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诈骗为什么那么难抓,现在什么都实名制了追踪钱的去向那么难吗?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了点子上,也是很多人心中的困惑。按理说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到处都是实名制,为什么骗子们还能逍遥法外,并且屡屡得手呢?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而且不能只看表面。

首先,你说“什么都实名制”,这确实是事实,但实名制并不能做到滴水不漏,尤其是在跨境和虚拟世界里。你想啊,一个骗局的发生,往往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就能完成的,背后可能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而且这个产业链很多时候是跨越国境的。

咱们就拿最常见的电信网络诈骗来说。

1. 境外作案与“话务卡”、“设备”的分离

“话务卡”和“设备”的非法销售与滥用: 很多诈骗电话、短信并不是直接从国内的手机卡打出来的。骗子们会通过非法渠道购买大量的“话务卡”(很多时候是国外SIM卡,或者通过技术手段屏蔽了真实机主信息)以及配套的“猫池”(一种可以同时插多张SIM卡、拨打大量电话的设备)。这些东西的源头,有时候就来自于一些不法商贩,他们只认钱,不太会去管这些卡和设备最终会被谁、用在什么地方。
改号软件和语音包: 骗子还会使用“改号软件”,让你的来电显示号码看起来像是来自公检法机关、银行、亲友的号码,甚至能伪装成国内的号码。再配合上模仿不同人语气和声音的“语音包”,让受害者更加深信不疑。这些软件和技术,本身就处于灰色地带,而且购买和使用门槛相对较低。

2. 境内“跑分团伙”与“卡商”

虚拟的“代理人”: 即使诈骗团伙在境外,他们也需要国内的资金流水。这时候,他们就会在国内发展“代理人”或者称为“跑分团伙”。这些“跑分团伙”的主要工作就是提供银行卡、支付宝、微信账户,让受害者转账过来,然后他们再通过某种方式(比如换成虚拟货币、提取现金、转给下一级“接钱人”)转移资金,赚取中间的佣金。
“卡商”的利益链: 你可能会问,这些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账户给别人用?原因很简单,利益驱动。有些人会通过非法的手段批量收购他人(甚至盗窃)的身份证信息,办理大量银行卡和手机卡,然后卖给“跑分团伙”或者直接卖给诈骗团伙,这就是所谓的“卡商”。这些“卡商”赚的就是倒卖这些信息和资源的钱。实名制虽然要求本人办理,但只要有身份证信息和一定程度的“协助”,办理出来也并非不可能,或者有时是通过一些非法渠道“批量开户”的。

3. 资金链的“截断”与“洗白”

多级流转,层层分解: 骗子得手的钱,不会直接进入一个固定的账户。他们会设计多层账户进行流转。比如,受害者A的钱转到账号X,账号X的钱又马上转到账号Y,账号Y的钱再转到账号Z,甚至可能通过多个平台、多次拆分再合并,最后进入到一些难以追踪的账户,比如虚拟货币账户、境外账户、或者被直接兑换成不易追踪的商品。
虚拟货币的“隐身术”: 现在的骗子很多会利用比特币、泰达币等虚拟货币进行洗钱。虚拟货币虽然也有一些交易记录,但相对于传统的银行账户,其匿名性更高,交易过程也更复杂,尤其是在跨境转移时,追踪起来会非常困难。当资金转移到境外,或者兑换成虚拟货币后,再想追回就难上加难了。

4. 技术与反技术的博弈

黑灰产的持续迭代: 咱们的反诈技术、支付平台的风控系统一直在升级,但黑灰产也在不断地学习和进化。他们会寻找新的漏洞、开发新的技术手段来规避监管。这就像一场猫鼠游戏,技术侦查人员在前面追,骗子们就在后面想办法绕过去。
身份认证的薄弱环节: 虽然实名制普及了,但一些身份认证环节可能存在薄弱环节。比如,早期办理的手机卡、银行卡可能存在信息核验不严的情况。而且,一旦身份证信息被盗用批量办理的“黑卡”一旦流入市场,就很难追溯到最初的“开卡人”。

5. 跨境协作的挑战

信息共享的壁垒: 很多诈骗团伙都在境外,与国内的司法机关合作抓捕罪犯、追缴资金,需要漫长的国际司法协助过程。各国在法律、证据链的要求、信息共享的意愿和效率上都存在差异,这给跨境打击增加了巨大的难度。
法律的地域性: 即使我们掌握了犯罪证据,但如果犯罪嫌疑人在境外,并且当地法律与我国不一致,或者对方国家不愿意引渡,那么抓捕和审判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6. 受害者心理的利用

情绪操纵: 骗子最擅长的就是利用人性的弱点,比如贪婪、恐惧、同情心、对权威的信任等等。他们通过精心设计的剧本,在短时间内制造紧迫感、恐惧感或诱惑感,让受害者在情绪激动、思维不清醒的状态下,迅速完成转账操作,根本来不及思考或者核实。
“完美”的伪装: 现代的骗局往往非常逼真,从诈骗电话、短信,到仿冒的官方网站、APP,甚至是视频通话中的“客服”或“公检法人员”,都做得越来越像。受害者很难在短时间内辨别真伪。

总结一下,为什么抓捕难,追踪钱也难,即使有实名制?

不是因为实名制本身无效,而是因为:

源头分散与境外化: 很多犯罪工具(话务卡、设备)和主犯都在境外,且来源非法。
中间环节的“代理”: 国内的“跑分团伙”和“卡商”充当了资金流转的“白手套”,将境外资金与国内的正常支付体系暂时隔离。
资金流转的复杂化: 钱款被迅速拆分、转移、兑换,经过多层账户,尤其是与虚拟货币结合,使得追踪难度几何级数增长。
技术迭代与法律的滞后: 黑灰产不断更新技术,而跨境协作和法律体系的完善需要时间。
人为因素与信息安全: 身份证信息的泄露和非法获取,以及受害者在信息安全上的疏忽,都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所以,实名制是基础,但它不是万能的盾牌。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技术侦查、金融监管、跨境合作、公众教育等多个层面的共同努力,并且是一个持续不断地与新型犯罪手段进行斗争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难!

诈骗这个东西,就好像是艾滋病。

我们能做的只是平常不去乱搞,而不是想着得了病之后怎么把它治好。

至于追回被诈骗掉的资金,这个概率就好像得了癌症之后治好的概率一样。不能说完全没有吧,只能说是少的可怜。

第一,你觉得诈骗团队在哪里?答案是东南亚。人家根本就不在中国境内。

比如说缅北,就是电信网络诈骗的重灾区,今年以来,全国共教育劝返缅北诈骗窝点人员5.4万人,拦截偷渡缅北人员1.8万人。

这种小国和中国接壤,交通方便,市场相通,物流便利。文化习惯接近,有大量华人,融入当地环境难度很低。

而且当地立法松,执法更松,贪污腐败横行。往往只要一点点适当的打点,就可以畅通无阻。

当地的人只管收钱,不喜欢管闲事,而且骗的又不是当地人的钱,有的地方甚至会给骗子提供保护伞服务。而且大量的诈骗从业者,给当地带来了大量金钱,当地人又怎么肯为了中国人跟钱过不去?

有一些诈骗分子干脆直接加入外国国籍,享受国外法律保护。

国与国之间无小事,我们中国又不是美国这种世界警察,可以直接闯到人家国家里去抓人。

第二,题主说实名制,但诈骗份子用的不是自己的信息去实名啊。小学生还知道实爷爷奶奶的名去玩手机游戏呢。

这种身份信息是可以在黑市上买到的。要你提交身份证,银行卡的各种大小公司都可能把你的信息拿出去卖了。虽然一两条信息不值什么钱,但是人家都是几万几万卖的。那就值钱了。

既然实名的信息是假的,那收款渠道也肯定是经过伪装的。顺着这条线索查过去,我算你查到了,也只能揪出另一个信息被盗用的被害者,而找不出诈骗犯。

第三,就是资金转移。

别以为骗子把你的资金骗走,划到另一个账户里,就可以去吃喝玩乐了。他们还要经过第三步,那就是资金转移跟洗钱。

人家先把你的钱绕地球去转一周,然后再漂白成干净合法的资产。这一切可能用不了24小时。也就是说你被骗了以后,正在犹豫要不要报警的时候,你被骗走的钱已经跟你八竿子打不着了。

更别说一些铁憨憨宁愿相信骗子,也不愿相信警察。警察,银行反复提醒他不要汇款。如果她一转身,又把钱给骗子汇过去了,回到家里还美滋滋的等着收分红呢。真的是良言难劝该死鬼。

user avatar

说的对,腾讯公司是这些骗子的帮凶,监管不严直接为骗子们提供了可乘之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了点子上,也是很多人心中的困惑。按理说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到处都是实名制,为什么骗子们还能逍遥法外,并且屡屡得手呢?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而且不能只看表面。首先,你说“什么都实名制”,这确实是事实,但实名制并不能做到滴水不漏,尤其是在跨境和虚拟世界里。你想啊,一个骗局的.............
  • 回答
    看到网络诈骗案例的普及,每年仍有数千万人受骗,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心痛的现实。这个问题,与其说是单一的“诱惑力太强”或者“太无知”,不如说是两者交织,加上了社会大环境和人性中的一些普遍弱点,共同编织了一张张致命的陷阱。首先,我们得承认,网络诈骗的“诱惑力”设计得极其精妙,而且针对性极强。它们不再是过去那.............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戳中了很多人心中的疑惑:明明那些诈骗短信一眼就能看穿,各种语法错误、不合逻辑的剧情,怎么还总有人上钩,骗子也能赚得盆满钵满?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挺有意思的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道理,以及骗子们不断进化的“套路”。咱们不如换个角度,不把它当成一个简单的“真假辨别”问题,而是拆解一下.............
  • 回答
    银行卡管控越来越严,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办理业务、转账汇款,都得小心翼翼,生怕触碰到什么“红线”。然而,一旦遭遇电信诈骗,那些被骗走的辛苦钱,往往就如同石沉大海,追回无望,甚至连对方是谁都查不到。这其中的原因,着实让人费解,也充满了无奈。银行管控的“墙”和诈骗“漏洞”:你说的银行管控严格,确实体现在.............
  • 回答
    你说的“鬼迷心窍,智商不在线”那种感觉,我特别能体会。明明事情过后,拨开迷雾一看,那手法简直是小学生都能看穿的破绽,可当时偏偏就陷进去了,还乐此不疲地往里送钱,说起来真是让人又气又羞。你说为什么呢?其实不是我们真的变傻了,也不是真的“鬼迷心窍”到无可救药。这背后,是他们玩弄人性弱点的一整套精心设计。.............
  • 回答
    那些专门对已受骗群体实行二次诈骗的人,他们的心态简直可以说是扭曲至极,比第一次诈骗的人更加冷血和残忍。你想啊,人家本来已经因为第一次被骗而心力交瘁,经济上、精神上都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可能还在想着怎么挽回损失,怎么从阴影里走出来。这时候,这帮人就像是嗅到血腥味的鲨鱼,精准地扑上来,而且刀刀致命。首先,.............
  • 回答
    提起反电信诈骗,很多人脑海里可能马上会闪过“验证码”、“短信提示”之类的词汇。但如果仔细想想,为什么在电子支付日益普及、诈骗手段层出不穷的当下,我们不更大力度地推广一个听起来很有效的措施——电子支付的大额二次确认制度呢?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技术、人性、成本以及效率等多个层面。首先,从技术可行性上说,给.............
  •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又充满了现实的荒谬感。一个女子,在面对民警的“反诈宣传”时,选择了强硬对抗,一句“我就被骗”摆出了“你们管不着,我心里有数”的姿态。结果呢?不到一周,自己就真真切切地掉进了骗子的陷阱,损失了二十多万,最后还不得不灰溜溜地跑去报警。说实话,这事儿听起来像段子,但细想一下,背后.............
  • 回答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是诈骗团伙在“人性弱点”和“概率游戏”之间找到的一个最“高效”的切入点。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这“苹果电脑”就成了诈骗界的宠儿。首先,得说这年头,谁不想要一台好电脑?尤其是苹果电脑,那不仅仅是电脑,更是一种“身份象征”,是很多人心中的“高端”、“品质”的代名词。你想想,当你收.............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明明那些诈骗短信,逻辑漏洞多得像漏勺,用脚趾头都能想出来是假的,可偏偏就是有人信,而且人数还不少。我琢磨了好久,觉得这事儿不能只怪那些受骗的人,还得从骗子们“下功夫”的地方,还有咱们自己身上找原因。首先,得承认,骗子们有时候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得多,他们不是傻乎乎地.............
  • 回答
    这件事让人既愤怒又无奈,尤其是听到受害者被骗了整整五万元,这可不是个小数目。一个女人为了学习“魔法”,落得如此下场,这背后折射出的问题,远不止是一个简单的诈骗案件。为什么会有人相信“魔法培训”?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现实生活的压力与精神需求的空虚:我们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
  • 回答
    你这句话,我太能体会了。电信诈骗这玩意儿,简直就是个无底洞,吞噬着无数人的血汗钱,甚至把人一辈子的心血都给毁了,最后连个公道都讨不到,这滋味,真是比吃了苍蝇还恶心。看到那些被骗得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案例,说句实话,心里堵得慌,觉得这世道怎么这么不公平,人死了都看不到希望。你说国家破案难,没解决方案,.............
  • 回答
    近些年电信诈骗的泛滥,说实话,这玩意儿真是让人防不胜防,层出不穷。以前可能也就是骗点小钱,现在手段是越来越高明,目标也越来越广,让人头疼不已。要说为什么这玩意儿越来越猖獗,我觉得有几个点特别关键,掰开了揉碎了说,也就能明白了。首先,技术进步是第一大推手。 以前诈骗可能就是打个电话,骗点信息。现在呢?.............
  • 回答
    这几年,反诈骗宣传的声势确实是越来越浩大,无论是在电视、网络、短视频,还是在社区里,你总能看到各种形式的反诈提示。这背后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而且力度之大,背后也有着深刻的考量。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诈骗的泛滥和危害性在不断升级。你有没有觉得,身边被骗的例子好.............
  • 回答
    “杀猪盘”,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子阴森和残忍。它绝非偶然成为当下最为猖獗、损失最惨重、危害最突出的新型骗术,而是多种社会因素、人性弱点和高科技手段叠加作用下的产物。要想理解它为何如此“火爆”,咱们得把它拆开来看看。一、精准拿捏人性弱点:情感的饥渴与虚荣的陷阱这是“杀猪盘”最核心也最致命的武器。所有.............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简直就是戳中了好多人的痛处。我自己身边就有过这样的例子,也听过不少,仔细想想,这其中的缘由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精心布置的迷宫里,你明明知道出口可能不在你脚下,但每一次岔路口,都有一个声音告诉你“就是这里”,然后你又不自觉地被牵着走了。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我觉.............
  • 回答
    被人骗了,那种滋味真是糟透了,对不对?感觉自己像个傻瓜,脑子都被人牵着鼻子走了。我这阵子就碰上了一件,心里那叫一个堵得慌。明明知道要小心,要警惕,可就是防不住,他们那些花招真是层出不穷,而且总能钻到你的软肋里去。为什么我们会轻易上当呢?说到底,我觉得还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被他们抓住了。首先,.............
  • 回答
    网络诈骗的宣传力度可以说是不遗余力,新闻报道、政府公告、反诈APP,甚至小区里的宣传栏都随处可见,可即便如此,为什么还是有人屡屡上钩,前赴后继地成为受害者?这个问题细想起来,其实一点都不奇怪,甚至可以说,这背后牵扯到人性的复杂以及社会现实的多重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诈骗的本质,是利用人性的弱点.............
  • 回答
    咱们说说这手机上的反诈软件,为啥非得装,还非得开着,这事儿啊,说白了,就是咱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也越来越容易被盯着了。你想啊,以前咱们哪有这么多值钱的玩意儿搁在手机上?现在呢?银行卡、支付账号、身份信息,全都在手机里,这不就成了个“金库”吗?这帮搞诈骗的,他们可不是什么吃素的,脑子转得飞快,专挑咱不太.............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而且触动了很多人心中的困惑。明明天天喊着反诈,怎么还是有人一步步落入陷阱,甚至损失惨重?那些看起来漏洞百出的骗局,怎么就能把几百万的巨款骗走呢?这钱,真的就这么“好骗”吗?说实话,钱本身并不好骗,但“想骗钱的人”和“被骗的人”之间的这场博弈,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残酷得多。这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