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为什么不发展高铁?

回答
“美国为什么不发展高铁?” 这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问题,答案也相当复杂,涉及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以及历史等多个层面。虽然美国确实有一些高铁项目正在进行或规划中,但与中国、日本、欧洲等国家相比,其发展速度和规模确实非常缓慢。以下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详细阐述:

一、 政治与政策的阻碍:

联邦制下的多头管理与协调困难: 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规划涉及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多个层面。各州和地方政府在利益、优先事项和资金方面存在差异,这使得全国性统一的高铁规划和建设面临巨大的协调挑战。联邦政府虽然可以提供资金和指导,但最终的实施权和土地征用权往往在州一级,这增加了项目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党派分歧与政治意愿的摇摆: 高铁项目通常是长期、巨额投资的项目,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长期承诺和持续的政治支持。然而,在美国,不同党派对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大型公共交通项目的看法存在差异。一些党派更倾向于市场化解决方案,认为高铁的经济效益不足以支撑其建设成本,或者更倾向于投资现有公路和航空网络。因此,政策的连续性难以保证,新政府上台后可能会改变前任政府的规划和承诺,导致项目停滞或流产。
强大的利益集团游说: 航空业、汽车制造业、石油行业等传统交通行业拥有强大的游说能力,它们可能视高铁为竞争对手,并积极游说政府避免或限制高铁的发展。这些利益集团的反对和阻挠是高铁项目推进的一大障碍。
土地征用与环境审批的复杂性: 建设高铁需要大量土地,尤其是在人口稠密的地区。在美国,土地征用过程极其漫长且充满法律挑战,涉及多方利益相关者的诉讼和谈判。同时,每一个大型基础设施项目都需要经过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估,这可能耗费数年时间,并可能因为环境问题而导致项目被推迟甚至取消。

二、 经济与财政的考量:

高昂的建设成本与回报疑虑: 高铁建设是极其昂贵的工程,包括轨道铺设、隧道、桥梁、车站建设以及高速列车本身的采购和维护。这需要巨额的初始投资。尽管高铁可以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如减少交通拥堵、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就业等),但其短期内的巨额成本以及投资回报能否达到预期,往往是决策者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可能更倾向于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回报更直接或更易于接受的项目上。
低油价与航空业的相对优势: 过去几十年,美国的低油价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铁相对于汽车和航空的吸引力。尽管高铁在中长途旅行中具有效率优势,但在美国许多地区,汽车出行仍然相对便宜且方便。同时,美国成熟的航空网络和相对较低的机票价格,使得航空旅行成为许多长途旅行者的首选。航空业也积极游说,通过降低票价、优化服务来吸引乘客。
私营部门参与度受限: 在一些国家,高铁建设和运营由私营部门承担,或者采取公私合营(PPP)模式。然而,在美国,由于项目规模巨大、风险高、投资回报周期长,私营部门的参与意愿相对较低,尤其是在缺乏政府强力支持和担保的情况下。

三、 地理与人口分布的挑战:

国土面积广阔与人口分散: 美国国土面积巨大,而且人口分布相对分散,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这意味着建设高铁需要连接的城市之间距离可能非常遥远,这大大增加了建设成本和运营难度。相比之下,欧洲和亚洲人口稠密区域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近,更适合发展高铁网络。
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的竞争: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公路网和相对完善的航空网络。州际公路系统为汽车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航空业则覆盖了全国,并与国际紧密相连。这种成熟的现有交通体系,使得高铁在争夺乘客时面临强大的竞争压力。
缺乏连接主要经济中心的“天然”廊道: 一些国家发展高铁的成功案例,往往是因为它们连接了重要的经济中心或人口稠密区域,这些区域之间本身就存在巨大的客流需求。美国虽然有一些人口稠密区域(如东北走廊),但其他地区之间缺乏这样明显的“需求驱动”廊道,使得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铺设高铁的必要性受到质疑。

四、 文化与习惯的差异:

汽车文化根深蒂固: 美国是一个高度依赖汽车的国家,汽车文化已经深入人心。自由、便利、独立的汽车出行方式是许多美国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习惯使得他们对公共交通,包括高铁的接受程度相对较低。
对政府干预的疑虑: 尽管美国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主导,但长期以来也存在对政府过度干预和“大政府”的疑虑。对于大型、昂贵且可能需要政府巨额补贴的项目,一些人会持怀疑态度,担心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

五、 历史因素与经验:

早期交通投资的侧重: 在20世纪,美国将大量资源投入到州际公路系统和航空基础设施的建设,这在当时是满足交通需求最有效的方式。这些投资形成了一种惯性,使得在新的交通模式(如高铁)上的投入相对滞后。
过往项目经验的教训: 过去一些大型公共交通项目在美国的实施过程中曾遇到过各种问题,例如成本超支、进度延迟、效率低下等,这可能导致决策者在面对新的大型项目时更加谨慎。

尽管存在上述诸多挑战,美国并非完全没有发展高铁。

东北走廊: 美国最早也是最成功的高铁线路——阿西乐特(Acela Express)就运营在波士顿和华盛顿特区之间,连接着东北部人口最稠密的几个大城市。这条线路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高铁在美国的可行性,但其速度和频率仍远不及世界顶级高铁。
加州高铁项目: 加州是目前美国最积极推进高铁建设的州。该项目旨在连接加州北部和南部的主要城市,如旧金山和洛杉矶。然而,该项目也面临着巨大的成本超支、进度延迟和政治争议。
其他规划中的项目: 除了加州,还有一些州和地区正在规划或研究高铁项目,例如德克萨斯州的高铁计划(连接休斯顿和达拉斯),以及佛罗里达州的人工智能高速列车(Brightline)延伸线等。

总结来说,美国不“积极”或“大规模”发展高铁,并非是因为其技术上无法实现,而是由于其独特的政治、经济、地理和社会环境所带来的复杂挑战。 要在美国成功推广高铁,需要克服多方面的障碍,包括建立稳定的政治支持、解决巨额资金问题、协调各级政府、简化土地征用和环境审批流程,并有效应对现有交通体系的竞争以及改变公众的出行习惯。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长期的战略规划和持续的投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美帝现在没有高铁,这看似是个现状问题,其实是个历史问题。

「现在汽车、飞机是客运主流,所以不发展铁路客运」,这是现状,不是原因。

拿着现状当根本原因,却不找造成这些现状的历史根源,这未免就本末倒置了。

简洁的回答:

美帝二战之前一直在点轨道交通的科技树。但是由于本土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和公路交通在二战中展现出的种种优点,二战之后,以艾森豪威尔为代表的美帝决策层彻底放弃了轨道客运的科技树,转而去点了公路汽车客运的科技树,加上战后蓬勃发展的航空工业作为辅助,所以这条公路加航空的科技树就一直点到今天。而轨道客运的科技树基本就废了。

现在随着人口暴涨,城市交通问题涌现,美帝也发现这条公路加航空的科技树好像已经点到头了,点不太动了。但是社会模式已经成型,覆水难收,不是说调头就能调头的。城市发展已经饱和,很难有轨道交通的余地了。

现在美帝提出发展高铁的主要动力,并不是要解决长途客运运输,而是要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和房价过高的问题。长途运输一直有航空,高铁的目的不是要替代航空业主营的七八百、上千公里的长途客运,而是要解决一两百到四百公里左右的客运运输,让大家借助高铁通勤,从而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房价问题。美帝即使是高铁的坚定支持者也几乎从来没有想要让高铁成为长途客运主力,主要讨论的目的还是要用高铁达到快速短途通勤,从而缓解城市人口暴涨的压力。

详细的回答:

美帝直到二战之前,一直是铁路为主力的交通,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1890 年美国的铁路总里程已经达到了 20 万公里。作为对比,中国的铁路总里程到 2018 年才刚达到 13 万公里。

可以说那时候美国完全是个铁轨上的国家。远距离货运完全依赖铁路。客运方面,近距离市区内出行基本是走路加地面轻轨,也就是英语的 streetcar 或者 trolley;远距离出行基本是去火车站坐火车,看看纽约中央火车站出现在过多少反映那时候的美剧和电影里。

下图是旧金山的 streetcar,现在是一个特色旅游体验项目。但是在 1900 年代的时候,几乎所有的美帝城市都有这样的轻轨交通。1907 年的时候美帝总计有 5.5 万公里这样的城市轨道交通,遍布各个城市。

比如科罗拉多的丹佛市,并不是超级大都市,在 1917 年就拥有这样的轻轨网络。

再比如亚特兰大,现在没有车基本没办法出行,以公共交通基本等于零而著称。在 1902 年的时候市区的轻轨路网却是这样的,坐上轻轨,基本哪儿都能去。下了车走一会儿路就能覆盖城区出行。

像下面这样老照片里的地面轻轨加步行,是那时候所有美帝城市的常态。

而看过 HBO 西部世界的朋友都有印象,通通都是坐火车去小镇、坐火车运军火、坐火车运黄金。传统的西部片里也到处都是坏人或者游侠骑马抢劫火车的情节。纵马追逐火车的镜头更是家常便饭。

如果按这个势头发展下去,以美帝的工业实力和科技水平,搞一个日本那样的新干线网络毫无问题。

问题就出在底特律汽车工业的崛起。从 1920 年代开始,以亨利福特为代表的汽车工业风头正劲,堪比今天的乔布斯和马斯克。福特的生产流水线技术、最低工资标准、一星期五天工作制等等一系列革新,让底特律的汽车工业蓬勃发展。从此汽车成为了大众消费品,不再像同时期的欧洲的劳斯莱斯、宾利一样只是有钱人的特权。

汽车工业崛起的这一波势头非常凶猛,崛起之快堪比后来咱们这一代人体验过的智能手机,顷刻之间就从新鲜事物发展到了人手一台。到了1929年,美帝已经有五分之四的家庭拥有汽车了。

但是一进入 1930 年代,美帝经济进入了大萧条。汽车虽然已经普及了,但是社会经济不行,至少城市区域的大规模开发和建设陷入停滞,汽车的蓬勃发展还没有体现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

之后世界局势不稳定,随后二战爆发,美帝更是没有时间和资源搞一搞城市建设来迎合新涌现的汽车。

这时候,另一个关键人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就是艾森豪威尔。艾森豪威尔跟公路建设的渊源可是有年头了。1919 年,当时还是陆军少校的艾森豪威尔接到了一个任务,带着一支汽车车队横穿美国东西,考察美帝的公路设施,以此来评估用当时还是新生事物的汽车依托公路进行军事机动的效率。这次行动给年轻的艾森豪威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美帝公路情况之糟糕让小伙子在这次任务中吃够了苦头。

二战大规模爆发之后,艾森豪威尔作为欧洲战场盟军的最高统帅,指挥着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武装力量之一。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张将军张局座教育过我们,打仗看的是什么?打仗归根结底要看后勤。依托美帝雄厚的工业实力,美军大规模利用汽车进行转进机动和后勤保障,完爆对面还要依靠步行和骡马的德军,汽车又在艾森豪威尔心中加了一分。

同时,纳粹德国在战前本土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高速公路路网,又给艾森豪威尔开了眼界,原来公路是可以修成这个样子的。不是公路这东西本身不行,而是美国的公路修得不行。

另外,广大敌后游击队和空降先遣队对德军控制的铁路线的破坏,也让艾森豪威尔觉得铁路线过于脆弱,巨资铺设的铁路线,关键时刻被游击队一个炸药包就给废了,或者几架 B-17 偷一波就能短时间瘫痪一条铁路线。

行了,汽车就是牛逼,公路就是牛逼。这个念头算是在艾森豪威尔心里扎下根了。

到了 1950 年代,美帝在二战中展现出的强大的工业实力该用到自己基础设施建设上了。不打这一仗都不知道我们这么牛逼,现在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是该把牛逼用到建设家园上了。

那么问题来了,接下来该点什么科技树呢?

这时候谁是总统?告诉我是谁?

是一门心思觉得汽车加公路就是牛逼的艾森豪威尔。

底特律那些资本家可算是看到翻身的机会了,全都动起来了。底特律汽车三巨头,外加造轮胎的,外加标准石油这个巨头,利益都捆绑在一起。能不能把铁路客运的市场主流地位掀翻,自己取而代之,就看这关键一博了。舍得一身剐,敢把铁老大拉下马!

最终的结果,艾森豪威尔签署了 1956 年联邦资助公路法案,开始动工兴建美国的州际高速公路系统。这个基本是从一片空白开始修建的高速公路系统,正式的全名是「艾森豪威尔全国州际及国防公路系统」,俗称州际公路,interstate,也就是现在美帝所有这些以 I- 开头,数字编号的高速公路。

这项耗资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直到 1970 年代彻底完工成型,彻底改变了美帝人民的交通出行,也彻底改变了美帝的城市面貌,改变了生活和居住模式,影响非常深远。

地铁线路风格的美帝州际高速公路示意图:

试想如果当初艾森豪威尔签署的是「1956 年联邦资助铁路法案」,而不是「联邦资助公路法案」,那么现在会如何呢?如果上面这张图里面不是公路而是铁轨呢?还会没有高铁吗?还会是开车加飞机的模式吗?

1956 年,在科技树分叉的地方,美帝的决策层选择了高速公路这条科技树,放弃了铁路客运这条科技树。

底特律资本家们迅速跟进,他们斥资收购了大量城市的轻轨运营权,然后直接将这些城市轻轨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是真正的字面意思上的扔进了历史垃圾堆:

从此之后,轻轨交通退出了历史舞台,全美这总计五六万公里的城市轨道基本全部被填平,铺成了马路,城市里只有汽车了。

而这一交通模式的变化,也彻底改变了美帝城市的形态和美帝人民的居住模式。

McAlester 的 A Field Guide to American Houses 一书很精彩的阐述了交通模式对城市模式的决定性影响。城市模式是依托于交通模式而存在的,而大家的生活模式又是城市模式决定的,在城市模式和生活模式不改变的前提下,谁一拍脑袋就说要改交通模式,那真的是痴人说梦了。

最早的城市,大家出行全部靠步行,所以城市不可能很大,基本都在正常人步行可达的合理范围内。少部分富人能骑马或者有马车,但是受制于卫生问题,不可能大规模推广。所以 1800 年左右的城市一般都是这样的,这也就是现在很多大城市的所谓的 downtown,比如纽约曼哈顿,再比如查尔斯顿或者波士顿的那些 downtown 老街区,密集而狭窄的街道,都是那个靠步行和马车年代留下的烙印:

后来有了蒸汽火车,城市开始沿着铁路线发展。大家可以住在城区之外,坐火车上下班。但是因为下了火车还是要走路回家,所以聚居的不能离火车站太远,还是要聚在火车站周围。地图上看就像一串珍珠一样,一个一个的屯子沿着铁路线分布。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因为蒸汽火车加速减速都需要一段时间,为了保持一定的效率,相邻火车站之间的距离不能太短,否则火车根本开不起来。就好比今天上海浦东的磁悬浮线路也是这样,为了匹配磁悬浮的速度,站与站之间的距离特别远。火车站之间不能太近,就决定了第一个聚居点不是紧靠着城区,而是跟城区有一定的距离。最开始时候,只有富人坐得起火车,而且富人一般也没有 996 的压力,对通勤时间不太敏感,所以最早搬出去的都是富人,这些沿着铁路线的「火车屯子」也成为了很多美帝城市传统的富人区。看今天的地图,你可能会纳闷为啥这些富人区会在这种说近不近、说远也不远的位置。

再后来,美帝迎来了城市轻轨的大发展。不像上面的蒸汽火车,城市轻轨基本都是电动的,可以做到频繁停靠,基本实现了公交化运营,站与站之间可以很近。因此沿着轻轨线路扩展出去的社区就是跟城区连在一起的。但是下了轻轨还是得走路,所以扩张的范围离轻轨线路也不会很远。这时候普通人也负担得起坐轻轨上下班了,已经成为了这次扩张的主力。综合起来看,这次扩张的范围还是受下轻轨后的步行距离的限制,但是涌进来的人数很多,那么就只能加大居住密度了。所以这些街区以密集的联排住宅或者公寓楼为主。在今天很多美帝城市里也能找到这些「轻轨走廊」街区的例子,比如波士顿的 Commonwealth 大街沿着绿线轨道交通的一长条密集居住区。

到了 1930 年代,汽车普及了,普通人能够开着自己的汽车上下班了,这个活动范围一下子就大了。但是呢,受制于那时候的汽车性能,长距离行驶还是有点痛苦的。所以这个时期的城市扩张,以老城区为中心,向四周扩散,以汽车通勤为主的普通人群住进了上面那些火车屯子、轻轨走廊之间的大片空地里。因为有的是空地,现在空间不再是问题了,大家都能住上相对大一些的独栋房子了。现在美帝很多城市离市中心比较近的那些 suburban 郊区就是这次扩张的结果,只要你一查这一片社区的建成年份大概都是 20、30 年代就知道了。早期汽车速度很慢,所以这些社区的特征之一就是一般还是正交路网,道路横平竖直。

二战之后,就像我们上面说的,一门心思搞公路的艾森豪威尔,跟推波助澜的底特律三巨头、轮胎、石油资本家们一道,把州际高速公路修进了每一个大城市的市中心。美帝这个高速系统不是在城区附近下高速,分流到地面交通再进城,而是全部直接贯穿城区,高速上下匝道直通城区核心,没有任何过渡。这直接造成了城市中心的空巢化,没有人愿意再住在古老、破旧、拥挤的城区了,全部都搬去宽敞干净的 suburban 了。上班的时候开车上高速,直接开到城区,下高速,进办公楼停车场。下班直接上车,上高速,下高速,回家,餐饮、购物、娱乐都在郊区的自家附近解决,根本不与中心城区有任何接触。城市就像摊大饼一样,以高速主干道和高速环线为主干,除了湖泊、山岭之类的自然障碍,剩下的全都疯狂扩张了,沿着高速路绵延几十公里的独栋住宅社区是这些新扩张区的特点。这也是典型的美国梦时期,人人都有车都有大房子。跟之前的「汽车郊区」相比,这一波郊区的特点是从高速和主干道下来之后,居住区内部的道路全部都是弯弯绕的,到处是死胡同和曲里拐弯,不像过去是横平竖直的路网。因为所有人都开车,而且汽车的性能已经大幅度提高,所以这个弯曲路网加死胡同的主要目的就是不让社区之外的人开着车穿过他们的社区走近路,保证社区的安全和安静,保证进来社区的人没有闲杂人等。远途出行的话,近的直接开车上高速,直达目的地城市的市中心;远的开车走高速去机场,车停机场,上飞机,下飞机,租一辆车,随便浪,开回机场,还车,上飞机回来,开自己车回家。

1970 年代之后,州际高速公路系统和依托高速路网的 suburban 基本建成,再之后的扩张就是沿着高速去往更远更安静更好风景的地方。就在荒地上盖出了新社区,完全依托高速路。很多人住在这些地方的超级大房子里,每天开车几十公里上百公里去城区上班也是不稀奇的,周末就在自家附近的好山好水里尽情放浪。

对比这一系列城市变化,很明显,每一次都是交通模式的改变作为主导,交通变了,城市开始做出相应的改变,然后居民有了新的生活模式,直到下一次交通模式的变革。

现在的问题就来了,沿着高速扩张,好比 A 城市和 B 城市相距 300 公里,之间一条高速连着两者的市中心,这俩城市都沿着高速扩张。好了,双方在两者的中点相遇了,再扩张就扩到对方的地盘里去了。也就是说,整条 300 公里的高速路两边都住满人了,双方的摊大饼摊到一起了,没有余地可以摊了。

在美帝很多都市区,这已经是现实了,城市和城市已经没有界限了,沿着高速路融成了一片,若干个城市连成了一整个庞大的都市区。

但是人口仍然在增加,高速的交通压力与日俱增,堵车越来越厉害。

那么怎么办?

一派的观点就是修高铁,因为高速上大多数人的目的都是完全一致的,上班的时候从这 300 公里高速路的某个位置上来,去 A 城中心或者 B 城中心,下班的时候从 A 城中心或者 B 城中心上来,去这 300 公里的某个中间位置下去。所以如果修一个从 A 到 B 的高铁,中间设几个车站,那么高铁的效率不是比这种「一人一辆车,堵得像傻逼」要高得多吗?

比如维珍投资的奥兰多到迈阿密的高铁项目,就是个很符合的例子,两个都是比较大的都市,而且都是旅游热门地点,相距 380 公里左右。一条高铁可以串联起这两者之间的大片大片的大饼。这照片就是维珍的老板理查德布兰森在他投资的线路的迈阿密火车站的合影。

但这个思路的缺点也有很多。既然堵车这么厉害,有修高铁的需求,那么说明这三四百公里摊大饼已经摊的差不多了,再也没有空地了。那么空地都没了,高铁修在哪里呢?强拆吗?还有,两个都市之间也就设四五个车站吧,最多十几个,那么下了车出了车站离自己家还有一二十公里,怎么办?配套的公交车?配套的轻轨?

正是有这些问题,所以高铁的动议支持的不太高。能有当然最好,但是并没有太多人迫切的希望有高铁。

另一派的观点就是用新技术,因为回顾城市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次城市革新都是被交通技术推进的,比如我们上面说的「火车屯子」、「轻轨走廊」、「汽车郊区」、「高速大饼」。那么现在同样有正在研发的新技术,包括人工智能、物联网、自动驾驶、电动车,各种大公司都在投巨资研发这些新技术。同时,这些新技术完全可以基于现在庞大的公路路网,不需要大规模的额外建设。如果这些技术迅速完善,那么城市会演发出什么样的「自动驾驶电动车社区」呢?

还有一派的观点就是旧城改造。美帝城市交通问题,并不是真的因为人口太多,只是因为摊大饼摊得太大了。如果主动让饼小一些,大家住的集中一点,这问题自然就会改善一些嘛。这一点在年轻人身上特别明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去遥远的郊区、不再去那 300 公里的某个中间位置买大的离谱的房子,而是选择住在离城中心很近的地方,不再依赖汽车高速公路通勤。Uber、Lyft 的流行也证明了这一点,越来越多的人不是开自己的车出门了,否则 Uber Lyft 也没法忽悠着去纽交所上市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高铁只能是小规模的尝试,而且只会在距离刚刚好的两个大都市之间。太近了,高铁没有效率优势,说服不了任何人,直接开车就能解决的事情;太远了,就直接飞机了,都飞了几十年了,干嘛要修这条绵延上千公里的天价轨道?这一路可能到处是摊出来的城市大饼,要强拆多少房子?

只有距离刚刚好的两个美帝城市,才是高铁的最佳舞台。

所以美帝现在提上议程的有休斯顿到达拉斯的 400 公里,旧金山到洛杉矶的 600 公里,奥兰多到迈阿密的 380 公里,以及波特兰到西雅图的 300 公里再从西雅图到温哥华的 230 公里。

以及已经运营的一条「高铁」,基于旧有的铁路路网的 Northeast Corridor,从华盛顿特区到波士顿,中间连接巴尔的摩、费城、纽约、纽黑文。

剩下的美帝城市,摊大饼还有一定的余地,自动驾驶电动车成熟之前,估计摊大饼还能挺好一会儿。所以就更没有太多修高铁的迫切动力了。好多人认为,马上就要有人工智能自动驾驶了,现在再从头开始搞高铁,很有可能修到一半就落后时代了,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最后放一个我拍的视频,开车从亚特兰大到波士顿,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管中窥豹,看看美帝的高速公路开起来是啥样的。zhihu.com/pin/109092896


更多灵魂画作,欢迎大家在 Instagram 上关注我:instagram.com/reinforce

user avatar

你要知道,资本家为了盘算人们口袋里的那两个子儿,是无所不用其极的。

乎里面有讨论美国市政规划的,问美国为什么州际高速公路经常穿城而过?立交桥、高架转运节点就喜欢选在城市中间地带,(美国二三线城市对比中国二三线城市都有哪些不同?)答案是什么?

答案是当年美国筹建州际公路(Interstate Highway) ,福特、通用为了多卖汽车,游说政府说,高速公路穿城而过好。

现在导致的结果就是很多城市都被高速公路切割,住宅区与商业区隔得老远。人们步行或骑车穿行十分不便 !不开车就根本上不了班、去不了商场去不了目的地(或者说去目的地很麻烦,看着很近,却被州际高速公路隔开了)。

自此,人们不得不买车,汽车销量大增,两大汽车巨头赚得手软。

现在,美国的轻工制造业就只剩汽车和航空了(化工、军事、医疗、芯片之类的都不是轻工业啊)。近途开车、远途飞机已经是媒体宣传出来的标配。

想想看,当年能吸血般地向政府游说这种规划财团们,今天,政府想修建高铁,挖他们的墙角,他们能答应吗?

本来是躺着就能赚钱的,现在让我们去跟高铁竞争?滚!

再一个例子,美国的信用卡体系。消费者每花一笔钱,商家就要向信用卡公司交5%左右的使用费(然后给消费者返一个1%-2%的点,消费者很高兴啊。所以华人商店饭店喜欢收现金,所以黑人喜欢挑华人抢劫)。可以说近半个世纪以来,华尔街的金融巨锷们数钱数到手抽筋。

科技天才马斯克2000年就开始搞Paypal,现在Paypal一年的资金流量才多少呢?还不到1万亿美元。而国内的支付宝一家,一年的转帐流量是多少?2018年已经远远超过100万亿人民币啊!

为什么资本那么雄厚的美国移动支付发展不起来?因为天才马斯克每赚1块钱,要交8毛给信用卡公司。就如此这般,还要求着信用卡公司跟他合作。(想想看,支付宝才扣多少?2‰)

信用卡公司管你民众方便不方便啊?现有的体系我能赚大钱,我为什么要变?

现在想明白美国为什么发展不起高铁吗?现有的汽车和航空体系我能赚大钱,我为什么要变?你们民众方不方便干我财团大佬的菊花事啊?

美国是货真价实的资本主义!

欧洲不是真正资本主义,因为欧洲的吸血鬼被痛打一顿后被赶到美国来了。

欧洲、中国的管理层、社会高层多少会为底层的百姓考虑一点,因为不论高层、底层,都是在这块土地上世世代代耕耘、世世代代生活的人。

美国的管理层和社会高层不会。他们是寄居在底层种族上面的另一个物种。他们本不属于那块土地。他们有自己的精神祖国。


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原因很简单,无利可图+没有需求。在国内我们选择高铁出行,主要还是从经济方面考虑更多。D字头差不多0.3元一公里,G字头0.46元一公里,从杭州东到南京南三百公里,D字头二等座最低票价90元,动高平均票价110元。但如果开车的话,高速通行费一公里接近0.5元,油费一公里也要0.5元,一趟单程下来起码三百块。

我有次闲着没事,开车把美国的NBA主场转了一圈。我开的就是运动版福特福克斯,这个车加满油能开550-600公里,美国各州税费油价有些差异,但是加满基本就是介于25-30美元之间,简单说,美国的油比我们便宜一倍。福克斯一公里油钱大概就0.25-0.3元。

我从洛杉矶出发,一路闲逛到圣安东尼奥,差不多1500英里,加了四箱油,花了100美元多点。过路费0元。如果在国内,这段距离开车走高速差不多2200元,国道也要1700元。这个距离,动车票价差不多八百。所以在国内发展动车是有必要,有市场的。

听说我开了1500英里来,AT&T的工作人员还专门开灯,让我进内场看了看。

美国多数城市停车也不要钱,只有曼哈顿头疼。

我从西到南,再从南到北,再从北到东,开了7600英里,过路费0元,停车费60(洛杉矶10美元,纽约60美元),曼哈顿这个停车是挺狠的。

类似芝加哥这种大都市,免费停车位都极多,只要你愿意多走两步。

全程下来差不多一万公里,大概就花了300多美元油钱,最大头是异地还车,扣了五百美元。

对于美国人来说,开车出行几乎可以说是接近0成本,因为他们又不牵扯租车和异地还车。所以高铁要发展,价格优势是没有的,开车每公里都三毛了,再建立优势。那只能白坐了。开车和高铁哪个方便,这个看个人。有行李开车方便,没行李高铁轻松点。加之高铁速度不如飞机。美国机场多禁飞区少。所以对美国来说,高铁没有很大的必要。老百姓肯定希望有高铁,这没问题,合情合理,就如中国三四线城市老百姓也希望所在城市有地铁一样,但领导不是傻子,他清楚这东西的真实必要性,所以把门槛从双300提到双900,你可以申请,我可以不批。同理,美国资本家也不是傻子。

如果美国火车也是这样,那俢高铁是分分钟的

太多人,并不知道中国百姓有多不易

user avatar

轨道交通,没人比美国更懂的了,咦,这句型隔了半年,仍不陌生。

迪斯尼、环球影城都去过吧,好玩吧,一颗赛艇吧,啥原理?

十个项目九个轨道,那就是轨道交通智力过剩以后的产物。

那么老美为毛不干了呢?大家想想轨道交通最大的弱点是啥?太粗大?你来读书的,还是….干嘛的?

维护,对不对?

崇山峻岭地长年维护,压力大不大?遑论高速的,难度不知多少倍。

高速公路体系简单就简单在维护上,十年八年都不用管,只要不出大坑就行。

user avatar

美国有铁道部吗?有春运吗?没有。

美国有什么?有波音,有通用,福特,克莱斯勒。有用不尽的石油(石油美元),有洛克菲勒等一众石油大亨。这些势力无不是高铁的死敌。

中国为什么发展铁路?因为中国自建国以来就没摆脱缺油的窘境。中国人口又多,又有春运,这决定了中国不可能靠美国人的方式解决交通问题(放个假高速都堵)。中国交通的最优解就是铁路,就是尽量快的铁路。这个需求巨大,强烈,迫切。中国又有铁老大,可以不受任何干扰地执行意志。所以,中国有了高铁。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适合高铁。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季节性迁徙,又缺油又缺钱。所以一旦我们有了高铁就一发不可收拾了。不仅高铁里程疯狂增长,高铁技术也青出于蓝。因为我们可以在各种地质和气候条件下进行测试和运行。

反观美国,人人都有车,汽油跟不要钱似的,一两百公里开车去,路途远了就坐飞机,跟公交车一样班次又多又便宜。人口又相对集中,没有像中国一样的上亿人次的大规模集中迁徙。汽车和飞机完全可以解决问题。假设有人提出要发展高铁,首先上面提到的那些财团就得各种阻挠,人都去坐高铁了,谁买汽车?谁坐飞机?谁加油?其次,就算财团们不使绊子,目前社会并没有强烈的高铁需求,而高铁又是极其花钱的一项工程,谁来出这个钱?负债累累的国家财政?还是各自为政的州ZH府?这项提案能在国会获得多数议员的支持而通过吗?花这么多钱,可能导致美国人怨声载道,很容易成为反对党攻击的把柄,谁会冒这个失去民调的风险?高铁是一项长期工程,两党执政的美国能保证下一个政党上台后还坚持执行之前的高铁政策吗?高铁需要占用大量土地,我们可以搞拆迁,美国人搞的动吗?高铁对我们来说是解决迫切需求,但美国人追求的是盈利,花这么多钱,一定能实现盈利吗?解决不了以上这些问题,怎么发展高铁?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不同的国情决定了国家的需求和发展方向不同。并非有技术就一定要搞,没技术就不能搞,一切都看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场。当然,有技术又想搞也不一定能搞好,没技术就更难了。这也是我们在世界上让人讨厌的地方。你明明不该有的却偏偏有了,这就让那些不想让你有的和想有却有不了的人都恨着你了。

中国时速600公里磁悬浮列车下线 https://www.zhihu.com/video/1122260133215850496

user avatar

收费公路很少,汽油价格很低,飞机延误不严重。如果高铁真能赚钱的话,一定会有一个新的 Vanderbilt 帝国冒出来。

user avatar

如果不是政府咬着牙放手让铁总背债造高铁,如果中国铁路是私人运营,中国也不会发展高铁。刘志军是个大贪官,但确实是个狠人,不计社会代价一手把中国高铁体系扶持起来了。

国内高铁起步的时候,这个狠人真的是坑蒙拐骗威逼利诱到处搞启动资金,挪拨款,逼银行放贷,把钢铁和水泥公司叫来投标,拿货物运输资格威胁,顶着压力上马项目,那时候反高铁声音很大,他就把项目改成客运专线暗度陈仓,造好了再更名。就是这么一路不择手段,对外敲外企的技术转移竹杠,对内各种违规甚至违法操作,所以只能说是评价两极,功过难断。

日本当年新干线也是这么起来的,各种违规甚至违法嫌疑,背了两千多亿美元外债,占当时日本gdp的7%。甚至把世界银行的贷款都违规挪用了。都是动用国家力量前期不计成本超前建设,才有后面的果。今天铁总负债还有五万亿,等于人均背四千块。当然不是说不该建,但是除了国家力量恐怕没有人有这个魄力,更别提私人力量。你能想象美国人投票同意这样一个让全民每个人背债的大工程么?人民绝对没有那个觉悟。

另外,今天的美国工程成本有多高?随便拉一个项目出来都是天价。反正花的都是纳税人的钱,官员要的是不出事,没人告他。那么干嘛要学中国5年不到建一座大兴机场,9个小时修火车站?工程成本高不是简单人工贵的问题,管理不力导致的效率低下才是真正的问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