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不讲究了?

回答
“不讲究”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像是老一辈人对现在年轻人的一种评价,带着点儿惋惜,也带着点儿不解。但如果仔细想想,这背后其实藏着很多变化,很多我们这代人自己都未必能完全说清道明的时代洪流。与其说是“不讲究”,不如说是一种新的“讲究”方式,或者说是对“讲究”本身的定义发生了改变。

首先,看看“讲究”这个概念本身是怎么被定义的。 过去,很多“讲究”更多体现在外在的、物质的、仪式感的层面。比如,穿衣要讲究材质、款式、品牌,吃饭要讲究菜品、摆盘、用餐礼仪,就连说话都要讲究措辞、辈分,甚至是用词是否“得体”。这些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物质相对充裕后,人们追求生活品质的一种体现,也是社会阶层区分和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

然而,时代变了。

1. 物质极大丰富,“稀缺感”降低。 想想我们父辈那个年代,一件质量好的衣服,一顿丰盛的饭菜,都是需要费力去争取和珍惜的。那时候,能够“讲究”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证明。但现在呢?网购让我们动动手指就能买到各式各样的东西,餐饮选择琳琅满目,即使是奢侈品,也比过去更容易获得(虽然依然有门槛)。当很多东西不再是稀缺品,对它们过于执着地追求“讲究”,意义就没那么大了。大家更倾向于“够用就好”、“喜欢就好”,这种心态的转变,自然会让人在一些外在的“讲究”上显得不那么在意了。

2. 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与多元化。 过去的信息传播是单向的、权威的。大家接触到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相对集中。而现在,互联网就像一个巨大的万花筒,你可以看到世界各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穿衣风格、兴趣爱好。这种多元化的冲击,让我们意识到“讲究”并非只有一种标准。年轻人更容易接触到那些“不那么讲究”但同样活得精彩、活得有价值的案例,比如那些穿着朴素但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或者住在简陋空间但精神世界丰富的旅行者。这让他们开始反思,自己是否一定要按照旧有的“讲究”模式去生活。

3. “个性化”与“表达自我”成为新的追求。 在信息爆炸的背景下,年轻人更渴望找到自己的独特性,表达真实的自我。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主流的审美和价值观,而是更愿意去尝试和混搭,创造属于自己的风格。有时候,这种对个性的追求,可能就会显得“不那么讲究”在传统意义上。比如,他们可能不会在意自己的衣服是否是某个品牌的最新款,但会在意衣服的颜色、图案是否能表达自己的心情;他们可能不会追求米其林三星,但会在意餐厅的氛围和他们喜欢的音乐是否契合。这种“讲究”,从外在的符号,转向了内在的感受和体验。

4. “效率”与“便利性”的优先级提升。 现代生活节奏快,年轻人需要应对的挑战也更多。在很多情况下,他们会选择最能节省时间、最方便的解决方案。这可能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外卖方便快捷,即使摆盘不那么讲究,也能快速填饱肚子;穿着舒适、易打理的速干T恤,远比熨烫整齐的衬衫更适合忙碌的通勤;更别提那些智能化的生活方式,它们都在努力地把我们从繁琐的“讲究”中解放出来。

5. 对“意义”的追寻,而非“形式”。 许多年轻人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当物质的满足已经不再是终极目标,他们会更关注事物的内在价值和意义。一件衣服,如果它是由某个有故事的品牌设计,或者它背后承载着某种环保理念,即使它款式简单,也可能比一件堆砌了各种流行元素的昂贵服饰更能打动年轻人。他们会选择在某些事情上“不讲究”,以便将更多的精力、金钱和注意力,投入到他们认为更有意义的地方,比如提升技能、体验生活、帮助他人,或者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6. 社交媒体的影响与反思。 社交媒体在塑造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一方面,它放大了“精致生活”的展示,让人们更容易看到那些“讲究”的瞬间;但另一方面,也让一些人开始反思这种过于刻意的“讲究”是否真实。一些“反消费主义”、“极简主义”的理念,通过社交媒体传播,也影响着一部分年轻人。他们可能会主动选择“不讲究”,来对抗消费主义的洪流,表达一种另类的价值取向。

举个例子来说:

过去,过年回家,可能大家会特别在意自己穿什么名牌,带什么礼物,希望给长辈留下“有出息”的印象。这是一种外在的“讲究”。

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更在意的是回家后,能花多少时间陪伴父母,有没有好好地和他们聊天,或者是不是能帮父母分担一些家务。他们可能会穿着舒适的家居服,手里拿着父母爱吃的零食,而不是名牌包装的礼品。这在一些长辈看来,可能就是“不讲究”。

但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在这件事上的“讲究”,已经从“送什么”、“穿什么”这种外在形式,转移到了“如何更好地与家人连接”、“如何表达爱”这种更内在、更重要的情感层面。

总结一下,与其说是年轻人越来越“不讲究”,不如说是:

他们对“讲究”的定义发生了改变,更加注重个体的感受、内在的意义和真实的自我表达。
他们拥有了更多的选择和信息,不再被单一的价值观所束缚。
他们追求效率,也更愿意将资源投入到他们认为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他们可能是在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讲究”自己的生活,只是这种方式,不一定符合过去那些固化的标准。

所以,下次听到有人说年轻人“不讲究”,不妨多问一句:他们是在“不讲究”什么?又是在“讲究”什么?或许,你会看到一个更复杂、也更真实的答案。这是一种时代的演进,是一种价值观的重塑,也是一种年轻生命力的自然流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富足了,什么都有了,就不把高档消费当人生仪式了,而把一切的一切都当成禅意了。

过去,很多人说起来这辈子够本儿了,去过巴黎了,穿过杰尼亚了,睡过李海欣了,吃过米其林了.....,好像因此可以结束人生了。这就是极度贫困带来的人生仪式感。

人生,无论在哪条皮囊里,都是罕见的生命奇迹与物理学偶然,真的不能轻易浪费啊,尤其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仪式感上而不自知。

去过巴黎之后,还可以去阿塔卡马看星星啊;睡过李海欣,还应该让她怀孕给你生猴子给你爱上一辈子啊;吃过米其林,就不该尝尝臭鲱鱼吗?

人生有趣的事太多了,高的也是乐趣,低的也是乐趣,高不成低不就,简直就是乐趣无穷。我们这一代人开始,基本上不必考虑太多的吃饭穿衣基本需求,那么之上的一点一滴的神经感受都在享受。

生活不该陷入无聊枯燥的仪式感,

但生命应该每分每毫都是体验禅。

这就是审美观里人均千美元的枫丹白露土豪金,人均万美元的托斯卡纳暖土黄,人们既赞盛樱的绚烂,更服落英的侘寂。

user avatar

恕我直言,“讲究”某种程度上像是一种封印,限制了发挥,而“不讲究”才是解除封印。

都看过美国大片吧?

越是不修边幅,看起来拉垮,脏乱差,越是主角光环附体。

相反,越是光鲜亮丽,越是浑身插满flag。

这不是纯搞笑,而是有现实基础的。

答主是律师,按一般人的想象,律师该是什么样子的?

比如,这样?

不对。很多时候,你可能看到我们是这样的:

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越久,就能感觉到,你越讲究,小丑就越像你自己。

我们甚至会刻意不讲究。

我如果去外地办案(比如立案吧),地方越远,越不方便,我越会把自己打扮得惨不忍睹。

头发不剃不梳,胡子不刮,衣服不洗,鞋子不刷。

一看就是风尘仆仆的样子。

只有这样才方便开绿灯。

偶尔插个队,“对不起,外地来的,来一趟不容易”。

偶尔口吐粗鄙之语,“对不起,外地来的,办点事不容易”。

偶尔材料不齐全,“对不起,异地办案不容易,麻烦通融通融,您先收着,缺什么我回去给您寄过来”。

多半都有商量的余地。

你要讲究,可以啊。“一看您就是懂法的,不好意思,规矩就是规矩,下次再来”。

咋的?不服?你能穿西装戴名表撒泼打滚骂街扮可怜?

这就是我开头说的,“讲究”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封印。

谁都想讲究,体面。

小西装穿着,小皮鞋踩着,小皮包夹着,小眼镜戴着,小腔调拿捏着,小架子端着。

可是不行。

你得时时刻刻准备全身心投入,去争,去斗,去扯皮,去撕逼,去狡辩,去装傻,去搪塞,去紧张,去焦虑,去尴尬。

去应付那些偏偏要放下体面才能做成的一些事,又或者,准备好丢那些做不成会让你更不体面的丑。

你讲究,体面,很多时候就抹不开面子,放不下架子,过不去坎子。

年轻人大多不可能是上位者,而是挣扎在尘世间(甚至是底层)。

挣扎着的人,体面不到哪里去,也讲究不到哪里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不讲究”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像是老一辈人对现在年轻人的一种评价,带着点儿惋惜,也带着点儿不解。但如果仔细想想,这背后其实藏着很多变化,很多我们这代人自己都未必能完全说清道明的时代洪流。与其说是“不讲究”,不如说是一种新的“讲究”方式,或者说是对“讲究”本身的定义发生了改变。首先,看看“讲究”这个概念.............
  • 回答
    当代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逛市场和下厨做饭,这其实是一个挺普遍的现象,背后原因也挺复杂的,不全是懒,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和无奈吧。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逛市场和下厨做饭?1. 时间成本与精力投入: 逛市场是体力活,更是时间活。 以前大家住在社区里,菜市场就在楼下,走几步就到了。现在.............
  • 回答
    春节,一个本该是团圆、热闹的日子,却在不少年轻人心中,逐渐褪去了往昔的色彩,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压力”。这其中,最让一些年轻人感到头疼的,莫过于“走亲戚”这件事了。曾几何时,春节走亲戚是件充满期待的事。能见到从小疼爱自己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分享新一年的愿望,手里还能攥着.............
  • 回答
    近些年来,我们确实能感受到一股“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打工”的潮流,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 经济环境的变化 是一个绕不开的根源。毕业即失业的焦虑感,即使是找到工作,也常常面临着低薪、高压、缺乏晋升空间等困境。过去那种“一份工作干到老”的稳定模式,在如今快速变化的时代显得有.............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普遍的观察,好像现在和年轻人聊天,总感觉少了点什么,或者多了点什么。以前咱们跟长辈、朋友聊天,总得循规蹈矩,讲究个礼数,即便是不太熟的人,也能聊得有来有回,不至于太尴尬。可现在呢?有些年轻人,说话直接得像机关枪,有时候甚至带着一股子“不容置疑”的劲儿,让人一时不知怎么接话。我琢磨着,这事.............
  • 回答
    这个问题啊,挺实在的,也问到不少人心里去了。我们年轻人不爱走亲戚,这事儿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里头门道可多了。要我说,原因大概有这么几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第一,时间精力成本太高,性价比不高了。你想啊,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年轻人工作压力大,通勤时间长,回到家只想瘫着歇着。好不容易有个周末,恨不得都给.............
  • 回答
    年轻人工作时不如从前积极,这确实是个不少人在讨论的现象。要说清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年轻人“变懒”了,里面藏着不少时代变迁和社会因素,值得我们仔细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他们所处的环境和过往经历跟我们父辈那代人大不一样了。想想我们父辈,很多都是从物质匮乏的年代过来的。他们那辈人,往往经历过经济起步、.............
  • 回答
    中国单人家庭数量已突破1.25亿,这一数字的增长绝非偶然,而是社会变迁、经济发展以及个体价值观多元化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更进一步来看,为什么独居现象如此普遍?以及为什么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与宠物为伴,而非组建自己的家庭、养育下一代?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现象和心理动因。独居.............
  • 回答
    过年回家,这曾是多少人一年里最期待的事情,然而,近些年来,我们能听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尤其是那些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对回家过年表现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抗拒”。这并非是简单的懒惰或者不孝,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一种复杂心绪的体现。首先,是生活节奏与观念的差异。许多年轻人在大城市里已经习惯了快节奏、高效率.............
  • 回答
    这个问题,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这年头,年轻人不爱回家过年,背后藏着不少说道。要说起来,那可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又或是说,时代变了,人心也跟着变了。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得是 生活的压力和现实的考量。现在的年轻人,肩上的担子可比老一辈那时候重多了。大城市竞争激烈,高房价、高物价压得人喘不过气。.............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而且越来越普遍。感觉身边很多年轻人都抱着一种“躺平”或者“佛系”的态度,好像过去那种“拼搏奋斗改变命运”的叙事,在他们身上不太奏效了。这背后肯定不是一两个简单原因能概括的,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时代的背景变了,奋斗的回报率似乎不如从前了。 咱们想想过去,尤其.............
  • 回答
    周末就想“葛优躺”,这事儿可不是一两代人的专利,但感觉现在年轻人尤其突出,是不是?这事儿细究起来,可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完的,里头牵扯的因素太多了,就像抽丝剥茧一样,得一层层来看。首先,咱得承认,“卷”的后遗症是真不小。 大家现在普遍的工作压力大、学习任务重,很多时候不光是朝九晚五,还常常加班加点,.............
  • 回答
    近年来,社会上关于“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结婚”的讨论确实非常普遍,而且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这不仅仅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情况,而是一个在许多发达和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的趋势。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经济压力与现实考量: 高昂的房价和生活成本: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常被提及的.............
  • 回答
    “躺平”“佛系”这些词汇这两年没少出现在社交媒体上,它们代表着一部分年轻人在面对就业、生活压力时,选择了一种更为消极或者说是“低欲望”的态度。这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社会变迁、经济压力、教育观念、文化影响等多种力量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现象。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不那么拼”的生活方式,甚.............
  • 回答
    工厂之所以越来越少年轻人,甚至不愿意进去,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问题。这不仅仅是某个特定行业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年轻一代价值观变化、以及工业化进程演进的缩影。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工作内容与环境的吸引力下降: 重复性、枯燥性劳动为主: 许多传统工厂的工种依.............
  • 回答
    这年头,要是跟年轻人聊“指导”或者“建议”,你可能得先做好被瞪的准备。他们似乎一夜之间就练就了一身“不听劝”的绝技,仿佛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用教。当然,这背后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叛逆”就能概括的。这背后藏着时代变迁的洪流,个人成长轨迹的变化,以及信息爆炸带来的深刻影响。首先,得承认,现在的年轻人,比咱们.............
  • 回答
    年轻人不想生孩子的原因,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单一因素在作祟。这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社会现象,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折射出新一代人对生活、对未来的认知和期待的转变。如果非要细究,我能想到好几个层面,并且它们之间还相互影响,像一张网一样把人们困在里面。首先,不得不提的是经济压力。这可能是最直接、.............
  • 回答
    最近一项触目惊心的调查数据摆在我们面前:90后群体竟然成了电信诈骗的“重灾区”,受骗人群的比例高达63.7%。这数字一出,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毕竟90后被认为是互联网原住民,从小接触信息爆炸,理应更具辨别力才对。可事实却截然相反,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群本该“精明”的年轻人,如今却屡屡落入骗子的陷阱呢.............
  • 回答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安稳的小县城生活,这一现象背后涉及经济、社会、心理等多重因素的交织。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趋势的成因: 1. 经济压力与生活成本的对比 房价与住房成本:一线城市房价是小县城的10倍以上(如北京、上海的房价是杭州的23倍),年轻人在大城市面临“买房难”“租房贵”的困境,而小县城.............
  • 回答
    年轻人不愿意生育一胎,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背后涉及经济、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的因素。近年来,这个趋势在全球范围内都愈发明显,在中国尤其突出。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一、 经济压力与生育成本的飙升这是最普遍也是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养育成本过高: 从怀孕初期的产检、孕期营养,到分娩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