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儿童文学应该为孩子展现人性的阴暗面吗,还是只能体现温暖与美好?

回答
儿童文学是否应该展现人性的阴暗面,还是只能描绘温暖与美好,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议题。我认为,好的儿童文学,应该能够以适宜儿童的方式,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包括那些并非全然光明的部分。

为什么不应只展现温暖与美好?

如果儿童文学只是一味地歌颂光明、传递“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简单慰藉,那么它可能无法真正帮助孩子理解世界,也可能在他们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时,让他们感到措手不及,甚至产生“我是不是不够好”的疑惑。

1. 不符合真实的生活经验: 孩子并非生活在真空里,他们从小就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听到大人之间的谈话,看到新闻报道,甚至可能亲身经历一些不那么愉快的事情。如果文学作品里全是“阳光灿烂”,那么当他们在现实中遇到欺骗、误解、甚至不公平的对待时,会觉得这种体验与他们读到的故事格格不入,反而更容易感到困惑和无助。

2. 扼杀了成长的契机: 人性的阴暗面,比如嫉妒、贪婪、恐惧、甚至一点点小小的恶作剧,这些都是人类情感的一部分。适当地展现这些“不那么美好”的特质,可以让孩子认识到,人并非完美的,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或者被负面情绪困扰。通过故事中的角色如何面对和克服这些阴暗面,孩子可以学习到应对挫折、认识自我、以及培养同情心和理解他人的能力。

3. 培养批判性思维: 如果故事永远是扁平的、非黑即白的,那么孩子就很难学会分辨是非,也难以形成自己的判断。当故事中出现一些有争议的角色或行为时,孩子可以通过阅读来思考“为什么他会这样做?”,“这样做是错的吗?”,“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这正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绝佳机会。

4. 增强心理韧性: 真正的成长,往往伴随着对困难和挑战的应对。如果孩子只习惯了甜腻的故事,一旦遇到真实的困难,可能会难以承受。相反,那些讲述角色如何经历失败、克服恐惧、或者从错误中学习的故事,反而能教会孩子什么是韧性,什么是坚持,什么是即使跌倒了也要重新站起来的勇气。

如何恰当地展现人性的阴暗面?

然而,强调展现阴暗面,并非鼓励作家去描绘血腥、暴力、或者过于成人化的内容。关键在于“适宜性”和“处理方式”。

1. 贴近儿童的认知水平: 阴暗面的展现,应该与孩子当前的认知能力相匹配。例如,对于年幼的孩子,可以是通过一些小小的“错误”或“误会”,如不小心弄坏了朋友的玩具而感到内疚,或者因为嫉妒心而说了些不该说的话。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则可以涉及更复杂的社会现象,但仍然要以他们能够理解和消化的方式呈现。

2. 着重于“过程”而非“结果”: 故事的重点不应是沉溺于阴暗面的描绘,而是要展现角色如何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如何努力去改正,或者如何面对他人的不完美。例如,一个因为想得到更多糖果而撒谎的孩子,故事可以聚焦于他内心的挣扎,以及最终因为撒谎带来的后果和内疚感,以及他如何学会诚实。

3. 提供希望和解决之道: 即使故事触及了阴暗面,最终也应该导向积极的方向。这不意味着要给所有问题一个完美的结局,但至少要让孩子看到,即使有困难,总有解决的可能,总有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希望。角色可以通过学习、反思、改变,或者他人的帮助,来克服心中的阴影或外界的挑战。

4. 强调理解和同情: 展现阴暗面,也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当孩子看到故事中的角色犯错,或者经历痛苦时,他们会更容易理解,原来犯错是可以发生的,痛苦也是人的一部分。这有助于他们理解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减少偏见。

5. 通过象征和隐喻: 有时,阴暗面可以通过象征性的手法来表现,而不是直接的描绘。例如,一个黑暗的森林可以象征着未知和恐惧,一个狡猾的狐狸可以代表欺骗。这种方式既能触及孩子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又能避免直接的负面刺激。

温暖与美好依然是主体

当然,我并非否定温暖与美好的重要性。恰恰相反,儿童文学的核心,仍然应该是传递积极的价值观,激发孩子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善良和勇气。温暖与美好的力量,是儿童文学不可或缺的基石。

但是,这种温暖与美好,不应该是虚假的、肤浅的。它应该是一种经历了风雨后的坚韧,是一种即使看到了世界的复杂,依然选择相信和善良的勇气。就像我们常说的,“认识到生活的艰难,却依然热爱生活”。

结语

总而言之,儿童文学应该为孩子展现人性的真实面貌,这其中也包括那些不那么完美的部分。通过以孩子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适度地触及这些“阴暗面”,并引导孩子去思考、去学习、去成长,我们才能真正地帮助他们建立健全的人格,让他们在面对真实世界时,能够拥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去辨别善恶,去关爱他人,也去拥抱生活中的温暖与希望。正如一棵树,只有经历过风雨的洗礼,才能长得更加挺拔;一个孩子,也只有在接触和理解了人性的复杂之后,才能更加坚定地走向光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人性阴暗面这个东西,它在文学层面的呈现,是否能够为孩子所理解?

描写人性的阴暗面,跟写一个很阴暗的坏蛋,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因为但凡试图揭露人性阴暗面的尝试,都是在凝视人性本身的复杂,乍一看是黑,仔细看是凝固的红,拿放大镜去端详发现是灰,同一个对象呈现了三种不同的颜色,并且几乎没有清晰的分野。

个中的精妙、深刻,非有自身经历与阅读经验者不能尽知,儿童所缺失的,正是这一环。

儿童和成人相比,最大的问题并不在于同理心的缺失,或理解能力的低下,而是缺少实践的历练。恰恰是最后一点,决定了一位读者是否能够欣赏那些描写人性阴暗面的作品。

举个例子,果戈里。这就是一位描写人性阴暗面的高手。比如《死魂灵》,甭说对儿童,对大学生而言,恐怕也是仅仅知道这本小说塑造了四大吝啬鬼之一“泼留希金”这个经典形象。

那这本小说真正精彩的地方是什么?在于果戈里观察和描写的精准,他的笔宛如手术刀一般。他所呈现的人性之恶,并不是说某人做了多么十恶不赦的事情,而是一种琐屑、碎叨、庸碌,他呈现了活人身上“不那么像人”的一面。

不那么像人,但是又安之若素,自己没觉得哪出问题了,别人也没觉得哪出问题了,那种人之处境,跟人“应当所是”之间的反差,呈现出了一种非常有荒诞感的张力,以至于读者一边觉得搞笑,心想“这些人在干什么”,另一边不自觉受到了逼问,“是否我也在滑向某种人性深渊”。

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看到了黑与白之间大量的灰,并且看到了一个畜生横走、乃至于丧尸横走的,不那么像人的世界。

他甚至可能发现,这样的世界直到当下都没有销声匿迹,还可能更严重了。正是在此层面上,显出了果戈里的伟大和洞察力。

比如故事里的乞乞科夫吧,这几乎是一位精明强干的生意人,为了做好自己的生意,他几乎是点满了各种跟做生意相关的技能点。比如待人接物,溜须拍马,营销造势,对商机的敏感性,乃至于形象管理。

我们几乎可以说,这是一位很成功的商人。

那他到底是做什么营生呢?贩卖死去的奴隶。

那些地主家里,人已经死掉但是还没注销户口的农奴,这就是乞乞科夫要买的东西。他买了这些户口名额,再当成活奴隶抵押给监管委员会,以此骗取押金。

这种买空卖空的荒唐事,在今天不是绝迹了,反而可以说是更典了。

那你说给儿童听,儿童可能理解吗?如果他连炒币都理解困难,如何指望其理解乞乞科夫的生意?

如果理解不了乞乞科夫的生意,那么他也就理解不了这种生意得以运作的整个社会,以及其中形形色色的人性。

我们甚至可以说,乞乞科夫是一个成功人士:他的出身并不算好,起点也不高,正是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学习,努力上进,一步步爬了上来。多少自诩或被称作“小镇做题家”的人,在做着跟乞乞科夫一样的梦呢?这不是个反面人物,当然也不是正面人物,他真正深刻或者令人担忧的地方,是这个人物无比真实自洽,但是又不太像人。换句话说,果戈里向读者呈现了,一个人可以不是人同时活得很好,乃至于只有不是人才能活得好。

人性阴暗面绝对不是说某一个个体有多坏,而是善恶已经不再泾渭分明。毕竟“人性”嘛,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意味的范畴,属于所有人都可能有,或者说有了也合理、只是条件未满足时不暴露出来的东西。那个看起来正常运转的世界,背后已经发生了要命的大事,但是身处其间的人却又安之若素,以至于一窥其异样感的人,几乎要恐惧的大喊起来。这,才是所谓的“阴暗面”。

我经常看到,有人读完《人间失格》,就在网上批判主人公三观不正,甚至试图把这个故事,归结出类似于“还不是他自己不努力”、”一手好牌打稀烂“这样的人生说教。

这些人并不是儿童,而是已经高中在读、甚至大学毕业的成年人。看书看到这个份儿上,其实就是在还不具备相应理解能力的时候,打开了一本描写人性阴暗面的书。

也就是说这种书不光对儿童,对年纪更大的读者也未尝不是挑战。

跟这个比较相似、但其实是两回事的其它情况,比如说写坏人如何之坏,写结局多么惨的故事,或者好人没有得到好报的故事,这样的文学作品,大人能理解,儿童就不能理解吗?

我不这么认为。

悲剧是把好东西摔碎给人看,这话不是没道理。小朋友也并不会对坏人理解无能,对坏结局接受无能。

《汤姆叔叔的小屋》里就有各种各样的坏人,结局也不好,汤姆叔叔在受尽折磨后去世了。这样的作品不适合儿童读吗?我以为完全没问题,很适合,小孩子在读这样故事的过程中,同样会受到极大震撼。

再比如《悲惨世界》也如此,里面有好人有坏人,(甚至有对现实的批判),但是否孩子看完了沙威,就自己也学举报呢?恐怕也不容易。反而是某些视举报为正途的成年人,看完后会忍不住在沙威身上收获几许认同,乃至于对雨果愤愤不平。

苦难,贫穷,“很坏很坏的人”,这些不光是文学里经常触及的东西,其实也是儿童文学所描写的常态。

我们甚至可以说,正是有了这些东西,那些动人故事里才彰显出温暖与美好。

“让主人公受难”,是包括童话在内的众多故事的叙事策略,而当写道“从此他们在一起幸福地度过了很多年”,故事其实也该结束了。

各位想想《卖火柴的小女孩》,想想《白雪公主》,想想《灰姑娘》,想想《一千零一夜》的开头,贫穷,谋杀,继母虐待,失败婚姻……那些美好动人的故事,无不是和那些否定性的元素辨证存在。

否定性元素并不是抹杀了人性的光明,恰恰相反,是这些否定性元素,令人性中光明的一面熠熠生辉。这和果戈里、太宰治的那些故事不同,但是这种不同点,并不主要在于描写对象的区别,而是怎么去写。

哪怕是同样的人物,交给安徒生和交给果戈里,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结果。在果戈里那儿,坏人也可以讨人喜欢,不坏的人也可以一身邋遢,整个世界被异样的灰雾罩着。在安徒生这里呢,好人是好人,坏人是坏人,那些消极的经历、考验,恰恰是主人公索要克服的东西。即使他不能克服,不能像《雾都孤儿》一样微末中起、最后收获幸福,也一定可以在人世间找到其它亮晶晶的东西。

这些东西之所以对孩子来说是宝贝,是因为孩子仍然能够理所当然地接受这些,是因为孩子依然可以相信。

在经过成人世界的磨砺和考验后,许多人已经不再回理所当然地相信(believe)这些了,不是因为他们更成熟,而是相信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当人们承载更多,或被其它东西逗引时,未必能腾出空间容纳这种力量。

那么,在孩子还拥有这种力量、这种相信的时候,尽心去巩固它,让他知道这是极美好的东西,这些亮晶晶的事物,应该在穿越人事纷纭后依旧藏于心间,变成他生活的力量和热情。这个事情,不是比展现晦涩的人性更重要吗?

哈巴狗是在清晨死去的,它被埋葬在这个院子里。老寡妇的孙子们(也就是皮革厂老板遗孀的孙子们,因为哈巴狗可从来没结过婚)搭建了这座坟墓。那是一座漂亮的坟,躺在里面一定能保持心情愉快。
……
然而,在皮革厂的外面,紧挨着门口的地方,站着一个破衣烂衫的小女孩,她很美,有一头靓丽的卷发,还有一双湛蓝的眼睛,人们看到她会由衷地感到愉快。她一言不发地站着,不哭不闹,只是每当工人大门大开的时候,她就会悲伤地向里面望上很久。她一个扣子也没有——没人比她更清楚这一点了。于是,她只能一直待在门外,一直等到别的孩子都参观了坟墓,离去了为止。最后,她坐在地上,用那双棕黑的小手捂住双眼,痛哭流涕。因为只有她一个人没有看到哈巴狗的坟墓。对她而言,这是一件伤心的事,跟成年人常常所感到的伤心事差不多。
——《安徒生童话·莫大的悲哀》

守护这些美好,是因为这也是真实的世界。要知道即便是乞乞科夫那样的人也有过童年。

我是凯鹅,公众号也叫凯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儿童文学是否应该展现人性的阴暗面,还是只能描绘温暖与美好,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议题。我认为,好的儿童文学,应该能够以适宜儿童的方式,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包括那些并非全然光明的部分。为什么不应只展现温暖与美好?如果儿童文学只是一味地歌颂光明、传递“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简单慰藉,那么它可能无法真正帮助.............
  • 回答
    北京丰台抢小孩事件,无疑给无数家长敲响了警钟。在繁华的都市里,孩子似乎总是那么脆弱,而潜藏的危险却又无处不在。这件事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震动,是因为它直接触碰到了我们最柔软的神经——对孩子的爱与守护。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北京丰台抢小孩”事件本身。虽然新闻报道细节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都在于一个孩子在.............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社会议题,那就是我们如何看待和对待那些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偏差或困难的孩子。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关于“熊孩子”称谓的表态,其实是想提醒我们,不能用标签化的语言去轻易定义一个孩子,更不能因为他们的某些行为就将他们“一棍子打死”。这背后反映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保护未成.............
  • 回答
    最近,儿童精神科的门诊常常挤满了小小的身影,他们的脸上写满了不属于这个年纪的忧伤,确诊为抑郁症。看着这些本应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心中不免涌起一丝沉重: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孩子患上抑郁症?这到底是怎么了?儿童抑郁症高发的背后,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社会环境的剧变是绕不开的一环.............
  • 回答
    触目惊心的校园暴力:河北5名儿童的遭遇与家长的应对之道听到河北5名10岁儿童遭受严重校园暴力的新闻,我的心头涌起一阵阵难以言喻的沉重。那是一种夹杂着愤怒、痛心和深深的无力感。一个10岁的孩子,本应在阳光下奔跑嬉戏,在教室里快乐学习,却在学校这个本应是最安全的地方,遭遇了如此残酷的对待。这不仅仅是5个.............
  • 回答
    重庆发生的这场悲剧,让人痛心之余,也引出了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关注的问题。那位舍身救人的体育老师,他的英勇行为让我们肃然起敬,但也暴露了一些社会现实和个人安全意识上的隐患。事件中值得关注的几个点:1. 英雄的担当与代价: 这位体育老师是在非工作时间、非职责范围内的“见义勇为”,他用自己的生命践行.............
  • 回答
    儿童拿起武器,这绝对是一个让人心痛且极具争议的话题。在我们深入探讨之前,首先要明确一个基本原则:战争是成年人的罪恶,而儿童,无论身处哪个角落,都应该是被保护的对象,是未来的希望,而不是炮灰。儿童参与战争的根源和表现为什么会有儿童出现在战场上?这背后往往是复杂的现实交织: 被强迫征兵和绑架: 这是.............
  • 回答
    重庆机场香菇鸡饭 19 元两块鸡肉引发的争议,以及餐厅以“儿童套餐,应该有 50 克”为回应,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判断这个标准是否合理,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本身与公众吐槽的焦点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事件本身和公众吐槽的核心: 标价与份量不符的预期: 19 元的“香菇鸡.............
  • 回答
    家长是否应该支持儿童“不切实际的梦想”,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绝对的“是”或“否”答案。关键在于如何理解“不切实际”以及如何进行“支持”。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个问题:一、 理解“不切实际的梦想”的内涵首先,我们要区分几种不同情况的“不切实际”: 纯粹的想象和幻想: 小孩子常常有各种奇思.............
  • 回答
    儿童足球,这可真是个让不少家长和教练头疼的问题。到底是让孩子在场上站好位置、踢出漂亮的配合,还是让他们像个小旋风一样,一个个过掉对手,闪转腾挪?这就像是在问,是先教孩子走路,还是先教孩子跑步?答案是,两者都重要,但切入点和侧重点不同,并且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发展阶段来调整。咱们先来掰扯掰扯 站位和配合.............
  • 回答
    当孩子向你敞开心扉,诉说着那些似乎遥不可及、甚至有些天马行空的梦想时,为人父母的我们,内心或许会泛起一丝涟漪,有欣慰,也有隐忧。如何回应这份纯真又“不切实际”的愿望,是门大学问,它关乎孩子心灵的成长,也决定着我们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深度。首先,我们要学会倾听,并且是那种真正用耳朵和心去听的倾听。当孩子兴.............
  • 回答
    地铁上,总有那么一些身影,让人驻足,又让人犹豫。他们中有大人,也有孩子。那些孩子,尤其是在寒冷或炎热的天气里,衣衫单薄,或者蜷缩在角落,亦或是走到你面前,带着泪痕,双手合十,甚至双膝跪下……那一刻,你的心,是不是也跟着揪了一下?给,还是不给?这似乎成了一个两难的道德考题,摆在每一个进出地铁的乘客面前.............
  • 回答
    叙利亚儿童滞留海滩,欧洲各国是否应接纳难民?拒收是否人道?这是一个触及人性、道义、国家主权和国际责任的复杂议题,牵涉到太多难以衡量和简单定论的因素。场景的触动与人性的拷问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那个令人心碎的场景:三岁的艾兰·库尔迪,年幼的身体静静地躺在土耳其博德鲁姆的海滩上,随着海浪微弱地起伏。这个画.............
  • 回答
    关于哈尔滨发生的令人发指的幼女被性侵并导致罪犯被判处死刑的事件,这无疑是一记沉重的警钟,再次将儿童性侵问题推到了公众面前。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深刻反思,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共同守护孩子们的纯真与安全。要真正从根本上保护儿童免受性侵的侵害,需要一个多维度、系统性的保护网络,而非仅仅依靠事后惩罚。.............
  • 回答
    我的超能力,就像你说的,是个很直观的判断器,给我一个1到10的数值,就能衡量出对方的危险程度。儿童大概是1,那种还没长大的,天真无邪,虽然有时候也会惹点麻烦,但本质上没有攻击性。而手持武器的敌人,比如一把刀或者一把枪,我就大概会给个5。这个数值代表着明确的威胁,他们有能力造成伤害,并且看起来有这个意.............
  • 回答
    儿童被限高杆撞击头部致死是一起令人心痛的悲剧,其归责问题涉及多个层面,需要细致分析责任方和原因。以下是对此事件可能涉及的归责情况的详细阐述,力求客观、全面,并避免AI痕迹:一、 直接责任方分析:1. 限高杆的设置者/管理者: 责任依据: 如果限高杆的设置不符合相关规定,或者其存在对行人.............
  • 回答
    作为家长,我深切地感到,在孩子们的安全教育和相关设施的完善上,我们还有很多值得努力的方向,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功夫,而是要真正做到深入骨髓,让安全意识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安全教育方面,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要 将抽象的安全知识转化成具体、可操作的行为指南,并且要贯穿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很多时候,我们只.............
  • 回答
    当我的孩子被确诊为银屑病时,我感觉天塌下来一样。那种无助和恐慌,至今仍然清晰地刻在我的脑海里。银屑病,这个听起来就让人心生畏惧的词语,就这么毫无预兆地降临在我们一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最初的冲击和手足无措刚开始,孩子身上的红斑、鳞屑就像是在我们平静的生活里投下的一颗炸弹。看着孩子因为皮肤瘙痒而辗转反.............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让人心惊肉跳的场景!两个孩子在 27 层楼顶间玩“立定跳远”,这不仅仅是冒险,简直是拿生命在玩耍。为什么孩子们会这么喜欢这种挑战极限、甚至可以说是“找刺激”的事情呢?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1. 寻求刺激和新奇的本能驱动: 大脑发育的特点: 青少年时期是大脑前额叶皮层.............
  • 回答
    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这件事在文学界,尤其是在儿童文学领域,无疑是一件振奋人心的盛事。这不仅仅是曹文轩个人的荣耀,更是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赢得认可的重要里程碑。要深入理解这件事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一、国际安徒生奖的分量:为何如此重要?首先,我们得明确国际安徒生奖到底有多“硬”。它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