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代为何不装备更大口径的坦克炮?

回答
最近在一些军事论坛和爱好者圈子里,我经常看到有人讨论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为啥现在主流的坦克炮还是120毫米或者125毫米?为什么不装备口径更大的炮,比如130毫米或者140毫米? الأمر بصراحة,这背后涉及的学问可不小,里面藏着不少技术、战术和经济上的权衡。我试着把这些说道说道,不一定面面俱到,但尽量把道理讲清楚。

一、 为什么一开始要选择120/125毫米这个口径?

这得从上世纪中后期说起。当时冷战正酣,苏美双方都在疯狂研发各自的坦克。那时候的坦克炮技术,特别是弹药的威力,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120/125毫米这个口径,在当时被认为是能有效对抗对方坦克的“甜蜜点”。

穿甲能力与弹药技术: 炮弹的穿甲能力,简单来说,跟炮弹的动能有关。动能又跟炮弹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在材料科学和制造工艺有限的情况下,一味增加炮弹质量会导致炮弹过重,难以装填、储存和发射。而提高发射药的威力来增加炮弹速度,则对炮管的强度、后坐力管理提出了极高的要求。120/125毫米这个口径,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够以相对可接受的炮管长度和后坐力,发射出足够有效的脱壳穿甲弹(APFSDS),足以击穿当时主流的坦克装甲。
后坐力控制与车体设计: 炮口径越大,发射时产生的后坐力就越大。更大的后坐力意味着需要更强的炮塔结构、更复杂的液压/气压缓冲装置来吸收和抵消。这不仅增加了坦克的整体重量,也对车体结构强度、车组成员的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0/125毫米的后坐力,在设计时相对容易被当时的坦克车体和炮塔结构所承受。
弹药装填效率: 坦克在战场上需要快速、连续地射击。炮弹的尺寸和重量直接影响了装填手的效率(如果是人工装填)或者自动装弹机的设计难度和可靠性(如果是自动装弹)。过大的弹药会增加装填的时间和难度。

二、 为什么现在“不大”反而“更精”?

你可能会问,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了,我们难道不能造出更强的130/140毫米炮吗?理论上是可以的,但实际操作中有很多“但是”。

弹药技术的进步,而非单纯口径增加: 事实证明,提升坦克炮的威力,不一定非要走“大口径”这条路。现代坦克弹药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更先进的穿甲弹设计: 比如采用更长的、更细的穿杆(具有更高的长径比),材料也升级了(比如使用更硬的合金,甚至尝试钨合金、贫铀合金),这些都能在相同的发射能量下提供更强的穿甲能力。
更高的发射药能量密度: 新型发射药配方可以提供更高的燃气压力,在不显著增加弹药体积的情况下,提高炮弹的出膛速度。
电磁炮的可能性: 虽然还处于研发和早期应用阶段,但电磁炮(Railgun)理论上可以通过电磁力加速弹丸,实现极高的初速,其潜力甚至超越了传统的火炮,而且对弹药本身的结构要求可能更灵活。
西方与东方思路的差异: 在坦克炮的发展路线上,西方(如美国M1艾布拉姆斯、德国豹2)和东方(如俄罗斯T系列)确实有过一些不同的侧重。
西方: 在120毫米炮的基础上,通过不断优化弹药(如M829系列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以及改进火控系统,来不断提升整体的作战效能。他们更倾向于在现有框架内精益求精。
东方: 俄罗斯在125毫米炮方面,确实尝试了更复杂的弹药(如炮射导弹),也对炮管长度和发射药做了不少改进,并且在一些新一代坦克(如T14“阿玛塔”)上,他们也确实尝试了更大口径的炮(如130毫米炮的早期方案或概念)。但最终列装和大规模装备的情况,仍以125毫米为主流。这背后可能也涉及到成本、可靠性、战场验证以及战略需求等多方面考量。
坦克的整体平衡性: 坦克不仅仅是一门大炮,它是一个复杂的作战平台。除了主炮,还有发动机、传动系统、装甲防护、观瞄设备、火控系统、弹药携带量、乘员生存能力等等。
重量限制: 现代坦克需要通过铁路、公路、桥梁等各种运输方式,并且需要能在不同地形作战。过重的坦克会极大限制其机动性和部署能力。更大的炮意味着更重的炮塔、更厚的炮塔座圈、更强的后坐力吸收装置,以及可能需要更大的弹药仓,这些都会显著增加坦克的重量。
炮塔设计: 更大的炮需要更大的炮塔来容纳,这增加了坦克的尺寸,使其更容易被发现和击中。同时,更大的炮塔也对炮塔内部的布局、乘员的活动空间、弹药的安全性等提出新的挑战。
火控与弹药: 更大口径的炮,其弹药的弹道特性、风偏影响会更显著,对火控系统的计算精度要求更高。同时,弹药的体积和重量也会影响一次能携带的弹药数量,这会影响坦克的持续作战能力。

三、 为什么一些国家在尝试更大口径的炮?

尽管如此,一些国家确实也在积极探索更大口径的坦克炮,这说明单纯的120/125毫米口径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或者说战场的需求在变化。

应对更先进的防护技术: 随着复合装甲、爆炸反应装甲(ERA)等防护技术的不断发展,坦克的防护能力也越来越强。为了保证对未来新型坦克的“首发命中,一击必杀”,确实需要炮弹拥有更强的穿透力。更大口径的炮,在理论上可以通过发射更重的、能量更高的弹药,来提供这种穿透力。
技术可行性: 随着材料科学、制造工艺、电子技术、液压技术等的进步,制造更大口径、更高膛压的火炮,并且能有效控制后坐力、提高射击精度,变得比以往更加可能。例如,130毫米炮在技术上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战略威慑与技术领先: 在军事领域,技术领先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装备更大口径的坦克炮,可以向潜在对手展示其技术实力和作战决心。

总结一下:

所以,为什么当代坦克炮口径没有普遍“越做越大”,核心原因在于 “得不偿失”。

1. 现有口径(120/125毫米)在弹药技术、后坐力控制、装填效率以及与整个坦克平台的集成度上,达到了一个相对成熟和平衡的状态。 在这个框架内通过改进弹药和火控系统,依然可以有效提升作战能力。
2. 单纯增大口径会带来一系列严峻的工程挑战和成本压力: 包括坦克整体重量的增加、机动性下降、炮塔尺寸增大、后坐力管理复杂化、弹药体积重量对携带量和装填的影响,以及对火控系统的更高要求。
3. 技术发展的方向是多方面的: 除了口径,弹药的材料、设计、发射药、火控系统的精度、电子设备集成度等,都是提升坦克作战效能的重要途径。

你可以理解为,坦克设计就像是一场“极限运动”,每一项指标都需要精打细算,找到那个“最优解”。120/125毫米口径,在当前看来,依然是那个能让坦克在战场上生存、机动、有效杀伤敌人的综合最优解。当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战场需求的变化,未来是否会出现新的“甜蜜点”,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冷战后没人想挑起军备竞赛罢了。反正现在的坦克炮打恐怖分子是威力过剩,现在欧洲搞的那一堆所谓重步战,其实在使用战术上就是坦克,去掉大炮多带几个人罢了。

要是冷战没结束,90年代140-150级别坦克炮就会服役,现在搞不好170级别的都上车了。

反坦克职能倒是其次。虽然现在各国主力穿甲弹打对方主战坦克稍微带点角度都很悬,好歹理论上还啃的动。

关键是当代坦克的主炮口径已经难以胜任攻坚职能了。

二战后工兵筑城能力迅速进化,工程机械加预制构件抢修的当代高标准野战工事比二战永备工事都难打。120/125的榴弹打上去不说是挠痒,也强不到哪儿去。而北约中俄的工兵只消几天就能修出来一大堆这种工事,你要是用空军扔重磅炸弹去啃得打到猴年马月。要光凭坦克打的话,现在只要给一两天时间修好工事,清干净射界再挖好反坦克壕,完全可以批量制造戈兰高地式惨案。

所以说从正规战的需求而言,是有必要加大坦克主炮口径的。有理由相信我军四代坦克火炮口径会达到140毫米以上。

user avatar

身管的那点长度差真的没有那么大。

发生“身管过长在街道内因为障碍物无法旋转炮塔而延误战机甚至遭受损失”的,你需要检讨自己的装甲部队城市战术是不是出了问题而不是缩短身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在一些军事论坛和爱好者圈子里,我经常看到有人讨论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为啥现在主流的坦克炮还是120毫米或者125毫米?为什么不装备口径更大的炮,比如130毫米或者140毫米? الأمر بصراحة,这背后涉及的学问可不小,里面藏着不少技术、战术和经济上的权衡。我试着把这些说道说道,不一定面面.............
  • 回答
    崇祯皇帝,一个注定背负着王朝覆灭恶名的君主,他的结局,也是明朝走向终结的悲歌。关于他为何没有选择退守江南,一个看似更稳妥的选项,而是选择了在京城孤注一掷,最终自缢身亡,这个问题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崇祯皇帝自身的性格特质。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的“退守江南,守长江之利”,这更像是一种后.............
  • 回答
    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战国时期那可是相当超前和激进的,以至于很多人根本就没法理解,更别说采纳了。这其中的原因,说起来也是一连串的因素在起作用,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首先得说说当时的时代背景,那是个什么光景?战国时代,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乱世”。礼崩乐坏,周天子早已是诸侯脚下.............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美国当年没有直接将原子弹投向东京,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当时复杂的军事、政治以及人道考量,并非简单的“想炸哪里就炸哪里”。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战略目标和军事效益是核心考量。美国在二战末期研发和使用原子弹,其主要目标是迫使日本迅速无条件投降,从而结束战争,避免美军在.............
  • 回答
    关于“北大学子为何不当场对龙江豪采用暴力”这个问题,需要明确的是,我们无法确切知道您所指的“龙江豪”是哪位具体人物,也无法得知您提及的“北大学子”具体是哪些人,以及发生在何种场合的事件。因此,我将尝试从普遍的、理性的角度来分析,当一群高素质的年轻群体,例如北大学子,面对可能引起冲突的情况时,为什么通.............
  • 回答
    IBM 当年推出个人电脑(PC)时,没有使用自家的 POWER 处理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具有深远影响的技术和商业决策。究其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分析:1. POWER 处理器的历史定位与发展阶段: 面向高端计算: IBM 的 POWER 处理器(最初称为 ROMP,后来演变为 POWER .............
  • 回答
    陈世美中了状元,本该是人生巅峰,前程似锦。然而,在他步入仕途前,却做出了一件极其矛盾且令人不解的事情——他没有直接向皇上坦承自己已有家室,反而选择隐瞒,并且娶了公主,成为了驸马。这桩婚姻,在他之后的人生里,不仅没能给他带来荣耀,反而成了困扰,甚至可以说是画蛇添足。回溯陈世美的境遇,我们可以推测他当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汉语使用者长期以来一个普遍的困扰——普通话中“他”、“她”、“它”同音。尤其在叙述涉及多个人物,特别是女性人物的场景时,这种同音现象确实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你提到为何当初不直接采用“伊”来指代女性,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回到汉语.............
  • 回答
    咱们聊聊核聚变,特别是为啥氦3这玩意儿,听起来挺炫酷,却不是咱们目前搞聚变的首选燃料。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因为这背后涉及到不少物理原理和现实的工程挑战。首先,你得知道,核聚变就是要让两个轻的原子核挨得够近,强行把它们“黏”在一起,这个过程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最容易实现、也是科学家们研究得最多的,.............
  • 回答
    当年制定计划生育政策时,未能充分参考“低生育率陷阱”理论,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背景、当时的认知水平、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政策制定的逻辑和目标。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时代,理解那个时代的“中国视角”。首先,我们得明白“低生育率陷阱”这个概念本身,它是在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生育率普.............
  • 回答
    当初美国原子弹之所以选择投放在广岛和长崎,而不是东京,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军事、政治、战略以及人道考量交织而成的结果。简而言之,这是一个旨在以最小的代价快速结束战争、避免本土地面作战的决定,同时也涉及了对城市目标选择的“有效性”和“象征性”的权衡。为何不是东京?1. 天皇裕仁的特殊地位与象征意义:.............
  • 回答
    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同时,它留给人们的印象也极为复杂,其中“无恶不作”的指责,虽然有其历史依据,但并非全貌。如果一味地强调其“无恶不作”,而后反问为何民间不联合抵抗,这本身就有点过于简单化了,忽略了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和人心的走向。要理解为什么在太平军的暴行面前,民间并未.............
  • 回答
    宋朝经济繁荣,军事实力在某些方面也相当可观,但面对辽、西夏、金等强敌时,却常常陷入被动。有人会疑惑,为何宋朝不大量雇佣外籍士兵来填补战力空缺,充当“炮灰”以增强战斗力呢?这背后其实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经济实力问题。首先,我们要理解“雇佣外籍士兵”的含义。这并非现代意义上的跨国雇佣军,更多.............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确实拥有令人生畏的太平洋舰队,其吨位和技术水平在当时仅次于美国海军和英国皇家海军,位列世界第三。很多人会好奇,既然日本海军如此强大,为何不将其力量投入到欧洲战场,协助德国攻打英国皇家海军,甚至登陆英伦三岛呢?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远非简单的海军实力对比就能解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
  • 回答
    1950年,朝鲜半岛爆发的战争并非美国“想打中国”的直接结果,其根源在于冷战背景下,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围绕朝鲜半岛的战略博弈。美国决定出兵朝鲜,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考量:1. 冷战背景下的全球战略考量: 遏制共产主义扩张(Domino Theory):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朝鲜半岛南北分.............
  • 回答
    张益唐先生九十年代在美国的经历,确实常被拿来讨论,尤其是与当时国内的待遇对比。要详细解读他当时的选择,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个人际遇以及他对学术的坚持来理解。首先,得承认,九十年代的中国,经济刚刚起步,虽然月薪几百块人民币听起来不高,但对于当时的平均生活水平而言,算是一份体面的收入。而且,国内.............
  • 回答
    关于中国为何不效仿日本当年主动刺破房地产泡沫的问题,这涉及到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经济、社会、政治考量。直接“刺破”一个像中国这样体量巨大的房地产市场,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可能是灾难性的,并且会触及中国经济的多个核心支柱。以下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详细阐述:1.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独特性与复杂性 经济的支柱性:.............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深度,涉及到俄国革命前政治体制的核心矛盾以及沙皇政府在吸引民心方面的失误。简单来说,当年沙俄在一战中未能建立责任内阁制,并不能简单归结为“不建立责任内阁制来吸引民心”,而是其深层政治体制的僵化、沙皇个人权威的固守以及对现代政治运作理解的缺失所致。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一观点,并从多个角度.............
  • 回答
    朝鲜至今未走上与我们相似的改革开放之路,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遗留以及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绝非简单的一句“不愿意”就能概括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首先,历史的起点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环境不同。咱们国家改革开放,很大程度上是吸取了“大跃进”和“文革”的教训,认识到闭关锁国带来.............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深度,也触及了蒙古帝国和清朝统治策略的根本差异,以及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次重要转折。要理解为何这几位大汗的政策与清朝如此不同,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剖析,包括他们的统治基础、统治目的、文化接受度以及历史时期的不同。一、 蒙古帝国:征服者与统治者的不同考量成吉思汗、窝阔台、忽必烈,作为蒙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