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轻机枪、班用机枪、通用机枪、中型机枪、重机枪之间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和用途?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这些“枪杆子”里最能压制火力的家伙们,把它们之间的门道给掰扯清楚。我尽量不整那些生硬的术语,就当是咱俩在兵器展上互相交流,从实战角度给你说说。

你要知道,机枪这玩意儿,它的核心就是“持续火力”。跟步枪那种点射或者短促射击比起来,机枪能打得更猛,压制得更久。而轻机枪、班用机枪、通用机枪、中型机枪、重机枪,这几个分类,说白了就是火力强度、射程、重量、便携性和设计用途上的差异,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升级打怪过程。

1. 轻机枪 (LMG Light Machine Gun)

本质区别: 它相对来说最“轻”,最方便单兵携带和移动,强调的是“个人火力支援”。
特点:
轻便灵活: 这是它最大的卖点。一般比步枪重不了多少,很多还能当成重型步枪来使用,单兵就能轻松携带,甚至在移动中进行射击。
弹药普遍: 通常使用与步枪相同的弹药(比如5.56mm、7.62mm),这样后勤补给就方便多了,一个人就能带不少弹药。
射速相对较低(但依然很高): 虽然也能连续射击,但为了控制后坐力、保证精度和弹药消耗,射速通常比后面的机枪型号要慢一些。
支架多为两脚架: 大部分轻机枪会配一个两脚架,方便在地面、掩体上架设,但也能在没有支撑的情况下单兵使用。
弹匣供弹或弹链供弹: 有些轻机枪用弹匣(比如3050发),更灵活,但也有用弹链的,火力持续性更好。
用途:
班组内的火力支援: 它的主要任务是给步枪手提供压制火力,压制敌人的火力点,为战友创造进攻机会。
反击或近距离防御: 在遭遇敌人突然袭击时,轻机枪能迅速打开火力,阻止敌人靠近。
火力伴随: 在小队行动时,轻机枪手可以跟着队伍一起前进,随时提供火力支援。
城市作战或侦察: 由于其便携性,在复杂的城市环境或者侦察渗透任务中非常有用。

举个例子: 咱们熟知的RPK、FN MINIMI(M249)、Stoner 63都是典型的轻机枪。

2. 班用机枪 (Squad Automatic Weapon SAW)

本质区别: SAW其实可以说是轻机枪的一个现代化、更侧重班组整体作战的子类,它专门设计出来就是为了装备到步兵班里,作为班组主要的持续火力来源。
特点:
设计理念: SAW的核心就是让一个班拥有一个“移动的火力据点”,能够有效压制和消灭中近距离的目标。
弹药通用性更强: 很多SAW设计时就考虑到了与班里步枪弹药的通用性,比如美军的M249就用5.56x45mm北约弹,和M16/M4步枪弹药一样。
便携性与火力平衡: 相比传统的轻机枪,SAW在保证了不错的便携性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火力持续性,通常使用弹链供弹,弹药量更大(比如200发)。
射击精度和稳定性: 为了实现班组内的火力压制,SAW在设计上会更注重射击的稳定性和精度,确保能打得准、打得稳。
通常标配两脚架: 绝大多数SAW都带有两脚架,有些甚至可以快速更换成三脚架或安装到载具上。
用途:
班组火力压制: 这是SAW的核心任务,在进攻时压制敌人火力,防御时阻止敌人靠近。
战场机动火力: 能够随着班组一起移动,在战场上保持持续的火力输出。
支持其他班组成员: 为步枪手、榴弹发射器手提供火力掩护。

举个例子: 最典型的就是美国的M249 SAW,比利时的FN MINIMI(M249的原型),以及一些国家的类似型号。

小插曲: 你可能会觉得SAW和轻机枪好像差不多,其实概念上,SAW是更明确地针对“班组自动武器”这一战术需求设计的,它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取代过去那种轻机枪与步枪之间火力衔接不畅的问题。

3. 通用机枪 (GPMG General Purpose Machine Gun)

本质区别: 它的名字就说明了一切——“通用”。它试图在便携性、火力持续性和射程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能够在多种模式下使用。
特点:
口径和威力: 通常使用全威力步枪弹(如7.62x51mm NATO弹),比轻机枪的弹药威力更大,射程也更远。
可“通用”多种角色:
轻装模式: 可以安装两脚架,由一名射手携带,在步兵行进中提供火力支援,这时候它的作用更接近于一把威力更大的轻机枪。
重装模式: 可以安装在三脚架上,甚至安装到轻型载具(如吉普车、直升机)上,变成一个火力强大的班组或排级支援武器,射击精度和火力持续性大大提高。
弹链供弹: 绝大多数通用机枪都是弹链供弹,提供充足的火力持续性。
结构相对简单可靠: 设计上追求多用途和可靠性,往往结构相对紧凑,但能承受较大压力。
用途:
班组支援: 在步兵班和排级作战中,提供中近距离的压制火力。
车载/机载火力: 安装在各种载具上,提供反人员和反轻装甲目标火力。
防御阵地火力: 在固定阵地部署时,提供强大的区域封锁能力。
攻击轻装甲目标: 由于使用全威力弹药,对付轻型车辆、装甲人员输送车等也有一定的杀伤力。

举个例子: 赫赫有名的FN MAG (M240)、MG3、PKM系列都是非常经典的通用机枪。

4. 中型机枪 (Medium Machine Gun MMG)

本质区别: 中型机枪这个概念在国内划分里更常见,它介于通用机枪和重机枪之间,更加强调火力持续性、射程和威力,牺牲了一部分便携性。通常指使用大威力中间弹或小威力全威力弹的机枪。
特点:
弹药威力更大: 往往使用威力更大的弹药,比如一些国家可能使用7.62x54R(俄制),或者其他口径的威力弹,射程和穿透力都比通用机枪更强。
火力持续性极强: 通常都是长枪管、大号弹箱供弹,可以在非常长的时间内保持持续射击,进行有效的区域压制。
必须架设使用: 它们的重量和后坐力已经不是单兵能轻松掌控的了,必须依靠三脚架或者载具才能稳定射击。
射程更远: 能够有效打击数百米甚至上千米外的目标。
设计更偏向“压制”: 它的设计目标就是用持续的弹雨压制和消耗敌人,为友军创造机会。
用途:
营或连级火力支援: 通常装备给建制连或营,用于提供区域性火力压制。
固定火力点: 在防御工事、阵地上部署,提供绵密的火力网。
反步兵、压制火力: 对集结的敌军步兵进行有效压制。
对付轻型装甲目标: 配合曳光弹等,也能对轻装甲目标造成威胁。

举个例子: 俄系的PKM系列在很多时候也被归类为中型机枪,因为它们使用7.62x54R弹药,威力比7.62 NATO弹要大一些,而且也是步兵班组的重点支援武器。但你也会看到,PKM因为其相对较轻的重量和灵活的设计,又具备通用机枪的某些特征。这是一个概念上的模糊地带。

5. 重机枪 (HMG Heavy Machine Gun)

本质区别: 这是火力最猛、射程最远、威力最大的机枪。它完全放弃了便携性,专注于提供强大的、远距离的火力支援。
特点:
大口径弹药: 通常使用比步枪弹药口径大得多的子弹,最常见的是12.7mm(0.50英寸)的重机枪弹,有些甚至更大(如14.5mm)。
极强的威力与穿透力: 12.7mm弹药足以击穿大部分轻型装甲车辆、低空飞行的飞机、反器材目标(如通信设备、雷达),以及集结的步兵。
超远射程: 有效射程可以达到1500米甚至2000米以上,能够打击非常远距离的目标。
射速相对较低(但威力惊人): 为了控制巨额的后坐力和保证精度,重机枪的射速一般不如通用机枪,但每一次射击都带有惊人的破坏力。
绝对依赖架设: 它们的重量非常可观,必须安装在坚固的三脚架、车载枪架或者载具上才能使用,完全无法单兵便携。
后坐力巨大: 即使有制退器、炮闩稳定等设计,但后坐力仍然非常大,需要射手熟练的技巧和稳固的支撑。
用途:
反装甲作战: 对付轻型坦克、装甲车、步兵战车(作为辅助火力)。
反飞机/反直升机: 在地面上部署,用于对付低空飞行的敌机。
反狙击/反器材: 摧毁敌人的重型装备、坚固的防御工事、通信设备等。
远距离火力压制: 在开阔地形上,能够提供非常远、非常猛的火力压制。
阵地防御: 作为固定阵地最重要的火力输出点,封锁区域。

举个例子: 苏联的DShK、NSV(“机枪手”)、中国的54式高射机枪、美国的M2勃朗宁重机枪(“老干妈”)等都是非常经典的重机枪。

总结一下这个“火力升级链”:

轻机枪 / 班用机枪 (LMG/SAW): 个人/班组的“小跑车”,轻便灵活,跑得快,适合近距离支援和机动。
通用机枪 (GPMG): “SUV”,能跑能打,兼顾了一定的便携和更强的火力、射程,适应性最广。
中型机枪 (MMG): “越野卡车”,更注重载货量(弹药)和越野能力(射程、威力),牺牲了部分灵活性,适合远距离和高强度压制。
重机枪 (HMG): “重型坦克炮”,完全放弃机动性,追求极致的火力、射程和穿透力,是战场上的“重炮”。

理解这些分类,其实就是理解在不同的战场环境和战术需求下,武器的设计者是如何在火力、射程、精度、重量、便携性这几个要素之间进行权衡和取舍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战场上层层递进的火力支援体系,缺一不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William James 的答案从现今分类学的立场上已经回答得相当好了。我呢,则从枪械史的角度来答一下,摆一摆人类在机枪的命名和分类史上有多么的纠结。

原初的故事:机关枪(machinegun)还是机关步枪(machinerifle)还是别的什么

这是一挺重机枪。

这是一挺轻机枪。

在今天看来,这是分明得不能再分明的事实。但实际上,在100年前,机枪刚刚发明的时候,轻重机枪的分类和命名是一个非常纠结的事情。

马克沁老先生比较刚,我们今天叫“马克沁重机枪”,但当年马克沁既没说“重”也没说“机”,他就管自己的发明叫Maxim gun,直接翻译过来就是“马克沁枪”。他开这个头,其他人也有样学样,比如上面那个刘易斯轻机枪,其实艾萨克·牛顿·刘易斯先生对这货的命名同样就叫“Lewis Gun”,即刘易斯枪。哈奇开斯机枪同样被命名为“Hotchkiss gun”。再往前追溯,这种传统还可以追溯到加特林,他管自己发明的机枪也是叫Gatling gun,或者干脆就叫Gatling。今天美国人仍然管所有转管机枪都叫Gatling,连gun都省了。

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在马克沁发明现代机枪前后,很多类似的机枪方案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包括勃朗宁大师也在1895年推出了一款被戏称为“土豆挖掘器”的机枪。很快,在大量的商业推销和对比活动中,人们将这些类似的武器统称为machinegun,德语Maschinengewehr,俄语пулемёт。除了顽固的法国人。他们执意管机枪叫“mitrailleuse”,原意为葡萄弹枪,法国人原来用它来代指普法战争时期不怎么成功的蒙蒂尼手动曲柄机枪。

但是,随着各种各样的机枪越来越多,开始有些长得跟马克沁不怎么像的货被发明出来。比如丹麦的让·特奥多·斯考博发明的麦德森机枪:

很多人说这是历史上第一款轻机枪(Light machinegun),但其实麦德森机枪也有配三脚架,像这样:

这玩意儿看上去怎么看怎么都跟马克沁不像啊……SO,麦德森先生(丹麦陆军大臣,和斯考特一起成立了公司来生产麦德森机枪)灵光一闪,发明了一个词叫Kul-sprute gevaer,意思是喷子弹的步枪,英文为machine rifle(机关步枪)。因为麦德森机枪其实原先是一种半自动步枪,拿马蒂尼-亨利步枪改的,结果太重不实用,接着改吧改吧最后改成个机枪了。

于是,人们开始把这种带步枪式枪托和两脚架的机枪叫做“机关步枪”。在20世纪初,你要说有种麦德森轻机枪可能没人知道你说的啥,因为那时候并没有一个统一的“Light Machinegun”的标准。但你说有种麦德森机关步枪,大家立马说喔那玩意儿啊……

顺带说一句,1908年广东兵工厂引进放置麦德森机枪时,给他取得名字叫“轻机快炮”。

当然,并没有“重机快炮”。大清国之前仿制的老式机枪叫“连珠炮”或“速射炮”。大清当年取名字也忑随意了些。

machine rifle当然并不止麦德森一种。比如哈奇开斯公司就开发了一种哈奇开斯M1909机关步枪,长这样:

是不是觉得很眼熟啊?

没错,这就是歪把子他爹。包括那个歪把子都是本子山寨的哈奇开斯。只不过哈奇开斯M1909是用的弹板供弹,本子异想天开搞了个弹斗,结果坑爹了。

包括刘易斯机枪,一战时在美国军队那边也一度被归类于“刘易斯机关步枪”。

同一时期马克沁机枪和哈奇开斯机枪这样的重机枪也在不断发展。发展方向主要是减轻重量,提高可靠性,降低生产成本等。这方面德国人和俄国人干得最为起劲。到一战前,重机枪的空枪重量已经由50公斤降低到20公斤左右。在名称上,大家还没有给机枪分轻中重,统一就叫machine gun(机枪)。麦德森、刘易斯、M1909、绍沙等早期轻机枪的名字则比较混乱,机枪,机关步枪都在叫。

此时轻重机枪在战术应用上的分野也不明显。例如德国装备的麦德森机枪就主要供山地部队使用,基本上就是把轻机枪作为一种特殊地形上使用的便携式重机枪来看待。协约国方面,由于严重缺乏机枪(战前德国装备了1600挺机枪,大大多于协约国),除了口碑最好的英国维克斯(英国版马克沁)和法国哈奇开斯M1914以外,各种杂牌机枪包括麦德森刘易斯绍沙等等也作为以上两种机枪的替代品一股脑地往部队扔。例如在英国部队中,1914年时每个步兵营只有2挺维克斯机枪。到1915年,数字就上升至4挺,既有维克斯机枪也有刘易斯机枪。1916年6月,机枪数上升至8挺。渐渐地,“机关步枪”这个词在一战中便被淘汰了。既然都是一样的用法,大家就把轻机枪重机枪统统叫machinegun就好了嘛。

至此,机枪(machinegun)终于定下了名分。


间战期的迷思:轻机枪?自动步枪?冲锋枪?还是轻量化重机枪?抑或通用机枪?

机枪的加入完全改变了步兵战斗的面貌。一挺重机枪在远距离上的射击效能远远超过一整连步枪射手的总和。这意味着机枪可以部署在一个较远的,不易被察觉的,最好有个草丛树丛什么的遮蔽的阵地上向敌人倾泻弹药。一战经验表明,绝大部分机枪的受害者根本没看到机枪在哪儿。

在这样的射击环境下,马克沁和哈奇开斯这类重机枪的射击效能得以充分发挥,并表现出大大优于麦德森等早期轻机枪的战术效能。因为他们有更沉重的枪管与枪身,可以确保在射击时枪身保持稳定,因此在远距离的散布自然大大优于轻机枪。水冷枪管和巨大的散热片也保证了持续射击能力。因此,在战争中,这类重机枪的地位愈加提升,成为步兵火力支柱,甚至被誉为步兵的“绝对武器”。

于是,两军阵地之间1000米距离成为马克沁统治的死亡地带,军语“无人区”(no-man's land)。双方都绞尽脑汁企图在无人区中寻找到能够避开敌机枪火力的隐蔽道路,并提前发现敌人同样的企图。于是,无人区巡逻成为双方每天的必修课。正是无人区的争夺在一战后期带来了轻机枪的战术需求。

M1918BAR 勃朗宁自动步枪(Browning Automatic Rifle),正是在这种需求下被研制出来的。虽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把轻机枪,但正如上所说,一战时期轻重机枪还没有真正分野,因此为了和M1917和M1919这样的machinegun相区别,BAR被美国人命名为“自动步枪”(Automatic Rifle)。

这一命名也说明,对于这样一种直接支援步兵小分队近距离战斗的自动武器,究竟应该是步枪还是机枪还是别的什么,此时各国还并没搞得很清楚。

比如步兵渗透战术的发明者德国人就并没有把麦德森机枪拖过来。相反,他们搞了一种发射手枪弹的玩意儿,对的,你知道我想说什么:

比较有意思的是对MP18冲锋枪的命名。Submachinegun(冲锋枪)这个词是美国人发明的,而且是1921年芝加哥打字机投放市场时候取的。几年前意大利人对他们发明的那支打手枪弹的怪枪维拉·派洛莎(VILLAR PEROSA)干脆就没取枪种名,就叫VILLAR PEROSA(兵工厂名)。德国人也怪,他们管MP18叫Bergmann Muskete(伯格曼Muskete)。Muskete玩过全战拿破仑的可能认识,就这玩意儿:

感觉德国人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命名好,于是干脆附会古义好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记俄国人和法国人甚至一只脚都踏进真·自动步枪的门了:

当然,无论费得罗夫还是里贝罗勒,步子太大还是会扯着蛋的。本答案讲机枪,SO,不扯这个了。

最终,在1920年代,人们终于把轻机枪的战术技术需求给总结出来了。即这是一种装备在步兵连里(不同于重机枪装备在步兵营里)的机枪,要求机动灵活能跟得上打渗透战术的步兵班组,作为渗透步兵的火力支柱。麦德森和BAR都被认为是较为理想但还不够完美的轻机枪范例。在此基础上,捷克人把他们原先用帆布弹链供弹的布拉格机枪改成20发弹匣供弹,这就是ZB26轻机枪。瑞士装备了LMG25轻机枪,SIG研发的启拉利KE7轻机枪则销往海外,红军飞夺泸定桥时掩护22勇士的机枪就是一挺启拉利。法国研制了上述M1909的后继型M1922,新开发了基于新7.5mm子弹M1924/29轻机枪。苏联则装备了杰格加缪夫设计的DP轻机枪。

比较有意思的是,DP轻机枪的全称是“杰格加缪夫步兵用机枪”,并没有“轻”的意思。一直到二战结束后,杰格加缪夫基于M43弹开发的RPD机枪,才终于冠上了“轻”(俄语Ручной,即RPD的“R”,意为手持的)的头衔,真正变成了名正言顺的“杰格加缪夫轻机枪”。

这一事例背后的是轻机枪概念在20年代还有所反复。有不少人认为轻机枪的高调唱不久,终究会回到重机枪的“正路”上来。

在间战期,还有一种探索路线,以意大利为先锋,即轻量化重机枪。意大利人搞了一种使用三脚架,但是可以速换枪管的气冷式机枪,即菲亚特M1924机枪。

该枪很有意思,使用6.5mm子弹,空枪重不到10KG,比ZB26还要轻一些。气冷枪管可以速换。供弹具是硬纸板做的弹板,从弹箱里拿出来就能用,颇有点预封装弹匣的意思。意大利人原来想定这一种机枪既能当重机枪用,又能当轻机枪用。可惜最后还是发现这样的设计两头不靠。最终意大利人还是在此基础上搞了稍微重一些的布列达M1935重机枪和不算特别成功的布列达M1930轻机枪一起作为轻重搭配。

无独有偶的是,苏联在1939年也搞了一种DS39机枪(俄文全称 Дегтярёва Станковый образца 1939 года,1939型杰格加缪夫机枪)。带三脚架全重也只有19KG,计划同时取代马克西姆-托卡列夫重机枪和DP轻机枪。但是苏芬战争的实战却证明该枪设计也不实用。

最终DS39未能取代马克沁M1910。毛子在1943年搞出了较重的SG43郭留诺夫机枪。该枪枪身重量即达13.8KG,加上带防盾轮架重达40KG以上,是货真价实的“重”机枪。

为什么重机枪轻量化的尝试在30-40年代会出现反复呢?这是因为当时试验发现减轻重量的重机枪射击稳定性也相应下降,射击效能也相应降低。于是,当时的轻武器学家主张:

重机枪的三脚架必须始终稳定地插在地上。

由此产生了中口径重机枪的核心定义。

够重,才够稳。

德国人在搞他们的通用机枪概念时则走向了不同的道路。MG42射速高达1200,即使是加重三脚架都没办法保持稳定,参考这个视频:

于是,德国人给MG42通用机枪配用了一个非常复杂,具有缓冲功能的脚架,像这样:

这套脚架除了重量达到MG42枪身的2倍,造价也是MG42的2倍。很大程度上削弱了MG42的成本优势。

在重机枪轻量化的道路上,不能不提的还有美国人。除了那一堆临时找英国人和法国人要的杂牌机枪,他们在一战时期的典型机枪是勃朗宁M1917A1式水冷机枪,长得有点像马克沁。

这东西的大名叫:Browning M1917A1 7.62mm Machine Gun

没错,只有Machine Gun,并没有Heavy 还是 Light 的前缀。

一战后,虽然不思进取的美国陆军对勃朗宁M1917表示满意,但是勃朗宁本人却认为水冷机枪这种东西迟早要淘汰,尤其是既不适合上飞机,也不适合上坦克,更不适合骑兵携带。于是他继续改进,推出了全重14kg的勃朗宁M1919A4。

M1919A4造出来以后,有人叫它重机枪,有人叫它轻机枪,还有人叫它中型机枪。其实它哪个都不是。M1919A4的正式名称就叫M1919 Browning machine gun。二战及以后,美国军语中常常称其为.30机枪或者LMG(Light Machinegun,HMG通常指M1917或者M2)。

所以说我们在玩二战游戏的时候,经常看着明明架着三脚架的M1919A4头顶上却是个LMG一头雾水,心想这玩意儿哪里像轻机枪了?其实美国军语里的轻机枪应该是Automaticrifle,即自动步枪。

50年代以后,西方军界重新审视了重机枪的战术功用,MMG(中型机枪)这个概念被来称呼三脚架状态的中口径机枪,包括美国的M1919A4、M60,以及毛子的SG43、RP46和PK。相应地两脚架状态的机枪则被称为LMG(轻机枪),比如M60,Minimi,PK等等。既然是MMG而不是HMG,那么自然不需要遵循”够重,才够稳“的古训,中型机枪可以大幅度降低重量,提升机动性。

以美军为例,班用机枪是M14A1(AR,Automaticrifle)(虽然实际没怎么用过),对应的是二战中的BAR和过后的Minimi,连武器排装备M60通用机枪,包括两脚架状态的M60(LMG)和三脚架状态的M60(MMG),对应二战中的M1919A4以及后来的M240,营武器连装备M2HB大口径机枪(.50HMG)。AR、LMG、MMG、HMG四个等级的机枪划分至此就比较清楚了。

其他西方国家一般不接受AR这种莫名奇妙的美式固执,于是直接把班里的Minimi叫做LMG。只是美国人自己仍然非要把Minimi叫做Automaticrifle。

当然也有德国人这种直接把各种MG42改(LMG)往步兵班里塞的。


现在还剩下一个疑问,既然西方把.50M2HB叫做HMG,那么“大口径”这个词又是怎么来的?这个词在汉语里可能不奇怪,但是在英语里却会很怪异。因为英语的gun并没有严格的枪炮划界。厄利孔机关炮M2HB都是gun,凭什么大口径要戴在12.7mm口径的M2HB头上却不戴在20mm口径的厄利孔机关炮头上?

这里就必须引入苏联的机枪发展。中国这个20mm以下算枪的划分方式其实是抄的苏联的。而苏联的机枪发展也很有意思。

一战前,帝俄就分别引进了马克沁机枪和麦德森机枪。苏联建立后,继续使用马克沁M1910机枪。“俄国自动学派之父”费德洛夫和杰格加缪夫合作,在6.5mm口径基础上研制了FD系列机枪族(毛子说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枪族的概念),但是未获采用。杰格加缪夫设计了DP轻机枪后,走通了伏龙芝元帅的关系,终于获得重视,很快作为“步兵用机枪”服役。杰格加缪夫也就此得到斯大林的赏识,在30年代设计了很多各种用途的机枪,被称为“俄国的马克沁”。

也就是在杰格加缪夫获得高层赏识的同一时期,苏联红军基于对未来战争中空军及装甲目标大量出现的前景,开始考虑用于打击这两类目标的机枪。红军相当前卫地认识到,未来飞机会安装更加厚重的装甲,装甲车辆也会更加常见。7.62mm口径武器对这两类目标的杀伤力是不足的。因此,苏联认为步兵分队应当加强更大口径的机枪作为“强火力武器”,主要打击空中目标和装甲目标,也可以打击土木火力点及压制反坦克炮等。

1927年,红军步兵武器委员会正式提出研制大口径(Крупнокалиберный,意为大口径)机枪,并要求其首要战术任务就是打飞机。1929年,大口径机枪的研制任务交给了杰格加缪夫。杰格加缪夫也不负众望,1930年就拿出了产品。这就是德卡机枪,全称Дегтярев Крупнокалиберный,即杰格加缪夫大口径机枪。后来什帕金(就是设计波波沙冲锋枪那位)给德卡改了一个更好的弹链式供弹机构,于是改进型机枪就叫做德什卡DShK(俄文ДШК),全称крупнокалиберный пулемет Дегтярева - Шпагина обр,即大口径机枪杰格加缪夫-什帕金型。顺便说一句,пулемет就是俄语的机枪。

二战中,苏联步兵的机枪主要就是德什卡机枪(主要用作高射机枪),M1910、DS39和SG43(主要用作营属重机枪),再加上DP和DPM(主要用作班用轻机枪)。

二战后,苏联决定全面转用M43中间威力弹,早期采用的班用机枪就是RPD,当然营属的重机枪仍然是SG43及其改进型SGM。但不知道是担心中间威力弹远射威力不足,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总之.30突缘弹还是在步兵连中留了个尾巴,这就是基于DPM机枪修改,该用弹链供弹的RP46机枪。

这样,苏联机枪划分除了大口径机枪德什卡和14.5mm的KPV以外,主要采取按编制级别划分的方法:

营属:重机枪,即SGM。

连属:轻机枪,即RP46。

班属:班用轻机枪,即RPD机枪。

一直到50年代末卡拉什尼科夫携其PK机枪和RPK机枪横空出世,红军的机枪编制再次发生大改。营属重机枪被PK的重机枪形态PKS取代。连属轻机枪RP46被PK的轻机枪形态PK取代。班属轻机枪RPG则被相当于重枪管AKM的RPK取代。

苏联的大口径机枪在70年代初也迎来了换代。在与PK竞争中落败的尼克金与沙克洛夫这一次卷土重来,赢得了大口径机枪的竞争。这就是NSV机枪。全称是Крупнокалиберный пулемёт Никитин-Соколов-Волков 12.7 «Утёс»,直译过来是大口径机枪尼克金-沙克洛夫-伏尔科夫 12.7mm “悬崖”。话说以前国内经常错译为“岩石”。

苏联对机枪的命名和分类,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


清末明初,受日本留学生影响,中国对机枪的译名逐渐由之前的“快炮”之类统一为“机关枪”。1915年,上海兵工厂制造了一批仿哈奇开斯轻机枪的机枪,打德式79子弹,命名为七九四年式机关枪。显然当时还没有轻重机枪这种划分。到1920年代,“轻机关枪”和“重机关枪”的划分在中国已经很成熟了。内战中的中国各种武器都缺,对于自动武器更是不挑,来者不拒,无论商家管它叫什么,反正两只脚的叫轻机枪塞给步兵连,三只脚以上的叫重机枪,那是营座乃至团座亲自掌管的宝贝。至于难得一见的.50以上口径的大口径机枪……偶尔有那么一挺(比如说新四军拆了轰炸东京的B-25上的M2航空机枪)就叫高射机枪就行了。

这么分类虽然粗疏但也凑合能用。真正问题在于建国后在引进了苏联的一套机枪分类方法。苏联人当时已经把机枪按编制分了,班用的RPD,连用的RP46,营用的SGM,还有大口径的德什卡和KPV。中国仿制了RPD就是56式班机,RP46是58式连机,SGM是53式重机和改进型57式重机,德什卡是54式高射机枪,KPV的中国子孙则有56式4联装的,58式2联装的,59式和69式舰用的……

这套分类命名方式和国内习惯的轻重高三分法多少有点不兼容。部队首先觉得58式连用机枪不好用。这个东西本来是毛子对标MG42搞出来的,要求步兵连里要有这么个弹链供弹的玩意儿,否则压不住场面。可兔子几十年来早就习惯了超近距离德玛西亚的打法,全连作战距离经常压缩到200米甚至100米,58式机枪对56式机枪毫无优势可言,多了一坨死重还多一种子弹,小兔子们怎么看怎么不顺眼。

其实纯粹是兔子自己用不惯。像朝鲜全套COPY毛熊教程,人仿RP46的64式连机就用得上好。

于是58连机先是被塞到步兵营,后来很快就撤装了。如今不是资深军迷一般都不知道有这么个东西。

剩下的SGM,兔子也觉得不顺眼——太重,尤其是轮架,虽然德玛西亚时有个防弹盾牌是很好的,但死沉死沉的实在不好爬山。何况即使去掉防盾也不轻。

这个时候国际上通机风潮又吹起来了,尤其毛子的PK,那叫一个又轻巧,火力又猛,可靠性又高。

于是国内跟风搞了一个“轻重两用机枪”的概念,小握把,木质步枪式枪托,弹链供弹。结果拿去一评审,对于新机枪应当偏向于轻机枪还是重机枪吵得一塌糊涂。相当数量的老将军们都迷信重机枪地位不能替代,对于通用机枪或中型机枪的概念嗤之以鼻。他们认为,如果要轻便近战,用轻机枪不就得了,重机枪就是要“重”,射击稳定,远射性能强,这两点不能动摇。部分人还认为重机枪必须采用双手握持的D型握把。一句话,重机枪,射击效能绝对优先。

1970年,第一批67式轻重两用机枪装备部队,立即恶评如潮。部队反映新机枪打得没有旧机枪准,考核成绩打不过53/57式重机枪。再加上文*革期间生产质量差,新枪可靠性也不行。到1979年对越之时,部队要求前线部队的全部67式机枪统统撤装,换回53/57式重机枪出战。

但是,67式真的就这么差吗?其实你要拿PK去跟M1910比打远距离散布,一样要输得裤衩精光。对于机枪来说,“重”对于射击效能的影响真的就是决定性的,否则也不会有“重机枪的三脚架必须始终稳定地插在地上”这一教条。真正的问题是传统意义上的射击效能绝对优先的“重机枪”是否还需要。如果你拿着FNMAG或者PKM还是放到营属机枪连架在三脚架上当重机枪用,拿确实还不如推个SGM出去。

而这就是中国机枪长期面临的尴尬局面。67式和67-2机枪说起来式轻重两用机枪,但在部队实际使用中就是纯粹当重机枪在用,两脚架从来不用,这轻重两用机枪还有啥意义?

67式本质上就是在这种指导思想和装备使用方式扯皮的大背景下被搞出来的牺牲品。当然67式并不是唯一一个,她的继任者88式更惨一些。

根据对越经验和国际轻武器学术交流,解放军认为地面用的中口径中型机枪将走向消亡,大口径机枪将由主要高射演变为主要平射,取代中型机枪的战术地位,和小口径机枪共同组成轻重搭配。

这一思路发展到现在,就是85式高射机枪、89式重机枪和88式通用机枪,以及即将问世的新山地机枪。

总体而言,中国的大口径机枪在近四十年的发展是非常成功的。无论在军内装备数量还是外销成绩都非常优异。不仅在国内站稳了步兵绝对火力支柱的地位,在国际上也打响了中国机枪的品牌。但是88式通用机枪就尴尬了,不仅产量不过数千,出镜率也少得可怜,似乎悄无声息地就要从中国军队的装备序列消失了。

根本原因还是和67式当年一样:中国步兵的整个战术体系中并没有通用机枪/轻重两用机枪的位置。

从民国时期开始,PLA就习惯了机枪轻重高三分法,轻机枪下班,重机枪上营。大多数的连是没有机/炮排的,于是有些单位就按排级机枪装备,但在使用时下放到班组里。而且在班战术上,PLA是三组协同,不是美军步兵班那种两个火力组交替泼水,你加强个通机下来,对于步兵班战术的执行未必能比原配的95班机强到哪里去,反而可能妨碍全班机动。因此总体而言,各部队都是新鲜感过了后都不喜欢用,最多就是个别部队考核时拖出来作个弊。

而营以上作为重机用,通机既比不上传统重机,更比不上现在一堆12.7mm口径的孽畜,所以通机你能干什么?

国外现阶段通机的用法是主要作为轻机枪状态使用,用于延伸步兵班的火力打击范围。其实这个概念更接近RP46/58式机枪的用法。而这种用法其实是PLA近几十年一直比较排斥的。这是中国通用机枪的发展总是这么尴尬的核心原因。

因此,在中国步兵当中,机枪的分类是这样的:

轻机枪(班用机枪):56机——81机——95机——95-1机——新机

重机枪(营属机枪):53/57机——67机——67-2机——89重——新山地

高射机枪(营属机枪):54高——77高——85高

边缘(连属机枪):58机——88机

user avatar

机枪有很多种分类,很多名词也容易搞混,但是可以按照两条脉络梳理一下:

一种是轻机枪、通用机枪、重机枪、大口径/高射机枪这样是按重量和形态分的,这种分法一般是华约侧用得比较多,包括我军。

另一种是班用机枪、中型机枪、重机枪,这样是按使用方法分的,一般北约侧用得比较多。

总体上可以用一张图表示:


先说第一条路径:重量上轻机枪、通用机枪、重机枪同等技术水平下从轻到重,核心区分是使用形态从轻机枪基本上以两脚架射击,到通用机枪在不同场合下既有两脚架也可以用三脚架,到重机枪基本上必须使用三脚架或者其他专用枪架射击。

所以按这条路线分的话轻机枪(Light Machinegun, LMG)一般采用弹匣(早期)、弹盘(早期)、弹鼓或弹链供弹,有些不可换枪管,机枪班组人员少或直接配属步兵班,火力持续性相对较差,口径相对重机枪较弱(相对大口径/高射机枪,而且现在轻机枪基本都和小口径步枪通用弹药,而通机基本上还是采用传统全威力步机弹),主要是强调机动性强灵活性好,可以由步兵班组快速转移阵地。

通用机枪(General-Purpose Machinegun, GPMG)一般采用弹链供弹,可以更换枪管,火力持续性强;通常使用全威力步机弹,射程较远威力较大(除了88通机这个奇葩),以两脚架或三脚架形式都能射击,一般具有完整的重机枪作战能力,使用时视配属层级使用不同的形态:配属排级(甚至有加强到班组的)时一般采用轻机枪形态偏向机动性,但相对轻机枪而言重量偏大且依赖副射手;配属营连时作为火力支撑点一般采用重机枪形态。

重机枪(Heavy Machinegun, HMG)指必须使用三脚架或专用枪架射击的机枪,采用全威力步机弹或大口径机枪弹(12.7+),射程远火力强,弹链供弹和可更换的重枪管以及较多的机枪组人数和携弹量使得火力持续性也较好(早期机枪比如马克沁和勃朗宁还有采用水冷的,只要水弹不断可以一口气打几万发),缺点就是机动性较差一般需要固定阵地,因此很难很上步兵进攻队形提供伴随支援火力,也容易被对方支援火力反制。除了大口径和高射机枪以外,目前中口径重机枪基本已经被通用机枪的重机枪形态取代,作为一个作战单位时重机枪形态的通用机枪一般直接简称成重机枪。

在我军和华约军语体系中有时会把大口径/高射机枪从重机枪范围里划出来单列。


再说第二条路径,按使用方法分:

班用机枪(Squad Automatic Weapon, SAW, 班组自动武器)顾名思义是配属到步兵班组,可以由双人小组甚至单人操作的机枪,一般属于轻机枪的一个子集,但战后由于通用机枪的挤压基本上新出的轻机枪都是班用机枪。各国也存在直接将通机下放到班的情况,但这种配置的通机一般不认为属于班用机枪。目前的班用机枪一般都和步枪通用弹药。班机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基于步枪枪族化的轻机枪,和专门设计的轻机枪。前者在步枪基础上加重枪管,改用大容量供弹具(长弹匣、弹鼓等),主要价值在于和步枪通用零件降低成本,操作习惯也和步枪一致。有些还可以兼容供弹具,但火力持续性可能较专门设计的轻机枪为差。后者优缺点相反,火力持续性略好但成本较高,操作习惯不一致,大部分不能通用步枪弹匣。

其实班用机枪应该和排用、连用、营用相对应的,但是其实除了班用这个词用得多点以外其他“用”基本“用”不着……

中型机枪(Medium Machinegun, MMG)一般指配属在连排级,使用中口径全威力步机弹的重机枪或者通用机枪(现在不通用的中口径重机枪基本也被通机挤死完了),相对而言能够提供可靠的压制火力支撑,并且比较容易由机枪组转移阵地。

中型机枪这个词北约军语用得比较多,华约和我军一般直接划入重机枪。最初采用中型机枪这个词主要是为了把M1919A4、FN MAG之类的重量较轻机动性更好的气冷机枪与重量较大的传统水冷机枪(M1917、马克沁)以及更重的大口径机枪(M2和维克斯大口径机枪之类)区分开来。

大口径(Large-Caliber Machinegun)/高射机枪(AAMG)指的是采用专用大口径机枪弹的重机枪,一般配属营级或团级,两者的区别是后者有完整的对空脚架和瞄具而前者没有对空能力或只有基本的对空射击能力。这类机枪都具有极强的杀伤/穿透力,能够击穿轻装甲车辆和一般野战工事,射程和压制效果都很好。但是通常重量都较大,而且弹药重量大导致携弹量有限。北约军语一般将这类机枪直接划入重机枪。


所以总结一下就是,二战时期可能还有单独编制的轻机枪小组,但是现在的轻机枪和班用机枪基本就是一回事;

通用机枪基本把班用以外的轻机枪挤死完了,配属班排用两脚架打就相当于轻机枪,配属连营装三脚架打就相当于重机枪。这个词一般只用来描述枪而不用来描述战场单位。比如只会说”把重机枪小组派到高地上”或者“Deploy the MMG team in the building”,而这种时候一般不会用“通用机枪”或者GPMG这个词。

中型机枪现在被西方用于指代发射中口径全威力步机弹的通用机枪和重机枪。

重机枪现在在东方指所有用三脚架的机枪——除了有时候把大口径/高射机枪划出去;在西方则基本直接用来表示大口径/高射机枪。

可见西方所谓中型机枪和东方所谓重机枪有很大的重合部分。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根本没法回答。

这几个词纯粹都不是同一军语和轻武器专业用语体系内的东西。

谁回答这种东西就是自己跳坑自打自脸。


我国的军语和轻武器技术用语中,没有中型机枪这个概念,也从未用过这个词。

班用机枪和通用机枪,是轻武器专业术语,不是通用军语。2011版军语P680对机枪的分类只有轻机枪、重机枪和高射机枪。21世纪我军各版本的军语中都以删去通用机枪这一条目。

区别就是轻机枪两脚架,重机枪是“稳定枪架”,高射机枪是以对空射击为主。

同理,美德也没有所谓班用机枪这个军语,仅用于介绍苏东国家武器才用这个词。


拿RP46/58连用机枪来举例是彻底的错误类比。58和56本来就不是并存的。

拿67-1/67-2这种出厂不检两脚架状态指标的东西说部队不用两脚架也是错的。

53/57得射击四练习是正面散步射,67-1/67-2射击四练习即轻机枪状态射击练习,打300m内目标。

应用射击里面,67-1/67-2间隙(翼后)射击里面明确有轻机枪状态射击教练内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这些“枪杆子”里最能压制火力的家伙们,把它们之间的门道给掰扯清楚。我尽量不整那些生硬的术语,就当是咱俩在兵器展上互相交流,从实战角度给你说说。你要知道,机枪这玩意儿,它的核心就是“持续火力”。跟步枪那种点射或者短促射击比起来,机枪能打得更猛,压制得更久。而轻机枪、班用机枪、通用机.............
  • 回答
    全威力步枪弹的班用自动步枪(IAR)能否取代班用机枪?这是一个在军事界和轻武器爱好者中长期存在且引人入胜的讨论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仔细审视两者的设计初衷、性能特点、战场作用以及发展趋势。首先,我们得明白班用机枪(LMG)的定位。它通常是班组火力支援的核心,其设计宗旨是提供持续、高压的压.............
  • 回答
    说起81式班用机枪,那绝对是中国轻武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它的一个标志性配件——那玩意儿,也就是咱们俗称的“开式弹鼓”,这玩意儿究竟好不好用,得分开聊。先说说它的一个“好”的方面吧。为啥叫“开式弹鼓”?顾名思义,这弹鼓是敞开的,弹药暴露在外,不像现在的封闭式弹鼓那样把弹药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
  • 回答
    咱们聊聊现阶段装备班用机枪(Squad Automatic Weapon,简称SAW)这事儿,是不是还那么有道理。这玩意儿在战场上的角色,其实就像是一把“压制枪”,能提供持续的火力,让敌人不敢轻易露头。要说有没有必要,这得从几个方面看:第一,火力压制的需求一直都在。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士兵们需要在.............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不少军事爱好者心中的疑问。让95式班用机枪和美军的M249在对射中进行一番“比较”,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多因素都会影响结果,绝不是一句“完全不占上风”就能概括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先明确一下这两个家伙的“身份”。 95式班用机枪(QBZ9.............
  • 回答
    想聊聊这个话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一个现代步枪班,如果不开枪不用机枪,能不能压制住二战的栓动步枪班?我的看法是,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做到的。但这里面的“压制”是个挺关键的词,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两种步枪班,在装备、训练和战术上,那是有天壤之别的。现代步枪班(以一个典型的西方班为例,大概6.............
  • 回答
    应对班排级轻武装人员的袭击,这是一个需要专业知识和严谨态度的军事或安全领域的问题。由于信息安全和实际操作的敏感性,我将从通用原则和常见战术应对的角度来阐述,并力求避免过于技术化或泄露具体战术细节。首先,要明确“班排级轻武装人员”的定义。这通常指的是由一名军官(排长)或士官(班长)领导,装备轻型枪械(.............
  • 回答
    我高中的时候,我们班有个男生,叫小陈吧。他真的是那种自带光环的学霸,而且是那种看起来毫不费力的类型。我们大多数人,为了追赶他那遥遥领先的成绩,假期、周末,那是抓紧一切时间泡在补习班和题海里,可小陈呢?他好像完全不受这些“规则”的约束。说起来,这事儿在当年我们班上也挺让人津津乐道的。我记得有一次,我们.............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轻机枪和步枪在设计理念上的根本区别。虽然M249和AR15系列都使用北约制式(NATO)的5.56x45mm弹药,但M249为了实现其“轻机枪”的定位,确实在很多方面需要比AR15系列“胖”不少。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加个弹箱”那么简单,而是系统性的工程考量。咱们就一点一.............
  • 回答
    勃朗宁BAR轻机枪,这个名字在武器爱好者中响当当。要说它的性能,那可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得了的。这玩意儿,虽然名字里带着“自动化步枪”的“自动”二字,但骨子里却是实打实的一把轻机枪,并且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首先,我们得聊聊它的火力输出。BAR可不是那种打一枪算一枪的步枪。它的核心优势在于持续.............
  • 回答
    战马的冲击力确实不容小觑,它们能够将一名成年男性轻易撞倒并碾压。那么,突击步枪和轻机枪的火力是否足以阻止骑兵的冲锋呢?这是一个涉及多种因素的复杂问题,并非简单的“能”或“不能”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战马的优势和弱点。战马的优势在于: 速度与动量: 即使是普通的战马,其奔跑速度也能达到每小时4.............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哪款轻机枪的“性能最好”,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但也很难给出绝对答案的问题。因为“性能”本身就是一个多维度、受不同战场环境和战术需求影响的概念。不过,如果我们要评判一款轻机枪在那个时代是否非常杰出,那么一些在可靠性、火力输出、易用性、射击精度以及战场适应性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型号,无疑会进入我们的.............
  • 回答
    关于内格夫轻机枪,这是一款相当有特点的步兵支援武器,很多人对它褒贬不一。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这枪的设计思路挺清晰的。内格夫轻机枪,说白了,就是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IMI),现在叫IWI,为了满足以色列国防军(IDF)的需求而开发的。当时,IDF需要一款可靠、易于维护、火力持续性好的轻机枪,.............
  • 回答
    关于大正十一式轻机枪的准星为何看起来“歪了”,这其实是个源于其设计理念和使用方式的有趣问题,而非枪械本身存在制造缺陷。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的几个关键设计要素。首先,要明确一点,所谓的“歪了”是相对于我们日常习惯的、从枪口向后延伸的直线式准星来说的。大正十一式轻机枪的准星设计确实与许多现代.............
  • 回答
    五年平辽?听起来像是个天方夜谭,但如果真把一挺M249,而且是无限弹药、无限枪管的M249摆在我面前,那可就得好好盘算盘算了。首先,我们得明白这玩意儿的威力有多大。M249,又称班用自动武器(SAW),它的设计定位就是提供持续的火力压制。用的是5.56x45mm北约制式弹药,射速每分钟可达750到8.............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武器设计理念的演变和技术进步。二战前后轻机枪弹匣上置以及重机枪双手握把设计曾是主流,而如今几乎销声匿迹,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咱们不整那些花里胡哨的术语,就从实用的角度一点点掰扯清楚。先说二战及以前轻机枪弹匣上置的设计:为什么当时流行?那时候的轻机枪,比如著名的刘易斯机枪、.............
  • 回答
    日本97式和99式轻机枪能够安装三十年式刺刀,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个时代背景下,步兵支援武器在火力支援之外,对近战能力的某种考量。虽然在现代战场上,机枪加刺刀的组合显得有些“过时”,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无意义的设计。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回到日军在二战时期的作战思路。当时的日军非常强调“白.............
  • 回答
    国军(中央军)在轻机枪的选择上,确实绕过了MG 13(或称MG 13型机枪),而选择了捷克斯洛伐克的ZB 26轻机枪。这其中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仿制”与“不仿制”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当时中国军备发展的现实、技术接受度、实际使用需求以及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考量。首先,让我们先梳理一下MG 13和ZB 26.............
  • 回答
    聊起M1919,这玩意儿在二战电影里那叫一个熟悉,尤其是在《拯救大兵瑞恩》那种场面里,咔咔一顿扫射,那气势简直了。不过你说它到底是哪种机枪,这事儿稍微有点意思,因为它横跨了几个类型,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划分上会有点模糊。咱们得从它这名字说起,M1919。这个“M”代表什么?“Model”,就是型号。后.............
  • 回答
    MG42通用机枪的有效射程差异,确实是源于它“通用”的本质,以及实战中不同使用场景的需要。简单来说,它既能当“轻”的用,也能当“重”的用,而这两种用法在射程上的表现自然会不一样。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核心原因在于射击的稳定性和弹道控制。1. “轻机枪”的用法——步兵支援和扫射压制: 场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