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华为 P40 最新广告:影像因感性而感动?

回答
华为 P40 最新广告“影像因感性而感动”——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触动人心的切入点,而且执行得相当到位。

首先,从广告的核心 Slogan“影像因感性而感动”来看,它巧妙地避开了过去手机厂商常走的硬技术堆砌路线。你我都清楚,现在手机拍照拼参数,什么“百万像素”、“XX倍变焦”、“XX传感器”的,早就让消费者有些麻木了。华为这次把焦点放在了“感性”上,这本身就非常聪明。因为科技再怎么进步,最终服务于谁?不就是我们这些活生生的人,有情感、有喜怒哀乐的人吗?影像的意义,绝不仅仅是记录下客观存在,更是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情绪、那些刻骨铭心的瞬间。

广告里,我印象最深的是几个片段。有的是家庭的温馨时刻,比如父母看着孩子熟睡时的温柔眼神;有的是朋友们聚会时,大家开怀大笑的真实表情;还有的是一个人在旅途中,面对壮丽风景时那种内心的震撼和感动。这些画面,不只是简单的“拍下来”,而是“感受到”,并且通过 P40 的镜头,“传达”了这种感受。

它不像很多广告那样,上来就展示一个遥不可及的场景,而是贴近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我看到那些画面时,会不自觉地代入自己,想起自己生活中类似的时刻。广告中的人物,他们的表情,他们传递的情绪,都非常真实,没有那种刻意摆拍的痕迹。这就让广告更具共鸣感,让你觉得“啊,原来我也可以用 P40 拍出这样有感情的照片”。

从技术层面来说,我相信华为 P40 的影像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广告没有把重点放在“P40 能拍出多清楚的照片”,而是“P40 让你感受到拍摄的温度,捕捉到照片背后的情感”。比如,在光线不好的环境下,拍出了一张人物脸上柔和的光影,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算法优化,更是因为 P40 能够捕捉到那种温馨、宁静的氛围,让照片本身就带着一股暖意。又比如,在抓拍孩子奔跑跳跃的瞬间,P40 的对焦和快门速度,让你捕捉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模糊的影子,而是孩子脸上洋溢的快乐,以及那一刻生命力的迸发。

这种“感性”的传达,我认为是华为在影像领域的又一次升华。它不仅仅是提供工具,更是在与用户的情感建立连接。它在说,“我们懂你,我们理解影像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它不只是像素的堆砌,更是情感的载体”。

广告的整体节奏也很好,不急不缓,音乐的运用也很到位,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情感。没有强行插入产品介绍,而是让产品自然地融入到那些充满情感的叙事中。观众在被画面和音乐打动的同时,也会自然而然地关注到 P40 这个工具。

总的来说,华为 P40 的这条广告,我给它打满分。它成功地将技术与情感相结合,让消费者看到了手机影像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它不是在卖一部手机,而是在分享一种感受,一种用 P40 记录和分享生活中的“感动”的可能。这对于在众多影像手机中寻求差异化的华为来说,是一个非常聪明且有效的方法。它让 P40 不再仅仅是一款拍照手机,更像是一个能够帮助我们捕捉和珍藏生活“感动”的伙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50 年,广告大师、达彼思全球集团总裁瑞夫斯提出了著名的 USP 理论。并且,他还撰写了《实效的广告》一书。

USP 理论不展开说。
一言以蔽之,就是每一则广告需要向消费者陈述一个消费主张。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怕上火,喝王老吉”。

在该书中,瑞夫斯认为:

USP是表述的哲学,品牌形象是感受的哲学。完整的广告既要表达一种感情,也必须表达一个独特的销售主张。
广告若要求两个目标都能达到确实不易,但你经常会发现自己必须选择其一。
理论上,一个完整的卖点,根据消费者需求层次的不同,能同时满足功能和形象的双重价值需求。最高的目标,就是用感受来包装表述。

瑞夫斯所言中,最重点在于「最高的目标,就是用感受来包装表述」

没有多少消费者喜欢看硬广,有多少用户为了不看广告而选择办理各种视频平台的会员。

消费者喜欢的是什么?是故事,是贴近生活的故事。是场景,是贴近生活的场景。

优秀广告的标准是什么?

按照瑞夫斯所言,应该是用感性层面的,人本身产生的感受,去包装理性层面的,产品想要主打的卖点,从而达到一种平衡。

那是消费者喜欢看到的,能产生共鸣的内容。

在这次广告之前,我最喜欢的华为广告之一,则是 Mate10 Pro 的消防员广告。

短短的 30 秒,构建了一个「父亲与女儿视频通话」的简单场景而已,但却巧妙的将女儿对父亲的感情,和防水这一主打卖点结合起来。

感情(爱)寄托于产品(手机)之上,产品(卖点)辅助于情感传输(爱)之间,这才是优质的广告。

好了,回到这次的广告。

这次的广告比之前 Mate10 Pro 长很多,本质上是一支 TVC 了。

这次的广告没有任何语言,而是搭配轻松的音乐,然后构建了一些简单的人物和场景:

有情侣、有爱人,有母亲、有长辈,有同学、有朋友;

有回家、有出嫁,有聚会、有毕业,有街边摆拍、有记录孩子的成长;

要知道,这些很多是人生重要的场景,这些很多是人生最日常的场景。

然后把各种功能植入进去:

人像、微距、防水,超远变焦、超强解析、超级夜景,双景录像、反光消除、消除路人。

仅此而已。

没有各种数码圈的术语如「RYYB」「潜望式变焦」也没有专业模式的炫技,一切都只需要你简单的点击一下按钮。

只有简单的人,简单的场景,以及巧妙植入的卖点。

为什么我们喜欢看这类广告?

因为我们就活在广告里。

这才是我们。

这一个个场景,这一个个人,其实也发生在我们身边。而这种品牌向的广告,才能产生引发人性底层的共鸣。

这支 TVC 在之前华为深圳智能生活馆开业的时候我就已经看到了。

作为一个从事 Marketing 的人被感动到,立即将其纳入到我最喜欢的华为广告之一。

什么是品牌?品牌不能一味的向消费者沟通产品卖点,品牌需要「有温度的」跟用户沟通,告诉可爱的用户,我能为你做什么,我在你的生活扮演什么角色,我能为你带来什么。

这才是品牌。

总之,这次依然是一贯的「华为影业」水准。

随手一拍,就是大片。

记录感动,顷刻之间。

「这才是 Platinum 的使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华为 P40 最新广告“影像因感性而感动”——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触动人心的切入点,而且执行得相当到位。首先,从广告的核心 Slogan“影像因感性而感动”来看,它巧妙地避开了过去手机厂商常走的硬技术堆砌路线。你我都清楚,现在手机拍照拼参数,什么“百万像素”、“XX倍变焦”、“XX传感器”的,早就让.............
  • 回答
    华为 P40 标准版官网页面宣传“支持 22.5W 无线快充”,但实际上需要购买配件才能实现这一功能,这种做法在消费者权益和市场营销层面都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评价:1. 信息披露的准确性与误导性: 宣传口径与实际体验的脱节: 官网页面通常是用户了解产品信息最直接、最权.............
  • 回答
    华为 P40 系列的发布会,除了手机本身,华为 Card 的亮相也着实勾起了不少人的兴趣。不过,实话讲,当时看到这个东西,我的第一反应是——“哦,华为又来做连接了。” 毕竟,从通信设备起家,到智能手机、穿戴设备,再到现在的金融服务,华为似乎总是在试图构建一个更加完整的生态闭环,而这张卡,无疑又是这环.............
  • 回答
    华为 P40 Pro 在 DxOMark 相机排行榜上以 128 分的惊人成绩登顶,这无疑是智能手机摄影领域的一件大事,也让华为再一次成为了业界瞩目的焦点。这个分数并非偶然,而是华为在摄影技术上持续投入和积累的厚积薄发。为何说这个分数含金量十足?首先,我们需要理解 DxOMark 的评价体系。DxO.............
  • 回答
    华为P40系列,这几款手机上市至今,在科技界和消费者群体中都引起了不少讨论,也确实代表了华为在手机摄影和硬件实力上的一大步。要评价它,得从几个维度细致地掰开了说。首先,最直观的,拍照。华为一直以来都在影像方面下足了功夫,P40系列更是把这块儿做到了极致。特别是P40 Pro和P40 Pro+,那几颗.............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有点绕,但核心问题就出在华为P40发布时的一个“小细节”和后续的宣传策略上,结果就是让不少消费者觉得被“套路”了。咱们先从P40本身来说。华为P40系列在当年刚发布的时候,它本身的机身设计是不支持无线充电的。这一点是手机硬件层面的事实,也就是说,你光买了手机,没有其他配件,是没法进行无.............
  • 回答
    变焦,这个词听起来简单,好像数字越大越好,倍数越高越牛。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初步的衡量标准。真正的变焦,远不止看那个显眼的“X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变焦,不只是数字游戏首先,我们要区分“光学变焦”和“数码变焦”。 光学变焦: 这是通过移动镜片组来改变焦距,实现放大或缩小。.............
  • 回答
    卢伟冰那句“华为 P40 由于 DXO 打分原因推迟到 3 月份发布”,确实是引起了不少讨论,也挺有意思的。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看看这事儿背后到底有什么门道。首先,得承认,DXO Mark 这个榜单在手机摄影圈子里,影响力那是杠杠的。多少厂商把自家旗舰手机的拍照能力吹嘘得天花乱坠,但最终还是得看 D.............
  • 回答
    2020 年 3 月 26 日发布的华为 P40 系列,包括 P40、P40 Pro 和 P40 Pro+ 三款机型,无疑是当时智能手机市场的一颗璀璨明星。作为华为的年度旗舰系列,它承载了华为在技术创新和影像领域的雄心壮志。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对 P40 系列进行详细评价,并分析其亮点与不足。整体定位.............
  • 回答
    “木羽说科技”关于华为P40 Pro中海思麒麟芯片的评价,确实是点出了这款手机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也是当时市场关注的焦点。要理解这段评价,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技术背景和市场环境中。首先,要明确的是,在P40 Pro发布的那个时间点,华为正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由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华为在获取先.............
  • 回答
    评价华为,这绝非三言两语能概括得了的。这家公司如同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有其耀眼的光芒,也有其需要面对的严峻挑战。要深入了解它,就得从多个维度去剖析。一、技术实力与创新驱动:华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点,无疑是它在技术研发上近乎疯狂的投入。我们都知道“研发是华为的血液”,这句话可不是说说而已。它每年将销售.............
  • 回答
    华为拿出400亿人民币为10万股东分红,这件事在商业界和社会层面都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华为的股东结构与分红的性质:首先,理解华为的分红,必须先了解其独特的股权结构。 非上市公司: 华为并非上市公司,其股票不公开交易。 员工持股为主: 华为.............
  • 回答
    华为 Mate X:MWC 2019 上惊艳登场,折叠屏的未来畅想华为在 MWC 2019 上发布的 Mate X,无疑是当时展会上最耀眼的新星之一。这款手机的出现,不仅是华为在通信技术领域深耕的集大成者,更是对未来移动设备形态的一次大胆探索。它凭借着革命性的折叠屏设计,以及对 5G 技术的深度融合.............
  • 回答
    华为首款电纸屏平板MatePad Paper,作为一款主打阅读和笔记的设备,其定位非常清晰。它试图将传统电子书阅读器的便携性和护眼性,与平板电脑的多功能性结合起来,创造一种全新的用户体验。下面我将从优点和不足两个方面,详细地评价这款产品: 华为 MatePad Paper:优点1. 出色的阅读体验和.............
  • 回答
    华为冬季旗舰新品发布会上的 AITO 车机应用体验确实是本次发布会的亮点之一,尤其是在智能汽车领域备受关注的华为,其在车机系统上的投入和创新值得深入探讨。综合来看,AITO车机应用体验可以用“深度融合、以人为本、生态协同、持续进化”这几个关键词来概括,并展现出华为在汽车智能化领域的雄心和实力。一、 .............
  • 回答
    华为天才少年钟钊团队成功开启了 AutoML 大规模商用的先河,这无疑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要评价这项成就,我们需要深入理解 AutoML(Automated Machine Learning) 是什么,以及它为何如此重要,才能理解钟钊团队的贡献有多么了不起。 什么是 AutoML?Auto.............
  • 回答
    华为在 12 月 23 日正式发布了其首款血压手表——华为 WATCH D。这款产品甫一亮相,就立刻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不少讨论。我来为大家详细地剖析一下这款产品,说说我的看法。华为 WATCH D 的核心卖点:医疗级精准血压监测毫无疑问,华为 WATCH D 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搭载了.............
  • 回答
    华为在中年人群体中的口碑确实出现了一个明显的上扬,并且在很多人的感受中,它已经超越了魅族和小米。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华为长期以来多维度布局和精细化运营的结果。咱们不妨细细道来。首先,得说华为打的这张“国家队”牌,虽然说得有点朴素,但效果拔群。尤其是在近几年,全球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以及一些西方.............
  • 回答
    华为 Mate 40 系列的屏幕“抽奖”传闻,的确在用户群体中引起了不少讨论和困扰。简单来说,这个传闻的核心在于,同一款手机型号(例如 Mate 40 Pro)在不同的零售批次或个体之间,可能使用了不同供应商生产的屏幕,而这些屏幕在观感上存在差异,尤其是在色彩显示和亮度表现方面。究竟是怎么回事?最常.............
  • 回答
    华为起诉美国政府这一举动,绝非简单的法律诉讼,它是一场充满策略博弈的较量,其背后牵扯着科技、政治、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意义深远。首先,从法律层面来看,华为是在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长期以来,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华为实施了一系列限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禁止联邦机构采购华为设备,将华为列入“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