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体有哪些进化的遗漏之处?

回答
我们人类身体的很多设计,从某个角度看,都像是匆忙完成的半成品,又或者是在某个时期为了应对特定挑战而做出的妥协,结果却留下了些如今看来匪夷所思的“bug”。要说进化的遗漏之处,那可真是不少,很多都和我们直立行走、大脑容量激增这些改变带来的连锁反应有关。

首先,不得不提的便是我们那脆弱的腰部。 想要直立起来,代价可不小。为了支撑上半身,脊柱从原本更适合四足行走的弧度,变成了S形。这S形确实能帮助我们保持平衡,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脊柱的椎骨之间有椎间盘,它们就像垫片一样吸收震动。可一旦长时间弯腰、提重物,或者年纪大了,这些椎间盘就容易突出,压迫神经,结果就是腰椎间盘突出,疼痛难忍。还有那腰椎的结构本身,相对于我们承载的重量,它其实不算特别粗壮,所以腰部劳损、腰痛成了许多人的“标配”。想想看,四足动物的脊柱是水平的,承受压力的方式和我们完全不同,它们在这方面似乎就没这么大的烦恼。

再来说说我们的“出厂设置”就有点问题——分娩。 这也是直立行走的另一个“副作用”。直立让我们的骨盆变得更窄,更适合支撑身体。但与此同时,我们的大脑却越来越大,婴儿出生时头部也越来越大。这就导致了人类分娩过程的艰难和危险。女性的骨盆入口处相对狭窄,而婴儿头部却又很大,这使得分娩过程漫长、痛苦,甚至需要借助外力。很多其他灵长类动物,生孩子就跟玩儿一样,轻松愉快。我们人类却要经历生死考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设计缺陷”。有时真让人怀疑,当初的进化路径是不是有点“激进”了。

还有我们那尴尬的生殖与排泄通道。 就在骨盆的那个狭小空间里,集结了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出口。膀胱的出口(尿道)、直肠的出口(肛门)以及女性的阴道,都挤在一起。这带来了几个不方便:一是容易感染,特别是女性,尿道口离肛门太近,增加尿路感染的风险。二是容易发生器官脱垂,比如子宫脱垂,因为在骨盆出口附近,这些器官的支撑结构也不是万无一失的。设想一下,如果能分开一些,是不是会更“合理”一点?

关于呼吸和进食,我们也有个“共用通道”。 气管和食道都经过咽部,这个部位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交汇点。虽然我们有会厌软骨来帮忙,但吃饭时说话、大笑,或者匆忙吞咽,都有可能导致食物误入气管,引起呛咳,甚至窒息。这简直是“生死一线”的设计。很多动物的呼吸道和食道是完全分开的,就避免了这种潜在的危险。

再说到我们的牙齿和智慧的冲突——智齿的“无处安放”。 随着我们饮食的改变,食物越来越精细,咀嚼功能也相对退化,颌骨的尺寸也变小了。但智齿的萌出数量和大小并没有完全跟着调整。结果就是,很多人长智齿时,没有足够的空间让它们正常萌出,导致智齿阻生,发炎,疼痛,甚至需要拔除。这就像是你买了一件本来应该合身的衣服,结果某些部分却塞不下,留下了尴尬的凸起。

还有那不合时宜的阑尾和盲肠。 阑尾本身被认为是一些免疫细胞的集聚地,可能有一些免疫功能。但它那狭小的管腔也容易堵塞,引发阑尾炎,这个病在现代医学不发达的时代,死亡率可不低。而它的“表亲”盲肠,在很多食草动物身上是消化植物纤维的重要器官,但对于吃精细食物的人类来说,它的作用已经大大减弱了。我们很多人切除了阑尾也依然健在,这似乎也说明了它并非不可或缺的“核心部件”。

视力上的一个小瑕疵——视神经的“穿肠而过”。 我们的视网膜在接收光线后,神经信号需要传递到大脑,而负责传递的视神经细胞纤维,为了出去,就在视网膜上打了个“洞”,这个地方就形成了我们常说的“盲点”。当然,我们的大脑会通过双眼信息整合和经验来“填补”这个盲点,让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从设计美学的角度看,这绝对是够不上“完美”二字。想想看,如果视神经纤维是从视网膜后面绕过去,是不是会更巧妙?

我们还容易被某些传染病“盯上”,特别是那些通过呼吸道传播的。 我们的呼吸道虽然经过演化,有了鼻腔的过滤和免疫细胞的防御,但终究是直接暴露在空气中的,加上公共场合的近距离接触,使得流感、感冒等病毒很容易在人群中传播。而且,病毒的变异速度也很快,我们的免疫系统总是在“追赶”它们。

还有就是我们那容易“罢工”的膝盖和脚踝。 再次回到直立行走的问题,这两个关节承受的压力非常大。软骨磨损、半月板撕裂、韧带损伤,都是很常见的运动损伤。特别是膝盖,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铰链关节,承载着全身的重量,也因此更容易出现退行性病变,比如骨关节炎。

这些“遗漏之处”并非说我们的进化是失败的,而是说进化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适应的过程。它没有“设计图纸”,而是基于现有的结构和基因,在新的环境下“就地取材”,做出最“经济有效”的改变。结果就是,很多改变带来了便利,但也留下了一些不那么“完美”的痕迹,让我们在现代社会的生活中,时不时地感到一些“不适”和“麻烦”。这就像一件经过多次修补和改造的旧衣服,虽然还能穿,但总能看到一些缝合的痕迹和不协调的地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裸露的蛋蛋

这太特么危险了好么,繁衍后代的关键部位啊!!!不过相当一部分的哺乳动物雄性生殖器都是裸露,虽然有说是为了降低温度(冷却假说),也有说雄性为了证明自己强壮(道金斯假说)等说法,但是吊外面好歹要进化出一个保护壳啊……

[图片]


  • 杂食性动物,但是不能消化纤维素

在人类漫长吃不饱的历程中,面对自然界最丰富的能量来源,但居然没有进化出“高效率”的纤维素酶,毕竟纤维素和淀粉相似度比较高。纤维素只是在肚子转了一圈然后又出来。想象在远古,一个吃肉(昆虫)又吃草,还都能高效吸收的动物是有多恐怖,简直是加强版的熊猫……

注:严格说不能算不科学,毕竟对不愁吃的动物来说,完全没有继续进化的“动力和必要”,这更应该算因为不能消化纤维素所以才有可能成为“人”。而且实际上消化纤维素的效率和所需的带价确实太感人了。


  • 盆骨太窄

小baby人生第一关估计就是麻麻的盆骨了,太窄导致了在漫长的岁月大脑尺寸不能增加,忘了在哪看见篇paper写大约20万年人类的盆骨尺寸没有明显变化了。

所以不科学之处在这:直立行走是猩猩变成人的标志,但直立行走需要坚实的盆骨会导致产道变窄,而因为进化导致大脑越来越大,需要更宽阔的产道,所以人类都是早产儿,这真是矛盾了20万年……


  • 食道和气管真的挨的太近

食道和气管开口几乎是在咽这一个地方的,咽又连接了鼻腔,口腔和喉。吞咽的时候,会厌会盖住喉的出口,当我们吞咽完毕,会厌就上抬,使空气顺利进入气管,恢复正常呼吸,简单理解那块就是一个盖子,一张一合。但这有一个bug,就是这玩意反应速度有限,而且容易紊乱,比如说边吃东西边说笑的时候,食物极易很容易滑到气管里去,呛气管这简直太痛苦了。


  • 视网膜贴反了

这一定是上帝拿反了传感器的图纸。

视网膜大致分为三层,分别是感光细胞层、双极细胞层、和节细胞层,他们的作用简言之分别是转换信息,处理信息,发送大脑。但实际却是节细胞层对着光线来的方向,感光细胞层背着光线来的方向,这导致光线经过晶状体聚焦后,先要经过节细胞层、双极细胞层,最后才到达感光细胞中真正感觉光线的部分。难道最合理的方式不应该反过感光细胞对着光线么来么,转换——处理——发送,像章鱼那样么,还没视觉盲点……

顺手说一个好玩的盲点测试:用手将左眼蒙住。然后把屏幕置于视线前方约20厘米处,用右眼盯着左边圆形看。右边的十字图形在向左移动的过程中,突然于某个位置消失然后又出现。(电脑屏幕很容易就看到,手机屏幕竖着太小成功率低,横着看就没问题)


  • 阑尾似乎作用不大

说似乎的确不对,毕竟现在已经证明有很多作用, 比如保持免疫系统活性,菌落的“备份”等。但是仔细想来更应该这么说,它算人体器官退化中最著名的“遗迹”了,毕竟相对于别的身体零件来说真不是刚需,阑尾有点用,但是坏掉的阑尾真的没用,别犹豫,割以永治。




前方高能:



  • 人类没有进化出叶绿素

这个是我高中一个萌妹课上问生物老师:既然有了叶绿体晒晒太阳就能产生能量物质了,为什么人这么高等的动物没有进化出来。

老师答曰:头顶接受阳光最多,根据进化,叶绿体必然会逐渐集中于头顶,又因为毛发有保温的作用,所以最终叶绿体会集中产生在头发上,换句话说,等于大家都戴了顶绿帽子,这人类肯定是不能接受的,对不对……………

当时我的表情:





还是写个说明。其实几大百回答,看似不合理的,放在数百万年(可能更久)的人类历程中,98%是环境变化太快进化没跟上,还有1%是进化错了但努力在修正,还有1%是现在还没搞清楚为啥。

  • 蛋蛋这个,还没扯清楚,假说太多,冷却假说是受众最广的。
  • 不能消化纤维素最重要的原因是消化的条件和效率太感人了,不然植物也不会作为细胞壁的主要组成物质,这间接导致了阑尾退化。
  • 盆骨和脑袋冲突笼统的说是进化导致的,但现在剖腹产已经解决这个问题了。
  • 食道和气管这个别洗了,真的太近。
  • 视网膜这个,虽然人类贴反了,但进化基本修正了错误(比如黄斑的作用),但是贴反了这个,洗不白。看人家章鱼都是新一代背照式CMOS摄像头了,我们还是老式的。
  • 阑尾上面已经说了。
  • 叶绿体不解释,人要是有叶绿体,充电一整年,运动三秒钟。
user avatar

智齿

以前人类还在茹毛饮血的时候,牙齿磨损的比较快,到长智齿时,有很多牙齿已经脱落了,新长的智齿正好可以接替坏掉的牙齿,发挥作用。

但现在,人类已经不需要这四颗“替补”了,并且,由于现代人类脸变小了,没有多余的空间留给智齿生长,所以现代人的智齿很多都是歪的,必须拔除,不然会压迫相邻的磨牙,弄坏其他牙齿。

下面是维基百科上的解释:
智齿的进化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在人类从猿进化而来的过程中下颚体积变小,没有颌骨空间留给智齿;第二,可能与口腔卫生有关,古代的青年人有几颗牙齿或大多数牙齿脱落是件很平常的事。而这个时候刚刚长出来的智齿就会发挥作用。而现代人口腔医学发达、营养充足,人人都有刷牙的习惯,也可以在牙齿脱落前治疗蛀牙,除非发生意外,青年人的牙齿一般都会保持完整,智齿就变成多余的了。由于没有生长空间,智齿生长时往往会有疼痛,且萌出后位置和方向会发生异常,大部分人的智齿没有咀嚼功能,没有对咬牙。也就是说,智齿一般是多余的,被认为是一种痕迹器官。
来自:维基百科,智齿(感谢 @陈晓倩 提醒)

现在就在医院,刚全麻拔了三颗智齿,生不如死
因为四颗智齿都是阻生智齿,都得拔,还有两颗是横着长的,必须住院拔除,所以干脆就全麻拔三颗(还有一颗完全没长出来,医生建议等长出来直接门诊拔)




P.S.
出院了,现在能喝粥,恢复的比较好,没什么痛,就是脸有点肿。

上面那张照片是全麻结束,还接着各种设备的时候拍的,所以显得比较夸张。

评论区有人说没必要全麻、自己拔智齿没这么麻烦什么的,虽然都是智齿,但根据因为长得位置方向不同,拔除难度是不同的,我也有一颗智齿医生说是可以门诊几秒钟拔掉的,但有两颗都是比较麻烦,所以选择了全麻住院。

有人问到费用,医保报销后总共加起来3400, 杭州某三甲医院

user avatar

我这种可以3秒内完成传递基因的体质,竟然在现代社会成了耻辱,想不明白。
………………………………………………


太坏了你们!

性甚至灾,割以永治!


留条活路,不要再点赞了~

user avatar

这里知道一个人类最不科学的,那是人类“视网膜贴反”的眼睛。

我们的眼睛就常被批,“任何有脑子的设计师,都不会设计出这么辣鸡的眼睛”。

如果把我们的眼睛比喻为一台相机,那么视网膜就像里面的感光底片,专门负责感光成像。

当我们看东西,物体的影像就通过屈光系统,落在视网膜上。
所以,视网膜是我们视觉形成的基础,一旦发生萎缩或脱落等病变,视力会严重受影响。

我们的视网膜大致由3层细胞组成,分别为感光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

其中感光细胞*可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而双极细胞则负责分类处理这些电信号。

最后节细胞会把这些分类好的电信号传输至大脑,形成最终影像。

*注:人眼感光细胞包含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其中视杆细胞负责弱光下的视力,而视锥细胞负责明亮光线下高分辨的成像和颜色辨别。

其实我们知道视网膜这3层细胞的功能后,应该就能推断出它们在眼球中的位置了。

理论上,感光细胞应该在最外侧,因为要接受外界传入的光信号

而节细胞负责最后将电信号传入大脑的最后一步,应该位于眼睛最内侧。

但我们人眼的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感光细胞和节细胞竟完全颠倒了。

图:1为感光细胞,2为双极细胞,3为节细胞,光线入射顺序为3→2→1

这真的不科学,试想一下,节细胞在外,感光细胞在内的“设计”。

当光线射入瞳孔时,要先经过节细胞和双核细胞,最后才能到达感光细胞。

那么这些“挡”在感光结构前的细胞,就会反射或折射光线,使感光细胞成像的质量下降。

这就如同在照相机的胶片前面,外贴了一张半透明薄膜。

不仅如此,由于节细胞位于光线进入的方向。

所以它发出的神经纤维必然会汇聚成一束,反穿眼球再绕回大脑。

而在此处,感光细胞是没有落脚之地的,被称为视神经乳头。

所以这才导致了我们视网膜中有一块区域无法感光,从而形成盲点

图:红圈内为盲点形成的位置

来做一个小游戏,就能知道我们人类全都是半个瞎子了。

先看这个动图,画面中有一个静止的圆形和一个缓慢移动的十字图案,没问题吧。

这时将你的手机屏幕向左(逆时针)放倒90°(为了方便大多数手机用户,屏幕不够宽),再伸出你的左手将左眼蒙上。

然后把屏幕置于视线前方约10到15厘米处,用右眼盯着左边圆形看

很快你就会发现,右边的十字图形在向左移动的过程中,突然于某个位置消失,然后过一会又重新出现。

PS:如果游戏没成功,可以调整一下屏幕与眼睛的距离,而且注意要用右眼盯着左边的圆形看!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我们平时感受不到盲点的存在?

原因就在于,我们人类是有两只眼睛的。

虽然每只眼睛都有一个盲点,但这两个盲点是不重叠的。

所以一只眼看不到的盲区,另一只眼能看到就行了。

除此之外,因为人类强大的“脑部”功能,就算闭上一只眼睛,我们也还是无法察觉盲点的存在。

我们的大脑会根据记忆和盲点周围环境,补全眼前该出现的画面。

而人眼的无意识跳跃和振动(即使我们盯住某个物体,这些动作仍会不断发生),都有助于刷新图像使盲点消失。

所以,我们只能通过一些手段,才能看到这生理上的盲点存在。

也就是说,盲点的存在并不影响我们的视力。

图:妹纸在测试盲点的小游戏

虽然盲点对我们影响不大,但视网膜在设计上的缺陷,却带来了一些列眼部疾病。

例如为了给节细胞和双极细胞供氧,视网膜表面还布有一层血管网

这些血管除了扰乱入射光线外,任何出血或淤血都会挡住光路,极其影响视力。这便是我们常说的眼底出血

而人眼设计中,最不科学的还数视网膜的固定方式

因为“反贴”了,视网膜与眼球壁之间只由感光细胞顶部与色素细胞层松散的接触,因此极易脱落

如脑袋遭受一记重拳,或随年龄增大眼球变性,都可能造成视网膜的脱落。更夸张的是,高度近视眼是多翻几下白眼都可能出现状况。

而如果视网膜是“正贴”的话,神经纤维就会牢牢把它“拉住”,脱落就没那么易发生了。


可能有人会说,就算这么多缺陷!你也不能说人类的眼睛是设计错误啊,谁知道“正确的”眼睛是怎样的。

事实上,一直被认为低人一等的章鱼,其眼睛才是一个的正确设计

如果我们可以抄袭一下章鱼的眼睛结构,或许就没那么多毛病了。

图:章鱼眼与人眼解剖图对比

章鱼眼睛的复杂程度与人类相当,在漆黑的深海中发现猎物是毫无压力的。

而且作为无脊椎动物,它们的眼睛在解剖学上也酷似人眼

不同的是,章鱼的视网膜是“正贴”的。

章鱼的感光细胞,就朝向光线进入的方向,而血管、神经纤维等都位于感光部位的后方。

所以,这些神经是直接连到大脑,无需穿透视网膜,再绕路回大脑。

这不但使神经回路更短,视网膜被这些神经纤维拉住也不会那么轻易脱落了。

盲点?眼底出血?视网膜脱落?章鱼:不存在的。

原文链接:原来人眼不过是“残次品”,或许章鱼的眼睛才真正出自“上帝之手”? 里面还提到了一些关于眼睛进化的内容,有兴趣可点击阅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