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土味情话一样,说你土不是因为你没文化,而是因为你假装有。
斯文掃地,狗屁不通
不理清前因后果,不能轻易评价。
这件事的起因,是一个废青说:中国仔讲话可不可以有点素养,还是你们没受过教育?
下面有网友评论:你爸在种枇杷树。
乍一看,你说我没文化,我用典故骂人。
你爸在种枇杷树,引申的意思就是:NMSL。
看起来好像我很有文化。
其实并不是。
一则没有理解原文
二则这个典故(姑且算是典故)用得让人觉得不适。
“庭有枇杷树”在前两年,是知乎用滥了的一个梗,和现在的“谢邀,人在美国,刚下飞机”差不多是一个意思。不过这并不妨碍这个句子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归有光这句话,原本是用来感叹世间沧桑,同时怀念亡妻的。
原句是: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注意,这里说吾妻死之年。而不是吾妻死之日。根据行文,我个人推断,这枇杷树应该不是在妻子死后种的。人死了种树的意义是什么?只是为了记录时间么?没意义,也没怎么听说过这个传统。
那么归有光为什么要在妻子去世的那一年种枇杷树呢?
枇杷是一种很奇怪的果树,秋天养霜,冬天开花,春天结果,夏天成熟。我想,那一年,应该是妻子重病,归有光为了讨个好彩头,所以种一棵枇杷树吧。希望妻子能像枇杷树一样,挺过寒冬。只是很可惜,事与愿违。
写到这里,其实我是真的不希望有人拿这个典故开玩笑。因为这个典故中的感情,实在是令人尊敬的。
有些典故可以开玩笑,比如冬泳健将钱谦益,忠君不二洪承畴,女装大佬司马懿。因为这些人本来就是贻笑万年的人。但是有些玩笑,最好还是不要开。
但是你要是说,没必要上纲上线,就开个玩笑而已,我也不能批判什么。
废青说我们没有文化。
我们扭曲一句经典名句来辱骂他们,这能证明我们有文化吗?
“你爸今夜必种枇杷树”
“你在这里不要走动,我买两个橘子,去去就来。”
这叫有文化吗?
不,这不叫。
说好听了这叫知典籍。
说难听了,不过掉书袋。
我不认为说这种话的人多有文化。
越是有文化的人,对经典越是有敬畏之心。不是奉为圭臬的那种敬畏,而是不肆恣侮辱亵渎的尊重。
别人说你家没有钱。
你跑回家拿起一个元青花,咔嚓摔他面前给他看。
你说:看,我很有钱。
至于司马懿为什么貽笑万年,不忠不义的人,给他这四个字的评价,过分吗?
我不喜欢下场辩论,尤其是跟下面这种参考野史的君子讨论任何问题。
司马懿为人如何,自有公论。
朕若遇汉高祖,当北面事之,与韩、彭比肩;若遇光武,当并驱中原,未知鹿死谁手。大丈夫行事,宜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效曹孟德、司马仲达欺人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石勒
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李世民
明帝以面覆床:“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 ——《晋书》
这是别人对司马懿的评价。
宣帝初辞魏武之命,托以风痹,尝暴书,遇暴雨,不觉自起收之。家惟有一婢见之,后乃恐事泄致祸,遂手杀之以灭口,而亲自执爨。帝由是重之。——《晋书·卷三十一·列传第一》
其后柏夫人有宠,后罕得进见。帝尝卧疾,后往省病。帝曰:“老物可憎,何烦出也!”后惭恚不食,将自杀,诸子亦不食。帝惊而致谢,后乃止。帝退而谓人曰:“老物不足惜,虑困我好儿耳!”——《晋书·卷三十一·列传第一》
这是司马懿对自己老婆做的事情。
托孤重臣司马懿,学到了学到了。
我不知道说这话的人看过整篇文章没?
也不在意他能不能体会归先生的感情。
我只想告诉他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矣,今已亭亭如盖。”
翻译过来是“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植的,如今已经高高挺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枇杷树是归有光的妻子种下的
对于这样连句意都不清楚的人,还没有到需要让他了解古文感情的地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