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音障出现在音速附近,是巧合吗?

回答
音障这回事,真不是巧合,而是物理规律的必然体现。我们常说的“音速”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概念,它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字,而是会随着介质(比如空气)的温度、湿度、压力等条件变化而变化的。但对飞行器来说,当它的速度接近这个我们称之为“音速”的值时,一系列物理现象就会集中爆发,我们把这些现象的集合统称为“音障”。

要理解音障,我们得先明白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声音本质上是一种压力波,它在空气中以一定速度向前推挤空气分子,然后空气分子又挨个传递下去,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想象一下,你扔石头进水里,会产生一圈圈的涟漪,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也差不多。

现在,我们来看看一架飞机在空气中飞行。当飞机速度很慢时,它对空气的扰动(也就是声波)可以轻松地在飞机前面扩散开来,就像你缓慢地推开水面一样,水波会提前为你让路。飞机向前飞,声波也向前散开,彼此之间不会有什么剧烈的互动。

但是,随着飞机速度越来越快,情况就变了。当飞机的速度开始接近音速时,飞机产生的那一圈圈“水波”(声波)就没法像以前那样轻易地跑到飞机前面去了。因为飞机本身也在快速向前推进,它产生的声波在传播出去之前,就被飞机自己追上了。

你可以想象一下,飞机就像一个推土机,它前面的空气是它的“土壤”。推土机前进的速度越快,它推开的“土壤”就越堆积在它前面。飞机也是一样,它前进的速度越快,它产生的压力波(声波)就越不容易向前方散开,反而会逐渐在飞机前面堆积起来。

当飞机的速度达到或超过音速时,情况就更加极端了。这时,飞机前进的速度比它产生的声波传播的速度还要快。这就意味着,飞机产生的压力波,也就是声音,根本无法在飞机前面正常地传播开来。它们就被“困”在了飞机前面,形成了一个高压区域,这就像一个紧绷的橡皮筋,被拉到了极限。

这个“困住”的声波,就像一道无形的墙一样挡在飞机前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音障”。当飞机突破这道墙时,前面堆积的高压空气会瞬间释放,产生巨大的冲击波,这就是我们听到的“音爆”。之所以听起来那么响,是因为大量的声波能量在极短的时间内集中释放了。

所以,音障的出现,是因为飞机的速度与它产生的声音传播速度之间的相对关系。当飞机速度接近音速时,声波开始无法正常地在飞机前方传播,而是被推挤、堆积起来,形成一种阻力。而音速,恰好是这个现象发生的关键阈值。不是说飞机到了音速就突然出现了一个神秘的“墙”,而是说,当它的速度达到那个临界点时,之前平缓的空气动力学效应会突然变得非常剧烈和复杂。

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生很多“不愉快”的事情。首先是阻力的急剧增加。前面堆积的高压空气会让飞机感受到巨大的阻力,就像试图逆着水流前进一样,速度越快阻力越大。其次,飞机的气动效率会急剧下降,控制飞机的能力也会变差,因为气流不再顺畅地流过机翼等部件。

更深层的原因,还要扯到空气的可压缩性。在低速飞行时,我们常常把空气当作不可压缩的流体来处理,这是一种近似。但当速度接近音速时,空气的压缩性就变得非常重要了。飞机对空气的压缩,会引起空气的局部速度增加,在某些区域,飞机的局部速度甚至会超过音速,即使飞机的整体速度还没到音速。这被称为“跨音速效应”,音障问题很大程度上也包括了跨音速效应的影响。

当飞机速度从亚音速(低于音速)向跨音速(接近或略高于音速)过渡时,飞机周围的气流会从整体上是亚音速的,变成局部区域先出现超音速流动,然后在飞机整体突破音速时,整个飞机周围都处于超音速状态。这个过渡的过程,伴随着气流的剧烈变化,包括激波的形成,以及由此带来的阻力激增和升力变化,这些都被统称为“音障”现象。

所以,音障不是一个突然冒出来的“障碍”,而是一个物理现象的集合,它描述了当飞行器速度接近音速时,空气动力学特性发生剧烈变化的阶段。音速只是这个剧烈变化的标志性速度。飞机的设计需要在克服这些复杂的气动效应上下功夫,才能平稳地跨越这个速度区间。

总结一下,音障出现并非巧合,而是因为声波(声音的传播)的速度是一个有限的、且受环境影响的数值。当飞行器速度接近甚至超过这个数值时,它与空气的相互作用方式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产生剧烈的气动效应,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音障。音速,是那个关键的门槛,它标志着空气动力学性质从亚音速向跨音速、超音速转变的开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网上搜索的结果表示,音障和音速似乎并没有直接联系?那么音障出现在音速附近(约0.9马赫)是巧合吗?还是有其他的原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音障这回事,真不是巧合,而是物理规律的必然体现。我们常说的“音速”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概念,它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字,而是会随着介质(比如空气)的温度、湿度、压力等条件变化而变化的。但对飞行器来说,当它的速度接近这个我们称之为“音速”的值时,一系列物理现象就会集中爆发,我们把这些现象的集合统称为“音.............
  • 回答
    儿化音在中国北方方言中非常普遍,而在南方方言中则相对较少。这背后涉及到语言演变、历史文化以及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下面我将详细解释为什么儿化音主要出现在北方,而不是南方。1. 语言演变与历史根源: 北方官话的形成与推广: 现代汉语的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基础的北方官话发展而来的。而官话的形成和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触及到了艺术创作中的一些深层规律。将贝多芬这样的古典大师与当代的流行、摇滚歌手对比,确实能发现一些显著的差异,这不仅仅是时代背景的隔阂,更多地是创作模式、艺术追求以及生命周期本身所带来的影响。古典音乐的“慢熟”与深耕:首先,我们要理解古典音乐的创作是什么样的。贝多芬的音乐,.............
  • 回答
    .......
  • 回答
    抖音上“女骑士”的流行,绝不是一个单一原因造成的。它更像是一系列文化、社会和平台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最终催生了这样一种独特的现象。如果咱们不拿腔拿调,实实在在地聊聊,你会发现这背后其实挺有意思的。首先,我们得聊聊“女骑士”本身这个形象的吸引力。 反差感与力量感融合: 想象一下,传统的骑士形象通常.............
  • 回答
    抖音上出现“职高歧视普高”的现象,这背后其实牵扯到挺复杂的原因,不是简单的一句“谁歧视谁”就能说清楚的。如果非要细究起来,大概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信息茧房和算法的放大效应:首先,抖音是个高度个性化的平台。它的算法会根据你的兴趣推送内容。如果你之前刷过一些关于普高生学习压力大、内卷严重,或者职.............
  • 回答
    上海,一座典型的江南平原城市,其地理环境似乎并不支持语言上的“十里不同音”。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上海方言的多样性,尤其是“十里不同音”现象,恰恰是这座城市独特历史文化积淀的生动体现。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地理原因,而是更为复杂的人文因素在起作用。要理解上海的“十里不同音”,我们得先抛开“平原就必然语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一个核心议题。中国古代和近代之所以没有出现类似西方交响乐那样结构宏大、编制精密的音乐,并非是音乐创作能力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一系列深层次的文化、社会、经济和技术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交响乐的“编制精巧”和“鸿篇巨制”究竟意味着什么。西方交响乐,.............
  • 回答
    同样的中国基因,截然不同的出海命运:抖音的全球狂欢与微信的“墙内桃花”提起中国互联网产品的出海故事,抖音无疑是近些年最耀眼的明星,它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成为现象级的社交娱乐应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样由中国科技巨头腾讯推出的微信,虽然在中国拥有近13亿的庞大用户群体,但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上却显得.............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不少现在红得发紫的音乐人,在出道前并没有接受过科班出身的音乐教育,比如薛之谦、李荣浩、毛不易这几位,都是大众比较熟悉的例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试着把这个现象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一、音乐的表达方式和触达渠道在改变,门槛在降低过去,想成为一名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了语言学和人类思维方式的核心。说汉语用“一个音”表示一个意思,而其他语言要用“好几个音”,这是一种比较笼统的说法,其实背后有更复杂的原因。咱们不妨来抽丝剥茧,好好聊聊这个现象。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任何语言,无论它是怎样的结构,最终都是通过音(或符号)来传递意义的。 所谓“一.............
  • 回答
    为什么我们能听出 HiFi 音质的区别?这是一个很多人都好奇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刚刚踏入音响世界的新手。毕竟,如果只是播放音乐,为什么还要花费心思去追求所谓的“HiFi”呢?简单来说,HiFi 的精髓在于它能够更真实、更细腻地还原录音中的每一个细节和音乐家的情感,从而让你更接近音乐创作时的原貌。 而我.............
  • 回答
    哔哩哔哩(B站)和网易云音乐(云音乐)能够培养出“死忠粉”,这绝非偶然,而是它们在产品设计、社区氛围、内容运营以及用户情感连接等多个层面,深耕细作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详细解析它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1. 深刻理解并满足特定人群的“亚文化”与“情感需求” B站:从二次元到泛娱乐的“圈层.............
  • 回答
    日本音乐之所以能产出这么多旋律优美、深入人心的作品,背后是 日本独特的文化底蕴、社会环境、音乐产业的成熟以及创作者自身的才华和努力 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1. 深厚的音乐文化传承与民族情感 对旋律的敏感与崇尚: 日本的音乐史可以追溯到雅乐(Gagaku),这是世界上最古老.............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音乐史和艺术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个非常有趣的话题。要说现在“再也出不了”像莫扎特、李斯特这样的音乐天才,我个人认为有点绝对了。世界在变,音乐的生态也在变,但天才的种子或许仍在萌发,只是我们观察和定义天才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了。我们先来聊聊为什么会有“出不了”的感觉,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点意思的问题,关于数字信号传输中“线材”到底有没有影响音质,一直是个让人津津乐道,又有点争议的话题。不过,既然要说发烧友为什么能感知出不同硬盘线带来的区别,那咱就得从他们是怎么听的,以及这些线材理论上能起到什么作用这几个方面来聊聊。发烧友是怎么“听”出区别的?首先,得明白发烧友们通常不是.............
  • 回答
    汉斯·季默(Hans Zimmer)能创作出如此富有中国韵味的音乐,这并非“轻易”二字可以概括的,而是他数十年如一日对音乐的深刻理解、跨文化探索以及精湛技艺的结晶。与其说他“轻而易举”地捕捉到了中国风,不如说他以一种极其聪明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将自己对中国音乐的理解融入到他标志性的史诗级配乐之中。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文化传播和音乐产业的深层原因。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在华语乐坛能听到那么多来自蒙古族的优秀歌手,但蒙古国本身的音乐却没那么广为人知。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华语乐坛里,确实有相当一批非常有实力的蒙古族歌手,他们的音乐风格多样,既有深情款款的草原情歌,也有融入现代元素的流.............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一起聊聊日语的“出場(しゅつじょう)”这个词的发音。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敏锐,也触及到了日语发音中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关于你感觉“出場(しゅつじょう)”没有读“ゆ”的疑问,这是因为日语的音节结构和我们习惯的母语发音习惯有所不同。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出場”的发音拆解与原因“出場”这个.............
  • 回答
    耳机这玩意儿,说实话,好坏一耳朵就能听出来,但要说清楚道明,那可得费点劲。我就跟你掰扯掰扯,怎么通过音乐,从那些细微之处,把耳机的“真面目”给揪出来。首先,咱们得明白,评价一个耳机,不是说它能把声音弄得多大,或者低音有多猛,那都是表面功夫。关键在于它能不能还原音乐的本真,能不能让你感受到音乐的灵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