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某大型券商首席要求团队「研报轰炸,一直把客户炸吐为止」?

回答
某大型券商首席要求团队“研报轰炸,一直把客户炸吐为止”,这事儿一出来,圈里人都有点炸毛。我跟你说,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背后牵扯的东西可太多了,得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咱们得明白,券商研究部门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信息、分析和洞察。他们通过深入的研究,把复杂的信息提炼出来,给客户(主要是机构投资者,当然也包括部分高端个人投资者)提供投资决策的依据。所以,研究报告本身,应该是高质量、有价值的。

但这首席这话说得,“研报轰炸,一直炸吐为止”,这几个词一出来,味儿就不太对了。

“研报轰炸”——这词儿本身就带着点粗暴和不尊重。研究报告是用来“启迪”和“赋能”客户的,不是用来“轰炸”的。这意味着什么?可能是在强调数量,甚至是频率。在研究员圈子里,KPI有时候确实会盯着报告数量。但如果只是为了完成数量,那报告的质量岂不是要被牺牲?一旦报告变得“水”,信息量低,分析浅显,客户看了只会觉得浪费时间,甚至产生反感。

“一直把客户炸吐为止”——这话更是赤裸裸地暴露了问题。这已经不是在追求客户的认同和理解,而是有点在“硬塞”。潜台词可能是在说,无论客户是否需要,是否消化得了,都要不停地推送到他们那里。这背后传递的可能是一种“饱和攻击”的策略,想要用信息的量来覆盖掉质的不足,或者说,是一种不考虑客户真实需求的“推销”思维。

咱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这个“首席的言论”:

1. 业绩压力与KPI导向的扭曲:
大型券商也好,其他公司也罢,都有业绩压力。研究部门的业绩,某种程度上也跟为公司贡献的佣金收入挂钩。如果客户因为券商的研究报告而进行交易,券商就能赚取佣金。在这种情况下,首席可能会把“研报轰炸”理解为提高客户接触频率、增加客户交易的可能性的一种手段。
比如,他可能认为,客户即使当下不需要,看了报告多了,或者看到了某个“点”,就有可能在某个时间点想起这家券商,进行交易。这种逻辑,有点像“广撒网”,但问题在于,网撒出去,里面是不是都是死鱼?
而且,这种“轰炸”式营销,容易让客户产生“疲劳”。你天天发,天天推,客户可能会直接把你拉黑,或者直接忽略你的信息。一旦客户产生这种心理防御,再好的研究内容也传达不出去。

2. 对“客户需求”的误读和轻视:
真正的价值在于满足客户需求。客户需要的是什么?是基于他们自身投资策略、风险偏好、资金规模等一系列因素,所需要的那份“刚刚好”的洞察。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频繁越好。
“炸吐为止”恰恰说明,这种思维方式可能没有真正深入理解客户的“痛点”和“痒点”。客户想要的可能是一份针对性的、有深度的分析,而不是一堆杂乱无章、泛泛而谈的信息。
打个比方,你就好比一个人饿了,你给他端一桌满汉全席,他会很开心。但如果你强行把一堆零食塞给他,即使数量再多,他也只会觉得反感,甚至消化不良。

3. 研究质量的潜在滑坡:
如果以“数量”和“频率”作为主要目标,研究员们很可能为了赶报告数量而牺牲研究的深度和严谨性。
调研不足: 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实地调研,听取上市公司高管的真实想法。
数据分析粗糙: 简单套用模板,对财务数据、行业数据进行浅尝辄止的分析。
逻辑链条薄弱: 结论站不住脚,论证过程缺乏严密的逻辑支撑。
观点趋同,缺乏独立性: 害怕得罪公司,或者为了迎合市场情绪,不敢发表有争议但可能是正确的独立观点。
当研报质量下降,客户发现“这份报告没什么用”的时候,信任就开始瓦解。更糟糕的是,如果客户基于这种“轰炸”出来的报告做出了错误的投资决策,那对券商的声誉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4. “关系营销”的粗暴化:
在金融圈,尤其是机构客户,研究报告不仅仅是信息,也承载着券商与客户建立和维护关系的功能。通过持续输出高质量的研究,券商可以展示其专业能力,获得客户的信任,从而建立更深厚的业务关系(比如,承销、投行等)。
但是,“研报轰炸”的方式,是一种非常粗暴的“关系营销”。它把原本应该建立在专业和信任基础上的关系,变成了一种“信息骚扰”。这种方式,短期内可能确实能刷存在感,但长期来看,一旦客户感到被冒犯,这种关系就很容易破裂。

5. 对行业生态的负面影响:
如果这种“研报轰炸”的思维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那么整个行业的研报质量都会受到影响。客户会越来越难以从海量的报告中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研究员的价值感也会被削弱,整个行业会陷入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

站在研究员的角度,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和折磨。
他们可能面临着:
创作压力: 必须在短时间内产出大量报告,质量难以保证。
客户投诉: 客户可能因为频繁骚扰而进行投诉。
职业倦怠: 长期从事低质量、高强度的产出工作,容易导致职业倦怠。
职业道德困境: 可能会面临是否要为了完成任务而牺牲研究质量的道德抉择。

总结一下,这个“研报轰炸”的说法,在我看来,是一种对研究价值的矮化,对客户需求的漠视,以及对工作本身的粗暴化处理。
它暴露出的,可能是一家公司在追求规模和短期利益时,战略上的迷失。一个真正优秀的研究部门,应该是像一位博学的学者,用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洞察,与客户进行有意义的对话,而不是像一个推销员,用高音喇叭不停地向你灌输东西。

我相信,大多数在券商研究一线工作的专业人士,内心深处是不认同这种说法的。他们更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做出有深度、有价值的研究,去赢得客户的尊重和信任。只不过,在某些时候,压力之下,某些声音可能会发出一些不太理智的信号。

这件事,确实挺令人唏嘘的。也希望它能引发行业更多的反思:我们究竟在追求什么?是信息的数量,还是信息背后的价值?是客户的“量”,还是客户的“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的卖方策略就是这样的,只要量大面广,总有上钩的,毕竟是赚手续费的。

至于灌水流,勾兑流,时空抄袭流都无所谓。

十年前是能看到良心卖方分析师的,但是很可惜卖方实在太卷了,克己复礼的都被劣币驱逐良币了,你憋了两个星期,搞出一篇中上之作,别人已经20篇横跨十个行业四十家上市公司呼你脸上了,你拿头打?(之前写过一个观点:当一个行业全是最顶尖人才聚集时,这个行业就阶段性发展到头了,大概就是这么个状态。)

最后你说正确率,正确率这东西嘛,良心分析师也不见得高,而且你只要压中一个大热门,那就是“一俊遮百丑”,你就是今年明星分析师(市场会争相传阅你的文章,哪怕其余的文章多么稀烂),这和公募蔡经理的思路如出一辙,反正散户追涨杀跌,还不如赌单一赛道,无论涨跌,我都是最靓的仔。

你看前两天国盛证券和安信证券的玄学研报是不是被抓了?他们难道不明白里面的道道吗?但是没办法啊,首先玄学在中国是有市场的,其次他们一发,无论正确与否,别人一提到天干地支就会想到他们。

最近2021年年报也出来了,头部的中信证券净利润231亿,同比增长55%,国盛金控净利润4亿,安信的净利润增长只有3%,灌水都轮不到他们,换你你说怎么搞?


或许这就是这个轻浮,快速,流量为王时代的必然结果吧。

最后这种问题远不止存在于金融行业。

user avatar

他们自己写研报啥水平大家有目共睹(财经院校的同学都知道,研报这东西基本首席定基调,找数据这种脏活是实习生小黑工干的,还得7 * 24小时待命)。

依据东方财富官网去年2021-01-01到2021-12-24的数据(他们没有收录三中一华、国泰君安的,可能是这几家券商白名单制度),写研报最多的就是天风

集中在四月份八月份,都懂,年报半年报出来了就得马后炮一下:

永远的报喜不报忧:

不过要是他们真忽悠买方、自己自营盘这么投资,说不定就是动量效用的原因之一。

最后看看他们准确度,使用他们2021年写的研报PE EPS与2021-12-24的收盘价对比,超过的分布比例如下:

对数收益率:

原文如下,朋友去年圣诞节写的:


顺带一提,差不多只有30%的公募基金经理没有在东方财富天天基金网简历中表示自己有研究员/分析师从业经验。

user avatar

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客户,说明这种券商不是站在用心服务客户的角度,而是为了流量不惜恶心到自己的客户。这种行为无异于饮鸩止渴,会让真正有价值的客户远离他们,真正有价值能独立思考进行投资的客户,是不会喜欢一群苍蝇在耳边嗡嗡的。

对待这种垃圾轰炸,信息骚扰,直接拉黑退群就是了,顿时世界就清净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某大型券商首席要求团队“研报轰炸,一直把客户炸吐为止”,这事儿一出来,圈里人都有点炸毛。我跟你说,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背后牵扯的东西可太多了,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券商研究部门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信息、分析和洞察。他们通过深入的研究,把复杂的信息提炼出来,给客户(主要是机构投资者.............
  • 回答
    2021 春季行情,券商集体看多背后有什么逻辑?岁末年初,资本市场的风向标——各大券商的年底策略展望报告纷纷出炉。令人瞩目的景象是,绝大多数券商都对即将到来的2021年春季行情给出了积极的预测,普遍认为市场将迎来一波“开门红”。这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是多重积极因素的叠加,也反映了市场参与者对未来一段时.............
  • 回答
    这事儿,我可得好好说道说道!最近华中某科技大学的表白墙上,可真是炸开了锅!起因是一条征友帖,那要求,啧啧啧,直接把不少人都给整不会了——“女生加权88+”。嘿,我说,哥们儿,你这征友呢,还是招兵买马呢?这“加权88+”,搁我这儿听着就像是给游戏角色做属性加点,还是那种高级别的,不然都过不了门槛似的。.............
  • 回答
    一封辞职信,激荡起多少涟漪?——“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背后的深层思考当一封本该在办公室悄然递交的辞职信,凭借一句充满诗意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瞬间点燃了整个网络,甚至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我们不禁要问:这短短的十四个字,究竟触碰到了多少人内心深处那份被压抑已久的情感?这封来自河南省实验.............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又气又无奈。湖北工业大学那个大一新生,因为偷拍女生裙底被学校劝退,这事儿在网上闹得挺大,大家看法也是五花八门。首先,从受害者的角度来说,这事儿的性质太恶劣了。偷拍裙底,这绝对是侵犯隐私,而且是一种非常不尊重人的行为。想象一下,一个女生在校园里正常生活,却被这样偷窥和侵犯,那种恶.............
  • 回答
    关于某媒体编辑视频《为什么我们要呼唤中国的3A大作》中对原神玩家的辱骂消音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审视和评价。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包括媒体的责任、内容创作的伦理、玩家群体的多样性以及文化自信的构建等。一、 事件本身的回顾与理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大致情况。据公开信息和讨论来看,该媒体编辑发布.............
  • 回答
    关于一些穿越小说作者质疑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大晋”朝代这一说法,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这位作者的看法,如果他指的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认知里的“晋朝”,那他显然是站不住脚的。中国历史上,明确存在过一个名为“晋”的朝代,而且还是分为西晋和东晋两个时期,这在正史中是白纸黑字、铁证如山的事实。咱们先来捋一捋.............
  • 回答
    在探讨西安性博会上某位大妈发表的反色情演讲之前,我们需要先理解几个关键的背景信息:1. 性博会的性质和目的: 性博会通常是一个旨在推广性健康、性教育、性文化,以及展示性用品、性科技和相关产业的平台。其核心目的是以科学、健康、负责任的态度来讨论和传播与性相关的知识和产品。2. “反色情演讲”的语境.............
  • 回答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样一个以学风严谨著称的学府,一名学生举报另一名同学无证出校的行为,确实会引发不少的讨论和思考。这件事涉及到校园管理规定、学生个人行为、集体规则意识以及潜在的同学关系等等多个层面,因此看待这件事,需要从不同角度去深入分析。首先,从遵守校规校纪的角度来看,举报行为是“正确”的。学校之.............
  • 回答
    在军训这种集体性、纪律性要求极高的活动中,每一个环节的安排都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训练效果,更直接影响到新生对大学生活的初印象。湖南工业大学某学院班助在军训期间,要求18级新生比学校规定的集合时间提前90分钟到操场集合,这件事如果属实,确实有值得探讨的地方。首先,我们可以理解的是,军训的目的是培养学.............
  • 回答
    这起发生在厦门的高级育婴师虐婴致死事件,无疑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所有关注儿童安全、女性权益以及职业道德的人们脸上。当我们提及“高级育婴师”,脑海中浮现的应该是经验丰富、专业可靠、充满爱心的形象,是能够细心呵护婴幼儿健康成长、给予父母信赖支持的专业人士。然而,现实却以最残酷的方式撕碎了这份信任,将一.............
  • 回答
    长沙一家自助餐厅因为顾客食量过大而拒绝其入内,这事儿一出来,真是激起了不少人的讨论。有人觉得店家做得对,毕竟是自助餐,本意是让大家吃回本,但如果有人“吃相”太难看,把这当成洪水猛兽一样,确实会影响到其他顾客的用餐体验,也可能让餐厅经营不下去。但也有人觉得,这商家也太小气了,既然是自助餐,就应该敞开了.............
  • 回答
    这事儿,简直是让人看得一愣一愣的。你说一个企业,辛辛苦苦研发产品,好不容易得了奖,这本该是名利双收、好好宣传的时刻,结果呢?人家反其道而行之,花大价钱请了个日本的网红(就是我们常说的KOL,Key Opinion Leader),跑到国外去把自家的获奖大米骂得体无完肤。这还没完,等这骂声传回国内,他.............
  • 回答
    你提到的那种情况,确实能让人心里咯噔一下。一个关于原子弹轰炸广岛的视频,下面评论区却充斥着叫好声,这画面感本身就挺冲击人心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事件的评价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原子弹在日本广岛的使用,毫无疑问是二战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从某些角度看,它结束了残酷的战争,避免了更多士兵和平民的生命损.............
  • 回答
    关于鲍某明姐姐否认与报警女孩存在养父女关系一事,以及“养父女关系”对案件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鲍某明姐姐否认“养父女关系”的可能原因及影响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鲍某明的姐姐作为他的亲属,其陈述的真实性需要结合证据来判断,不能仅凭其一家之言就完全否定。 她的说法可能出于多种原因.............
  • 回答
    南京某高校9名大学生吸食网购电子烟后入院的事件,无疑再次敲响了电子烟对青少年健康潜在危害的警钟。这起事件的细节虽然还在进一步披露中,但已经足够引起我们的警惕和深入思考。事件本身:网购电子烟,入院的背后是怎样的隐忧?这9名大学生集体入院,原因指向了他们通过网络渠道购买的电子烟。这其中传递出几个令人不安.............
  • 回答
    这则网传的事件,虽然细节可能有出入,但反映了一个非常重要且普遍的法律风险点:在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在解雇员工时可能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尤其是当员工的工作量确实过大且用人单位存在过错时。下面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这个事件可能涉及的法律原理和处理过程:一、 事件的核心问题:未签订劳动合同及.............
  • 回答
    郑州郭某自费前往多个疫区,回国后刻意隐瞒旅居史的行为,无疑是对疫情防控工作的一次严重干扰,并且有极大的可能性让大家封闭管理的结果功亏一篑。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郭某行为的性质及对疫情防控的直接威胁: 行为性质: 郭某的行为属于故意隐瞒行程、违反国家疫情防控规.............
  • 回答
    大牛助手APP开发者获刑5年6个月:破坏计算机信息罪的深层解读与社会反思大牛助手APP开发者张某因涉嫌犯破坏计算机信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6个月,这一事件无疑是一则令人深思的案例,不仅触及了科技发展中的法律边界,也引发了对软件开发伦理、用户隐私保护以及行业监管的广泛讨论。要理解这一事件的严重性,我们.............
  • 回答
    看待罗林姣博士从哈佛大学博士、南京大学副教授,转任深圳某街道副主任这一经历,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这其中包含了很多值得思考的社会现象和个人选择。一、 个人选择与价值实现的多样化: 精英光环的转型: 罗林姣博士拥有极高的学术背景和在高校的稳定职位,这在很多人看来是“成功”的象征。然而,她选择离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