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育儿经验让你觉得很棒?

回答
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育儿这事儿,真是学无止境,每天都有新“惊喜”,也每天都有新感悟。要说让我觉得特别棒,或者说“救命稻草”一样的育儿经验,我脑子里立刻冒出好几个来,但今天就挑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也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来说说吧。

这个经验,说起来有点反常识,但实践下来真的效果拔群:“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折腾。”

我知道,听到这话,很多父母可能第一反应是:“哎呀,这孩子太小了,会受伤!”“这样太危险了!”“他自己弄不好,还得我来收拾!” 我当初也是这么想的,毕竟谁不心疼自己的宝贝?恨不得24小时捧在手心里,生怕他磕着碰着,或者把事情搞砸了。

但后来,我观察到我家孩子(举例来说,就叫他小明吧,四岁左右的时候),他对很多事情都充满了好奇,但又因为我的过度保护和干预,很多尝试都半途而废,或者根本不敢开始。

比如,我想让他学习搭积木。我总是在旁边指挥:“这个要这样放,那个要那样放,这样搭得更稳。” 小明呢,一开始还有点兴致,但听我一句一句指导,渐渐就没意思了,甚至因为我老说“不对”,开始有点害怕自己动手了。我越指导,他越依赖我,最后变成我一个人在搭积木,他在旁边看着。

还有一次,他想自己穿鞋子。我一看他那笨拙的小手在那儿捣鼓半天,鞋带绕来绕去,差点绊倒自己,我赶紧冲上去:“哎呀,别弄了,妈妈来!”然后三下五除二帮他穿好。小明呢,虽然鞋子穿好了,但脸上没有那种“我做到了”的成就感,反而有点失落。

那时候我才意识到,我的“好意”可能正在扼杀他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脑子里的“棒”经验,就是从这里开始转变的。

具体是怎么“放手”的呢?

首先,得调整心态,接受不完美和过程的“混乱”。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我知道,看着孩子把一堆积木堆得歪歪扭扭,或者把颜料弄得到处都是,确实会心痒痒,想上去“纠正”。但我想通了,这些“乱”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痕迹,是他们学习的必经之路。

然后,要创造安全的“试错”环境。 我不会让他去玩那些真正危险的东西,比如刀具、高处等等。但对于一些小小的风险,比如可能会弄脏衣服的颜料、可能会倒下的积木塔、可能会滑落的球,我都尽量允许他去尝试。我会提前做好一些防护措施,比如给孩子穿上旧衣服,在地上铺上垫子,把一些容易倒的家具固定好。这些都是为了让他能更放心地去“折腾”。

最重要的一点,是观察和等待,适时给予“支招”,而非“指挥”。 当我看到小明在尝试某件事情,比如搭一个高高的积木塔,我不再上去指手画脚。我只是静静地坐在旁边,看着他思考、尝试、失败、再尝试。

如果他遇到困难,比如积木塔总要倒,他开始变得沮丧时,我不会直接告诉他“你应该这么做”。我会用提问的方式引导他:“哦,积木塔倒了呀,我们来看看为什么会倒呢?” 或者,“你觉得换个方向放会怎么样?” 甚至有时候,我只是默默地递给他一块更宽的积木,或者一个更稳的底座,让他自己去发现“原来这样可以更稳定”。

我记得有一次,小明想用橡皮泥捏一只小猫。他捏出来的猫,头和身体的比例很奇怪,耳朵也不像耳朵。我看着他很认真地在捏,脸上带着专注的表情,我忍住想说“不对”的冲动。我走过去,只是轻轻地问:“你这是在捏什么呀?” 他说:“小猫咪!” 我又问:“小猫咪长什么样子呀?” 他就开始比划,然后自己又开始调整橡皮泥。最后,虽然成品还是有点抽象,但他特别高兴地跑过来跟我说:“妈妈,你看!我的小猫咪!” 我用力地点头,夸他:“哇!这只小猫咪好有个性呀!我喜欢!”

这个“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折腾”的经验,带给我的好处是惊人的:

1. 独立性大大增强: 小明现在做什么事情,都会先自己尝试,而不是第一时间跑来找我。穿衣服、吃饭、整理玩具,甚至简单的组装玩具,他都能自己搞定。这种自信心上的提升,是任何外在奖励都比不上的。
2. 解决问题的能力飞速提升: 他在折腾的过程中,学会了观察、思考、尝试、调整。当遇到困难时,他不再是轻易放弃或者寻求帮助,而是会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软技能。
3. 创造力和想象力被激发: 没人告诉他“应该怎么搭”,没人告诉他“应该怎么捏”,他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发挥。有时候,他会搭出我完全意想不到的造型,或者捏出我从未想过的东西。他的世界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4. 亲子关系的升华: 以前我总是在“教导”,现在我更多的是“陪伴和观察”。这种轻松而支持性的关系,让孩子更愿意和我分享他的想法和经历,而不是害怕被评判。我从一个“监管者”变成了一个“支持者”。
5. 我自己的成长: 这个经验也让我意识到,作为父母,我们并不是要“代替”孩子去生活,而是要“陪伴”他们去学习如何生活。我也学会了更好地控制自己的焦虑,相信孩子有能力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完全不管。当孩子真的面临危险,或者实在无法解决时,我还是会及时介入。但关键是那个“度”的把握,以及介入的时机和方式。

所以,如果你问我有什么育儿经验觉得很棒,那一定是这个——勇敢地“放手”,信任你的孩子,让他们在安全的环境里尽情地去“折腾”,去探索,去犯错,去成长。 这份“自由”给他们的,比你精心准备的任何“最优解”都要珍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早知道李玫瑾教授,是她在网上关于6岁之前孩子一定要管的视频,最近在图图的成长经历上,我发现她说到的一些育儿理念真的应验了。


所以,这半个月,我陆陆续续仔细拜读了李教授的育儿理念、做法,还有她关于人生哲学的演讲,用醍醐灌顶一词绝对不过分。


为了把有用的做法、好的理念、接地气的故事分享给各位父母,同时为了节省大家的时间,这个周末我整理了20段最受益的育儿理念和做法,望大家能有收获。



李玫瑾教授,1977年就读于人民大学哲学系,82年开始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任教,研究犯罪心理学。在研究犯罪心理学的过程中,李教授发现成年人的很多行为都和早年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以下都是我从李教授的公开演讲中整理出来的精彩内容。


1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种心理或行为问题,一定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2

心理发展有关键期,孩子也一样,未成年时期大体可以分为12岁之前的依恋期,12-18岁叫青春期,依恋期是家庭教育孩子的最关键期,青春期需要一些社会的参与。


3

以性格为核心的人格,是决定人一生,尤其是45岁生活的关键,所以人格教育家庭要重视。


4

一个人如果小的时候没有对善待过,你就不要指望他成年之后会善待这个社会。


5

孩子一岁以前,甚至三岁之前,最好由母亲亲自抚养。人在生命的早期是很无助的,他所有需要的满足和快乐都和抚养人息息相关。认人是最早的情感现象,也叫依恋,由此父母才获得抚养孩子的心理资本。


李教授在论述这个观点的时候,说到了末代皇帝溥仪的故事,溥仪从小喜欢恶作剧,也不听老师劝,谁都管不了,唯独听他的乳母王焦氏的话。这个故事说明只有心理上依恋的人才对他有控制力。

结合现代生活的实际环境,我认为职场妈妈不要把孩子丢在老人家养育,利用工作后的时间高质量陪伴就是最好的做法了。




6

有一种人脾气暴躁、容易激动的人,还有一种人平和大度,前一种人早年的抚养一定是亏欠的,后一种人早年的抚养一定是非常到位的。


7

真正的养育过程,肯定是唠叨的,是有言语的,这叫做有亲情抚养。言语发育和社会性发展(愿不愿意和人交流、亲近)、认知等能力都会在有亲情抚养和无亲情抚养的背景下表现不同。


8

孩子成长过程的心理阳光比智力更重要,所以我宁可让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学,我一定让他活得快快乐乐,但是现在很多家长在逼孩子,这种教育导致我们的孩子到后来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9

孩子提的要求不合理,他的东西不能给他,怎么办?做到四个不要:一不要骂;二不要打;三不要说教,这个时候说什么孩子都听不进去,在他耳边的都是噪音。第四,你不要走开,他闹给家长看 ,所以你一定要看着他闹,温柔而坚定的拒绝。


比如他要买小汽车,家里已经有无数了,他还要买,在商店开始闹起来,说我就要这辆小汽车,我不走。这时候,父母就一定要对他做一个克制任性的训练,把他抱起来抱回家,不要打不要骂,也不要管他,任他闹。抱回家把他放进卧室,因为卧室没什么危险,把门一关,一个人来管。



10

未成年人的很多问题是滞后问题,比如当你发现孩子已经很难教育了,其实问题发生在很早之前。


11

青春期的孩子,教育一定要有方法。我们话有时候只要说到了,孩子知道了,你就不要非得让他承认错误。青春期的孩子让他承认错误是很难得。不要和孩子争执到底,那吵到最后反而会让孩子对你不恭敬。


12

我的孩子高考前,她当时很痛苦,怕考不上对不起我,我说没问题孩子,就这些钱,你考不上你想开店,我把这钱给你做启动资本,你想做什么我都支持你。人一定能找到自己的一个位置。


13

人在早年,吃的苦越多,他到后来承受力就越好。除了他可能暴力一点,有些事情容易暴力,但他绝对不会有天有地,遇到挫折就去跳楼自杀。尤其家里有儿子的,一定要苦着养,千万不要照顾太周到。逆子很多时候是百依百顺造成的。


14

孩子6岁之前管什么呢?很重要一点,就是几个问题,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经历挫折。6岁时候说不行,他大不了在地上打滚,可是你等他12岁再说不行,他可以拔腿离家出走,他可以说你不答应我,我就跳楼。


15

挫折忍耐力和意志力相关,而意志力的培养,不是靠智力培养出来的,而是靠体力培养出来的,所以孩子小的时候,要让他吃一点体力之苦。


16

二胎家庭两个孩子发生争执怎么办?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大的身上,不要放在护小的上面。


只要发生争执,比如吃的,你可以对老大说这个吃的是你们俩的,你来决定怎么分,如果他都吃掉了,没关系,你就看着他。下次你还交给他,在这个过程中他就知道了爸爸妈妈挺在乎我的感受的,既然我决定,我也不能亏着弟弟妹妹,这样老大就在这个过程中成长了。



17

天生我才必有用,人的成功在于他的自信,孩子学习很重要,但是不是唯一。老师有一个分数线有一个任务,作为家长,我们要顾及孩子的全面发展。分数是老师管的,父母要管的是孩子你上学快乐不快乐,有没有人欺负你,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我可以帮助你什么。


18

要让孩子“参与”到家中的大事,不管他什么样的学习状态,家中的大事都要告诉他,听他的意见,让他做一点没有坏处。


19

关注孩子最好的朋友和家庭背景,孩子最好的朋友往往是孩子最大倾诉者,也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观察孩子最好的朋友的行为,是了解孩子的最好方式。如果交的朋友不太好,你也可以问问孩子认为朋友的优缺点,表达你的意见就好。


20

善于从孩子的态度发现自己教育背景中的问题,有的时候你用什么方式教育,他就用什么方式对你。你尊重他,他就尊重你;你不尊重他,他就不尊重你。

文章来源:公众号“三个妈妈六个娃”(pkumum),三个北大妈妈,三个职业女性。六个萌娃四男两女,每家两只。每天原创分享科学育儿知识、素质教育心得、品质生活理念。探讨亲子关系、家庭关系。吐槽家长里短、社会百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育儿这事儿,真是学无止境,每天都有新“惊喜”,也每天都有新感悟。要说让我觉得特别棒,或者说“救命稻草”一样的育儿经验,我脑子里立刻冒出好几个来,但今天就挑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也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来说说吧。这个经验,说起来有点反常识,但实践下来真的效果拔群:“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折腾。”.............
  • 回答
    我总觉得,育儿这件事,与其说是“经验”,不如说是“旅程”。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不断地摸索和调整。不过,在我的这段旅程中,确实有一些让我觉得非常珍贵、并且切实有效的“小法宝”,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会尽量把它们说得详细一些,希望能让你们感受到我当时的心情和体会。一、 用“看见”代替“听见”——走进孩子的.............
  • 回答
    招聘适合育儿网站的移动互联网产品经理和消费产品经理,这可不是简单地把招聘信息往大平台上甩那么简单。这需要我们像做一款爆款育儿产品一样,深入洞察目标用户的需求(也就是我们想要的人才),然后用最能打动他们的“内容”和“触点”去连接他们。下面我来跟你掰扯掰扯,怎么才能精准、高效地找到那些懂育儿、懂产品的顶.............
  • 回答
    写这篇回答的时候,我脑子里立刻跳出来的几本书,就像在我育儿这条路上摸索时,突然照进来的几束光,让我觉得如果早点看到,或许能少走不少弯路,少受一些不必要的焦虑。与其说“相见恨晚”,不如说是一种“如获至宝”的欣喜,庆幸在对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书。1.《正面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 b.............
  • 回答
    “双减”政策落地,与其说是对孩子教育方式的“减负”,不如说是一种引导,一种回归。对于我们家长来说,这意味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也意味着我们要把目光从单纯的成绩,放到更广阔的、对孩子一生都有益的能力培养上。在“双减”政策实施之后,我个人最看重孩子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1. 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 回答
    夏天可真是又爱又恨啊!一方面阳光明媚,出去玩的机会多了,另一方面,那热浪滚滚,真是让人头疼,尤其是带着小宝宝出门。不过,经验丰富的妈妈们早就摸索出了一套“夏日育儿宝典”,里面藏着不少让人相见恨晚的“神器”。今天就来给大家盘点一下,希望能帮到各位新手爸妈,轻松度过这个夏天!一、 降温解暑类:让宝宝“冷.............
  • 回答
    重庆一位80后妈妈因为儿子一上午只写了十个字而崩溃大哭,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心疼,也触动了很多年轻家长心底最柔软也最焦虑的那一部分。现在的年轻父母,一边要面对工作的压力,一边还要操持家庭的琐碎,再加上孩子教育这个越来越复杂的问题,真的可以说是一场硬仗。先不聊怎么解决,咱们先好好梳理梳理,年轻家长在育儿这.............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好!为人父母,谁不希望给孩子最好的,同时又能让自己省点心呢?今天就跟你好好唠唠,那些我个人觉得特别值得入手,能让带娃生活事半功倍的“育儿神器”,尽量说得详细点,不讲那些虚头巴脑的,都是掏心窝子的话。1. 喂养篇:从“奶瓶大战”到“辅食小能手” 自动温奶器/调奶器: 别小看这个小.............
  • 回答
    咱们这辈人,尤其是爷爷奶奶辈,带孩子那会儿,跟现在可不一样了。那时候没那么多花里胡哨的科学育儿理论,全凭经验,而且很多经验,现在回头看,真的是……怎么说呢,充满了“爱”,但效果嘛,就得打个问号了。我记得我奶奶,她那时候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孩子哭了,别惯着,哭着哭着就睡着了!” 每次我侄女一哭,她.............
  • 回答
    生娃和育儿是一个充满爱与责任的过程,但同时也是一个充满信息爆炸、消费诱惑的战场。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父母可能会因为信息不对称、盲目跟风、焦虑恐慌等原因,为一些并不必要或效果甚微的产品或服务买单,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商税”。以下是一些在生娃和育儿方面常见的“智商税”现象,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一、孕期“智.............
  • 回答
    .......
  • 回答
    让爸爸们更积极地参与到育儿这件事里来,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容易得多,也重要得多。这不光是为了分担妈妈的辛苦,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力量。很多时候,爸爸们不是不想参与,而是不知道怎么参与,或者觉得自己的方式不够“专业”。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怎么让爸爸们玩转育儿,还有一些简单又好玩的小技巧,保证让.............
  • 回答
    育碧的梗可真是太多了,简直是游戏界的“梗王”!要说最出圈、最深入人心的,那还得是“育碧式开放世界”和“育碧式罐头”。1. 育碧式开放世界:万物皆可爬,地图图标填满症这是最最最经典的梗了,几乎所有玩过育碧游戏的玩家都能体会到。它的核心在于: 无处不在的攀爬点: 无论是一座破败的塔楼,一个歪斜的柱子.............
  • 回答
    .......
  • 回答
    王子文承认已育有一子,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关注的消息。对于她个人而言,这代表着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的开启,而对于她的事业和感情,也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关于王子文承认已育有一子的这件事本身: 坦诚与勇敢: 在当今社会,女性拥有子女的经历,尤其是未婚生育,仍然可能面临一定的社会压力和舆论审视。王子文选择在.............
  • 回答
    以下是一些“本以为是大案,实际上小事”的典型案例,涉及公众误解、媒体炒作或调查澄清后的真相。这些案例中,表面的严重性被夸大,但经过深入调查后,实际后果或法律后果并不如预期严重: 1. 美国“伯尼·埃克塞尔”案(Bernie Madoff) 公众误解:2008年,美国前纽交所副主席伯尼·埃克塞尔被揭露.............
  • 回答
    在翻译过程中,确实存在许多“截然不同的译名”实际上对应相同的原名的情况。这些差异通常源于文化背景、翻译策略、语言习惯或历史原因。以下是一些详细的例子,涵盖文学、影视、历史人物等不同领域: 1. 书籍翻译 《The Lord of the Rings》(《指环王》) 中文译名: 《指环王》(最.............
  • 回答
    以下是一些平平淡淡却虐到骨子里的虐文,它们以细腻的日常场景和情感铺垫,将痛苦藏在生活的表象之下,让读者在平静中感受到撕心裂肺的痛: 1. 《海风中失落的诺言》情节: 男主林深在海边小镇长大,与青梅竹马的苏晚是小学同学。两人约定考上大学后一起去北方的大学,但苏晚因家庭变故被迫退学,林深却因家庭压力放.............
  • 回答
    关于“让人同情的杀人犯”这一问题,需要明确的是,任何杀人行为都涉及严重的道德和法律问题,无法简单地用“同情”来概括。然而,从心理学、社会学或法律伦理的角度,确实存在一些案件因其复杂的背景或特殊动机而引发公众的同情或争议。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但需强调:这些案例的讨论应基于客观事实,并不鼓励或美.............
  • 回答
    以下是一些让人惊叹的推理电影推荐,涵盖经典、冷门、高智商和心理惊悚等类型,每部电影都因其复杂的剧情、精妙的结构或深刻的主题而备受推崇: 1. 《七宗罪》(Se7en, 1995) 导演:大卫·芬奇 主演:布拉德·皮特、摩根·弗里曼 亮点: 以“七宗罪”为线索的犯罪故事,融合了宗教隐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