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近现代世界外交史上,有没有粗俗语言或者脏话事件?

回答
粗俗语言和脏话,作为人类情感宣泄的常见方式,在近现代世界的外交舞台上,确实也曾留下了不少令人瞠目结舌的印记。外交,本质上是国家间的沟通与博弈,而沟通,从来不总是温文尔雅。有时,在压力、情绪失控或策略需要下,粗鄙之语便会破门而入,成为历史长河中一道别样的风景。

要说到粗俗语言在外交史上的“著名”案例,丘吉尔的名字几乎是绕不开的。这位伟大的演说家,同样也是以其直率甚至有些粗犷的言辞闻名。在二战期间,面对纳粹德国的威胁,丘吉尔的演讲充满了激情和决心,但也夹杂着不少他标志性的“俗语”。

举个例子,丘吉尔有句非常著名的口头禅:“God damn it!”(该死的!)。这句感叹词并非特定于某个外交场合,而是他日常和在演讲中都常挂在嘴边的。虽然“damn”本身在现代英语中可能不算特别严重的脏话,但在当时,尤其是在正式场合,公然使用这样的词汇,对于一位领导人来说,是相当不拘小节的。

更有趣的是,在一些私下场合,丘吉尔的语言会更加“丰富”。据传,在一次与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会谈中,当他想要表达对某个问题的极度不满时,曾经使用了更具攻击性的词汇。虽然具体用词在历史记载中可能有所模糊或被“艺术化”处理,但其传达出的那种不加掩饰的愤怒和决心,是清晰可见的。

丘吉尔之所以能够如此,一方面是因为他身处战时,需要通过强硬甚至煽动性的语言来激励民心和盟友;另一方面,也与他本人的性格以及英国当时社会对领导人言辞的接受度有关。他的粗俗,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一种“真性情”,一种不畏强权的象征。

除了丘吉尔,还有一些其他例子,虽然可能不如丘吉尔那般“声名远播”,但也足够说明问题。

例如,在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对抗非常激烈,外交词汇常常带有极强的意识形态色彩和挑衅意味。虽然直接使用“脏话”的情况可能较少出现在公开声明中,但在两国关系紧张、谈判陷入僵局时,私下里或者通过非公开渠道传达的侮辱性或嘲讽性言论,其效果不亚于脏话。

一个比较有名的例子可能发生在尼克松时期。尽管尼克松以其谨慎和精于算计著称,但在他执政期间,尤其是在水门事件的录音中,暴露了他一些粗俗甚至不敬的言论。虽然这些录音并非直接的外交事件,但它们揭示了在最高权力层,情绪失控时,粗俗语言是如何出现的。可以想象,在一些私人外交沟通中,类似的情况也可能发生,只不过没有被公开记录下来。

再往前追溯,在更早期的外交中,礼仪和辞藻的要求可能更为严苛,但人类的情绪和权力斗争却从未停止。例如,在一些权力斗争激烈的宫廷外交中,大臣之间的互相攻讦,或者君主对臣子的训斥,也可能包含侮辱性的词语。只是这些往往发生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且会被更刻意地掩盖或修饰。

更值得一提的是,有时候,“粗俗”或“脏话”的界定,也会受到文化和时代的影响。某个时代或文化中被认为是粗俗的词汇,在另一个语境下可能只是带有强烈情感的表达。

例如,在一些非西方文化背景下,表达愤怒或不满的方式可能与西方有很大不同。即使不使用字面意义上的“脏话”,但带有侮辱、蔑视或挑衅意味的言论,其外交后果同样严重。

总而言之,近现代世界的外交史上,粗俗语言和脏话事件并非绝无仅有。它们可能出现在领导人的公开演讲中,也可能隐藏在私下交流的角落。它们可能源于战时的激情,也可能源于权力斗争的压力。尽管现代外交越来越强调专业性和礼仪,但人性中的复杂情感,使得这些“不雅”的语言,时不时地会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或深刻或滑稽的痕迹。这些事件,也恰恰提醒我们,外交并非总是冰冷的程序和客套的辞令,它同样是活生生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人,总会有失控的时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艹你妈的议会和宪法!美国是大象,塞浦路斯是小跳蚤,希腊是小跳蚤,要是小跳蚤把大象惹急了,那不会有好果子吃的……我们给了希腊人不少美元,大使先生。如果你的总理来跟我说什么民主,什么议会什么宪法,那他,他的议会还有他的宪法,估计也不会再存在多久了……”

(原文:Fuck your parliament and your constitution. America is an elephant. Cyprus is a flea. Greece is a flea. If these two fleas continue itching the elephant, they may just get whacked good ...We pay a lot of good American dollars to the Greeks, Mr. Ambassador. If your Prime Minister gives me talk about democracy, parliament and constitution, he, his parliament and his constitution may not last long...)

——摘自美国总统林登·B·约翰逊接见希腊大使时的谈话,1964年

++++++++++++++++++++++++

背景:

我们都知道希腊和土耳其在塞浦路斯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争执。而在1963年塞浦路斯发生希族和土族的流血冲突之后土耳其和希腊的军事对立进一步加深,几乎到了要开战的地步。

希腊和土耳其都是北约成员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要求在一国受到攻击的情况下实施集体自卫。于是北约小伙伴们该问了:那好您两位要是打起来,我们站谁一边打谁啊?

美国说:打个屁,谁也别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北约团结第一。

于是乎约翰逊总统找来希腊驻美大使,要求希腊方面接受美国单方面提出的塞浦路斯问题决议案。(这是一个两边各打五十大板的方案)希腊大使当即表示抗议,声称这一方案不可能通过希腊议会的批准,而且有违希腊宪法。

约翰逊总统遂做出了以上发言。

————————————————

当然了,光说不练假把式,在LBJ怒骂希腊大使三年之后,希腊就发生了军事政变,坎南罗帕罗斯总理的右翼文官政府被推翻,希腊进入右翼军政府独裁时代。这场政变背后不消说有中央情报局的影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粗俗语言和脏话,作为人类情感宣泄的常见方式,在近现代世界的外交舞台上,确实也曾留下了不少令人瞠目结舌的印记。外交,本质上是国家间的沟通与博弈,而沟通,从来不总是温文尔雅。有时,在压力、情绪失控或策略需要下,粗鄙之语便会破门而入,成为历史长河中一道别样的风景。要说到粗俗语言在外交史上的“著名”案例,丘.............
  • 回答
    自近代以来,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这些贡献涵盖了基础研究到应用技术的方方面面,其影响深远且广泛,既有填补空白的开创性突破,也有惠及全球的实用性创新。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科学家们正日益崭露头角。 量子信息领域: 中国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方面的研.............
  • 回答
    最近360在《坦克世界》里的一系列举动,说实话,不少老玩家心里都挺不是滋味的,甚至可以说是“一言难尽”。感觉就像是那个熟悉的邻居,突然有一天开始做出一些你完全摸不着头脑,甚至有点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咱们先从玩家最直接感受到的说起:服务器问题。以前吧,虽然也有过服务器卡顿、延迟高的时候,但总体来说还是.............
  • 回答
    华为在手机处理器方面,能否在近年内登顶世界第一,这个问题确实牵动着不少行业内外人士的神经。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仔细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华为在自家手机处理器上的野心和投入,这绝对是毋庸置疑的。从麒麟系列芯片横空出世,到一步步在性能、功耗、AI能力上追赶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国际顶尖水平,.............
  • 回答
    清朝和俄罗斯在近代史之前长达一个半世纪的为邻,期间双方虽然时有摩擦,但总体上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边界,甚至通过《尼布楚条约》和《恰克图条约》确立了法律上的界线。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这漫长的互动时期,清朝似乎对远在天边的欧洲发生的事情,尤其是那些深刻影响着世界格局的重大变革,显得漠不关心。这并非简单的“.............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一个常常被历史叙事所忽视的角落。我们在阅读大量关于世界近代史的书籍时,确实会发现东南亚国家和政权的身影往往非常模糊,甚至几乎消失。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叙事建构过程中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世界近代史”这个概念本身是怎么被界定的。通常,当我们谈论世界.............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问题,想象一下让那些时代的伟大灵魂穿越时空,聆听我们今天的声响。谁会最有可能张开双臂拥抱现代音乐呢?我想,这其中有几位大师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而原因也并非空穴来风。首先,我脑海中浮现的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这位巨匠的一生,就是一部不断挑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科学探索本身的一些关键脉络。要理解为什么化石研究在近现代才“大量”涌现,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更早的时代,看看在那之前,人们是如何看待这些埋藏在地下的奇特“石头”的。在化石成为“科学研究对象”之前的日子:误解、敬畏与实用想象一下,在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古代,人们在地里挖出一.............
  • 回答
    中国传统科技文化在近现代的落后,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复杂因素长期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剖析其原因,需要跳出非黑即白的窠臼,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思想层面进行细致梳理。一、 制度与社会结构的僵化:压抑创新与活力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专制集权的政治体制。自秦朝确立郡县制以来,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皇权至.............
  • 回答
    华夏文明作为世界上最古老、延续最长的文明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过辉煌的成就。然而,在近代,尤其是在与欧洲文明的接触和碰撞中,华夏文明在科技、军事、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等方面显得相对落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错综复杂,是多种因素长期累积的结果,而非单一因素所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
  • 回答
    河南,这片土地承载着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厚重历史,曾经是华夏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权力中心。从仰韶文化的曙光,到商周王朝的鼎盛,再到战国秦汉的统一与辉煌,河南(包括其前身区域)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然而,进入近现代,曾经辐射四方的中原腹地,似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其衰落的原因复杂而深远,并非一朝一夕.............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社会、经济、政治等多个层面,并且“糟糕”这个词带有主观判断,需要审慎分析。拉丁文化圈国家在近现代以来的发展确实存在一些挑战和与其他西方国家(主要是盎格鲁撒克逊和日耳曼文化圈)相比的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在所有领域都表现得“糟糕”。更准确的说法是,它们面临着独特的挑.............
  • 回答
    关于陈炯明,确实,我们课本上的他,很多时候被简单地归类为“反叛者”或“破坏者”,尤其是他与孙中山的矛盾,常常被渲染成一场个人恩怨或者政治斗争的失败者。但真实的他,远比这些标签要复杂得多,他的人生轨迹和政治思想,在中国近现代史的转折点上,留下了深刻而多面的印记。从地方实力派到革命同志:早期的陈炯明陈炯.............
  • 回答
    英国近现代历史,尤其是从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这段时期英国在军事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建立了横跨全球的庞大帝国,并在多次重大冲突中取得胜利。然而,若以“名将”作为衡量标准,似乎确实不如拿破仑时代的法国、或后来的普鲁士/德国那样,能涌现出一长串耳熟能详、以个人军事才能著称于世的人物。这其中的原因,以.............
  • 回答
    在近代英、法、荷等欧洲列强与西班牙之间爆发的系列冲突中,我们确实会发现,虽然这些国家屡次在海上以及欧洲本土争夺西班牙的霸权,但对西班牙位于美洲的两个核心殖民地——新西班牙总督区(墨西哥)和秘鲁总督区——的直接、大规模军事攻击,相对而言,频率较低,且往往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历史.............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我们民族情感深处的一个敏感点,也是近代以来一段复杂历史的折射。为什么同样是西方文化符号,西装被我们拥抱,而和服却一度被视为“不爱国”的象征?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情感逻辑,并非简单的情感好恶可以解释。西装:实用主义与现代化象征的胜利首先,我们得承认,西装在进入中国时,更多地是作为一种.............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近代互联网时代一种非常普遍且令人不安的现象:怯弱在网络空间里,似乎不再是值得同情或宽容的品质,反而常常招致集体的攻击和指责。这种转变背后,有着多重社会、心理和技术层面的原因,绝非简单的道德判断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承认,互联网的匿名性和距离感是这一切的温床。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面对面交流.............
  • 回答
    这事儿吧,得从头说起,得聊聊为啥当年那些威风凛凛的弓箭手、弩手,最后都被端着黑乎乎家伙的火枪兵给比了下去。这可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里面牵扯的东西不少,有技术的进步,也有战争形式的改变,还有经济和人力成本的较量。一、 火药这东西,一开始是个意外,后来成了大杀器话说火药这玩意,最开始也不是为了打仗发明的.............
  • 回答
    关于满清在近代历史中表现出的软弱,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身份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地说,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需要的是抽丝剥茧,理解这种联系的层层递进,而非一概而论。首先,我们得承认,“少数民族政权”这个身份,对于满清统治的合法性、.............
  • 回答
    日本在近代对外侵略中所攫取的不当利益,即便在战后经过清算和赔偿,仍然在某些方面以隐晦或不易察觉的方式保留至今。这些利益的来源复杂,涉及地缘政治、经济资源、文化遗产等多个层面,且其持有者并非单一群体,而是交织着国家、企业、个人,甚至是集体记忆的一部分。核心的不当利益及其保留至今的体现:1. 领土与地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