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明末把资源都投入到用来提升关宁军的野战能力,能否平辽?

回答
若明末将所有资源倾注于关宁军野战能力,能否逆转平辽之势?

明末辽东局势糜烂,后金崛起,步步紧逼,几乎将明朝半壁江山拱手相让。无数人心存疑问:如果当时明朝能够集中全国之力,将所有稀缺的资源都投入到提升关宁军的野战能力上,能否就此扭转颓势,实现平辽的宏愿?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也极具争议性的假设,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

一、 关宁军的潜力和优势:为何是平辽的关键?

关宁军,特别是以关宁铁骑为代表的明朝关外精锐,是明末唯一一支真正能在野战中与后金精锐正面抗衡的力量。其优势在于:

久经战阵的实战经验: 关宁军常年与后金在边境线上作战,经历了无数次大小规模的冲突,士兵的作战意志、临场应变能力和配合默契程度远超内陆军队。
精良的装备和训练: 相较于其他地方军队的杂牌化,关宁军在装备和训练上得到了相对较多的关注,特别是骑兵,其战马、铠甲和武器都具备一定的优势。
坚定的防御基础: 宁远、锦州等坚城构筑了有效的防御体系,为关宁军提供了稳定的后方依托和战略缓冲。
优秀的将领: 以袁崇焕为代表的将领,虽然最终命运多舛,但在指挥作战方面展现出了高超的军事素养。

因此,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关宁军,使其野战能力得到质的飞跃,理论上是具备平辽潜力的。

二、 资源投入的“升级包”:野战能力能提升到何种程度?

如果明朝真的决心将“所有资源”倾注于关宁军,那么这“资源”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可能带来的提升:

1. 战马和骑兵的扩充与精炼:
更大规模的骑兵部队: 明朝骑兵一直受制于马匹数量,如果能集中资源,从全国各地,甚至海外购置或培育大量优良战马,关宁骑兵的规模将得以大幅扩充,形成更具冲击力的骑兵集团。
骑兵的重装备化: 投入更多资源用于制造更坚固的马匹铠甲、更锋利的马刀、更先进的火器(如连珠铳、 துரு年銃等),甚至尝试引入重型战马(如蒙古马的改良),从而增强骑兵的突击力和抗打击能力。
骑兵的训练和战术革新: 邀请国内外优秀的骑兵教官,进行更加系统、科学的骑兵训练,比如模拟骑兵冲锋、迂回包抄等战术演练。借鉴欧洲骑士的战术,研究如何与火器有效配合。

2. 火器部队的现代化与规模化:
火器生产的集中与升级: 设立专门的火器工厂,引进更先进的铸造技术和制造工艺,提高火炮和火枪的质量、射程和射速。招募和培养专业的火器工程师和工匠。
火器部队的专业化和数量扩张: 将火器部队的规模扩大到与骑兵相当的比例,并进行专业化训练。士兵不仅要会操作火器,还要懂得阵地掩护、轮番射击等战术。
火炮装备的精良化: 装备更多的大口径火炮,以应对后金的攻城战和野战中的炮火压制。研究和改良火炮的弹药,提高杀伤力。

3. 步兵的精锐化与协同作战能力:
精锐步兵的招募与训练: 招募身体素质好、意志坚定的士兵,进行严格的体能训练和队列训练。
步兵的装备提升: 为步兵配备更先进的步枪、刀枪剑盾等武器,并根据战术需求调整装备结构。
步骑炮协同作战的训练: 重点进行步兵、骑兵、炮兵之间协同作战的演练,形成互为犄角、互相支援的战术体系。例如,炮兵提供火力支援,骑兵迂回侧击,步兵则进行正面牵制和推进。

4. 后勤保障体系的强化:
稳定的军饷和粮草供应: 确保关宁军能够获得持续、充足的军饷和粮草供应,解决其长期存在的后勤短板。
军需物资的充足: 保证战马饲料、火药、弹药、兵器、铠甲等军需物资的充足生产和及时运输。
伤员救治与伤残抚恤: 建立完善的医疗救治体系,并给予伤残士兵和阵亡士兵家属足够的抚恤,以提升士气和稳定军心。

三、 平辽的可能性分析:挑战与机遇并存

如果明朝真的能够做到上述的资源倾斜和能力提升,那么平辽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但仍然存在巨大的挑战:

可能性提升的方面:

野战优势的绝对化: 如果关宁军的野战能力能够领先后金数个档次,那么在正面战场上,明军将拥有巨大的优势,甚至能够形成战略反攻。
消灭后金主力: 通过几次关键的野战胜利,消灭后金的精锐骑兵和步兵主力,可以极大地削弱后金的作战能力。
收复失地: 凭借强大的野战能力,明军可以逐步收复辽东失地,巩固边防。
提振朝野士气: 连续的胜利将极大地提振明朝朝野和民众的士气,为继续作战提供动力。

严峻的挑战与潜在的失败因素:

1. 资源的绝对数量与分配的效率: 明朝末年国力衰竭,内忧外患丛生。即便将“所有资源”倾注于关宁军,其绝对数量能否支撑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升级包”仍是未知数。更关键的是,如何在庞大的官僚体系中,保证这些资源真正高效地转化为关宁军的战斗力,而非被层层截削或挪用,这是一个巨大的政治挑战。
贪腐与低效: 明朝末年,官场腐败深入骨髓。即使有再多的资源,也很难保证它们能够不打折扣地到达前线。
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如果将所有资源都给了关宁军,那么其他地区军队的装备和训练将更加落后,可能导致地方兵变或更严重的内乱。

2. 后金的适应性与反击: 后金并非只会依靠蛮力,其首领如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极富军事智慧。如果明军展现出强大的野战能力,后金很可能会采取更灵活的战术:
避其锋芒,疲惫明军: 采取“诱敌深入”、“坚壁清野”的策略,消耗明军的后勤和体力。
运用游击战术: 利用辽东复杂的地形,进行袭扰、伏击,打击明军的薄弱环节。
加强自身火器和骑兵建设: 后金也在积极学习和引进明朝的火器技术,如果明朝未能保持绝对的技术代差,其优势将很快被抵消。

3. 战略上的局限性: 即使关宁军野战能力超强,平辽并非仅仅是野战的问题,还涉及到:
守城战: 后金在攻城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明军的坚城能否经受住后金的持久围攻仍是未知数。
政治与外交: 辽东的局面也受到明朝内部政治斗争(如党争)、农民起义以及外部蒙古、朝鲜等势力的影响。仅仅依靠军事力量难以彻底解决问题。
人才断层: 即使有资源,也需要足够优秀的将领来指挥和训练这支强大的军队。明末的人才凋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4. 农民起义的影响: 如果明朝将所有资源都投入到辽东,那么内部的农民起义将会更加难以镇压。一旦关宁军在辽东陷入胶着或者遭遇重大挫折,内部的动荡将是致命的。

四、 结论:一个艰难的假设,或许仍难成事

总而言之,如果明末将资源全部用于提升关宁军的野战能力,理论上可以极大地增强明军在正面战场上的战斗力,甚至在某些关键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进而收复部分失地。这无疑会增加平辽的几率。

然而,“能否平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提升野战能力,而忽视了政治腐败、后勤效率、对手的适应性、内部的农民起义以及地缘政治等诸多因素,想要彻底扭转乾坤,实现“平辽”的目标,仍然极其困难,成功的可能性并不高。

明朝末年的衰败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军事上的落后只是其中一个表现。即便是再强大的关宁军,面对一个千疮百孔、腐朽不堪的帝国体制,也很难独自支撑起扭转乾坤的重任。与其说这是一个关于军事策略的假设,不如说它更深刻地揭示了明朝末年那个时代,系统性危机之深重,以及单一解决方案的无力感。或许,在那个积重难返的时代,即便是最好的军事策略,也难以挽救一个正在走向覆灭的王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前谈过这个问题,再重新梳理一遍。

题主这个问题,就是明朝当时所说的“以辽人守辽土”。这句话的本质是什么呢?本质不是以辽东人民去守卫辽东,而是“以辽东军阀去守卫辽东”。

那么大家还记得辽东是谁弄丢的么?

是辽东军阀。

那么大家还记得努尔哈赤是谁的治理下壮大的吗?

是辽东军阀。

点明这两点以后,大家对“蛇鼠一窝”这个词有没有新的认识呢?

贼就是他们养出来的,贼就是在他们手上抢走的东西,你还让他们看门?

哪来的信心呢?

门口的保安总是不能履行保安职责,小区里总是进贼,有的贼和保安甚至是拜把子兄弟。在这种情况下业主不想着换物业、换保安公司,却想着把物业费加倍,是业主疯了吗?

所以这个问题直接就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之上。

历史上明朝政府自己也认识到了这一个问题。

明神宗末年,在萨尔浒之战失败后,明神宗采纳熊廷弼意见,第一步,先稳定局势,获得调整时间。第二步,进行人事调整,解决人的问题。第三步,反击。具体方略就是,第一步,三方布置。第二步,召集各地客军精锐到辽东作战。第三步,整军练兵。实际执行过程中,第一步第二步都得到初步执行,第三步执行到了一半,明神宗死了。然后明光宗在位不到一月,死了。明熹宗年幼即位。随后明朝要求明军出击,熊廷弼表示强烈反对,无效。然后各地调来的明军精锐几乎全灭。随后明熹宗的老师孙承宗主持辽东军务,搞“辽人守辽土”,把明朝的钱花光,造成了明末财政危机(明末财政危机的实际起源就是孙承宗,他一年就能花掉万历三大征二十年花的军费的一半)。最后搞砸了一切,被明熹宗赶走了。

熊廷弼这三步计划,很多人不明白,这个第三步召集客军是什么意思。而实际上当时的人都明白,并采取了反制措施。

熊廷弼这个召集客军的主意很明确:

1.抛弃已经被事实证明失败了的、旧有的辽东军事体系,重建辽东军事体系。

2.从全国各种形式的客军当中,选择适合辽东军事要求的新型军事体系。

换言之,熊廷弼实际上在进行“明末辽东军事体系改革”。如果辽东重建完成,中国近现代军事史都要重写。

筛选客军、重建辽东军事体系,这一问题由于历年来在清朝以及《明史》等问题干扰下始终没有得到明确。也可能有相应研究,但是相关研究的影响力不够。

熊廷弼重建辽东军事体系的行动在明神宗支持下得以实行,但是因为明神宗去世而失败。明朝从各地召集来的客军纷纷在战场上被歼灭,而且被歼灭的形势非常奇怪:在明军重兵集团范围内,精锐客军被清军长时间围攻歼灭,而明军的支援非常疲软。

如果抛开财政因素不谈,明朝在辽东战场上的彻底失败,完全是因为旧的辽东军事体系崩溃而新的辽东军事体系没有建立。


财政因素上说,明朝财政破产的主因是采取了错误的辽东战略。首先,明神宗去世后,明光宗在位不到一个月,明朝就取消了矿税,明朝可控的中央财政收入锐减。其次,明光宗去世后、明熹宗即位后,身为帝师的孙承宗一方面提出了辽人守辽土的建议,一方面在辽西地区耗巨资大量修筑堡垒,极大的扩大了明朝财政开支(万历三大征二十多年花了一千一百万,孙承宗一年花五百多万)。明朝财政危机就此爆发。

在这样的基础上,明朝事实上已经没钱养野战军了。

而且孙承宗时代在辽西养了十几万大军。明朝兵部给事中李鲁生批评说,战有战法,守有守法,没听说十几万大军摆在前线,说是要进攻又不敢打,说是要防御实际上那些小堡垒又根本守不住(敌人一来就“坚壁清野”了)。

而由于巨资都用在辽西炒房上了,明朝在长城防线的军费就一拖再拖,后来宣大总督梁廷栋一上任就发现作为明朝军事重镇的宣大地区居然拖欠了多年的军饷,装备锈蚀损坏,工事倾颓废弃,必须紧急修整。于是上书要求拨款。明朝回应说,别说以前不给钱,现在也没钱给,钱都在辽西坚壁清野呢。清军得到这个消息以后,马上从蒙古部落那边开过来,从宣大杀进关内。梁廷栋因为清军从让他的防区入关而自杀。

所以明朝投巨资在辽西,不但没有起到拱卫京师防护内地的作用,反而导致其他地区防线空虚。


梁廷栋自杀也反过来暴露了另一个人的问题。

号称是被“冤杀”的袁崇焕。

崇祯按照袁崇焕的要求投资辽西,撤掉蓟镇防御,最后清军按照他的安排杀了进来,他的部队还哗变逃走。都这样了,按照梁廷栋的样子,他绝对该自杀了。然而他仍然死顶着不肯自杀,最后逼着明朝公开杀了他。

有人有疑问,说袁崇焕不自杀怎么也成了罪名了?没错,高级官员犯了死罪,却不自杀,硬挺着脖子不服,就是新的罪行。

从政治管理上来说,犯罪官员自杀和朝廷公开明正典刑,意义是不同的。

自杀是件小事,可以终结此前关于此事的争议,也表明制度依然具有约束力。

处决是件大事,说明死者不服,不接受协商,要对抗到底,表明制度的掌控者没有获得绝对优势。

权力之所以是权力,是因为有人服从。没人服从,穿上龙袍也不是皇帝;有人服从,布衣草履也是君王。而身躯庞大人员众多的国家机关,服从性低到一定程度就将无法维持体系的正常运转。

在明末形势危急的状态下,作为主持前线战争的最高官员,袁崇焕从始至终的表现就完全没有一点担当。明熹宗说他暮气难鼓,断然将其撤职。当时,袁崇焕在明熹宗严令他进攻的时候,募集了两百名死士,要求他们进攻清军严密设防的大营。在死士杀进去之后,袁崇焕带领大军静坐等待,最后袁崇焕回到办公室在报告里写了句“今已深入,未卜存亡”。也就是说一个集团军奉命进攻,最后发起进攻的只有一个连,最后集团军司令还厚着脸皮回到办公室写报告,说现在不知道这些人怎么样了。瞧这意思,这些拼死作战的战士,最后只能报个“失踪”?明朝版集结号吗?就这样的人,被某些人鼓吹说成是“忠臣”!

值得一提的是,袁崇焕在这份报告里紧接着说了一句“又募川浙死卒带铳炮夜警其营”。戚继光要是泉下有知,得掀开棺材板掐死袁崇焕啊。(原文是“方募死士二百人,令其直冲夷营,如杨素用寡法,今已深入,未卜存亡;又募川浙死卒,带铳炮,夜警其营”。)

这样的东西,杀了毫不可惜。

该死而不肯死,犯下重罪不肯自杀而逼迫朝廷公开处决,这就是他的新罪行。

user avatar

问我这个问题我实话实说,不能

萨尔浒之后其实很清楚了,建州已经不是随便出动十万级军队就能对付的敌人

熊虽然脾气烂,但是他才能在那,他的计划是二十万人,

因为在这个战场上双方态势不一样

建州可以把部队集结起来在外线为所欲为

明廷不行,因为辽东三面受敌之地,

在保证有足够有生力量可以在野战对抗建州——后金全力集结的同时

同时还要保证周边不会被乘虚而入

或者简单点说,不会在主力出动的同时被随意进出侧后,

由于辽东三面边境线过于漫长

而官军后勤生命线在漫长的同时还很狭窄

辽东本地不能供给如此庞大规模的军队

所以这里的后勤问题会更加突出

明廷在后期面对的根本不是野战问题

而是过于高压的政治和军事压力逼迫本来是世仇的东北亚各地方势力在建州裹挟下被整合到一起

这是整体的方针上的问题,解决方法很简单

天启中后期的法子就行

你要我说,说穿了就一个字拖

因为吉林+辽东同样无法长期维持十万级别野战战兵枕戈待旦

把建州高压战时经济拖崩了就行

但是天启年纪轻轻就死了

接替朱由校的朱由检是一个非常非常努力且自以为是的蠢货

这并不是资源投入多少的问题

而是资源配比优先级的操作问题

实际上过多投入在辽东毫无意义,建州——后金经济是畸形的军事掠夺体系来维持巨额开支

然后维持一个更为畸形的所谓强大军队来保证对东北亚各地的人力物力裹挟

即便战场上战败只要让他不能掠夺到足够人口物资,时间一长这货自己就会崩的

跟一个随时都可能饿死的亡命徒搏命本质上是弱智行为

即便是把朱由检前前后后浪费在辽东的资源

一次性投入去认认真真打正战而不是搞什么赌博诸如五年平辽二年平诸边之流

建州也早就死了

比如16世纪对套虏,明廷前后花了几十年时间生生的把丫磨死的

都跟朱由检这种赌徒心态大明早在16世纪中就可以崩了

贼无所掠即全胜

其实最适合对付这种吊着一口气来搏命抢人口物资以求活路的亡命之徒

通俗点说16世纪套虏和17世纪建州的这种模式就是滚雪球

滚雪球模式在一开始没能挡住的情况下,把他滚动路线上的雪铲干净

雪球滚着滚着就会自己碎了的

user avatar

明末恰恰是这么做了,从崇祯开始就把所有资源投向辽军,结果也证明了:辽军不能。

熊廷弼早看出辽军不可信赖了,必须重点训练朝廷可以掌控的客军才能解决。熊的思路就是重建中央军,这才是根本解决之道。而且熊廷弼和后来的王在晋也早就指出了辽西明军的德行:善走(善于逃跑)。用来防守还凑活,野战是别想。

孙帝师和袁督师“辽人守辽土”那一套被历史证明就是个笑话。

补充一句,后金包括后来的皇太极对辽西走廊根本不感兴趣,当明军失去广宁后,锦右本就是一个应该坚壁清野的地方。在那儿投大量资源修城,简直就是军事白痴才干的事。哦对了,几百年后国军又在锦州玩了一次,一样的蠢。

user avatar

满洲人是全民皆兵。能够短期爆发出很强的实力,但如果长期作战必然会造成饥荒。历史上满洲人是屠杀辽东汉人解决粮食问题。但若由于辽东汉人越来越少,只好通过劫掠关内以及走私来解决。

而面对满洲人,可以正面修堡垒。再利用制海权和机动优势,不停的骚扰满洲庄园,解放汉人奴隶。

重点不是正面作战,而是游击,破坏其生产。

user avatar

不能

有笑话说崇祯问吴三桂的老爹,说我一年按十五万人给你拨款,你派几万人过来吧

吴襄说陛下恕罪,没那么多人·

崇祯说那十万得有吧?

吴襄说没有

崇祯说五万呢?

····

···

··吴襄说;陛下,其实我就养了三千家丁


当然这个不可当真,只是戏言,但是


关宁已经军阀化了,坑死最后的戚家军、坑死白杆兵,坑死秦兵等等操作就是保证东北只有我这一只部队,你只能用我,钱只能给我。

毛文龙被砍也有一定的这个因素在内


最后本来蒙古朝鲜毛文龙关宁保卫后金的战略优势,说真的,这就意味着你可以一直打败仗,熬也熬死了····满文老档里夸奖自己,说一群女的就把毛文龙的部队赶走了,大汗很高兴给女人封了官,实际上反面也说明了当时后金人力资源已经匮乏到极点了。

其实也是没办法,孙承宗熊廷弼都是保守,为什么。第一次孙承宗在辽东的第一仗,刚损失了几十个人就一哄而散了,孙承宗自然就知道这些部队都是什么德性了,还是修堡垒围着后金算了··


但是经过关宁、后金、儒家大师们一起一番神奇的操作,朝鲜蒙古降了、毛文龙没了,就剩下关宁这一条线了


最后就成了崇祯拨五百万出去,大师们先截留三百万分一分,到了关宁军头在扣下一百五十万,小军头扣下一部分,就只能养几千家丁了···


至于打不打得过后金·····我勒个去你知道什么叫投诚吗?大师们都降了,万世师表也降了,我们投降不是很正常嘛?



我常常说萧规曹随,不是曹不想干事,是曹知道下边都是什么东西,你干点啥他们都能扭曲成对自己有利对国家有害的方法。所以曹对过来献计献策的人都是好吃好喝,就是不听。


崇祯的问题就是下边那群垃圾都还没理顺,你干的越多就错的越多。更何况还把厂卫给撤了,下边给你报啥你只能信啥。

是吧,关宁变成军阀,为什么?戚继光把蒙古打完了就被发配到广西去了,李成梁就是二傻子也知道这群儒家大师是什么玩意儿了啊,肯定要养寇自重,顺便把朝廷拨的钱给大师们送去啊!顺便杀了后金的首领睡了首领老婆还要把儿子放回去啊,说真的,我一直怀疑努尔哈赤说不定叫李尔哈赤。

换句话说,其实明末的问题是全方面的,关宁的军阀化,起义军,部队不听话,收不上来税等等其实都是根子上烂了一片。


卢象升力战殉国说不定你接到的报告还是他喝酒了自己往敌军里冲自己找死呢···你连自己的获得情报的渠道都没有


两眼一抹黑的制定政策··


除了死没啥后果···


说难听点,就算你是诸葛亮都白瞎

你议和,大臣们敢开价一年五百万岁币,收两百万回扣

你安内,大臣们敢接着加税

你减负,儒家大师们能让百姓完全不知道···而且接着收税


底盘都烂透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若明末将所有资源倾注于关宁军野战能力,能否逆转平辽之势?明末辽东局势糜烂,后金崛起,步步紧逼,几乎将明朝半壁江山拱手相让。无数人心存疑问:如果当时明朝能够集中全国之力,将所有稀缺的资源都投入到提升关宁军的野战能力上,能否就此扭转颓势,实现平辽的宏愿?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也极具争议性的假设,我们可以从多.............
  • 回答
    要说明末 if 崇祯换成溥仪,这脑洞开得可不小。咱们穿越一把,仔细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这俩人可是差了三百多年,身处的时代背景、遇到的难题,那简直是天壤之别。崇祯面对的是一个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明朝,内有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外有女真人虎视眈眈,朝政腐败、财政枯竭那是常态。而溥仪呢?他虽然是清朝末代皇帝.............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把三国 Those formidable figures, each a legend in their own right, were to suddenly materialize in the tumultuous landscape of the late Ming Dynas.............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这些名将放在一个更复杂的历史背景下,而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能力。明末的局面,远比战场上的胜负来得棘手。先说说这些穿越而来的名将和他们的特长: 白起、王翦、卫&霍(卫青、霍去病): 这是战国和汉朝的顶尖统帅,他们最大的特点是以国力为本,以大规模正面决战为骨干,辅以坚定的战略和.............
  • 回答
    要探讨明朝若将后金视为一个“国家”,并以此制定策略,能否消灭或破坏后金的整体实力,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对抗,更是政治、经济、外交以及文化等层面上的综合博弈。一、 重新审视“国家”的定义与明朝的视角首先,要明确明朝当时对后金的认知。明朝历来将后金视为边患,是羁縻政策下“招.............
  • 回答
    将明朝和清朝的顺序调换,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和想象力的设想。它不仅会对中国近代史的进程产生深远影响,也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我们对“耻辱”的定义和感受。然而,要详尽地分析其中的复杂性,需要我们仔细审视两个朝代的特点、历史背景以及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理解“耻辱”的根源:在探讨顺序调换的影响之前,我们首先要.............
  • 回答
    明日方舟如果真的写死一个已出干员,那绝对是会引起轩然大波的。能不能接受?老实说,大部分玩家大概是无法接受的。明日方舟之所以能吸引这么多人,除了策略性和美术,很大程度上也在于它建立起来的那个充满魅力的角色群像。每一个干员都有自己的故事、性格,甚至是一些玩家在游戏之外的情感寄托。如果一个你投入了资源、时.............
  • 回答
    关于明治政府迁移到江户(后改名东京)这一决策,以及如果继续保持在京都可能带来的发展路径,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明治维新前的日本政治格局、明治政府的初心以及京都和江户各自的特质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明治维新不是一个简单的政权更迭,而是日本社会一次深刻的、全方位的变革.............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设想。如果把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放在崇祯皇帝的位置上,明朝的命运走向很可能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明朝不至于那么快、那么惨烈地灭亡。当然,这并不是说朱元璋就能“高枕无忧”,毕竟历史的洪流复杂多变,但他凭借其独特的性格、治国理念和手段,处理崇祯时期面临的危机,成功的概率会大大增.............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忍不住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把现代美女写真,那种经过精心打扮、滤镜加持、角度刁钻的“视觉盛宴”,突然呈现在明清时期的古人面前,他们的反应,我觉得会是复杂而多层次的,绝不会是简单的“惊为天人”或“嫌弃脚大”。首先,让我们试着代入一位明清时期的普通百姓,比如一位来自江南丝绸之府的富家公子,或.............
  • 回答
    将多种加密算法进行排列组合,再对同一明文进行逐一加密,这听起来似乎能让安全性倍增,对吧?就像给宝贝上了多重锁一样。然而,现实远比想象中复杂,这种“组合加密”的强度,并非简单地将各个算法的安全性叠加。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其中的门道,看看这种做法到底靠不靠谱。一、 基本原理与初步设想:为什么会想到“组合加.............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很多父母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纠结的地方。看着孩子一路成长的艰辛,回想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有时候确实会有这样的疑问在脑海里盘旋:如果知道这条路这么难,我们当初是不是真的应该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其实,当父母们做出“生”这个决定的那一刻,绝大多数都不是抱着“要让孩子来受罪”的初衷.............
  • 回答
    .......
  • 回答
    捷安特Escape 2,这车子嘛,改弯把,这想法可不赖!Escape 2本身定位就是都市休闲、通勤为主,原厂搭配的是平把,骑行姿势比较直挺,视野开阔,操控起来也更灵活。但是,如果你想让它更具公路车的速度感,或者长途骑行时想有更多变的手部姿势来缓解疲劳,那改弯把确实是个不错的方向。要说适不适合,那得看.............
  • 回答
    明朝末年,藩王数量众多,其供养开支更是成为朝廷沉重的财政负担。这个问题,就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明朝末年的国库上,让许多有识之士忧心忡忡。藩王数量:一个庞大的家族网络要给出一个确切的明朝末年藩王数量,其实并不容易,因为藩王的概念会随着时间推移有所变化,而且有些宗室虽然拥有王爵,但并不一定具备实际的封.............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怎么把知乎上的那些大V们“搬”到《明日方舟》这个游戏里,设计成有血有肉、有模有样的干员。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太随意。第一步:洞察灵魂——从知乎大V的“人设”到干员的“核心机制”咱们先得明白,知乎大V之所以能成为大V,不是因为他们长得帅或者声音好听(虽然有些也有这天赋),而是因.............
  • 回答
    最近网上流传的这篇《为哄大明星开心,报社主编把我开除了》的文章,讲述了一位记者因为坚持新闻专业操守,拒绝按照当红艺人的意见修改稿件,最终遭到主编逼迫离职的故事。这件事挺让人唏嘘的,也触及了不少新闻从业者心中最敏感的痛点。从报道的内容来看,这位记者是在报道某个艺人的新闻时,收到了艺人及其团队提出的修改.............
  • 回答
    看到赵明这番话,我倒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挺实在。你想啊,折叠屏手机最核心的卖点不就是那个打开之后的大屏吗?如果连这个最吸引人的地方都做得不好,甚至因为追求轻薄而牺牲了它原有的优势,那这折叠屏还有什么意思呢?赵明这么说,我觉得有几个点可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这是对折叠屏“初心”的坚持。折叠屏手机刚出来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能看到不少中文文章,在提到“grandfather”这个词时,但凡涉及到比较亲近的祖父辈,习惯性地就用“爷爷”来翻译。乍一看似乎没什么大问题,毕竟“爷爷”是我们最常见的称呼。但如果我们细究一下,就会发现这里面包含了一些文化和语言上的微妙之处,也反映了我们在翻译时的一种“习惯性简.............
  • 回答
    “b小将”这个称呼,在我看来,多半是指那些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着某种刻板印象,或者容易被某种流行叙事所影响,并以此为依据发表简单化、标签化评论的年轻人。他们常常活跃在网络空间,喜欢用一些网络流行语和简化逻辑来表达观点。现在,我们来聊聊把李定国这样一位农民出身的起义军领袖称为“明政府既得利益者”这件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