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储蓄(暂时退出流通的货币)会导致流通货币量减少引发经济危机吗?

回答
很多人会觉得储蓄多,流通的钱就少了,是不是会引发经济危机?这其实是一个挺普遍但又有点复杂的想法。咱们一步步来捋捋。

首先,得弄清楚“储蓄”和“流通货币量”到底是怎么回事。

储蓄,简单来说,就是大家把暂时不花掉的钱存起来,无论是存在银行、买了理财产品,还是直接藏在家里(虽然现在这么干的人不多了)。这些钱虽然还在你手里或者银行里,但它暂时离开了日常的消费和投资循环。

流通货币量,指的是市面上实际在交易、支付中使用的钱的数量。比如你付钱买菜,付工资给员工,这些钱就是流通的。

那么,储蓄多了,流通货币量少了,真的会导致经济危机吗?

理论上讲,如果所有人都突然非常非常理性地开始疯狂储蓄,而且是把钱都藏起来不花、不投资,那确实可能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为啥呢?

1. 消费萎缩,需求下降: 钱要是都躺在银行里或者家里睡觉,那大家就不怎么花钱了。商家卖不出东西,生产企业订单减少,工人就可能面临失业。这是最直接的影响。

2. 投资停滞,经济增长放缓: 企业需要钱来投资新项目、扩大生产。而这些钱的来源,很大一部分是来自银行的存款(也就是大家的储蓄)。如果大家存钱越来越多,银行手里的钱就越来越多,理论上贷款给企业投资应该更容易。但如果大家储蓄是出于对未来极度不确定性的担忧,不愿意消费,那企业就算拿到贷款,也不敢轻易扩张,因为没人买他们的东西。

3. 通货紧缩的风险: 如果市场上钱少了,但商品和服务还在那里,那么钱的购买力就会上升,也就是物价可能会下跌。这种现象叫通货紧缩。虽然听起来好像是好事,但长期的通货紧缩对经济是有害的。因为物价下跌会让大家觉得“现在不买更划算”,进一步抑制消费。同时,企业也会面临利润下降、债务负担加重的问题。

但是,现实情况没那么简单。

银行的存款并不会真的“消失”。它们是被集中起来,然后通过银行这个渠道,再去支持经济活动。

银行作为中介: 你把钱存进银行,银行并不是把这些钱堆在金库里。银行会把这些存款拿出一部分作为准备金,剩下的会贷给需要资金的企业和个人。所以,储蓄实际上为投资提供了资金来源。
储蓄是经济活动的基石: 没有储蓄,就没有投资。没有投资,经济就无法发展。适度的储蓄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你存的钱,可能就变成了隔壁王老板开新厂的启动资金,或者是隔壁李小姐买房的贷款。
流动性偏好: 人们倾向于持有一定量的现金(或易于变现的资产),这叫流动性偏好。这种偏好是正常的,尤其是在经济不确定的时候。大家会更倾向于把钱存起来,作为一种风险缓冲。
“节约悖论”: 有一个经济学概念叫“节约悖论”或“节俭悖论”。它说,如果一个人通过减少消费来增加储蓄,对这个人来说可能是好事。但如果社会上所有人都这样做,大家总的消费就会下降,导致总收入下降,最终可能导致大家的储蓄也无法增加,甚至减少。这个悖论说明,个体的理性行为在群体层面未必是理性的。

那么,什么才是导致经济危机的真正原因呢?

单纯的“储蓄多”本身,不太可能是导致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经济危机往往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比如:

资产泡沫破裂: 比如房地产泡沫或股市泡沫。当这些泡沫破裂时,会引发金融危机,导致资产大幅缩水,信心崩溃,进而影响到实体经济。
过度信贷和金融杠杆: 当银行和企业过度依赖借贷扩张,一旦偿还出现问题,就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
外部冲击: 比如国际贸易战、地缘政治冲突、疫情等,都可能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打击。
结构性问题: 比如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等长期积累的问题。
政策失误: 政府或央行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不当,也可能加剧经济的脆弱性。

总结一下:

储蓄本身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投资提供了资金。适度的储蓄并不会直接导致经济危机。

但是,如果储蓄的增加伴随着 极度的悲观预期、消费的急剧萎缩、以及企业投资意愿的普遍下降,那么可能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加剧经济下行压力,甚至在与其他风险因素叠加时,成为引发危机的催化剂。

关键不在于“储蓄多不多”,而在于储蓄的 “去向” 和人们对经济前景的 “信心”。如果储蓄能够顺利地转化为有效的投资,或者至少不伴随恐慌性的消费停止,那么经济仍然能够保持健康运转。

所以,不能简单地把储蓄等同于“钱不见了”,也不能把“钱放着不动”就直接等同于“经济危机”。它是一个需要结合具体经济环境、人们的行为模式以及宏观政策来综合判断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不能把情况假设的过于简单。

第一生产过程中还有材料和能耗。并不是除了付给工人的钱就没有其他成本啊,你还买了原材料,消耗了水电煤等等。你消耗的材料和能源是6个产品的,事实上你只卖出两个产品,那么多消耗的部分,其实你就没有弥补回来,这不是亏损是什么?

第二,商品的流通过程不是没有成本的,你的商品从造出来开始就存在仓库里,仓储本身就是有成本的,你要建仓库,要请人看仓库,要保持仓库温度湿度不被老鼠咬……这些东西本来就要付钱。然后你把货物从仓库送到市场商店里面,本身就需要物流成本。你题目中的假设是消费者就等在机器门口生产出来,消费者直接就拿走,既没有仓储也没有物流的费用,更没有销售营销广告等等中间费用。那怎么可能呢?

第三,工厂是有产能规模的。你不是只有一个工人。你也不可能根据产量瞬间去调整工人机器和其他生产资料的购入。比如你以为你能卖出1万个产品,所以你的工人招聘你的厂房机器和原料的准备,你就是按照1万个的水平去准备的,但事实上你只卖出了2000个。那么你多顾的人多买的机器设备,多余的原材料多建的厂房都是投入。你之所以觉得没问题,是你把问题浓缩到了一个人,但事实上没有哪个工厂就请一个人。当你请了10个人,但是有三个人工作量不饱和的时候,本身就是亏。

再比如你说的采矿业。比如想挖到矿石就要打100米的井。你打100米的井是巨大的成本,这个井打好以后你挖出一个矿石和挖出100个矿石,其实对应的挖井的固定成本都是一样的。那很明显,当你可以卖出多个矿石的时候,平摊下来,挖井的成本就可以被覆盖,你只卖出一个矿石那巨大的固定成本就是你的亏损。

这当中细节因素还有很多,你之所以觉得没有亏,是因为你把情况假设的非常简单,所有会亏钱的地方都被你省略了。而且商品的成本价格你都是随意假设。比如一元钱可以造6个产品,发给工人的工资也是一元钱,而工人却用一元钱买了一个产品………你的意思是工人这一个月不吃不喝不干别的?

政治课本上告诉你生产过剩导致经济危机,不是说微观企业是亏损的,从微观企业来看,有可能并没有亏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人会觉得储蓄多,流通的钱就少了,是不是会引发经济危机?这其实是一个挺普遍但又有点复杂的想法。咱们一步步来捋捋。首先,得弄清楚“储蓄”和“流通货币量”到底是怎么回事。储蓄,简单来说,就是大家把暂时不花掉的钱存起来,无论是存在银行、买了理财产品,还是直接藏在家里(虽然现在这么干的人不多了)。这些钱虽.............
  • 回答
    .......
  • 回答
    严伯钧的成功,无疑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流量为王的时代,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涟漪。这位拥有博士头衔,却能凭借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独特的个人魅力,在短视频平台获得巨大人气和商业价值的年轻人,其案例无疑极具启发性,但也正如您所担心的那样,它也可能引发一些令人忧虑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得承认,严伯钧的成功,其核心在.............
  • 回答
    关于“年轻一代月均储蓄1624元”的报告,这一数据背后蕴含着复杂的经济、社会和个体行为逻辑。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意义,并探讨个人是否“拖后腿”的问题: 一、数据背景与解读1. 数据来源与范围 该报告可能来自某机构(如央行、咨询公司或社会调查机构),覆盖中国或全球年轻群体(1835岁)。.............
  • 回答
    购买香港储蓄分红险是否划算,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好”或“不好”的答案,它高度依赖于个人的财务状况、风险承受能力、理财目标以及对香港保险市场的了解程度。为了更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香港储蓄分红险的优势(为什么有人认为好)1. 潜在的较高预期回报: 分红的灵活性.............
  • 回答
    最近看到一个数据,说现在的年轻人月均能攒下 1624 块钱,这储蓄率还创了三年来的新高。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让我思考的。我记得我刚开始工作那会儿,攒钱这事儿压根就没在我的考虑范围内,能不月光就算不错了。现在年轻人怎么突然这么“懂事”了?要说为什么,我觉得这事儿得拆开了看,不能一概而论。1. 大环境.............
  • 回答
    面对通货膨胀,我们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觉得把钱存起来就是在“缩水”,所以储蓄似乎失去了意义。但仔细想想,事情并非如此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白通货膨胀是怎么一回事。简单来说,就是钱变得不那么值钱了,同样多的钱在未来能买到的东西比现在要少。这就像一件商品,如果市场上的供应突然减少,或者需求突然增加,它的价.............
  • 回答
    中国人均储蓄水平普遍高于美国居民,这背后原因复杂,绝非仅仅是生活成本高低可以解释的。如果将两国居民的储蓄习惯、社会保障体系、消费观念、金融市场发展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都考虑进去,我们会发现一个更立体的图景。首先,让我们深入探讨“生活成本”这个看似简单的因素。生活成本的差异并非决定性因素,但确实有一.............
  • 回答
    和男友在储蓄和理财这方面,确实是很多情侣都会遇到的“磨合期”。毕竟,这不仅仅是数字游戏,更是生活态度、对未来的规划,甚至是对“金钱观”的理解。当两个人在这些根本性的东西上存在较大差异时,想要找到一个平衡点,确实需要一些耐心和智慧。你想想看,你们俩谁更倾向于“月光族”,谁又更像是“守财奴”?这其实不是.............
  • 回答
    中国人看重储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文化根源,也与现实经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这种现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变迁而演变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中国人看重储蓄的原因,并对比其他国家的发展变化过程。 中国人为何特别看重储蓄?一、历史与文化根源:1. 农业社会的基础和抵御风险的需要: 中国.............
  • 回答
    高鸿业和曼昆作为两位在中国经济学界和世界经济学界都享有盛誉的经济学家,他们在储蓄问题上的论述确实存在一些细微的侧重点和理论框架上的区别。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储蓄的本质及其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高鸿业和曼昆在中对储蓄的论述可能存在的区别:核心理论框架的差异: 曼昆.............
  • 回答
    “买房是储蓄”这种说法,在我们身边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较快、房价不断上涨的时期,这句话更是像一句金科玉律,深入人心。但细究起来,这究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还是商家们为了刺激消费,给房产披上的华丽外衣?这背后,藏着不少值得我们好好掰扯掰扯的门道。要说很多人信奉“买房是储蓄”,背.............
  • 回答
    这事儿一出来,朋友圈里那是炸开了锅。90后,平均每月就剩1339块?这数字,怎么说呢,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瞅瞅。首先,得承认,这确实是个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的数字。毕竟,我们总以为90后是充满活力、消费能力强的一代,但从储蓄的角度看,好像有点“月光”的影子。但我想说的是,咱们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仅仅盯着这.............
  • 回答
    想来许多未选择育儿之路的朋友,心中或多或少都曾有过这样的疑问:一个人,没有子女的依靠,晚年是否注定凄凉?其实,这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生活这条路,总是充满变数,但也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积极的规划,让自己的晚年不至于“太惨”,甚至过得舒心安稳。首先,我们来聊聊储蓄。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基石。.............
  • 回答
    关于常州女子求助消防切开老公私房钱储蓄盒的行为是否合法,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财产归属、婚姻关系中的经济管理以及公权力的使用等多个层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财产归属问题1. 私房钱的性质: 在法律上,“私房钱”这个概念并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义。通常情况下,这部分钱可能来源于丈夫的工资收入、奖.............
  • 回答
    90后开始为养老储蓄,这事儿,您得这么看:为啥90后还没到退休年纪,就开始操心养老?这事儿不简单,背后逻辑挺透的: 社会观念的悄然转变: 以前吧,养老这事儿,大部分人觉得是“父母的事儿”,年轻人就顾眼前,吃好喝好玩好。但现在不一样了,信息爆炸,大家都能看到各种关于老龄化、养老金压力的新闻,加上身.............
  • 回答
    在宏观经济学中,"S = I" (储蓄等于投资) 是一个非常核心的恒等式,它描述了在一个封闭经济体(没有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中,总储蓄必须等于总投资。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储蓄和投资的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你提到的“把钱放在枕头底下,多了一份储蓄,投资没多”,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思考角度,它恰恰触.............
  • 回答
    三百块,够了!这钱虽然不多,但用它来逼自己养成储蓄和投资的习惯,绝对是个明智的开始。你一个人定投,但手里却像揣着个庞大的基金超市,看得眼花缭乱,这是新手通病,别担心,我这就带你“扫盲”,让你知道怎么把这三百块花在刀刃上。咱们先撇开那些花里胡哨的术语,用大白话聊聊,怎么给一只基金“体检”。 第一步:看.............
  • 回答
    .......
  • 回答
    法院判决储户承担八成责任,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法律和事实层面的分析: 一、案件核心事实1. 储户与职员的互动 储户将存单和身份证交给银行职员,以换取某种礼品(如优惠券、实物等)。职员在获得储户的信任后,利用职务之便,将储户的1200万存款非法转移。2. 职员的主观故意 职员可能通过伪造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