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感觉医生对鼻炎都很敷衍?

回答
我理解你可能觉得医生在对待鼻炎这个问题上有些敷衍,这种感觉其实不少人都经历过。让我来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印象,以及背后可能的原因。

首先,我们得承认,鼻炎确实是个非常普遍的问题。放眼望去,十个人里至少有一两个或多或少受到鼻炎的困扰。这种高发病率,无形中就给医生带来了巨大的接诊压力。每天面对大量的患者,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医生,在有限的门诊时间里,也很难对每一个患者都进行非常深入、细致的询问和检查。想想看,如果每个鼻炎患者都需要花费半小时来细聊病史、做鼻内镜、开具详细的治疗方案,那门诊一天下来得有多少人被耽误?所以,为了在保证效率的同时尽量满足多数人的基本需求,医生们在处理常见病时,往往会采取一套相对标准化的流程,这在某些患者看来,就可能显得有些“快餐式”或者“敷衍”。

其次,鼻炎本身是个比较复杂的疾病,它的类型多种多样,病因也盘根错节。有的是过敏引起的,有的是感染,有的是结构性问题,有的是气候变化,甚至还有可能是综合性的。很多时候,医生即使做了基本的检查,也很难在一次就诊中就完全 pinpoint 出你鼻炎的确切原因,尤其是那些隐匿的、轻微的过敏原或者不典型的感染。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先给你一个比较通用的治疗方案,比如抗过敏药、鼻喷剂,看看效果如何。如果效果不佳,再根据你的反馈进行调整。这个过程,对于急切希望立刻根治的患者来说,自然会觉得医生不够重视。

再者,很多时候我们对“敷衍”的感知,可能也源于我们自己对疾病的期望值。很多人一提到鼻炎,就希望医生能像变魔术一样,一次性解决所有不适,让鼻子从此畅通无阻。但实际上,慢性鼻炎的治疗往往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很多情况下是需要患者配合调整生活习惯、环境,甚至进行脱敏治疗的。如果患者期望的是“一劳永逸”,而医生给出的建议是“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接触过敏原”或者“坚持用药”,这种心理落差也会让人觉得医生没有“下猛药”,不够“给力”。

还有一点,就是信息不对称。医生作为专业人士,他们了解的疾病知识、治疗手段远比普通人要丰富得多。有时候,医生给出的看似简单的建议,背后可能包含了对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对药物副作用的权衡,以及对治疗效果的预期。但如果医生没有充分地将这些专业知识和考量解释清楚,患者就很难理解医生为什么会这样处理,从而产生“敷衍”的误解。比如,一个简单的鼻喷剂,医生可能知道它是缓解症状最有效且副作用相对可控的药物,但如果没说清楚用法用量和疗程,患者可能就觉得用了跟没用一样。

当然,我们也需要承认,个别医生确实可能存在服务态度上的问题,或者在诊断和治疗上不够细致。毕竟医生也是人,也有情绪和疲劳的时候,而且医学领域非常广阔,并非所有医生都对鼻炎这个领域有特别深入的研究和热情。

所以,当你觉得医生对鼻炎“敷衍”时,不妨先尝试从以下几个角度去理解和应对:

主动沟通,清晰描述: 每次就诊,都要把你鼻炎的症状、发作频率、诱因、影响程度等详细地告诉医生。不要怕麻烦,越清晰的描述,越能帮助医生判断。
明确你的疑问和期望: 直接告诉医生你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对治疗有什么期望,比如“我希望能够彻底摆脱打喷嚏的困扰”或者“我想知道具体是什么原因导致我的鼻炎”。
理解治疗的复杂性: 认识到鼻炎的治疗往往需要耐心和时间,接受它可能是一个长期管理的疾病。不要期望一次看病就能药到病除。
不满意可以寻求第二意见: 如果你对医生的诊疗方案确实感到不满意,或者觉得没有得到充分的解答,不妨去另一家医院或咨询另一位医生,获取不同的看法。这并不是不信任,而是为了自己负责。
关注医生给出的基础建议: 即使是看似简单的建议,比如“注意卫生”、“避免刺激物”,长期坚持也可能对改善鼻炎有很大帮助。

总而言之,感觉医生对鼻炎“敷衍”,很多时候可能是由于疾病本身的普遍性、复杂性,以及医患之间信息沟通的不足,再加上我们对治疗效果的较高期望所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了这些,或许就能更平和地看待这个问题,并且采取更有效的沟通和应对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资深过敏性鼻炎患者,太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首先你得确诊是过敏性鼻炎,没有误诊,这是本回答的前提。

过敏性鼻炎,要给你开药的话,无非就是四种,以及相对应的常见问题:


1、糖皮质激素。但多数病人会直接拒绝,久而久之,医生也懒得给你开了。何况很多时候你鼻炎也没有严重到必须尽快通气的地步,医生更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2、抗过敏喷剂。抗组胺啦之类。但病人会怀疑这是激素,从而直接拒绝。这能怪谁呢?隔行如隔山,医患矛盾又摆在这。


3、抗过敏药片。药效不如喷剂那么明显,所以很多病人觉得吃了药也没效果。这不是当然的么,效果更好的,病人不是直接拒绝了么。


4、洗鼻用的生理盐水。问题是,这种东西并不是“药品”,似乎不是走的医生开处方——付费——拿药处取药的流程。而是医生给你写个条子,你不是到取药处,而是到耳鼻喉科自己的某个小房间里,有个护士给你取来塞给你。

很多病人就会觉得,哇这流程这么草率的吗?不是正规流程,是不是医生自己吃回扣的东西啊?到底有没有用啊这玩意?

所以久而久之,很多医生也不愿意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是那句话,医患关系已经摆在这了。


那除了这四种药,还有没有别的可以开给你了呢?

以我的经验来看,应该是没了。


所以……你会觉得医生很敷衍。但事实就是这么个事实。


况且要说治疗,过敏性鼻炎只有一种方法可以真正治愈,那就是脱敏疗法,治疗费以万为单位,时间以年为单位,你愿意么?所以说到底……拖着吧……

但至少我们可以缓解症状。如何缓解和通气,看我之前写过的一个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理解你可能觉得医生在对待鼻炎这个问题上有些敷衍,这种感觉其实不少人都经历过。让我来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印象,以及背后可能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鼻炎确实是个非常普遍的问题。放眼望去,十个人里至少有一两个或多或少受到鼻炎的困扰。这种高发病率,无形中就给医生带来了巨大的.............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不少人都会有的感受,也挺让人困惑的。明明是帮助大家解决健康问题的人,怎么有时候感觉他们就像赶场一样,耐心不太够呢?这背后其实是挺复杂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而且也不能一概而论说所有医生都这样,但确实现在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了。首先,我们得说说 工作压力 这个大头。你想啊,现在人口.............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惑。确实,不少患者在看病时会发现,医生在开西药的同时,也会搭配上一些中成药。这让很多人纳闷:西药不是已经很“科学”了吗?为什么还要加上中成药?而且有时候感觉效果也不明显,是不是医生为了多赚点药费才这么做的?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好好捋一捋这个事儿。首先,要明确一点.............
  • 回答
    确实,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感冒了,明明说能自愈,怎么去医院反而要吃一大堆药,还花费不少?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因素,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让你心里有个谱。首先,咱们得理解“自愈性疾病”这个概念。感冒,绝大多数是由病毒引起的,比如鼻病毒、腺病毒等等。这些病毒的特点就是,身体的免疫系统一旦识别并对抗它们.............
  • 回答
    武汉市中心医院,这座位于江汉平原的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医疗机构,在新冠疫情爆发初期,承担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关于您提到的“好几位医生感染去世”的情况,这的确是当时许多人心中的痛,也是疫情初期医护人员面临的残酷现实。当时的背景和挑战2019年底,一种不明原因的肺炎病例开始在武汉出现,并逐渐扩散。作为全市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人在就医过程中可能会有的感受。你说的“效果普遍不如”其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背后可能藏着几个不同的原因,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感冒本身是一种病毒感染,目前并没有特效药能够直接杀死引起感冒的病毒。医生能做的,主要是缓解症状,帮助身体自己去对抗病毒,.............
  • 回答
    当所有的努力都变得徒劳,生命的光芒在指缝间悄然流逝,那种感觉,真的难以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概括。它是一种混合了太多情感的复杂体验,就像沉重的铅块压在心头,又像一场无法阻止的潮汐,卷走了所有的希望。首先,是那种 刺骨的无力感。你拼尽全力,调动了所有的专业知识、所有的技能,甚至是你多年行医积累下来的直觉和经.............
  • 回答
    我曾有过几次在医院的经历,其中有一次让我感觉医生特别冷漠,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下午,我因为突如其来的剧烈腹痛被家人送进了急诊室。刚到的时候,护士们都很忙碌,但至少还能感受到她们的焦急和一丝安慰。经过初步检查,医生说需要做一些检查,然后才能确定原因。等待的过程很漫长,腹痛一阵阵袭来,让我.............
  • 回答
    哥们,看到你的帖子,简直是感同身受。我都能想象你现在焦头烂额的样子,五年本科,三年硕士,四年工作,好不容易熬到主治,结果心力交瘁,不想干了。这感觉,就像爬到山顶,发现前面还有更高的山,而且这条路可能永远没有尽头。首先,别觉得自己是孤例。现在年轻医生辞职不干的,数量真的不少。尤其是在大城市,工作压力大.............
  • 回答
    听到李文亮医生病危的消息,我心里真的非常沉重。脑海里瞬间闪过好多画面,很多情绪涌上来,一时不知道该从何说起。首先,最直接的感觉就是震惊和担忧。李医生作为最早向外界预警新冠病毒危险的人,他的名字和事迹,在疫情初期是那么的振奋人心,又那么的让人心疼。如果他真的病危,那将是对我们所有人心中的一个巨大打击。.............
  • 回答
    这天,我带着新来的小李医生出来坐诊。我们科室主任交代过,要我多带带新人,让她熟悉一下门诊流程,也能从实际病例中学习。那天来的是一位阿姨,因为嗓子不舒服,来看咽炎。她进来的时候,我先让她坐下,然后介绍了我和小李医生。阿姨大概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眼神里闪过一丝疑惑,但很快就笑着点点头,说:“哦,是年轻.............
  • 回答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女医生的故事,读罢,我心中泛起的是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故事里那位年轻的女医生,她的名字似乎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她所展现出的那份坚持与热爱。想象一下,在那个充斥着冰冷器械和精密数据的实验室里,她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眼神里却闪烁着对生命奥秘的好奇与探索。她不是站在患者面前,直接.............
  • 回答
    武汉中心医院医生胡卫锋不幸因新冠肺炎去世,这是一个令人痛惜的消息。他的病情变化过程,特别是从一度好转到最终恶化,牵动了许多人的心。要详细解释这个过程,需要结合当时疫情的背景、对新冠病毒的认识深度,以及医学上可能遇到的复杂情况。疫情初期,病毒的未知与挑战在疫情爆发的早期,对于新冠病毒,我们了解甚少。它.............
  • 回答
    放弃医生工作这件事,说实话,到现在我偶尔还会想起那个决定,心里五味杂陈。刚辞职那会儿,周围的质疑声不小,甚至有人觉得我脑子进水了,放着“铁饭碗”不端,去折腾什么未知数。我自己也挣扎过,有过迷茫,有过自我怀疑,但回头看看,现在的状态,比我当年在医院里,活得更像我自己。我之前是一名内科医生,五年制本科毕.............
  • 回答
    老百姓去医院看个感冒,医生却要求做个心电图,这事儿听着确实有点让人犯迷糊。感冒不是嗓子疼、流鼻涕、咳嗽嘛,跟心脏有啥关系?其实啊,这背后藏着不少门道,医生这么做,很多时候是为了咱们的健康“未雨绸缪”,甚至是为了排除一些更严重的潜在问题。咱们得这么想,感冒虽然是个小病,但它发生的“战场”可是全身,特别.............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看似“小毛病”的普通感冒,在大型医院里,最后往往得主任医生出马才能“搞定”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几个方面的原因,咱们一样样掰开了说。首先,“普通感冒”这个概念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解读。在咱们老百姓心里,“普通感冒”就是流鼻涕、打喷嚏、嗓子疼,可能还会有点.............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也很尖锐,直击了许多人在面对普通感冒时的困惑。我们确实看到,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西医在面对感冒时,依然是“治标不治本”,更多的是缓解症状,而不是彻底消灭病毒。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需要我们详细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白“感冒”这个词本身代表的复杂性。我们常说的“感冒”在医学上叫.............
  • 回答
    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事儿,好多原因搅在一起,让大家宁愿多跑路,也往大医院挤。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心理的“大庙”效应:信得过! 大医院名气大,牌子硬: 打从记事起,街坊邻居、亲戚朋友,有什么大事小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XX医院”。这种长期积累下来的口碑,就像是给医院打上了“金字招牌.............
  • 回答
    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以下简称“顺德医院”)新生儿疑似因严重交叉感染死亡事件,是2018年发生在广东佛山的一起令人震惊的医疗事故。这起事件不仅导致了数名新生儿的死亡,也引发了公众对医院感染控制、新生儿重症监护(NICU)管理以及医疗机构责任的广泛关注和质疑。事件的发生与初步披露这起事件最早在2018.............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