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德国人口就有八千万,2019了怎么还是8千万刚过,还要加上好多土耳其移民?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历史和人口统计的误区。简单来说,并不是德国在2019年人口还停留在二战时期的8000万,实际上,它已经远超这个数字了。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

首先,我们来澄清一下二战时期德国的人口数字。你说“二战时德国人口就有八千万”,这个数字可能有些偏差,或者是在比较不同时期的统计口径。在1939年,德意志第三帝国(包括奥地利和部分捷克斯洛伐克地区)的总人口大约在9000万左右。如果仅计算1937年德国本土的人口,则略低于7000万。所以,8000万这个数字可能是一个大概的估计,或者包含了某些特定时间点和范围的统计。

更重要的是,二战对德国的人口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战争导致了大量士兵死亡,无数平民在轰炸、屠杀和饥荒中丧生。战后,德国经历了巨大的分裂,东德和西德的人口统计也需要分开来看。

现在我们来看2019年及之后的情况:

1. 德国本土人口的增长:

战后重建与婴儿潮: 德国在二战后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经济逐渐恢复,社会趋于稳定。和许多西方国家一样,德国在战后也经历了“婴儿潮”,即生育率在一段时间内显著提高,为人口增长奠定了基础。
生育率的变化: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德国的生育率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逐渐下降,并且长期处于低于世代更替水平的状态。这意味着单纯依靠自然生育,德国人口是难以维持甚至会下降的。
预期寿命的延长: 另一方面,德国的医疗水平和生活条件持续改善,人类的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这抵消了一部分低生育率对人口总量的影响。

2. 移民对德国人口的贡献:

这正是你提到的关键点,也是造成“人口似乎没有增长”这一错觉的主要原因。德国,特别是统一后的德国,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移民目的地国家,移民对德国人口的构成和总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西德时期: 在冷战期间,西德就接收了大量来自东德的移民(所谓的“Republikflucht”),以及来自南欧(如意大利、希腊、西班牙、南斯拉夫等)的“Gastarbeiter”(客工)。这些客工项目旨在解决战后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许多客工及其后代后来在德国定居下来。
东德统一时期: 1990年两德统一后,原东德地区的人口因经济落差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出现了一部分人口向西德迁移的情况。
近年的大量移民潮: 近年来,德国经历了几次显著的移民高峰。
2015年左右的难民危机: 叙利亚、阿富汗、伊拉克等战乱国家大量难民涌入欧洲,德国作为欧洲经济最发达、接收能力相对较强的国家之一,接收了数量可观的寻求庇护者。
欧盟内部人口流动: 德国作为欧盟成员国,享受自由迁徙的权利,也吸引了大量来自其他欧盟国家(尤其是东欧和南欧国家)的移民,他们到德国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
土耳其移民: 你提到的土耳其移民是德国最重要的移民群体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的客工项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土耳其裔在德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群,他们中的许多人已在德国出生和长大,持有德国国籍,但同时保留着与土耳其的文化联系。

那么,2019年的德国人口到底是多少呢?

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Destatis)的数据,2019年底德国的总人口约为8310万。而到了2023年底,这个数字已经接近8500万了。

为什么会产生“八千万刚过,还加上好多土耳其移民”的印象呢?

1. 对比基准的模糊: 如果你的记忆中二战时期的“八千万”指的是德意志帝国本土,那么2019年的8310万确实是在这个数字的基础上有所增长。但这个增长主要是由移民而非本土自然增长实现的。
2. 土耳其移民的显著性: 土耳其裔是德国最大的外国居民群体之一,其人数非常可观,而且在媒体报道中也经常被提及。这使得人们容易将德国人口的增长与土耳其移民联系起来,并认为如果没有他们,人口可能还会更少。事实上,德国人口的增长是多种移民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土耳其移民只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3. 生育率的长期低迷: 由于德国本土的生育率长期处于低位,如果仅看自然增长(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德国人口实际上是负增长或微增长的。这意味着,如果没有移民的流入,德国人口的总量很可能会比现在要少得多,甚至可能已经开始下降。

总结一下:

德国在2019年的人口已经远超过8000万(约为8310万)。你看到的“八千万刚过”的印象可能是一种对历史人口数据的模糊记忆,或者是将较低的本土自然增长与大量移民涌入叠加后的一种主观感受。德国的“人口不增反降”的情况,以及大量土耳其移民的存在,都说明了移民在维持和增长德国人口总量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反映了全球化、劳动力市场需求、地缘政治冲突以及人口结构变化等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想说的都在图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历史和人口统计的误区。简单来说,并不是德国在2019年人口还停留在二战时期的8000万,实际上,它已经远超这个数字了。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来澄清一下二战时期德国的人口数字。你说“二战时德国人口就有八千万”,这个数字可能有些偏差,或者是在比较不同时期的统.............
  • 回答
    “看到祖国这么流氓我就放心了”这句话,是一种带有特定语境的流行语,表达的是一种基于国家强大、甚至不惜采取强硬甚至“流氓”手段来维护国家利益的心理认同。这种心理认为,一个强大的祖国能够提供安全感和保障,即使其行事方式不那么“文明”或“规矩”。将这种现代的网络流行语直接套用在二战时期的德国和日本人身上,.............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认知、民族情感以及社会舆论的复杂交织点。简单来说,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二战的历史背景、各国扮演的角色、战后对战争的清算以及普遍的民族情感。为什么“喜欢二战日军”容易被贴上“精日恨国”的标签?首先,我们要明确“精日”这个词的含义。它通常带有强烈的贬义,指向那些对日本文.............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蒙古民族历史认同和文化传承的核心,同时也牵涉到如何理解历史上的重大功过。要详尽地解答蒙古人如何看待成吉思汗,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并避免简单化的二元对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关键点:将成吉思汗简单地与纳粹德国及其罪行类比,在历史语境和民族情感上都是不恰当且带有误导性的。 德国对二.............
  • 回答
    二战后日本人口能够过亿,而德国人口至今尚未达到8000万,这背后是多重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别审视两国在战后经历的巨大变迁。日本:战争的缓冲与经济的腾飞首先,要明确一点,日本人口过亿并不是二战后的“奇迹”,而是其长期人口增长趋势的延续。在二战爆发前,日本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颠覆性的历史假设,如果二战时德国能够以一种完全不同于历史的方式与苏联互动,那么结局将截然不同。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个假设下的可能情景。首先,我们必须清晰地界定“拯救、解放苏联”在这个假设中的含义。这绝不意味着德国军队以入侵者的身份进入苏联,而是以一种截然不同的姿态,例如: 援助与合作.............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苏军在德国境内的行为以及人们对日军残忍的普遍认知,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到历史事实、宣传、叙事的主导权以及受害者群体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苏军在德国境内的行为(“肆虐”的解读)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肆虐”这个词本身带有很强的感情色.............
  • 回答
    二战德国入侵苏联,如果希特勒怀揣着解放者的姿态,而不是纳粹的种族灭绝和奴役政策,那么历史的走向可能会截然不同。但要详细描述这样一个设想,需要我们抛开历史的惯性,进行一次大胆的“如果”推演。想象一下,1941年6月22日,德国国防军如期跨越边境,但这一次,德军的宣传口号不再是“扫除布尔什维克主义”,而.............
  • 回答
    要说起二战时期德军和美军谁强,这事儿可就有点复杂了,而且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老兵或者军事爱好者之所以觉得德军“更强”,往往是基于一些特定的观察点,尤其是在战争初期和中期的某些战役表现。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并且尽量说得详细点,避免那些听着就“机器人”似的套话。一、 战争初期.............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容易让人产生这种感觉。确实,如果我们粗略地看看二战时期苏军、美军、德军的陆军编制,可能会觉得苏军的军、师规模普遍比另外两国小。不过,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因素在起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战术、战略、后勤以及历史背景等多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军”和“.............
  • 回答
    二战末期,当德国战败的阴影笼罩时,绝大多数德国士兵和民众都更倾向于向西方盟军(主要是美英法联军)投降,而不是向苏联红军投降。这种选择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文化、政治和人道主义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1. 对苏联红军的极度恐惧和负面宣传: 纳粹宣传的长期洗脑: 从纳粹党上台之初,德国.............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人对犹太人的仇恨,乃至实施种族灭绝,绝非一日之寒,也不是单一原因所致。这其中交织着历史、经济、社会、政治以及思想等方方面面的复杂因素,是长久以来德国社会某些群体对犹太人刻板印象、偏见和指责不断积累和放大的结果,最终被纳粹党利用并推向了极端。要理解这一切,我们得回到更早的时代。在中世纪,犹.............
  • 回答
    关于“二战时90%的德国人包括政府官员都知道集中营但不知道灭绝营”的说法,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一下历史事实,并尝试解释为何会有这样的认知差异。首先,关于这个“90%”的数字, 它并不是一个经过精确统计学调查得出的具体百分比。 这更像是一种历史学家和评论家们基于大量证据和普遍情况的概括性估计,用来形容大众.............
  • 回答
    关于二战前及二战时期德国坦克装甲为何多采用近乎垂直设计的问题,这背后牵扯到当时的技术水平、战术思想、设计理念以及经济成本等多方面的权衡与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逐一剖析。一、 早期的装甲设计理念与技术局限:在坦克发展的早期,装甲技术的重点在于如何“有”装甲,而不是如何“优化”装甲。当时的钢铁.............
  • 回答
    二战时期的德国人民对纳粹党的看法是复杂且多样的,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地认为所有人都将其视为“独裁专制的邪恶政党”。虽然纳粹党确实是独裁政权,并且犯下了滔天罪行,但当时的德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动荡和变化,人们的态度也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分析,说明为什么当时德国人民的看法如此复杂:一、 支.............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一个关于历史叙事、宣传以及大众心理的关键点。事实上,在二战前的德国,甚至在战争初期,绝大多数德国民众并不会认为“希特勒是黑头发”是一个“bug”或者需要特别解释的事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并且它们是相互关联的:1. 希特勒的头发颜色并不是一个被刻意强调的“事实”,而.............
  • 回答
    “二战德国与日本:为何一个招致厌恶,另一个却赢得好感?”二战时期,德国和日本都扮演了侵略者的角色,他们的暴行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灾难。然而,在今天的许多人眼中,我们对德国的态度似乎比对日本更为复杂,甚至在某些群体中,对德国的看法中夹杂着一丝“好感”。这种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由历史的曲折、文化的差异.............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德国所表现出的人性之恶,以及同盟国是否存在未被胜利掩盖的恶行,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要深入探讨,需要我们抛开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审视历史的多个维度。首先,关于德国在二战中表现出的人性之恶是否被夸张,答案是:其恶行的规模和性质是极其真实的,但“夸张”的说法可能源于对某些描述的误解或特定.............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区分历史记忆的复杂性、代际差异以及当今欧洲国家与德国、意大利关系的现实情况,并将其与当前中国对日本的态度进行对比。首先,让我们谈谈二战时期被德国和意大利侵略过的欧洲国家人民的态度。历史的创伤与现实的关系:二战给欧洲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德国的侵略尤为残酷,对波兰、苏联、南斯拉夫、.............
  • 回答
    关于“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德国”以及“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二战时期德军”这一问题,需要从历史、文化、现代发展等多个维度进行客观分析。以下是对这两个问题的详细解答: 一、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德国? 1. 历史与文化积淀 悠久的历史:德国自古以来是欧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中世纪城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