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经历过一次,差点被送走。
那是我服用头孢后停药的第三天,我和女友一起吃烤串就啤酒,两个人才喝了四箱淡爽。
在电线杆底下格式化了小狗的尿迹之后,女友借着酒兴,穿上我的大裤衩老头衫,站在胡同口,众目睽睽之下演练了一套少林醉拳。
我拍手喝彩,这就是传说中的武术牛杂症!
但我却忘了给女友拍视频。
女友急了眼,趁我不备伸出玉指就是一记千年杀,紧接一招5255B的猴子偷桃。
我当时就跪了,并表示胸很闷,头很晕。
女友就破口大骂我没良心,指责我想讹她。
我有口难言,喘不上来气。还没等女友的拳头落在脸上,我就一头攮进了她的怀里,不省人事。
后来,我就知道了真相,这是吃头孢喝酒的危害——双硫仑样反应。
我还知道了,为什么我的脸半个月之后才消肿?
真相就是,我昏过去之后,女友又在我脸上补了三拳。
有朋友问我,5255B的猴子偷桃是怎么回事?
这很专业。
5代表转体。
2代表向后。
B代表屈体。
所以,5255B就是:猴子转体向后,再转体,转体,然后屈体偷桃。
喝酒+头孢,基本等于喝酒上脸plus+
前面的高赞回答已经说得很详细了。
喝酒之后,酒精转化需要两步。
第一步就是酒精(乙醇)转化成乙醛,作用酶是乙醇脱氢酶;第二步是乙醛转化成乙酸,作用酶是乙醛脱氢酶 2。
人由于先天基因不同,会导致某些酶不足。
比如,如果第一步中需要的乙醇脱氢酶不足,表现出来就是一杯倒,容易断片儿,容易发酒疯,酒量奇差;如果第二步中的乙醛脱氢酶 2不足,身体就会积累浓度较高的乙醛,皮肤黏膜血管扩张,具体变现就是脸红,俗称上脸。
头孢就是抑制了乙醛像乙酸的转化,形成一种类似上脸的后果。
一般情况下还真不至于到直接把人送走的情况。
不过,对于这个事件,我的感慨是,现在的年轻人,得是躺平、佛系到了什么程度才会选择用喝酒+头孢的方式轻生…
这就好像对阎王说,酒我干了,头孢我也吃了,躺平了,你爱收不收吧。
头孢配酒,其实并没有到喝完就走的地步。
虽然关于头孢配酒的用药安全知识能通过段子得到广泛传播是好事,但如果要深究背后的机理,可并不是现在网上传得那么绝对。
确实,头孢配酒会引发一系列医学上成为“双硫仑样反应”的极度不适,进而危及我们的生命安全
正常情况下,酒精进入人体后,绝大多数通过肝脏代谢,少部分通过呼吸、汗液、尿液排出。肝脏分解酒精主要分为三个步骤:1.乙醇脱氢酶将酒精分解为乙醛;2.乙醛脱氢酶将乙醛分解为乙酸;3.乙酸又被人体转化为能量,最后分解成为水和二氧化碳[1]。
单论双硫仑,实际上是一种戒酒药,作用机制是药物阻断了体内乙醇的代谢中间产物乙醛的继续代谢,造成体内乙醛蓄积,可产生一系列令人不快的症状,即所谓的双硫仑反应,以此达到戒酒的目的。部分头孢菌素具有与双硫仑相似的作用,用药后若饮酒,可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气喘心慌等),甚至可导致患者猝死[2]。
大量的动物实验和志愿者试验表明,通常都含有甲基四唑硫醇(Methyl-tetrazolethiol,MTT)侧链的头孢菌素才能够引起双硫仑样反应,如头孢唑啉、头孢孟多、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甲肟、头孢匹胺等药物为主。并且,以头孢哌酮致双硫仑样反应的报告最多、最敏感[3]。
另外也有临床试验表明,如果接受如不含MTT侧链的头孢匹罗、头孢唑肟,则未出现双硫仑样的症状和体征,并且血液中乙醇和乙醛的浓度没有变化[4]。
但还需要注意的是含有咪唑基团的药物和部分其他药物也能引起双硫仑样反应,如甲硝唑(牙周炎等牙痛就诊时常见)、替硝唑、异烟肼、复方磺胺甲噁唑、氯霉素、灰黄霉素、呋喃唑酮等。
即使有双硫仑反应,也是看剂量,得到达一定的血药浓度才会引起反应
上面我们说过这些药物可以与体内的乙醛脱氢酶结合,使得乙醛在体内堆积,产生各种各样的不适症状,那么研究双硫仑的反应程度,自然也是看药物和乙醛脱氢酶活性抑制作用。
早在1987年,CHIAKI KAMEI等人就拿8种头孢烯类化合物的乙醛脱氢酶活性抑制作用与双硫仑做过对比。相比双硫仑对醛脱氢酶产生不可逆性灭活,只需要10-8M浓度的双硫仑就显示出明显醛脱氢酶活性的抑制不同,头孢菌素对该酶活性的抑制是可逆性的,就拿抑制作用最强的头孢哌酮来说,也需要10-4M浓度才会显示抑制作用,两者相差4到5个数量级(万到10万倍)[5]。
当然,出现双硫仑反应也与停药后的间隔时间成正比。
如果大剂量连续使用双硫仑,体内乙醛脱氢酶可以被完全灭活,直到15天后新的酶被制造出来。而有研究表明,服用头孢类抗菌药后,4~5天后,乙醛脱氢酶就能恢复,所以,一周后饮酒基本是安全的[6]。
因此,「头孢配酒,喝完就走」,是一个一刀切式的警示语,相当于家长们对孩子说,不要吃陌生人给的糖。细究的话肯定有纰漏,但我觉得还是值得推广。
而且即使抛开无关头孢的情况来讲,服药期间不饮酒的有利因素还是多的。
例如喝酒容易脱水,而以水代酒,可以促进药物吸收,提高血药浓度,增强抗菌效果,又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避免因局部药物浓度过大而刺激性增大,导致胃部溃烂等不良反应,减轻肝脏、肾脏的一定负担。
所以,服药期间确实不建议喝酒,并不都因为头孢的相互作用。
因此,「头孢配酒,喝完就走」是一个好的科普段子,但可不能作为轻生的手段来开玩笑。
如果你非要用头孢这个段子,我建议用在劝酒的时候,可以说是除了「对酒精过敏」外,相当实用的挡酒理由~
「头孢配酒喝完就走」及背后的「双硫仑样反应」是中文科普世界里典型的「过度科普」。反正也不用动脑子,随便复制粘贴一堆可能与酒精产生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就是科普了,就能唬住人了。
双硫仑样反应确实存在,但没有那么严重,最多只是一种不适感。甚至可以利用这种不适感,产生一种阻止饮酒的手段,也就是口服专门的双硫仑药物,让你喝酒后难受,从而阻止喝酒。
正牌的双硫仑药物都能用给喝酒的人,让他不舒服而戒酒,这就说明这种反应是相对安全可控的,虽然肯定不舒服不想感受,但也到不了危及生命的程度,别说那些只是因为药物类似结构也能出现反应的头孢等药物了。甚至分析现有文献,寥寥几个怀疑药物跟酒精发生双硫仑猝死的病例,均不能严格证明是确实是双硫仑反应导致患者的死亡。
从安全的角度,药物说明书里添加这部分说明很正确,告诉大家确实有可能因为喝酒让你不舒服,但当下已经越说越玄乎,出现了很多都市传说,大家把双硫仑样反应当成了致死利器,好像喝酒一吃头孢就能见风倒。这种想用这种方式自杀的有,背后还有更多吃药后的过度处理,做了不必要的洗胃等有创处理。
过度科普在哪儿都有,也不是这一件事儿上。其实吧,这也不是没有好处,比如就把很多人吓到不敢喝酒,或者可以拿来做挡酒的借口,也不算是坏事。但是建立在虚假基础上的优点能算优点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