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卢旺达大屠杀发生时国际上的反应如何?

回答
卢旺达大屠杀(1994年)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篇章之一,而国际社会在其中的反应,总体而言是缓慢、迟缓、犹豫不决,并且最终未能有效阻止这场可怕的屠杀。这可以说是国际社会在危机管理和人道干预方面的一次重大失败。

以下将从不同方面详细阐述当时国际上的反应:

1. 事前警告与疏忽 (PreWarning and Neglect)

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的局限性: 联合国在卢旺达设有联合国卢旺达支援团(UNAMIR)。在屠杀发生前,UNAMIR 的负责人,加拿大将军罗密欧·达莱尔(Roméo Dallaire),曾多次向联合国安理会发出警告,表示胡图族极端分子正在策划针对图西族和温和派胡图族的系统性屠杀,并收集了大量证据,包括武器储存点和暗杀名单。
缺乏行动的意愿: 然而,这些警告在联合国安理会内部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当时的安理会成员,特别是西方大国,对于派兵干预表现出极大的犹豫和不愿意。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之前在索马里经历的“摩加迪沙之战”导致了西方国家对干预非洲地区冲突的警惕和不愿承担风险。
缩减部队的决定: 最令人震惊和具有毁灭性的是,在屠杀即将爆发前,联合国安理会反而投票决定大幅削减 UNAMIR 的兵力,从最初的2500人减少到270人。这一决定是在胡图族极端分子已经开始囤积武器,并公开威胁要消灭图西族的情况下做出的。这无疑是给屠杀者释放了错误的信号,让他们认为国际社会不会干预。

2. 大屠杀开始后的反应 (Reactions After the Beginning of the Genocide)

最初的漠视与缓慢反应: 当大屠杀于1994年4月6日开始后,国际社会的反应更加缓慢。起初,许多国家不愿意承认其为“种族灭绝”,而是称之为“内战”或“部落冲突”。使用“种族灭绝”一词会引发《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的义务,要求国际社会采取行动。
撤离本国公民: 许多西方国家,尤其是法国和比利时(卢旺达的前宗主国),首先采取的行动是撤离自己的公民。虽然撤离公民是政府的职责,但这进一步减少了在当地的国际存在和潜在的干预力量,并且也使得卢旺达人民更加孤立无援。
“不干涉”的原则被放大: 许多国家以“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为由,回避采取任何实质性行动。然而,当一项行动是阻止大规模屠杀和种族灭绝时,这一原则的适用性受到了极大的质疑。
联合国安理会的分裂: 安理会内部对于如何应对卢旺达危机存在严重分歧。一些国家,如美国,仍然不愿投入资源和兵力。法国虽然是早期干预者(通过“特里科洛尔行动”撤离公民并试图维持局势),但其动机和行动也备受争议,有人认为其行动是为了保护其在卢旺达的旧盟友胡图族政府。
达莱尔将军的孤军奋战: 在部队被大幅削减后,达莱尔将军和他的少数部下成为了在卢旺达执行维和任务的唯一国际力量。他们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冒着生命危险试图保护尽可能多的人,并传递信息。达莱尔将军在事后成为了一个令人心碎的象征,他尽力而为,却被国际社会的冷漠所抛弃。

3. “看见但无所作为”的尴尬 (The "See But Do Nothing" Embarrassment)

信息泄露与公开的罪行: 随着大屠杀的进行,国际社会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发生在卢旺达的恐怖景象。媒体报道、幸存者的证词以及情报机构的报告,都揭示了种族灭绝的残酷事实。然而,尽管如此,国际社会的集体行动仍然是令人沮丧的缓慢。
“国家利益”的考量: 许多国家将自身的国家利益置于阻止屠杀之上。卢旺达并非一个具有战略或经济重要性的国家,因此,投入资源和政治资本的动力不足。
缺乏政治意愿与领导力: 缺乏有力的政治意愿和领导力是国际社会反应迟缓的根本原因。没有一个有影响力的国家愿意承担领导责任,推动安理会采取果断行动。

4. 遅来的干预与“图西族胜利”后的反应 (Late Intervention and Reactions After the Tutsi Victory)

图西族爱国阵线(RPF)的胜利: 最终,图西族爱国阵线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结束了胡图族极端政府的统治,并停止了种族灭绝。
法国的“绿色百合行动”: 在种族灭绝接近尾声时,法国发起了“绿色百合行动”(Opération Turquoise),在卢旺达西南部建立了一个“安全区”。这个行动的动机和效果仍然存在争议,一些人认为它为逃避追究的种族灭绝者提供了逃生通道,另一些人则认为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当地的屠杀。但无论如何,它发生在大屠杀的大部分时间已经过去之后。
联合国安理会的第二次授权: 在图西族爱国阵线获胜后,联合国安理会才授权派遣了更强大的维和部队(UNAMIR II),但此时屠杀已经基本结束。

5. 事后反思与教训 (PostMortem Reflections and Lessons Learned)

“不作为”的代价: 卢旺达大屠杀让国际社会付出了沉重的道德代价。事后,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承认未能履行阻止种族灭绝的责任。
“保护的责任”的兴起: 卢旺达以及后来的波斯尼亚战争等事件,推动了“保护的责任”(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R2P)概念的兴起。这一概念强调主权国家有保护其人口免受种族灭绝、战争罪、种族清洗和反人类罪的责任,如果国家未能履行这一责任,国际社会有义务采取行动。
维和行动的改革: 国际社会也开始审视维和行动的授权、资源和有效性,并寻求改革。

总结来说,卢旺达大屠杀发生时国际上的反应可以用以下几个词语来概括:

迟缓 (Slow)
犹豫 (Hesitant)
冷漠 (Indifferent)
官僚主义 (Bureaucratic)
分裂 (Divided)
怯懦 (Cowardly)

国际社会在卢旺达大屠杀中的表现,至今仍然是国际关系和人道主义干预领域中最具警示意义的案例之一,它深刻地揭示了在面对大规模暴行时,国际政治的复杂性、国家利益的驱动以及缺乏集体行动意愿所带来的毁灭性后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国:早在1994年1月11日,大屠杀发生前3个月,联合国卢旺达援助团司令达莱尔就预感到可能发生大屠杀,并向联合国维和行动部发出警告,希望维和部队介入,收缴胡图族民兵的武器。但被联合国维和部队以“超越权限”为由忽视了该请求。大屠杀发生后,


1、1994年4月7日,10名比利时维和军人在卢旺达遭到杀害,美国旋即关闭了在基加利的领事馆。

2、美国难民委员会主任罗杰·温特的一篇关于卢旺达种族灭绝的专稿被美国各大媒体拒绝,最后在1994年4月14日的多伦多《环球邮报(The Globe and Mail)》登载。

3、4月15日,美国反馈信息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拒绝了其增派维和部队的请求。奥尔布赖特建议在基加利“最小限度”保留联合国维和部队,以示参与和决心。

4、4月21日,联合国安理会批准将维和人员削减为250人

4、美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决定不用“种族灭绝(genocide)”一词来形容卢旺达大屠杀,理由很简单:如果将其定义为“种族灭绝”,美国和国际社会即有责任根据1948年联合国关于“防止和处罚种族灭绝罪行公约”采取援救行动,而美国对此不感兴趣。

5、5月3日,克林顿签发第25号总统令,对维和行动的范围、人数、期限、资金及危险程度都有严格规定。参议员西蒙和杰福兹于5月13日与联合国负责卢旺达事务的官员通话讨论卢旺达局势,随后要求美国敦促联合国安理会批准派兵阻止正在发生的大屠杀。

6、5月17日,屠杀开始的第八个星期,安理会才最终授权派驻5500名援军进行维和管制。


而美国如此行动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发生在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战争吸引了美国的注意力。克林顿上台就一直积极介入波黑内战,不仅有过绕开联合国组织“代顿协议”,甚至在1996年组建了一只31万人的慰问部队进驻波黑。

二、美国以联合国名义在索马里展开的“恢复希望(Operation Restore Hope)”行动,最终耗资25亿美元并且失败。尤其是1993年10月美军在摩加迪沙行动失败,尸体被索马里人拖街的行为被CNN播出后引起了国内民众的强烈不满。这使得克里顿政府认为这是一场失败的行动,其本人也遭到国会的一致抨击。“索马里阴影”笼罩着美军,使得在卢旺达事件上不敢轻易介入。索马里战争_百度百科(详细资料Unified Task Force

三、卢旺达国际地位低下,地理位置偏僻,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苏东剧变后,整个非洲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地位都急剧下降。因而美国对于卢旺达发生的事情采取了不重视的处理。

四、美国“新孤立主义(The New Isolationism)”抬头。新孤立主义在美国经济发生衰退的时刻就会抬头,其主张“美国便是一切,一切便是美国。反对向海外派兵,反对对外经济援助,反对大量向美国移民,提倡贸易保护主义,强调凡事都要“优先考虑美国的利益”。

20140507

——————————————————————————————————————————

法国:2004年,卢旺达政府授权了一支 独立调查委员会【Independent National Commission】来着手调查在大屠杀期间法国的行径以及整起惨剧同法国之间的联系,委员会于2008年向世界公布年出具了一份长达485页的调查报告控诉法国行径:Mucyo report-the role of France in the 1994 Rwandan Genocide。粗读报告可以发现里面所有的控诉都指向法国,其中包括“谋划和参与屠杀”“在巴黎接待作为朋友的屠夫”“提供军事和物资援助”“帮助杀手逃亡国外”等,尤其是法方训练的胡图族民兵成为“大屠杀的利刃”这一点令法国难辞其咎。报告中指控33名法国人参与了大屠杀,包括已故法国前总统密特朗、前总理巴拉迪尔和德维尔潘、前外长朱佩等政要。接下来对于大屠杀前的史实采取插叙方式,主要陈述大屠杀发生时法国政府的行为。

1、在1990年到1993年间,法军在按照协议训练卢旺达当地宪兵旨在保护西方人安全的同时——由于传统和地缘政治的关系,法国对自己在非洲大湖区的影响力高度重视,而图西族传统上和东非各英语国家关系更密切——因此这一“军事保护伞”不仅协助胡图族总统抵御受到非洲英语地区支持的图西族反政府军“卢旺达爱国阵线”的攻势,还训练胡图族民兵并“促成了对图西族的大屠杀”。自1962年至1993年8月,法国共向卢旺达提供援助2.8313亿美元,赠款3655万美元,免除卢债务1417万美元。哈比亚利马纳总统曾9次访法,法总统德斯坦和密特朗都曾访卢。1990年卢旺达内战开始,法国公开支持卢旺达胡图族政府,提供军费据称达1亿美元以上,使得卢旺达政府军在短短3个月内扩军3倍,并获得大量军火。

2、1993年,在卢旺达爱国阵线的军队逼进基加利时,它立即派遣伞兵部队以保护卢旺达政权,并力劝哈比亚利马纳与爱国阵线谈判。

3、1993年3月12日,法国力促安理会通过第812号决议,决定建立一支非洲一联合国联合部队,在卢旺达监督停火,保证人道主义援助的进行“

4、1993年8月,卢旺达政府和爱国阵线在坦桑尼亚北部城市阿鲁沙签署旨在结束内战的和平协定。即将到来的和平令卢旺达政府高层中的极端势力感到恐惧,他们逐渐对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总统感到不满,认为他在与爱国阵线的谈判中让步太多。

5、1994年4月6日深夜,载有卢旺达胡图族总统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和邻国布隆迪总统西普里安·恩塔里亚米拉的飞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上空被击落,胡图族激进分子随后在卢旺达政府军的帮助下,对全国的图西族人以及胡图族温和人士展开了系统性的大规模屠杀。

法国在大屠杀发生后,并未采取任何行动。直到6月底才开始”绿松石行动【 Opération Turquoise】“, 25000名执行任务的法国干预部队开进卢旺达西部,将吉孔戈罗【Gikongoro】周围占卢旺达约五分之一面积的地区划为“人道主义和平区【a safe humanitarian area】”,禁止任何武装力量进入。然而,以“维护当地稳定”,提供“人道主义帮助”,保护“所有受到威胁的民众”而抵达卢旺达的法国特种部队对胡图族军队的暴行视若无睹,甚至冷酷地将逃到自己驻地的图西族难民拒之门外,任凭他们被虐杀。


1994年大屠杀事件发生后,卢旺达爱国前线势如破竹地打垮政府军并掌控全国至今,两国关系也一直出于冰冷状态。

20140509

——————————————————————————————————————————

在手头还有一篇手工艺发展论文以及大创申请的紧要关头,深知放着也就放着了的道理,不更完不足以填埋心中的大坑。半夜抛下论文继续来更。

联合国:

在历时两年多的联合国在卢旺达的维和行动中,由于在对形势判断的准确性、行动方案的可行性、前后态度的一致性和实际执行的有效性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瑕疵,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总体上是失败的。大国出于各自利益需要插手角力的印迹也非常明显。

1、1993年3月12日,法国力促安理会通过第812号决议,决定建立一支非洲一联合国联合部队,在卢旺达监督停火,保证人道主义援助的进行。

2、6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846号决议,决定建立“联合国乌干达一卢旺达观察团"。

3、10月5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872号决议,决定成立“联合国卢旺达援助团(

United Nations Assistance Mission for Rwanda

)”,五大常任理事国均投了赞成票。

4、1994年4月2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增兵卢旺达的第912号决议,将原驻卢旺达的1500名士兵减少到217名,并授权他们调解停火和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5、5月17日,安理会通过918号决议,将援卢团兵力增至5500人,但由于美国方面的阻挠,这一计划始终未能落实。

6、7月22日,安理会通过929号决议,批准了法国的计划,决定派遣2500名部队进入卢旺达,以保护平民。该行动由法国指挥,经费由法国承担,限期两个月。并允许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七章授权,使用一切必要手段”以达到人道主义救援的目的"。

而联合国在其中失去准心的原因应该是:

一、各大国均缺乏足够认识。《阿鲁沙协议》签订后,联合国于1993年10月成立了联卢援助团,该团负责人达莱尔将军于1994年1月11日向联合国报告了胡图族在囤积武器准备大屠杀的情报,并要求授权收缴这些武器,但维和部队以超出权限为由拒绝。达莱尔将军又将该情报通告比利时、法国和美国,然而没有一方引起重视,更勿论采取行动以制止惨案发生。

二、宪章的局限。《联合国宪章》一方面将“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的尊重”作为其宗旨之一,但它也明确指出:宪章的任何规定均不得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项。这些约束使联合国在其成员国发生民族冲突时实施干预行动受到严格的限制,维和士兵没有首先使用武力的权力

三、维和机制的局限。联合国部队,西方军队在第三世界国家不能首先开枪,只能自卫。那些手持弯刀,棍棒和AK47的卢旺达人在手中的凶器落下前是平民,在凶器落下后也还是平民,维和士兵若要阻止这样的暴行就会造成这样的“平民”的伤亡,这样的平民伤亡就会遭到世界舆论的谴责。这种“程序正义”无法面对突发的人道主义灾难。

四、当时策划和执行屠杀任务的卢旺达军人独裁政府本身就是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其支持者如法国和吉布提等也是安理会成员,他们本身就否认有大屠杀的事情。

——————————————————————————————————————————

中国在其中表现比较中庸。在1994年联合国表决维和行为中,中国在929和955号决议中投了弃权票,其他均为赞成票。

929决议是“绿松石”计划。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陈健大使在安理会对该决议投票进行的解释性发言中说:“我们一贯主张,尊重有关国家和地区组织的意见,取得冲突各方的合作,是联合国维和行动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考虑到联合国在索马里维和行动的经验教训,中国代表团对我们面前的决议草案投弃权票。"


955决议是设立卢旺达问题的刑事法庭用以审判对屠杀富有责任的卢旺达公民。李肇星大使在安理会对投票进行的解释性发言中说:”在目前情况下,安理会将卢旺达政府尚难以接受的决议及法庭规约草案仓促付诸表决,是不够慎重的,对今后有关工作产生的影响也难以预料,中国代表团不能不对此表示遗憾并投弃权票。“


中国同法国是屠杀前卢旺达政府的主要军火提供方,这一点也成为了后来遭到诟病的缘由。

——————————————————————————————————————————

最后引用李安山教授的一席话

民族与政治密切相关,民族问题可成为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重要因素。一旦权力参与运作,民族认同可变为煽动民族主义情绪的话语,少数民族可成为政权合法性危机的替罪羊,民族情感可成为排外主义的利器,民族文化可成为对外扩张的工具。帝国主义造成的民族分离及边界设置,殖民统治下的族体身份认定和政治化,族际矛盾的历史遗产和继承,跨境移民造成的民族认同困境,因现实危机对政权合法性产生的怀疑,领导集团对民族心理因素的操纵,都为民族冲突准备了条件。

如今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20140510 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卢旺达大屠杀(1994年)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篇章之一,而国际社会在其中的反应,总体而言是缓慢、迟缓、犹豫不决,并且最终未能有效阻止这场可怕的屠杀。这可以说是国际社会在危机管理和人道干预方面的一次重大失败。以下将从不同方面详细阐述当时国际上的反应:1. 事前警告与疏忽 (PreWarning and.............
  • 回答
    卢旺达大屠杀期间,胡图族极端分子区分图西人的方式,并非通过所谓的种族基因检测,而是基于一系列社会、文化和历史因素,更准确地说,是基于一种被政治意识形态操纵和强化的认知。这种区分,尤其是到了1994年大屠杀的疯狂阶段,已经演变成了一种高度政治化的标签化和妖魔化过程。起初,胡图族与图西族在很多方面已经融.............
  • 回答
    卢旺达大屠杀,那段被鲜血浸染的历史,至今仍让无数人心痛不已。它不仅是一场民族的悲剧,更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极其惨痛的教训,深刻揭示了仇恨的蔓延和人性的泯灭可以达到何种令人发指的地步。要理解卢旺达大屠杀,我们得回到那个被撕裂的国度,去感受当时的气氛,去看看那些本应是邻居、朋友,甚至亲人的人,是如何在仇恨的.............
  • 回答
    卢旺达大屠杀,这场发生于1994年,在短短一百天内夺走了约80万人的生命(绝大多数是图西族人)的惨剧,至今仍是人类历史上沉痛的一页。而回望这场屠杀发生之时,世界各国的反应,尤其是联合国、美国、欧洲主要国家以及当时的中俄,无不让人心寒,也引发了对人权与主权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反思。联合国:失职与无力联合.............
  • 回答
    马克龙关于法国在卢旺达大屠杀中的责任问题,是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历史、政治、道义等多个层面。他的表态,“承认法国有责任,但不是共犯”,是法国政府在这一问题上试图寻求的一种微妙平衡,但这种表述本身就包含了许多值得探讨的细节和可能引发的争议。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历史背景。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
  • 回答
    关于国际干涉,尤其是武装干涉的合理性,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甚至可以说触及了主权、人权、国际法和国际政治的多个核心层面。我们不妨以卢旺达大屠杀这个令人痛心的案例为切入点,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卢旺达大屠杀:一个“国内事务”的极端例证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我们都知道,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浩.............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涉及到非常敏感和复杂的话题,即人口构成变化对国家稳定和社会凝聚力的影响。将美国与南非或卢旺达在特定历史时期进行类比,需要审慎和细致的分析,避免过度简化或带有偏见。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您提到的几个国家和情境: 南非: 历史上,南非经历了长期的种族隔离制度(Apartheid),该制度基.............
  • 回答
    在《绝地求生:大逃杀》(PUBG)这款风靡全球的游戏中,玩家们对游戏内容的讨论和创造的梗层出不穷,这其中就包括了新地图上一种特定载具的称呼——“UU车”。很多玩家,尤其是对游戏社区文化不太熟悉的,看到这个称呼可能会联想到一些公众人物,甚至是存在争议的人物。那么,“UU车”这个称呼究竟是怎么来的?它是.............
  • 回答
    要说卢锡安的大招“圣枪洗礼”是不是很鸡肋,这事儿可不好一概而论。这玩意儿嘛,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好了那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用不好嘛,嘿,那可就有点尴尬了。先说说这大招到底是个啥玩意儿。简而言之,就是卢锡安原地不动,然后掏出两把枪,哒哒哒哒哒一阵狂射,子弹密密麻麻地飞出去,对范围内敌人造成巨额伤害。听起.............
  • 回答
    俄罗斯驻日本大使加卢津关于“将对日本采取重大反制措施”的表态,无疑向国际社会,特别是日本,释放了一个相当明确且带有强烈警告意味的信号。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外交辞令,而是俄罗斯在当前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下,对日本一系列行动所做出的回应,并预示着两国关系将进入一个更为复杂和对抗的阶段。首先,这个声明直接指向.............
  • 回答
    俄乌冲突进入第五轮谈判,战场之外,市场传递出的积极信号不容忽视。尽管战火未熄,但交谈桌上释放出的停火希望,如同久旱逢甘霖,迅速在全球金融市场激起涟漪。欧洲股市集体上扬,俄罗斯卢布兑美元更是传来兑现升值的消息,这无疑为紧张的局势注入了一丝暖意。然而,在这些表面的利好之下,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关注.............
  • 回答
    卢本伟和陈一发儿的直播复出,这可真是个让很多老观众心头牵挂的“世纪难题”。要说几率有多大,这问题没法一概而论,得掰开了揉碎了说,涉及到很多方面。首先,从个人情况和意愿来看: 卢本伟(55开): 他退役的时间比较长了,而且复出这件事本身就带着极高的争议性。当初的“绝地求生开挂事件”对他个人的打击是.............
  • 回答
    司马南与联想的“大战”以及与一些大V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分析,尽量详细地阐述:1. 司马南的论点与联想的定位首先需要理解司马南的核心论点。他质疑联想的民族属性、研发投入、国有资产流失、以及高管薪酬等问题,并将联想定位为一个“在中国发展,但可能不完全姓中”的企业。这触.............
  • 回答
    卢伟冰的这句话,在手机行业里引起了不小的涟漪。作为小米集团副总裁、Redmi品牌总经理,他的发言向来是直率且具有话题性的。这次他炮轰“友商”——这里指的通常是与小米在同一市场领域激烈竞争的手机品牌,比如OPPO、vivo,甚至是华为——“备货几十万准备冲榜,Play 大众智商”,这句话可以从几个层面.............
  • 回答
    最近,互联网上围绕“小米能否成为高端机”展开了一场颇具戏剧性的争论,其中掺杂了多位大 V 的参与、卢伟冰的质疑以及荣耀的隔空喊话,甚至升级到了建议报警的地步。这场争论不仅揭示了品牌间的竞争白热化,也反映了当下舆论场上信息传播的复杂性。事件的起因:从“高端机”的标签说开去小米一直以来都以性价比著称,虽.............
  • 回答
    “劲儿使大了,彻底脱胎换骨”,卢伟冰这句豪言壮语,确实让Redmi Note 11/Pro系列一出场就自带话题。这背后,既有品牌自信,也有对市场趋势的判断,当然,也少不了营销的功力。那么,这句话究竟有多大的含金量?Redmi Note 11/Pro系列又是否值得我们翘首以盼呢?我们不妨抽丝剥茧,好好.............
  • 回答
    波斯古国,古老的土地上,孕育了无数辉煌的篇章。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除了我们熟知的文化与艺术,还隐藏着一段段惊心动魄的征服与探索史,其中,那些大部队横穿险峻的卡维尔(Dashte Kavir)和卢特(Dashte Lut)荒漠的壮举,更是波斯民族不屈意志的生动写照。卡维尔和卢特,这两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
  • 回答
    卢伟冰在红米电视发布会上那句“真正的智慧就是花同样的钱买更大的”,这句话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抓人眼球,也一下子就点出了红米产品一贯的定位和策略。要评价这句话,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来看:首先,这句话的直接冲击力是巨大的。它非常直接地戳中了消费者在购物时最朴素、也最实际的需求:性价比。在很多人的观念里.............
  • 回答
    凯撒渡卢比孔河,魏延走子午谷,这两个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充满胆略的军事行动。要说哪个难度更大,得从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的敌人、地理环境以及军事策略的风险系数来细细衡量。先说说凯撒的卢比孔河之行。公元前49年,罗马共和国正处于内乱之中。凯撒作为一个功勋卓著、深受士兵爱戴的将军,在与庞培的权力斗.............
  • 回答
    2019年底,小米集团高管层迎来了一次重磅调整,王翔接替了林斌出任总裁,而卢伟冰则被任命为中国区总裁,周受资则继续执掌国际部。这无疑是小米公司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也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这次人事变动,我认为可以从几个维度去解读:1. 王翔升任总裁:稳健掌舵者,承载公司战略升级的期望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