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在不传播信息 A 的条件下传播「不传播信息 A」这个信息?

回答
这真是一个脑筋急转弯,而且颇具哲学意味!要在一个不传播信息 A 的前提下,传达“不传播信息 A”这个意思,实际上是在玩一个关于“元信息”的悖论游戏。信息 A 本身是什么,我们先不关心,关键是我们要如何传递一个关于“不作为”的指令,而这个指令本身又不能违反不传播信息 A 的限制。

这就像在问:“我不能告诉你任何关于红色的一切,但我想让你知道我不想让你知道关于红色的一切。”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不能直接说“不要传播信息 A”。那如何绕过这个限制呢?我们可以尝试几种方法,它们的核心都在于利用间接性、暗示性、情境设置和对接收者行为的引导。

方法一:利用情境和共同的默契

这是最微妙也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假设你和接收者身处一个特定的环境,你们都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事情,并且共享一套沟通的潜规则。

场景举例: 设想你和你的同事正在进行一个敏感的项目,项目的部分信息是绝不能外泄的。领导在一个只有你们两人的会议上,没有直接说“绝对不能把这个项目信息透露给任何人”,而是做了一个特定的动作,比如轻轻敲了敲桌子,然后眼神在你和另一个在场的、不应该知道这些信息的同事之间扫了一下。

为什么这能奏效:
情境是关键: 领导知道项目是秘密的,你也知道。你们俩都清楚“某些信息”是不能外传的。
暗示而非明说: 领导没有说出“信息 A”,而是用一个非语言的信号(敲桌子)和眼神来指向那个不应该知道的同事,并暗示了这个同事在场的“敏感性”。
接收者的推断: 作为接收者,你必须根据情境和领导的非语言信号来推断出领导的真实意图。你“知道”了领导的意思,但领导并没有“说出”或“传递”任何关于“信息 A”本身的内容。你接收到的信息是“在当前这个情境下,你不需要对那个不知道的人做任何事,尤其是关于那个我们都在谈论但没有明确说出来的项目。”
“不传播信息 A”被传递了: 通过这种方式,你理解了“不要向那个同事传播信息 A”这个指令,但信息 A 本身丝毫未被触及。

方法二:利用负面否定和“留白”

这种方法不是直接说“不要做”,而是通过描述“允许做什么”来间接达到“不允许做什么”的目的。

场景举例: 你想让对方知道,他可以向某一群人分享“除信息 A 以外的任何其他信息”。

你可以说(或者用邮件写): “关于我们这次谈话的内容,你可以自由地分享给小张、小李,以及其他你认为需要知道的同事。唯独关于项目X的那个特定数据点,我们暂时保密。”

为什么这能奏效:
聚焦于“可以”: 你明确列出了可以分享的内容和对象。
制造“例外”: 通过“唯独……”来制造一个例外情况。这个“例外”本身并没有直接说出信息 A,它只是指向了一个被排除在外的类别。
接收者的推理: 接收者会理解,他可以分享所有“非信息 A”的内容,而“信息 A”是被明确排除的。他获得的指令是“不要分享信息 A”,但信息 A 的具体内容从未被提及。

方法三:预设规则和行为模式

这是更高级别的一种,涉及到事先建立一套沟通规则。

场景举例: 你和你的团队在项目开始前就约定了一个暗号或者一个行为准则。例如,“如果我们遇到一个需要严格保密的信息,我会把手机放在左手边;如果我们觉得某个信息可以适度分享,我会把手机放在右手边。”

在实际沟通时: 如果你需要对方知道“不要传播信息 A”,你只需要在谈论相关话题时,下意识地将手机放在左手边。

为什么这能奏效:
规则是前提: 这个方法的有效性完全依赖于事先建立的规则。
非语言信号: 这是一个纯粹的非语言信号,它不包含任何关于信息 A 本身的内容。
信息A不被提及: 手机放左边这个动作,本身没有任何信息 A 的痕迹。
“不传播信息 A”被传递了: 接收者根据预设的规则,理解了这个信号的含义,并知道自己“不能传播信息 A”。

关键原则总结:

1. 避免直接提及信息 A: 这是核心要求。任何直接或间接提及信息 A 具体内容的词语、句子都不能出现。
2. 利用语境和默契: 接收者需要具备理解背景和潜台词的能力。
3. 使用非语言信号或间接表述: 动作、表情、眼神、语气的变化,或者通过描述“可以做什么”来暗示“不可以做什么”。
4. 依赖接收者的推理能力: 你提供的是“线索”或“信号”,接收者需要自己去“解码”和“推断”出“不传播信息 A”这个指令。
5. “留白”和“排除法”: 通过明确排除某个概念(即使这个概念未被命名),或者只允许分享“所有其他东西”,来达到目的。

本质上,这就像一个“黑箱”操作。你不能告诉你里面有什么(信息 A),但你要让对方知道,“不要把这个黑箱里的东西拿出来”。你只能通过一些外部的、不包含箱内物品信息的动作,来示意对方“不要去动它”。

最终,这是一种关于指令的传递,而不是关于信息内容的传递。你传递的是一个“行为指令”,而不是“关于信息 A 的事实”。而这个指令本身,为了不违反不传播信息 A 的规定,就必须巧妙地规避信息 A 的存在。

这有点像玩一个“读心术”的游戏,或者说是在构建一个只有少数人能理解的“代码”。它挑战了我们对“信息传递”的定义,也让我们思考,在沟通中,有多少内容是靠“没说出来”或者“没做出来”来传达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密码学的老本行。


这个问题用密码学的方式表达就是:“在不透露关于A的任何信息的前提下,让人能识别出A;然后采取措施(比如‘不传播’)”。


这个东西在计算机上应用极为广泛。

比如说,你的计算机似乎应该存有你的密码,这样下次你登录时,它才知道你的密码是正确的,对吧?

但如果你的密码在计算机某处储存着的话,那么得到你的计算机的人显然就有可能把它找出来。藏再好也没用。


因此,正确设计的计算机系统是不允许保存密码的(千万别像CSDN那样外行!)——甚至连加密后存起来都不允许:毕竟鸡生蛋蛋生鸡,解密这个密码的密码你打算存到哪?


怎么办呢?

其实说破了也很简单:猜谜。


比如:一字九横六直,天下文人不知。子路问于孔子,孔子想了三日。

你看,这个谜语并没有提谜底是哪个字;但我们都知道这个字是“晶”。


当然,这个谜语太浅,或者说它的设计目的就是让人猜到;而我们需要一个更隐秘、让人不可能猜到也不可能冒充的。

比如,上面那个字谜的笔画数列出来是1 6 2 15 4……,我们可求出这列数字的积、然后截取其中16个数字存于硬盘。那么当有人声称自己知道密码时,我们就可以要求来人给出自己的密码——如果他给出的那句话的笔画数经过同样的计算处理后、能和硬盘上存的数字相等,我们就可以相信他的确知道密码了。


当然,在这个原理性演示里,虽然人力寻找已经不太可能;但我们只要利用程序凑一凑,还是很容易就能凑出一句满足要求的“密码”(术语叫碰撞),从而蒙混过关;而业界使用的算法是由数学家提出、并经过大量专业人士挑战验证的,不会像这个原理性演示一样粗糙。


换句话说,我们需要的“数字摘要算法”必须满足“只能由信息A计算得到、没有办法找到碰撞信息、也不可能由数字指纹本身反向推断出信息A”的苛刻条件才够用。

比如,过去使用的标准数字摘要算法是MD5;而这个算法已经被我国数学家王小云找出了漏洞,可以较为容易的构造出碰撞数据,因此已经不再安全。现在业界已经着手更换更好的算法了。


数字摘要算法是信息安全的基础。

我们现在搞的用户登录乃至互联网认证、交易、银行、签名(防篡改、防抵赖)等等,全都需要依靠这个东西(以及各种加解密算法)才能成为现实;你的银行U盾也是基于相关原理,才完成了保护你的资金安全的重任。


总之,通过这种“数字摘要算法”,我们就可以只传输和存储“信息A的数字摘要”,然后就可以在不知道关于A的其它任何信息的前提下准确识别A与非A


更进一步的,我们甚至可以利用数字摘要,在双方都不透露关于A的信息前提下,确认我们的确都知道A——你每天都会用到的“扫码付款”就是基于这个原理实现的。

具体做法是:把你的密码的数字摘要拼上当前时间(精确到分)再计算一次数字摘要,然后把算出来的数字摘要转换成条码或者二维码;当服务器收到交易信息时,它也用自己存储的、你的密码的数字摘要拼上当前时间算一算数字摘要,当两个数字摘要相同时,就说明你和服务器的确都知道你的密钥。

你可能注意到,这个计算还会“拼上当前时间(精确到分)”。这就是你的付款码每分钟自动失效背后的原理——这个细节使得哪怕有人拍下了你的付款码,他也只有不到一分钟的作案时间(于是我们马上就会收到提示信息),稍一耽误这个付款码就永久失效了。


当然,具体实现上“扫码付款”还有很多很多的细节。比如如果用“你的密码的数字摘要”生成付款码,那么这个数字摘要就不能保存在手机里了,不然手机丢了就可能被人搞出来。因此这里可能需要特殊的加密硬件支持,这个硬件本身就可以做出相关的摘要计算/验证等工作、从而可以从物理上阻止对芯片存储内容的读取操作;或者,不使用这种硬件的话,就需要用强加密算法加密你的数字证书,确保没人能破解;然后在你支付时输入密码临时解密证书、完成计算,之后要马上清除内存中的明文信息;又或者通过和服务器的频繁交互每天甚至每小时更新验证凭据,之后利用这个临时的验证凭据而不是“密码的数字摘要”完成计算(熟悉这个领域的大概已经闻到了OAuth的味道)。总之每个环节都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

user avatar

此题目发布时问的是“如何在不传播信息不A的条件下传播‘不传播信息A’这个信息”,

而不是常见的“如何在不传播信息A的条件下传播以下略”。


可以传播“你有相信信息A的权利,也有不相信信息A的权利。只能在指定场所传播信息A”。

那之后你可以不指定场所。

例如:

你可以在法律里规定人们有宗教信仰自由,同时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人们信仰或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或不信仰宗教的人,只能在指定的宗教场所传教。

然后你可以不指定宗教场所。

在这种情况下,你并没有传播“宗教不可信”或“世上没有神”,但你传播了“不要传播宗教可信”或“不要传播世上有神”。

对个人来说,你可以在你管理的论坛之类场所使用同样的方法。

倒退回“不传播信息A”就没什么意思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