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早在1994年1月11日,大屠杀发生前3个月,联合国卢旺达援助团司令达莱尔就预感到可能发生大屠杀,并向联合国维和行动部发出警告,希望维和部队介入,收缴胡图族民兵的武器。但被联合国维和部队以“超越权限”为由忽视了该请求。大屠杀发生后,
1、1994年4月7日,10名比利时维和军人在卢旺达遭到杀害,美国旋即关闭了在基加利的领事馆。
2、美国难民委员会主任罗杰·温特的一篇关于卢旺达种族灭绝的专稿被美国各大媒体拒绝,最后在1994年4月14日的多伦多《环球邮报(The Globe and Mail)》登载。
3、4月15日,美国反馈信息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拒绝了其增派维和部队的请求。奥尔布赖特建议在基加利“最小限度”保留联合国维和部队,以示参与和决心。
4、4月21日,联合国安理会批准将维和人员削减为250人
4、美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决定不用“种族灭绝(genocide)”一词来形容卢旺达大屠杀,理由很简单:如果将其定义为“种族灭绝”,美国和国际社会即有责任根据1948年联合国关于“防止和处罚种族灭绝罪行公约”采取援救行动,而美国对此不感兴趣。
5、5月3日,克林顿签发第25号总统令,对维和行动的范围、人数、期限、资金及危险程度都有严格规定。参议员西蒙和杰福兹于5月13日与联合国负责卢旺达事务的官员通话讨论卢旺达局势,随后要求美国敦促联合国安理会批准派兵阻止正在发生的大屠杀。
6、5月17日,屠杀开始的第八个星期,安理会才最终授权派驻5500名援军进行维和管制。
而美国如此行动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发生在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战争吸引了美国的注意力。克林顿上台就一直积极介入波黑内战,不仅有过绕开联合国组织“代顿协议”,甚至在1996年组建了一只31万人的慰问部队进驻波黑。
二、美国以联合国名义在索马里展开的“恢复希望(Operation Restore Hope)”行动,最终耗资25亿美元并且失败。尤其是1993年10月美军在摩加迪沙行动失败,尸体被索马里人拖街的行为被CNN播出后引起了国内民众的强烈不满。这使得克里顿政府认为这是一场失败的行动,其本人也遭到国会的一致抨击。“索马里阴影”笼罩着美军,使得在卢旺达事件上不敢轻易介入。索马里战争_百度百科(详细资料Unified Task Force)
三、卢旺达国际地位低下,地理位置偏僻,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苏东剧变后,整个非洲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地位都急剧下降。因而美国对于卢旺达发生的事情采取了不重视的处理。
四、美国“新孤立主义(The New Isolationism)”抬头。新孤立主义在美国经济发生衰退的时刻就会抬头,其主张“美国便是一切,一切便是美国。反对向海外派兵,反对对外经济援助,反对大量向美国移民,提倡贸易保护主义,强调凡事都要“优先考虑美国的利益”。
20140507
——————————————————————————————————————————
法国:2004年,卢旺达政府授权了一支 独立调查委员会【Independent National Commission】来着手调查在大屠杀期间法国的行径以及整起惨剧同法国之间的联系,委员会于2008年向世界公布年出具了一份长达485页的调查报告控诉法国行径:Mucyo report-the role of France in the 1994 Rwandan Genocide。粗读报告可以发现里面所有的控诉都指向法国,其中包括“谋划和参与屠杀”“在巴黎接待作为朋友的屠夫”“提供军事和物资援助”“帮助杀手逃亡国外”等,尤其是法方训练的胡图族民兵成为“大屠杀的利刃”这一点令法国难辞其咎。报告中指控33名法国人参与了大屠杀,包括已故法国前总统密特朗、前总理巴拉迪尔和德维尔潘、前外长朱佩等政要。接下来对于大屠杀前的史实采取插叙方式,主要陈述大屠杀发生时法国政府的行为。
1、在1990年到1993年间,法军在按照协议训练卢旺达当地宪兵旨在保护西方人安全的同时——由于传统和地缘政治的关系,法国对自己在非洲大湖区的影响力高度重视,而图西族传统上和东非各英语国家关系更密切——因此这一“军事保护伞”不仅协助胡图族总统抵御受到非洲英语地区支持的图西族反政府军“卢旺达爱国阵线”的攻势,还训练胡图族民兵并“促成了对图西族的大屠杀”。自1962年至1993年8月,法国共向卢旺达提供援助2.8313亿美元,赠款3655万美元,免除卢债务1417万美元。哈比亚利马纳总统曾9次访法,法总统德斯坦和密特朗都曾访卢。1990年卢旺达内战开始,法国公开支持卢旺达胡图族政府,提供军费据称达1亿美元以上,使得卢旺达政府军在短短3个月内扩军3倍,并获得大量军火。
2、1993年,在卢旺达爱国阵线的军队逼进基加利时,它立即派遣伞兵部队以保护卢旺达政权,并力劝哈比亚利马纳与爱国阵线谈判。
3、1993年3月12日,法国力促安理会通过第812号决议,决定建立一支非洲一联合国联合部队,在卢旺达监督停火,保证人道主义援助的进行“
4、1993年8月,卢旺达政府和爱国阵线在坦桑尼亚北部城市阿鲁沙签署旨在结束内战的和平协定。即将到来的和平令卢旺达政府高层中的极端势力感到恐惧,他们逐渐对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总统感到不满,认为他在与爱国阵线的谈判中让步太多。
5、1994年4月6日深夜,载有卢旺达胡图族总统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和邻国布隆迪总统西普里安·恩塔里亚米拉的飞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上空被击落,胡图族激进分子随后在卢旺达政府军的帮助下,对全国的图西族人以及胡图族温和人士展开了系统性的大规模屠杀。
法国在大屠杀发生后,并未采取任何行动。直到6月底才开始”绿松石行动【 Opération Turquoise】“, 25000名执行任务的法国干预部队开进卢旺达西部,将吉孔戈罗【Gikongoro】周围占卢旺达约五分之一面积的地区划为“人道主义和平区【a safe humanitarian area】”,禁止任何武装力量进入。然而,以“维护当地稳定”,提供“人道主义帮助”,保护“所有受到威胁的民众”而抵达卢旺达的法国特种部队对胡图族军队的暴行视若无睹,甚至冷酷地将逃到自己驻地的图西族难民拒之门外,任凭他们被虐杀。
1994年大屠杀事件发生后,卢旺达爱国前线势如破竹地打垮政府军并掌控全国至今,两国关系也一直出于冰冷状态。
20140509
——————————————————————————————————————————
在手头还有一篇手工艺发展论文以及大创申请的紧要关头,深知放着也就放着了的道理,不更完不足以填埋心中的大坑。半夜抛下论文继续来更。
联合国:
在历时两年多的联合国在卢旺达的维和行动中,由于在对形势判断的准确性、行动方案的可行性、前后态度的一致性和实际执行的有效性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瑕疵,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总体上是失败的。大国出于各自利益需要插手角力的印迹也非常明显。
1、1993年3月12日,法国力促安理会通过第812号决议,决定建立一支非洲一联合国联合部队,在卢旺达监督停火,保证人道主义援助的进行。
2、6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846号决议,决定建立“联合国乌干达一卢旺达观察团"。
3、10月5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872号决议,决定成立“联合国卢旺达援助团(
United Nations Assistance Mission for Rwanda)”,五大常任理事国均投了赞成票。
4、1994年4月2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增兵卢旺达的第912号决议,将原驻卢旺达的1500名士兵减少到217名,并授权他们调解停火和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5、5月17日,安理会通过918号决议,将援卢团兵力增至5500人,但由于美国方面的阻挠,这一计划始终未能落实。
6、7月22日,安理会通过929号决议,批准了法国的计划,决定派遣2500名部队进入卢旺达,以保护平民。该行动由法国指挥,经费由法国承担,限期两个月。并允许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七章授权,使用一切必要手段”以达到人道主义救援的目的"。
而联合国在其中失去准心的原因应该是:
一、各大国均缺乏足够认识。《阿鲁沙协议》签订后,联合国于1993年10月成立了联卢援助团,该团负责人达莱尔将军于1994年1月11日向联合国报告了胡图族在囤积武器准备大屠杀的情报,并要求授权收缴这些武器,但维和部队以超出权限为由拒绝。达莱尔将军又将该情报通告比利时、法国和美国,然而没有一方引起重视,更勿论采取行动以制止惨案发生。
二、宪章的局限。《联合国宪章》一方面将“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的尊重”作为其宗旨之一,但它也明确指出:宪章的任何规定均不得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项。这些约束使联合国在其成员国发生民族冲突时实施干预行动受到严格的限制,维和士兵没有首先使用武力的权力。
三、维和机制的局限。联合国部队,西方军队在第三世界国家不能首先开枪,只能自卫。那些手持弯刀,棍棒和AK47的卢旺达人在手中的凶器落下前是平民,在凶器落下后也还是平民,维和士兵若要阻止这样的暴行就会造成这样的“平民”的伤亡,这样的平民伤亡就会遭到世界舆论的谴责。这种“程序正义”无法面对突发的人道主义灾难。
四、当时策划和执行屠杀任务的卢旺达军人独裁政府本身就是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其支持者如法国和吉布提等也是安理会成员,他们本身就否认有大屠杀的事情。
——————————————————————————————————————————
中国在其中表现比较中庸。在1994年联合国表决维和行为中,中国在929和955号决议中投了弃权票,其他均为赞成票。
929决议是“绿松石”计划。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陈健大使在安理会对该决议投票进行的解释性发言中说:“我们一贯主张,尊重有关国家和地区组织的意见,取得冲突各方的合作,是联合国维和行动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考虑到联合国在索马里维和行动的经验教训,中国代表团对我们面前的决议草案投弃权票。"
955决议是设立卢旺达问题的刑事法庭用以审判对屠杀富有责任的卢旺达公民。李肇星大使在安理会对投票进行的解释性发言中说:”在目前情况下,安理会将卢旺达政府尚难以接受的决议及法庭规约草案仓促付诸表决,是不够慎重的,对今后有关工作产生的影响也难以预料,中国代表团不能不对此表示遗憾并投弃权票。“
中国同法国是屠杀前卢旺达政府的主要军火提供方,这一点也成为了后来遭到诟病的缘由。
——————————————————————————————————————————
最后引用李安山教授的一席话
民族与政治密切相关,民族问题可成为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重要因素。一旦权力参与运作,民族认同可变为煽动民族主义情绪的话语,少数民族可成为政权合法性危机的替罪羊,民族情感可成为排外主义的利器,民族文化可成为对外扩张的工具。帝国主义造成的民族分离及边界设置,殖民统治下的族体身份认定和政治化,族际矛盾的历史遗产和继承,跨境移民造成的民族认同困境,因现实危机对政权合法性产生的怀疑,领导集团对民族心理因素的操纵,都为民族冲突准备了条件。
如今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20140510 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