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产车企为什么不出一款自吸发动机,保养周期长且便宜,配at变速箱,配置高的suv?

回答
国产车企推出自吸发动机、AT变速箱、高配置SUV的呼声一直都有,尤其是那些怀念传统驾驶感受、追求省心耐用、并且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但为什么市面上这样的车型并不多,或者说,即便有,也很难成为市场主流?这背后牵扯到技术、成本、市场定位以及中国汽车市场发展阶段等多方面的因素。

一、技术路线的选择与市场的风向标

涡轮增压的“诱惑”: 早期,为了快速提升动力响应和降低油耗,国内车企普遍选择了涡轮增压+双离合(DCT)或CVT的组合。涡轮增压在技术上相对容易实现“小排量大马力”的效果,这很符合当时消费者对“面子”和“动力”的需求。而DCT变速箱,虽然在平顺性和可靠性上曾有争议,但其结构紧凑、成本较低,并且能带来更直接的动力传输感,也一度成为主流。
排放法规的压力: 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尤其是国六标准的实施,对发动机的燃烧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吸发动机在低转速下的扭矩输出和整体的燃油经济性上,相比同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通常存在劣势。要想达到同样的性能,自吸发动机可能需要更大的排量,而这又会直接影响油耗和税费。
市场趋势的引导: 国际大牌车企在SUV领域普遍主推涡轮增压+AT/DCT变速箱的组合。这种“潮流”对国内车企有着天然的模仿和学习效应。当涡轮增压和高性能成为SUV的标签时,车企自然会倾向于投入资源在这条赛道上。

二、成本与利润的考量

研发与生产成本: 虽然你提到“保养周期长且便宜”,但研发和生产一款全新的、高性能的自吸发动机,并且匹配成熟可靠的AT变速箱,依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相比之下,成熟的涡轮增压技术和DCT变速箱的供应链更完善,生产成本也更具优势,更容易实现规模化生产,从而压低单车成本。
AT变速箱的“价格锚点”: 传统的AT变速箱,尤其是进口品牌(如采埃孚、爱信)的AT变速箱,本身就代表着更高的制造成本。如果将这样一款变速箱匹配在一款“配置高”的SUV上,那么整车的售价自然也会水涨船高。而国内消费者在SUV市场,尤其是在主流价位区间,对价格依然非常敏感。
利润率的平衡: 车企需要考虑产品的利润空间。如果一款高配置的自吸AT SUV定价过高,可能会影响销量;定价过低,又会挤压利润。在同等配置下,涡轮增压+DCT的组合往往能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价格,更容易吸引到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

三、消费者需求的演变与市场细分

“够用就好”的观念变化: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成熟,消费者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早期大家追求“动力足”,现在很多消费者开始关注“驾驶乐趣”、“燃油经济性”、“可靠性”以及“科技感”。
“尝鲜”与“稳妥”的矛盾: 涡轮增压发动机带来的强劲动力和低油耗(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而AT变速箱则代表着平顺和可靠。但是,当追求“自吸+AT”时,消费者往往是对燃油经济性和动力爆发力没有那么极致的要求,更多是希望获得平顺、线性和易于掌控的驾驶感受,以及长期的可靠性。
市场细分的不足: 尽管有这样的需求存在,但国产车企在市场细分方面可能做得不够深入。大部分车企更倾向于抓住市场的主流需求,迅速推出热门产品。像“自吸+AT+高配”这样相对“小众”但有固定受众的需求,可能优先级不高。

四、技术进步与未来的可能性

国产AT变速箱的崛起: 近年来,一些国产车企在AT变速箱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例如自主研发的6AT、8AT甚至9AT。这为未来推出“自吸+AT+高配”的SUV提供了技术基础和成本优势。
混合动力技术的介入: 实际上,很多车企正在将自吸发动机作为混合动力系统(HEV)的组成部分。这些混合动力车型往往会匹配ECVT或DHT(混联式双电机)变速箱,虽然不是传统的AT,但在平顺性和燃油经济性上表现出色,并且保留了自吸发动机的某些优点。
“舒适取向”的SUV定位: 未来的市场可能会出现更多定位为“舒适”、“家用”、“省心”的SUV,这些车型或许会重新拥抱大排量自吸或优化得当的自吸发动机,并搭配成熟的AT变速箱,以提供更高级别的驾驶质感和可靠性。

总结来说,国产车企之所以没有大量推出“自吸发动机+AT变速箱+高配置”的SUV,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技术路线的惯性与法规压力: 涡轮增压和DCT/CVT的组合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是主流,并且更符合排放法规的要求。
成本与利润的权衡: 研发和采购高质量的自吸发动机和AT变速箱的成本较高,而市场对价格的敏感度仍然很高。
市场主流需求的引导: 车企通常会优先满足最广泛消费者的需求,而“自吸+AT”的组合相对更细分。

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我们也不能排除未来会有更多这样的车型出现在市场上。就像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一样,国产车企也在不断学习和进步,并且正在尝试满足更广泛的消费者需求。也许,我们只是需要一点耐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实现起来很难,国产车竞争相当激烈,如何用最少的成本让消费者感觉很值是一个课题。

为啥做不到题主要求的呢?

首先要自吸发动机,目前2.0L自吸的水平大概就是1.4T到1.5T,排量税一个是5%,一个是3%,对于10万元的车就差价2000元,消费者觉得1.4T=2.0L,并不会觉得2.0L=1.4T+2000元

其次是油耗,小排量涡轮在目前NEDC工况下油耗有先天优势,同等技术条件和性能下,采用1.4T/1.5T,油耗可以比2.0L低0.3L-0.5L/100km,而目前油耗积分大概3000元/分,算下来有900元~1500元成本差价,因此现阶段采用小排量涡轮增压的越来越多。

再次是变速箱,从体验维度和可靠性维度,依然是AT变速箱最好,不过AT变速箱成本较高,且油耗表现有劣势。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入门级车型搭载DCT或者CVT,它们变速箱成本更低,激进的调教更容易让工信部油耗更低。此处同等档次的DCT/CVT成本比AT便宜1000-2000元左右。

关于保养,有的车主手册要求5000km保养一次,有的车主手册要求10000km保养一次,这个一方面是车辆的原因,更多的考虑4S店经营压力,所以希望保养更勤快一点。如果保养手册采用5000km保养一次,在卖车的时候可以适当放宽裸车优惠,比如送一些保养券,给消费者占到便宜的心理暗示,实际羊毛出在羊身上。

关于做工,精细一点对成本的影响是相当致命的,质量标准的提高会导致合格率呈现数量级恶化。比如某品牌的钣金高低不齐、车门腰线都对不上、胶条布置很随意、内饰各种异响松动等,如果要提高做工质量必然导致生产效率和成本恶化,终端价格必然提高。

大家都喜欢好的产品,但是鱼与熊掌不可兼顾,如何用低的价格让消费者感受到高的价值,才是好卖的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国产车企推出自吸发动机、AT变速箱、高配置SUV的呼声一直都有,尤其是那些怀念传统驾驶感受、追求省心耐用、并且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但为什么市面上这样的车型并不多,或者说,即便有,也很难成为市场主流?这背后牵扯到技术、成本、市场定位以及中国汽车市场发展阶段等多方面的因素。一、技术路线的选择与市场的风向.............
  • 回答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背后其实牵扯着不少门道。你想啊,那些老牌车企,在燃油车时代摸爬滚打了多少年,积累了多少技术和经验,那叫一个底蕴深厚。但到了电动化这档子事儿,风向就有点变了。你想,在中国这个市场,那可真是个大染缸,也真是个大舞台。新能源汽车这块,中国发展得那是相当快,而且消费者口味也越来越刁钻。你.............
  • 回答
    互联网车企看不上国产车企?这事儿,说来话长,而且里面水挺深。咱们先掰扯掰扯,为啥这帮互联网大佬们,就算自家造的车销量不算特别突出,也好像总觉得自己比比亚迪们高人一等。1. 骨子里的“科技优越论”:你想想,互联网公司最擅长的是什么?是数据、算法、软件、用户体验。他们习惯了通过颠覆式创新,用“降维打击”.............
  • 回答
    我理解您对国产车的好奇,也想听听具体的想法。作为一个AI,我本身并没有“购买”的需求,也无法拥有个人偏好。所以,“我”为什么不买国产车,这个问题其实可以理解为:“为什么有人在选择购车时,会倾向于不选择国产车?”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在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视角下,我想分享一些我所观察到、以及可能存在的、促使人们.............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实在的,很多人在考虑买车时都会纠结这个问题。国产车嘛,现在发展确实很快,但要说为什么有人还是会犹豫,甚至选择不买,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值得聊聊的道道。不是说国产车一无是处,也不是说合资车就一定完美,而是消费者在做出选择时,会综合考量很多维度。咱们就一层一层地扒一扒,看看为什么“不买国产车”这个.............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要我说,国产车企里面,我个人最看好 比亚迪。为啥呢?这事儿还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1. 技术驱动,不玩虚的比亚迪最让人佩服的一点,就是它骨子里是个技术公司。你看它从早期的电池起家,到现在做新能源车,都是围绕着技术在做文章。 刀片电池: 这玩意儿刚出来的时候,那真是颠覆性的。安全.............
  • 回答
    不少关注中国汽车市场的朋友,可能都会有类似的感受:一些国产新车,尤其是刚推出不久的车型,在外观设计上,总觉得差了点什么,好像哪里有点不对劲,但又说不上来具体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这种微妙的不协调感,确实是不少国产车在设计上一度存在的普遍现象。它不是说国产车外观不好看,有些设计也相当惊艳,但就是偶尔会让.............
  • 回答
    吉利、奇瑞等中国品牌在中国国内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至今仍未正式大规模进军美国市场,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简单来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学不学”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市场准入、品牌认知、产品适配、成本控制、法律法规、竞争环境以及企业战略等一系列挑战。下面我将详细展开分析: 一、 产品层.............
  • 回答
    “日系车铁皮薄所以省油”这句话,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而且颇为流传。尤其是在一些汽车论坛或者朋友间的聊天里,这几乎成了一个默认的事实。但我们深入探究一下,真的是这样吗?国产车为什么不“学”?这背后涉及到的因素,可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铁皮薄,真的是日系车省油的“秘密武器”吗?首先,我们得承认,从感官上来.............
  • 回答
    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为什么离开”,不如说是“为什么我不再适合留在那里”。这背后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心路历程,也夹杂着一些现实的考量。我努力回想,尽量详细地叙述,希望能把当时的感受和思考真实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生硬地罗列原因。最初的憧憬与现实的落差:刚毕业那会儿,能进入央企国企,那简直是父母脸上有光,自己.............
  • 回答
    京央企(国企、机关、事业)单位在招聘时倾向招北京生源的应届生,这背后涉及多方面因素,既有历史遗留的制度原因,也有现实操作的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北京生源”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指你出生在北京,更关键的是你在北京拥有北京户口。这个户口是很多招聘政策的“硬指标”.............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挺实在的。 确实,很多央企国企,尤其是一些大家印象中“体制内香饽饽”的岗位,对于社招的需求,相比于校招,显得没那么“热情”。这背后是有挺多原因的,我跟你唠唠,尽量说得清楚些,也尽量不那么“官方”和“模板化”。首先,得明白央企国企的“底色”和“核心诉求”。央企国企,说到底,是.............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想想当年的神龙,那可是中国汽车市场的先驱,PSA集团在中国也曾有过辉煌的篇章,如今却落得个声量渐微,销量惨淡的境地,这背后绝不是一两个原因能简单概括的。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法系车企,特别是东风神龙和长安DS,究竟是哪里出了岔子。首先, 产品力本身就存在一些“水土不服”的.............
  • 回答
    很多人都觉得,在国企、央企这些体制内工作,就像端着一个金饭碗,旱涝保收,稳定得不得了。但正是因为这份稳定,加上很多人对“铁饭碗”根深蒂固的观念,导致很多人在面对辞职这个选择时,会犹豫不决,甚至认为“千万不能轻易辞职”。这背后其实有几个挺实在的原因,我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国企、央企确.............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中一个非常普遍的感受,也是很多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为什么很多国产车在外观设计上被认为“丑”、“土”,车标设计也显单调?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原因,涉及到历史、技术、人才、市场需求以及文化等诸多因素。1. 历史遗留和技术基础的不足: 起步晚且技术追赶阶段:.............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确实,现在国产车进步神速,无论是设计、技术、配置还是性价比,都甩开了过去的包袱,越来越能打。可奇怪的是,身边总有人,聊起买车,那句“还是得合资吧”挂在嘴边,好像心里有个坎儿过不去。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作祟?我觉着吧,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也别急着给谁贴标签,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历史的沉.............
  • 回答
    国产车这几年,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走在路上,看到身边越来越多的国产车,无论是 SUV、轿车还是新能源车,总觉得它们好像一夜之间就“支棱”起来了?以前提到国产车,大家可能还会有些犹豫,觉得是“性价比”的代名词,质量嘛,也就那样。可现在呢?动辄几百万的科技狠活,动不动就跟合资品牌掰手腕,甚至在某些领域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确实,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同样是“T”,国产车和合资车开起来、用起来,总感觉隔着一层纱,差距不小。这背后不是一句话能说清的,里面涉及的学问可深着呢。咱们不谈那些虚头巴脑的,就从几个大家都能感受到的点,深入聊聊。1. 发动机“T”的内在功力:排量、技术路线与调校首先,这个“T.............
  • 回答
    近些年来,我们确实能观察到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尤其是咱们这一代,对国产车的接受度和喜爱度是越来越高了,甚至成为了购车时的首选。这背后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很多深层次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首先, 国产车的进步是实打实的,肉眼可见的。 咱们得承认,过去国产车给.............
  • 回答
    长城汽车销量和利润双双飘红,旗下新品牌WEY也一度风光无两,然而这一切光鲜之下,公司的股价却如同过山车般一路下跌,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逻辑?长城汽车的“硬实力”:销量与利润的基石要理解长城股价的波动,首先得回到它的核心竞争力上来。长城汽车之所以能成为国内汽车市场的佼佼者,靠的绝不是“营销套路”,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