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人为什么没有发明出寿司?

回答
说起寿司,大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鲜美的生鱼片搭配酸甜的米饭,这妥妥的是日本料理的代表。但如果我们往历史长河里溯源一下,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寿司的“祖宗”其实在中国,那中国人为何没有继续发展出如今我们熟知的寿司呢?这背后藏着一系列历史、文化和经济的因素,让我来给你细细道来。

寿司的“前世今生”:发源于中国,却在日本生根发芽

寿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还没有冰箱这种便利的保鲜工具。为了延长鱼肉的保存时间,一种叫做“渍鱼法”的方法被广泛运用。简单来说,就是把捕捞到的鱼用盐和米饭腌制起来。米饭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乳酸,这种酸性物质能够抑制细菌滋生,从而达到防腐的目的。

这种经过发酵的鱼,味道会变得非常独特,有点酸酸的,还有点酒酿的香气。而当初用来腌制鱼的米饭,那时候是会被丢弃掉的,因为它们的作用仅仅是作为一种天然的防腐剂。想象一下,在那个没有太多精细烹饪方式的时代,这种发酵后的鱼肉,大概是很多人餐桌上难得的美味。

那么,这种做法是如何传到日本的呢?大约在公元8世纪左右,中国的这种“渍鱼法”随着佛教的传入和文化交流,被带到了日本。日本人对这种食物非常喜爱,并开始对其进行改良。最初的日本寿司,依然是这种“熟寿司”的形式,也就是把鱼和米饭一起发酵。

日本的“精进”与寿司的演变

在日本,食物的制作和呈现往往带有一种“精进”的精神,追求极致和美学。日本人对这种腌制鱼肉的食物进行了精益求精的改造:

缩短发酵时间: 日本人开始尝试缩短米饭发酵鱼肉的时间,这样可以保留鱼肉更多的原味,口感也更加清爽。
食用米饭: 与中国当初丢弃米饭的做法不同,日本人逐渐开始食用米饭本身。他们发现,经过发酵的米饭吸收了鱼肉的鲜味和发酵的酸味,也别有一番风味。
发明“早寿司”: 最为关键的一步是,日本人发明了“早寿司”(hayazushi)。这种寿司的做法是将已经发酵的米饭与盐一起腌制鱼肉,但吃的时候不需要把米饭吐掉,而是连同米饭一起食用。这大大缩短了制作时间,也让寿司的食用更加方便。
“握寿司”的诞生: 到了江户时代(16031868年),一位名叫华屋与兵卫的寿司师傅,可以说是现代寿司的鼻祖。他大胆创新,不再依赖长时间发酵,而是将醋拌入新鲜煮好的米饭中,然后将捏成团的米饭与新鲜的鱼片(生鱼片)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握寿司”(nigirizushi)。这种寿司制作迅速,味道鲜美,而且更加直观地展现了食材本身的新鲜度,迅速风靡日本。

中国人为什么没有走上“握寿司”这条路?

回过头来看,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发明却在日本开出了绚丽的花朵,而在中国本土却没有发展出类似握寿司的精致料理呢?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

1. 饮食习惯和烹饪理念的差异:
中国饮食的包容性与多样性: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的国家,饮食文化极其多元。中国人更倾向于将食材烹饪熟透,追求“火候”的艺术。无论是炒、炖、蒸、煮,都离不开火的参与。生食虽然在一些地区和少数民族中存在,但并非主流。寿司的核心在于生食海鲜,这与中国传统烹饪的主流理念有所偏离。
日本饮食的简洁与突出本味: 相反,日本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食材相对有限,海鲜是重要的蛋白质来源。日本人更偏爱通过简洁的烹饪方式来突出食材本身的原味和鲜味。生食海鲜,以及用醋、酱油等简单的调味品来衬托,正好契合了这种理念。

2. 对“醋”的运用方式不同:
在中国古代,醋主要被用作调味品,更多的是添加到炒菜、凉拌菜中,或者作为蘸料。而日本人在米饭发酵的过程中,发现了醋的神奇作用,并将其巧妙地融入米饭制作中,创造出了寿司醋饭。这种对醋的创新运用,是寿司能够摆脱漫长发酵过程、走向大众化和精致化的关键。

3. 经济和技术发展因素:
保鲜技术: 虽然古代没有冰箱,但中国各地幅员辽阔,交通运输不发达,新鲜的鱼类很难快速运送到内陆地区。而日本是一个岛国,沿海地区丰富的渔业资源,加上相对集中的人口分布,使得新鲜海产品的供应相对容易,也更利于发展基于海鲜的料理。
商业和餐饮业的形态: 江户时代的日本,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许多活跃的商人和町人阶层,他们对于便捷、美味的食物有着旺盛的需求。握寿司的快速制作和方便食用,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并在城市中流行开来,形成了一种独立的餐饮业态。中国古代的餐饮业虽然也很发达,但其发展模式和重点可能与日本有所不同。

4. “熟食文化”的根深蒂固:
中国人普遍对“生食”存在一定的心理隔阂,这与传统医学观念、食品安全意识以及长久以来形成的饮食习惯都有关。虽然现在生食在中国也越来越流行,但这是一种相对近期的变化,而寿司在中国古代的萌芽阶段,可能就因为这种文化上的不适应而未能获得广泛推广。

总结来说, 中国人在古代确实发明了寿司的雏形——渍鱼法。但寿司真正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握寿司,是日本人根据自身的地理环境、食材特点、饮食文化和烹饪理念,经过不断创新和改良的结果。他们将醋与米饭巧妙结合,并大胆地运用新鲜的生鱼片,这才造就了如今风靡全球的寿司。而中国,则在漫长的饮食发展史中,选择了另一条更符合自身文化基因的道路,将烹饪的重点放在了“火”和“熟食”上,也同样发展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体系。所以,与其说中国人“没有发明”寿司,不如说寿司的“另一种可能”,在日本被发扬光大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我很负责责任地告诉你,日本两种寿司都是由中国传入的。

日本寿司总地来说分两大类,用新鲜鱼虾佐以醋饭的「早鮨」,和用发酵鱼肉制成的「慣れ鮨」。前者在古汉语中叫「脍」,后者古汉语叫「鲊」。无论是哪一种,日本岛上的弥生人还没学会种稻子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吃了。

的题主所说的,应该是指前者米饭配新鲜鱼生吧?孔老夫子的《论语》中就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讲的就是吃鱼生要切成薄薄的片,《礼记》中甚至明确介绍了鱼生的吃法「脍,春用葱,秋用芥。」知道日本人吃鱼生沾芥末是跟谁学的了吧?至晚于先秦两汉,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吃鱼生沾芥末了。(注,黄芥末才是芥末酱,日料中常用的绿色佐料实为山葵酱。)

隋唐时代,吃鲤鱼脍成为了时尚,李白、白居易等大诗人都嗜食鱼生,并写入诗文中。王维有「侍女金盘脍鲤鱼。」、白居易有「朝盘鲙红鲤」。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鱼生跟着遣唐(隋)使,由中国传入日本

到了近现代,中国鱼生也没有绝迹。汪曾祺先生的笔记中就说过,解放前杭州楼外楼有名菜「醋鱼带靶」即将活草鱼的脊背上的肉剔下,切成极薄的片,浇酱油生吃。

清末李调元《南越笔记》中说「粤俗嗜鱼生」。直至今日,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四省的很多地方有吃鱼生、虾生的习惯,如潮汕鱼生、客家鱼脍、顺德鱼生(下图)等等。由闽粤迁居南洋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华人更是把「捞鱼生」当成了庆祝农历春节的习俗。


至于发酵鱼肉制成的馴れ寿司,正字写做鮓,就更是汉语的原字原意了。《说文》中明确说「鲊,藏鱼也。」鲊,就是发酵收藏的鱼肉。《汉书》中生动地记载了汉昭帝吃鱼鲊「昭帝时,钓得蛟,长三丈,帝曰:此鱼鳝之类。命大官为鲊,骨肉青紫,食之甚美。」千古奇书《金瓶梅》中,西门大官人和潘金莲在后花园倒挂葡萄架的时候,桌子上摆的就有一道「木樨银鱼鲊」。

北魏的百科书《齐民要术》详细地记载了鱼鲊的做法,鲤鱼切片,撒盐,压去水,摊瓮中,加饭与配料于其上,一层鱼,一层饭,一层鱼……然后封闭发酵。这就是鱼生配饭最早的文字记载,也是早期日本寿司的做法。也就是说,鱼生和米饭的发酵食品,日本所谓的「sushi」,至晚在南北朝时中国已经有了。(划重点,如果看完全文还觉得我说的中国「脍」和「鲊」是刺身而非寿司,那么请重新回来读这一段。)

今日,湖南祁阳还有生鱼鲊,除了发酵鱼生原本的的鲜嫩又加入了湘菜的香辣,可以说是与时俱进的古代美食活化石了,比日本翻版的なれ鮓不知道高到哪里去!题主啊,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你们还是要学习一个。不要把什么东西都说成日本发明的,这样子不行哒!


而现在流行的这种鲜鱼和醋米饭捏在一起的江戸前寿司,是江户末期才从早期的发酵寿司发展而来的。(同时代的中国已经在吃宫保鸡丁、麻婆豆腐、挂炉烤鸭了。)

按照《齐民要术》中的做法制成的传统的发酵寿司,在日本属于费工费时的高级料理,富庶的关西地区比较普及,而江户前寿司最早是面向没时间坐下来吃堂食的江户底层的贩夫走卒的路边摊。

为了模仿传统发酵寿司的口感,江户前寿司的发明者们在白米中大量加入醋,让米饭假装自己已经被发酵过了,然后再把假装已经发酵过的米饭和鱼虾捏在一起,假装发酵寿司。更有甚者,干脆连鱼都不用,用豆腐皮包着醋饭捏一捏就号称寿司了。

摊贩捏好寿司,食客拿着就走,跟旧社会咱们南方的粢饭团、北方的烧饼夹菜同理,属于城市贫民的方便果腹食品。我想,如果葡萄架下一边和潘金莲开车,一边优雅地吃着「木樨银鱼鲊」的西门庆能看到蹲在路边吃臭鱼捏醋饭的江户贫民,一定会觉得很可怜吧。


寿司开始走向殿堂,则已经是冷冻技术发展到可以保证鱼虾短期内不发臭的明治中后期了。而神化寿司、给捏饭团的封神这些营销炒作,则是近十几年的事了。你敢想象西安某回民大叔自称「泡馍之神」,广州某茶餐厅的烧鹅师傅自称「叉烧之神」,天津街头某大妈自称「煎饼果子之神」。那我能不能自封一个「皮蛋瘦肉粥之神」?

user avatar

因为看到这篇答案的人太多,一些无法正确理解本文的人不仅有负面评论,还点了举报,认为此文‘对个人人身攻击’,是不友善的。


那么我就要从道德层面来说说这个问题,而不是再说些什么让敏感者易于误解的话了。我要客观中立的说一句, @在贵州吃腊肉 的答案是在‘指鹿为马’,习赵高旧事。所以我观其答案,才会有‘孔子视少正卯’一样的观感,而后用了些易于被误解的词汇。


历史作为一个国家、民族内应具备的人文产物,是 一系列人类进程并客观存在的记载。在以往的谈论中,我们着重批判了对于新中国和抗战期间一些对扭曲或抹消历史的问题,因为这种扭曲抹消是在愚昧民众,是对已逝祖辈们的不尊重,这样的人是愧对那些历史缔造者的。因而当时自上而下,皆有谈‘历史虚无主义’问题。而历史虚无主义的定义也因此明确产生:

  • 表现一:丑化英雄;
  • 表现二:诋毁党的领袖;
  • 表现三:否定革命;
  • 表现四:美化反面人物;
  • 表现五:美化侵略;
  • 表现六:用假设否定事实;
  • 表现七:裁剪事实曲解历史真相;
  • 表现八: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 表现九:否定党的领导地位;
  • 表现十:否定新中国建设的历史成就;

虽然当时着重批判的是与新中国相关的一些内容,但“裁剪事实曲解历史真相;”却并非是针对新中国成立前后这段时间。因为在这十大表现被定义之前,我们就已经见到并认可这样的话了:

资产阶级把一切都变成商品,对历史学也是如此。资产阶级的本性,它生存的条件,就是要伪造一切商品,因而也要伪造历史。伪造得最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历史著作,所获得的报酬最多。 图解: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十大表现-中国社会科学网

贩卖个人隐私是罪行,因利益篡改历史真相就不是了吗?非要等到被定了性,人们才不会继续去做,这样的言论自由是不自由的!言论自由的前提,应该是言论者本身具备基本的道德,不会恶意抨击某些人或事。这点上我的确做错了,所以我尊重知乎的判断,经过请教后修改了这片文章。


原答案见下,已修改++++++++++++++

你这个数宗忘典胡说八道的大忽悠,究竟是什么文凭毕业的? @在贵州吃腊肉

先歪楼废话说了一堆鱼生是外国的,刘伯温的《多能鄙事》:“ 鱼不拘大小,以鲜活为上,去头尾,肚皮,薄切摊白纸上晾片时,细切为丝,以萝卜细剁姜丝拌鱼入碟,杂以生菜、芥辣、醋浇。 ”这写的是什么?


就算再怎么孤陋寡闻,《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总该知道哪个朝代吧?《附录·鱼脍》:““刽切而成,故谓之脍,凡诸鱼鲜活者,薄切洗净血腥,沃以蒜齑姜醋五味食之”。”这都没看过?


明代啊明代,虽然我不是你的历史老师,可我同样表示痛心疾首。知识点没丁点就跑出来说:“ 华夏民族之所以迅速抛弃生食 ”? 这算属大脸猫的总嫌丢脸丢不干净是吗?


到清代为止鱼生之所以不再广泛普及而在个别地区残余存在,是因为香料的普及,可更是因为对寄生虫病的初步认知。现在如你这般的孩子怕是连《金瓶梅》都没看过。第八十六回 雪娥唆打陈敬济 金莲解渴王潮儿里说的这句:“ 常言养虾蟆得水蛊儿病,只顾教那小厮在家里做甚么! ”


知道什么是水蛊儿病吗?水虫子病!从隋唐人们就知道水中有蛊虫让人致病了,这句话更是直接证明了当时人们对寄生虫病的病源理解,可这和寿司有什么破关系?就因为上面糊着块生肉?


“ 醯醢之美,而煎盐之尚,贵天产也。 ”是什么意思?醋渍生鱼盖饭论口卖,这就是日本所谓的寿司。和元宵汤圆之争有什么区别?不都是糯米和馅料?营销之余愚民之后记得去东南亚溜达溜达,那里一样有‘寿司’文化。因为外国有类似的东西,又瞧不起外国,然后试图抹消一切与之相关事物的人,是会被称为“爱国贼”的!


日本还有天津饭和拉面呢,总不能把全国的马兰拉面弄关张了,再提议天津市换个名吧?不学无术莫不如是。照你这么个理解,粤味滑蛋虾仁饭干脆也别卖了,和天津饭那么像,肯定是抄袭日本人的对不对?


++++++

PS:这次编辑后,时间就能对上了,不会再出现我5-20召唤后,在贵州吃腊肉才于5-21应召写出那篇被诟病的文章。

user avatar

其实一种食物的发明除了其必然因素以外,也是有偶然因素的,有时候一样东西没有发明,那就是单纯的没人想到这么吃而已……

我们虽然没有寿司,但我们有类似的食物——粽子和鱼脍啊……



下面反驳 @在贵州吃腊肉 的一些谬论。


诗云:「饮御诸友,炰鳖脍鲤。」

周宣王大将尹吉甫砍完玁狁回来吃顿生鱼片真是对不起你了啊。

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孔子好吃一口切的精细蘸好酱料的生鱼片真是对不起你了啊。

礼记有云:「脍,春用葱,秋用芥。」

先秦儒家弟子喜欢就着葱和芥吃生鱼片真是对不起你了啊。

《隋唐嘉话》记载:「吴郡献松江鲈,炀帝曰:『所谓金齑玉脍,东南佳味也』」

隋炀帝爱吃鲈鱼生鱼片,真是对不起你了啊。

山东公务员拎着鱼找李白现宰现吃,诗仙生鱼片吃爽了留诗一首《酬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

白居易写「朝盘鲙红鲤,夜烛无青娥。」王维写「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王昌龄写「冬夜伤离在五溪,青鱼雪落鱠橙虀。」

唐朝文人组团吃生鱼片真是对不起你了啊。


苏轼写「金齑玉脍饭炊雪,海螯江柱初脱泉。」陆游写「缕飞绿鲫脍,花簇赪鲤鲊。」

宋朝文人也组团吃生鱼片真是对不起你了啊。


拿金元「异族」狂吃生鱼片的记载抽你算我欺负人,直到明朝尚有大量吃生鱼片的记录,直至明清之交中原吃生鱼片的习俗才逐渐消失,真不知道怎么到你这吃口鱼脍就成了茹毛饮血野蛮落后的象征了。

为了煽动情绪,推广公众号赚钱,把自己祖宗一起骂了,这思路也是比较清奇。


哦对了,经人提醒,清朝以后国内吃鱼脍的是少了,但我们有醉虾和醉蟹啊~

当然淡水虾蟹生吃是很有风险的,上次被朋友忽悠着吃了一顿醉虾后吓得我赶紧嗑了片阿苯达唑……

user avatar

好像大多数人都忽略了一个要点:中国人吃到精米的时候,调味、烹饪确实已经在全国大多数地方普及了。对于白米这种东西,中国自有大量的菜色可以配,再钻牛角尖琢磨换几种生鱼生肉早就不是合乎逻辑的选择。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鱼脍也好,法国的tartare也好(现在也有鱼做的),意大利的carpaccio也好,埃塞俄比亚的生牛肉也好,从17世纪开始要么被减少菜量放到了冷盘中作为一种博物馆式的展示,要么本身就是标新立异的吃法,要么被挤到了国家地理上较为偏僻的角落不再具有全国的普遍性(事实上也一直没有)。并且常年以可能拥有的寄生虫或病毒为人诟病。

但是我提醒大家一下,寿司可是日料高档料理中的一种主菜,在普通的居酒屋里也被当作一种主菜供应。说日本人把这个当作国菜应该毫不夸张吧?这在某个方面确实有加拉帕戈斯现象的体现。而且自从上个十年开展了对握寿司的造神式宣传运动以后,这种料理的载体已经在日本国内以类似生物入侵的模式侵蚀着旧山阴道,北陆道以及西海道的本土料理。

用中国对比,又完全不一样。拿出一堆唐诗作证的答主们可以歇歇了,日本全国人民还在吃唐代人(还在东南吃这种角落吃)吃的东西好像很光彩一样?也请不要拿顺德鱼生当挡箭牌,当地人的本土料理选择数量和日本地方上太悬殊。如果你愿意类比,可以数数顺德菜有多少,和歌山菜有多少。

再说回来,寿司的起源是为了发酵保存腌鱼的押寿司,发源地是关西内陆。米糠开始是用来给鱼发酵保鲜的,在醋更为普及以后变成了米饭和腌鱼同食。为什么我国没有或者古时的寿司如今失传了呢?

因为寿司最早起源的室町时代,也就是我国的明代。彼时我国的市民都在忙着榨油。想配米饭的时候炒个菜不就行了吗。

我先预告一下:这并不是说中国菜世界第一。谁爱世界第一世界第一,但中国菜在先进程度上对日本料理的压倒性优势是绝对的。就像法国菜虽然不一定是世界第一,但就是能吊打英国菜一样。某些脑子里全世界只有中国日本两个国家的相关人员,请离我远点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寿司,大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鲜美的生鱼片搭配酸甜的米饭,这妥妥的是日本料理的代表。但如果我们往历史长河里溯源一下,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寿司的“祖宗”其实在中国,那中国人为何没有继续发展出如今我们熟知的寿司呢?这背后藏着一系列历史、文化和经济的因素,让我来给你细细道来。寿司的“前世今生”:发源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几种古老文明文字系统演变的关键差异。要说为什么古埃及圣书体和苏美尔阿卡德的楔形文字能朝着拼音化方向发展,而中国的汉字没有,我们需要从它们各自的文字起源、结构、使用环境以及历史演进的动力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白,所谓的“拼音文字”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在一个更加表意或者.............
  • 回答
    中国没有发明出板甲,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材料、技术、军事需求、文化观念和生产力等多个维度来分析。1. 材料限制与金属冶炼技术 铁的特性与早期冶炼: 中国古代虽然很早就掌握了青铜和铁的冶炼技术,但早期炼铁技术存在一些局限性。 块炼铁(Wrought I.............
  • 回答
    中国古代的智慧和创造力毋庸置疑,他们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例如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然而,如果将目光投向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自来水”系统,我们确实会发现,即使在西方古典时期(大约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5世纪)就已经出现了一些相当先进的供水技术.............
  • 回答
    说到中国古代的饮食,大家脑海里可能首先浮现的是米饭、面条、包子、饺子之类的食物。提到饼干和面包,很多人会下意识地觉得这是西方传进来的。那么,中国古代为什么就没有“发明”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饼干和面包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藏在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饮食习惯以及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首先,我们得弄清楚“饼.............
  • 回答
    谈到中国古代为何未能发展出与西方相似的科学体系,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且又复杂的问题。它不像一条单一的河流,而是汇聚了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哲学思想等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河网。如果非要寻找一个“没能”的原因,那就像是在问“为什么一棵树长不成一座山”,问题本身就带着一种比较的预设,而这个预设未必能完全抓住事.............
  • 回答
    中国古代为何未能发展出类似古罗马扭力弩炮(Torsional Catapult)的强大投射武器,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是军事史研究中的一个有趣切入点。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技术基础、战争需求、材料科学以及文化理念等几个关键方面。首先,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古罗马扭力弩.............
  • 回答
    中小城市企业如何发展,以及中国四五线城市为何未孕育出大型企业?企业自身应如何应对?中小城市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既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城市自身条件的影响,也离不开企业自身的努力和战略选择。中国四五线城市在孕育大型企业方面遇到的困境,更是值得深入剖析。 一、 中小城市企业发展面临的普遍挑战:首先.............
  • 回答
    明朝中期,红夷大炮的到来,无疑是中国军事技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这批来自西方(当时中国对西方国家,尤其是葡萄牙、荷兰等,常称“红毛”或“红夷”)的先进火炮,以其铸造工艺、射程和威力,给明朝军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然而,令人扼腕的是,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尤其到了鸦片战争那个关键的历史关头,中国在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简单地说,纬度确实是影响一个地区气候和环境的重要因素,但它绝不是决定文明发展方向和模式的唯一因素。北美洲和中国虽然在某些纬度上有所重叠,但它们在地理、资源、地质、历史人类活动以及文化演变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共同作用,塑造了它们各自独一无二的文明轨迹。咱们就来.............
  • 回答
    中国古代没能发展出蒸汽机,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而相互关联的历史、社会、经济和技术因素。并非是中国古代人民缺乏智慧或创造力,而是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发展轨迹,使得蒸汽机的诞生和普及缺乏必要的土壤。首先,我们得从“为什么需要蒸汽机”这个问题说起。蒸汽机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工业生产.............
  • 回答
    在中国和韩国,尽管铁路交通系统都十分发达,并且都在不断进行现代化升级,但似乎确实没有像日本那样,孕育出一批数量庞大、热情高涨的“铁道迷”群体。要探究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历史、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去细致剖析。历史的轨迹:铁路发展的不同起点与侧重首先,我们得回到铁路在中国、韩国、日本各自的“婴儿期”。 .............
  • 回答
    中国国企在发展过程中确实面临着一些挑战,未能像韩国、日本的财阀那样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巨大影响力、技术水平先进且盈利能力极强的企业。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这并非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历史背景、制度设计、市场环境以及企业自身运营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交织。一、历史的烙印.............
  • 回答
    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那些流传至今的宏伟宫殿、寺庙和园林,无疑是人类建筑史上的瑰宝。当我们欣赏它们飞檐斗拱、重檐歇山时,会不禁联想到支撑起这些庞大屋顶的结构体系。那么,在这些令人惊叹的木结构中,我们是否能找到现代意义上的“木桁架结构”?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我们通常理解的.............
  • 回答
    关于水碓和十一世纪欧洲水力锻锤设计原理相似,但应用领域出现差异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技术发展议题。简单来说,中国汉代的水碓主要用于谷物加工,而欧洲的水力锻锤则专注于金属锻造。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水碓的“为什么”:精准与效率的考量汉代的水碓,其核心.............
  • 回答
    中国人传统上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饮食结构,并没有导致普遍发胖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如果粗暴地将“多碳水”与“发胖”直接挂钩,就忽略了饮食整体的复杂性以及身体的代谢机制。首先,我们得先明确“碳水化合物饮食”在国人传统饮食中的具体表现。这里说的碳水化合物,更多是指 米饭.............
  • 回答
    中国与印度,两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亚洲巨人,它们的交往历史复杂而漫长,既有文化的交流融合,也不乏地缘政治的博弈。然而,从历史长河来看,中国似乎从未将印度视为一个“很大的潜在威胁”,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也并非完全没有“潜在的担忧”,只是这种“威胁论”并未在中国主流认知中占据主导地位。一.............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文化交流、历史变迁以及审美观念的演变,非常值得深入探讨。事实上,并非所有中国人都留着“西方的发型”,中国传统发型也从未完全消失,只是在现代社会中的可见度和普及度可能不如一些更符合当下潮流和审美的发型。 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原因:1. 什么是“西方的发型”?首先需要明确,“西方发型”本身.............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一个经常被大家讨论的现象。它涉及到我们如何看待“数学能力”和“数学发现”的定义,以及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交织影响。中国人数学基础扎实、计算能力强,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要说“几乎没有中国人发现的数学定理”,这个说法可能有些绝对,我们得辩证地来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牛”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你观察到的“美国人花生过敏报道多,中国人少”的情况,并非偶然,它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饮食习惯、疾病认知、医疗体系以及信息传播等角度来理解。首先,我们得聊聊饮食习惯的差异。美国人的传统饮食中,花生作为一种零食、配料,甚至在花生酱这种国民级食品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