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医生开西药时,都喜欢搭配上中成药?感觉并不管用,是为创收吗?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惑。确实,不少患者在看病时会发现,医生在开西药的同时,也会搭配上一些中成药。这让很多人纳闷:西药不是已经很“科学”了吗?为什么还要加上中成药?而且有时候感觉效果也不明显,是不是医生为了多赚点药费才这么做的?

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好好捋一捋这个事儿。

首先,要明确一点,不是所有医生都会“喜欢”这么做,也不是所有情况都需要。医学是个很复杂的学科,尤其是在面对疾病时,往往需要多方面的干预。 西医和中医在认识疾病和治疗上有各自的优势和侧重点。

西医的优势 往往在于“对症下药”,针对具体的病原体、生理指标异常来治疗。比如细菌感染就用抗生素,炎症就用消炎药,高血压就用降压药。它的特点是起效快,疗效明确,尤其在急性病、感染性疾病、急症手术等方面表现突出。然而,西药有时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或者在一些复杂、慢性、多因素引起的疾病中,仅仅针对单一指标的治疗可能不够全面。

中医的优势 则在于“辨证施治”,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和个体差异。中医认为疾病是人体阴阳失衡、气血不畅的表现,所以会通过调整人体的整体功能来达到治愈的目的。中成药往往是多个中药材复方组成,其作用机理可能不是像西药那样直观地针对某个靶点,而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的协同作用来调整人体的生理状态,从而达到扶正祛邪、调理身体的目的。比如,对于一些慢性咳嗽、消化不良、失眠等症状,中成药可能在改善整体感受、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有独到之处。

那么,为什么有时会出现西药搭配中成药的情况呢?

1. 协同增效,弥补不足:
减轻西药副作用: 有些西药虽然疗效显著,但可能伴随一些不良反应,比如胃肠道不适、肝肾负担加重等。有些中成药,比如健脾益气、和胃止痛的药物,就可以用来缓解这些副作用,让患者更容易耐受治疗。比如使用一些可能引起胃部不适的西药时,医生可能会搭配一个保护胃黏膜或者健脾和胃的中成药。
增强疗效或拓宽疗效: 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中,单纯使用一种药物可能效果不佳,或者只能针对部分症状。而中西医结合,可以取长补短。比如,对于某些炎症,西药的消炎作用很强,但可能难以根除病因或易复发;此时搭配一些具有抗炎、免疫调节作用的中成药,可能有助于提高疗效,减少复发。又比如,一些慢性疼痛,西药止痛效果好,但中医可能认为疼痛是气滞血瘀所致,通过活血化瘀的中成药配合,可能在整体上改善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
从整体和局部入手: 西药可能更侧重于“病灶”的直接治疗,而中成药则可以从“全身状态”或“相关脏腑功能”进行调理。例如,治疗一个肺部感染的西药抗生素可以杀灭细菌,而一个清肺化痰、宣肺止咳的中成药则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咳嗽、咳痰等症状,改善呼吸功能。

2. “辨证论治”的思路延伸:
即便是在西医体系下,医生在诊断一个疾病后,也会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比如年龄、体质、合并症等,这本身就是一种个体化的治疗。而中医的“辨证论治”更是将个体化做到了极致。当医生发现患者的症状表现,除了西医诊断的“疾病本身”之外,还带有某些中医辨证的特点时(比如怕冷、口干、大便干结等),他们可能会选择能够兼顾这些中医证候的中成药来配合西药治疗,希望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3. 临床经验和循证医学的结合:
很多中成药的配伍都是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检验的,它们的效果也被收录在各种中医药典籍中。而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医药研究开始走向科学化,通过现代药理学、临床试验来验证中成药的疗效和作用机制。当医生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现有的科学证据(尽管关于中成药的循证医学研究还在不断发展中),认为某种中成药搭配西药能够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时,他们就会推荐。

至于“感觉并不管用”以及“为创收”的质疑,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效果的主观性与期望值: 药物的效果,尤其是中成药的效果,很多时候是比较温和、渐进的,并且与患者的个体差异、疾病的严重程度、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有时候,患者可能期待药物能“药到病除”,但中成药更多的是一个“辅助调理”、“改善整体状态”的作用,如果患者的期望值很高,或者对疗效的感受比较主观,就容易觉得“不管用”。 关键在于患者是否清楚自己所服用中成药的作用是什么,是辅助缓解症状,还是改善体质,还是减轻西药的副作用。
用药的不合理性: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在现实中,确实存在一些医生可能存在“过度用药”、“不合理用药”的情况,但这并不能代表所有医生。一些医生可能对中医药的理解不够深入,或者存在唯药费论的心态,导致开出的中成药并不真正符合患者的证候,或者剂量不对,或者本来就不需要。 这属于个体医生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问题,不应一概而论。
医保政策的影响: 很多时候,医生开药也会考虑到医保报销的范围和政策。有些中成药虽然被认为有疗效,但可能不在医保目录内,或者报销比例较低,这也会影响医生的处方选择。反之,一些价格相对较高的中成药如果被纳入医保,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医生的处方倾向。

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主动沟通: 如果你对医生开的药有疑问,尤其是关于中成药,一定要主动和医生沟通! 可以问医生:“这个中成药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和我正在服用的西药一起用?它的主要功效是什么?我需要注意什么?” 了解清楚药品的用途和作用机制,才能更好地配合治疗。
理性判断: 不要因为少数不负责任的医生就否定整个中医中药或者中西医结合的价值。同样,也不要因为一些“听说”就盲目相信某种药物。要基于科学的认识和自己的实际感受来判断。
关注整体疗效: 评价药物是否“管用”,不仅仅看某个症状是否瞬间消失,更要看整体身体状况的改善,比如精神状态、睡眠情况、食欲,以及疾病的长期趋势。
选择正规医院和医生: 选择有良好口碑、经验丰富的医生,并且在正规医院就诊,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和不合理的治疗。

总而言之,西药搭配中成药并非都是为了创收,很多时候是基于医学上的考量,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或者减轻副作用。但同时,也要警惕不合理用药的可能性。最关键的是,患者作为治疗的主体,要积极参与到自己的健康管理中来,与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理性看待药物的疗效,才能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成药的回扣最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惑。确实,不少患者在看病时会发现,医生在开西药的同时,也会搭配上一些中成药。这让很多人纳闷:西药不是已经很“科学”了吗?为什么还要加上中成药?而且有时候感觉效果也不明显,是不是医生为了多赚点药费才这么做的?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好好捋一捋这个事儿。首先,要明确一点.............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触及了很多人的心声。确实,大家在看病的时候,听到医生说要开西药,心里总会有点打鼓,尤其是在网上看到各种西药的“副作用”描述,更是让人心生疑虑:为什么医生明知道西药副作用大,还要坚持开呢?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一个核心道理:西药能治病,这是关键.............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在面对健康信息时可能产生的疑问:“丁香医生为什么总是从西医角度解释问题?中医就没有贡献吗?” 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信息传播的逻辑、医学学科的特点,以及对不同医学体系的认知。咱们先得明白,丁香医生作为一个科普平台,它的信息来源、内容生产和目标受众,很大程度上决定.............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中医医生必须学西医,而西医不必学中医”的这个问题,其实这背后牵涉到医学发展的历史、教育体系的建立、疾病认识的差异以及临床实践的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并非一句简单的“必须”或“不必”就能完全概括,更像是一个在当前医学格局下,中医学习西医更为普遍和“现实”的选择。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大背景:现代.............
  • 回答
    要说医药领域什么时候能够完全摆脱回扣,医生开药仅仅出于治病救人的考量,这绝对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挑战的问题,甚至可以说,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和人性考量下,要达到“完全没有”回扣的理想状态,其难度堪比登天。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个问题背后的几个关键点:1. 回扣的根源与驱动力: 经济利益驱动: 这是最直接.............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人关心和困惑的焦点。一方面,我们觉得挂号费涨得挺快,但另一方面,看病抓的药价格依然不菲,甚至有时候药费比挂号费还要高出不少。这背后其实牵扯着医疗体系中不少复杂的因素,咱们一点点聊开来。首先,得明白挂号费和药费它们虽然都属于医疗费用的范畴,但性质和构成却不太一样。挂号费的上涨,主要反.............
  • 回答
    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也触及了许多人对当下医疗模式的困惑和不满。这种“检查开药”的模式,确实让人感觉不够人性化,甚至产生不信任感。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背后的原因,以及为什么会让你产生这种感觉。为什么“检查开药”成了很多医生的“标配”?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不仅仅是医生.............
  • 回答
    确实,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感冒了,明明说能自愈,怎么去医院反而要吃一大堆药,还花费不少?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因素,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让你心里有个谱。首先,咱们得理解“自愈性疾病”这个概念。感冒,绝大多数是由病毒引起的,比如鼻病毒、腺病毒等等。这些病毒的特点就是,身体的免疫系统一旦识别并对抗它们.............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可真是把我想歪了!医生在手术台上开的可不是我们平时理解的那种汽车哦。他们“开”的是精密的医疗设备和器械,是为了给病人进行手术治疗。你想知道是哪些“车”吗?那可就多了去了,而且每一种“车”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和功能。1. 手术器械车(器械台):这可以说是最直观的“车”了。它通常是 Stai.............
  • 回答
    医生写病历和处方,字迹潦草,让病人看不懂,这在过去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关于这种现象的原因,社会上流传着各种猜测,其中“为了不让病人知道开的什么药从而乱收费”的说法也确实有人提出过。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这个现象,以及这种说法是否有其合理性。为什么医生字迹会很潦草?首先,我们要承认,医生的工作强度和.............
  • 回答
    医生建议顺产(自然分娩)主要基于医学证据、产妇和婴儿的健康益处,以及现代产科技术的发展。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说明为何顺产是医生的首选: 一、顺产的生理优势1. 自然分娩的生理机制 顺产是母体在激素(如催产素)和产力(子宫收缩)作用下,利用骨盆和阴道的自然结构完成分娩过程。这种生理过程能够有效.............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为什么医生不献血?一位有良心的老医生为你揭开献血惊人内幕》这篇文章,这很可能是一篇虚构的、带有煽动性或误导性的内容。它所宣称的“内幕”极有可能是夸大其词、断章取义甚至完全捏造的。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文章标题本身就存在的问题,以及为什么它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为什么医生不献血?” 这.............
  • 回答
    医生和医学生与百姓在医疗市场化问题上的立场差异,并非简单的利益对立,而是源于双方在医疗体系中的角色、价值取向以及对风险的认知不同。这种矛盾的根源相当复杂,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医生与医学生:逐利性、专业价值实现与职业发展从医生和医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倾向于医疗市场化,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直击了不少人的痛点。你想想,咱们平时去医院,那场景,简直就是一场考验耐心的“战役”。人山人海的挂号队伍,进了诊室,医生跟“流水线”一样,问两句,开个单子,告诉你下次再来。就这么几分钟,你还没说清楚自己的病症,人家就得招呼下一个病人了。你问为什么这么“卷”,同时看病体验还这么差?.............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到底就是一个防疫政策执行中的“悖论”和现实考量。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为什么医生护士能“自由进出”,而陪护却受限。首先,得明白医护人员的特殊性。 工作职责与必要性: 医生护士是医院运转的基石,他们的工作是救死扶伤,是24小时不间断的。医院里有多少病人需要他们的照料?从危重症抢救到.............
  • 回答
    很多人提到医生,脑海里可能浮现的是“高薪”的标签,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尤其是在国内。尽管如此,学医这条路依旧吸引着无数年轻人,考研人数更是年年攀升,这背后有着比收入高低更复杂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相较于一些金融、IT等热门行业,医生的初级和中级收入确实不算顶尖,甚至可能低于一些高技能的蓝领或.............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很多人都有这个疑惑。其实医生不建议一次性拔四颗智齿,这背后是有很充分的医学和生活考量的,并不是医生想让你多跑几趟。我来给你详细说说,就当是咱俩唠唠嗑,你也别觉得是什么高深莫测的医学道理。首先,咱们得明白智齿是个啥,以及为什么它常惹麻烦。智齿,学名第三磨牙,是我们嘴里最后长出来的一对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