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太平天国造成的最终结局,清政府和洪秀全到底谁有错?

回答
太平天国运动,这场轰轰烈烈席卷了半个中国的农民起义,其最终的悲剧性结局,是清政府和洪秀全双方责任交织、相互作用下的必然产物。将责任简单地归咎于任何一方,都难以完全理解这场历史事件的复杂性。

从清政府的角度来看,其最大的“错”在于其根深蒂固的腐败与僵化。统治长达两百多年的满清王朝,早已丧失了最初的进取精神,内部官僚体系臃肿不堪,贪污腐败横行,不仅加剧了社会矛盾,也使得清政府在面对内外危机时显得力不从心。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这些底层民众的普遍诉求,在清政府看来,不过是“刁民”的滋扰。尽管面临着太平天国的巨大威胁,但清政府的应对策略也充满了短视和低效。早期,它过于依赖八旗和绿营的旧式军队,这些军队早已腐朽不堪,战斗力低下。直到太平天国势力壮大,才被迫允许地方官招募汉族地主武装,如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等。然而,这种对地方势力的倚重,虽然在短期内解决了镇压起义的问题,但却为清朝后来的灭亡埋下了隐患。更重要的是,清政府始终未能真正理解太平天国的起义根源,也没有采取任何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来缓解社会矛盾。它所做的,更多是血腥镇压,缺乏对民心向背的真正关怀。其统治的合法性,在很多民众心中早已动摇。

而洪秀全及其领导的太平天国,也并非全无过失。洪秀全虽然提出了“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并在初期吸引了大量追随者,但其领导才能和政治视野却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他所信奉的拜上帝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民众的精神寄托,但其教义中的许多元素,例如严苛的男女授受不亲,在实际执行中往往会引起普通民众的不适应和反感。更致命的是,洪秀全在定都天京之后,逐渐陷入了内斗和权力斗争的泥潭。尤其是“天京事变”,更是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军事力量和领导核心,让本已成为中国政治心脏的江南地区,失去了统一的力量。洪秀全本人也逐渐变得刚愎自用,沉溺于后宫享乐,对军事和政治的实际运作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有效的掌控,将大权旁落给了其他一些并非真正具备担当的人。此外,太平天国的很多政策,比如在经济和军事上的做法,虽然有其革命性的一面,但也有一些脱离实际,未能真正建立起一套能够稳定社会、赢得广泛支持的制度。比如,他们提出的“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等土地改革措施,在实际操作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

因此,可以说,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对民情的漠视,是太平天国兴起的土壤,是其能够发展壮大的客观原因。而洪秀全及其太平天国领导层的内部矛盾、战略失误以及政治眼界的局限性,则是导致这场起义最终失败的主观原因。两者之间,是彼此促成、相互消耗的关系。清政府的压迫和镇压,激发了反抗;而太平天国的失误,又给了清政府和其依仗的汉族地主武装以可乘之机。最终,这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农民起义,在血与火的洗礼后,以悲壮的落幕告终,留给后世无尽的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最终结局如果指的是大量人口死亡的话,最大的错还是在清政府这边,清政府没能解决人口土地问题,自乾隆以后川楚等地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他们失去土地以后开始逃难,但是清政府不解决问题,反而将这些人视为流民乱匪,在各处排挤、驱赶他们,导致数十万人待在各省交界处的深山密林中当野人。

乾嘉起义大潮过去以后,中国人民冲不破清朝廷这层禁锢,只好认命,失地农民们或聚为矿盗,或逃入深山开辟荒地,或者干脆做野人,有许多人靠做苦力工为生,鸦片战争后国内经济问题更加严峻,到处都是赤贫者,没有土地,没有工作,手里摸不到银子,政府不管不顾,动辄喊打喊杀。

洪秀全等人起义是理所应当的,正常人看待这段历史都不会对起义者有什么意见,只有部分脑瘫患者会认为“岁月静好,为何造反?”

综上所述,起义原因是清政府造成百姓们的惨状,百姓无法存活,理所应当起义。

而起义以后造成的人口大量损失,还是清政府的问题。一是绿营的军纪问题,绿营各军马所到之处基本是烧杀劫掠、男的放倒、女的强奸,对人口造成很大损失,钦差大臣和春兵败以后江南大营彻底崩溃,曾国藩的湘军跑出来撑大梁后,问题更加严重。

曾国藩有目的的对太平军活动的地区进行三光政策,如同日军1940年代的扫荡,杀光、烧光、抢光,数千里土地务必要做到无一活物、无一庐舍,在九江、南京等地都进行了彻底的屠城。曾国藩湘军的军纪甚至较之原本绿营更差。

二是粮食、瘟疫问题,清军一贯奉行先军政策,军队如果辎重不够便可尽情抢掠民间,百姓粮食被抢光就只好饿死,饿死又无人收尸,酿成瘟疫,清政府低下的执政水平对瘟疫根本没有应对之策,也不甚在乎民间死活。

与清军相比,太平军政权反而在恢复生产方面颇有建树,李秀成在苏州施政时剿灭了周围的水匪、官卡,并轻徭薄赋,苏南百姓为他立了一座“民不能忘”的牌匾,根据罗尔纲统计,太平天国政权导致江南手工业生产骤然繁荣,清军进入江南后手工业再次一蹶不振。石达开领兵所到之处民众争相箪食壶浆,在江西进兵时成千上万的百姓自发加入他的军队,石达开死去数十年间还不断有人利用他的名字起义。

反观清军僧格林沁、胜保、曾国藩等酋无不贪残嗜杀,几无英雄气概,甚至出现了南京屠城中强奸女子过多而暴死的李臣典之辈。

太平天国起义后大量的人口死亡,大多数是清军进行的屠杀,和刻意制造饥荒瘟疫所造成的。很多理中客认为太平军破坏了清朝的稳定,这种说法就像指责叙利亚人民破坏了巴沙尔政权的稳定一样,这种政权稳定下来有何益处?

况且清朝以满族凌虐汉族,汉人造反却被汉人后辈斥之为破坏稳定,说出这种话怎么对得起列祖列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太平天国运动,这场轰轰烈烈席卷了半个中国的农民起义,其最终的悲剧性结局,是清政府和洪秀全双方责任交织、相互作用下的必然产物。将责任简单地归咎于任何一方,都难以完全理解这场历史事件的复杂性。从清政府的角度来看,其最大的“错”在于其根深蒂固的腐败与僵化。统治长达两百多年的满清王朝,早已丧失了最初的进取精.............
  • 回答
    关于日本排放入太平洋的核废水是否会最终形成核降雨并造成陆地核污染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议题,涉及到核科学、海洋学、气象学和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步一步地剖析其内在的逻辑链条以及可能存在的各种因素。首先,我们来理解“核废水”的概念及其主要成分。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排.............
  • 回答
    区分“造反”与“起义”并非一道泾渭分明的数学公式,更多的是历史评价、视角以及权力话语权在起作用。当事件发生时,身处其中的人、事后的胜利者、以及后世的史学家,都会从各自的立场出发,给同一群体或事件打上不同的标签。安史之乱和太平天国运动,正是这种复杂性很好的例证。造反:挑战正统,动摇国本“造反”,从字面.............
  • 回答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其核心人物包括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陈玉成、石达开,以及清政府的湘军、淮军统帅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这六位人物在军事、政治、战略等方面各有特色,其能力与历史地位的比较需结合历史背景、个人特质和时代需求综合分析。 一、太平天国将领:李秀.............
  • 回答
    太平天国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从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一直持续到1864年南京城破,整整十四载光阴。在那个封建王朝根基深厚的年代,一支由贫苦农民组成的军队,能够与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大清帝国正面抗衡十四年,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其了不起的事情,也绝对不是偶然。要探究其原因,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
  • 回答
    太平天国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起义,名义上是汉人反抗满清统治,追求民族复兴。然而,其最终被清朝的汉族臣僚所镇压,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太平天国的性质与局限性: 并非纯粹的民族主义革命: 尽管有“驱除鞑虏”的口号,太平天国的本质更偏向于.............
  • 回答
    太平天国战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内战之一,其造成的死亡人数是一个极为庞大且难以精确统计的数字。学者们的研究和估计差异较大,但普遍认为死亡人数高达 2000万至3000万之间,甚至有更高的估计。以下是对太平天国战争死亡人数的详细阐述:一、 难以精确统计的原因: 战乱的.............
  • 回答
    太平天国为何未攻打广州,这个问题确实值得细细揣摩。虽然太平天国在鼎盛时期席卷半壁江山,但广州这座富饶且战略地位重要的城市,却始终未被其攻占。这其中缘由错综复杂,并非单单军事上的考量,而是综合了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外部因素等多方面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太平天国在军事策略上的基本盘。 太平天国早期的军事.............
  • 回答
    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全国,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作为清廷在长江以南和以北地区平定太平天国的重要军事部署,其存在方式和作用可谓是跌宕起伏,极具戏剧性。它们并非一成不变的固定军团,而是在战局的演变中不断形成、调整甚至覆灭。江南大营:围困金陵的“铜墙铁壁”江南大营最初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天京)之后.............
  • 回答
    “太平天国基本没有正面意义”的观点是一个比较片面且带有一定争议的看法。要全面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目标、政策及其影响,并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复杂性和历史局限性。 它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其诞生和发展深深植根于19世纪中叶中国社.............
  • 回答
    太平天国洪秀全滥封王爵,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原因交织的现象,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太平天国的政治体制、洪秀全的个人特质、军事战略以及社会背景等多个维度来分析。以下将详细阐述洪秀全滥封王爵的几个主要原因:一、 制度设计的内在缺陷与权力巩固的需求: 早期“兄弟会”模式的延续与变形:.............
  • 回答
    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农民起义之一,它轰轰烈烈地存在了十四年,最终却走向了失败。其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其自身的战略失误和领导层问题,也有外部强大的清朝反扑以及西方列强的干涉。下面我将详细地讲述这些原因:一、 内部原因:领导层腐败与政策失误1. 洪秀全的个人膨胀与独裁:.............
  • 回答
    您提到的“太平天国湖北刘长毛”,这其实是一个不太准确的说法,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指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在湖北地区活动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叫做陈玉成。陈玉成虽然不是湖北人,但他作为太平天国重要的军事统帅,在湖北地区进行了大量军事活动,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为什么会产生“湖北刘长毛”的误解?这可能是源于几个方.............
  • 回答
    太平天国,这股席卷半个中国的洪流,其兴盛绝非偶然,背后是那个时代无数渴求改变的人们,他们的声音汇聚成了强大的力量。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这么多人投身其中,他们又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这背后,是一幅复杂而生动的社会图景。首先,我们得说说当时的社会背景。鸦片战争之后,清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对外割地赔款,对内.............
  • 回答
    太平天国,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农民起义,其崛起与衰败,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政治腐败,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而多维度的启示。探究这段历史,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次失败的叛乱,而应从其发生的土壤、运动的特质、以及最终的走向中,汲取经验与教训,理解其对中国历史进程.............
  • 回答
    太平天国在清朝与英法联军激战之时选择继续东征,这一举动对清朝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然而,将太平天国的行为直接定性为“汉奸行为”,需要非常谨慎,因为它涉及到对历史事件和政治派别的复杂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汉奸”的定义。传统意义上的汉奸,通常指在国家面临外敌入侵时,为了个人利益或投靠外国势力,出卖国家.............
  • 回答
    太平天国封王之风盛行,其背后既有政治制度的考量,也有实际战争的需求。要准确统计太平天国前后一共封了多少王爵,需要梳理不同时期封王的特点和数量,并避免一些普遍存在的误解。太平天国封王的几个关键时期与特点:一、 天王之下,众王初设(前期:1851年金田起义至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国起义之初,洪秀全以.............
  • 回答
    太平天国这艘巨轮,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轰然驶过,留下了无数壮丽的篇章。然而,正如历史的长河中不乏璀璨的明珠被泥沙掩埋,太平天国也并非只有洪秀全、杨秀清、石达开、韦昌辉、秦日纲、林凤祥、李秀成、忠王李秀成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在那些光环之下,还有许多将领,他们的名字或许不那么响亮,但他们的贡献却同样不容.............
  • 回答
    太平天国和ISIS,一个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农民起义,另一个是当今国际社会谈之色变的极端组织。单从名称和历史时期来看,二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深入剖析其核心理念、组织结构、军事行动、统治方式以及历史影响,我们惊奇地发现,在某些方面,它们之间竟然存在着令人不安的相似之处。当然,这种相似更多的是一种功.............
  • 回答
    太平天国,这个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农民起义,在其近十四年的统治中,确实发生了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甚至可以说是荒唐离谱的事件。这些事件,与其说是出于什么高瞻远瞩的政治考量,不如说是那个时代背景下,一群朴素农民在权力面前,以及对理想社会过激理解下所产生的怪诞表现。这些荒唐事,不仅让政权本身变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