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从来没有死社稷,只有逃跑失败之后畏罪自杀。
《平寇志》记载,崇祯在1644年1月即召见李明睿商议南迁之事,对李明睿说:“朕有此志久矣,无人赞襄,故迟至今。”
《天问阁集》记载,“帝欲大臣一言主之。大臣畏帝不敢言,虑驾行属其留守,或驾行后京师不能守,帝必罪主之者。遂无人决策。”
《绥寇纪略》记载,李邦华建议太子前往南京抚军,将定王、永王分封在南直隶的太平、宁国两地。崇祯怒道:“朕经营天下十几年尚不能济,哥儿们孩子家做得甚事?”
《明夷待访录》 记载,“当李贼之围京师也,毅宗亦欲南下,而孤悬绝北,音塵不贯,一时既不能出,出亦不能必达,故不得已而身殉社稷。”
《天府广记》 记载,“上御勤政殿,独召都尉密商,然真、保之间路已梗塞。”《明史》对此事的记载是“及事急,帝密召永固及新乐侯刘文炳护行。叩头言:‘亲臣不藏甲,臣等难以空手搏贼。’皆相向涕泣。”
正月十九日,崇祯开始部署吴三桂部放弃宁远进关的计划,将山海关外国土全部抛弃给清军。此举导致多尔衮立刻着手准备入关之役,成为甲申国变的直接导火索。
史可法《请饬禁门户疏》中记载,大顺军进攻北京时,守城士兵连饭都吃不上,“守垛之兵,饥不得食。或母或子,携粥至城下狂呼,不知守之所在。一日再食者十无一二。”
《国榷》记载,李自成给崇祯开出的条件不是什么“封西北王”,而是派杜勋让崇祯逊位,“提督太监王承恩缒之上,同入见大内,盛称贼势,皇上可自为计。守陵大监申芝秀自昌平降,亦缒上入见,述贼语,请逊位。上怒叱之。”
《天问阁集》中提到了当时谈判的情况,兵部尚书张缙彦在巡视城墙的时候,发现有一名闯军将领上了城楼,正在和太监谈判。“其处之城上有酒筵,上坐者一人,旁坐者皆内官。则数人见缙彦起。缙彦问何人?内官曰:城下都督爷。缙彦惊问何以得上?内官出一纸,草纸也,其上墨写‘再与他谈’四字,帝之御书。缙彦默然。”
《甲申传信录》对于崇祯临死前的表现是这样记载的: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召王承恩对饮,少顷,易靴出中南门。手持三眼枪,杂内竖数十人,皆骑而持斧,出东华门。内监守城,疑有内变,施矢石相向。时成国公朱纯臣守齐化门,因至其第,阍人辞焉,上太息而去。走安定门,门坚不可启,天且曙矣。”
综上所述,崇祯临死前的作为是这样的:
当山西的明军纷纷投降大顺,崇祯意识到,自己可能已经斗不过李自成了,开始考虑逃亡南京。但是,他又不想担弃土的骂名,因此希望大臣们提出此事。然而他这十七年来坑死的大臣不计其数,大臣们谁也不肯替他被这个锅,更担心像陈新甲一样,替崇祯扛事之后被扔出来当替罪羊杀掉。
与此同时,崇祯对于局势的判断仍不清醒,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错以为吴三桂、唐通、刘泽清、高杰等部能赶来北京救驾,以为这帮乌合之众有可能守住北京,因此对于南逃之事犹豫不决。如果他留在北京,让儿子去南京,崇祯害怕动摇军心,导致北京守不住,自己丢了性命。如果儿子留在北京,自己去南京,崇祯又担心万一朱慈烺打赢了,自己就会和唐玄宗一样“被太上皇”。崇祯本就是多疑之人,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耽搁下去,直到刘芳亮率领的南路大顺军攻下了直隶南部,逼近大运河,崇祯想跑也跑不了了。
大顺军兵临城下之际,崇祯尽管没有展现出任何才具,任由臣子们在他眼皮底下让士兵挨饿,却仍想与李自成和谈。李自成已经在西安称帝了,又怎么可能提出“封西北王”这样的条款,恐怕这是崇祯的条款才对,而李自成则是要求崇祯逊位。崇祯一味用谈判拖延时间,还幻想吴三桂能来救他,既打不赢,又赖在皇位上不下来,李自成恐迟则生变,遂攻城。
北京城防不堪一击,吴三桂、刘泽清、高杰等人又都彻底放弃了崇祯,根本没有来救援的想法。纵观崇祯一朝十七年的历史,带兵勤王哪有好下场。大顺军轻易地攻入了城内,此时,崇祯才知道大势已去了。他试图让刘文炳、巩永固保护自己出城,二人表示无能为力。于是崇祯送儿子出宫,逼周皇后自尽,杀害了袁妃和小女儿,砍断大女儿手臂,可他自己却不想死,还妄想要逃命。
崇祯换成便装,带着一群太监开始跑路。因为大顺军是从西边来的,就在阜成门外,所以,他带着一群太监,打算从紫禁城的东门东华门逃走。守卫东华门的太监们还以为他们是大顺军的内应,立刻放箭开炮。好在炮里根本就没有炮弹,没把崇祯打死。崇祯亮明身份,逃出了紫禁城。
出了东华门,崇祯一路向东奔齐化门,也就是现在的朝阳门。负责守卫齐化门的是崇祯刚刚任命总督军务、辅佐太子的成国公朱纯臣,然而朱纯臣却根本不在岗,躲在家里。朱纯臣的手下不给崇祯开门,崇祯找到朱纯臣家里去,朱纯臣却闭门不见。
于是,崇祯试图前往南城。汤若望提到崇祯经过了教堂,因此崇祯应该是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三个城门都尝试了,守军不开门,而且当时大顺军已经占领外城了,就算他出了城门,也根本跑不掉。最后他又转向北边的安定门,然而安定门锁着,负责守门的人不知道去哪了,根本打不开。
西直门当时已经被负责守卫它的吴麟征堵死了,李自成的指挥部设在巩华城,北边的德胜门和安定门正是大顺军要入城的地方,东直门也有大顺军在攀城攻击。
北京内城九门,一个被堵死了,一个不给崇祯开门,三个外面有大顺军,还有四个既有大顺军,又不给崇祯开门,崇祯已经无路可走了。实际上,就算齐化门开门了,大顺军就在旁边的东直门攻城,外城已破,东便门也被大顺占领了。崇祯从这两座城门中间的齐化门逃跑,难道跑得掉?
此时天已经快亮了,除了王承恩之外,其他的太监都已经散去,彻底变成孤家寡人的崇祯以小人之心度人,担心自己和农民军仇恨太深,投降了也不能活命,于是也只有煤山上吊这一条路可走了。
无非是对一个封建王朝正面的赞扬而已。
就像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不灭个国都不好意思说是唐朝将军。
等等。
至于去深究这句话的水分,那就大可不必。
虽远必诛的汉朝,匈奴犯了那么多年活的时间比它还长。
灭国无数的大唐,周围始终战乱不断。
明朝在某种意义上说确实做到了这句话。漠北的领土,越南并不具有统治事实并不算是明朝的领土。辽东那是有人强占,那也不叫割地。我让庸人穿上好的铠甲去送也不是赔款。不和亲确实做到了,不称臣也做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被逼死在社稷上,也做到了。
明朝也有一句挺霸气的话,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