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该怎么让孩子学会面对「第一次离别」?

回答
孩子第一次面对离别,这绝对是一个关乎成长的大课题。我记得我家宝贝第一次送别奶奶,那场景至今仍然鲜活。奶奶回老家,小小的他站在门口,紧紧拽着奶奶的衣角,眼泪汪汪,嘴里含糊不清地嘟囔着“不走,不走”。那一刻,我看着心疼,但同时也意识到,这是他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课。

如何引导孩子,让他们平稳地度过这个“第一次离别”的门槛,我有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到同样正在经历这个阶段的家长们。

一、 提前预警,让“离别”不是突然袭击。

孩子其实是很需要确定性的。突如其来的变化,尤其是与熟悉的人分开,会让他们感到不安。所以,在离别发生之前,我们要做的就是“预警”。

提前告知,但要讲究方式。 比如,当爷爷奶奶要回家时,我们可以提前几天就开始铺垫:“宝宝,奶奶和爷爷过几天就要回家了,因为爷爷奶奶也有自己的家,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关键是要让他们明白,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做错了什么,也不是被抛弃了,而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用孩子能理解的比喻。 可以用他们熟悉的事物来类比。“就像你喜欢的玩具,有时候也要暂时放到一边,等下次见面的时候再一起玩,对不对?奶奶和爷爷也是一样,他们先回家,过一段时间还会来看你的。”
表达自己的情绪,但要保持稳定。 作为家长,看到孩子哭闹,我们自己也会心疼。但我们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所以,在预警时,我们可以适度表达自己的不舍,但更要传递出“我们相信奶奶/爷爷,我们知道他们还会回来”的信心。比如,可以温柔地告诉孩子:“妈妈也舍不得奶奶,但是没关系,我们视频聊天,而且奶奶很快就会回来看我们的。”

二、 仪式感,让离别有始有终,也有希望。

没有一个好的告别仪式,离别会显得生硬而伤感。相反,一个充满爱意的仪式,能给孩子留下积极的印象,让他们知道,即使分开了,爱和联系还在。

拥抱和亲吻是必备的。 这是最直接的情感传递。在告别的那一刻,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告诉他:“宝宝,我爱你,奶奶也爱你,再见!” 同样的,也要鼓励孩子主动去拥抱送别的人。
小礼物或信件。 可以准备一份小礼物,让孩子在送别时送给要离开的人,或者让他们自己画一幅画,写(画)一封信,表达自己的心意。这份礼物不仅仅是物品,更是孩子情感的载体,让他们在分开后也能有所念想。
约定下一次见面。 这是最重要的“定心丸”。“我们下个月就视频,然后明年暑假爷爷奶奶还会再来陪你玩,好不好?” 具体的约定,让孩子知道离别不是永恒的,而是有周期的。甚至可以画一个日历,每天划掉一天,提醒孩子距离下一次见面还有多久。

三、 陪伴和倾听,消解离别后的空虚和不安。

送走亲人后,孩子可能会经历一段“低潮期”。这时候,家长的陪伴和倾听至关重要。

允许孩子表达情绪。 孩子可能会哭闹、沉默、或者表现出一些行为上的变化,比如更黏人,或者有点小脾气。作为家长,我们要理解,这是他们处理情绪的方式。不要压抑或者否定他们的感受,而是给他们空间去表达。可以问:“你是因为想奶奶了,所以有点不开心,对吗?”
重塑生活节奏,转移注意力。 可以在离别后,安排一些孩子喜欢的活动,比如去公园玩、看喜欢的动画片、或者和他们一起读绘本。让他们的生活重新回到正常的轨道,但不要完全忽略他们内心的感受。
保持联系,但要适度。 鼓励孩子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离开的亲人保持联系。但这也要注意频率,不要让孩子过度依赖,影响正常的生活。偶尔的联系,让他们感受到“我们依然在一起”的力量。

四、 将离别视为成长的机会,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适应力。

每一次离别,都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我们要引导他们从中学习,而不是让他们感到恐惧。

强调“独立”的好处。 当孩子独自玩耍或者处理一些小事情时,我们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哇,宝宝自己把积木搭起来了,真棒!下次奶奶不在,你也可以自己玩,对不对?” 让他们明白,即使身边没有熟悉的人,他们自己也一样可以做得很好。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孩子遇到一些小困难,比如找不到玩具,或者和小伙伴发生争执时,引导他们自己去想办法解决,而不是第一时间跑来寻求帮助。这能让他们在离别后,更有勇气去面对未知。
讲故事,分享自己的经历。 我们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关于离别、重逢的故事,或者分享我们小时候第一次离家上学、第一次送别亲人的经历。让他们知道,离别并不可怕,每个人都会经历,并且都会克服。

最重要的一点是,父母要以身作则。 我们的态度,我们的处理方式,就是孩子最好的教材。当孩子看到我们在面对离别时,虽然有不舍,但依然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并且保持与远方亲人的爱和联系,他们自然也就学会了如何去面对“第一次离别”,并在其中汲取成长的养分。

这过程可能不会一帆风顺,孩子会有眼泪,我们也会有心疼。但请相信,每一次的经历,都是他们迈向更独立、更成熟的坚实一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绝大多数离别也意味着新的遇见,也是孩子独立观察世界的视角变换。正是通过一次次的离别,孩子们终于可以和父母一起分享对世界的不同认知。

因此,孩子们迫切需要学会的是,怎样尽快适应每一次离别后的陌生或非常态环境,快速悦纳或积极面对新的遇见,进而学会对新视界的良好表达。

这里有几个简单场景:

  1. 他人短暂别离,如父母上班;遇见无拘无束的自我
  2. 自己短暂别离,如孩子上幼儿园;遇见各色适龄小朋友
  3. 比较长时间的离别,如父母之一超过一周的外出;遇见少许凌乱或者宽松的氛围
  4. 很长时间的离别,如父母之一外放做官;遇见不一样的留守父母
  5. 与小伙伴的长期离别,如搬家、转学、出境;遇见新的小伙伴
  6. 与长期监护人的离别,如告别保姆、爷爷奶奶;遇见父母天天的陪伴
  7. 与心爱的东西离别,如玩具坏了丢了送人了;遇见新玩具或新朋友

显然,不同的离别和遇见对孩子的影响程度差别很大,细微末节更是千差万别,需要父母于离前别后有不同的应对之策,但不存在标准答案和行为模版。不过对于孩子们来说,每一次离别可能都是第一次,包括每一次久别重逢和意外相遇。在他们没有学会自己处理离情别意与重逢喜悦之前,父母们总是需要操心,并付出情感交流。

但离别时的伤感,却是三岁以前的孩子都明白的情绪表达。面对每一次离别,大家该怎么伤感就怎么伤感就对了,不需要彼此开导、安慰或者特别转移注意力。因为这是包括孩子父母在内的一家人的正常心理诉求,需要充分培育、健全和丰富,而对孩子真正的影响发生在离别之后。

离别时的伤感中,自然可以添加喜乐、憧憬、坚定、克制、隐忍等等情绪、语言和故事。

父母每次需要大量做的功课是,针对自己家庭出现的各种离别,事先充分预估孩子可能遇到的新旧境况和应对之策。然后用孩子可以听得懂的语言和孩子曾经的类似经历或认知(如大家一起看过的动画读过的书),让孩子明白如何自处和如何应对陌生人及陌生的事物。离别后还应该及时沟通交流,填补空缺,排解伤感,协助培养新的情感,适应新的场景,分享独自遇见的快乐,惊喜孩子成长的神奇,等等。

以及留心孩子暂久获得某种程度自由之后的自我管理和社交习惯。

此处具体做法,需要一家人好好琢磨,没人了解其他人家的情感表达。

这个功课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远远超过离别时的情感表达和情绪输入。

而且很遗憾,没有适用于自家孩子之外的可靠答案。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让自己的孩子学会正常面对离别后的境况,必须靠自己和孩子一起努力,其他人帮不上什么忙,包括孩子的爷爷奶奶们。越具体可操作越不靠谱,越亲历故事化越不适用。所以自己也别轻易介绍、编纂什么经验,除非真的了解对方并且对方真的了解自己。

也就是说,亲情表达不具备任何遗传性和可模仿特征。

顺便提一句:我们的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坚强和早慧。

孩子们在我们意识到所谓「第一次离别」之前,早就经历过无数次真真切切的离别,并且可以应付裕如,包括对待新的遇见。

但是,重要的离别(因人而异)还需要父母操心:操自己孩子的心,操孩子离别后行为表现的心,而不是借鉴或请教别人如何替自己的孩子操心,尤其不仅是第一次,而是每一次都要仔仔细细地操心。

并且这些操心要在孩子面对「下一次离别」前落实大部分,并在离别后随时完成余下的部分,正如90后们的父母当年很多都是这样做的一样。

我们上学可以偷懒,上班也可以偷懒。

现在养孩子,不该偷懒了吧。


@知乎亲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孩子第一次面对离别,这绝对是一个关乎成长的大课题。我记得我家宝贝第一次送别奶奶,那场景至今仍然鲜活。奶奶回老家,小小的他站在门口,紧紧拽着奶奶的衣角,眼泪汪汪,嘴里含糊不清地嘟囔着“不走,不走”。那一刻,我看着心疼,但同时也意识到,这是他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课。如何引导孩子,让他们平稳地度过这个“第一.............
  • 回答
    这确实是让家长非常揪心和焦虑的事情。看到孩子在学校被老师这样对待,心里肯定不好受,也担心孩子的心灵会受到伤害,甚至对学习产生抵触。别急,我们一步一步来分析,看看该怎么做。首先,我们得明白,老师的这种做法,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可能是恨铁不成钢,可能是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也可能是对孩子某些行为的不理解),都.............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尤其是看到自家孩子被“带偏”了,心里肯定不好受。但好在你们发现了问题,而且想办法解决了,这已经是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来,咱们捋一捋,一步一步看怎么做。首先,咱们得承认,孩子在幼儿园交朋友,模仿是必然的。 特别是跟玩得好的玩伴,她们会相互影响,学对方的优点,有时候也会学到一些.............
  • 回答
    唉,说真的,当你这句话从我嘴里说出来的时候,我自己都觉得有点心酸。孩子学习的问题,简直就是家长们心头永远解不开的疙瘩。我太理解你现在这种感觉了,那种焦虑、无力、甚至有点绝望,好像每天都在上演一场无声的战争,而你,是那个夹在中间,身心俱疲的指挥官。别急,深呼吸。先不说什么大道理,就说说我自己,也说说我.............
  • 回答
    孩子在学校总骚扰其他孩子,这确实是让家长操碎了心的一件事。别着急,我们一步一步来分析,看看怎么能让孩子改掉这个习惯。首先,咱们得先搞清楚,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问题,很多时候这背后都有原因的。第一步:观察和了解孩子的行为咱们得先做个“小侦探”,仔细观察孩子在学校到底是怎么个骚扰.............
  • 回答
    看到孩子英语学得吃力,你肯定心里也挺着急的。请家教是想帮他一把,结果他还抵触,这确实让人头疼。别急,我给你好好捋一捋,希望能给你一些实用的思路,让孩子愿意学起来。首先,咱们得明白,孩子不愿意学英语,不光是“懒”或者“不认真”这么简单,里面可能藏着不少原因。得先找到根源,才能对症下药。第一步:跟孩子好.............
  • 回答
    听到你这么说,我能感受到你内心的痛苦和无助。孩子学习和电子产品的问题,确实是很多家长都会遇到的难题,而你因此感到自责,觉得自己是个糟糕的妈妈,这真的太让人心疼了。请相信,你不是一个人在面对这些,而且你现在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影响,并寻求改变,这本身就已经说明你是一个非常在乎孩子的妈妈。咱们先别急.............
  • 回答
    哎,这真是天下为人父母者的共同难题,我家孩子也曾这样过。看着他沉迷于虚拟世界,学业荒废,心里那叫一个焦灼!严厉批评吧,孩子要么捂着耳朵不听,要么当场低头认错,过后还是老样子;好好商量吧,他要么敷衍两句,要么直接跟你玩消失,钻进游戏世界里再也不出来。真是“软硬不吃”,让人好生无奈。我当初也是愁得睡不着.............
  • 回答
    学钢琴的孩子,在学习音乐这条充满魅力的道路上,文化课的学习也同样重要,甚至可以说,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只懂弹琴却对世界缺乏了解的孩子,终究难以弹出真正触动人心的乐章。那么,如何才能巧妙地平衡好孩子的钢琴学习与文化课呢?这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用心经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节奏。首先,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意义,.............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学英语啊,可不是一件小事儿,这里面有很多意思呢。你想想,咱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虽然中国很大,文化也特别有意思,但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国家,那么多不同的人,他们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明创造。英语呢,就像是一个连接大家的“万能钥匙”。你有没有看过一些很酷的动画片、电影,或者玩过一.............
  • 回答
    嗨,我懂你的感受,真的。明明读了那么多育儿书,知道那些道理,可是一到孩子闹腾得厉害的时候,大脑里那根弦就崩了,然后就变成了“吼”。别说你了,我身边很多宝妈宝爸,包括我自己,都经历过这个阶段。你问该怎么改变自己,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有勇气的问题,因为改变自己,尤其是改掉根深蒂固的反应模式,本身就是一件不容.............
  • 回答
    孩子快五年级了,正是个活蹦乱跳的年纪,精力旺盛是好事,说明孩子健康有活力。不过,您提到孩子“好动学不进去”,而且老师似乎“不管她了”,这确实让您挺焦虑的,我能理解。咱们别急,这事儿细致分析,一步步来。首先,咱们得明白,五年级是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知识难度在增加,学习方式也要从更“玩乐”的低年级过渡.............
  • 回答
    听到你这么说,我能感受到你心里的焦灼和无助。孩子不听话,学习又没起色,还天天跟你对着干,这种日子确实让人身心俱疲。别急,咱们慢慢来,先深呼吸一口气,想想你不是一个人在面对这些。很多家长在孩子成长的某个阶段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这并不代表你做错了什么,也不代表孩子彻底没救了。首先,咱们得明白,孩子到了一.............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让人操心的,但细琢磨一下,也是个挺好的苗子。孩子这么小就有明确的爱好和目标,这可不容易。不过,您担心的也是实实在在的,小学阶段的文化知识基础打不好,未来会不会受影响,这谁都说不准。咱们得一步一步来,不能一上来就把孩子的热情给浇灭了,也不能就这么放任不管。首先,得理解和肯定孩子的兴趣.............
  • 回答
    孩子刚上一年级,就被老师安排在最后一排,一个人坐一个座位,这事儿听着确实挺让人操心的。孩子本身还在适应小学生活,环境变化加上座位安排,确实容易影响学习状态。别急,咱们一步步来分析,看看怎么能让孩子重新找回学习的乐趣,并且跟上进度。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老师会这么安排。 观察和初步判断: 老师是经.............
  • 回答
    这件事儿,真是让人心头五味杂陈。我刚听到的时候,脑子里闪过无数念头,也跟不少人聊过。说到底,这事儿挺复杂的,牵扯到的不仅仅是老师和家长,还有教育的公平性、人情的微妙,以及规则的执行。从家长角度看:这家长,我得承认,挺有“规划”的。孩子小学六年,送礼送了六年,这期间不知道花了多少心思,花了多少钱。这本.............
  • 回答
    孩子问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可以帮助他理解我们文化中一些传统习俗的由来,以及如何在新时代赋予它们新的意义。这不像直接告诉他“不吉利”那么简单,而是要引导他思考。这里提供一个详细的回答思路,你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年龄和理解能力进行调整和补充:核心原则: 理解孩子的感受: 首先要肯定孩子提.............
  • 回答
    听到您描述的情况,我能感受到您的担忧和困惑。在处理这件事时,我们需要冷静、有策略地思考,以维护您孩子的最大权益。以下是一些详细的步骤和建议,希望能帮助您应对这个局面:第一步:保持冷静,收集信息,评估情况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保持冷静。情绪化的反应可能会让事情变得更糟。1. 回溯投诉的根本原因:.............
  • 回答
    首先,你要明白,妻子害怕生孩子这件事,绝对不是小题大做,也不是无理取闹。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真实的情绪反应。生孩子这个过程,对女性来说,意味着身体上巨大的改变和疼痛,生理上的未知和风险,心理上对身份转变的焦虑,以及对未来照顾新生儿的担忧。所以,作为丈夫,你的首要任务是:认真倾听,全然接纳。第一步:成.............
  • 回答
    听到你为家里经济和孩子上学的事情操心,真是辛苦了。你希望妻子能停止心理咨询,同时也要考虑家庭的实际开销,这确实是个需要好好沟通和解决的问题。首先,理解妻子为何要接受心理咨询是很重要的。心理咨询通常是为了解决一些困扰,帮助个人成长,或者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也许你妻子目前正经历着一些自己难以独自承受的压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