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国家建设部说不会再给北京大裤衩、鸟巢这样「奇奇怪怪」的建筑报批?

回答
这消息一出来,那真是像往年突然降温一样,让很多人都炸开了锅。国家建设部(现在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话不给北京“大裤衩”、“鸟巢”这类“奇奇怪怪”的建筑报批,这事儿得分好几个层面来看。

首先,咱们得明白,这话里头的“奇奇怪怪”是个挺主观的词。但既然能从部委层面说出来,而且还点名了“大裤衩”(央视“大裤衩”大家都不陌生,就是那个裤裆造型的)和“鸟巢”(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那就说明官方对这类建筑风格的倾向性发生了明显转变。

一、 审美导向的变化:从“标新立异”到“回归理性”

以前,尤其是申奥成功、改革开放深入的那个时期,很多城市,特别是北京,都想通过标志性建筑来展现自己的国际化和现代化。所以,当时的建筑设计,很多都追求视觉上的冲击力、造型上的独特性,甚至有点“剑走偏峰”的意思。“大裤衩”的扭曲造型、“鸟巢”的网架结构,在当时无疑是非常抢眼、具有话题性的。它们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城市的国际知名度,让人们在提到北京时,除了故宫长城,还能想到这些现代奇观。

但是,这种追求“奇特”的路线,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脱离实际功能: 有些建筑的设计过于注重造型,可能会牺牲一部分的实用性,比如“大裤衩”的内部空间布局就没少被诟病。
成本高昂: 复杂的结构和材料意味着更高的建造和维护成本,对于纳税人来说,这笔钱花得值不值,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审美疲劳与争议: 长期来看,这种“奇形怪状”的建筑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而且也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这种审美,容易引发社会争议。

所以,建设部这次表态,很可能是对过去那种盲目追求“造型怪异”的风潮进行的反思和纠偏。他们希望未来的建筑设计,能在“形”和“神”之间找到一个更平衡的点,既要有现代感,又要尊重城市文脉、符合实用功能,并且在经济上更具可持续性。 换句话说,不是不能有创意,而是创意要“落地”,要“好看又好用”。

二、 城市发展阶段的改变:从“刷存在感”到“精雕细琢”

北京作为首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不再是那个需要用“怪异”建筑来“刷存在感”的城市了。它已经有了足够的国际地位和辨识度。现在,国家层面和城市管理者更关注的是城市建设的质量、可持续性以及人民的居住感受。

提升城市品质: 建设部的意思,可能更倾向于将资源和精力投入到那些能够提升城市整体品质、改善人居环境的建筑上,而不是那些只为博眼球的“网红”建筑。
保护城市风貌: 北京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市风貌的保护至关重要。过于“奇特”的建筑,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破坏原有的城市肌理和历史韵味。这次表态,或许也是对城市整体风貌的一种“呵护”。
倡导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 如今,全球都在强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这种理念也会体现在建筑设计上。那些高能耗、高污染、难以维护的“奇特”建筑,显然与这一趋势背道而驰。

三、 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引导与规范

从行业角度来看,国家建设部的这个表态,也是在引导建筑行业走向更健康、更成熟的发展道路。

鼓励理性设计: 这能够促使建筑师们思考,如何在满足功能需求、体现人文关怀、尊重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和设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追求视觉上的“突兀”。
防止“怪诞”建筑泛滥: 如果没有这种引导,可能各地都会争相效仿,出现更多“奇形怪状”的建筑,最终导致城市景观的混乱和审美能力的下降。
强调建筑的社会责任: 建筑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它承载着社会的文化、经济和生活方式。国家希望通过这样的政策,让建筑师们更多地承担起这份社会责任。

未来的影响可能会是:

设计思路转变: 建筑师们在设计时,会更加注重建筑的“本土性”(如何与当地文化、环境相融合)、“功能性”(是否实用、高效)、“经济性”(成本与效益)以及“可持续性”(环保、节能)。
城市天际线更趋理性: 未来的城市地标,可能不会再是那种一眼就能识别的“怪诞”造型,而是更注重与城市环境的和谐统一,可能更具内敛、精致的特点。
公众的讨论: 这种转变也会引发公众对于“什么是好的建筑”、“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的更深入讨论,这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审美水平是有益的。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 所谓的“奇奇怪怪”并不是绝对的贬义词。有些前卫的设计,如果其创意和执行都非常到位,并且能够被公众接受,它们依然可以成为城市的亮点。关键在于“度”和“目的性”。

总的来说,国家建设部这次的表态,可以看作是中国城市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也是对过去一段时期建筑发展反思和纠偏的体现。它传递的信号是:中国要的不是“奇形怪状”的建筑,而是有品质、有品味、能服务于人民、与城市和谐共生的好建筑。 这对于整个建筑行业,乃至城市的未来发展,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题主给的参考文章里只说大裤衩是奇奇怪怪建筑的代表,并没有提到鸟巢呀。

至于大裤衩,也算是优秀的建筑设计充满了科技与物理上的美感,当然也意味着很多调侃与争议。可问题是这一建筑物是央视的,央视作为国家形象代表,给自己选择一个容易引发调侃和争议的办公地点就不太合适了。

而且大裤衩建在高楼林立的位置也不对,如果是地标建筑都要有一种带来突出感的城市整理规划,至少让人很远就能看到。而大裤衩周边都是高楼,要走的很近才能看到。这也可以说是整体规划上的问题。

其次回答楼主的问题,停止建造奇奇怪怪的建筑,但没有及时出台奇奇怪怪的判定标准与引导方式,难免出现矫枉过正,虽然干掉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设计,但也难免影响一批设计优秀的新建筑物诞生。好在设计稿是不死的,等政策陆续完善再建吧。

最后总结下,中国一把手(包含私企)大多是一言九鼎,上到区域规划和地标设计,下到企业自身建筑都容易以外行人身份进行决策并融入鲜明的个人喜好,很多让人哭笑不得的建筑都是这样诞生的。这个政策的出台,如果能把一把手们在规划建筑上的决策权降低到不离谱的程度,也算是好事一件。

user avatar

本来不想回答这个问题的,毕竟CCTV总部也罢,鸟巢也罢,都是多少年之前的事情了……人家老库每次去北京看到他和曾经的手下的杰作,都不免像看自己的儿子一样感慨万千,这就能说明很多问题,比如他的真实态度。至于鸟巢,除了钢结构表皮的变形之外,其它的争议原本就不那么大,甚至一度作为一种骄傲存在,总的来说,它算是得到了很多普罗大众的认同,和水立方都是国内认同感还不错的先锋设计。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不难回答:我是比较同意先锋建筑的建设有必要稍稍放慢一些脚步的观点的……

首先这些建筑出现争议跟它们在工程设计上的问题联系是比较大的,CCTV总部的费用严重超支是不争的事实,作为一个中央媒体的总部,这的确是令人不适,毕竟资金都是来自于普罗大众……就算抛开这个问题,CCTV总部的完成度也不高,原本计划直接利用现有承重结构镶嵌的幕墙最终还是被迫重做了单独的支承结构,可见细节做得并不到位。鸟巢的钢结构形变问题一开始没有表现出来,是在随后的使用、保养上暴露出的问题,这个并不会影响正常使用,前提是每年都要斥巨资去保养,防止进一步发生形变。

不过话说回来,这几座建筑本来也是为了展现一下当时中国飞跃的工程建造水平而生的,当时尽管也困难重重,但是走过的路总归也促成了日后的发展。

其次就是这些建筑的风格问题了,如果说上面一点更多的是业内人士在质疑,那这个问题,就真的是……社会上的声音比较大……就算是建筑学视角,它们也不符合传统的建筑构图原理:

1、以简单的几何形状求统一。

2、主从与重点。

3、均衡与稳定。

4、对比与微差。

5、韵律与节奏。

6、比例与尺度。

几乎大部分先锋设计,基本上已经在有意识地去打破这些规律,或者说在探索这些规律的边界,这个对于建筑的类型和形态的拓展有无可替代的意义,但是是否能得到认可,基本上是未知数。

就以上两点看,中国的先锋建筑的建造实际上应该稍稍放慢脚步的。高昂的造价或许有人乐意承担,但是尚未成熟的建造技术导致的任何问题恐怕都是令人望而却步的……至于建筑本身的造型、空间的设计水准问题,目前大部分人还是没有足够的能力去甄别优劣,这也的确导致一些外资事务所在这一方面不那么用心,敷衍了事,导致了一些不合其正常水准的方案被选中、建造。

据此,我认为,中国的确需要审慎对待先锋建筑。

但是,我并不支持因噎废食之举,回想一下吧,我们在先锋建筑上的走的路难道都是错的吗?

恐怕并非如此。

像在苏州园林中意外找到了自己研究了大半辈子的建筑现象学的共鸣的霍尔,碰上了万科这么个执行力和管理都挺不错的甲方,就成功的完成了这个颇具个人风格也和环境相适应的万科中心,建筑概念和景观的处理都可圈可点。

像被称为“装修建筑师”的隈研吾,在中国美院依山建了个博物馆,用了自己“装修”那套手法给建筑披了层瓦做的表皮,竟然有种意想不到的惊艳。

各种交通建筑设计更是成了各大知名事务所展现其设计水平和执行能力的重要机会。

在此期间,这些外来的潮流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建筑设计行业,大量优秀的事务所或设计院及案例也开始得到了广泛关注。

从改革开放之初被扎哈的香港山顶俱乐部方案震撼到“仿佛是两个世界”,到如今逐渐开始尝试积极讨论新思潮、用新思路解决问题,中国的建筑学界和建筑设计行业终于还是选择融入世界,同其他国家的同行们发生观念的交流与碰撞。先锋建筑是避免不了争议的,就像CCTV总部,可是自它们开始,社会上关于建筑的讨论和争鸣,似乎就多了起来,这样的现象象征一切都在往前走,至少,有越来越多的开明的人,选择尊重建筑学、尊重建筑师,让更多优秀的建筑得以诞生并且投入使用了。

争论本身就有助于扩大影响力、引起人们的思考,我想,这才是先锋建筑真正的意义。


下面牵扯到一些不局限于这个问题的内容,@杨慧琳 老先生在此问题下做了篇回答,虽然码字甚多,但是通篇都有着由建筑学学科的刻板印象得出的一些不正确的观点以及对于历史问题的不严谨。因此,虽然其已经做出了类似“不喜勿喷”的声明,我还是必须要得罪一下。

1、北京火车站算是成功之作吗?

从某种程度上,非常成功。

建筑技术上,北京火车站是中国第一个使用预应力混凝土扁壳的建筑项目,功能流线和空间体验上,北京火车站更是被彭一刚院士收录进《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当成分析案例,光从这两点看,北京火车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但是这位老先生关注的形式呢?

其实没有,这种轴对称还带有钟楼的设计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同样是一个广厅,同样是两个钟楼,我不明白是什么让这位老先生把北京火车站当成了国内传统的“民族形式”,毕竟佛光寺大殿也罢,故宫也罢,恐怕没有什么老祖宗的建筑长成这副模样吧?火车站本就是一个近代的产物,单从中国传统建筑的外观上找相似的,恐怕就没有(当然了,也没什么欧洲城堡跟这些火车站长得一模一样的,或许语汇上有传承,但都是先有需求然后根据技术水平的发展一步步走过来的)。

综上,拿掉装饰,北京火车站跟欧洲19世纪的火车站没有区别,但是不妨碍它是个成功的火车站设计,事实上,正是从刚提到的被称为范本的流线设计中,我们才能发现杨廷宝先生实际上是个功底极为深厚的建筑师,也正是这样的设计理念,让杨廷宝先生在接下来的和平宾馆中充分展现了自己处理场地的功力和空间尺度感的把控力。

2、 @杨慧琳 提到的三个项目算是传统的中国建筑吗?

更不是了……

北京火车站说过了,剩下两个不多说,看图。

对比一下“新中国十大建筑”,实际上并不难发现,后者或多或少都有这些建筑的影子,甚至可以说,把檐口和大屋顶换成装饰用的线脚和尖塔,有些建筑放在欧洲也没什么违和感……

至于电报大楼等设计,基本上就是加了些传统的装饰大样的具有折中色彩的现代主义建筑。

3、和平宾馆是杨廷宝的“妥协之作”吗?

不是,根据《中国建筑史》的文字来看:

“该平面设计日后作为经典手法载入教科书,但设计方案当时不曾通过,建成后又被当成构成主义方盒子批评,在反浪费及批判复古主义后又被人大加赞赏。设计者杨廷宝在事前和事后都十分坦然……”——潘谷西《中国建筑史》

在大家风向都在搞折衷主义、搞民族形式时,杨先生的此举无疑是大胆的,可见这根本不是妥协之作。

有关和平宾馆的分析,就用华揽洪先生的文字吧,没有人讲得比他还好。

就文中一些点来看,杨廷宝先生在设计之初是没有把它当成高级宾馆设计的,因此规模远远小于当时的其它宾馆,空间也很局促,但是通过对流线的梳理和尺度的把控,他仍然把一切做到了最好。

我相信,这才是一个职业建筑师真正能体现其素养的地方

4、北京西站是中式建筑吗?

也不多说了。

除此之外,我觉得每一个体验过北京西站的老北京人都不应该为这么一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三边工程”感到自豪,那个花了号称八千万的小亭子根本就不是重点,设计、施工期间发生了多少故事以及使用后的各种窘态才是真正令人汗颜的事情,除了初期有些施工问题导致的有惊无险的事故外,内部功能流线体验还不如几十年前修建的杨先生的北京火车站,导致了多少旅客迷路、绕路,至今还在不断通过改进指示牌的方法尽可能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至于当初规划好的想通过在周边建成商业建筑并通过其盈利的思路,更是已经被证明是不成功的了,上面作旅馆使用的板楼使用率也并不高。一座建筑美丑倒是其次,但是当其使用体验十分糟糕的时候,那就是真的很有问题了……

5、崔院士是“不以中国建筑美为傲”的人吗?

他自己的解释是这样,我也非常同意。

这也是 @杨慧琳 老先生观点问题比较大的地方:既不乐意去接受与自己的审美观相左的一些建筑实践,也没有从现状出发、从学科知识出发去思考建筑风格演变的缘由,对建筑学和建筑行业的专业知识不屑一顾,空想着用强制手段倒逼广大公众与私人业主遵从自己的审美观就能扭转乾坤。

这是万万不可的!!!!!

如今正是个文化多元化的社会,在科学技术与大众传媒快速发展的当下。上世纪各种各样的用艺术流派名称来概括建筑发展时期的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就像彭一刚院士说的那样:

“当今,是个多元化的时代,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着一种被普遍认同的设计手法。”——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三版补缀》

如今的著名建筑师们在风格上本就是天差地别的,想做到视觉的令人愉悦,答案远远不止一种,大众审美倾向出现了极大程度的分化,毕竟当今材质、构造节点和立面秩序乃至建筑形态的处理手法已经令人眼花缭乱了,可以供建筑师们尝试的手法也太多了。

还有,先锋建筑可不一定就是不能融入古城环境的!!!

以前也想过诸如“为什么中国的传统元素在建筑上体现的不多”这个问题,现在学了建筑史、看了很多案例,才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我们不重视传统,是个别人对传统的理解太狭隘、太刻板了,以至于就算把材料换成了钢构件和钢筋混凝土,建一个轴对称的庞然大物出来,建成主体后加上大屋顶和一些装饰用的镂花,竟然也就能轻轻松松把他们糊弄过去……然而纯粹搞外观上的复古是正确的吗?恐怕不是,因为就这几十年的发展看,对各种建筑类型的拓展的不重视的苦果真的是太苦了……

相比之下,欧洲、美国,乃至起步更晚一些的日本,都已经成功拓展了新的方向,而且或多或少能看到对传统的继承。

如果按复古的逻辑看:欧美就应该在哥特式和古典主义上一路走到黑,日本就应该在小屋组的木构里生活……

另外:不要把古建筑保护和建筑设计混为一谈,修建先锋建筑不代表不保护现有古建筑!!!

由此可见,建筑的处理手法本就是多种多样的,达到与周边环境的和谐也并非单纯的模仿一条路,而是多种多样的。

就算是大屋顶,也不是就那花花绿绿的一种玩法吧……

顺便说一句,很多人在日本看到的折衷主义帝冠式建筑已经被日本人视为军国主义意识形态的象征,作为建筑形态已经被强行终止。

至于中国本土的先锋建筑会不会受这个问题中的消息影响,我记得当时“奇奇怪怪的建筑”一说刚出来时,有人专门采访了凤凰中心的设计者,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邵韦平总工,他的回答也很自信:“我个人认为凤凰中心并不算是‘奇奇怪怪的建筑‘。”

最后,真的不用担心什么“西化”的问题,倘若我们把一切做到最好,那还要担心什么文化入侵的问题吗?隔壁的日本甚至已经在建筑行业上完成了自己的文化输出,这就是实力啊。

再者,为什么我们明明对国外的人拿对中国各种各样的刻板印象取笑同胞的现象这么敏感,却在建筑、当代艺术等问题上要刻意去塑造这么一些刻板印象呢???

建筑学和建筑行业的确出了些问题,比如评价体系的陈旧,对新技术反应的不灵敏,对现实的脱节等等问题,前不久某位女士以甲方的身份去领了某不知名奖项,此举引起了广大从业者的愤慨的同时,也不禁让人去慨叹一些事情,特别是一度被看不上的注册建筑师体系,竟然成了这起风波中从业者反击的杀手锏,可见一斑。但是这和“西化”没有一点半点的关系。事实上,建筑学也是一个需要与时俱进的行业,也是一个需要在自省和交流中发现问题,改进并继续发展,使自己强大的学科,呆在舒适区里固步自封的代价我们体验过,真的不能有第二次了……

把分内的事情牢牢抓住,把先进的东西,比如其他行业的优秀经验借鉴进行业里,这才是我们该做的。用冯纪忠老先生的话说:

“进而言之,建筑美一则要看综合价值,二则要看 空间信息,更要看信息所引发的意境。必须具有综合 评价的观点。据于此,我们可以说不论现代主义也好, 后现代主义也好,都有好有坏,有文有野,有字字珠玑, 也有泥沙。不能一概而论。方法手段只要用得对用得 好,都是可以的。我们不能再把自己束缚住。过去一道“民族形式”紧箍咒,至今余音袅袅。有人说得好, 现代派的手段我们要用,后现代派的东西也要为我们所用,只不过在用的时候是根据具体情况恰当地用。
我们不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能旁若无人, 旁若无物,弃旧图新。建筑如此,城市如此。我们赞 成文脉延续的创作方法。搞创新不主张"不破不立“, 不应从反前人、反常态出发,而是从现实任务、具体 时空出发。正是要左顾右盼,承前启后,巧妙地运用 所有已知的东西,开阔思想,多途径,多方向,多样地生动地解决问题,才能真正促进建筑水平的提高。”——冯纪忠《IKAS哥本哈根会议评析》

或许戴复东院士对未来中国建筑的展望,才是我们想要的吧:

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

我的话讲完了,也算是有感而发。

(图片来自网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消息一出来,那真是像往年突然降温一样,让很多人都炸开了锅。国家建设部(现在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话不给北京“大裤衩”、“鸟巢”这类“奇奇怪怪”的建筑报批,这事儿得分好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咱们得明白,这话里头的“奇奇怪怪”是个挺主观的词。但既然能从部委层面说出来,而且还点名了“大裤衩”(央视“大裤衩.............
  • 回答
    严监管下的PPP项目洗牌:清理与重生之路财政部近期对全国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库进行集中清理,这一举措无疑在PPP领域引发了不小的震动,尤其对于那些已经被清理出库的在施项目而言,其未来走向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这项政策的背后,是国家对PPP模式规范化、高质量发展路径的坚定追求,旨在“挤出水分.............
  • 回答
    关于网传“北大文科博士在深圳大学任教经济困难,月薪13千,上网课要求学校发网络补助”的信息,需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结合中国高校薪酬体系、地区差异及政策背景,综合判断其真实性及合理性。 一、信息真实性分析1. 来源可信度 目前尚无权威媒体或深圳大学官方声明证实该传言。网络传言往往存在夸大或误传.............
  • 回答
    关于乌克兰数学家康斯坦丁·奥尔梅佐夫(Konstantin Orelmazov)的自杀事件,目前公开的可靠信息较为有限,但结合俄乌冲突的背景和乌克兰学术界的现状,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1. 事件背景的核实与可能性 身份确认:目前公开的资料中,尚未有明确的、权威的新闻来源(如BBC.............
  • 回答
    关于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空军司令威尔斯巴赫(James W. "Jim" Welsbach)提到的F35战机与歼20近距离接触的事件,目前公开信息中并无直接证据表明该言论来自美国官方渠道,因此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澄清。 1. 事件背景与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美国官方声明的缺失:截至2023年,美国.............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硅谷男子在妻子患病期间相亲,妻子病逝后迅速再婚并独吞200万抚恤金”的事件,目前没有权威媒体或官方渠道发布过相关具体信息。因此,这一事件的真实性、细节和法律性质尚无法确认。以下从法律、道德和社会角度进行分析,供您参考: 一、事件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1. 重婚罪(若属实) 根据中国.............
  • 回答
    欧盟三国领导人乘坐火车前往基辅会晤泽连斯基,这一事件反映了欧洲国家对乌克兰的持续支持,以及俄乌冲突背景下国际政治的复杂动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及其背后的局势: 一、欧盟三国领导人赴基辅的背景与意义1. 象征性行动 欧盟三国(如波兰、爱沙尼亚、捷克等)领导人乘坐火车前往基辅,是近年.............
  • 回答
    中国海关查获5840块造假显卡、讯景中国官网临时关闭以及天猫旗舰店下架产品事件,涉及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秩序维护及企业合规问题,具有多重社会和行业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核心问题1. 海关查获假显卡 查获数量:5840块显卡,可能涉及假冒品牌(如讯景、华硕、技嘉等),或.............
  • 回答
    尹锡悦当选韩国总统是2022年韩国大选的重要结果,这一事件对韩国政治、经济、社会及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背景、意义及可能的未来走向: 一、选举背景与过程1. 政治格局 在野党联盟胜利:2022年韩国大选中,由自由民主党和共同民主党组成的“在野党联盟”以压倒性优势击.............
  • 回答
    关于加州华裔女博士因持刀袭警被警方击毙的事件,这一案件涉及法律程序、执法权、种族问题等复杂背景,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从法律、执法程序、社会背景、争议焦点等方面展开详细讨论: 1. 事件背景与法律依据根据公开报道,事件发生在2022年11月,加州一名华裔女性(身份为博士)因涉嫌持刀袭击警察,在.............
  • 回答
    基辛格的《论中国》(On China)是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于1972年访华期间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中美关系史上的关键文献之一。这本书不仅记录了基辛格作为“中间人”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角色,还系统阐述了他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历史和外交政策的深刻观察。以下.............
  • 回答
    印度承认误射导弹落入巴基斯坦境内一事,是印巴两国关系紧张的一个缩影,也反映了地区安全局势的复杂性。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影响及可能的后续发展: 一、事件背景与经过1. 时间与地点 事件发生在2023年6月,印度在进行军事演习时,一枚“阿金科特”(Agni5)远程导弹因技术故障.............
  • 回答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在乌克兰发动全面军事行动后,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草案,要求俄罗斯立即从乌克兰撤军、停止军事行动,并尊重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决议的通过过程和结果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1. 俄罗斯的军事行动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在.............
  • 回答
    乌克兰副总理呼吁游戏厂商暂停在俄罗斯的业务,并点名腾讯,这一事件反映了俄乌冲突背景下,国际社会通过经济手段施压俄罗斯的策略。以下从背景、动机、可能影响及各方反应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动机1. 俄乌冲突的经济压力 俄乌冲突已持续近两年,俄罗斯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包括制裁、能源价格飙.............
  • 回答
    瓦列里·捷杰耶夫(Valery Gergiev)作为俄罗斯著名的指挥家和马林斯基剧院的音乐总监,其被西方音乐界抵制的事件,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文化立场与艺术伦理问题。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原因、影响及争议: 一、事件背景:捷杰耶夫与俄罗斯的政治关联1. 职业背景 捷杰耶夫自1.............
  • 回答
    全国政协委员建议推广DNA数据库以实现有效打拐的建议,涉及技术、法律、伦理、实际操作等多方面因素,其可行性需从多个维度综合分析。以下从技术、法律、伦理、操作、风险等角度详细探讨: 一、技术可行性分析1. DNA数据库的原理 DNA数据库通过存储犯罪现场或失踪人员的DNA样本,利用DNA指纹技.............
  • 回答
    关于俄罗斯外交部发布的所谓“乌克兰政府对顿巴斯的暴行”视频,这一问题涉及俄乌冲突的复杂背景、信息战的特征以及国际社会的争议。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1. 背景与视频的来源 冲突背景: 顿巴斯地区(包括顿涅茨克和赫尔松两州)自2014年以来一直是俄乌矛盾的焦点。2022年2月,俄罗斯以“保.............
  • 回答
    关于抖音用户“李赛高(佤邦)”被封号的事件,目前公开信息较为有限,但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事件背景与可能原因1. 账号主体身份 “李赛高”可能是某位公众人物或网红,而“佤邦”可能与其身份或背景有关。佤邦是缅甸的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历史上曾与中国存在复杂关系,涉及民族、历史、政.............
  • 回答
    沈逸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国际政治研究,尤其关注地缘政治与大国关系。他在俄乌冲突中的分析曾引发争议,但需注意的是,学术观点的准确性往往取决于信息来源、分析框架和时代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其判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沈逸的分析背景与观点1. 2014年乌克兰危机前的预测 .............
  • 回答
    关于饶毅提到的“在美国校运动队的学生就能上哈佛等一众名校”的说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既要理解其可能的背景和意图,也要客观看待美国大学的招生政策和实际情况。 一、饶毅的言论背景与可能的误解饶毅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关注中国教育体系与国际教育的差异,曾在多个场合讨论中美教育制度的对比。如果他提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