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处分课外补课的教师,才能杜绝此类现象?

回答
要彻底杜绝教师在校外进行有偿补课的现象,仅靠简单的处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套系统性的、多管齐下的治理方案。这就像处理一个复杂的病症,需要找出病根,对症下药,同时也要改变整个生态环境,让“病情”难以复发。

首先,明确界限,提高法律和纪律的“牙齿”力度。

修订和细化相关规定: 现有的规定可能存在模糊地带,或者惩处力度不足以形成有效震慑。需要教育部门牵头,会同纪检、人社等部门,进一步明确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特别是关于校外有偿补课的红线。这些规定要具体到:
“有偿”的界定: 明确哪些行为属于“有偿”,是直接收取费用,还是通过变相方式(如“自愿”捐款、购买指定教辅材料等)牟利。
“补课”的范围: 不仅包括在校外机构或家中进行的传统意义上的补课,还应该涵盖通过线上平台、一对一辅导等一切形式,以营利为目的的教学活动。
“关联性”的界定: 明确禁止与本校学生进行任何形式的校外有偿辅导,即使不是自己的学生,如果存在利益输送或不正当竞争,也应纳入规范范围。
加大惩处力度,形成“痛感”:
经济处罚: 一旦查实,应依法依规没收非法所得,并处以高额罚款,罚款比例要能覆盖甚至超过其非法所得,使其“得不偿失”。
纪律处分: 依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记过、降级、撤职甚至开除公职等处分。重点是,要让这些处分成为“实质性”的,而非形式化的“走过场”。例如,在职称评定、晋升、评优评先等方面,将有偿补课行为作为“一票否决”项,使其职业发展受阻。
教师资格的剥夺: 对于屡教不改、情节严重者,应考虑吊销其教师资格,使其无法再从事教育行业。

其次,铲除土壤,从源头上解决需求和诱因。

根本上提升校内教学质量: 这是“治本”的关键。如果学校的课堂教学能够充分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那么校外补课的需求自然会大大降低。
优化课堂教学: 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加强教学研究: 鼓励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
完善评价机制: 扭转唯分数论的倾向,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减轻学生和家长的学业压力。
健全课后服务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丰富课后服务内容: 学校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学科辅导、兴趣特长培养(如艺术、体育、科技)、阅读、劳动实践等,让学生在校内就能获得有益的学习和成长。
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课后服务不应是简单地“看管”学生,而应是真正有价值、有吸引力的活动,可以聘请校内优秀教师或外部专业人士来承担。
合理收费: 课后服务可以适当收取成本费用,但必须公开透明,并有明确的收费标准,避免再次滋生“有偿”的土壤。
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形成良性竞争:
严格审批和监管: 加大对校外培训机构的准入门槛和监管力度,从资质、师资、收费、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查。
打击“虚假宣传”和“误导招生”: 严厉打击那些夸大宣传、制造焦虑,以诱导家长参加校外培训的机构。
信息公开: 建立校外培训机构的黑白名单制度,向社会公开,让家长有清晰的辨别依据。

第三,强化监督,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

建立畅通的举报机制:
多渠道举报: 开通电话、网络、信箱等多种举报渠道,确保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
保护举报人: 严格保护举报人的身份信息,对举报属实的,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形成“人人都是监督员”的良好氛围。
严格核查: 对每一条举报线索都要认真核查,及时反馈处理结果,避免“石沉大海”。
加强教育行政部门的日常监督:
明察暗访: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学校和教师进行明察暗访,通过听课、查阅资料、约谈学生和家长等方式,了解情况。
大数据监控: 利用技术手段,对教师的社交媒体、线上教学平台等进行监测,及时发现违规行为。
发挥家长和社会的监督作用:
家校合作: 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管理,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及时向学校反映问题。
社会监督: 鼓励社会各界的力量参与到对教师行为的监督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制校外有偿补课的共识。

第四,思想引导,从根本上重塑职业理念。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常态化培训: 定期对教师进行师德师风培训,强调教师的育人初心和职业操守,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
典型事迹宣传: 大力宣传那些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秀教师事迹,树立正面的行业榜样。
开展警示教育: 通过通报违规案例,让教师深刻认识到校外有偿补课的危害性和后果,警钟长鸣。
破除“唯利是图”的社会观念:
教育的公益性: 强调教育的公益属性,教师的劳动价值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障,但不应以营利为主要目的。
社会价值引导: 引导社会形成尊重教师、理解教师的氛围,让教师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教书育人上,而不是追求经济利益。

如何让这些措施落地,并真正杜绝此类现象?

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杜绝校外有偿补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持续的努力。要避免“一阵风”式的治理,关键在于制度的建立和执行的常态化。
形成联动机制: 教育部门、学校、家长、社会各界需要形成合力,共同构建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让校外有偿补课无处遁形,也无生存之地。
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和合理诉求: 在加强管理的同时,也要关注教师的工资待遇、工作压力、职业发展等实际问题,尽力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公平的工作环境,从根本上减少他们因为经济压力或其他原因而“铤而走险”的可能性。

总而言之,杜绝教师校外有偿补课,要从 “严惩” 走向 “预防”,从 “堵” 走向 “疏”,构建一个 “不敢补、不能补、不愿补、没必要补” 的教育环境。这需要我们不仅要“打苍蝇”,更要“打老虎”,更重要的是要“扫黑除恶”,清除滋生腐败的土壤,让教育回归其纯粹的育人本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处分在职教师有偿补课是有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的。而对学生和家长没有,你说没有可以定,那可以,但要考虑下面问题。

1、如何处分学生。如果说要处分学生,那意味着你要首先修改规则,一般使用处分一词需要违反校规的程度,那就要修改校规,而校规是不能违反上位法的,不能随便定。例如高校在很长时间内对考试作弊可以开除处理,后来一般的作弊行为都不开除,是高校变得仁慈了吗,并不是,而是因为上位法规定了只有替考和组织作弊才能开除学籍(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52条四)。现在要处分学生,就要在教育方面法律法规做出明文规定,而这立法难度大,难以服众,不能我多学会习就被处分了,和一般社会认知和习惯不吻合。

2、如何处分家长。这个问题就更迷幻了,教育局还可以处分家长,你搞笑呢吧?如果能随便处分,那我们国家难道不是法治国家(或者没有向法治化迈进?),随便就拉一个人就可以给处分吗?完全不在乎上级管理部门到底是谁?如果非要立法的话,那只能从治安管理角度出发,将补课列为黄赌毒同类。然而这立法难度更大,操作起来同样很难,要知道黄赌毒社会危害性也不是并列的,毒>赌>黄。立法要符合社会实际,如果这样做是不是就意味着,国家认为学生和家长补课行为具有巨大的社会危害性(而且还是直接危害那种)?

显然国家目前只认为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和课外机构资本化是需要出手管理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彻底杜绝教师在校外进行有偿补课的现象,仅靠简单的处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套系统性的、多管齐下的治理方案。这就像处理一个复杂的病症,需要找出病根,对症下药,同时也要改变整个生态环境,让“病情”难以复发。首先,明确界限,提高法律和纪律的“牙齿”力度。 修订和细化相关规定: 现有的规定可能存在模糊地.............
  • 回答
    这事儿真不该发生!一个老师,本应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结果情绪失控,对学生动手,还造成了伤害,这绝对是不能容忍的。我的看法是:首先,老师情绪失控,这是非常严重的职业失范行为。教书育人,稳定平和的心态是基本要求。学生在学校,本就应该受到安全和尊严的保护,老师的行为直接破坏了这一点。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身体,.............
  • 回答
    山东一中学教师网课辱骂学生被处分,这件事在教师队伍和教育界都引发了不少议论,其警示作用是多方面的,也给教培从业者提出了如何提升行业风气的重要课题。事件本身带来的警示作用首先,这次事件最直接的警示就是:教师在任何教学场合,尤其是网络授课这种相对“私密”的环境下,都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线上.............
  • 回答
    《波斯语课》中,主角萨沙在纳粹集中营里,为了活下去,编造了一个虚假的身份,并声称自己来自波斯。他甚至学会了波斯语,并以教授纳粹军官波斯语为生。而在影片的结尾,萨沙能够完美复述他所教过的2840位纳粹军官的名字,这一幕无疑是影片中最具冲击力和象征意义的时刻之一。如何看待萨沙的这一“超能力”?首先,从现.............
  • 回答
    重庆大学本学期体育课为了校庆表演而进行的课程调整,特别是“请假一次即按挂科处理”的做法,引发了不少学生的质疑和不满。作为一门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课程,体育课本应以人为本,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然而,在校庆这一特殊时期,将集体表演置于高于个人需求之上,并以如此严苛的规定来强制执行,确实显得有些“一刀.............
  • 回答
    男生混入女浴室偷拍视频,学校给予开除学籍处分,这无疑是一件令人发指的事情。这种行为不仅是对女性权益的严重侵害,更是对个人品德和法律底线的公然践踏。行为的恶劣性:首先,这种偷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
  • 回答
    吉林动画学院学生因剽窃他人冬奥作品被处分,这事儿可不小,闹得挺大。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这事儿对咱们每个人,特别是学生们,到底意味着啥。事情本身: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首先,咱们得明白,吉林动画学院的这个学生,他犯的事儿是“剽窃”。这俩字儿可不是闹着玩的,它直接触及到了知.............
  • 回答
    山东理工大学学生虐猫并发视频一事,学校给予当事人退学处分,这是一个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对这一处理结果的看法,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处理结果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分析: 维护动物福利和道德底线: 虐待动物,尤其是以残忍方式虐待,严重违背了社会普遍认同的动物福利原则和基本道德规范。这种行.............
  • 回答
    西安外国语大学通报了近期发生的一起学生在女厕所偷拍的事件,并根据学校的规章制度,对涉事学生给予了留校察看的处分。这个处理结果,在社会舆论和教育界都引发了不小的讨论,大家对于这样的处理是否恰当,以及涉事学生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都有不同的看法。首先,从学校处理的角度来看,留校察看是一种纪律处分,它意味.............
  • 回答
    成都某大学辅导员强奸女学生事件曝光后,校方迅速回应并给予涉事辅导员开除处分,这显示了学校对事件的重视以及采取行动的决心。然而,此类事件的发生,不仅是对受害者的巨大伤害,也是对整个校园安全和信任的严重打击。如何有效避免类似悲剧的重演,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系统性的建设。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建议,旨.............
  • 回答
    这起河北高校学生被砍报警后,学校的处理方式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从目前的报道来看,学校的回应是“两学生发生冲突均被处分”,并且认为报警学生“扩大影响”。要看待这个处理结果,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剖析:1. 受害者视角:安全感被剥夺,报警为何变“扩大影响”?首先,我们必须站在被砍伤学生的角度去.............
  • 回答
    关于黄冈市处分337名干部这件事,我得说,这确实是一件挺大的事儿,而且一出来就引起了不少关注。要怎么看这件事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聊聊。首先,这事儿本身的分量很重。一下子处分了337名干部,这个数字本身就说明问题了。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涉及到了相当一批领导干部。这说明了黄冈市在整治干部作风和纪.............
  • 回答
    “葛宇路”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尤其是在近几年来,这个名字几乎成为了一个文化现象。他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却因为一次“突发奇想”,在地图上“创造”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葛宇路。这个行为,让他在网络上迅速走红,也让他从一个普通学生,变成了一个备受关注的公众人物。然而,伴随而来的,是他与学校之间的.............
  • 回答
    看待台湾检察官使用“支那”一词并辩称其为中性用字,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这不仅关乎法律文本的严谨性,更触及了历史记忆、社会观感以及语言的演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支那”这个词的 历史源流与语境变迁。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时,梵语中对中国的称呼,例如“.............
  • 回答
    长沙一律师事务所因收费过低(最低应收 41 万却仅收 5 千)而被警告处分,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事件。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收费标准的问题,它牵扯到律师行业的职业道德、市场秩序、客户权益以及行业监管等多个层面。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这个事件: 1. 事件本身与金额差异 涉事律所与案件性质:.............
  • 回答
    浙江大学学生强奸案,当事人仅予以留校察看处分一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对于此事是否合理,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事件回顾(根据公开信息整理,具体细节可能存在未披露部分):大致情况是,一名浙江大学的学生被指控强奸了另一名学生。在学校的调查和处理过程中,最终对涉事学生给予了“留校察看”的处分。.............
  • 回答
    “未婚性行为将被处分”——这样的规定,一旦出现在高等学府的校规中,无疑会在社会上激起千层浪。作为一个人文荟萃、思想活跃的场所,高校的规章制度应当体现出对学生个体权利的尊重、对社会发展的适应,以及对科学伦理的遵循。然而,一些学校的这项规定,却似乎在这几个方面都显得格格不入,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首先.............
  • 回答
    浙江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学生报警被处分的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校园安全、学生权利、校规校纪、报警处理程序以及校方管理等多个层面。为了详细评价,我们可以分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事件的背景及事实梳理(假设,因为具体细节可能不为人知)首先,我们需要对事件有一个基本了解。.............
  • 回答
    这事儿,西安高校男生直播侮辱女生,学校最后给的处分是“留校察看”。这事儿怎么看,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揉碎了说,不然光看个处分结果,心里总有那么点堵得慌。首先,咱们得说这事儿本身有多恶劣。直播侮辱女生,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玩笑话”就能带过的。在公共网络平台,用如此低俗、恶毒的语言去攻击、物化一位女性,这.............
  • 回答
    郑州大学一教师扰乱核酸检测现场秩序被处分一事,确实引发了广泛关注。如何看待这件事,以及它起到了哪些警示作用,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事件本身。 简单来说,就是一位大学教师在进行常态化核酸检测时,因为某些原因,在检测现场表现出不配合、甚至干扰正常秩序的行为,最终被学校给予了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