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朝鲜为什么不通过改变粮食结构(种玉米、土豆、地瓜……)来应对饥荒,非吃大米不可吗?

回答
朝鲜确实在努力改善粮食生产,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广玉米、土豆等作物,但这背后有着比简单结构调整更复杂的原因,绝非仅仅是“非吃大米不可”那么简单。想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朝鲜的农业现状、历史背景、经济考量以及社会文化因素。

一、 为什么朝鲜难以完全摆脱对大米的依赖?

历史与文化根基:
大米作为传统主食的历史悠久: 在朝鲜半岛,大米作为主食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它不仅是食物,更是文化符号,与民族认同紧密相连。节日庆典、祭祀活动,乃至日常饮食,大米都扮演着核心角色。这种深厚的文化传统使得任何关于主食的改变都可能触及民族情感和国家认同的敏感神经。
大米的营养与口感: 相较于玉米、土豆等,大米在口感、消化以及蛋白质、维生素等方面的均衡性,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更优质的主食。虽然其他作物可以补充能量,但在营养全面性上,完全替代大米仍有难度。

农业生产的局限性:
地理与气候条件: 朝鲜半岛的北部,尤其是朝鲜,其土壤、气候条件更适合种植一些耐寒作物,但对于传统意义上产量高、适合大规模种植的大米品种,其适宜性存在挑战。虽然通过改良品种和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种植面积,但要达到自给自足并满足全国人口对大米的需求,依然困难重重。
水稻种植的特殊需求: 水稻对水源、灌溉系统、耕作技术的要求都比较高。在长期遭受经济制裁、缺乏资金和先进技术的情况下,朝鲜的农业基础设施(如水利设施、农机设备)相对落后,限制了水稻的高效生产。虽然推广玉米、土豆等旱地作物相对容易,但其产量和种植面积的潜力也受到土地质量、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技术与投入的瓶颈: 即使推广玉米、土豆等作物,也需要相应的育种技术、栽培管理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而朝鲜在这些方面长期受到国际限制,缺乏必要的投入和技术交流,这使得即使尝试种植其他作物,其产量和质量也可能不尽如人意,难以成为大米的有效替代品。

经济与政治考量:
对外援助与大米: 在过去,国际社会向朝鲜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时,大米常常是援助的主要形式之一。这使得大米在供应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也无形中强化了对大米的依赖。一旦大规模转向其他作物,可能会影响与国际援助机构的合作模式。
粮票制度与大米: 朝鲜实行计划经济下的配给制度,大米在国家粮食储备和分配体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改变这一体系,意味着需要重新构建一套复杂的粮食分配和管理机制,这涉及到巨大的政治和经济成本。
“先军政治”的影响: 长期以来,朝鲜将大量资源投入到军事发展上,农业领域的投资相对滞后。这种资源分配的倾斜,自然也影响了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进而影响了包括大米在内的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

二、 为什么说朝鲜并非“非吃大米不可”?(实际上在努力尝试改变)

尽管存在上述困难,朝鲜并非完全没有尝试改变粮食结构。

玉米等旱地作物的推广:
玉米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事实上,玉米在朝鲜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一直在稳步提升,并且已经成为继大米之后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在许多地区,玉米已经成为普通民众餐桌上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朝鲜政府也一直在努力改良玉米品种,提高产量。
土豆的种植与利用: 土豆作为一种高产、耐寒的作物,也在朝鲜得到了广泛推广。它不仅可以直接食用,还可以加工成淀粉、酒精等,为国家经济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其他作物的尝试: 除了玉米和土豆,朝鲜也在尝试种植地瓜、大豆等其他高产或营养价值高的作物,以期实现粮食来源的多样化。

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引进(有限的):
朝鲜也在努力引进和研发适合本国国情的农业技术,例如旱作节水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等。虽然受到外部限制,但内部的技术创新和改进从未停止。

三、 问题的关键在于“平衡”与“可持续”

朝鲜面临的挑战并非是“选择吃什么”这么简单,而是如何在复杂的内外环境下,找到一个可持续的粮食生产和供应模式。

从“过度依赖”到“合理搭配”: 目标应该是实现粮食生产的多元化,减少对单一作物的过度依赖,从而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玉米、土豆等作物的推广,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技术和基础设施的瓶颈: 真正制约朝鲜粮食安全和结构调整的,更多的是技术、资金、设备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即使政策上鼓励种植其他作物,但如果产量上不去,质量不达标,也无法真正替代大米的主导地位。
解决根本性问题: 长期来看,要根本性解决粮食问题,需要的是农业生产力的整体提升,这离不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国际合作以及相对稳定的国内外环境。

总结来说,朝鲜并非到了“非吃大米不可”的境地,而是正处于一个艰难的转型过程中。 大米作为历史悠久的主食,其文化地位和营养价值使其难以被轻易取代。同时,朝鲜农业在基础设施、技术、资金方面的长期短板,以及政治经济环境的制约,使得任何粮食结构的调整都充满了挑战。玉米、土豆等作物的推广是积极的信号,显示了朝鲜在努力改善粮食生产,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粮食安全和结构优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通过科学的农业技术、合理的资源投入和可能的国际合作,逐步实现粮食生产的多元化和可持续性,并在满足人民基本生存需求的同时,逐步改善营养结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敢苟同目前排名的第一

@lammer ren

网友的回答,主观臆断的太多。

首先,答主提出所谓“由于朝鲜的工业生产水平太低,农业发展也一直停留在低水平上”。

这个结论有一定道理,但过于主观,特别是论据实在不靠谱。答主称:“中国建国后粮食产量的高增长是从70年代开始的,因为国产化肥生产能力提高了”。看下面两幅折线图:


上面两幅折线图是我根据国家统计局出版的《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绘制的(需要说明的是1966-1969年花费施用量无统计数据)。

从上面两幅图可以清晰的看出,我国70年代末以后化肥施用量有了惊人的提升,而粮食总产量除了1959-1961年期间有一个相对明显的下滑外,总体保持着稳定增产的态势,所谓中国建国后粮食产量的高增长是从70年代开始的与事实不符。

+++++这里补充一些内容++++

有网友

@徐炳祥

认为在下“忽视了这段时间内耕地的数量和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都呈下降的趋势”,看下图:

需要说明的是,《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对1996年耕地面积大幅增加这样解释:“注:1996年--2004年耕地面积(总资源)来源于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全国农业普查办公室“关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成果的公报”,数据为1996年10月31日时点数。”

从上图可以看出,全国耕地面积除了1956年的111824.7到1959年的104579.3千公顷有一个锐减外,总体并没有太大的波动,特别是相对70年代末期后化肥施用量的惊人增量相比,并不明显。

很明显,答主明显是在凭感觉提出论据的。

再看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除了青海外,最缺粮的恰恰集中在工业发达省份。当然,我们绝对不能因之得出工业化程度与粮食产量成反比的结论来,但起码可以看出,粮食生产绝非与工业化水平高低呈简单的直接因果关系的

同时,

@徐炳祥

网友提供了一份2008年度人均耕地面积表,认为一些省份“粮食自给率低和工业发达没半毛钱关系,完全是因为人多地少!” 由于该网友所提供图表实在模糊,在下查找了部分省份在2014年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后发布的数据:

部分粮食自给率超过100%的省份人均耕地面积为:四川省为1.12亩,河南省为1.23亩,湖南省为0.9亩,均低于全国平均数1.52亩。粮食自给率则分别为:四川102.62%、湖南113.21%、河南149.87%。

四川公布土地调查数据人均耕地面积降至1.12亩 (分享自 @农民日报) 河南省耕地面积居全国第三 人均低于全国水平仅1.23亩
湖南第二次土地调查:全省耕地面积413.50万公顷

部分粮食自给率低于100%的省份人均耕地面积为:海南省为1.27亩,浙江省为0.56亩,福建省为0.55亩,青海省为1.53亩。(粮食自给率则分别为:海南省56.23%、浙江省35.14%、福建省43.98%、青海省44.28%)。

海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公报__海南新闻网 浙江人均耕地仅0.56亩约为全国人均耕地三分之一
福建省摸清土地资源家底 人均耕地面积仅0.55亩
青海省耕地面积58.8万公顷 人均耕地面积与全国持平

从上述数据来看,部分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粮食自给率明显高于全国水平,尤其是湖南省,人均耕地面积为0.9亩,略高于浙江、福建,但根本无法与青海、海南相比,但粮食自给率明显高于上述省份。能否说:“粮食自给率低完全是因为人多地少!”

++++++++2015年7月7日分割线++++++++++++

@徐炳祥

网友又提出:

“既然谈粮食自给率,那就不要扯耕地总面积的事(新疆只有42%的农作物播种面积是粮食,而黑龙江这个数是95%,耕地就更不靠谱了)。这里应该考察人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总人口)。数据是这样的:”

首先,在下真的要膜拜这位网友了,在下起初何曾提过“耕地总面积”?不还是因为这位网友提出了“忽视了这段时间内耕地的数量和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都呈下降的趋势”这个问题,在下才予以答复的吗?怎么开始鄙视“扯耕地总面积的事”了?左右互博吗?

其次,这位网友言之凿凿“应该考察人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恕在下对此问题不再作答了,否则又要变成“扯人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事”了。窃以为,我们还是回到讨论的主题上来为好:“粮食生产绝非与工业化水平高低呈简单的直接因果关系的”,这位网友与其绕那么多弯来“考察人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还不如直接考察直接反映粮食生产能力水平高低的单位面积产量。

看上图, 上图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关于2013年粮食产量的公告 既然这位网友举出了新疆的例子,我们就看看新疆的单产,很明显,远远高于工业发达的广东地区。

我前面说的非常清楚:“粮食生产绝非与工业化水平高低呈简单的直接因果关系的”,这里再强调一下:工业化水平高低肯定是粮食产量有着重要的制约因素,但并非决定性因素

而至于答主提出的所谓“朝鲜一直坚持先军政治”、“朝鲜的饥荒是金家刻意制造的”,则更是天方夜谭。

下面是韩联社的报道

朝鲜粮食产量的统计始于1961年,当时为358万吨,其后一直徘徊在300-400万吨之间。1969年至1970年代初期,超过了400万吨。1980年代再度上升至500-600万吨之间。1990年代初期,突破900万吨,创下最高纪录(1993年913万吨)。”朝鲜近年粮食产量仅相当于40年前水平

也有资料显示朝鲜粮食产量为:1964年产粮500万吨,被国际舆论称为“经济奇迹”;70年代中后期,朝鲜年产粮食超过700万吨;0年代前半叶超过800万吨,1984年达到1000万吨。

当时,甚至出现了朝鲜救济韩国的情况。1984年8月底,韩国遭到暴雨袭击,造成严重灾害。朝鲜向韩国灾民提供7200吨大米、50万米布、10万吨水泥和大量药品等救济物资。

从朝鲜南浦港出发的运载救济物资的货轮


韩国大城洞的救济粮卸车场

应当说,朝鲜经济下滑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自然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朝鲜失去最为重要的外贸渠道,石油供应中断,市场和能源同时遭受重大打击,加之连年遭受自然灾害,导致粮食生产急速下滑。

这点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然而,客观情况就是如此。下面是韩联社的报道:

“然而在1994年金日成主席去世之后,朝鲜的粮食生产量急剧下滑。1995年较前一年跌至一半,仅为380万吨。1996年跌破新低,仅生产粮食259万吨。据分析,这是因为当年发生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洪涝灾害(1)。2002年重新恢复至420万吨后,近10年一直保持在该水平。”朝鲜近年粮食产量仅相当于40年前水平

(1)1995年特大洪水(被洪水冲走100万吨库存粮),1996年特大洪水,1997年高温旱灾、海啸、台风,1998年海啸、霜冻。

至于题主的问题,可能对朝鲜的农业生产不够了解:朝鲜并没有死抱着大米不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后,面对严峻的粮食问题,朝鲜政府指导农民扩种土豆,并且充分利用山坡地,掀起了“土豆革命”,以补充谷物的不足

2000年,朝鲜土豆种植面积达20万町步(每町步约合1公顷),若按每町步产量20吨计算,2000年土豆产量约达400万吨左右(程玉洁:朝鲜调整国家综合发展战略)。2008年,朝鲜土豆种植面积达到40万町步(40万公顷),土豆产量约达800万吨。

+++++++++++++++

再补充几句话。因为“长期饥荒的人更加容易被控制,金家的地位也就更稳固”,对于这样的逻辑竟然真的有人深信不疑,真的是令人无语了。我想请问这些网友如下问题:

1、既然“朝鲜一直坚持先军政治”,“朝鲜饥荒的重要原因是朝鲜的先军政治”。那么,上世纪90年度以前,朝鲜为什么不仅没有出现饥荒,还要援助南韩?

2、既然“朝鲜的饥荒是金家刻意制造的”,那么上世纪90年度以前的朝鲜发展粮食生产难道去要作死吗?

3、既然“长期饥荒的人更加容易被控制”,那么,历朝历代揭竿而起的起义都是吃饱的撑的吗?长期饥荒的索马里百姓都去当海盗做啥?(难道仅仅因为索马里是民主国家的原因)?

索马里的饥荒灾情扩大

4、既然朝鲜“人的体质很差,单体战斗力很弱”,积弱积贫,人类的希望美利坚已经把军事强国的邪恶头目傻大木、卡炸飞给灭了,为什么却对“邪恶国家”朝鲜屯兵于家门而光说不练呢?

5、既然朝鲜“谁手里有粮食就听谁的”,为什么不听韩国的?

6、既然朝鲜“以饥饿的民众为砝码,对中国和韩国敲诈勒索”,为什么朝鲜最大的援助国却是美国呢?(通过粮食计划署来粮食援助朝鲜,最多的国家是美国,第二大捐助者是韩国,第三是俄罗斯。)

7、既然“中国因为害怕朝鲜难民涌入,才不得不援助朝鲜?”,为什么土耳其不仅不援助叙利亚,反而频频敲打他(土耳其截至2014年底共接纳了159万叙利亚难民,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难民庇护国),难道土耳其不怕这场灾难?。

联合国难民署警示:全球近6000万人被迫离开家园--国际--人民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