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羡慕那些能让子女觉得平庸的人啊。。。
说明孩子比他们强啊!
这种情况家长真的不是在凡尔赛吗( ̄◇ ̄;)
真正的小镇做题家来聊下。有时看孩子对课程和成绩自我要求低,真有些着急,着急孩子怎么就不能像我们小时候在学习上有股不服输的劲头呢?
但是跳出父母这个角色看看自己的孩子,会发现这个孩子真不错,身体健康,学科成绩也不太坏,也没沾染混社会青年的抽烟说脏话等恶习,生活上虽然有点懒,但出去夏令营时也能自己洗衣服,怎么看都是个不错的小孩子。
我觉得父母要时常跳出作为父母的角色来欣赏一下自己的子女,把他们想象成别人家的孩子,你就更容易欣赏这个孩子。
而且父母也要时常创造下与孩子分别的机会,特别是全职带孩子的父母,整天腻在一起,眼里容易把孩子特点当缺点,把小缺点放大成大缺点。
对于普通人来说,与亲爱的孩子分别一小段时间,分别期间想到的往往是孩子的闪光点,平时认为的缺点也会随着想念变得不那么烦人了。
我们能认识到自己和孩子都必将平凡,跟孩子相处就有了个好的基础。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最大问题不是孩子的平庸,而是父母希望把孩子培养成完人,孩子出现任何一点与完人之间的偏差,父母都会焦虑,都会想方设法去纠偏,甚至会矫枉过正而不自知。
所以,一直在纠结自己平庸或者孩子平庸没意义,有意义的是学会与孩子好好相处。
人要么接受自己和孩子,开心地过完平庸的一生;要么拧巴地跟自己和孩子较劲,痛苦地过完平庸的一生。至少开心或者痛苦,我们是有主动选择权的。
平庸也可作平凡之解。平凡是世间人的常态,接受自己和身边人的平庸,这有什么好愤愤不平的?我觉得普通人就是少时需努力,年轻时要尽力,步入中年要量力,老了才能省力。
平庸而又特别,是世界上大多数生命的状态,包括我和我的孩子。
前几天孩子背到杜荀鹤的《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的草里,刚发芽的时候可能还没周围的草长得快,可它是松树的种子萌发出来的幼苗,它不会像普通的草一岁一枯荣,它会持续的不断生长,就像丑小鸭终会长成天鹅,如今,它已经比周围的蓬蒿高出不少。初露峥嵘的小松树说:这才哪儿到哪儿呀,等我长成参天大树,那时候你们才知道啥是真正的高。
然后,我跟孩子说:我觉得做为一棵松树,千百年长在高高的山崖上一览众山小真的很棒,不过它小时候周围的深草也不赖。宝宝咱俩出去玩的时候你看过河堤上的小草吧,远看一大片没什么特别的,仔细看每棵都不太一样。哪怕是做为一棵小草,用心经历了日升月落,雨雪风霜,四季轮转,仔细听过鸟鸣虫吟,渔舟唱晚,山呼海啸,那么即使春天出生,冬天死去,这一生还是挺丰富的。咱们绝大部分人这一生都像小草,妈妈觉得这个世界丰富又好玩,希望你也能做一棵听得见看得见的小草。
我是这样让我的孩子慢慢认识到我和她的平凡与特别的。
既然是邀请我回答,而且问的这么不友好,我也没必要和你这种人谦虚。因为我不平庸啊,虽然工资免强知乎平均水平,可我不用996,每天工作三小时。凭自己,北京两套房,一套城里,一套郊区带花园的复式。手里随时捏着两家公司的offer。
别的不说,基本不去饭店吃饭,就凭我每天有几个小时的时间给家人好好做饭,我就是人生赢家了。送上自制佛跳墙一份。
所谓平庸,其实难求,有多少人能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我没有孩子?我女儿十一岁,幼儿园时期我就是家委会唯一的爸爸,小学期间协助学校抗疫,发了优秀家长
再说了,你如果觉得我没孩子,邀请我干啥?我也是十八线小镇做题家,可我没把脑子做傻。
我想好多人对平庸与平凡的理解有偏差,平庸是精神层面的,平凡是现实层面的,大多数人接受的应该是平凡。就当你说的是平凡吧!
不知道你怎么看得出别人是居高临下的?你是觉得别人都高你一头?我想大多数人即使接受孩子的平凡也不会居高临下吧。如果你觉得别人居高临下可能你内心不太自信?
不管接受不接受,大多数人必将是平凡的人,但是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不躺平,不平庸。
怎么让孩子接受自己的平凡,这个简单,大多数孩子都接受了父母的平凡吧,不需要刻意为之,孩子爱父母,接纳父母都是天性,也是最无私最纯真的爱。
如果你说的是平庸,我倒是没觉得很多人都接受孩子的平庸,而是接受努力之后的平凡。接受是为了双方互相认可与接纳。
还北大的,清华的,逗。
这种问题都问得出,那么多分析题你咋写的?
首先第一个,人类幼崽是要依附于父母存在的,拿人手软吃人嘴短,你不能一边拿着人家的东西花着人家的钱,一边问人家你那么平庸你配养我吗。这也太无耻了。
而且其实很多学生,尤其是父母知识水平有限的学生,事实上初中叛逆期到了之后,就已经开始不太接受父母的平庸了。所以会不听话,会觉得爹妈啥也不懂,不配教育自己。
但凡能出去说要接受孩子平庸这种话的,父母一般都不会很平庸,因为落差大,才要自己劝自己。
他们大多数都是有资本张这个嘴的,也不会被孩子反噎一句你也很平庸啊。
所以你这个题目其实是有问题的,不要把不同的人混在一起说。
我们终究都是平庸的人啊,谁不平庸呢?跟北大清华比,985平庸不平庸?考上清北,人生就不平庸了吗?做一个打工人,在阿里腾讯一年80万跟混到管理层3-500万比,平庸不平庸?打工一年1000万,跟自己创业小目标,平庸不平庸?自己创业小目标,跟上市公司老总比,平庸不平庸?
从政这条路,科长跟处长比,处长跟厅局,跟部级,国级比?平庸吗?
人生一世,改变世界,名留青史,终究是有限的。大多数人,都是平庸的!况且,不平庸的孩子,真的少数是父母培养的,很多都是天赋使然!
真正那些行业杰出,top的人,就是老天爷赏饭吃,接受孩子平庸的家长,并没有阻止孩子变得杰出,而是不苛求而已!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
“你是怎么让孩子接受你的平庸的?”
你提这个问题以前是不是得先证明点什么?
至少,证明一下自己并不平庸。
我不懂一个回答了900+问题的人只能混300+的赞,被关注的数量不足一百的人到底是有多么的优秀。
如果,这个回答了九百个问题的答主还是北大毕业的呢?
是不是觉得,北大的学生都这么水了?
就不说和真正的大咖比了,就是我这样的废材都甩这个“北大毕业生”n条街。
这简直就是在给我送温暖,给我送优越感。
我真的是除了感谢还是感谢。
所以,请题主先证明自己“并不平庸”。
其实,大多数人都是平庸的。只不过有的人知道自己平庸。
另外有的人就厉害了,它们可以在自己的世界里去北大上学。
它们可以在自己的世界里给自己安排一个上清华儿子。
它们可以在自己的世界里居高临下,好像自己臆想的一切都是真的。
就这样。
ps,我忽然觉得,题主就是那个“没被教育好的孩子”。
我只想说,你的父母可能不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就是对的。
✔我是分割线✔
我当然知道点赞数和关注单拉出来并不能说明什么。
但是我这个回答明显是在怼这个题主啊。
它只有这几个数据能用,我也只能用一下这几个数据了。
我怼它它敢来么?
它来了就得面对“证明自己不平庸”的这个问题,它怎么面对这个问题,它拿什么面对这个问题!
当然,我也是实打实得觉得,一个回答了九百个问题没有什么赞也没有什么关注的人确实是水货。
就好比打了一万局游戏还是个青铜一样。
你说单拿出一个青铜能代表什么么?代表不了什么。
但是如果游戏上万场+段位青铜,我觉得还是能说明一定问题的。
就这样。
我看题主年纪应该不大,大概率还处于争强好胜的年纪。
当然也不是说其他答主就能明白这些事情背后的意义。
让父母接受孩子的平庸,本质上是劝告父母不要焦虑,人各有志,儿孙自有儿孙福,凡事莫要强求。
毕竟孩子是他们的,你上去直接数落他们你们做得不对,得改,你们这是虐待孩子。
信不信大多数父母回到家第一时间就会跟孩子撒气:
“我都是为了你才听那些教育专家胡说八道的!”
这和当初孙中山搞二五减租是一回事。
为什么不用粗暴的手段去管控地主的剥削行为?
因为一旦折腾地主,地主必然转嫁成本折腾农民,所以只能哄着。
“你看哈,我给你免税,你对佃户少剥削点儿,咱们一块儿共进幸福生活。”
孩子在这些家长手里,教育工作者即使明知道正当的教育手段,也不可能绕过父母进行干预。
救得了一时,救不了一世。
而且很多父母也不是专业的教育专家,即使是认真学习理论,也不能保证一定可以做好,甚至也会出现理解偏差的地方。
到时候怎么办?打这些家长一顿?打到会为止?不许哭?哭就关小黑屋?
很难办。
所以只能这样哄。
以上。
谢邀@小镇做T家,兄台的一句话介绍很有意思:
老子是北大的,儿子是清华的,专业是CS的, ID是逗你玩儿的
失敬失敬,请上座。
你知道我觉得教育最大的魅力是什么吗?就说春节的一件小事吧。大外甥大三,是家族中这代最大的孩子,其他弟弟妹妹妹都还在小学阶段。
我们家给孩子们的压岁钱是以200元为单位的,很多年前的规矩了。今年单独见面而不是在家族群里发,我们有心给大外甥额外追加金额,吃团年饭时先在他父母面前铺垫说:唉呀,200块现在够干啥呢。
大外甥听到后说:小姨,200块挺多的,够我吃很久的食堂了。
发红包时我追加了,他跑去问了父母才接收,又回来认真地说谢谢小姨。
孩子对妹妹的关心,对表弟的照顾,所有的一切,温润有爱——之前我亲妈与大姐为生活小事争执,孩子悄悄找大姐交流,大意是妈妈你对外婆说话要耐心有包容。
对孩子的教育,但无所求,只这一点就够我们中年人欣慰了。我亲妈与养母70多岁了,没有文化,生活习惯上难免有一言难尽处,而我看到,最懂得爱老人的正是孩子们。他们无条件地接纳、陪伴与反哺,从未嫌弃过什么。
没有疾言厉色,也没有咄咄逼人。亲爱,信赖,倾听,尊重……
谢谢你们啊,亲爱的孩子们,你们教我们去爱。
我从未见大外甥暴躁过,与皮姐夫私下感叹,细想一下小皮也是如此—— 我们感叹自己有多么幸运,孩子比我们更懂得爱人。
我不在乎孩子们读什么学校,但我认可一些学校的教育理念:比如教会他们接纳自己、尊重他人,追寻真理、点燃理想的学校——你也许觉得这些是相悖的,而我看到似乎最好生源/理念的学校,才敢公然对抗刷题。也许这让家长们更想鸡血:只有足够出色才有可能进入这样的学校。(又其实……)
人们总能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合理化的理由,也没有人说服得了一意要如何的人,我现在也渐无此意。
养母家的哥哥是农民工,春节接通视频时,他口哈白气、衣着单薄跑到零下的室外寻找信号。哥哥少时千里投奔过的四(堂)叔过世了,四叔的孩子在海外不能立即赶回,哥哥尽人子之责张罗着葬礼。他的神色看上去有些凝重,从事体力劳动的脸膛,与养母有几分相似。一样的不擅言辞,说话时抬眼看着天空。 不知道他看到的天空是什么颜色的。平庸的我与不平庸的哥哥是一样的,都不能以学校教育来定义我们各自经历的人生。
四五岁时,哥哥的父亲就去世了。养父原是名老师,青年早逝时还没恢复高考。我的亲生父亲那时候也是老师,后来读了大学带着妻小入城,是家族中的第一个大学生(同样会读书的三叔小学辍学放猪……)。哥哥家族的第一个大学生是四叔的亲兄弟,本科读的是清华,研究生入学体检时查出了白血病。人在青年时走了。
大姐曾与哥哥短暂做过一段时间村小的同桌,总是强调哥哥的智商很高。村小的老师初中没毕业,高年级的数学题自己不会,会点名两个孩子到讲台上演算教同学,一个叫浩广,后来读了大学;一个就是哥哥。
哥哥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嫂子也初中没毕业,相遇后两人成个了房租一两百的家。哥哥一开始到建筑上搬砖养家,累得嗷嗷直哭。嫂子和哥哥的孩子趴在床沿上写作业,最后考了个211,也正读大三。
今年视频时,我们开始与孩子讨论暑期实习与大四后的意向,孩子原想考研,现在想先工作(大外甥学医,本硕连读)。高考志愿是皮姐夫主动张罗着参考报的,现在的我们只能继续尊重孩子的意愿,鼓励着说:大胆闯啊,都试试啊。 这话轻飘飘的,又能怎么样呢?生活在不同的城市,专业与行业也不同,唯能真心祈祷,让孩子有份踏踏实实干的活。卖力气,卖智力,卖时间,卖忠诚——有健康有合作就挺好,不是吗?
题主说:
难道你们不知道你们孩子的平庸主要是因为你们自身的无能吗?
连自己的孩子都教育不好,你们有什么资格在哪儿居高临下的夸夸其谈呀?
我无意评论些什么。这是你所能看到的世界,我们看到的世界都自认为真实,实则虚幻,也许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哥哥正读大三的孩子,与同龄的大外甥都很好,同样温润有礼,敦厚可喜。
这是多么好,正是教育的意义——孩子们啊,你们那谦和诚挚的态度,正是教育的意义。但不要误会啊,孩子们,读了什么学校从来不是最关键的——春节接通的其他视频,留在家乡的一张张脸,有的读成了书,有的没有,都有各自的人生。
一脉同源的人生。
人们称赞着力争上游,脚踏实地或才是根基。
哪里有什么居高临下得意扬扬,哪里有什么平庸什么无能,什么教育的好教育的不好——
心存良知,就挺好的。
如此足以。
孩子看父母几乎都要经过一个崇拜,尊敬,怀疑,反叛,尊重,敬重的过程。因为看别人做事跟自己做事是两码事,提意见跟自己决断是两码事。
我孩子还小,尚未到叛逆期。我觉得他们日后有一段时间,肯定会觉得我没什么了不起。不过我也有充分的信心,也就那几年过去,该怎么样就是怎么样。
我其实也不是一个平庸的人。孩子若觉得我平庸,要么是他比我更能折腾,要么是他不知天高地厚。
如果是前者,我高兴还来不及,如果是后者,社会会教他何为谦逊,我默默等待就好。
至于居高临下,这个事儿,李泌七岁能赋棋,当朝宰相都赞不绝口。王勃十四岁能注汉书,当朝大儒惊叹不已。
我的孩子如果年纪轻轻,看人看事见识不凡,超过我,我是做梦都会笑醒。我跟女儿讲“刻舟求剑”,她要是能以此说出治学,作人,行事的道理,而非一心等着水里冒出一个美人鱼,那我立马去烧高香告慰祖先。
我巴不得我的孩子能有一番独到见解,能深入现象看本质,能提出我思考的盲点和误区。如此真的是人生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