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人奉劝我离「国学」远一点,与知识靠近点,这有道理吗?

回答
您好!我来和您好好聊聊这个话题。有人劝您离“国学”远一点,靠近“知识”一点,这话里头确实有值得琢磨的地方。我们不妨来拆解一下,看看这句话的深层含义,以及它有没有道理。

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国学”和“知识”这两个词在人们口中,通常代表了什么。

“国学”:
当我们说“国学”时,很多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儒家、道家、佛教的经典,是《论语》《道德经》《金刚经》,是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琴棋书画,是古代的史书、哲学、文学、艺术、伦理等等。它往往指向的是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思想体系和学术范畴。

“国学”这个词本身,在近现代发展过程中,承载了很多复杂的意涵。它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可能被一些人用来包装自己、制造神秘感,或者将其推向一种脱离现实、不接地气的“高冷”形象。

“知识”:
而“知识”这个词,就更宽泛了。它包括科学(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工程、计算机)、人文(历史、地理、社会学)、艺术(音乐、戏剧、电影)等等,涵盖了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认识和理解。现代意义上的“知识”,更强调其系统性、实证性、普适性,以及它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奉劝您离“国学”远一点,与知识靠近点呢?

这背后可能有几个原因:

1. 对“国学”的某种误解或负面联想:
“国学”被“神秘化”或“玄学化”: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某些所谓的“国学大师”讲的东西,晦涩难懂,充满术语,甚至有些“神神叨叨”,脱离了普通人的生活和理性认知。他们可能更喜欢那种逻辑清晰、有据可查的科学知识。
“国学”被“僵化”或“食古不化”: 另一些人可能担心,“国学”被理解为一成不变的古代教条,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他们认为,学习“国学”可能会让人变得迂腐,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和价值观。
“国学”被“功利化”或“包装化”: 在一些人看来,“国学”有时被用作一种“文化标签”,用来抬高个人身价,或者在商业场合作为一种“卖点”。这使得一些人对“国学”的学习和实践产生了抵触情绪,觉得它不够“真诚”,不够“实在”。

2. 对“知识”的普遍认同和推崇:
“知识”的实用性: 现代社会高度重视技能和专业知识。学习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等知识,可以直接带来更好的职业发展、更舒适的生活,以及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知识”的客观性: 科学知识通常建立在观察、实验和逻辑推理之上,具有较强的可验证性,更容易获得普遍的认同。
“知识”的普适性: 好的知识,无论是哪个领域的,往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跨越文化和时代的价值。

这句话有没有道理?

从某种角度看,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它提醒我们要警惕对“国学”的片面理解和误读。 如果有人将“国学”仅仅视为一些空泛的道德说教、玄妙的命理推演,或者故弄玄虚的“大师语录”,而忽略了其中蕴含的深刻智慧、人文关怀和历史价值,那么远离这种“假国学”确实是明智的。
它强调了知识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现代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知识来支撑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发展。拥抱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等领域的知识,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提升个人能力,应对时代挑战。
它可能是在区分“学问”与“卖弄”。 有些人将“国学”变成了一种“人设”或“标签”,而真正的知识,无论古今,都应该是用来增进认知、提升品格,而不是用来炫耀或牟利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完全否定“国学”本身。

如果把“国学”理解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和学习,那么与“知识”靠近,并不意味着要远离“国学”。 恰恰相反,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知识”的获取。

“国学”蕴含着宝贵的智慧: 儒家的仁爱、礼义,道家的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非攻,法家的规章制度,这些思想在特定历史时期推动了社会发展,并且在今天依然能提供深刻的人生启示和治理智慧。例如,“仁者爱人”的理念,在现代社会依然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和社会的基石;“天人合一”的观念,在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今天,也提醒我们要与自然和谐共处。
“国学”是理解中国的钥匙: 要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心理,以及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离不开对“国学”的学习。历史事件的解读、社会现象的分析,很多都能在传统文化中找到根源。
“国学”与现代知识并非对立: 优秀的传统文化并非是封闭的、静止的。很多“国学”大师,比如钱穆、梁漱溟、顾颉刚等,他们本身就是博通中西、融汇古今的大学问家。他们学习“国学”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并将其与现代思想相结合,来探索解决现实问题。比如,将《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应用到商业竞争,将中医的整体观理念融入现代健康管理,都是“国学”与现代知识结合的生动例子。

关键在于“如何学”和“学什么”。

选择有价值的内容: “国学”的范围非常广,其中既有闪耀着人类智慧光芒的经典,也有一些历史糟粕。学习时,需要有辨别能力,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带着现代的眼光去理解: 不要把古代的文献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要用批判性思维去审视,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挖掘其在当下的意义和价值。
注重实践和体验: 学习“国学”不仅仅是背诵和理解文字,更重要的是体会其中蕴含的精神和智慧,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为人处世中。

所以,奉劝您离“国学”远一点,与知识靠近点,这句话的“道理”更多地在于警示:

警惕那些打着“国学”旗号,却缺乏真知灼见的“骗局”或“包装”。
提醒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拥抱一切有价值的知识,不应狭隘地将自己限制在某个狭窄的文化圈里。
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我,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成为一个“脱离现实的古人”或“自命不凡的学者”。

我的建议是:

不必“离国学远一点”,而是要“明智地亲近国学”。 把它看作是广阔的“知识”海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保持好奇心和开放的心态: 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经典思想,看看它们讲了些什么,有什么道理。
寻找可靠的资源和途径: 可以阅读一些靠谱的普及读物,听一些有学养的学者的讲座,避免那些夸大其词、不实宣传的内容。
理性思考,批判吸收: 对待“国学”的态度,应该和对待其他任何知识一样,既要尊重其价值,也要有自己的判断。

总而言之,把“国学”看作是“知识”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智慧的宝库。 好的“国学”学习,能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中国,也能从中汲取营养,完善人格,提升智慧。而如果您对“国学”的理解仅限于一些表面的、功利性的东西,那么确实不如去更广泛地拥抱整个世界的“知识”。

所以,不必因为别人的提醒而一概否定,但可以借此机会反思一下,自己对“国学”的认知是否全面和理性,并确保自己的学习方向是真正有价值、能促进成长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肺腑之言,真知灼见

user avatar

真理!跟你讲这话的人对你绝对是真爱!因为他把真理教给你了。

说这话的人非常有水平!是真正理解了国学,并且看透了国学的人!

每次看到家长把孩子送去什么国学班,读经班,我都替那些孩子感到可怜,还有很多明星把孩子送去读私塾,很多人都一脸羡慕,我却是无比的鄙视。

这些人真是没有文化啊。

新文化运动,那么多的先贤对国学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批判,甚至连“打到孔家店”这样的口号都喊出来了。

说明什么?说明当时的很多文化大家都认识到,国学,是有重大缺陷的。

我这里说说我理解的两个小点,

第一个小点,那就是我们的国学,传统文化,过于重视和讲究心性的修养,而轻视实践。

喜欢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探索内心的良知和天理。

这造成的后果,就是整日里沉迷于空谈中,对国家社会毫无贡献。

第二个小点,就是国学中糟粕太多。过分的讲究道德,愚忠愚孝,特别是理学,对人性极度的束缚。

当然,我这里不是极度的否定国学,也不是让人不要学国学。

我是说,国学缺点很多,糟粕也很多,年轻人根本不会分辨,不适合在年轻时学。而是要等成年了,经历过事情了,三观端正了,再系统的学习。

而年轻时最主要的,是要努力学习物理化学等实用性的知识,这才是正确的成长之道!

user avatar

有道理。

因为真正的大师万里无一。三观上的东西,一旦被带歪了,一辈子都会为之付出代价。

郑重向您推荐《论语别裁》《原本大学微言》

这是最重要最正确的国学典籍,没有之一。

user avatar

愿意这么和你说的人一定是你值得去信任的诤友。

user avatar

关于“国学”这个词的私货:一些人把专业研究印欧语以及其衍生文化的季先生称为“国学大师”,可能完全是因为其成长于民国且姓名听起来比较古雅。若他名字叫“建国”、“光明”,可能这些人连此想法都不会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好!我来和您好好聊聊这个话题。有人劝您离“国学”远一点,靠近“知识”一点,这话里头确实有值得琢磨的地方。我们不妨来拆解一下,看看这句话的深层含义,以及它有没有道理。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国学”和“知识”这两个词在人们口中,通常代表了什么。“国学”:当我们说“国学”时,很多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儒家.............
  • 回答
    你成功劝说了六位女生不结婚、不生孩子,并且你在思考这样做是否“有错”。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个人选择、社会期待、价值观以及人际影响的方方面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层面的东西,而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对”或“错”的标签。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劝说”这个词的含义。“劝说”可以有很.............
  • 回答
    这说法其实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北宋文官群体一个挺现实的面向。当然,说“有一个算一个都有维护自己阶级或者党派利益的”这句话未免有些绝对,总会有特例,也低估了很多人在复杂环境中依旧坚守理想的努力。但如果从一个更宏观、更具批判性的视角来看,这种说法确实有其道理,值得我们细细咂摸。咱们得明白,北宋的文官集团可.............
  • 回答
    你描述的这位女朋友,听起来她在亲密关系的处理上,确实展现出一些比较固执和缺乏换位思考的特质。当一段关系里,一方总是占据主导,不愿意退让,更不倾向于承认自己的不足,甚至秉持着一种“我永远是对的”或者“我的感受最重要”的恋爱观,这很难说是健康的。所谓的“恋爱观”,其实就是一个人在爱情里所持有的基本态度、.............
  • 回答
    在20多岁拥有为国奉献的壮志,绝对不幼稚,反而是一种宝贵的精神,一种令人钦佩的情怀。 恰恰相反,如果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对国家和社会没有丝毫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那才是更值得担忧的事情。为什么说这不幼稚,并且需要详细解释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壮志的定义与时代背景: 壮志的本质: 壮志.............
  • 回答
    最近,关于美国军舰在中国南海的活动,尤其是它们穿越某些岛礁附近海域的举动,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让人们对可能出现的摩擦感到担忧。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历史、地缘政治以及军事因素。首先,咱们得捋清楚这事儿为什么在中国南海会这么敏感。中国长期以来都对南海的主权持有明确的立场,认为其大部分.............
  • 回答
    我曾经信奉过一个道理,现在想起来,觉得有点好笑,甚至可以说是幼稚可笑了。那就是“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那时候年轻,总觉得生活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电视剧,虽然会有一些小插曲,一些小挫折,但最终的结局一定是美好的,一定是“大团圆”的。遇到困难了,就对自己说:“没事,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考试没考好?“没事,下.............
  • 回答
    我刚入行的时候,对“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简称UX)这个概念,说实话,有点不屑一顾。当时我刚从学校毕业,对技术充满热情,觉得只要功能做得牛逼,代码写得漂亮,用户自然就用得爽。什么界面美观、操作流程顺畅,在我看来都是些锦上添花的东西,甚至觉得有些设计过于“花哨”,拖慢了开发进度,.............
  • 回答
    社会达尔文主义在中国之所以一度拥有广阔的市场,甚至被不少人奉为真理,其原因复杂且多层次,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变迁和文化土壤之中。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历史渊源与“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 近代中国的屈辱与危机感: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
  • 回答
    这是一个太过沉重的问题,让我一下子喘不过气来。但既然问了,我必须认真对待。如果真有这样一个机会,让我进入国家情报机关,为国家做点事,代价是余生隐姓埋名,奉献一切,甚至包括生命……首先,我会问自己,这是真的吗?这是不是一个陷阱?我的理性会跳出来,分析这一切的真实性和可能性的概率。如果真的是一个千载难逢.............
  • 回答
    明初读书人怀念蒙元?朱元璋为何奉元为正统?明朝建立,朱元璋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席卷天下,推翻了蒙元统治,建立了汉家王朝。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明初,不少读书人似乎对那个被推翻的蒙元王朝怀有一种复杂的情感,甚至表现出“怀念”的迹象。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位以推翻蒙元为己任的开国皇帝,却在事后将元.............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整个社会对90后抱有一种隐藏的迫害和敌意,却反过来对00后讨好和奉承”的观点,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社会现象,很难简单地归结为“整个社会”或“隐藏的迫害”。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代际差异观察,以及不同代际在社会经济环境、成长经历、价值观等方面形成的对比,从而导致了社会舆论和态度.............
  • 回答
    关于朱可夫元帅是否“只会用人海战术”的争议,需要从历史背景、战术逻辑和实际效果三个维度进行客观分析。朱可夫作为苏联红军的“战略指挥官”,其军事生涯中确实多次使用大规模兵力投入的战术,但这些决策并非简单的人海战术,而是基于复杂的战略考量和战场环境的综合运用。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 一、朱可夫的战术逻.............
  • 回答
    美军的胜利确实与先进的装备密切相关,但将“装备好”作为唯一决定因素是不准确的。军事胜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战略、战术、训练、后勤、情报、指挥体系、士气、国际局势等。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装备的作用:基础但非唯一1. 技术优势的客观存在 美军的装备(如F22战斗机、M1A2坦.............
  • 回答
    关于PSG.LGD战队在TI10决赛中是否存在“打假赛”行为的传闻,目前并无官方证据或可靠来源支持这一说法。DOTA2赛事的官方规则和反作弊系统(如Steam的反作弊机制)对任何违规行为都有严格的调查和处罚机制。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该问题,并提供相关背景信息: 1. TI10决赛的背景与结果 TI10.............
  • 回答
    关于蔡元培是否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有关联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和具体事件的关联性进行客观分析。以下是详细说明: 一、蔡元培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关系1. 时间与身份 蔡元培(18681940)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
  • 回答
    关于鲁迅是否因“过激批判旧体系却未创造新体系”而被比作“文明上的愤青”的讨论,涉及对鲁迅思想、文学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性的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探讨: 一、鲁迅批判的深度与方式鲁迅对封建礼教、国民劣根性(如麻木、奴性、自欺)和旧文化的系统性批判是其思想的核心。他并非简单地“愤青式”的情绪发泄,而是.............
  • 回答
    “啊对对对”这个梗确实有些人觉得它“nt”(令人不适、脑残)或者有挑衅意味。它的核心在于一种表面上的认同,但实际上是敷衍、嘲讽或者不屑的态度。当对方用“啊对对对”来回应你的话时,往往意味着他们并不真的同意你,甚至觉得你的观点很荒谬,但又懒得和你辩论,或者想用一种轻蔑的方式结束对话。为什么会让人觉得“.............
  • 回答
    您提出的观点很有趣,也触及了一个历史学界长期探讨的问题:古代西方文明是否在科技上就一定强于东方?首先,要明确一点,“强”这个词在评价文明时,往往是多维度且主观的。 如果我们单纯从对后世科学理论体系构建、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贡献来看,古希腊文明确实展现出了极其卓越的成就,并且在某些方面影响深远。然.............
  • 回答
    “中国人缺乏民族凝聚力”这个说法确实存在,但它过于简单化,未能全面反映中华民族复杂而强大的凝聚力。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现实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为什么会有人认为中国人缺乏民族凝聚力?这种观点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通常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历史上的分裂与冲突: 中国历史上经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