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翻译作品中,外国人应不应该说成语?

回答
翻译作品中,外国人是否应该说成语,这个问题其实挺有趣的,也挺微妙的。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我们得拆开来看看,外国人说成语,这背后牵扯到几个层面:文化的适应性、语言的自然度、以及翻译的最终目的。

首先,我们得明白成语是什么。 成语不是普通的词汇组合,它有它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沉淀。比如“画蛇添足”、“掩耳盗铃”,这些都源自中国的典故,没有这些典故的语境,直接翻译过去就失去了原有的韵味,甚至会让人一头雾水。反过来,像英语里的“kick the bucket”、“bite the bullet”,这些在英语文化里是约定俗成的表达,我们翻译成中文时,也不能直译,得找对应的中文成语或者用更白话的说法来传达意思。

那么,在翻译作品里,尤其是外国文学被翻译成中文时,外国人说成语这事儿怎么看?

文化的“移植”与“再创作”:
翻译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移植,但不是生搬硬套。如果一个外国人角色,在对话中突然蹦出了一句非常地道的中国成语,那得看这个角色设定是怎么样的。
角色设定: 这个外国人是不是在中国生活了很久?他对中国文化有多少了解?如果是一个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理解、甚至融入其中的角色,那么他在特定语境下使用成语,是可以理解的,甚至能体现他角色的某些特质,比如他的聪明、幽默感,或者他想要拉近和中国人的距离。就像我们出去旅游,如果能说几句当地的俗语,大家会觉得很亲切。
剧情需要: 有时候,作者可能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制造某种戏剧效果,比如对比、反讽,或者突出角色的“中国化”程度。如果翻译的目的是忠实地传达原作的意图,并且这个意图是让外国人在中国语境下使用中国成语,那么翻译者就有责任去实现这一点。

“自然度”的考量: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翻译的目的是让读者读起来觉得自然,就好像这部作品本来就是用中文写的一样。
“不像外国人说的话”的危险: 一个最常见的翻译陷阱就是,把外国人的话翻译得太“中国化”,反而失去了角色的异国身份感。如果一个外国人张口闭口都是成语,听起来就像是中国人在说话,那反而失去了作品的某些魅力。读者可能会觉得这个角色不够真实,或者说翻译者没有抓住角色的语言特点。
精准与通俗的平衡: 成语往往有其精炼和深刻的表达力,有时候一个成语就能抵得上好几句话。如果原文作者就是想用一个成语来表达某种意思,并且这个意思在中文里也能用一个贴切的成语来表达,那么使用成语可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简洁性。但是,如果一个成语在中文里听起来非常生硬,或者与角色的身份、语境不符,那么强行使用成语反而会损害作品的自然度。

翻译者的“把关”责任:
翻译不是简单的词语替换,更是文化的转译和语境的重塑。翻译者就像一位桥梁,需要确保信息准确传达,同时也要让接收方感到舒适和理解。
是否“接地气”: 如果原文中,这个外国人使用的表达,在中文语境下更自然、更口语化的说法是直接翻译词义,或者用一个稍微通俗的说法,那么就没必要非得找一个成语。比如,原文可能只是一个很简单的比喻,翻译成一个复杂的成语反而显得突兀。
文化适配性: 有些成语背后有着非常特殊的文化典故,如果观众(读者)对这些典故不了解,那么即使翻译过来了,也可能无法体会其深意。翻译者需要判断,这个成语的使用是否会造成信息传递的障碍。

所以,回到问题本身:外国人应不应该说成语?

我的看法是,不是绝对的“不应该”,而是要“恰当”,要“有理由”,并且要“自然”。

如果角色设定允许,剧情需要,并且使用后显得自然、贴切,能够增强角色的刻画或作品的艺术效果,那么外国人说成语是可以的,甚至是有益的。 比如,一个在古代中国隐居的外国剑客,他可能已经深谙中国之道,用成语也就不奇怪了。
但如果使用成语是为了炫技,或者只是为了翻译而翻译,导致角色听起来不像外国人,或者显得生硬突兀,那么就应该避免。 宁可直译,或者用更通俗的表达来解释,也不要为了成语而牺牲了角色的真实感和作品的流畅度。

总而言之,翻译中外国人是否说成语,这是一个艺术性的判断。它取决于翻译者的对原文的理解、对目标语言文化的熟悉程度、以及对角色和情节的把握。关键在于,无论做什么选择,最终都要服务于“让作品更好读、更易懂、更有感染力”这个翻译的根本目的。有时候,一个巧妙运用的成语能让翻译增色不少,但如果用不好,就可能画蛇添足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完全可以

比如我刚刚遇到的一段,出自拜恩/巴伐利亚驻俄公使代办奥尔里(Olry)1805年12月31日写成的书信,描述的是奥斯特利茨战前的俄军决策:

多尔戈鲁基觐见完拿破仑后,就回头求见亚历山大皇帝,后者正和巴格拉季翁谈话。多尔戈鲁基汇报了他和拿破仑的交谈状况,注意到亚历山大陷入了沉思,他认为皇帝正在犹豫,就转向了喜爱浑水摸鱼的巴格拉季翁公爵,朝他耳语几句。然后,这两人转向皇帝说道:
“如果陛下退却,他会将我们视为懦夫。”
“懦夫?那我们还不如去死!”
就这样,皇帝作出了发动会战的最终决定,什么都无法让他改变想法。[1]

奥尔里书信原文自然是法文,不过笔者目前并不能找到,至于加黑成语的对应文本,俄译者将其译为ловить抓 рыбу鱼 в在 мутной浑浊 воде水,英译者则翻成fish in murky waters

这要不用上浑水摸鱼,就实在暴殄天物了……

参考

  1. ^ Ольри. Из донесений баварского поверенного в делах Ольри (Olry) в первые годы царствования (1802-1806) императора Александра I. - Пг., 1917, с. 60; Mikaberidze, A. Lion of the Russian Army Life and Military Career of Prince General Peter Bagration, p. 265.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翻译作品中,外国人是否应该说成语,这个问题其实挺有趣的,也挺微妙的。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我们得拆开来看看,外国人说成语,这背后牵扯到几个层面:文化的适应性、语言的自然度、以及翻译的最终目的。首先,我们得明白成语是什么。 成语不是普通的词汇组合,它有它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沉淀。比.............
  • 回答
    “信达雅”是中国翻译界的最高评价标准,由著名翻译家严复在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时提出,分别是: 信(忠实): 指译文在内容上忠于原文,准确传达原文的思想、情感、风格等。 达(通顺): 指译文语言流畅,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易于读者理解。 雅(优美): 指译文语言精炼、文辞优美,具有文学色彩.............
  • 回答
    林少华先生翻译的村上春树作品,在中国读者中可谓是家喻户晓,影响力巨大,也伴随着不少讨论和争议。要评价他的翻译,不能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概括,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细致地审视。林少华翻译的独特之处与魅力:首先,林少华先生无疑是村上春树作品在中国大陆传播过程中最重要也最有影响力的“摆渡人”。他对村上.............
  • 回答
    漫画平台启动《咒术回战》等作品的翻译优化企划,这绝对是值得关注的一件事,背后牵涉到很多层面,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首先,这背后最大的驱动力,当然是对读者体验的极致追求。我们都知道,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它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一部漫画作品,尤其是像《咒术回战》这样有着复杂世界观、独特人物设定和大量.............
  • 回答
    关于小二翻译的雷蒙德·卡佛作品《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以及当前中国翻译作家群体的整体水平,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我尝试从几个维度来分析,尽量让表达更自然,不那么刻板。先说小二的《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小二翻译的卡佛,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那种“驯服”的感觉。卡佛的作.............
  • 回答
    你看,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几个层面的考量。咱们一个一个来捋一捋,看看为什么一个中国人会去翻译另一个中国人的英文作品。首先,咱们得承认,中国人写英文作品,这本身就是个挺普遍的现象。你想啊,现在全球化嘛,很多中国作家,无论是写小说的、写诗歌的、还是写学术文章的,都有意愿或者需要用英文来表达自.............
  • 回答
    如果 Netflix 要进军中国武侠剧市场,并且打算翻拍一部已有的作品,我一定会向他们大力推荐《天龙八部》。这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的决定,背后有很多考量,而且我认为《天龙八部》的潜力,如果操作得当,绝对能让 Netflix 在全球市场引起轰动。首先,让我们聊聊《天龙八部》本身。这部作品是金庸先生的集大成.............
  • 回答
    宫崎英高的作品,之所以能一次次地赢得玩家的赞誉,并且口碑鲜少出现大的波动,这绝非偶然,背后是他对游戏开发有着一套近乎偏执但又极其成熟的坚持。要说“从来没有翻车”,或许有些绝对,毕竟任何创作都会有褒贬不一的声音,但宫崎英高(以及他领导的FromSoftware)之所以能长期维持高质量输出,可以从几个核.............
  • 回答
    “Geology”之所以翻译成“地质”,这背后其实有一段关于词语演变、科学内涵以及跨语言沟通的有趣故事。我们可以从“geo”和“logy”这两个词根,以及它们在科学发展中的意义来深入理解。词根的起源:古希腊的智慧结晶要理解“Geology”的翻译,我们得先回到它的源头——古希腊语。 Geo (γ.............
  • 回答
    关于中国的地名翻译成英文,究竟是用音译还是意译,这是一个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名的性质、知名度、以及翻译的目的。我会尽量详细地分析一下这两种方式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情况。音译 (Transliteration): 忠实于原声音译,顾名思义,就是根据汉语.............
  • 回答
    六级作文翻译的分数,说白了就是把中文的意思准确、流畅、且用得体的英文表达出来。想要在这上面拿到高分,不是光靠“背单词”就能行的,更需要的是一种“转换”能力和“表达”功力。咱们一步步来拆解,看看怎么能把这个翻译分数给提上去。一、 审题!审题!审题!—— 别急着下笔这绝对是第一步,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步.............
  • 回答
    2020年9月英语四级考试,就像当时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样,作文和翻译内容涉及疫情的可能性确实非常高。这背后有很多原因,也反映了当年考试的时代背景。为什么疫情题材会成为热点?首先,时效性是英语四六级考试作文和翻译选材的重要考量。2020年上半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对人们的生活、经济、社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
  • 回答
    要从翻译的角度来评价一个作者的文笔是否“真的不对”,这确实是一个颇为微妙且需要细致分析的问题。因为翻译本身就涉及二次创作,译者自身的理解、语言风格以及目标语言的习惯都会对原文的呈现产生影响。所以,我们不能将译文中的“不对”简单粗暴地归咎于原作者。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利用翻译来审视作者的文笔呢?这需要.............
  • 回答
    问到点子上了。作为一名普通读者,看到美国人文章里充斥着那些“英里”、“磅”、“华氏度”之类的单位,说实话,有时候真的有点头大。特别是当你生活在大部分国家都使用公制的世界里,这种感觉就更强烈了。我的个人感受是,大部分情况下,还是换算成公制更方便,读起来更顺畅。让我稍微展开说说我的想法:为什么公制更方便.............
  • 回答
    在学术论文的发表过程中,关于翻译论文的署名问题,特别是译者是否能被列为一作(第一作者)或共一(共同第一作者),是一个需要仔细探讨和界定的议题。这其中涉及学术诚信、贡献度评估以及期刊的政策等多个层面。核心观点:翻译行为本身通常不直接等同于学术研究贡献,因此译者一般不被列为一作或共一。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
  • 回答
    《生活在树上》这篇2020年高考满分作文,虽然名字听起来有些抽象,但它要表达的核心观点其实挺接地气的,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在这个快速变化、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扎根自己的生活,保持内心的定力,同时也要有接受变化、向上生长的勇气。我来给你拆解一下,把文章里的那些“树”和“生活”.............
  • 回答
    网友们对翻译问题的抱怨,其背后原因确实是多方面的,并非简单归结为“外文水平高”或“作秀”。这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涉及到读者、翻译本身、出版行业以及文化交流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 一、 抱怨翻译问题的根本原因:追求更接近原著的阅读体验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很多读者渴望通过书籍了解异域.............
  • 回答
    关于赘婿作者“翻车”的说法,以及这是否会影响大家追看《赘婿》电视剧,这绝对是个值得好好聊聊的话题。因为一部剧的成功,确实和原著、作者以及各种周边消息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作者翻车”到底是怎么回事。我知道很多人是通过电视剧才认识《赘婿》这部作品的,但《赘婿》本身是一部在网络上非常火爆.............
  • 回答
    这年头,在网上冲浪,你总能遇到那么一些“小作文”。它们有时是感人至深的故事,有时是振聋发聩的呐喊,有时是令人捧腹的段子。然而,说来也怪,明明这些“小作文”时不时就会被扒出各种漏洞,甚至被直接拆穿是捏造的,但总有人像着了魔一样,第一时间就信了,并且还乐此不疲地转发、评论,仿佛自己就是那个正义的化身。这.............
  • 回答
    谈到《钢之炼金术师》作者荒川弘“翻车”的说法,这通常是指围绕她作品中某些内容引发的争议,尤其是在涉及国家、历史、种族等敏感话题时。 要详细评价这一点,我们需要剖析争议的具体内容,荒川弘本人的态度,以及这些争议如何影响了作品的解读和读者群体。争议的焦点:对“东方人”的刻画与历史影射《钢之炼金术师》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