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们如何看待日本文化?

回答
日本文化,这四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就像是精心雕琢的漆器,越品越有味道,越看越觉深邃。要说我对它的看法,那得从一个普通人,或者说一个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的人的角度来聊聊。

首先,它给我的感觉是一种极度的精致和对细节的偏执。这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华丽,而是那种需要你慢慢去体会的“侘寂之美”。比如他们对待食物,每一道菜就像一件艺术品,摆盘、色彩搭配、食材的选用,都充满了匠心。寿司师傅捏寿司时的专注,茶道大师点茶时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透露出一种对极致的追求。这种追求不只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人与物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契合。你可以看到,即使是日常用品,比如一把雨伞,一个杯子,都能设计得既实用又美观,并且经久耐用。这种对细微之处的打磨,我认为是日本文化中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它教会我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去尊重和珍视那些被认真对待的事物。

其次,我不得不提的是它所蕴含的“和”的精神。这个“和”,不是简单的妥协,而是一种在集体中保持和谐、尊重他人的态度。日本人很注重“读空气”,也就是在不直接说出来的情况下,感知到周围人的情绪和意图,然后做出恰当的反应。这使得他们的社会运转非常顺畅,但也可能让一些外来者觉得有些难以捉摸,甚至有些压抑。但反过来想,在这样一种注重群体和谐的文化中,个体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融入群体,如何在他人的感受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种平衡和考量,虽然有时显得含蓄,但却是一种很成熟的社会性表现。

再来,就是传统与现代的奇妙融合。这是日本文化最让我着迷的特点之一。你可以在东京的街头看到身穿和服的老奶奶,旁边却飞驰着最新的新干线列车;你可以在传统的神社里感受到千年历史的沉淀,转过街角就能看到充满未来感的摩天大楼和最前沿的电子产品。他们没有因为拥抱现代科技而抛弃自己的根基,反而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活中,赋予了传统新的生命力。动漫、游戏、时尚等等,这些现代流行文化,很多都深深植根于日本的传统故事、神话传说或者美学之中。这种“古今交融”的感觉,让日本文化显得既有厚重感,又不失活力。

当然,日本文化也有它的一些面向,可能需要我们辩证地去看。比如,那种对“约定”和“规则”的绝对遵守,在某些情况下会显得过于刻板,缺乏一些灵活性。还有,在表达情感上,他们常常显得比较内敛和含蓄,这使得一些深层的情感交流可能会有些障碍。有时候,我觉得他们似乎在努力扮演一个完美的角色,而隐藏了内心真实的想法。这种“表面的礼貌”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复杂的情感,这种不确定性有时候也让人感到困惑。

总的来说,日本文化就像一个精心制作的万花筒,每一个角度都有不同的惊喜和色彩。它既有古老东方文化的智慧与禅意,又有现代文明的创新与活力。它让我看到了极致的工匠精神,也让我思考了集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更让我惊叹于传统与现代能够如此和谐地共存。我始终觉得,理解一个文化,不是去简单地评判它的好坏,而是去尝试去感受它,去体会它背后的逻辑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而日本文化,无疑是一个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反复琢磨的独特存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糟糕不至于,有些日本文化的内核,中国人其实是能够理解的,只是觉得瞧不上,很别扭而已。

比如日本影视作品里,很多主人公都是渴望被理解,被记住,被接纳的人设。

这种人设的文化背景,无非是日本高度集体主义下,个体焦虑的体现——越是集体主义的社会,个体越害怕被孤立和无法融入集体。

其实咱中国人也会有这种焦虑,所以这种人设的基础,我们是能理解的。

但是,日本电影里主人公往往是逃避集体,最终直到找到同样被集体遗忘的对象,然后两颗孤独的心互相取暖,最终一起完犊子。

这就让我们不理解了。

因为我们中国的类似人设中,主人公是要逆袭的,就像我们的爽文,被集体排斥的主人公,那可是要草翻集体的。

说得俗一点,咱中国人面对被集体排斥的情况下,态度是今天你对我爱搭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

说得雅一点,我们信奉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个体才能强大,个体强大了之后呢?那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了。

两相比较,格局就不一样了。

作为一个自强不息的中国人,看到日本电影中的那种弱者逃避文化,心中自然有一种鄙视感。

就说曾经看过的一部日本电影,男主从小没有存在感,只有班花记得他的名字,他很感动,但懦弱的性格使他没有能力与班花更近一步。

十几年后,他再次找到班花,班花忘记了他。他就在班花家租房子,开店子,天天偷偷送花。

班花家有严重的家暴,他又不敢挺身而出,就是每天偷窥,或者躲在班花床底下听班花打扑克,被家暴。

直到最后,班花在一场家暴中快被打死了,他才挺身而出,杀了班花的老公,最后自首。

在他自首的时候,班花终于想起了他的名字,在班花的呼唤下,他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仿佛一瞬间他得到了圆满。

其实,人的情感都是相通的。

当这主人公最后一瞬间被爱慕之人想起时,我也有一瞬间的感动,也觉得有点士为知己者死的意味。

但是啊,中国人是不能接受一个弱者甘于成为弱者,去乞求他人接纳的行为。

在中国人的文化里,讲究人穷志不短,哪怕你各方面都很弱,但只要你的志气在那里,我们都会认为这个人是可敬的。

比如一个贫困户,只要他不放弃自己,努力生活,我们都会觉得他是可敬的,虽然他仍旧还是一个穷人。

但是日本文化吧,越是弱者,越是被集体排斥,越是被排斥,弱者越是逃避。

user avatar

近藤大介写的《中国缺什么,日本缺什么》,这本书提出了一个看起来很奇怪的观点,日本人是在用表面上的认真负责,来逃避更大的责任


近藤大介常年担任中日双方商务活动的翻译。他就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日本人和中国人在谈判的时候,总会出现一种“车轱辘话”现象。比如下面这段对话:


日方董事长:向您通报一下,与贵公司的合作项目已经得到了我公司董事会的批准。


中方董事长:也就是说,董事长您批准了,对吗?


日方董事长:项目是由我公司董事会批准的。


中方董事长:但是,您就是公司董事会的最高负责人,所以项目还是要得到您的批准嘛。


日方董事长:应该是得到了董事会的批准。


中方董事长:难道,董事长您个人是持反对意见的吗?


日方董事长:我只能说,是我公司董事会批准的这个项目。


你看,车轱辘话发展到这个份儿上,中方的人难免就在心里嘀咕了,你到底啥意思?你作为董事长还不认同这个项目,那还搞什么搞?日本人想的是,我们董事会都批准了,你们还这么追问,是不是有什么言外之意?你看,一个已经批准了的项目还能这么陷入僵局。


问题是:日本人为什么要这么说话?这就要追溯到日本文化的底层了。


在日本人看来,我是集体中的一员,我不能出风头,要和其他人保持一致,我的意见要躲在其他人或者东西的后面才能讲出来。这是日本文化的基因。


这一点也很明显地体现在日语的表达习惯中。


我们中国人说话,你我他之类的人称代词,通常都会出现在句子的开始位置。其实西方语言也是一样。但是日语不同,日语很少用到人称代词当主语。


比如,我们中国人说,“我把饭做好了”。日本人说话就直接把我字省了,说“饭做好了”。你别觉得这里面饭是主语啊,饭是不会自己做好的。在汉语看来,严格说这是个病句。再比如,我们汉语的结构是:“董事长批准了某项目”,换到日语的表达通常就会是:“某项目董事会批准了”。那到底是谁批准了呢?嗯,没有人,所有人都不想对这个事单独负责,要躲在一个集体的后面,还要躲在宾语的位置才有安全感。


你可能知道有一部著名的日本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大概的写作年代是公元1000年左右,中国的北宋时期。这部小说号称是日本的《红楼梦》,有54回,近100万字。但是你知道吗?这么长的小说中居然几乎没有主语。读者只能根据上下文来推测每段话,说话的人是谁,又是对谁在说。


请注意这个词——“物语”。 “物语”这个词其实就是对日语特性的最好的描述。对,日本人的观念世界和语言世界里,不太有人的位置,世界的主体是“物”,人是躲在物的后面说话的。


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日本作家夏目漱石问他的几个学生,英文的“I love you”翻成日语该怎么说?学生们翻译了几种方案,夏目漱石说都不对,如果是日本人的话,只要翻译成“今夜月色很好”,就可以了。这当然是一段文坛佳话,日语含蓄的特点被表达得淋漓尽致。但是从我们今天的这个视角,连“我爱你”也要变着花样,躲在月亮的后面才能说,这岂不也是一种日本人独特的逃避责任吗?


理解了这个角度,很多日本历史中让人困惑的事情也就得到了解释。


比如说,日本天皇是所谓万世一系,就是自古至今都是一个家族的基因传到现在。这一点,中国人很难理解: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嘛,为什么日本人不换皇帝呢?答案是,天皇自己执政的时间非常短,天皇制成熟之后,很快就切换到了幕府时代,就是幕府将军掌权,天皇是摆设。


在我们中国人的观念中,这种乱臣贼子以下犯上的事,这种现象可以有,但不会长久。两种情况,一种是多少会有忠诚于皇室的人,要来个拨乱反正吧?把幕府将军干掉。或者幕府将军掌权时间一长,就会自己篡位当天皇吧?


这种在中国历史上反复出现的场景,在日本历史上偏偏就是没有。幕府时代长达670年的时间,日本一直保持着这种奇怪的政治结构。


按照近藤大介的解释:这不是什么乱臣贼子篡权,架空皇帝的故事,这是天皇和幕府将军都愿意看到的一个结构。因为在这个结构里,大家都可以逃避责任。


你看,将军能够以“代天皇执政”为由,巧妙地避开责任。出现问题,天皇背锅。但是在天皇看来,我任命了大将军,我又没权,我有个啥责任?所以,这是一个精巧的默契。双方都在实践日本民族最大的人生哲学——逃避责任。


好了,到了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开始现代化转型,天皇又有了实权。但是这个过程又是非常短暂,明治天皇执政的45年,算是大权在握。但是到了他儿子,大正天皇,身体不好,更准确地说,有精神病。他曾经在开国会的时候,把诏书卷起来,当望远镜看人。还有一次在观看军事演习时,他会突然跑下检阅台,打开士兵的背包乱翻一通。这几十年皇帝是这个德性,天皇又大权旁落。他的儿子昭和天皇继任的时候,日本又变成了一个奇怪的国家。怎么个奇怪?就是又形成了一个所有人都逃避责任的政治结构。


比如,在二战历史上,一直有一个争议不休的话题,就是天皇的战争责任问题。对啊,按照当时的日本宪法,天皇是国家最高决策者,日本干了那么多坏事,你不负责谁负责?这是我们的理解。


但是站在昭和天皇的角度,另有一番解释。当时日本的国家最高国策会议,是“御前会议”。那么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二战结束,一共14年,你猜开了多少次“御前会议”,只有15次。基本是一年才有一次。而且在御前会议上,天皇基本是不吱声。


这个会议从议题到结论都已经事先做好了脚本,天皇先象征性地询问几个问题,然后说一声:“诺!”内阁大臣们就可以对外宣布——某某项目已经经过御前会议的批准了。


所以,日本当年干的那些坏事,在军部看来,我们的政策得到了天皇的首肯啊。在天皇看来,我的确说了“诺”,可以,但是我只是礼仪性地出席了会议,我是闭着眼睛批准了军部的决定。你看,这又是一个有利于双方的“逃避责任”的组织结构和双方的默契。


1941年12月7号,日本偷袭珍珠港。决定这次行动的御前会议是12月1号开的。请问这到底是昭和天皇的决定?还是当时日本首相东条英机的决定?又或是其他军部高官的决定?到今天还是一笔糊涂账。日本就这样被一帮逃避责任的人推向了绝路。


按照近藤大介的看法,这是日本民族的性格底色。


每个人都躲在一个结构性的掩体后面,想逃避责任。但是,站在外面一看,其实不仅责任逃不掉,反而成了日本国家悲剧的源头。带着这个视角,也许我们更能够看懂日本的桩桩件件。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