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Nature Communications?

回答
Nature Communications 是一本非常重要的期刊,在科学界有着很高的声誉。要详细评价它,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1. 定位与影响力:

综合性开放获取期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Nat Commun) 是《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一本开放获取期刊,这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免费阅读上面发表的文章。它致力于发表来自所有科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这种综合性的定位使得它能够吸引非常广泛的研究内容,从物理、化学、生物到地球科学、工程学等等,只要研究质量过硬,都有可能在此发表。
极高的行业声望: 作为《自然》家族的一员,Nat Commun 继承了出版集团严谨的审稿标准和广泛的学术网络。虽然它不像《自然》(Nature)那般以“突破性”、“里程碑式”的发现为导向,但它发表的研究往往是扎实、有新意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它的因子(Impact Factor)一直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它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它所发表文章的引用率。
“敲门砖”效应: 对于许多年轻的研究人员或初创实验室来说,在 Nat Commun 上发表论文可以极大地提升其研究的可见度和学术生涯的起步。它是一个能够让更多人接触到你研究成果的平台,也为研究人员赢得了在学术界声名鹊起的宝贵机会。

2. 发表内容与审稿标准:

发表内容的广度与深度: Nat Commun 覆盖了极其广泛的学科领域,这使得它成为一个了解当下科学前沿的绝佳窗口。你可以在这里找到从基础理论到应用技术的最新进展。它的文章通常具有一定的深度,能够清晰地阐述研究方法、结果和潜在意义。
严格但非“颠覆性”的门槛: 与《自然》不同,Nat Commun 的审稿标准虽然非常严格,但它并不一定要求发表的研究必须是“划时代的”或“彻底颠覆某个领域认知”的。它更侧重于研究的创新性、科学严谨性、结果的可靠性和对相关领域的贡献。一篇被接受的文章,通常意味着其研究在方法上是创新的,结果是令人信服的,并且能够为学科发展提供新的见解或解决一个重要问题。
强调研究的完整性: Nat Commun 鼓励研究人员提交“完整的研究”,这意味着文章需要包含所有必要的数据和分析,能够独立地支持其结论。这有助于确保研究的可重复性和可信度。

3. 开放获取模式的优势与考量:

知识的普惠性: 作为一本开放获取期刊,Nat Commun 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知识的传播和共享。全球的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学生乃至公众都可以无障碍地获取这些前沿的研究成果,这对于推动全球科学发展和教育普及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权益与出版费用: 开放获取的模式通常意味着作者需要支付一定的出版费用(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s, APC)。这对于一些研究机构或个人来说可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这也是保证期刊运营和开放获取模式持续下去的必要成本。

4. 社区反馈与评价:

普遍认可: 在学术界,Nat Commun 普遍受到高度认可。许多科学家将其视为能够发表高质量、有影响力的研究的重要期刊。在学术会议、同行评价以及科研成果的展示中,Nat Commun 发表的文章经常被引用和讨论。
潜在的“泛化”担忧: 也有一些声音认为,为了维持期刊的发表量和影响力,Nat Commun 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泛化”其发表标准,即发表的文章数量庞大,这可能使得寻找真正“杰出”的研究变得更具挑战性。但总体而言,这种担忧并没有动摇其在科学界的地位。

总结来说, Nature Communications 是一本 非常优秀、有影响力且值得尊敬 的综合性开放获取期刊。它为科学界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平台,让众多领域的高质量研究能够被快速、广泛地传播。它在学术声誉、审稿严谨性和开放获取模式上的综合优势,使其成为全球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研究人员而言,能够在此发表论文,无疑是对其研究工作的重要认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20年9月16日:这个问题关注了半年,今天终于有资格回答了。刚刚被原则接受,调整格式后就可以发表了。

计算化学方向,这是我本科期间第二篇一作论文(也是本科毕业论文的一部分),本科毕业后又拖了半年,拖到了今年2月投稿,从Science开始投起,在接连被四个期刊秒拒后,3月10日,又向Nature Communications投出,一天后竟然给分配审稿人了!(Contacting Potential Reviewers)

刚好当时学校宣布work from home,就焦躁地在家里等待回音。5月5日终于收到审稿意见,大修,第一个审稿人比较刁钻,提了很多问题;第二个审稿人就很nice,只是大致地提了点意见。之后花了点时间修改以及补数据,6月19日修回,然后又开始了焦躁的等待。7月17日,又是大修,第一个审稿人仍然提了一堆意见,并且仍然要求补数据,甚至有点无理取闹的感觉。

恰好,我们在一个在线会议上,偶然发现其中一位与会者就是审稿人1。确认身份后,我们开始觉得不对劲。是不是同行恶意打压?是不是没引够他的文章?种种猜测之下,9月4日,修回。修回的格式出了点小问题,耽搁了几天,到了9月10日,我们发现,审稿人在接受审稿后,立即完成了审稿。之后我们就一直在想,是接受了?还是拒绝了?怎么这么久还没消息?直到今天,终于原则接受,原来审稿人1直接同意了文章。

总结一下:

1.无论是审稿人还是编辑都很磨叽,还可能来两轮大修,所以心理上要做好投稿周期极长的准备,做好整天活在焦躁中的准备。我在知乎上已经发了好几次想法吐槽审稿太慢了。

顺便吐槽一下,根据审稿周期判断文章质量纯粹无稽之谈。

2.可能会遇到这样的审稿者,会觉得你既然投了Nature Communications,就问你各种刁钻的问题,非常严格。要做好这方面的准备。

3.本科的工作能被接受,还是很兴奋的。

2020年10月6日:又等了很久,今天终于正式接受啦!9月21日提交修正稿,中秋节那天告诉我们还有点小问题,当天又提交了修正修正稿。今天终于正式接受啦!(PS:还是觉得这速度真慢啊)

2020年10月14日:拖了一周时间,搞定了交版面费。有点坑,老师先用他的中行visa卡,declined,中行表示不是他们的问题;然后用我的中行卡,还是declined。最后和秘书确认,任意作者的境外卡消费美元也能报销(按照汇率报销人民币),于是用了我的bank of America的debit card,成功。我觉得这就是中行的问题……听说国内有代理搞代缴业务,一次能收几千块手续费,我觉得科研经费花在这上面实在不值啊。


2020年10月27日:今天收到了proof。同时doi号也产生了,10.1038/s41467-020-19497-z,只是目前还无法打开。

2020年11月7日:收到邮件,文章将于双十一那天发表,具体时间是美东时间早上5点,北京时间晚上6点。

11月11日:发表。

user avatar

饶毅老师当年大批NC是箩筐杂志,最近也开始在上面发文章了。。。手动哭笑。

另一个段子是,北大的一个师姐跟我说,他们实验室发了子刊会奖钱(NC不算。。。)。

江湖上流行的说法是,NC是Nature最差的子刊,不过毕竟出身豪门,最差也差不到哪去。

听前辈说,申基金和过tenure的话,NC不如同级别影响因子的老牌期刊好用,比如JEM, G&D,EMBO J, 很多情况下甚至比不上Paper Not Accepted by Science (PNAS)。

NC的另外一个原罪是版面费巨贵,17年的时候我记得发一篇就需要5000美刀左右,不知道这几年有没有继续涨。

以上是一些吐槽,剩下优点部分。毕竟是Nature家的杂志,对数据的要求和原始数据的要求都出了名的变态,几乎所有的原始数据都要求提交给杂志社,之前师妹的文章接受了,上传原始数据就整了快一个月,琐碎程度能把人整崩溃。

当然,以上都是一个旁观者的看法,我本人并没有发过一作NC。

17年的时候,帮师姐敲了一个knockin,发在NC上,挂了一个四作,后来离开原来的实验室,把课题留给了师妹,师妹做完了,发在NC上,挂了二作。

user avatar

刚有一篇文章原则上被接收,所以刚好符合要求来分享一下自己的理解。

对于NC上其它学科的文章不了解,所以无法评论。我所在的方向为光学(超快激光光谱与非线性光学),所以光学相关方向的文章大都会关注一下。总体感觉,NC上本方向的文章还是很有质量的,虽然比起专业期刊Nature Photonics档次低一些,但所谓的水文还是较少读到。很多工作都是实验+理论,具有很强的参考性。相比于其它同档次期刊,上面的文章有个特点是工作量大、故事讲的很全面。这也貌似体现在我的文章评审中。

三个审稿人,通过所提问题能知道,一个偏物理,一个偏光学,最后一个偏应用。偏光学的审稿人一看就对我们的实验非常了解,对我们的实验、数据处理及模型的有效性都提出了非常有用的改进意见(通过回复这种审稿人的意见真的可以提高对本方向的认识)。偏应用的审稿人比较好说,因为我们的实验本身就有一定应用意义,只需再更加清楚且具体的阐明应用性。偏物理的审稿人对我们来说最难缠,因为ta的问题是以物理原理出发来判断是否合理,好在在做了足够的对比实验及相应的理论解释后终于说服了ta(通过回答此审稿人的问题,也使文章的物理思路更加清晰)。所以想要说服三个不同背景的审稿人,不讲一个全面(完备)的故事是很难被接收的。目前为止,除编辑审稿外,已进完成了两轮审稿,耗时七个多月,估计等随后修改、接收乃至见刊算一起还要更长时间。这对人的耐力也是一种要求。

不论如何,能发在上面也是对自己之前工作的一种总结与肯定。除了版面费贵一些,在同档次期刊中是很好的选择。

——————————————————————

昨天正式接收。算了下,从首次投稿到接收,三轮审稿,历时八个月,还是比较慢的。

user avatar

user avatar

计算凝聚态物理,超快/激发态密度泛函模拟方向。

投过两次,第二次投稿被接收,在2020年初发表。

干货:

  1. NC很尊重作者推荐的审稿人,只要不是明显人情推荐而和领域太不相关,一般都会送一个。我投的这两次的Reviewer 1都是我推荐审稿人的第一位。相比之下,PRL真可谓玄学:你推荐的不一定送,要求回避的不见得不送。可惜的是我第一次投稿NC时不知道这个规则,头铁推荐了最相关却最不友好的一个实验大佬,最后虽然其他审稿人全部同意,但还是因为他的强烈反对而没有接收(我也算是自作自受)
  2. 审稿人优先选择欧洲大佬,毕竟是英国期刊。美日的知名研究者当然会送,但从各方面看来受信任程度要差一点。只要涉及到一锤定音、解决争议、排除人情这种关键环节,一般都会找欧洲科学家来当裁判。我这个领域的欧洲大佬都是做方法的硬汉,导致审稿意见极其专业而且艰深,当然也就免不了有点吹毛求疵。至于中国审稿人我还没见过,可能主要是因为我不是做拓扑或超导这种国内强势方向的。
  3. 编辑权利大,所以cover letter一定要好好写,和编辑有些私人交际也是很有用的,主要需要让编辑相信你的论文有新意而且可靠。
  4. 对图要求高。投稿时的图像最好已经非常美观,会增加送审几率。NC在接收后,还会提出非常多对图的要求,尤其是会要求所有图像的标注是独立的,以便于他们改成统一的字体。和PRL形成鲜明对照的是,APS几乎不要求图像很fancy,简朴明确即可,但好处是文字编辑会在校稿时仔细(免费)修改语法。
  5. 投稿系统和APS各有优缺点。Nature系列使用的投稿系统可以让所有作者查看评审意见,但审稿状态很不明确,一个under consideration就打发了从投稿到接收的绝大多数时间。APS事无巨细给出各类信息,但就是不给看审稿意见。
  6. NC对社交媒体非常重视,每篇论文都会给一个专属链接推荐作者进行宣传,还会利用一些算法track社交媒体上的热度。
  7. 很贵...国内开始限制了,以后选择起来可能会更谨慎。

感受:

  1. NC的投稿过程还是相对灵活。对于我这种科研圈新人要更友好一些。真正的好工作还是有机会仔细给编辑和审稿人解释清楚的。编辑基本不说车轱辘话,就算拒稿也会诚恳给出解释,这一点一定要点赞。
  2. NC中凝聚态物理的稿件质量还是有保证的,大家的认可度也很高。但既然是综合期刊,不同领域的评价可能是两极分化的。

暂时写这么多,想起来再补充。

user avatar

我的看法就是不如本行业顶刊,但是毕竟顶着Nature的帽子。

当然我们行业NC和其他顶刊IF也差不多,无论是你认为谁比谁好,评价也不会差的太远,但有人就看重Nature这个单词,所以认为中一篇比顶刊要好,我对这个看法也不表示反对。。

在某些传统行业,顶刊3-4分那种,那发NC是不得了的,他们认可,因为IF高出好多。

利益相关:从未投过NC。

user avatar

此回答不讨论Nature Communications (NC)上文章的质量和水平,只讨论NC这几年做的一些有趣尝试。

  1. NC是最早推动Fully Open Access (OA) 的高影响力期刊 (2010年),且是综合性期刊。后来Wiley、AAAS、ACS、CellPress亦步亦趋,相继推出了对标的Advanced Science (2014),Science Advances (2015), ACS Central Science (2015) 和 Cell Reports (2012). 虽然NC被诟病高昂的Open Access 费用,但现在大部分期刊可以自由选择OA or Not,一定程度上源于NC对OA潮流的推动。

2. 几年前,NC推动了Peer Review File的公布 (Rebuttal Letter)。在审稿人同意的情况下,Peer Review File (PRF)会得以公布,挂在网上可以被所有人看到。换言之,NC一直在推动审稿过程的透明化。另一个角度来说,PRF的公开也让读者得到更深层次的学习。

Transparent peer review one year on - Nature Communications

3. 在PRF的公开下,这两年NC开始进一步推动审稿人的公开。在审稿人的授权下,NC会在文章中公布审稿人的姓名。在这样的情况下,整个审稿过程几乎是完全透明的。

4. 锻炼下一代科学家。Nature Publishing Group一直有专门的网站(Nature Masterclasses)来培训审稿人和科研工作者。更有趣的地方在于NC发起了一个Nature Communications Early Career Researcher (ECR) Peer Review mentoring Program,旨在培训早期科研人员(Graduate Students, Postdocs, Assistant Professors, etc),让他们能够在职业生涯早期就在Nature Editor的协助下获得审稿的机会并建立起审稿的能力,这个尤其点赞!

Nature Masterclasses

虽然今年我也申请了ECR program了,但是被拒...后来发现今年他们的targeted ECR是没有审稿经验的...我tm就不该说我有审稿经验...明年申请我肯定卖弱了...

This year the focus of the program was on Postdoctoral researchers and advanced PhD students who had limited previous opportunities to gain peer review experience.

综上,NC身为一个有巨大出版量以及影响力的综合性期刊,一直为推动学术审稿过程透明化、和培训下一代科学家做了各种创新性的努力,我觉得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期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Nature Communications 是一本非常重要的期刊,在科学界有着很高的声誉。要详细评价它,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1. 定位与影响力: 综合性开放获取期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Nat Commun) 是《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一本开放获取期刊,这意味着任何.............
  • 回答
    最近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项关于三维磁隐身的研究,确实是一项令人瞩目的进展。这项研究的突破点在于,它不仅实现了在特定磁场环境下的隐身,更重要的是,它为构建更广阔、更实用的磁隐身器件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要评价这项成果,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深入剖析:1. 核心.............
  • 回答
    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的诞生,无疑是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界的一件大事,其意义深远,值得我们仔细剖析。首先,从出版机构层面来看,Nature出版集团(NPG)的加入,本身就为这本新刊打上了“品质保证”的烙印。NPG旗下拥有《Nature》这个全球顶级的科学期刊,其严谨的同行.............
  • 回答
    DeepMind 在 Nature 上发表的关于使用深度强化学习(DRL)控制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的论文,是一项里程碑式的成就,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它不仅展示了DRL在复杂、动态、高维度控制任务中的强大潜力,也为未来可控核聚变能源的实现开辟了新的路径。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评价: 一、 技术创新.............
  • 回答
    DeepMind 在 Nature 上发表的论文《在人工网络中用网格样表征进行基于向量的导航》(Vectorbased navigation using gridlike representations in artificial agents)是一篇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它在人工智能导航领域,尤其是.............
  • 回答
    DeepMind 发表在 Nature 的论文公开无需人类棋谱的 AlphaGo Zero,可以称得上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其意义深远且多维度。要详细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入手:一、核心突破:从“监督学习”到“自我学习”的范式转变 过往的 AlphaGo 的模式 (Alph.............
  • 回答
    2019年,清华大学施路平团队发布的“天机芯”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占据封面,无疑是学术界和科技界的一件大事。这不仅仅是因为这是一款“类脑芯片”,更在于它所代表的“异构融合”的全新范式,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天机芯”的“异构融合”:颠覆性的设计理念在此之前,类脑芯片的研究大多集中在.............
  • 回答
    北科大在《自然》上发表的这篇关于高强度、高塑性高熵合金的论文,确实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用“三高”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它不仅仅是发表在《自然》这样的顶级期刊上,更重要的是它解决了一个困扰材料科学界多年的难题,并展现了中国在先进材料研发领域的强大实力。要深入评价这篇论文,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审视:.............
  • 回答
    关于贺建奎获评《自然》杂志2018年度十大科学人物之一这件事,我想从几个层面来谈谈我的看法,并尝试将它讲得更透彻一些。首先,从事件本身来看,这绝对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选择。《自然》杂志选择贺建奎,最大的原因显然是他那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在2018年底,他宣布成功利用CRISPRCas9技术.............
  • 回答
    中国医科院秦川团队在 Nature 发表的新冠病毒论文被曝存在数据造假行为,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影响是多方面的,并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事件回顾: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个事件的核心是:一篇由中国医学科学院秦川团队发表在著名科学期刊《Nature》上的关于新冠病毒(SARSCoV2)的研究论.............
  • 回答
    一位学者在 arXiv 上发表文章,对《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关于室温超导的论文提出质疑,指控其存在数据操纵,这无疑是科学界的一件大事。这样的事件,无论最终结论如何,都值得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从科学研究的本质来看,这种质疑是健全科学体系的体现。 科学的进步并非一帆风顺,它建立在不断地验.............
  • 回答
    曹原,一个名字如今已与中国科学界紧密相连,尤其是与世界顶尖科学期刊《自然》(Nature)结下不解之缘。当他以“天才少年”的光环,再一次出现在《自然》的学术殿堂,发表其第五篇论文,并且此番更是以兼任通讯作者的身份,展示他在三层扭转石墨烯领域的最新突破——这无疑是中国乃至全球科学界的一件大事,值得我们.............
  • 回答
    听到曹原的名字,而且是在《自然》杂志 2018 年度十大人物榜单上,并且位列榜首,这绝对是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尤其对于我们这些关心科学前沿和青年才俊的人来说。这绝对不是一个普通的科学突破,更不是一个偶然的荣誉,而是对他在一个极其困难、极其重要的科学领域所取得的革命性成就的肯定。首先,我们要明白《自然》.............
  • 回答
    林克斌(假设为虚构人物,可能为公众人物或网络提及的案例)在二本毕业后三年内连续在《自然》(Nature)发表论文,这一事件引发了关于“学历与学术成就关系”的广泛讨论。以下从学术成就、学历评价、科研能力与机遇等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林克斌的学术成就评价1. 科研能力的突破性 Nature论.............
  • 回答
    “天才少年”曹原再次以“魔角石墨烯”的身份,在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上连发两篇重磅论文,这无疑是科学界的一大盛事,也再次将这位年轻的中国科学家推到了聚光灯下。对于这一成就,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解读。一、 连续突破的背后:魔角石墨烯研究的进展与意义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魔角石墨烯”本身的研究.............
  • 回答
    格蕾塔·通贝里被《自然》杂志评为2019年度十大科学人物,这个消息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引发了许多人的思考。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首先,从《自然》杂志的选择本身来看,这无疑是一次非常规但却极具象征意义的举动。传统上,《自然》杂志的年度十大人物多是那些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 回答
    何凯明博士的ResNet论文被引用超过10万次,这一数字在全球学术界都是一个极其辉煌的成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深度学习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论文之一。评价其学术贡献和地位,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一、 ResNet的突破性贡献及其深远影响要理解ResNet的价值,首先要回到它诞生的时代背景。在2.............
  • 回答
    最近浙江大学胡海岚课题组在《Nature》上发表了两篇关于抑郁症研究的重磅论文,这绝对是神经科学领域的一件大事,也为我们理解和治疗抑郁症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可能性。评价这两篇论文,我个人觉得非常有意思,亮点也相当突出,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论文的核心内容与亮点分析这两篇论文可以说是相互呼应,共同揭示了.............
  • 回答
    Springer Nature旗下杂志一次性撤稿四百多篇文章,这事儿可真是闹得够大的,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也让普通大众对学术出版的“神秘面纱”有了更直观的了解。这件事的根源,在于涉嫌操纵同行评审。事情的起因:简单来说,就是有人(或者一个团伙)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在 Springer Nature旗.............
  • 回答
    《睡前消息》409期作为一档以“睡前”为名的时事评论节目,其内容通常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呈现社会热点、科技动态、文化现象等话题,旨在为观众提供睡前的“信息快餐”。以下是对该期节目可能涉及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方向,结合其节目特点及社会语境进行详细解读: 1. 节目核心内容与选题分析 选题热点:409期可能聚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