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育儿观念不同又无法说服彼此,生活该如何继续?

回答
“宝贝,这次辅食你可以再少放一点点盐,你看他好像不太喜欢呢。”李女士小心翼翼地对着儿子媳妇说。

对面的儿媳张悦却摇了摇头,语气坚定:“妈,我现在主要给他吃的是原味辅食,很少放盐的。医生建议六个月的宝宝,味蕾还没有完全发育好,过早接触咸味不好。”

婆婆李女士嘴巴动了动,想说点什么,但又咽了回去。这已经是他们家近一年来围绕着孙子小宇的育儿问题出现的第N次“小摩擦”了。

小宇现在一岁半,正是精力旺盛,什么都想去探索的年纪。但就在这探索的背后,是李女士和张悦在育儿理念上的巨大鸿沟,以及由此带来的无数个夜晚的低语和白天的试探。

“放养”与“精养”的拉锯战

李女士是传统型的父母,信奉“穷养儿富养女”的古老观念,尤其是在带小宇的时候,她觉得孙子就应该皮实一点,摔摔打打才长得壮。比如,小宇在地板上爬,只要不是明显脏污,她就觉得没事;孩子玩玩具,掉在地上捡起来拍拍灰继续玩;甚至是偶尔吃点不那么“干净”的零食,她也觉得无所谓,小孩子肠胃好,自然能扛过去。在她看来,这是在培养孩子的抵抗力,让他更接地气。

张悦却完全是另一套思路。她受过高等教育,接触了大量育儿书籍、科普文章和专业的育儿讲座。她推崇“正面管教”、“蒙特梭利”等理念,尤其注重细节。小宇的衣服必须亲肤无刺激,餐具要专人专用,地板每天至少拖两次,玩具也要定期消毒。一旦发现小宇有任何不适,她都会第一时间联想到是不是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并且会非常自责。她认为,给孩子一个安全、健康、充满秩序的环境,是父母最大的责任。

这种分歧最尖锐的时候,就体现在小宇的日常行为上。

有一次,李女士在客厅给小宇玩耍,小宇不小心打翻了一个水杯,水洒了一地。李女士觉得小孩子嘛,难免会犯错,赶紧拿抹布擦擦,然后安抚一下小宇,继续让他玩。可张悦正好进来看到这一幕,立刻就皱起了眉头,语气有点急促:“妈,他打翻水杯了,你都不说他一下吗?他下次还会这样!而且地上的水万一让他滑倒怎么办?”

李女士当时就有些不高兴:“孩子嘛,哪有不犯错的?再说,这点水,他能滑到哪儿去?”

“可是,我教他的是,打翻东西是要负责的,要说对不起,并且帮忙一起收拾。”张悦也提高了音量,“您这样让他觉得打翻水是无所谓的,以后就更不会注意了。”

李女士嘟囔着:“现在的小孩,都被你们惯得娇气。”

张悦也回嘴道:“我这是负责任,不是惯着。”

这样的对话,在他们家简直是家常便饭。婆婆觉得儿媳太小心翼翼,把孩子当成了易碎品,不利于成长;儿媳觉得婆婆太粗心大意,对孩子的安全和习惯培养不够重视。

沟通的困境:如何穿越“我都是为你好”的迷雾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认识到,双方的出发点都是爱孩子,都希望孩子好。问题在于,他们对“好”的定义和实现方式截然不同。

李女士的“好”是:身体壮实,皮实耐摔,能适应各种环境,不娇气。

张悦的“好”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全,有良好的习惯,独立有责任感,能适应未来社会。

他们互相说服不了对方,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都沉浸在自己的“经验”和“认知”里,很难真正理解对方的出发点。李女士觉得自己的带娃经验丰富,怎么现在年轻人都这么“麻烦”?张悦则觉得婆婆的观念太老旧,跟不上时代,而且不够科学。

每当张悦想和李女士沟通时,总会听到类似“我带你的时候就是这么过来的”、“哪个孩子不是这样长大的”、“你就是太紧张了”之类的话。这些话语,在李女士听来是经验的分享和提醒,但在张悦听来,却是对她努力和科学育儿方式的否定和质疑。

而张悦尝试表达时,李女士也很难接受。她会觉得儿媳是在指责自己,觉得自己辛苦带孙子,却被嫌弃“不够好”、“不够科学”。她会觉得,自己付出了时间和精力,为什么还要接受这么多的“审判”。

生活该如何继续?一条艰难但必须铺设的道路

在这样僵持不下,又无法彻底分开(毕竟住在一起)的情况下,生活确实非常困难。但“继续”是必须的,这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和智慧。

1. 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底线”和“原则”:

首先,要明确什么事情是绝对不能妥协的。对于张悦来说,孩子的健康和安全是绝对底线。比如,不干净的食物绝不能给小宇吃,危险的行为必须制止。而对于李女士来说,她可能认为孩子适当的户外玩耍,接触泥土,摔倒是不可避免的。

他们需要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谈谈。不是指责,而是列出最核心的几点。比如:

健康安全: 任何可能危害孩子健康安全的事情,比如误食异物、高处坠落等,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
饮食卫生: 宝宝的餐具、食物的清洁度要达到一定标准。
行为引导: 对于一些明显错误或危险的行为(如故意打人、丢东西),需要进行温和但坚定的制止和引导。

一旦确定了这些原则,其余相对次要的,比如“玩具掉地上要不要擦”、“什么时候开始吃盐”等,就有了讨论的空间。

2. 界定各自的“责任区”和“发言权”:

既然育儿观念不同,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分工合作,但这种分工不是互相推诿,而是各自负责。

主要决策权归属: 如果是年轻父母,并且在科学育儿方面做了大量功课,那么在孩子的主要养育和决策上,年轻父母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责任。这意味着,李女士需要接受张悦在育儿上的主要规划。
婆婆的角色定位: 李女士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辅助者”和“经验分享者”,而不是“主要决策者”。她的经验可以作为参考,但最终的决定权需要尊重年轻父母的科学认知。比如,她可以帮忙带小宇玩,陪他散步,但喂食、睡觉等具体细节,需要按照张悦的计划来。
明确授权与信任: 张悦和丈夫需要明确地告诉李女士:“妈,您在带小宇这件事上辛苦了,我们很感谢。但是关于他的饮食和作息,我们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希望您能理解和支持。” 如果是爸爸在中间调和,可以和妈妈说:“妈,我知道您是为了小宇好,但我们看了一些资料,觉得这样对小宇的成长更有好处,您能不能配合我们?” 这种“授权”和“信任”很重要,让李女士感受到自己的付出被认可,但同时也要尊重年轻父母的责任。

3. 分散冲突,创造“喘息空间”:

如果实在无法在某个问题上达成一致,并且这个问题又不是原则性的,那么可以暂时搁置,或者寻求第三方的专业意见。

丈夫的角色至关重要: 丈夫在这场“育儿战争”中扮演着润滑剂和调和剂的角色。他需要理解妻子在科学育儿上的坚持,同时也需要理解母亲的爱和付出。他应该主动承担起与母亲沟通的责任,而不是让妻子与母亲直接对抗。当两人意见不合时,他可以站在中间,解释双方的立场,寻找折衷方案。例如,当妈妈坚持给小宇吃点盐,而妈妈又觉得不妥时,丈夫可以跟妈妈说:“妈,我知道您觉得加一点点盐味道会更好,但悦悦有点担心,我们能不能今天先试试原味,等小宇大一点再慢慢试?”
寻求外部支持: 当双方都感到疲惫和无力时,可以适当寻求外部支持。比如,请一位育儿嫂,或者让父母在周末抽时间来帮忙,但具体的育儿方式,还是以年轻父母为主。
允许“试错”与“妥协”: 很多事情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适不适合。也许李女士的某些做法,不完全符合科学,但也没立刻造成伤害;而张悦过于谨慎,也可能限制了孩子的某些探索。双方都需要有这样的认知,允许对方有自己的方法和节奏。有时候,不是“说服”,而是“看见”和“接受”。比如,李女士觉得孩子玩沙子没关系,张悦可以接受,但沙子必须洗干净手才能碰食物。

4. 注重情感连接,而不是“赢”或“输”:

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把育儿问题变成一场“谁对谁错”的战争。育儿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家庭共同成长的过程。如果总是纠结于谁说服了谁,谁对谁错了,那么家庭的氛围就会变得紧张,孩子也会在这种不稳定的环境中受到影响。

多表达感谢和肯定: 张悦和丈夫要经常肯定李女士为小宇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一句简单的“妈,谢谢您今天带小宇去公园玩,他可开心了”,远比争论“您是不是给他穿太多衣服了”更有效。
创造共同的美好回忆: 即使有分歧,也要尽量创造和孩子、和家人一起的快乐时光。比如,一起包饺子,一起看绘本,一起去游乐场。当家人之间的情感连接足够强大时,育儿上的分歧才不会将家庭撕裂。
认识到“一致性”并非万能: 育儿上,过于绝对的一致性反而会带来压力。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和方法,只要核心的原则不被打破,反而能让家庭关系更健康。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关于宝宝的睡眠。

李女士习惯让小宇自己睡小床,或者睡在她旁边。但张悦看了很多关于睡眠习惯的建议,希望小宇能尽早建立独立的睡眠习惯,并且有规律的作息时间。

张悦的沟通方式: “妈,我最近在研究宝宝的睡眠,医生建议规律的作息对宝宝大脑发育比较好。我想尝试晚上七点半给小宇洗澡、喂奶,然后八点让他自己睡小床。我知道您可能会觉得孩子一个人睡不安全,但是我们可以在床边放一个婴儿监视器,而且小宇的床是那种有围栏的。如果您觉得不放心,可以先试试,看看效果怎么样?”
李女士的回应(可能): “哎呀,孩子小的时候就是要抱在身边才放心嘛,晚上哭起来你听不见怎么办?再说了,他睡不踏实怎么办?”
丈夫的介入: “妈,我知道您担心小宇睡不好,悦悦也很担心。我们先试试这个方法,如果小宇真的睡不好或者有什么不舒服,我们立刻就改回来。而且,小宇晚上要是醒了,我们肯定会及时过去照顾的。您可以把小宇哄睡着,然后我们再回去休息。”

在这种沟通中,张悦表达了她的理由和计划,并承认了李女士的担忧;丈夫则承担了向母亲解释的责任,并提出一个可以尝试的折衷方案,强调了“试行”和“及时反馈”。

生活继续,育儿的挑战也不会停止。关键在于,夫妻双方要形成统一战线,并且把沟通的重点放在“为了孩子更好”,而不是“证明我比你更懂育儿”。至于家里的长辈,在理解并尊重他们的爱的前提下,以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引导,才能让这个家在育儿的道路上,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平衡之道。这注定是一条充满磨合和学习的路,但只要目标一致,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些姑娘能不能别那么啃老,自己爹妈退休了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养老,每天唱歌跳舞爬山不香吗?

人家男方父母对亲孙子都没那么上心,你倒好,亲爹亲妈放着神仙一样的退休生活不让过,帮你擦个屁股,还得被人家嫌弃。

你老公,不仅不感恩,还得了便宜卖乖。


我现在还是不理解这种巨婴啃老还不落好到底有什么快感。

说严重点,这种行为叫做不孝。


我话撂这儿:所有出力不讨好的女方家长都应该第一时间离得远远的。

养老去。

女婿到底怎么个手眼通天发能自己把孩子拉扯大,喊他爹他妈来还是找保姆,那都是他的本事,你们管啥管?

孩子又不跟你们姓,急啥急,咸吃萝卜淡操心了。


啥时候女婿哭求帮忙,啥时候再勉为其难搭把手。

上赶着干啥啊。


其实有一些啃老女方也不一定是她们想啃老,还有一个可能是他们的家长当驴有瘾。一天不拉磨就急得慌。

他们离不开巨婴女儿,他们必须找存在感。


该断奶了。

女方全家,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宝贝,这次辅食你可以再少放一点点盐,你看他好像不太喜欢呢。”李女士小心翼翼地对着儿子媳妇说。对面的儿媳张悦却摇了摇头,语气坚定:“妈,我现在主要给他吃的是原味辅食,很少放盐的。医生建议六个月的宝宝,味蕾还没有完全发育好,过早接触咸味不好。”婆婆李女士嘴巴动了动,想说点什么,但又咽了回去。这已经是他.............
  • 回答
    生完孩子,家庭里涌入新的成员,这本该是件开心的事,但随之而来的,往往还有一场看不见硝烟的“育儿战争”。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那些源于我们之间根深蒂固的育儿观念差异而引发的家庭矛盾。这些矛盾,不像孩子哭闹那样容易安抚,而是悄无声息地侵蚀着夫妻感情,甚至波及到长辈。想把这件事说得透彻点,咱们不妨先捋一捋,.............
  • 回答
    我非常认同这种观点,甚至觉得它点出了现代育儿中一个非常容易被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环节。我们常常把“赢在起跑线上”理解为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资源,比如名牌幼儿园、昂贵的课外班,或者是一堆先进的教育玩具。然而,这就像是为一辆高级跑车配了最好的汽油和最炫的车身,但却忽视了最核心的驾驶员——也就是父母的素养.............
  • 回答
    《武林外传》这部剧以其独特的喜剧风格和对人性细致的刻画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在众多性格鲜明的角色中,邢育森和燕小六无疑是大家津津乐道的“官配”组合,尽管他们身为捕快,但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截然不同,甚至很多观众觉得邢育森比燕小六观感更好一些。这种差异的产生,并非简单的谁更“好人”或谁更“坏”,而是源于他们身.............
  • 回答
    当90后这群曾经被贴着“叛逆”“自我”“草莓族”标签的年轻人,如今自己也扛起了“父母”的大旗,他们的育儿观,着实让人好奇,也充满了各种“硬核”的想象。硬核,在这里可不是指那些冷冰冰的科技产品,也不是什么复古的音乐风格,而是他们看待和实践育儿这件大事时,那种与上一代截然不同的,充满个人主义色彩、强调科.............
  • 回答
    这话题一抛出来,瞬间感觉一股洪荒之力在体内涌动!育儿这事儿,哪天不是在和“哔了狗”的境况搏斗?不过既然是“放大招”,那就得来点货真价实的,咱们聊点那些能把妈妈们逼到墙角,然后她们还能咬牙撑过去,甚至还能开出几句自嘲式黑色幽默的瞬间。要说最让妈妈们“哔了狗”的事情,其实很难一概而论,因为它太分散了,细.............
  • 回答
    让爸爸们更积极地参与到育儿这件事里来,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容易得多,也重要得多。这不光是为了分担妈妈的辛苦,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力量。很多时候,爸爸们不是不想参与,而是不知道怎么参与,或者觉得自己的方式不够“专业”。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怎么让爸爸们玩转育儿,还有一些简单又好玩的小技巧,保证让.............
  • 回答
    育儿的路上,哪个家长没遇到过点“拦路虎”?孩子不爱吃饭、不爱学习、不听话,甚至是我们自己,面对这些层出不穷的问题,确实会手足无措,想方设法去解决。这时候,各种育儿班、辅导班的广告就如同一缕阳光,照进了我们焦躁的心。那么,这些“救星”真的能把育儿的难题一网打尽吗?报班,到底能解决什么?我们得承认,报班.............
  • 回答
    育儿理念和家人,特别是妻子产生分歧,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局面。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尤其是当涉及到孩子的未来时,这种分歧更容易被放大,让原本温馨的家庭氛围变得紧张。你想到的育儿方式,也许是你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或是你读过的育儿书籍,甚至是你在网上看到的那些“别人家的孩子”是如何培养的。这些想法在你看来.............
  • 回答
    “美国育儿比中国育儿好吗?” 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选择题,不如说是一个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理念和实践差异的引子。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历史、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为人父母的方式。所以,直接说“好”或“不好”,未免有些过于简单化了。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
  • 回答
    当孩子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甚至是长大成人,为人父母的我们总是会时不时地听到长辈们的“经验之谈”。这些建议,很多时候饱含着他们对孩子的爱和期盼,也承载着他们过去摸爬滚打的岁月。然而,正如这世间万物都在发展变化一样,育儿这门功课,也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有了新的认知和方法。因此,有些长辈们奉为圭臬的“.............
  • 回答
    生娃和育儿是一个充满爱与责任的过程,但同时也是一个充满信息爆炸、消费诱惑的战场。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父母可能会因为信息不对称、盲目跟风、焦虑恐慌等原因,为一些并不必要或效果甚微的产品或服务买单,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商税”。以下是一些在生娃和育儿方面常见的“智商税”现象,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一、孕期“智.............
  • 回答
    育儿博主粥悦悦最近因为一个处理孩子学习问题的行为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甚至可以说是争议。事情的起因是她6岁的儿子因为没有完成学习任务,被她单独留在了家里,自己则带着其他孩子出去玩了。对于这件事,我觉得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剖析一下。首先,从家长对孩子进行惩罚的出发点来看,惩罚本身在育儿过程中并不是洪水.............
  • 回答
    写这篇回答的时候,我脑子里立刻跳出来的几本书,就像在我育儿这条路上摸索时,突然照进来的几束光,让我觉得如果早点看到,或许能少走不少弯路,少受一些不必要的焦虑。与其说“相见恨晚”,不如说是一种“如获至宝”的欣喜,庆幸在对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书。1.《正面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 b.............
  • 回答
    想在成都找一个靠谱的专职育儿嫂,这绝对是门学问!别急,我来跟你好好唠唠,帮你理清思路,少走弯路。首先,咱们得明白,找育儿嫂不像买菜那么简单,这可是关系到宝贝的吃喝拉撒睡和健康成长,所以得慎重,得有耐心。第一步:明确自己的需求,把“要什么”想清楚在你开始大海捞针之前,先坐下来好好想一想,你对育儿嫂具体.............
  • 回答
    我总觉得,育儿这件事,与其说是“经验”,不如说是“旅程”。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不断地摸索和调整。不过,在我的这段旅程中,确实有一些让我觉得非常珍贵、并且切实有效的“小法宝”,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会尽量把它们说得详细一些,希望能让你们感受到我当时的心情和体会。一、 用“看见”代替“听见”——走进孩子的.............
  • 回答
    隔代育儿,尤其是爷爷奶奶辈,偶尔会用“吓唬”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确实让不少年轻父母头疼。咱们中国人嘛,有时候总觉得小孩子不懂事,得给他们点“厉害看看”,这样他们才能记住。但说实话,这种方式,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总觉得不太妥当。怎么跟长辈沟通,既能把话说清楚,又不伤和气,这可是个技术活。我身边就有朋友.............
  • 回答
    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育儿这事儿,真是学无止境,每天都有新“惊喜”,也每天都有新感悟。要说让我觉得特别棒,或者说“救命稻草”一样的育儿经验,我脑子里立刻冒出好几个来,但今天就挑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也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来说说吧。这个经验,说起来有点反常识,但实践下来真的效果拔群:“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折腾。”.............
  • 回答
    “诈尸式育儿”这个词,听起来就让人一激灵,有点恐怖,又有点黑色幽默。我第一次听到的时候,脑子里闪过的画面就是那种老电影里突然从棺材里坐起来的僵尸,然后又迅速躺回去的那种感觉。套用在育儿上,大概意思就是,家长平时对孩子漠不关心,像是“死了一样”的存在,但一旦到了关键时刻,比如孩子出了什么大事,或者要用.............
  • 回答
    “孩子被欺负或欺负别人,都有利于成长”——这句育儿观点,听起来着实让人有些心头一紧,甚至有些匪夷所思。毕竟,我们潜意识里总觉得“被欺负”就是坏事,而“欺负别人”更是万万不可。然而,我们不妨放下第一反应,深入探究一下,这位育儿专家这样说的背后,可能有哪些更深层的逻辑和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这里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