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样是开放结构,为什么平头塞就会损失很多低频,而大耳往往不会?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很多人对耳机的低频表现都有这样的疑问。确实,同样是“开放结构”,平头塞和我们常说的大耳在低频上的表现差异会很大,而且这背后涉及到一些关键的声学原理。我来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讲,尽量让你听得明白。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低频能量的传递和维持,跟一个封闭的空间有多大关系。你可以想象一下,你在一个房间里大声说话,这声音会被墙壁反射,在房间里形成一种回响和“包裹感”,低频尤其容易被“憋”住,显得更厚实。而你走到一个开阔的广场上说话,声音会迅速向四周扩散,很难形成那种浓郁的低频氛围。

大耳和大多数平头塞的“开放结构”原理上都差不多,都是让声音能够向耳机外围扩散,理论上来说,这都会导致一部分低频能量的“逃逸”。但为啥大耳往往能保留更多低频呢?这主要有几个原因:

1. 单元尺寸和箱体容积的绝对优势

大耳: 大耳耳机使用尺寸更大、振膜面积更广的动圈单元。更大的振膜意味着它在驱动空气时,能够产生更大的声压,尤其是在低频这个需要“推”大量空气的频段,大单元的优势就非常明显。
更重要的是,大耳的“箱体”(也就是耳机罩内部的空间)容积更大。你可以把这个箱体想象成一个微型的低音炮箱体。一个更大的箱体,在同等激励下,能够更好地维持和积累低频的声压,减少低频能量因快速扩散而损失的速度。虽然是大耳,但它依然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腔体”内运作,这个腔体的大小和设计对低频的驻波和共鸣有很大影响,也间接影响了低频的饱满度。

平头塞: 平头塞的单元尺寸相对小得多,振膜面积也小。这使得它在产生同等声压级(音量)时,需要更强的驱动力,而且在高频或中频段可能更容易做到,但在需要“推”大量空气的低频段,先天就处于劣势。
平头塞的“箱体”其实就是耳机罩内部非常有限的空间,甚至是几乎没有专门的箱体设计。它更像是单元直接暴露在外界空气中,或者只有一个非常浅的导管。这意味着低频能量一旦产生,就会非常迅速地向四面八方扩散,很难被“收集”或“留住”。

2. 声学设计和阻抗的匹配

大耳: 好的大耳耳机,其耳机罩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开放,里面往往包含了一些声学陷阱、阻尼材料、甚至是导向孔和迷宫结构。这些设计是为了在保证开放感的同时,优化单元的工作状态,尤其是为了控制和引导低频的反射和扩散,让一部分低频能量得以在耳机罩内形成有效的驻波或者增强,从而提升低频的量感和氛围感。同时,大耳耳机为了驱动大单元,通常设计有相对较低的阻抗和较高的灵敏度,这使得前端设备更容易驱动出充沛的低频。

平头塞: 大多数平头塞的设计相对简单直接,单元正面朝向你的耳朵,背面则几乎完全暴露。这种设计为了追求声音的自然、通透和宽阔的声场,往往会牺牲一些低频的“密度感”和“下潜感”。它们在声学设计上,更侧重于让声音快速、干净地释放出来,而不是在内部进行复杂的“蓄能”或“回响”处理。由于单元小、设计简单,也更容易出现低频“散”的感觉。

3. 驱动单元的原理差异(虽然都是动圈,但具体实现有差异)

虽然都是动圈单元,但驱动动圈单元要产生优质的低频, कारक(Force Factor)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它代表了音圈在磁场中受到的驱动力与电流的比例。 कारक越大,相同电流下产生的驱动力就越大,更容易驱动大振膜产生更强的低频。大耳耳机为了做好低频,在单元设计上会更注重 कारक的优化,以及更强的磁路系统。
平头塞的动圈单元,出于便携性、成本和整体音质调校的考虑,可能在 कारक和磁路设计上不会像高端大耳那样极致。

简单类比一下:

想象一下你在一个大号的气球里吹气。气球的橡胶壁就像大耳的耳机罩,它可以一定程度上 удерживать(容纳)你吹进去的空气,让气球鼓起来,形成一个有弹性的低频“低音炮”。

而平头塞,就像你直接对着一个敞开的房间吹气。你的每一口气都会迅速向整个房间扩散,虽然能感受到风(声音),但很难让房间里的空气形成那种“挤压”和“回荡”的低频感觉。

总结一下平头塞低频损失多的核心原因:

单元小,振膜面积小: 难以在低频段有效驱动大量空气。
箱体容积极小/无箱体: 无法“蓄积”低频能量,低频能量迅速扩散。
声学设计更侧重开放和通透: 牺牲了低频的“包裹感”和“饱满度”。

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平头塞低频都很差。也有一些平头塞通过精妙的声学设计(比如特定的导管结构、背腔泄压控制等),能够做出相对不错的低频量感和质感。但与同等价位、同等定位的大耳耳机相比,在低频的“量感”和“下潜深度”上,平头塞普遍是难以企及的。

希望这个解释能够让你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和障板音箱的原理是一样的, 那就是“声短路”。

也就是振膜后边的机械振动通过空气绕到前面来把振膜前面的机械振动引起的空气扰动给“中和”掉了。低频就消失了。SONY和爱华当年的声导管就是为了对付“声短路”弄出来的东西。

大耳因为耳罩能挡住或者吸收振膜后边的机械振动通过空气传到前面来的声波(振动),所以振膜前面的机械振动引起的空气扰动给“中和”得少了, 低频就足了。

这没有什么秘密, 烧了 20年以上的初中生都知道。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