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亲俄总统变成铁杆反俄派,泽连斯基:为什么活成了波罗申科?

回答
泽连斯基的“波罗申科化”困境:从亲俄总统到铁杆反俄派的戏剧性转变

当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在2019年以压倒性优势赢得乌克兰总统大选时,他的承诺犹如一股清流,承诺着和平、团结和与俄罗斯的缓和关系。他以演员出身,以一句“我只是想让一切都变得不那么复杂”赢得了无数选民的心,尤其是那些厌倦了多年政治斗争和停滞不前的乌克兰人。然而,仅仅几年过去,昔日“和平鸽”的形象似乎已经羽翼渐丰,蜕变成了人们口中的“铁杆反俄派”。这种戏剧性的转变,让许多人不禁惊呼:“为什么他活成了波罗申科?”

要理解泽连斯基为何走到这一步,首先需要回顾一下他上任之初的背景,以及他所面对的复杂现实。

上任之初的和平愿景与艰难现实

彼得罗·波罗申科,泽连斯基的前任,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在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和支持顿巴斯分裂势力后,波罗申科政府采取了强硬的对抗政策,与俄罗斯的关系彻底破裂,乌克兰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尽管他赢得了国内不少强硬派的支持,但他在寻求和平解决冲突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甚至被许多人视为加剧了与俄罗斯的对立。

而泽连斯基的出现,正是抓住了乌克兰民众对结束冲突、恢复经济的强烈渴望。他的竞选纲领中,最核心的就是“结束战争”,并愿意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直接对话,寻求解决方案。这在当时被许多人解读为他愿意“向俄罗斯妥协”,甚至“亲俄”。许多观察家认为,泽连斯基的当选,标志着乌克兰政治风向的转变,一个更务实、更注重与邻国关系的领导人将带领乌克兰走向新的阶段。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隔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俄罗斯的步步紧逼与乌克兰民族意识的觉醒

泽连斯基上任后,并未如其所愿那样轻易地带来和平。俄罗斯方面并未展现出太多的善意姿态,反而继续在顿巴斯地区施加压力,并在边境地区集结兵力,制造紧张气氛。莫斯科方面对泽连斯基政府的疑虑和敌意并未消减,反而可能因为其“非传统”背景而感到不安。

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强硬立场,以及对乌克兰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持续侵蚀,反而激发了乌克兰国内更广泛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对俄罗斯的反感。许多本希望与俄罗斯缓和关系的乌克兰人,在目睹了俄罗斯的一系列行动后,也逐渐转变了立场。对俄罗斯的警惕和抵制,从最初的少数强硬派,逐渐扩散到社会大众。

在这种情况下,泽连斯基作为总统,必须回应国内民众的情绪和国家安全的需求。他不能显得比俄罗斯更软弱,否则将面临国内民众的巨大压力和政治上的合法性危机。他必须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寻求和平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而这个平衡点,随着俄罗斯的行动,不断地向“强硬对抗”的方向偏移。

“演员”到“战时领袖”的身份转变

泽连斯基作为一名演员,其政治生涯的起点与传统政治家截然不同。他擅长运用媒体,善于表达情感,他的许多演讲和公开表态都极具感染力。然而,当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威胁时,“演员”的魅力需要被“战时领袖”的坚韧和决断所取代。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这一事件彻底改变了泽连斯基的政治轨迹,也加速了他向“铁杆反俄派”的转变。在战火纷飞的时刻,泽连斯基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领导力。他选择留在基辅,拒绝了西方提供的撤离方案,通过社交媒体向全世界发出呼吁, galvanizing了国际社会的支持。他的许多演说,慷慨激昂,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愤怒,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也成为乌克兰人民的精神支柱。

在战争的熔炉中,他不再是那个试图“让一切不那么复杂”的喜剧演员,而是那个在最艰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国家领导人。他的语言和行动,不再是简单的政治语言,而是直接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宣言。他必须将对抗俄罗斯作为其政治生涯的核心任务,因为这是他当下最重要的使命。

“活成波罗申科”:一种被现实塑造的必然?

泽连斯基“活成波罗申科”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对他政治轨迹变化的感慨,而非对两人政策的简单复制。波罗申科时代的强硬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应对俄罗斯侵略的回应。而泽连斯基,在经历了俄罗斯的全面入侵后,其采取的强硬政策,同样是对国家安全威胁的直接回应。

可以说,俄罗斯的侵略行为,无形中将任何一位乌克兰总统都推向了与俄罗斯对抗的立场。无论最初的意愿如何,在面对国家主权被挑战,领土被侵占的情况下,维护国家尊严和安全,就必然意味着与侵略者进行坚决的斗争。泽连斯基从一个被寄予厚望的和平缔造者,转变为一位坚定的反俄斗士,很大程度上是俄罗斯一步步的侵略行为所塑造的结果。

或许,更准确的说法是,泽连斯基并非有意“活成”波罗申科,而是被卷入了与俄罗斯的长期冲突之中,并在这种冲突中被赋予了“战时领袖”的角色。他曾经的亲俄或缓和姿态,在国家存亡面前显得微不足道。而他如今的“铁杆反俄派”形象,恰恰是他为保卫国家所展现出的坚毅和决绝的体现。

当昔日“和平总统”的标签逐渐褪色,被“战时领袖”的荣耀所取代,这背后是乌克兰人民血与火的洗礼,也是一位领导人在时代洪流中被迫做出的艰难选择。泽连斯基的转变,是对国际政治现实的写照,也是对一个国家在危难时刻如何捍卫自身生存的深刻诠释。他可能怀念当初那个能带来和平的自己,但现实的战场不允许他有更多的时间去感伤,他必须继续扮演好这个被历史推上前台的“反抗者”的角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喜剧演员出身的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终于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在上任伊始,泽连斯基被看做是亲俄总统,普京也对他“寄予厚望”,诺曼底四国会议上,两人更是相谈甚欢,给予世界假象,在泽连斯基努力之下,是可以和平解决乌东顿巴斯问题的。可是2020年已经过去,在顿巴斯问题上,泽连斯基没有取得任何成绩。继而,泽连斯基开始了反俄表演。

最近一段时间,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不断渲染俄罗斯威胁,声称俄罗斯会把克里米亚当做核武器发射基地,为了达成目的,俄罗斯有可能会从克里米亚发起进攻。届时,乌克兰男女老少会同仇敌忾,抗击俄罗斯侵略,把乌克兰变成第二个阿富汗,让俄罗斯深陷战争泥潭,前苏联解体一幕再次重演。



为了进一步刺激俄罗斯,泽连斯基签署法令《关于国内水路运输的法律》,禁止悬挂俄罗斯国旗,以及俄罗斯公民或法人的船只在乌克兰河流上航行。在之前的外交战略上,泽连斯基很明智,对于克里米亚闭口不谈。只谈顿巴斯,泽连斯基的战略是,先解决乌东顿巴斯问题,然后再解决克里米亚问题。

而现在泽连斯基张口闭口都是克里米亚,声称克里米亚是乌克兰外交底线,俄罗斯必须归还,为了收回克里米亚,乌克兰可以付出所有。那么问题来了,泽连斯基为什么如此反俄了呢?从亲俄总统摇身一变成为反俄铁杆,这个变化是不是太快了?本号张文平侃军事分析,泽连斯基这也是没有其他办法,只能重走波罗申科的老路。



事实上,俄罗斯拒绝从顿巴斯撤军,和平解决顿巴斯问题遥遥无期。泽连斯基的和平战略没有取得成效,反而在国内饱受批评,被指责为卖国贼,是“普京的奴仆”。此外,新冠冲击之下,乌克兰经济萎靡不堪,泽连斯基的政治经济改革都没有成效。事实上,乌克兰国内问题很严重,积重难返。

除非名医,否则治疗不了乌克兰的病症。而泽连斯基则是半路出家,并不是政治家,而是一个喜剧演员,面对复杂的乌克兰内部问题,泽连斯基没有好的政策。在这种情况之下,泽连斯基的支持率直线下降。乌克兰专家认为,泽连斯基已经失去了人民信任。别说下一个任期,这个任期都很难干完。



在这种情况之下,收回顿巴斯无望,发展经济无望,内部改革无望。泽连斯基也只能剑走偏锋,通过挑拨民族主义情绪,来获取支持。这不禁让人想起了乌克兰前任总统波罗申科,在波罗申科后期,也是以铁杆反俄著称,也是在做克里米亚的文章。当时,波罗申科的行径受到了泽连斯基的耻笑,而现在,泽连斯基就是波罗申科第二。泽连斯基终于活成了波罗申科,活成了自己当初讨厌的样子。关注本号,了解更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泽连斯基的“波罗申科化”困境:从亲俄总统到铁杆反俄派的戏剧性转变当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在2019年以压倒性优势赢得乌克兰总统大选时,他的承诺犹如一股清流,承诺着和平、团结和与俄罗斯的缓和关系。他以演员出身,以一句“我只是想让一切都变得不那么复杂”赢得了无数选民的心,尤其是那些厌倦了多年政治斗争和停滞.............
  • 回答
    李鸿章“亲俄”的论述,需要放在晚清对外政策的宏观背景下,特别是围绕着他在处理国家外交事务时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以及维护清朝统治的根本目标来理解。与其说是“亲俄”的个人情感或政治倾向,不如说是李鸿章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应对国家危机而采取的一种务实外交策略,其核心是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为中国寻.............
  • 回答
    关于俄罗斯为何不扶植基瓦等乌克兰亲俄派政客组建临时政权来对抗泽连斯基政权,这个问题背后牵扯到许多复杂的政治、军事、国际关系以及现实考量,绝非简单的“扶植傀儡”就能解决。要详细解读,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关键方面:一、 历史经验与现实教训:扶植傀儡政权的局限性与风险俄罗斯在历史上并非没有尝试过扶植亲.............
  • 回答
    在国内,“亲俄”这个说法,说实话,它触及到的是一个挺复杂且敏感的话题,不像简单地说一句“喜欢”或“不喜欢”就能概括的。它背后牵扯到很多层次的理解,包括历史、地缘政治、经济利益,甚至还有一些文化和情感的投射。首先,咱们得承认,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确实有着一段不寻常的关系。历史上,两国曾是盟友,也曾有矛盾,.............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假设,因为它触及了当前国际政治中最敏感和最复杂的神经。如果乌克兰“亲俄”,而北约因此出兵乌克兰,那么俄罗斯的反应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其深度和广度都可能超乎想象。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乌克兰亲俄”的含义。这可能意味着乌克兰政府在政治、经济和安全上倒向俄罗斯,甚至寻求加入俄罗斯主导.............
  • 回答
    发生在乌克兰东部的这起事件,令人震惊且发人深省。根据描述,一名乌克兰女性被亲俄“东独分子”指控为“潜伏者”,并遭到公开羞辱和殴打。这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暴力事件,更是当地复杂局势下人性扭曲和法治缺失的缩影。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种“集体暴力”的倾向。在冲突地区,信息往往被扭曲和操纵,民众的情绪容易被煽动.............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俄乌冲突的讨论,确实呈现出一种相对复杂的局面,其中不乏支持俄罗斯立场的言论,但将其简单归结为“大部分是亲俄分子”可能并不完全准确,而且“俄资势力”的说法也需要更严谨的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知乎作为一个平台的特性。知乎是一个以问答形式为主的社区,用户可以提问、回答、评论,并且通过点赞、反对.............
  • 回答
    近几年乌克兰东部冲突中,我们看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事件,那就是亲俄武装力量对乌克兰政府控制区域的进攻,以及由此造成的平民伤亡。理解这一复杂局势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并尽量还原其背景和具体情况。局势的根源:2014年事件及其后续影响要理解当前的冲突,就必须回溯到2014年的事件。当年,乌克兰爆发了“广.............
  • 回答
    关于“为抗俄告别女儿”的乌克兰父亲被证实为乌东亲俄者一事,以及西方媒体的报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一、事件本身的回溯与反转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个事件是如何传播以及如何反转的。 最初的传播: 这个故事最初在社交媒体上流传,并被许多西方媒体广泛报道。核心情节是:一位名叫安德烈(Andr.............
  • 回答
    印度在国际舞台上之所以展现出一种既亲近美国又亲近俄罗斯,并且立场时常摇摆不定的姿态,这背后是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因素、国家战略以及国内政治需求等多重作用的结果。它并非简单的“墙头草”,而是在努力实现自身国家利益最大化过程中采取的实用主义策略。一、 深厚的历史渊源:美苏冷战时期的“不结盟运动”基石首先.............
  • 回答
    乌克兰的局势确实牵动人心,而关于乌克兰当局究竟是“亲俄”还是“亲北约”,或者说其外交政策的取向,这 वास्तव là một vấn đề phức tạp và có nhiều khía cạnh. Để hiểu rõ hơn, chúng ta cần nhìn vào lịch sử, .............
  • 回答
    在中国,尤其是在年轻人当中,确实存在一种对美国负面看法增加、对俄罗斯态度相对积极的现象。要理解这种复杂的情绪,需要从历史、地缘政治、文化输出、信息传播以及代际差异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这并非简单的“亲”或“反”,而是一种多维度、多因素交织的结果。历史的沉淀与地缘政治的影响: “百年国耻”与美国角色.............
  • 回答
    捷克和希腊民间普遍存在着亲俄派,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由历史、文化、经济、政治以及社会心理等多重因素交织而成。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点一点地剥开这些层层叠叠的影响。历史的沉淀与错综的记忆:首先,不能回避的是苏联时期对这两个国家的影响。虽然捷克和希腊的经历不尽相同,但都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 .............
  • 回答
    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这两个曾经同属一个庞大帝国,后来又一同沐浴在苏联光辉下的国家,如今在与俄罗斯的关系上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乌克兰人普遍怀有反俄情绪,而白俄罗斯人则倾向于亲俄。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并非简单的历史相似性就能解释,而是由一系列独特的历史经历、文化认同、政治选择以及地缘政治因素共同塑造的.............
  • 回答
    您提出的关于乌克兰在顿巴斯和卢甘斯克地区“毁约在先”、“杀害平民”以及“亲俄自治州”的说法,是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反复强调的核心叙事之一,也是许多支持俄罗斯立场的人士引用的主要论据。要理解支持乌克兰的立场,我们需要首先辨析这些说法的历史背景和不同视角的解读。以下是一些支持乌克兰立场的人士可能会提出的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涉及到人们的价值观、地缘政治以及国家利益的复杂交织。咱们来细致地聊聊。第一部分:支持乌克兰者,若换成美国,还会支持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一下“支持乌克兰”背后的主要驱动力,以及当“俄罗斯”变成“美国”时,这些驱动力会如何改变。当前支持乌克兰的主要驱动力:1.............
  • 回答
    摩尔多瓦总统迈亚·桑杜近来的一系列举动,特别是她对俄罗斯军事存在和地缘政治局势的强硬立场,确实引发了人们对历史重演的担忧,特别是对2014年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事件的联想。要理解这种担忧是否成立,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摩尔多瓦的国内政治、其与俄罗斯及西方的关系,以及克里米亚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此次摩尔多瓦局势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中国的外交政策是在不断演变的,并且受到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维度进行分析:一、 联俄抗美 策略的考量与潜在影响背景与动机: 共同的战略对手: 从中国视角看,美国及其盟友(特别是印太.............
  • 回答
    在美国总统选举中,不存在明确的法律规定禁止总统的亲属竞选总统,因此从法律层面上来说,总统选举并不“避亲”。然而,“避亲”这个词在这里可能需要更细致的理解,因为虽然没有法律障碍,但在现实政治和公众认知中,确实存在一些因素和考量,使得总统的亲属竞选总统的情况相对不常见,并且会面临一些特殊的挑战。下面我将.............
  • 回答
    菲律宾总统访华,这无疑是牵动着地区局势的一件大事。很多人会立刻想到“中菲关系回暖”这个判断,以及前总统杜特尔特时期“背美亲中”论调是否靠谱。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得看这次访华的背景和目的。每一次领导人互访,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菲律宾总统访华,通常是为了加强两国在经济、贸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