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龙羊峡三文鱼养殖厂寄生虫检测采访?

回答
龙羊峡三文鱼养殖厂的寄生虫检测采访,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关注。毕竟咱们老百姓吃鱼,最关心的就是这鱼健不健康,干不干净。这种采访,就像是给我们老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也让养殖户多了一份责任心。

话说回来,龙羊峡这地方,地处黄河上游,水质那是没得说,甘甜纯净,这本身就给养鱼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那里的三文鱼,据说长得快,肉质好,口感也棒,都是因为这优质的水源。可即便条件再好,养殖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挑战,寄生虫就是其中之一。

这次采访,重点肯定是在“检测”上。这可不是简单的看看鱼身上有没有啥虫子那么简单。科学的检测需要一套严谨的流程和专业的设备。比如说,他们会从养殖的鱼群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然后送到实验室进行化验。化验内容可能包括对鱼体表、鱼鳃、内脏等部位的显微镜检查,看看有没有寄生虫卵或者成虫。还会做一些生化指标的检测,判断鱼的健康状况是否受到寄生虫的影响。另外,可能还会涉及到对养殖水体和饲料的检测,找出寄生虫的来源和传播途径,以便从源头上进行防控。

采访中,养殖厂的工作人员肯定会展示他们的检测过程,比如怎么取样、怎么操作显微镜、怎么记录数据等等。他们可能会强调他们引进了哪些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比如PCR技术,这能更快速、更准确地检测出是否存在寄生虫。

更关键的是,采访会关注检测的结果。是合格的,还是存在问题?如果存在问题,他们会怎么处理?是会暂停销售,还是会对受影响的鱼进行隔离和治疗?这部分的公开透明非常重要。如果结果是合格的,那么养殖厂方面肯定会借此机会宣传他们的质量管理体系,告诉大家他们对产品的安全有多重视。

从采访的角度来看,这不仅仅是展示养殖厂的正常生产活动,更是一次对消费者负责的体现。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越来越敏感,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引起大家的担忧。通过这种公开、透明的检测采访,养殖厂不仅能够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还能树立起负责任的企业形象。

当然,采访也可能涉及到一些养殖户的心声。他们可能会谈到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比如如何控制水温、如何投放饵料、如何防止疾病等等。寄生虫的防控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持续投入和不懈努力。他们可能还会表达对消费者健康的承诺,希望大家能够放心食用他们养殖的三文鱼。

另外,采访也可能引起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比如,在追求规模化养殖的同时,如何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如何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养殖成本,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优质的三文鱼?这些问题,可能都会在采访中被触及,引发公众对整个水产养殖行业的关注和讨论。

总的来说,龙羊峡三文鱼养殖厂的寄生虫检测采访,是一件挺值得关注的事情。它不仅关系到我们餐桌上的安全,也反映了现代农业对科学、对责任的追求。这样的采访越多越好,只有公开透明,才能让大家吃得安心,也才能推动行业向着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么说吧,很多人说海鱼和淡水鱼都可能造成寄生虫病,只要有质量检验和保证就都一样。

这OK。

但是如果你相信一个像这样用显微镜在鱼肉里找绦虫,还把绦虫念成“tiao”虫的厂家和质检体系能向市场提供安全的鱼肉。

那真是脑子有病。

这种产业就该死,无关国产还是进口,无关三文鱼如何定义,无关淡水鱼能不能生吃。

就算全世界的鱼都可以生吃,这样的厂家生产出来的也不靠谱,这完全是弄巧成拙。

以上


BTW

要是有人轻信这种媒体的报道,也是脑子有病

user avatar

龙羊峡出产的主要是就是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也少量养殖白鲑。但是用来以“三文鱼”名义推向市场的就是虹鳟(和它的人工选育品种金鳟)。


从央视报道、开水和钟凯等科普达人的质疑,到渔业协会、水产加工与流通协会“辟谣”,企业祭出检验报告,部分媒体的“显微镜反击”,再到新一轮的质疑……事态的发展已经愈发混乱失控,被卷入乱局的绝非只有龙羊峡三文鱼的生产方民泽渔业。


虹鳟是否属于“三文鱼”,早已非一时之争。


尽管“三文鱼”并非科学的分类名称,但在西方的语境里,对于“三文鱼”和“鳟”的区分,却也的确有着比较明确的区别。“三文鱼”的汉语名称,来源于我国粤港地区对于英文“salmon”的音译,而“salmon”一词的来源,则是来自拉丁词源“salire”,翻译过来,这个词的原意为“奋力跳跃”——对于大西洋鲑、红鲑、狗鲑、粉鲑、帝王鲑、银鲑这6种鱼来说,它们在海洋中栖息成长,达到性成熟后,就开始了从海洋到河流的漫长迁徙,而逆流而上的过程中,不免要通过跃起的方式跨越天然的小瀑布,“salire”正是对这种习性的贴切表达。从这个角度来看,这6种鱼被统称为“salmon”,并被音译为中文“三文鱼”,都并无争议。



但具体到虹鳟(和其他淡水鳟)身上,这种习性就很难寻觅——它们终生生活在淡水环境中,绝大多数鳟在自然环境下并不会发生跨越盐度的生殖迁徙,以“salmon”来称呼这些鳟,从字面意思上就是不合适的。所以在英文语境里,虹鳟、以及其他淡水鳟鱼,被统称为“trout”。



但这就涉及到一些生物分类上的尴尬——被统称为“salmon”的这6种鱼,其实反倒属于2个属:大西洋鲑所在的鲑属,以及其他5种所在的大马哈属。而虹鳟和其他的淡水鳟鱼,也同样属于这两个属当中。从生物分类的角度来说,虹鳟(一种“trout”)和红鲑(一种“salmon”)的亲缘关系,反倒比同样被称为“salmon”的红鲑与大西洋鲑更为亲近。


这就让“鳟”和“三文鱼”的分界变得十分模糊——从亲缘关系上,我们找不到足够的依据把虹鳟和5种大马哈属“三文鱼”割裂开来;那么彻底把大马哈属排除在“三文鱼”的范围之外,又的确对大马哈属会“奋力跳跃”的5种鱼很不公平,更何况,大西洋鲑属中,也有大量的终生栖息在淡水中的鳟。


这就导致了一个现状:中文里的“三文鱼”和“鳟”,都没有与它们习性直接的对应,而西方国家用来区别“salmon”(三文鱼)和“trout”(鳟)的字面原意上的界限,在中文环境下被模糊了。(试想一下,绝不会有人把河鲀称呼为“刀鱼”,因为它长得根本就不像一把刀,以字面原意来划定名称范围的效果,的确就是这么清晰强大)


所以在很长时间里,鳟——尤其我国大规模养殖的虹鳟,是否可以使用三文鱼的名号,一直都被激烈的讨论,却始终未有一个明确的规范。在市面上,我们也能见到“丽江三文鱼”“龙羊峡三文鱼”这样的虹鳟品牌。


按理说,就像渔业协会的公告里所写的一样,“三文鱼”的名称并非商标,虹鳟并没有法理层面上不能使用的严格规定。但是,这两大类鱼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习性,意外地引发了一系列附带问题,使得关于“三文鱼”范围的圈定变得十分必要:


自然界中,寄生关系是非常普遍的存在,我们并无必要、也绝无可能找到一种丝毫没有被寄生的动物食材。第一,被寄生的可食用动物身上的寄生者,不一定对人类有害;第二,通过高温加热的方式,许多人畜共患的寄生虫也可以被彻底消除。


但在“三文鱼”贸易的最初玩家挪威海产局向亚洲地区推广大西洋鲑的过程中,对这种鱼的生食方式逐渐流行起来,而生食水生生物,就必然绕不开寄生虫的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海水中同样也有人畜共患寄生虫的存在,比如异尖线虫,就有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但对于挪威产出的大西洋鲑来说,如果产区的水质优良,管理到位,被异尖线虫寄生的风险还是比较可控的,如果再加以低温速冻的方式,挪威的大西洋鲑生食起来是问题不大的,这使得“三文鱼”成为了中国人心目中“可以放心生食”的鱼类代名词。


可如果淡水虹鳟并未标注自己的身份,依然冠以“三文鱼”的名号推向市场,又被不知所以的消费者用来生食,隐患就骤然爆发了。


不同于海水环境,淡水中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种类之多,危害之大,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著名的华支睾吸虫,可以引发肝吸虫病,甚至直接催生组织癌变,被列为一类致癌物;阔节裂头绦虫,不仅可以引起小肠病变,其体型更是令人瞠目——从患者体内排出的阔节裂头绦虫,有的可以长到9米多长!


这就又引发了一个问题:虹鳟,到底是否会向人类传播这些寄生虫?


渔业协会的公告中提到,养殖虹鳟的过程中,投喂的都是膨化饲料,完全断绝了虹鳟通过采食这些寄生虫的第一中间宿主被寄生的途径。但这其实并不能说明虹鳟不会成为第二寄生宿主。


可以明确的是,虹鳟可以成为阔节裂头绦虫的第二中间宿主已是实锤,在南美多地的养殖虹鳟体内,都发现了这种寄生虫的踪迹,在我们国内,也有过阔节裂头绦虫寄生在洄游到黑龙江中的大马哈鱼身上的案例,要知道,虹鳟与大马哈鱼亲缘关系和身体结构非常接近,而洄游的大马哈鱼早已经不吃不喝,可即便切断了通过捕食感染寄生虫的来源,它们都未能幸免,那么如果此地开展虹鳟养殖,即便采食的都是膨化饲料,结局又会有什么区别?


而华支睾吸虫从第一中间宿主到第二中间宿主的转移过程中,同样不需要经过采食的过程:寄生在螺内的华支睾吸虫,可以以尾蚴的形式被排出,尾蚴具有明显的趋光性,很容易侵染到水面上层的、体色较淡的鱼类身上,其中的一些会被鱼类在呼吸过程中随着水流吞下,附着在鳃部,还有一些,更是可以直接在鱼类体表寄生——只要水体环境中有华支睾吸虫,就不能排除鱼类被侵染的可能,而这与饲料毫无关系。



当然,我们更愿意相信,在龙羊峡养殖虹鳟的民则渔业所出产的产品并未被侵染,一方面,民则渔也的养殖技术比较先进,通过水质监测和鱼药合理使用,可以规避许多的寄生风险;第二方面,华支睾吸虫的确还没有出现在青海的记录,这里的水质也的确清澈纯净。


但从1959年金日成向周总理赠送了虹鳟鱼苗开始,我国的虹鳟产业早已遍布全国,生产方不仅有民泽渔业这样的大型企业,也包括许多小型鱼场。他们所在的区域水体内,是否有这些寄生虫的身影?他们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是否达到民泽渔业的高度?



甚至让我们采纳渔业协会的说法——吃了膨化饲料就可以杜绝寄生虫来源,那么,这些小企业是否会严格只投喂膨化饲料呢?公开的资料可以显示,在2015年,河南某地的水产技术站,还在推广以黄粉虫等活体饲料喂养虹鳟以提升养殖鱼品质的做法。


其实我很困惑,我不知道这2个协会,3家媒体,诸位“专家”是否想过,中国虹鳟产业的发展,是否真的需要傍着挪威人树立起来的“三文鱼”这块招牌?


从挪威,到法罗群岛、智利和加拿大,一个又一个国家的三文鱼产业建立起来,来到中国抢占市场份额,而我们国内纵然在不断地投入财力物力和智力资源,却始终没有能叫得响的鲑、鳟品牌。当我们的企业在打着“淡水三文鱼”——很多时候其实干脆就刻意回避了“淡水”——蹭名声的时候,是否想过这条路并非是我们自己的?


就拿虹鳟来说,如果民泽的虹鳟的确质量可靠、安全放心,何不坦诚亮出自己的身份?欧美许多国家已经有过在商品名后标注学名的先例,我们是否可以仿效?或许有人说:我承认这是虹鳟,就肯定要失去许多生食鱼的市场。可你们攀附在别人创造的市场上,真的能长久地发展吗?即便是更正苗红的三文鱼——大西洋鲑,在欧洲原产地也并不以生食为主流,而口感、品质上并不差的虹鳟,为什么就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高端淡水鱼道路呢?



即便是淡水鱼类有寄生虫的风险,消费者也并未因此就将其排斥——我们甚至可以跳出单一的生食方式,发展更为多样的熟食风潮——烟熏,煎烤,我们中国人对鱼类的推崇,现代人对健康饮食的追求,难道还没有给足虹鳟的发展空间吗?



但很遗憾,一次又一次的争议,无论是引导行业的协会,身处一线的企业,掌握公器的媒体,都更愿意走向捷径——我们拿出了检测报告,检测项目却是一种根本就不会在淡水中生活的异尖线虫,这样的检测报告,难道不是欲盖弥彰?我们找到了检测机构,上演了一幕幕荒唐闹剧,难道不是自毁形象?我们找到了专家站台,大谈什么生食无忧,难道不是信口雌黄?


更何况,消费者被置于何处?诚然,历史上不乏荒诞,民众也总是健忘,但我们是否忘记了一点——中国的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神经,早就在一次次的历练中极度紧张,当消费者对公权力失望,对自身安全恐慌,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去伪存真的时候,他的选择是如此清晰又必然——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管是真假,我都不吃了。差点吊死国内牛奶行业的那棵歪脖树还在看着呢,你们就都忘了?


想想真是可悲,进口三文鱼企业有何过错,辛苦攻关试图开启中国自己的大西洋鲑养殖的企业有何过错,消费者又有何过错?最应该保护一个行业发展的人们,却正在傲慢的毁了它。




PS:


关于为什么我担心会因为虹鳟风波波及到大西洋鲑等“三文鱼”产业,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样。


首先就是许多消费者其实不具备彻底区分“三文鱼”和鳟的能力。无论是三文鱼还是鳟,都有许多种,的确有一些种的外观上有着明确的差别,一些老饕也能凭借这些线索将其区分出来:



但这些鱼类的外貌特征并非一成不变的,比如我们刚才说到的红鲑,在繁殖季节,它就会变成这般模样:



更要命的是,我们在市场上买到的很多三文鱼或鳟,都已经经过了初步加工,它们往往是以鱼段、鱼块的形式存在,更有甚至干脆已经被制作成了寿司端到我们眼前,什么斑点,什么花纹,什么眼睛,这条路就被切断了


还有许多人认为可以通过口感、肉的花纹和颜色来区分各种鲑和鳟,但实际上,这些方式都不靠谱。因为影响颜色的只是野生或养殖鱼类所摄入的虾青素,影响口感和花纹的事它们体内的脂肪含量,这些东西完全可以随着饲养方式、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



更不用说,各地水质和管理水平的差别,即便是同一种鱼,也有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即便渔业协会笃定龙羊峡的虹鳟没有问题,但某落后地区小山沟里散户饲养的虹鳟又如何保障?


中国的消费者已经怕了,我们也不会有那么多耐性和信心去让自己成为一个专家,既然风险如此不明朗,而且无论是三文鱼还是鳟,都并非生活中的必需品,那么全盘放弃自然也是正常的选择了……希望协会和企业都能认识到这一点。


user avatar

十分雷人。

看到视频里的操作,有一种窒息的感觉。

视频中用的显微镜是非常普通的光学显微镜,这种显微镜的原理就是光从 光源 发出,然后穿过观察样本,这样然后被我们的目镜看到,由于观察过程中存在放大现象,所以就可以看到很细微的东西。

或者,更加通俗的说,最下面那个灯泡是发光的,然后光穿过载物台上的三文鱼,然后被我们眼睛看到。

但是呢,这里的操作人员的操作让人窒息。

1,三文鱼竟然放在了光源上。

这是最雷人的地方。哪怕一个高中生,学过简单的生物实验,也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图中我标注了一下内容,实验员放的地方是光源(也就是一个灯泡,发光的)是完全错误的,正确的放置位置应该是我钩对号的地方,也就是载物台。

你要是放在这个位置,还能观察到东西,你忽悠谁呢?放在那里,你看到的就是漆黑一片。

除此以外,还有很神奇的操作,就是那么厚的肉片。

二、样本太厚

显微镜是要透光的,所以需要样本很薄,这样光线才能穿过去。

实验员把那么厚的一块肉丢上去,直接把光线全挡住了,看到的肯定是漆黑一片。

所以,这个视频里的操作,完全错误,而且是根本看不到效果的,他们得出没有寄生虫,这种结论就两个字:作假。



搞笑的是,检测人员还对着记者说,这样看的很清楚,很清楚?漆黑一片很清楚?

这次三文鱼事件,引发了很多争议,相关部门的说话前后矛盾,一会儿说虹鳟很贵,根本没人去替代三文鱼,一会儿又说这东西很便宜。

可以说是非常的不好。而在专业知识解释中,更是漏洞百出,连最最基本的操作都出问题,这让人如何相信?这种公信力就是被这种非专业的,不认真的做法给破坏了。

所以希望以后能够稍微靠谱点。


最后的最后,中科院没有青海生物研究所,下面俩是中科院的。

这是中科院京外的所

user avatar

即日起中小学课程中有关光学显微镜的使用规范的课程一律删除。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经常被问淡水鱼海水鱼寄生虫啊啥区别能不能生吃啊和蔡澜说的三文鱼没生鱼片没寿司这种言论对不对啊的B站美食区常驻人员

我表示

这他妈根本就不是什么“淡水”鱼究竟能不能生吃这种理论问题

也不是“啥是三文鱼”这种拗逼格的高端消费标签问题

而是,就这环境,这检疫检验水平

居然还好意思拿出来证明?

媒体水平和媒体良知问题


多说一点别的,也是我在B站经常去说的一个事情

就是,无论是挪威三文鱼,还是什么青海虹鳟,都不是什么我们很多宣传或者一些节目里包装的“高级食材”

三文鱼真的,不高级。。。。。。

即使是真的,挪威的,三文鱼,也不“高端”

它就是一种肉质肥嫩的白肉鱼——真的是白肉鱼,很多人觉得它高端的原因无非是因为它和金枪鱼一样不是白色的肉,但它真的是白肉鱼,这货吃掉小鱼小虾之后色素不像鲷鱼啊石狗公啊是往皮肤上涂而是富集到肉里,于是鲑鱼的肉就变成了橘红色,和红色肉的金枪鱼半毛钱关系都没有,这其实和建筑业里常见的“欧式装修”一样是一种臆造的,用以包装高端溢价的伪概念

三文鱼当然也不只有生吃这种吃法,反过来说蔡澜就随口那么一说自己都未必当真,有的“美食爱好者”就奉为圭臬的“日本人不生食三文鱼”的说法也是不对的

三色丼就是经典的鲑鱼生食,金枪鱼成本高,平民店就用鲑鱼没啥不行的,但和国内把鲑鱼包装成“生着吃才地道才有品味”的珍馐的忽悠还是两回事儿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外来的三文鱼能成精

这些都是一般性的概念而已,有人说你这么矫正不也在装逼,我不是说我明白我就厉害,但是至少不能说不明白还假装自己厉害

最大的问题其实在于,把装逼和健康放到一起看,这其中的问题就好玩儿了

健康问题本身是无所谓你装逼不装逼的,你去高端消费装逼一把,或者之后装逼透支导致去吃方便面度日,只要卫生检疫合格,那就都没有问题

但是正因为高端消费中有一部分价值标签消费,也就是拿吃来装逼,这就给不正当牟利创造了空间

比如之前很热点的,被称为“油鳕鱼”去蹭“银鳕鱼”(其实也不是鳕鱼)的热点的异鳞蛇鲭,懂点儿知识的都知道这是忽悠,但为什么这个市场能够被开辟出来,就是因为很多人在不理性了解其中的技术性常识之前,就去扯高端消费了。

同样的还有因为“牛排几成熟”而吵架吵得不可开交的知乎和b站评论区,你们想表达什么呢?然后一边说着什么没有偶数成熟度,一边拉出牛肉绦虫的新闻满天飞?

须知你吃东西是为了好吃,为了饱,为了健康,反而恰恰不包含为了装逼。

鄙视链是没必要的,我说这些也不是想表达“哈哈你们这群土鳖想装逼?得是我们这群吃过见过懂过的人才能装逼啊你们算个吊”的鄙视链。

实际上你就在楼下吃个油条喝完豆腐脑,你也同样得关注这些东西,但同样,懂得多,也不是装逼的资本。

至于别人说什么我要八成熟的牛排,那是人家的习惯,也完全没有必要笑话人家不是?

其实没有经过冷链的牛肉,不建议做半熟牛排的

想要吃得安全,首先放下装逼心态,对你觉得新奇的食物多了解,那么那些没有的事儿自然不会和你发生什么关系,你也就无所谓什么虹鳟鱼到底是不是三文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龙羊峡三文鱼养殖厂的寄生虫检测采访,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关注。毕竟咱们老百姓吃鱼,最关心的就是这鱼健不健康,干不干净。这种采访,就像是给我们老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也让养殖户多了一份责任心。话说回来,龙羊峡这地方,地处黄河上游,水质那是没得说,甘甜纯净,这本身就给养鱼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那里的三文鱼.............
  • 回答
    《军师联盟之虎啸龙吟》里那场诸葛亮被司马懿“三气”的戏码,着实是这段时间以来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情节之一了。你说得对,它拍得特别有意思,而且处理得相当细腻,不像那种老套的“主角光环”或者“反派智商下线”来推动剧情,而是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彼此的较量,以及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无奈都给揉碎了,一点点喂给我们看。咱.............
  • 回答
    龙应台因“我反战”的表态在台湾舆论界被围攻,这一事件反映了台湾社会在政治、意识形态和舆论环境中的复杂性。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背景、原因及影响: 1. 龙应台的立场与言论背景龙应台是台湾著名的作家、评论家,长期以批判性思维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分析著称。她曾多次公开批评台湾社会的诸多问题,包括.............
  • 回答
    龍應台關於臺灣引進大陸電視的前提是大陸先行引進臺灣電視的說法,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來理解和分析:一、 核心觀點與邏輯:龍應台的核心論點在於強調一種對等的、平衡的文化交流。她認為,在文化產品的流通上,特別是涉及到兩個社會制度和政治環境存在差異的情況下,應該建立一種相互開放、對等的機制。 對等的開放:.............
  • 回答
    关于“龙牙对蒋方舟的评价:靠大腿根卖文字?”这一说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涉及网络评论的语境、性别议题、文学评价标准以及社会舆论的复杂性。 1. 事件背景与语境 龙牙是谁? 龙牙是网络评论者,曾因发表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言论(如对作家、公众人物的批评)而受到关注。其评论风格常带有强.............
  • 回答
    龙应台的言论在中国大陆和台湾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理解她的观点,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龙应台的背景和过往言论: 文化人的身份: 龙应台是台湾著名的作家、评论家和文化人士,其作品《台湾人四代——我的乡愁》、《大江大海1949》等在中国大陆也广受欢迎,她以深刻的洞察力和优美的文笔著称。她.............
  • 回答
    龙珠里的撒旦,那个号称“地球救世主”的男人,一直是贯穿剧情的一道亮色,尽管这个亮色有时候显得有些“滑稽”。而他的女儿,比迪丽,更是其中的关键人物。当她慢慢意识到自己那个在电视上呼风唤雨、神乎其技的老爸,其实并非打倒沙鲁的真正英雄时,这其中蕴含的,可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真相揭露”,而是一场关于亲情、关.............
  • 回答
    《龙珠传奇》中南明永历帝手下大将李定国与清朝太监的孪生兄弟设定,无疑是该剧最“飞跃”也最引人争议的一点。从历史真实性上来说,这纯属虚构,但从电视剧创作的戏剧性角度来看,却能玩出不少花样,也透露出编剧在构建故事时的一些考量和意图。咱们先不谈历史,单就这个设定本身来分析分析,看看它能给剧情带来什么,以及.............
  • 回答
    布尔玛的爱情观,可以说是《龙珠》系列中一个非常有趣且接地气的视角,它不像悟空那样纯粹得近乎“白痴”,也不像贝吉塔那样充满矛盾和挣扎。布尔玛的爱情,更像是我们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的那种,带着点现实主义,又时不时冒出点少女心,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不断地成长和调整。从“颜值协会”会长到“实力至上”.............
  • 回答
    龙应台这番关于“两岸三地都要警惕极端高涨的爱国主义情绪”的言论,确实触及了一个相当敏感且复杂的核心议题。要理解这句话的深意,我们得把它放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两岸三地的具体情况,以及“极端高涨的爱国主义”本身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来细细品味。首先,我们得明确,龙应台作为一个长期关注社会议题、并且具有相当影响.............
  • 回答
    龙树菩萨关于净土法门是“怯弱下劣者所为”的论断,可以说是佛教思想史上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结合龙树所处的时代背景、他所倡导的佛法核心以及净土法门兴起的早期形态来分析。首先,我们必须明白龙树菩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龙树是中观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伟大之处在于深刻地阐释了“空性”(.............
  • 回答
    说起《龙珠》里的孙悟空和琪琪,这俩人的相处模式,尤其是悟空对待琪琪的方式,以及琪琪婚后的生活,确实是个挺值得聊的话题。不少观众和读者都有自己的看法,有的觉得温馨,有的觉得无奈,甚至有人觉得不公平。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孙悟空对琪琪的态度:一个“简单”的男人,一段“特殊”的感情首先得承认,悟空对琪琪的.............
  • 回答
    龙应台这句话,“真正的害,是人民本身素质不够。” 这话一出,可就炸开了锅,争议声此起彼伏。要我说啊,这句话得拆开了看,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简单地赞同或反对。首先,我们得理解她这句话的语境。龙应台她作为一个作家,一个长期关注社会议题的人,她可能是在看到社会上一些问题时,从一个比较宏观的、也比较深沉的角.............
  • 回答
    权力的游戏第五季第二集里,丹妮莉丝·塔格利安对待那些不肯效忠于她的前奴隶主,以及那些企图煽动反抗的奴隶领袖,确实展现了一种极具争议和强硬的统治手腕。她将那些曾经压迫奴隶的奴隶主处死,并以他们的方式让他们付出代价,这是一种对过去罪行的惩罚,也是在向梅林城的人们展示她对奴隶解放的决心。然而,当涉及到那些.............
  • 回答
    最近关于卫龙辣条外包装涉及“色情擦边球”的争议,可以说是相当热闹。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晒出卫龙辣条的新包装,认为其设计元素,特别是图片和文字,带有明显的性暗示意味,有“打色情擦边球”之嫌。具体争议点在哪里?从流传出的图片来看,这些被指控的设计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图案设计: 有些包装上的图案被解.............
  • 回答
    卫龙辣条作为中国知名的辣条品牌,其在食品安全抽检中出现多个产品不合格的问题,引发了公众对食品安全、企业责任和监管体系的广泛讨论。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一、事件背景与抽检结果1. 卫龙辣条的市场地位 卫龙辣条(由卫龙食品有限公司生产)是中国辣条市场的头部.............
  • 回答
    马克龙娶比他年长24岁的妻子布丽吉特,这一事件在法国乃至国际社会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其意义和影响。一、 个体情感与个人选择的视角: 真挚的爱情故事: 许多人认为,马克龙和布丽吉特的故事是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他们在高中时期相遇,布丽吉特是马克龙.............
  • 回答
    骁龙865 外挂基带这事儿,确实是挺值得说道说道的。首先,咱们得明白,骁龙865 采用外挂5G基带,而不是像后来的旗舰处理器那样把5G基带集成到SoC里面,这在发布之初就引起了不少讨论。为啥当初要这么做?简单来说,这背后有几个主要原因: 技术成熟度考量: 骁龙865 发布的时候,5G技术虽然已经.............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恼火的。马克龙和默克尔,这两个欧洲的“大当家”,联合起来逼问美国和丹麦,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核心问题就在于,美国情报部门利用了丹麦的“便利”,悄悄地把我们欧洲这些国家领导人的通讯给“摸”了个底朝天。这一下捅出来,欧盟上下都炸开了锅,大家伙儿的心情可想而知。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简单来.............
  • 回答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非洲的一次演讲中,公开指责将非法滞留利比亚的非洲人贩卖成奴隶的正是非洲人自己,此番言论无疑引起了轩然大波。要理解这一事件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一、 事件的背景与马克龙言论的出发点首先,需要了解马克龙发表此番言论时的具体语境。他当时很可能是在讨论欧洲与非洲在移民问题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