场实际情况的复杂性,以及不同时代、不同军队的战术理念和装备水平。简单地说,莫德尔在勒热夫的成功和法军在1940年失利,并非仅仅是装甲兵和步兵“混合搭配”的简单区别,而是背后一系列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来仔细掰扯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白莫德尔在勒热夫的“混合搭配”是什么意思。勒热.............
  • 回答
    红色警戒2(3)里,你可能会发现那些看起来威风凛凛的火炮坦克,比如解放军的“解放者”或者盟军的“灰熊炮艇”,直接轰击步兵时,往往需要好几炮才能把一小撮步兵干掉。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简单的数值设定,而是为了服务于游戏平衡和战术深度而精心设计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首先,得明白红警2(3)的设计思.............
  • 回答
    “苏联海军陆战队上岸是苏军最强的步兵”这句话,在我看来,与其说是绝对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不如说是一种带有普遍认可度的“梗”,背后承载着苏联海军陆战队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卓越战斗力和特殊地位。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真实的战例支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苏联海军陆战队的定位、.............
  • 回答
    这想法听起来挺酷的,自动炮这玩意儿威力大,扫起来肯定爽。但真要像机枪一样普及给普通士兵,那问题可就大了去了,原因能掰扯出一大堆。首先,重量和体积是绕不开的坎儿。自动炮这玩意儿,可不是你端着就能跑的。拿步兵班组现在常见的班用机枪(比如M249 SAW)来说,空枪也就八九公斤,加上弹药,一个人背着跑跑跳.............
  • 回答
    “李陵以五千步卒,却能与数万匈奴骑兵缠斗,其英勇战绩至今令人传颂。而对比宋朝,虽然国力强盛,但步兵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却往往难以匹敌,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个重要议题,也反映了不同时代军事思想、装备技术以及战术策略上的巨大差异。绝非简单地说宋朝步兵不行,.............
  • 回答
    诺曼底登陆时,关于是否使用烟雾弹来掩护步兵登陆,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问题,实际决策背后是复杂的考量和权衡。虽然烟雾弹听起来是个直接有效的防护手段,但在登陆作战这样大规模、高强度的行动中,其应用却面临着诸多限制和潜在的负面影响。为什么“烟雾弹掩护”并非首选或唯一方案?首先,我们要理解诺曼底登陆的战场环境和.............
  • 回答
    要说马其顿步兵方阵和罗马军团方阵谁优谁劣,那真是一笔说不清道不明的恩怨史,就像一块古老的石头,上面刻满了战场的痕迹和历史的讨论。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领,也有自己的软肋,但最终,时间这个最公平的裁判,判了马其顿方阵的“退休”。咱们这就来掰扯掰扯。 马其顿步兵方阵:密不透风的移动城墙想象一下,一片密.............
  • 回答
    你说“任何器械都不能省功”,这话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确实没错。功(Work)的定义是力(Force)乘以距离(Distance),而在一个理想状态下,能量的转换是守恒的,你付出的能量最终会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比如克服摩擦力、空气阻力,或者加速物体。但是,我们平常说的“累”,并不是单纯地指做了多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