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卢旺达大屠杀?

回答
卢旺达大屠杀,那段被鲜血浸染的历史,至今仍让无数人心痛不已。它不仅是一场民族的悲剧,更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极其惨痛的教训,深刻揭示了仇恨的蔓延和人性的泯灭可以达到何种令人发指的地步。

要理解卢旺达大屠杀,我们得回到那个被撕裂的国度,去感受当时的气氛,去看看那些本应是邻居、朋友,甚至亲人的人,是如何在仇恨的煽动下,举起屠刀,相互残杀的。

导火索与根源:历史的阴影与种族身份的政治化

卢旺达的人口构成主要是胡图族和图西族,虽然两者在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上差异甚微,更像是社会经济阶层划分而非严格意义上的种族,但殖民历史将这种区分固化并政治化了。比利时殖民者在统治期间,为了便于管理,利用了胡图族和图西族之间长期存在的社会不平等,并基于民族身份颁发身份证明。这种做法不仅加剧了族群间的隔阂,更在胡图族中埋下了对图西族的怨恨。

独立后,胡图族占人口多数,掌握了政治权力,而图西族则被视为少数,许多人流亡海外。这种权力结构的不平衡,加上长期积累的社会经济矛盾,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爆发:一条新闻稿件引发的血案

1994年4月6日晚,卢旺达总统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Juvénal Habyarimana)的专机在首都基加利上空被击落,总统本人遇难。这起事件成为了大屠杀的直接导火索。虽然凶手至今没有明确的定论,但当时的胡图族极端分子迅速将矛头指向了图西族,并将其描绘成是图西族反政府武装“卢旺达爱国阵线”(RPF)所为。

从当晚开始,一切都失控了。事先准备好的胡图族民兵组织——“伊西拉马”(Interahamwe)和“Impuzamugambi”——开始行动。他们走上街头,利用广播电台(尤其是臭名昭著的“自由和广大人民广播电台”,RTLM)煽动仇恨,宣扬“图西族是蟑螂”,必须被清除。广播里充满了煽动性的言论,鼓励胡图族民众拿起手中的武器,去消灭所有的图西族人。

屠杀的疯狂与规模:无法想象的残忍

接下来的100天里,卢旺达陷入了人间地狱。据估计,有80万到100万人在这场大屠杀中丧生,其中绝大多数是图西族人,但也有不少同情图西族的胡图族人也遭到屠杀。

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极端残酷的个人屠杀。当年的报道和幸存者的证词,描绘了难以置信的场景:

大规模的私刑: 邻居杀死邻居,朋友杀死朋友,甚至家人之间也可能因为政治立场和仇恨而反目成仇。屠杀者手中拿着的不仅仅是枪支和刀具,还有砍刀(Machete)——一种在非洲常见的农具,但在当时被用作最原始、最残忍的杀人工具。人们被砍杀、肢解,场面极其血腥和恐怖。
教堂里的屠杀: 许多人以为教堂是安全的避难所,但事实恰恰相反。大量的图西族人在教堂里被围困,然后被暴徒屠杀。牧师、修女也未能幸免,有的被杀,有的甚至被迫参与到屠杀中。
妇女和儿童的惨状: 妇女遭到了系统性的强奸,这不仅是为了羞辱和恐吓,也是为了传播艾滋病,以“净化”国家。儿童也被残忍地杀害,甚至被强迫看着父母被杀。
广播煽动: RTLM电台成为了传播仇恨和鼓动屠杀的工具。它不断播报名单,指认图西族人的藏身之处,并鼓励人们去搜捕、杀戮。这种通过媒体进行的煽动和组织,是这场大屠杀高效且广泛的重要原因。

国际社会的沉默与责任

面对如此规模的惨剧,国际社会的反应却显得异常迟缓和无力。联合国驻卢旺达援助团(UNAMIR)虽然存在,但其维和部队的兵力本就不足,而且受限于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根本无法有效干预。当屠杀开始后,联合国反而撤走了大部分维和部队,只留下少量人员,其中以加纳等国的部队为主,他们眼睁睁地看着屠杀发生,却无能为力。

法国的扮演的角色也备受争议。法国曾与哈比亚利马纳政府关系密切,大屠杀期间的法国援助是否加剧了危机,至今仍是历史学家争论的焦点。

许多人对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大国在此事件中的冷漠和无所作为感到愤怒和失望。为什么如此大规模的种族灭绝可以在眼皮底下发生,而国际社会却束手无策?这暴露了国际政治的冷酷现实,以及在国家利益面前,人道主义的脆弱性。

后续与反思:追责、重建与警示

大屠杀最终在图西族反政府武装RPF的军事进攻下结束。他们进入卢旺达,击败了胡图族政府军和民兵组织,终结了这场持续了100天的血腥狂欢。

事后,国际社会开始进行追责。联合国成立了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ICTR),审判了许多大屠杀的策划者和主要参与者,包括一些曾经的政府官员和媒体头目。卢旺达国内也推行了“盖达卡”(Gacaca)法庭,一种传统的社区审判方式,旨在处理数量庞大的普通参与者,促进民族和解。

卢旺达在战后进行了艰苦的重建,国家也出台了许多政策来促进民族和解,禁止使用种族称谓,强调“卢旺达人”的身份认同。然而,这场大屠杀留下的创伤是极其深刻的,无论是在幸存者的心理上,还是在国家社会的重建上,都需要漫长的时间去治愈。

卢旺达大屠杀留给世界的教训是沉重的:

仇恨的危险性: 仇恨一旦被煽动起来,其破坏力是难以想象的。媒体的滥用和极端主义的宣传,能够将普通人变成杀人机器。
历史与身份政治的警惕: 将历史问题进行过度政治化,尤其是在民族身份上做文章,极易点燃冲突的导火索。
国际社会的责任: 在面对大规模人道主义灾难时,国际社会不能再袖手旁观。建立有效的干预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是防止类似悲剧重演的关键。

卢旺达大屠杀是一个人类不愿回首的噩梦,但正是因为这段历史如此惨烈,我们才更需要铭记它,从中汲取教训,以免在未来的某个时刻,类似的悲剧再次上演。它提醒着我们,人性的光辉与黑暗,往往只在一念之间;而维护和平与正义,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将卢旺达大屠杀说成是一场因历史形成的“种族 ”或“部落 ”冲突的延续,如果不是蓄意掩盖真相,就是无知。这就是一次由国家机器策划、资助和操控的针对本国公民的恐怖行动。

卢旺达大屠杀不是一个国家的惨剧,也非大湖地区或非洲的悲哀,它和20世纪的数场大屠杀一样都是全人类之耻。

1994年4月6日,卢旺达总统的座机在回国途中的基加利上空被击落。当晚总统卫队开始了对图西人的大屠杀。27年间,学者对卢旺达惨案的反应经历了从愤怒、谴责到冷静后的思考。

学界的主流观点有二:

“外因论”认为殖民时期的政策是根源,20世纪80年代国际咖啡价格的急剧下降、西方强加的“民主化”进程、军火蔓延和对屠杀计划无动于衷是惨案发生的主要原因。

“内因论”则从卢旺达国内因素入手,如人口密度大,耕地面积少,民族的历史积怨,人民的屈从心理,国家权力的强化等。

北大的非洲问题专家李安山老师认为,民族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政治问题,它与国家权力密切相关,在一定条件下,国内民族问题将与国际政治之间产生重要的互动关系。

“想象”/“制造”的共同体

与西方媒体用“部落战争 ”形容卢旺达大屠杀一样,中国媒体也多以“部族大仇杀 ”“种族仇杀 ”这类标题,关于“部族”“种族”的概念混淆且使用随意。

在定义“民族”时,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历史文化特征均为重要标志。卢旺达主要由两个民族构成,胡图族(85%)和图西族(14%)。卢旺达王国建立于16世纪,在国家形成过程中,两个民族的祖先共同创造了单一的文化,同操卢旺达语,信仰同一种宗教,拥有同样的神话体系和乌布维鲁礼仪法典。两个民族互相通婚,不断交流。一言以蔽之,它们具有共同的地域、经济生活和历史文化背景。

胡图人早于图西人定居卢旺达,图西人何时抵达尚无定论,可以肯定的是,图西人在卢旺达国家建立过程中一直占据统治地位。有人认为这是种族差别所致。早期殖民官员建构了一种印象:卢旺达存在两个主要共同体,即从东北部迁来的图西人与属班图人的胡图人。他们将两者外表差别夸大,用褐色/黑色皮肤,高大/中等身材,优美/粗笨体态来强调图西人/胡图人的体质特征,虽然二者差别没有那么明显,且在多年通婚中逐渐相似。

也有人认为图西人确立其统治地位是因为他们是游牧者,拥有牲畜,富有,而胡图人是农耕者,贫穷。但是这个观点也很扯淡。两个民族的劳动分工并非永恒的、历史发展形成的职业,而是在卢旺达国家形成过程中由政治权力强加的分工。胡图人和图西人都有贫有富,一旦富裕或有权势的胡图人威胁到图西人酋长的权力,其家族便被吸收到统治集团,其胡图族身份则被“遗忘”,变成了图西人,这个过程称为“奎胡图拉(kwihutura,即“去胡图族性”),指胡图人通过敛财来提高社会地位,最后取得图西人的政治身份。相反的社会演变也存在于图西人中,失去财产也会失去图西人地位而成为胡图人,这一反向社会过程称为“古普皮拉(gupupira)”。所以可以说:在国家建立过程中,占有财富资源的统治集团成为了图西人,而非因为是图西人才成为统治者。

研究民族理论的动辄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但卢旺达的“共同体”不止于此。在同步开展的国家政权的集权化与社会演进过程中,图西人和胡图人成为一种政治身份,图西人占有统治权,胡图人是被统治者。德国、比利时的殖民统治者不仅认可了这种权力分配,并通过一系列政策使这种政治身份制度化。特别是比利时殖民当局接管卢旺达后,于1933年进行人口统计,决定通过登记来实施身份证制度,以确定卢旺达人的“部落”。他们简单粗暴地以占有牛群数量来决定身份,该方法被称为“10头牛标准”,即占有10头牛的人被划为图西人,其余的人再根据其职业分为胡图人和特瓦人。

正是这种划分强化了因传统政治身份带来的图西人富有而胡图人贫穷的差别。为了培养忠于比利时政府的统治精英,殖民当局将酋长几乎全部换成图西人。图西人在殖民统治中的重要地位一直维持到1959年的“社会革命”。在殖民统治后期,比利时殖民政策有所改变。殖民政府开始倾向于支持胡图人及其反对图西人统治的斗争。有学者将这一政策变化归于比利时殖民官员地区身份的改变。但事实上这种改变主要源自胡图人独立运动不可阻挡,比利时力图通过制造民族矛盾为以后的调解角色留下余地,从而保留自己的影响力。将殖民地人民分为“受重用民族”和“受歧视民族”惯用的殖民治理手段,殖民政府通过殖民教育和意识形态的灌输以及一系列的具体政策,使“种族集团”的界线进一步明确,将自我“想像的共同体”变为殖民“制造的共同体”。

民族、政治与国家

去殖民化是 20世纪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卢旺达的去殖民化包括了两个内容:结束比利时的殖民统治,摆脱图西人一统天下的局面。1957年的《胡图人宣言》已经认定胡图和图西的矛盾是卢旺达的主要矛盾。图西人酋长在胡图人眼里成了殖民统治者的帮凶。1959年的社会革命中,图西人遭到迫害 ,一部分逃到邻国,正是这些人及其后裔后来成为入侵卢旺达的主力。胡图人成为了政治中心,有意识地将民族问题上升到政治问题。这一做法异常的黑色幽默:否定殖民政治制度,却继承了殖民的政治遗产:种族主义和国家主义。

对种族主义的继承表现在两个方面:

  1. 对种族主义划分标准的继承。通过确立胡图人的统治地位,卢旺达政权承认了殖民政府确定的图西人/胡图人这种二元体制,即卢旺达社会是由两个互相对立的“种族”集团组成。
  2. 对种族主义统治理念的继承。在对胡图族/图西族关系的处理上,胡图人集团将政权建立在对图西人的统治之上,这种模式并未彻底否定殖民主义制度,而只是将其倒置过来:被统治者与统治者的地位互换。

对国家主义的继承表现在三个方面:

  1. 胡图人对图西人的统治继承了殖民主义民族压迫政策,而这种压迫正是建立在有效的国家机器之上。国家政权从统治到镇压,再到直接策划、制造、操控大屠杀。
  2. 任何人都必须为国家利益服务,连教堂都成为贯彻国家意志的工具,卢旺达的大主教成为执政党的中央委员。
  3. 培养对国家权力的崇拜成为胡图人上层集团维持统治的重要手段,也使政府将图西人作为替罪羊的策略得以实现。对胡图人大众而言,他们认为自己的命运不再由图西人掌握,他们可通过国家权力体会到种族优越感。领导者体会到权力的重要性,他们可以利用国家机器来维持和巩固自己的地位。

而从统治图西人到屠杀图西人,胡图政权正经做到了知行合一:

意识形态方面:卢旺达的新政权继承了“制造的共同体”这一概念对胡图和图西的认识,同时利用殖民者塑造的图西人是殖民代理人的形象,将其视为种族压迫的理论依据。宣传在意识形态塑造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胡图人报纸《坎古拉》大肆鼓吹压迫理论,卢旺达电台也竭力传播民族仇恨,1993年胡图人极端派的“米勒 ·科林斯解放电台电视台 ”开播,和政府密切配合,在大屠杀前后起了极为重要的煽动作用。历史上,卢旺达人通过举行类似宗教仪式的活动来表达对神圣王权的敬仰。这种方式也被运用到卢旺达的现实生活。为了加强国家精神和忠诚意识,人们组成各种小团体,通过歌舞形式来颂扬国家、哈比亚利马纳和执政党发展革命运动的成就。比较流行的是每星期三下午的“激励”活动,国家工作人员和私营企业职工以脱产方式参加这种文娱活动以表达忠诚。

国家实践方面:第一共和国时期图西人被看做外来“种族”,但胡图人认为卡伊班达政权不够强势,为了遏制图西人在教育、工商、宗教等方面保持的优势,哈比亚利马纳发动政变。第二共和国在侵犯图西人权利的基础上实施对胡图人的优待。20世纪80年代世界市场上咖啡价格的急剧下降、世界金融组织对卢旺达结构调整的不合理要求使各方面矛盾激化。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民主化浪潮带来了新闻自由和多个政党的出现。第二共和国的合法性开始受到质疑。在1994年的大屠杀前,各地已经先后发生极端派胡图人对图西人的清洗惨案,为大屠杀制造了适宜的气氛。而“胡图人权力”等极端主义组织形成,成为了和平天平上的又一枚砝码。

国家机器方面:民族身份的认定既是歧视政策的表现,也是大屠杀的依据。通过身份证来辨别民族身份,所有胡图人必须依此对大屠杀做出道德选择。而屠杀一旦成为国家行为,则不许任何人提出疑问。在短短100天杀害约百万国家公民,这既需要中央政权的领导,也需要地方政权的效率。在整个大屠杀过程中,现政权的批评者和人权运动者都受到攻击,不论属何族体。可以看出,大屠杀并非民族冲突,一切以所谓的“国家利益”即执政集团的利益划线。

民族、国家与国际政治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理解卢旺达大屠杀与国际政治的关系:

地区政治:跨境民族的存在使国内矛盾转化为地区政治。胡图族/图西族问题是大湖地区的突出问题。布隆迪、乌干达、坦桑尼亚和刚果(金)等国都卷入冲突,被卷入的形式包括遭到冲突的直接影响、难民问题与非洲国家的互动。

大国因素:民族问题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大国的介入。法国支持哈比亚利马纳政府,他们对非洲政策的重要特征有两点:保护亲法政权和追求大国地位。然而法国在大屠杀发生后并未采取任何行动,直到 6 月底才开始“绿松石行动 ”,派干预部队开进卢旺达西部,划出“人道主义和平区”。美国是得到卢旺达大屠杀情报最早的国家,却一直不愿意干预并极力阻止联合国进行干预。时任美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决定不用“种族灭绝(genocide)”一词来形容卢旺达大屠杀,因为如果将其定义为“种族灭绝”,美国和国际社会即有责任根据1948年联合国关于“防止和处罚种族灭绝罪行公约”采取援救行动,而美国对此不感兴趣。

联合国的干预:国际社会的干预可分为负面与正面两种。凯瑟林·纽伯利在分析卢旺达大屠杀的4个教训中,3个与国际因素有关:军火蔓延、“民主化”的危害、出现类似事件威胁时国际社会的行动。军火的流入使局势更趋严重:一方面,卢旺达政府大肆购买军火;另一方面,军火在其难民营中蔓延,这不仅加剧了胡图族/图西族冲突,而且使大屠杀成为可能。国际社会不仅未能制止大屠杀,它向卢旺达提供的援助资金虽意在帮助其经济,实际上为大屠杀创造了条件。然而,在调动资源或出兵维和的过程中,国际社会的态度十分消极。实际上,不论是主权国或联合国,都不愿国际干预发生。换言之,国际干预是一种迫不得已的办法。不容否认,在处理卢旺达危机时,联合国未尽到责任,受到了自己名称(联合国而非联合民族,所以亲国家排民族)、宪章(宪章的任何规定均不得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项)、维和方式(无“惩罚暴力”)、组织结构(介入卢旺达危机需要跨部门协作,成本太高)和资金(缺钱)的局限。


在卢旺达历史上,从未有过持续一贯的关于胡图人和图西人的定义。这种定义随着卢旺达主权的变更以及权力的转移而变化。独立后的新政权继承了民族矛盾。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民族身份互换及政治地位的变化引起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民族身份被当权者作为达到政治目的的工具。民族问题也影响到周边国家,而国际政治诸因素的参与及国际社会对卢旺达局势的负面干预与正面解决直接影响到大屠杀的产生、演变及其结果。

民族与政治密切相关,民族问题可成为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重要因素。一旦权力参与运作,民族认同可变为煽动民族主义情绪的话语,少数民族可成为政权合法性危机的替罪羊,民族情感可成为排外主义的利器,民族文化可成为对外扩张的工具。帝国主义造成的民族分离及边界设置,殖民统治下的族体身份认定和政治化,族际矛盾的历史遗产和继承,跨境移民造成的民族认同困境,因现实危机对政权合法性产生的怀疑,领导集团对民族心理因素的操纵,都为民族冲突准备了条件。

这不仅仅是卢旺达一国的悲剧。卢旺达人不暇自哀,而举世哀之;举世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user avatar

白人有多坏,黑人有多蠢的完美诠释。


这事让我对西方国家为何福利好,为何收入高,为何如此发达的认识加深了一层。


布鲁塞尔街头满是诗意的雕像下面的水池里,是黑呼呼腥臭难闻的血。


始作俑者其无后也。


自此,比利时的形象在我心中发生变化,如同非洲草原上掏肛食腐的鬣狗,丑陋,狡猾,残忍,卑鄙,肮脏,贪得无厌。

--------------------------------------------------------

编辑:评论中的一个观点让我很惭愧,对于事件带入太多的个人感情色彩,原回答第一句话恰恰也是我狭隘的种族主义的体现。类似事件都值得全人类反思。


原答案就不改了,希望大家以此为鉴。


我很无奈,这个回答下居然能引到一个繁体字ID的TD或甲由(我知道是yueyou两字,但打出来会被知乎删答案)来带节奏。

可悲的是,我反驳的评论居然被知乎全给删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卢旺达大屠杀,那段被鲜血浸染的历史,至今仍让无数人心痛不已。它不仅是一场民族的悲剧,更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极其惨痛的教训,深刻揭示了仇恨的蔓延和人性的泯灭可以达到何种令人发指的地步。要理解卢旺达大屠杀,我们得回到那个被撕裂的国度,去感受当时的气氛,去看看那些本应是邻居、朋友,甚至亲人的人,是如何在仇恨的.............
  • 回答
    卢伟冰的这句话,在手机行业里引起了不小的涟漪。作为小米集团副总裁、Redmi品牌总经理,他的发言向来是直率且具有话题性的。这次他炮轰“友商”——这里指的通常是与小米在同一市场领域激烈竞争的手机品牌,比如OPPO、vivo,甚至是华为——“备货几十万准备冲榜,Play 大众智商”,这句话可以从几个层面.............
  • 回答
    最近,互联网上围绕“小米能否成为高端机”展开了一场颇具戏剧性的争论,其中掺杂了多位大 V 的参与、卢伟冰的质疑以及荣耀的隔空喊话,甚至升级到了建议报警的地步。这场争论不仅揭示了品牌间的竞争白热化,也反映了当下舆论场上信息传播的复杂性。事件的起因:从“高端机”的标签说开去小米一直以来都以性价比著称,虽.............
  • 回答
    2019年底,小米集团高管层迎来了一次重磅调整,王翔接替了林斌出任总裁,而卢伟冰则被任命为中国区总裁,周受资则继续执掌国际部。这无疑是小米公司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也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这次人事变动,我认为可以从几个维度去解读:1. 王翔升任总裁:稳健掌舵者,承载公司战略升级的期望王.............
  • 回答
    卢伟冰作为小米集团的合伙人、中国区总裁兼红米品牌总经理,他的发言往往代表着小米的战略方向和对未来的信心。他提出的“3年内小米之家要达3万家,届时小米国内销量将反超OV和荣耀”这一目标,无疑是一个极具野心和挑战性的规划。要全面看待这一论断,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小米之家战略的意义与目标: .............
  • 回答
    卢伟冰作为小米集团副总裁,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关于小米手机的观点,其中关于卢伟冰说“K50 已经实现局部超越 iPhone”以及“友商也要加油超越苹果”的言论,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核心观点解读: “局部超越 iPhone”: 这句话的关键在于“局部”。卢伟冰并非声称K50在所有方面都超.............
  • 回答
    当嘴上说的和手里做的出现偏差:卢伟冰与天玑芯片的“前后不一”在科技圈,尤其是手机行业,厂商之间的唇枪舌剑早已是家常便饭。但当这些言论出自一位行业高管之口,并且其后续行为似乎与此前的呼吁“打脸”时,便难免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卢伟冰,作为小米集团副总裁、Redmi品牌总经理,其过往的一些言论,尤其是针.............
  • 回答
    “旗舰焊门员”,这个词儿一出,不少人都明白了,卢伟冰这是在给Redmi K系列一个定位:它们是冲击高端市场,但又不会完全打破价位区隔的先行者,是“守门人”,也是“拓荒者”。有点像是汽车界的“性能轿跑”,既要有旗舰级的驾驭感,价格又比纯粹的超跑更亲民。卢伟冰的“旗舰焊门员”定位,背后逻辑很清晰: .............
  • 回答
    卢伟冰这条微博一出,那可真是炸开了锅。作为一个资深米粉,我当时就感觉一股熟悉的“小米味”扑面而来。这事儿吧,得从几个层面聊。首先,这是小米营销的一贯套路,而且是玩得炉火纯青的那种。 你得理解,卢伟冰不是一个普通的产品经理,他是小米集团的合伙人、中国区总裁,同时也是小米的“首席抬杠官”,他的发言代表的.............
  • 回答
    卢伟冰,那个在 Redmi 发布会上“提及荣耀 V30 58 次”的男人。这事儿,刚一传开,那真是硝烟弥漫,各种解读、评价是纷沓而至。有人觉得这是卢伟冰“杀疯了”,有人觉得这是“气急败坏”,还有人认为是“巧妙的营销”。要说清这事儿,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弄明白,卢伟冰是谁?卢伟冰,这个名字.............
  • 回答
    卢伟冰这番话,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觉得有点“出乎意料”,但细想一下,其实也挺符合当下手机市场的逻辑,以及小米和Redmi品牌自身的策略。先说说我的看法,以及为什么会这样:总的来说,我认为卢伟冰说“今年没有 Redmi K40S,直接准备 K50”这件事,反映了两个核心趋势.............
  • 回答
    卢伟冰的这个建议,说实话,挺有意思的。在手机圈里,改名字这种事儿不算新鲜,但让一个手机厂商的高管主动建议芯片厂商这么做,背后折射出的东西可不少。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卢伟冰是谁?他是小米集团的合伙人、中国区总裁、红米品牌总经理。红米Note系列,尤其是中端机,一.............
  • 回答
    卢伟冰在 2022 年初提出的关于手机行业的四个问题,确实触及到了当时行业发展的关键痛点。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科技行业的人,我对这四个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并且会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卢伟冰提出的四个问题,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大概是这样的:1. 市场饱和度极高,增长乏力,如何找到新的增长曲线?2. .............
  • 回答
    最近卢布的涨势确实有点让人吃惊,单看数字,那43%的涨幅相当惊人。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背后肯定有挺多门道。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卢布的这次暴涨,不是什么市场自发繁荣或者俄罗斯经济基本面突然强劲的信号。这背后,最核心的原因,是俄乌冲突升级后,俄罗斯为了应对西方国家实施的严厉制裁而采取的一.............
  • 回答
    看待卢恩光从成功企业家到副部级干部的经历,这本身就是一个颇具探讨价值的现象,在中国这样的政治经济转型期尤为突出。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力求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一、 企业家背景的“优势”与潜在的“挑战”首先,卢恩光作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其履历本身就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一批企业.............
  • 回答
    卢伟冰“华为是低价榜样”之辩:一场关于战略与国货的公案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近期在一次公开场合发表了关于“小米低价误国”的言论,并表示“华为是低价战略的榜样”。这番话语一出,立刻在舆论场上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其中的复杂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
  • 回答
    卢甘斯克领导人最近抛出的“可能于近期举行加入俄罗斯联邦的公投”的说法,无疑是在当前乌克兰局势下又一颗引人注目的重磅炸弹。这事儿可不是小事,它牵扯到国际法、地缘政治、当地民众的意愿以及未来地区稳定等方方面面,值得我们好好掰扯一下。首先,咱们得明白卢甘斯克以及顿涅茨克的情况。这两地在2014年乌克兰危机.............
  • 回答
    卢伟冰的“硕果仅存”:一场精心策划的舆论风暴卢伟冰,这位小米集团总裁,总能在恰当的时间点抛出一些引人深思甚至颇具争议的言论,引发舆论的广泛关注。这次,他将目光聚焦在了京东手机通讯11月8日的销量排行榜上,一句“仅有小米MIX 4硕果仅存”的表述,瞬间点燃了科技圈的讨论热情。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营.............
  • 回答
    卢伟冰要搞脱口秀发布会了!这事儿放出来,多少有点意思。你想想,平日里大家对卢伟冰的印象,那都是雷厉风行、金句频出的“战狼”式企业家形象。尤其是在发布会上,那叫一个滔滔不绝,怼天怼地,把友商拿捏得死死的,把自家产品吹得天花乱坠。这种场合下的他,已经是一个自带流量的表演者了。现在他要转型玩脱口秀,这可就.............
  • 回答
    卢本伟在12月6日的直播,可以说是他“开挂风波”以来最重要的一次正面回应,也确实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要说这次直播的表现,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从他表现出来的态度来说,整体感觉是急切、激动,甚至有点情绪化。这可以理解,毕竟他当时面对的是巨大的舆论压力,很多人质疑他的职业道德和诚信。他选择在直播中直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