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自白宫被烧了后,就再没主动和比自己差一档半档的国家动手了。
开始欺负墨西哥与印第安土著。
然后占领夏威夷,暴打西班牙抢了古巴菲律宾。
一战德国熟了才来收菜,二战最后参战。
朝鲜战争发现中国不好惹,越南战争就不敢过线。
所以,美国不会主动挑起与中国的军事冲突,这点是可信的。
但是美国的手段并不止军事冲突,二战后肢解大英,打断日本,压垮苏联没开过枪,都是金融文化产业等一齐上,加上用军事手段控制第三国一齐上的新型总体战。
中国军事建设要防止的不止是美国军事侵略,还要有能制止美国军事威胁第三国的能力。
近期,美国智库兰德公司发表名为“稳定大国对抗”的研究报告(下载链接:RAND_RRA456-1.pdf,也可见左下“阅读原文”),试图从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为缓解当前中美、俄美的紧张对抗关系提出建议。以下为全文简介:
美国朝野上下的共识是,国际体系正迈向大国间关系紧张、激烈竞争的时代。本研究目的是就美国、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兴起的战略竞争进行评估,研究在战略竞争中能保持长期稳定的方法,为美国陆军的能力建设和部署态势提出建议。为此,作者回顾了现有关于大国对抗的文献资料,明确提出了与稳定/不稳定密切相关的变量,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就大国对抗进行评估的框架。接下来,本文将此框架应用到大国对抗的历史案例,以分辨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最后利用此框架就俄美、中美关系现状进行评估。评估表明,俄美、中美对抗关系的稳定性已经有诸多预警信号。虽然如“相互战略的脆弱性”(mutual strategic vulnerability)等环境因素仍可对冲突起缓冲作用,但不稳定的先兆越发明显,且未来似乎将更加不稳定。本报告向美国政府和美国陆军提出建议,特别是如何应对这个充满挑战的竞争新时代。最重要的一点是,为确保稳定(并避免战争),针对日益加剧的大国竞争的策略应该更加细致,而不仅是增强与对手对抗的能力。
主要发现
与稳定对抗有关的重要因素包括
中美、俄美对抗已显现危险的不稳定迹象
美国有稳定对抗的政策选项
对策建议
(完)
也许是被G20峰会期间,王外长与布林肯见面时的强硬发言惊着了,
不得不布置个记者提问的局,来事后表态灭个火。(毕竟CNN和民主党是个什么关系,谁都心知肚明)
一边反复挑事,一边又压着不敢走火,拜登和莫迪,这两个世界上最大“民主国家”的元首,真是越来越像了。
蔡英文双十文告,叫嚣互不从属,
白宫重申一个中国原则。
蔡英文说岛上有美军“驻扎”,
白宫装死不予承认。
拜登说要对湾湾进行“协防”,
白宫辟谣,是协助台湾获取“自我防御的能力”。
一路看下来,不用他说,也知道他压根不敢正面对决,只敢暗地里搞小动作,指示走狗冲在前面。
要解决国内的问题,拜登需要跟中国谈。
但腰上顶着共和党的唇枪舌剑,头顶压着民调的压力,在继承自川普的一系列反中政策上他是半点妥协都不敢做,
只能不断地创造一些新话题,反复地打台湾牌,想要无中生有地生造一些逼中国妥协让步的条件。
可惜就目前看来效果实在是不怎么明显。
继续照这样“进三退二”的磨蹭下去,怕是不等双方谈出个什么结果,美国国内自己就先崩了。
emmm,再一次给大家普及一下拜登历年来的反指操作
1991年拜登反对空袭伊拉克,结果美军三下五除二打垮了萨达姆,顺便震惊了全世界;
2003年拜登支持入侵伊拉克,结果全世界都反对没有理由的入侵,美国也陷入了泥潭;
2009年塔利班在阿富汗卷土重来,拜登反对增兵;
2011年奥巴马猎杀本拉登,拜登说太危险了不要去;
外加这次灾难版的撤离阿富汗行动,几乎每一次的选择都是错的。
坊间传闻,奥巴马自己都在私下吐槽里说,乔搞外交可以,其他就实在是…
“Don't underestimate Joe's ability to f--- things up.”
“不要低估乔搞砸事情的能力”
所以,拜登今天说的这话实在是…
“这是竞争。不一定是冲突。”
所谓“竞争”不是“冲突”就如同说“窃”不是“偷”一样的文字游戏。
而且很明显,这句话是对中国国内说的,而不是对美国国内说的。好让我们麻痹然后放松警惕,尤其是给投降派们提供合适的舆论弹药。
今年美国刚通过的《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便是一项专门针对中国的竞争法案,主旨就是要在除热战领域全面的压制中国。人家意识形态斗争的弦可是上的很紧。
《孙子兵法》中便说过“以虞待不虞者胜”,意思便是“以有备攻无备者胜”。
人家给你抵大麻你就直接吃吗?
还记得这个新闻和这张图吗?
日本这种找公知单方面的在中国国内美化和友化日本,而在日本国内,很明显日本并没有去宣传什么中日友好。
这种行为完全可以被定义为战略欺骗。
所以拜登在外交场合对中国说,我们之间就是正常的“竞争”,不是什么“冲突”。但现实是除了热战之外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舆论战全面开打,在美国国内妖魔化中国,把中国定义为敌人。
所以我认为拜登说这话也是对我们在进行战略欺诈,让我们内部某些人对中美关系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其实按我的理解,“竞争”和“冲突”很容易区分。
拿现代的竞技体育做类比最直观,田径类的互不干扰的间接对抗可以理解为“竞争”,象棋、排球、足球之类的不论身体是否有接触的零和博弈直接对抗都可以理解为“冲突”。
“竞争”的双方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下取得自己的成绩,别人的失败并不代表着自己的胜利;
而“冲突”的双方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用智力、体力去碾压对方,对方的失败便是自己的胜利。
玩过dota都知道,贸然上高是很不理智的举动——上高失败的后果,不仅仅是“拆不掉对方的家”而已,而是自己的家也被拆掉。
个人总结的现阶段中美经济体关系:
美国印钞平衡通胀需要进口商品,尤其是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商品,谁能提供廉价产能对他们很重要,印钱可不能当商品使用,没有商品平衡印钞就会推高了通胀,影响执政基础。
我国担心产能过剩引起就业问题,长期需要用政策倾斜的出口导向来维持商品国际竞争力,积累外汇储备购买原材料和能源,谁有消费能力对我们经济体很重要。
所以,现阶段大概率是合作大于分歧。
未来的布局:
但双方又有自己的小算盘,未来美国期待尽快培养下一个劳动力高性价比的区域来供给廉价产能,比如东南亚和南亚次大陆,如果能像日韩那样听话最好。我国则期待建立内外循环来出清产能,长期还期待建立人民币结算体系,我给你商品,你直接给我原材料或者能源,就看中美双方谁更早的不依赖对方。
最后,内循环是产能出清的关键一环,对内分配改革(包括税改)必然会进一步加速。
客观的来说,美国是希望与我们一战的
毕竟在和平竞争中,美国是明显处于劣势的,但是任由我们一步步壮大,这显然是美国看不下去的,那感觉……酸爽。
所以干脆直接梭哈,玩把大的,借着台湾的问题,一战遏制中国发展,或者一战承认中国崛起!
至于谁输谁赢,不可知,因素太多,绝不是军棋推演那么简单,所以不要盲目自信,也不要妄自菲薄。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干好自己的事就好。尤其是沿海城市的,若真有战事,保护好自己和家人,才是应该想的问题。
“不一定是冲突” vs “一定不是冲突”
美股不一定会上涨,中房不一定会上涨。
所以和没说一样。
“历史从不重复自己,但它会押韵。”
我们从西方一战的历史的角度看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来正确的理解拜登的竞争论调。
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时,有政治家预言这将是最后一场大国之间的战争,因为随着战争在现代化和规模化的扩大,已经超越了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所成承受的极限。
当然这个断言毫无预见性,因为你如果不去试试就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
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在此后的时间里,任何一个列强都明白,大国之间的战争是后果严重的,都在竭力避免列强间直接交战,在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爆发前的半个世纪里,所进行的都是列强与小国之间战争,或者代理人战争。
既然所有的列强都在小心翼翼,那么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会爆发?
有人说一次大战是主要是由于英德矛盾引起的,但是从微观上讲恰恰相反,一次大战是由于德奥同盟和法俄同盟之间的矛盾引起的,英国在战争爆发前夕还不太清楚法俄同盟的秘密条款中到底有些什么,德国在史蒂芬计划时还在幻想英国能保持中立。
为什么英德之间最后走上了战争之路,那么这就是一个“竞争”的故事。
18世纪40年代,在全球第一个完成了工业革命之后,英国人志得意满的结束了长达200年的最严密贸易保护政策之后,开始宣传所谓自由贸易的好处。
对此,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嘲弄道,“当一个人已登上了高峰以后,就会把他登高时所使用的那个梯子一脚踢开,免得别人跟着他爬上来。”
按照教科书的说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因为帝国主义因为对于国际市场和原料的竞争达到不可调和的阶段的必然产物,但是这句话说得并不准确,对于市场的竞争仍然可以调和,但是对于原料的竞争却是不可调和。
就连秉承自由贸易的大英帝国,也对殖民地的矿山和土地视为禁脔,严禁外国资本涉足,确保所有的矿产和农副产品都为大英帝国服务。
从生理上来说,我们和5万年前的智人祖先已经几乎没有任何区别,从社会和心理上说也很相近。
那就是除了在个别技术飞跃的时代,可利用的自然资源永远低于人口和经济增长的需要,对于自然资源的竞争是人类社会永恒的命题。
在狩猎采集时代,在温带平原,平均每5平方公里土地才能养活一个人,部落人口增加就需要靠战争去解决问题,从人类完成进化,到农业产生,这个过程持续了4万多年。
到了1万年的时候,开始出现农业,土地的承载能力大大提高,平均每5公顷土地就能供养一个人。但是很快这个世界再次被人类住满,又是长达几千年的农业时代的就是强势国家和民族不断扩大自己生存空间,把失败民族挤到山地和丛林的历史。
元首认为,每一个民族都要为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去战斗,从原则上来说,一点错都没有——他搞错的只是这种战斗的强度和方法。
到了19世纪后半期,欧美列强纷纷完成工业化,对全球原材料的竞争就达到白热化的地步,甚至为了一小块鸟不拉屎的非洲土地,都争得头破血流。
1899开始的布尔战争是英德的关系的转折点,英国打掉了德国占有重要商业利益的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两个布尔人国家,在战争中,英国军舰以支援布尔人为名,强行扣押德国商船,极大的刺激了德国人的民族情绪。
德国海军部长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将军领导的民族主义运动给议会施加了极大的压力,导致了1900年《海军法》的出台,德国决心要建造一支可以挑战英国海权的庞大“公海舰队”。
既然所有的政府都不想打仗,那么为什么最后还是打了起来?
首先,德国在战前的最后十年里,地缘形式急剧恶化了,他们被完全孤立起来,所有的大国都是他直接和潜在的敌人,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人的神经变得极其敏感,容易做出过激的举动。
其次,奥匈帝国和沙皇俄国都面临严重的国内问题,奥匈帝国国内民族矛盾尖锐,捷克人和斯洛伐克等斯拉夫人的独立运动已经威胁到了帝国完整,他们急于扑灭所有斯拉夫民族主义。
沙皇政权更是处于崩溃的边缘,所以即便眼前有一条毒蛇,他也会像溺水者一样伸出手去抓它。
即便以上几点,一战也未必会如现实发生的如此残酷。
德国的施里芬计划虽然没有完成预定目标,但是大体上是成功的,它占领了法国北部的大量重工业区和主要的煤炭产区,极大的重创了法国的军事工业能力。
在这一年中,德国还占东线连续在坦南堡、马祖里湖区、波兰中部、罗斯多次重创俄军,俄军损失近二百万。
如果没有英国的参战,德国在开战后12到18个月内,就能彻底打垮俄国,并且强迫法国坐到谈判桌上。正是因为英国的参战,对法国的经济支持,对德国的海上封锁,才使一战变成一场残酷的消耗战和饥饿战。
而当1914年7月,德军越过比利时边境时,英国政府仍然对是否参战犹豫不决,英国内阁甚至有人提议搞一个全民公投来决定是否参战。
但是后来认为这个建议已经没有必要了,因为所有英国人都群情激昂的要教训德国人。
同样的是德国人也非常热衷于狠揍一下英国佬。
在一次大战前的最后十年里英德两国的民族主义运动都把目标指向了对方,因为“竞争”,他们都觉得互相不共戴天。
这也是为什么一次又一次两国海军裁军谈判都破裂的重要原因,每次两国的舆论都在全力以赴的制造麻烦,破坏任何可以达成的协议。
德国的统治集团完全明白如果能够停止海军竞赛,那么英国就不会缔结1912年的英法协约,德国就不会陷入后来的绝对孤立局面。
而英国精英们也知道,像他们这样一个老大帝国和德国这样年青小伙子对抗是一件危险的举动,双方都有达成妥协,停止海军竞赛的愿望,并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
但是在另一面却在两国的精英集团却不断煽动国内的民族情绪去仇视对方,这种两面派的作法是最终导致英德两国走上战争道路。
为什么双方要采用这种自相矛盾的作法?
从20世纪初的时候,随着交通和通信手段的便利,在英德这样的发达国家里,普通民众的眼界大开的同时,也要求更多非分享社会权利和经济果实。
但是各国的精英阶层并不想对民众做出让步,巩固自己统治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精英们把现在的国家治理的很好,没有必要改变社会架构。
所以英国在面对德国的挑战时,这样对自己的国民说——大英帝国非常强大,想灭谁就就灭谁,不信你们看,我们明天就灭了德国人。
而德国人面对英国的遏制的时候,这样对自己的国民说——德国正在蒸蒸日上,英国正在衰退,德国干掉英国已经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其实两国精英阶级都非常清楚,一旦英德开战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有必须这么做——通过鼓励和放任无知民众那贫瘠心灵里的狂野想象力,来满足巩固统治的需要。
最后他们反而被自己鼓动起来的民族主义绑住了手脚,无法进行正确的外交行动。
最后五个大国的之间基于所谓“理性”的可以预料和控制的竞争和博弈,却往往因为一些小国的举动而失去控制,东亚的日本和巴尔干的塞尔维亚都不满足于做列强的小兄弟,要满足自己的野心。地球实在太小——容纳不了这么多民族的雄心壮志。
现在美国比前一段要好点。
阿富汗撤军很难看,还是撤了,少掉一个失血的窟窿。
防疫很艰难,第三波也过了高峰了。
全球供应链
印度被德尔塔虐了一边,死完了,群体免疫了
越南的死亡人数也下来了。
支持率虽然下来,通胀还很高,股市依然坚挺
从目前的趋势看。
中国二手房停贷,土地流拍,房产税试点授权后,预期大变。
全球两大泡沫,搞不好还是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先崩溃,美国接受资本回流。
现在,美国的形势比前一段好点
印度和越南的疫情过去,可以提供一部分商品缓解通胀。
如果没有新的病毒变种再横扫一遍世界,对中国不太有利。
下一步,如果中国房地产泡沫因为房产税预期崩掉了,银行和金融系统出问题,资本撤出中国回流,美国说话可能会更硬气一些。
中国说话最强硬的时候,是德尔塔疫情肆虐,全球依靠中国生产力的时候。越南都出问题,这个时候美国做了姿态,放了人,有缓和的意思。
但是未来,美国不一定继续缓和,可能会强硬。
现在拜登说不冲突,竞争。
等美国缓过来可能就重新说冲突了。
中国现在国内问题比较多。
不说台湾骚扰,假设短时间内只嘴炮,不动台湾。(普京明确了和中国不是盟友,中国不用动武也能统一,这个味道你仔细品。)
国内要解决输入型通胀,保证民生就有相当难度。
疫情好起来,从印度越南回流回来的订单走了以后,就业和过剩产能又需要解决。
房产地这个泡沫真要刺破,要冲击好几个行业,废掉地方政府卖地收入
会有地方财政紧张或者地方债继续爆棚。
房地产带来的金融风险,资本流出都够喝一壶的。
中国未来一段时间,能保证国内平稳,就是不小的挑战。
拜登目前看还是缓和派。在形势尚可的时候,峰会把对抗的势头降温,合作谈好,关税取消有利于中国解决问题。
拖下去,等国内越来越困难,美国缓过气来,再谈条件可能会苛刻。
说点儿大家不爱听的,如果是从中国自身利益的角度,我不怕中美之间爆发热战,反而怕中美之间展开冷战。
要了解中美的竞争,首先得了解中美竞争的本质是什么,而不是看了个新闻就急急忙忙去做些个“阅读理解”。
如果说“冷战”是发展模式和意识形态之争,那么现在的“大国争霸”(中美之争),实际上是资本定价权和世界资本中心之争,但日常用文化和民族的名义做假面具掩护着展开。
中美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后者。
新时代的大国强权越发隐蔽化,以经济方式和文化方式展开,从直接占据领土开展殖民教育,变成相对柔和一些的“经济援建”“文化输出”和跨境的“归化”,逐渐从把控经济命脉、控制买办代言人,转化为重塑思想精神,实现更根本性的控制。
而这种“控制”的最终目标,是让自身成为世界资本的最优落脚地,可以对全世界“评估”和“定价”。
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的世界……其实不存在着比美国更适合资本落脚的地方。
也就是说,在这个最根本的竞争维度上,对于美国来说,目前尚不存在足够势均力敌的“对手”。
实际上即便是中国的各大公司,也往往都成为了美股市场的“中概股”,反过来,在中国股市上,有多少“美概股”呢?中国富人有不少入籍外国,但入籍中国的外国富人,又有多少呢?
中国需要自身的产能更好地“变现”,而美国需要让自身的利润空间继续维持并扩大。在这一层面,中美经济领域的竞争,可以简单理解为“产量”和“利润”之争。
而中国和美国的军备,仅对彼此来说,与其说是用来真刀真枪格斗的,更接近于是为了“让对方冷静,和自己好好说话”而锻炼的“肌肉”,“武斗”的话,中美之间谁先动手谁先“破相”,用武力逼对方就范的成本过高,且很容易造成不可控的后果。
这就和美苏争霸时一样,“冷战”从头至尾,尽管代理人战争无数,但美苏之间从未真刀真枪在战场上干一架,最后苏联被“不战而屈人之兵”。
所以,仅就中美之间的竞争而言,那种单纯拿着武器性能和军备存量的数据,像挑选手机、平板和汽车时那样对比参数和产量的“分析”,可以停停了。
撕破脸时不得不打的情况,就目前的中美而言,还没有必要。
但要担心的是,美国在中国周边和内部播撒“不安定”的种子的布局。
和美国不一样,中国邻国众多,且强邻多数都有新仇旧恨,或政冷经热,或政热经冷。
而一个时时刻刻“敏感”“不确定”的地区,是不可能成为世界资本根据地的“最优选”的,一旦有个风吹草动,海外资本的“高位套现”,很可能引发不可控的后果。
从促进思想开放到提高生活质量,从调控资本流向到支持科技创新,大国之间的竞争,早已不是单纯的比谁家的坚船利炮多,比谁家的口号响和谁的宣传音量大。
衡量中美之间到底谁在竞争中占上风,最简单的衡量标准,就是看世界资本的流向和世界移民的走向了。
什么时候当“美国梦”的终极形态变成了“从车库白手起家到去中国的证交所敲钟”,什么时候当美国人以移民到中国为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时,那时候,就可以敞亮地说一句:“中国!赢了!”
而要实现这点,市场和思想的有效开放、社会权利和财富的平等,与教育科技的创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决胜兵器”。
拜登前倨后恭,以“保护太晚”始,以“非冲突”止,损害了自己所剩不多的政治公信力。
但这个是最不重要的,因为政治家个人,本来就是随时牺牲的。
比较重要的是,拜登不惜自打脸,也要竭力向我方表明西方的态度,防止我方发生“误判”。
上月27号,CNN爆料,一向温和柔顺的蔡大姐,承认在台有美军特种小分队。24人。
一时之间,舆论大哗。
对于太晚来讲,这个讲话如同“逼宫”,直接朝西方要“名分”——蔡大姐不想做暗室,想要在阳光下取得自己的位置,西方必须给自己承诺和倚靠。
作为蔡大姐,她实在受不了这种暗无天日,没有安全保障,随时担心被“斩首”随时准备跑路的日子了。她就想要一个说法——那种做小三,暗娼,看门狗的日子,我不想做了。
西方必须明确告诉我,你们的底线在哪里?!至少给我一个安全保障吧!
看着电视里面,蔡大姐憔悴且激动到面红的样子,让我意识到,她可能已经被逼到绝路上了。
但是
西方根本不可能给蔡大姐承诺,哪怕最起码的安全保障都欠奉。
因为
这意味着西方与我们的战略摊牌,按王外长的话,这是“掀桌子”“砸锅”的举动。
换句话说,西方根本没有与我摊牌的信心和实力。
太晚一直以来的价值,就是西方向我施压的筹码,通过这张牌,向我开价勒索。
渣男嘛,玩玩可以,但绝不会结婚,因为分手的代价太大了。上一个例子,就是阿富汗,再往前,就是越南。
这就是西方的立场,里面肉眼可见的虚伪和虚弱,他们实在承担不起中美摊牌的后果,他们可以确定,台海冲突一定不会取得理想的结果,甚至最大的可能,是把皇帝的新衣揭开,漏出里面的瘦骨嶙峋。
他们赌一把的勇气都没有,千疮百孔的现实经不起一次真实的检验。
眼下的西方,就像活在滤镜下的美女,她们不敢关掉滤镜,不敢卸妆。
乔碧萝殿下!
蔡大姐所托非人啊!
最重要的是,太晚是现在我们的软肋吗?
早就变了,现在是西方的软肋。
动武。美国在阿富汗折腾20年花两万亿打造的阿富汗民主政府和阿富汗国民军在美军离开、塔利班发起进攻的十天内就土崩瓦解了。而美国对此不闻不问。拜登还说阿富汗有什么政府是阿富汗自己的事,跟美国无关。
为什么?
美国发现阿富汗这个国家实在是没法继续搞下去了,搞下去也是什么都没有。扶植的政府和军队太拉胯。
当年美国给阿富汗两万亿美元,还给了阿军各种先进武器。而台湾呢?基本上都是卖旧武器出去
我相信拜登不希望武力冲突的表态是真心的,毕竟当初马克米利跟中国军方联系肯定也不是个人自作主张而是整个美国领导阶层中的共识。
然而问题在哪?冲突与否很多时候不是领导人所能够自行控制的。我们总以为领导人可以巨细靡遗无所不知的掌控情况——或至少能比绝大多数人理解更多内幕与关键资讯。可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
像《是,大臣》那种外交大臣得靠BBc新闻才知道来访他国国家元首当地发生政变的或许是略有夸张,但是在一个庞大的组织里,哪怕是组织的领导人物,顶多也只能把握大的方向,对于支微末节的事件难以全盘把握。很多时候冲突并非是高层的蓄意谋划,而是一连串突发状况所酿成的危机。就比如当年日本侵华,很多人都觉得日本当局莫名其妙,918后安安静静消化刚抢来的东北地盘不好吗?干嘛要一直追着国民政府不放?
但事实上当时的日本高层的确也是稳健派,不希望继续扩大与中国的冲突(事实上就连九一八事件都不是日本文官政府谋划,而是在少壮派军官独走成功后因极端民族主义高涨而被迫承认)。可文官政府甚至连军方高层都不能真正稳定住中基层军官的冲动,毕竟当九一八事件爆发满洲国成立后,石原莞尔自己功成名就了。这时候他再想对其他少壮派军官说:「我们还是稳健一点吧。」以他的立场又有多少份量呢?于是卢沟桥事件里,石原莞尔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祖国一步步踏入错误的战争之中。
当然,今天的美国尚且不至于沦落到与二战军国主义日本相比的地步。可即使拜登本人不希望扩大与中国的冲突,以美国眼下的政治雰围——他敢对中国说出哪怕一句稍微温和的话吗?他的民调已经够低了,到时候特朗普再来喊一句:「北京拜登。」他还不如干脆直接束手就擒请辞回家算了。
美国与中国武装冲突的可能至少从目前来看是不大的,但缓和两国的政治关系?反正我个人是不看好的。总而言之,真打仗,美国的政客们或许没这胆子——但借着「可能打仗」、「扩大与中国冲突」的名义来抬高选情的胆子,美国的政客们不但有而且还很大。
假如中国人要打统一战争关你美国什么事要拿世界大战相威胁?莫名其妙!
美国一想,为呆湾直接国家对抗大打特打奔着核战打确实不划算,但是又不能示弱白白失去西太平洋格局让中国得意,怎么办呢?
五角大楼发来一计“要不我们也组织美国国民志愿军不以国家名义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