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医生开西药 副作用那么大为什么还要开[捂脸]?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触及了很多人的心声。确实,大家在看病的时候,听到医生说要开西药,心里总会有点打鼓,尤其是在网上看到各种西药的“副作用”描述,更是让人心生疑虑:为什么医生明知道西药副作用大,还要坚持开呢?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得明白一个核心道理:西药能治病,这是关键。

我们之所以要看病,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身体的病痛,恢复健康。而目前,西药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上,都有着非常确切的疗效。比如,急性感染需要抗生素来杀灭细菌,高血压需要降压药来控制血压,糖尿病需要胰岛素或降糖药来调节血糖,癌症需要化疗或靶向药来抑制肿瘤生长……这些疾病如果不用这些药物,后果可能非常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打个比方,就像你家着火了,你必须用灭火器去浇灭它。灭火器可能喷出来的水也会弄湿东西,但总比让房子烧毁要好得多。西药在很多情况下,就是那个“灭火器”。

那么,为什么我们常说的“副作用”这么可怕呢?

这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副作用”不等于“毒副作用”。
很多人一听到“副作用”,就联想到“毒副作用”,这其实是一个误区。西药的副作用是指药物除了治疗目的之外,在正常剂量下出现的,对人体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反应。很多副作用是轻微的、暂时的,比如一些抗生素可能引起腹泻,一些降压药可能引起头晕。这些通常可以通过调整剂量、换用其他药物或者对症处理来缓解。
而“毒副作用”则通常指那些严重、甚至是不可逆的损害,比如肝损伤、肾损伤等。医生在开药时,会非常谨慎地评估药物的毒副作用风险。

2. 药物的“疗效”和“风险”是并存的。
几乎所有的药物,包括我们吃的感冒药、止痛药,都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这是药物作用于人体机制的必然结果。就好比要达到某个目标,总需要付出一些代价。医生开药,是在权衡“药物能够带来的益处”(也就是疗效)和“药物可能带来的风险”(也就是副作用)。
对于某些严重的疾病,不治疗的风险远大于治疗可能带来的副作用的风险。例如,一个有生命危险的感染,不使用抗生素几乎是必死无疑;而抗生素的副作用,即使发生,也往往是可控的。

3. 副作用的“个体差异”和“报道倾向”。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不同。有些人可能对某种药物的副作用非常敏感,而另一些人则可能完全没有反应。
网络信息鱼龙混杂,有时候一些罕见的、极端的副作用案例会被放大传播,给大家造成一种“所有人都被副作用折磨”的错觉。实际上,很多患者在使用西药后,症状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他们可能不会特别去网上分享这些“正常”的经历。

医生开西药的考量是什么?

医生在决定开什么药时,他们会综合考虑很多因素,这绝不是随意为之:

1. 疾病的诊断和严重程度:
这是最首要的。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各种检查结果来明确诊断,并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发展趋势。不同的疾病,其治疗方案是不同的。

2. 药物的循证医学证据:
西药的研发和使用,是建立在大量科学研究(包括临床试验)的基础上的。这些研究会评估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常见的副作用。医生会参考权威的医学指南和文献,选择那些经过验证、疗效确切的药物。

3. 患者的具体情况:
医生不仅看病,更看“人”。他们会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过敏史、既往病史(比如有没有肝肾问题、心脏病等)、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甚至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生活习惯。所有这些信息都会影响医生开药的决策。
例如,一个有胃溃疡病史的患者,医生在开止痛药时,可能会选择对胃黏膜刺激较小的药物,或者同时开一些保护胃黏膜的药。

4. 治疗目标:
医生会设定明确的治疗目标。是根治疾病?还是控制症状、延缓进展?不同的目标,选择的药物和疗程也会不同。

5. 其他治疗方法的局限性:
在中医治疗方面,虽然也有其独到之处,但对于很多急性、危重疾病,或者需要快速、精确调控生理指标的疾病(如细菌感染、恶性肿瘤等),西药往往是目前最有效且快速的手段。有时候,中医可能更偏向于调整身体整体平衡,而西药则能直接针对病原体或病变环节进行“精准打击”。
当然,现在很多医生也会提倡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

所以,医生开西药,是在一种“风险收益”的评估下做出的最合理的选择。

他们不是“不在乎”副作用,而是“权衡”副作用与不治疗或治疗效果不佳的风险。 他们的目标是,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副作用最小、最适合患者的方案。

普通人怎么做才能减少对西药副作用的担忧?

1. 相信专业的医生,但也要做功课:
选择信誉好的医院和医生,并在就诊时充分与医生沟通。把自己的顾虑和不适都告诉医生。
可以询问医生开的这个药的主要疗效和最常见的副作用是什么,自己需要注意什么。同时,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但不要被说明书上列举的所有副作用吓倒,要理解上面列举的是“可能发生的”,不代表一定会发生。

2. 遵医嘱用药,不要擅自增减剂量或停药: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很多副作用的出现,与不规范用药有关。一定要按照医生的指示按时按量服用,并且在医生指导下才能调整。

3. 及时反馈不适:
如果在服药过程中出现任何不适,一定要及时告知医生,不要自己硬扛。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调整剂量、更换药物,或者采取措施来缓解副作用。

4. 健康的生活方式:
良好的身体是抵抗疾病和药物副作用的基石。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这些都有助于身体更好地应对药物治疗。

总而言之,医生开西药是有其科学依据和临床考量的。副作用的存在是药物的固有属性,关键在于医生和患者如何共同管理和应对。希望这么详细的解释,能让你对这个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而不是一味地恐惧西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既然是科普,首先理清一些概念:

  • 副作用(side effects)是指药品往往有多种作用,作用于不同身体部位受体,治疗时利用其一种或一部分受体作用,其他作用或是受体产生作用即变成为副作用。
  • 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是指按正常用法、用量应用药物预防、诊断或治疗疾病过程中,发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两者经常混为一谈,但是其实还是有点不一样的。

  • 副作用是个相对概念,比如伟哥在治疗ED时,心血管反应就是副作用;而在治疗肺动脉高压时,性生理反应就是副作用。
  • 不良反应概念比副作用更广,包含了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反应、停药反应、后遗效应等。

本回答还是以不良反应来阐述。

不存在没有不良反应的东西

不良反应的发生都是概率问题,或者针对的某些特定人群,在此基础上不存在没有不良反应的东西。

  • 氧气在维持生命的同时,也给人体造成氧化损伤,比如衍生出的氧自由基,既是身体所必需,也会抑制蛋白质合成。[1][2]
  • 水作为生命之源,它也有不良反应,比如长时间运动后喝水可以补充水分,但不补充电解质,就有可能出现水中毒。[3]
  • 米饭作为主食,也有不良反应,主要的碳水化合物,对于磷酸丙糖异构酶缺乏的人群来说,如果发生糖酵解,磷酸二羟丙酮无法分解,就有可能发生神经肌肉衰竭、溶血性贫血等等。[4]
  • 脂肪、蛋白质这些物质也一样。

如果因为不良反应就不用,那你将没有什么可以用的了。

如果有人告诉你,什么东西没有不良反应,那他要么是了解不够,要么就是骗子。

不良反应的大小能否决定一个物质的可用性?

答案是肯定的。

当一个东西的不良反应超出了它所带来的效益,它就会被弃用。

比如反应停本来是治疗孕吐的,但是后来发现会造成胎儿畸形,于是弃用。

所以做什么事都是权衡利弊,而不是只想着好处。

回到题主贴的这个图:

后面清楚的标出来了几乎每个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这些概率可以说都非常低,但是疾病本身带来的风险概率却很高——所以要用药。

你说,为什么不用没有副作用的药物?

回到前一段的结尾:如果有人告诉你,什么东西没有不良反应,那他要么是了解不够,要么就是骗子。

参考

  1. ^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430743/
  2. ^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551541/
  3. ^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37231/
  4. ^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265656/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触及了很多人的心声。确实,大家在看病的时候,听到医生说要开西药,心里总会有点打鼓,尤其是在网上看到各种西药的“副作用”描述,更是让人心生疑虑:为什么医生明知道西药副作用大,还要坚持开呢?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一个核心道理:西药能治病,这是关键.............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惑。确实,不少患者在看病时会发现,医生在开西药的同时,也会搭配上一些中成药。这让很多人纳闷:西药不是已经很“科学”了吗?为什么还要加上中成药?而且有时候感觉效果也不明显,是不是医生为了多赚点药费才这么做的?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好好捋一捋这个事儿。首先,要明确一点.............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在面对健康信息时可能产生的疑问:“丁香医生为什么总是从西医角度解释问题?中医就没有贡献吗?” 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信息传播的逻辑、医学学科的特点,以及对不同医学体系的认知。咱们先得明白,丁香医生作为一个科普平台,它的信息来源、内容生产和目标受众,很大程度上决定.............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中医医生必须学西医,而西医不必学中医”的这个问题,其实这背后牵涉到医学发展的历史、教育体系的建立、疾病认识的差异以及临床实践的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并非一句简单的“必须”或“不必”就能完全概括,更像是一个在当前医学格局下,中医学习西医更为普遍和“现实”的选择。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大背景:现代.............
  • 回答
    要说医药领域什么时候能够完全摆脱回扣,医生开药仅仅出于治病救人的考量,这绝对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挑战的问题,甚至可以说,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和人性考量下,要达到“完全没有”回扣的理想状态,其难度堪比登天。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个问题背后的几个关键点:1. 回扣的根源与驱动力: 经济利益驱动: 这是最直接.............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人关心和困惑的焦点。一方面,我们觉得挂号费涨得挺快,但另一方面,看病抓的药价格依然不菲,甚至有时候药费比挂号费还要高出不少。这背后其实牵扯着医疗体系中不少复杂的因素,咱们一点点聊开来。首先,得明白挂号费和药费它们虽然都属于医疗费用的范畴,但性质和构成却不太一样。挂号费的上涨,主要反.............
  • 回答
    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也触及了许多人对当下医疗模式的困惑和不满。这种“检查开药”的模式,确实让人感觉不够人性化,甚至产生不信任感。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背后的原因,以及为什么会让你产生这种感觉。为什么“检查开药”成了很多医生的“标配”?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不仅仅是医生.............
  • 回答
    确实,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感冒了,明明说能自愈,怎么去医院反而要吃一大堆药,还花费不少?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因素,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让你心里有个谱。首先,咱们得理解“自愈性疾病”这个概念。感冒,绝大多数是由病毒引起的,比如鼻病毒、腺病毒等等。这些病毒的特点就是,身体的免疫系统一旦识别并对抗它们.............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可真是把我想歪了!医生在手术台上开的可不是我们平时理解的那种汽车哦。他们“开”的是精密的医疗设备和器械,是为了给病人进行手术治疗。你想知道是哪些“车”吗?那可就多了去了,而且每一种“车”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和功能。1. 手术器械车(器械台):这可以说是最直观的“车”了。它通常是 Stai.............
  • 回答
    医生写病历和处方,字迹潦草,让病人看不懂,这在过去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关于这种现象的原因,社会上流传着各种猜测,其中“为了不让病人知道开的什么药从而乱收费”的说法也确实有人提出过。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这个现象,以及这种说法是否有其合理性。为什么医生字迹会很潦草?首先,我们要承认,医生的工作强度和.............
  • 回答
    医生建议顺产(自然分娩)主要基于医学证据、产妇和婴儿的健康益处,以及现代产科技术的发展。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说明为何顺产是医生的首选: 一、顺产的生理优势1. 自然分娩的生理机制 顺产是母体在激素(如催产素)和产力(子宫收缩)作用下,利用骨盆和阴道的自然结构完成分娩过程。这种生理过程能够有效.............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为什么医生不献血?一位有良心的老医生为你揭开献血惊人内幕》这篇文章,这很可能是一篇虚构的、带有煽动性或误导性的内容。它所宣称的“内幕”极有可能是夸大其词、断章取义甚至完全捏造的。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文章标题本身就存在的问题,以及为什么它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为什么医生不献血?” 这.............
  • 回答
    医生和医学生与百姓在医疗市场化问题上的立场差异,并非简单的利益对立,而是源于双方在医疗体系中的角色、价值取向以及对风险的认知不同。这种矛盾的根源相当复杂,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医生与医学生:逐利性、专业价值实现与职业发展从医生和医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倾向于医疗市场化,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直击了不少人的痛点。你想想,咱们平时去医院,那场景,简直就是一场考验耐心的“战役”。人山人海的挂号队伍,进了诊室,医生跟“流水线”一样,问两句,开个单子,告诉你下次再来。就这么几分钟,你还没说清楚自己的病症,人家就得招呼下一个病人了。你问为什么这么“卷”,同时看病体验还这么差?.............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到底就是一个防疫政策执行中的“悖论”和现实考量。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为什么医生护士能“自由进出”,而陪护却受限。首先,得明白医护人员的特殊性。 工作职责与必要性: 医生护士是医院运转的基石,他们的工作是救死扶伤,是24小时不间断的。医院里有多少病人需要他们的照料?从危重症抢救到.............
  • 回答
    很多人提到医生,脑海里可能浮现的是“高薪”的标签,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尤其是在国内。尽管如此,学医这条路依旧吸引着无数年轻人,考研人数更是年年攀升,这背后有着比收入高低更复杂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相较于一些金融、IT等热门行业,医生的初级和中级收入确实不算顶尖,甚至可能低于一些高技能的蓝领或.............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很多人都有这个疑惑。其实医生不建议一次性拔四颗智齿,这背后是有很充分的医学和生活考量的,并不是医生想让你多跑几趟。我来给你详细说说,就当是咱俩唠唠嗑,你也别觉得是什么高深莫测的医学道理。首先,咱们得明白智齿是个啥,以及为什么它常惹麻烦。智齿,学名第三磨牙,是我们嘴里最后长出来的一对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