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有哪些技巧?

回答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的重要考查点,也是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关键环节。掌握一套系统有效的鉴赏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下面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技巧:

一、 整体感知,把握诗歌的“形”与“神”

这是诗歌鉴赏的起点,也是最重要的基础。在深入分析具体词句之前,必须先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1. 朗读与默读结合:
朗读: 声音是情感的载体。反复朗读,可以帮助我们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语调,感受诗人表达的感情基调,例如是激昂、低沉、婉约还是豪放。注意读出停顿和语气,揣摩字词的轻重缓急。
默读: 默读有助于集中注意力,细致品味字词的含义和句子的结构,构建诗歌的画面感。

2. 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字面意思: 先理解诗歌表面讲述了什么内容,描绘了什么景物,叙述了什么事件,表达了什么思想。
关键词句: 找到诗歌中最具表现力、最能概括主题的词语和句子,它们往往是理解诗歌的关键。

3. 体会诗歌的整体情感基调:
诗人是通过什么样的情感来创作这首诗的?是喜悦、悲伤、思念、愤慨、孤独、壮志还是爱国情怀?
诗歌的情感是单一的还是复杂的?是含蓄的还是直接的?

二、 聚焦意象,挖掘诗歌的“形”与“意”

诗歌的魅力在于其高度的凝练和象征性,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诗人情感和思想的载体。

1. 识别核心意象: 诗歌中反复出现或具有特殊意义的词语、事物就是意象。例如,“月亮”、“梅花”、“杜鹃”、“落日”、“孤舟”、“黄河”等。
2. 分析意象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意象的普遍象征意义。例如:
梅花: 坚韧不拔、高洁傲骨、报春使者。
月亮: 思乡、团圆、永恒、清冷、孤独。
杜鹃: 悲伤、国破家亡、凄凉。
落日: 衰败、壮志未酬、时光流逝。
孤舟/孤帆: 孤独、漂泊、思念。
黄河/长江: 奔腾不息、民族精神、历史沧桑。
结合诗歌的具体语境,分析诗人赋予这些意象的独特含义。例如,李白笔下的“月”常常是寄托思念的对象,而杜甫笔下的“月”可能带有忧国忧民的色彩。
3. 分析意象之间的联系与对比: 意象之间的组合和对比能产生新的含义。例如,描绘了高山与流水,可能寓意高尚的情操;描绘了鲜花与荆棘,可能对比美好与艰难。
4. 关注诗歌的画面感: 意象往往构成诗歌的画面。尝试在脑海中描绘出诗歌描绘的景象,这有助于理解诗歌所营造的氛围和意境。

三、 品味语言,锤炼诗歌的“声”与“色”

诗歌的语言是经过高度锤炼的,每一个字词都可能蕴含深意。

1. 字词的揣摩与辨析:
虚词的妙用: 如“之”、“乎”、“者”、“也”等,它们往往起到连接、强调、语气助词等作用,理解其作用能深化对句意的把握。
实词的精炼: 诗人往往用一个最恰当的字词来表达丰富的情感或描绘生动的景象。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思考为什么用“孤”而不是“单”,为什么用“尽”而不是“不见”。
动词的描摹: 动词是诗歌的灵魂,是展现动作、变化和状态的关键。如“飞流直下三千尺”、“千呼万唤始出来”。分析动词的动态感和力量感。
形容词的色彩: 形容词能赋予景物色彩和特征。如“枯藤老树昏鸦”、“杨柳依依”。体会形容词带来的视觉感受和情感联想。
名词的具象化: 名词能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如“明月”、“春风”。
2. 句式的分析:
倒装句: 有时诗人为了强调或满足格律,会使用倒装句。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向东流”是正常语序)
省略句: 诗人有时为了简洁或节奏会省略一些成分。
疑问句、感叹句: 它们直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疑问。
陈述句: 描绘事实,奠定情感基础。
3.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赏析: 这是诗歌鉴赏的重点考查内容。
比喻: 明喻、暗喻、借喻。分析本体、喻体及其联系,理解比喻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拟人: 将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其人的情感和行为。分析拟人化对象及其表现出的情感。
夸张: 极言其事,以增强情感表达或描绘效果。分析夸张的程度及其效果。
排比: 用结构相似、意思相关的一组句子或词组来表达强烈的感情。分析排比的递进、并列或呼应关系,体会其气势。
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句子。分析对偶的工整性和内在联系,体会其平衡之美或对比之效。
借代: 不直接说出本体,而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分析借代所指的本体及其产生的效果。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加强语气。
设问: 自问自答,吸引读者,引出下文。
通感(移觉): 将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如“声音像色彩一样绚烂”。分析是哪种感官转化为哪种感官,理解其营造的丰富感受。
反复: 为了强调某一意思或情感,有意重复使用词语或句子。
用典: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典故来表达思想情感。分析用典的来源及其与诗歌内容的关联,理解其含蓄而精炼的表达。
4. 体味诗歌的音韵美:
平仄: 古诗讲究平仄的协调,能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
押韵: 诗歌的韵脚能使诗歌具有音乐感和回环往复的美感。
叠词、叠字: 如“重重”、“凄凄”,能加强语气,描绘情态。

四、 挖掘内涵,领悟诗歌的“情”与“理”

这是诗歌鉴赏的最高层次,是将前面各项分析的零散信息整合起来,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世界。

1. 分析诗歌的主题: 诗人写这首诗究竟是为了表达什么?是咏物言志,还是借景抒情?是抒发个人情感,还是针砭时事?
咏物言志: 通过描绘某种事物,来寄托自己的品格、志向或人生态度。
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情景交融。
边塞诗: 表现战士的豪情壮志、边塞生活的艰辛、对家乡的思念。
田园诗: 描绘农村生活的美好,表达对隐逸生活的热爱。
山水诗: 描绘自然风光,抒发超然物外的情怀。
怀古诗: 凭吊古迹,抒发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感慨。
送别诗: 表达离别的伤感和对友人的祝福。
爱情诗: 抒发对恋人的爱慕或思念之情。
爱国诗/忧国忧民诗: 表达对国家兴衰的担忧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怀。
2. 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诗人当时身处的境遇是什么?(如贬官、离乡、战争等)
诗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如豪放、婉约、忧郁、旷达等)
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如盛唐、晚唐、宋朝等)
3. 提炼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诗歌描绘的景象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是雄浑壮阔的,还是凄凉萧瑟的?
是宁静优美的,还是愁苦哀怨的?
是孤寂冷清的,还是热情洋溢的?
意境的营造离不开意象的选择、语言的锤炼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4. 联系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创作的动机和情感来源。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思想潮流。

五、 回应题目,结构清晰,语言准确

在掌握了上述技巧之后,就要将这些分析落实在答题上,做到条理清晰,语言准确。

1. 审题是关键:
仔细阅读题目要求,明确考查的重点,是赏析某一句、某几句,还是整体的意境、情感、主旨等。
注意题目中的提示词,如“分析”、“赏析”、“体会”、“概括”等。
2. 结构清晰的答题思路:
总起: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题或整体情感基调。
分述: 围绕题目要求,从意象、语言、修辞、意境等方面逐一展开分析,并引用诗句作为论据。
总结: 用一两句话总结诗歌的艺术特色或思想意义,回应题目。
3. 语言准确规范:
使用准确的文学术语(如意象、比喻、拟人、意境等)。
避免使用口语化或含糊不清的表达。
引用诗句要准确无误。
表达要有层次感和逻辑性。

具体的鉴赏步骤示例:

假设我们要鉴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1. 整体感知: 读几遍,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一个思念家乡的人在夜晚的情景。情感基调是孤独、思念。
2. 聚焦意象:
明月: 这是核心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常常与思乡、团圆、离别联系在一起。这里诗人看到明月,自然引发了对家乡的思念。
“霜”: 是一个重要的比喻。诗人将月光比作地上的霜,既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也暗示了夜晚的寒冷,增强了诗歌的清冷感。
3. 品味语言:
“明月光”: 简洁明了地写出看到的景物。
“疑是地上霜”: 用“疑”字,写出了诗人从朦胧的睡意中醒来,迷迷糊糊看到月光时的错觉,生动真实。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动作描写“举头”、“低头”与内心情感“望”、“思”紧密结合。这两个动作是顺理成章的,看到月亮(因由),自然会想起家乡(结果),动作的对比也突出了情感的强烈。动作的交替也表现了情感的起伏。
4. 挖掘内涵:
主题: 这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绝唱。
情感: 诗人身处异乡,在一个寂静的夜晚,看到皎洁的月光,勾起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意境: 营造了一种宁静、清冷、孤寂而又充满思念的夜晚意境。
5. 回应题目(假设题目是:请分析这首诗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这首诗通过对月夜景物的描绘和诗人动作的刻画,含蓄而深切地表达了浓郁的思乡之情。
诗人以皎洁的“明月”为线索,这本是团圆的象征,却在异乡之夜勾起了诗人的思乡情怀。诗人将明月比作“霜”,不仅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也渲染了夜晚的清冷孤寂,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凄凉。
诗歌最传神之处在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诗人由望月这一动作触发思乡之情,一个简单的“举头”和“低头”,就将对故乡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动作的反复与情感的递进自然流露,朴实无华却感人至深。

鉴赏诗歌的误区及注意事项:

脱离诗歌本身,过度联系作者生平: 作者生平固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诗歌本身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上来。
牵强附会,过度解读: 不要将没有的含义强加给诗歌,要以诗歌的字面意思和语境为基础。
只说现象,不说原因和效果: 分析修辞手法或词语时,要分析它为什么这样用,以及这样用有什么艺术效果。
只谈内容,不谈艺术: 诗歌的鉴赏既要注重内容,也要注重其艺术形式上的特色。
语言苍白,缺乏文采: 赏析诗歌需要用优美的语言来表达对诗歌的理解,避免使用过于平淡的词汇。
照抄,不加分析: 题目要求分析,所以不能简单地复述诗歌内容或摘抄答案。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在反复阅读、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运用各种鉴赏技巧,将诗歌的形、意、声、情、理融会贯通,最终才能对诗歌有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勤加练习,不断总结,就能在诗歌鉴赏的海洋中游刃有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诗词鉴赏提分方法论 https://www.zhihu.com/video/1222263798909898752

这是我最近新录的一个高考诗词鉴赏导论性质的视频,也放在这里,供大家参考。我最近也有做一个诗词鉴赏系列课,欢迎到我的主页或者私信了解详情。

【2020年2月29日更新】

今天刷知乎的时候,我偶然看到这个问题下另外一位答主在指责“最高赞回答”,说这个回答在“误导”其他考生,我反应了半天才发现是在说我。我很震惊,立刻回看了我自己的回答,对这个回答的内容做了反省。为了能够“不再误导”同学们,我想为此做一个简单声明:

首先,这个答案中所有的方法、技巧和公式,均总结于2015年7月之前,距离今天已有5年,可能有些内容的确有过时之处,此处的确应当请同学们使用时注意判断和取舍。

其次,这篇答案写在2018年,我起初的用意只是把当年的资料发上网,为同学们提供一点思路上的借鉴和经验,难免有纰漏和不足,本身也随时欢迎同学们和老师们的指正。没想到,这样的分享反成罪过,成为了被某些人指责“迷惑”、“多且杂”、“没有章程”、“乱七八糟”的靶子。为此我感到十分不解和难过,不知应作何种回应,或许应当向那些被我“误导”的同学们说声抱歉吧。

对所有这篇答案现在的读者们,我想说,语文还是要靠积累、理解和灵活的知识运用,任何模板和公式都不能成为决定性的依据,这是我一直以来秉持的观点,希望同学们不管参考什么样的资料,都要保持自己的判断和思考,把做题建立在能力而非捷径之上。

对于我自己而言,来到知乎3年多,我的本心一直是分享,只额外做了一点付费的项目,我自问无愧于心。与此同时,我也希望同行能适当地保持一点基本的自尊和尊重,以便能够在这样一个以分享为主题的社区友好地共存。

最后,如果这段时间有空,我会重启这篇答案的更新,向同学们分享一些新的方法和建议,与大家共同进步。

感谢大家的支持,诸位新学期加油!


【3月11日更新,已完结】

还记得高一高二的时候,我深受古诗词鉴赏的困扰,百般尝试,答题都答不到点上。那时候高考试卷还没有改革,题目是一道5分简答+一道6分简答,还没有那道多选题,当时最多能得到8分。为此,我高二那年找了一份不到20页的资料,后来每做一道有代表性的题目,就会在上面积累一道、归纳一道,到快高考的时候,这份资料已经快要被翻烂了,补充得也满满当当。那时候再做古诗词,就已经感觉得心应手了,没有意外的话,一般就能达到10分了,当时我很是自豪,尤其是为这份资料自豪。高考完各种亲朋好友找我来要资料,后来还有教育机构想出钱买,但这份资料我都没舍得拿出来,即便是复印我都觉得不甘,辜负了自己的心血。不过现在已经是时过境迁了,我也希望能把它分享给更多人,如果能或多或少帮到大家,也算它再次发挥余热了。

此外,由于内容太长,我需要多次更新,我尽量在一周内完成,还望大家见谅。

另,本资料严禁任何电子媒体转载,如纸质读物刊载请私信沟通。

===============废话不多说,以下是正文===================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1. 人物形象

(1) 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题公式:①结合诗句,逐句简要翻译、解读 ②刻画了一位……(两个四字词)的诗人/主人公形象。

(2)请分析主人公的心情。

答题公式:①结合诗句,对抒情句、涉及情感的诗句简要翻译、解读 ②刻画了主人公身为……(身份,可以视情况省略),……(两个四字词)的心情/志向/抱负等。

题型解读:解读步骤按照以下顺序进行:从整体意境到个别意象;从标题、身份、时代背景,到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剖析性格特征。应特别注意的是,此类题目有对诗人进行介绍的注释、对时代背景进行解读的注释一定对解题有意义,此外,还要分析人物的社会意义,有特别意义的,一定要点出。

例题:

梦江南(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诗中三、四句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2. 景物形象

(1)这首诗描写的景物具有哪些特点?

答题公式:①对诗句中的意象简单解读、串连 ②带给读者的感受/特点:清冷、凄清、悲凉、雄壮……(一个四字词或两个两字词为宜)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题公式:①时令(如果有,务必点明)+意象+感受(四个字以内) ② 刻画了……的图景/画面,抒发了……的感情。

(3)这首诗中有哪些典型意象?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什么?

答题公式:①意象+典型意象涵义+感受(四个字以内) ② 抒发了……的感情。

题型解读:这类题目对于语文积累有很高的要求,提升的诀窍在于多读诗歌鉴赏文章,同时熟记常见的典型意象含义。此外,三种典型题目中,单纯询问景物的题目,一般不需要涉及景情关系和情感阐释(如第一种题型),如果涉及画面、意象、表现、表达等等词语,就需要答景情关系和情感/象征阐释。

典型意象:诗词常见意象解读_爱学术 这篇论文简明扼要,浅显易懂,对于高中生而言绝对是武林秘籍一样的存在。

例题:

满江红(刘克庄)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①,一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②?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③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注】①盾鼻:盾中央的纽。磨盾鼻:在盾鼻上磨墨。②无功级:指汉代李广抗击匈奴,屡立战功,却不得封侯。③榆塞:代指北方边塞。

上片“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答案:①通过“铁马”、“营壁”、“楼船”、“风涛”等意象,描绘了金军入侵,南宋军队抗敌的紧张战场战事场景;②渲染了紧张的气氛,暗含作者渴望杀敌报国之情。

(4)分析诗歌中景物蕴含的感情。

答题公式:①通过描写……(景物概述)+意境氛围;②表现出……的情感。

(5)简要分析诗歌的意境。

答题公式:①较为全面、概括地描述图景+氛围特点;②形成了……的意境+解释(可以省略解释)。

(6)请从景情关系/写作手法/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诗歌进行简要分析。

答题公式:①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手法;②描绘了……(景物概括)+分析关键意象和词句;③抒发/寄寓/表现了……的感情。

题型解读:上面三类题目都涉及了景情关系这个考查要点。对于这类题目,首先应当分析诗歌的意象,先用自己的话把图景描述出来,切忌直接抄袭原诗。同时注意,对于诗歌涉及的典型意象和主要景物,必须在概括中加以提点。其次应当概括诗歌中的氛围意境特点,一般使用两个双音节词加以总结(下面会对这类词语进行归纳)。最后,如果诗歌中涉及明显的写作手法或在题目中直接询问景情关系、写作手法,就必须点明表达景情关系的写作手法。这类手法包括四种:①借景抒情、②寓情于景、③情景交融、④以景衬情。判断方法如下:如果诗句中有直接表现感情的词语、句子,那手法就是借景抒情;如果诗句中没有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只是在物象中寄寓了某种感情,那就是寓情于景;若情感与景色交织一体,则为情景交融;最后,如果存在以乐景衬哀情的情况,就属于以景衬情。此外,在手法中,还可能出现比兴的手法,或可答为“以景起兴”。如果全诗仅上片或前二到四句出现景色,后半部分以叙事等为主,则属于这类手法,其作用在于以景喻人、喻事,营造意境,加强情感。

描述意境的答题用语归纳: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远、朦胧渺远、空灵高远、苍凉悲壮、优美近人、清静幽远、宁静恬淡、冷森幽僻、凄清冷落、肃杀萧条、衰败孤寂、壮丽秀美、清新淡雅等。

例题:

满庭芳·碧水惊秋(秦观)
  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伤怀。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凭阑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

词作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①融情入景,以景语始,以景语终,在层层铺叙、描写中表达了伤离怀旧的心绪。②营造衰飒、萧索的意境,渲染气氛,烘托出词人此时此地的悲苦心境。


3. 事物形象:象征、托物言志诗

(1)本诗是如何借助……展示诗人的抱负/形象/感情的?

答题公式:①本诗展现了……的……的形象(总括);②结合诗句,选择关键特点解读;③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运用象征手法,赞扬/抒发/歌颂……

例题:

早梅(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请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借助“早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案:①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雪未消”之喻,展露出早梅的冰清玉洁,超凡脱俗的品质;②诗人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二、鉴赏诗歌的情感

问法:这首诗表达了什么何种情感?

总括答题公式:①以……之景/物+手法+对表达情感的作用;②总括:表达了因……而产生的……的情感。(视情况而笼统回答或分联、阙分析)

题型解读:相比鉴赏诗歌的人物、景物、事物形象,鉴赏诗歌的情感要求更高,需要一定的思维步骤,一般来说,按照以下思路进行分析是比较稳妥、全面的:作者(身世、经历、年代、注释内容)→ 标题 → 意象 → 典故 → 手法 → 整体感受。

其中,在这里回答的情感,尽量使用带有定语的双音节词,使之具体化,如“因遭受贬谪而产生的愤懑不平之感”。

常见的诗歌类型与其表达的情感关系如下:

边塞诗: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愤懑、壮志难酬的悲愤、山河飘零的痛苦、久别家园的乡愁;

送别诗:不舍、互勉、理想志向的吐露;

闺怨诗:(注意诗人性别、用词风格和典型名词暗示)闺中怀人、少女怀春、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幽怨;此外,如果是男性诗人所作,很可能是因遭到贬谪放逐、君王弃用、久不得志,而假借女性之口抒写的失意、愤懑、郁郁不得志、对报国的渴望之情;最后,若是男性诗人所作的征妇诗和一些具有明显社会代表性的闺怨诗,往往是表达对战争之苦、君王暴政的痛斥和对百姓的怜悯同情;

田园山水诗:对祖国大好河山之美的赞颂和热爱、对自然的热爱、对世事变迁、时节变易的感慨;

咏物诗:表达自己的志趣、赞颂某类人群的品格;

咏史诗:(注意地点、典故和特殊意象)对世事变迁、昔盛今衰的感慨,怀才不遇的愤懑、自比古人,意欲建功的报国之志、讽喻现实,表达对君王暴政的不满、百姓困苦的关切;

羁旅诗:离别、思想、怀人之作,其表达的往往是思乡怀亲(友)之情,也有羁旅异乡的孤独苦闷。

例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结合全诗分析,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①本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出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包含热爱之情,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②后两句中,“望”字写出对收复失地的期盼,“又”字则表达出对苟且偷生的南宋朝廷的失望与埋怨,将亡国之恨展露无遗。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这类题目的答题要素须包括:明确指出表达技巧+结合原文分析如何使用该技巧+该技巧如何表达诗人的某种感情。

首先,我们来辨析一下“表达技巧”这个概念。

如上图所示,当题目中问“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等,其范围在诗词中一般包括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三个部分,有时还会特别考察与结构作用有关的知识;若问“写作手法”,则仅包括狭义的表现手法,包括类比、对比、衬托、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等。

至于手法的内容,由于篇幅所限,建议大家直接参考 古诗词艺术手法大全 这篇文章,基本涵盖了常见的手法,并且举例也非常简单明晰。

此外,就一些疑难概念,我在下面做一些辨析和特别说明:

动静关系:在涉及动物及包括气象、夜晚、室内、声音等环境的诗歌中,动静关系经常出现,注意常见的反衬——以动衬静,也有时有动静结合、化动为静的手法。

正衬和反衬:它们都属于衬托,是非常重要的大技巧。如果是反衬,在答题时除了答出“衬托”外,还应该回答具体是哪种反衬,如以少衬多、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等。

对比与衬托、烘托与渲染的关系:对比是无主次的,只是相反事物的直接比较,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衬托是主次分明的,次要对象的存在是为了表现、突出主要对象,“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烘托与衬托的区别在于,烘托实质上就是侧面描写,根本没有主要对象的出现,而衬托则需要主要对象“露脸”,烘托的例子如“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里已经没有再直接刻画弹奏的语句了;渲染,与前三者皆不同,其核心在于正面大量着墨,属于正面描写,目的主要是营造气氛,直接强化被描写对象的形象,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大量着墨直接营造悲凉肃杀的气氛。

正侧结合:除了渲染与烘托之外,如果两种手法同时出现,即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同时出现,则应考虑“正侧结合”的手法,其优势在于全面、全方位地突出表现了被描写对象的形象。

联想和想象:判断的关键在于诗句中诗人的想象是否有明显的直接源头,若有,则为联想,否则为想象。如果已经想到这个手法,同时也要考虑虚实关系,很可能运用了虚实结合。此外,虚写并非都会对想象加以明示,而是常常把一些虚写之景之物隐藏起来,因此,只要是出现了与全诗描写不在同一时间、地点线索上的物,都要进行检验,如“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中,“四时”就是虚写、联想的结果。

多角度描写(摹):这是一个不太常见的手法,一般出现在写景、状物诗中,尤其是在景色、感觉、画面繁杂之时,往往伴有这种手法,其形式包括:变换视角、移步换景、定景换点、定点换景、不同时刻、不同方位等。

细节描写:一旦涉及细节,不仅要考虑细节描写,还要考虑“以小见大”的手法。

白描:简练朴实的语言中,往往隐藏着这种手法,如果把握不准,建议参考陶渊明的文风,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

列锦:与白描类似,但列锦中没有描摹,只有对意象的罗列,其意不在被罗列的对象本身,而在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点面关系:点即详写,面为概括。诗歌中常见的就是点面结合,即对同一对象描写的详略结合。

铺垫、伏笔、悬念:一般存在较多叙事内容的诗词中常见。

简单对表达技巧作以说明后,我们来介绍答题公式。

  1. 结构作用类

(1)……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答题公式:①结构作用+分析;②写作、修辞手法作用+分析。

(2)本诗在结构上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题公式:……层。①第一层的结构和手法;②第二层的结构和手法;③第三层……

题型解读:这类题目中重要的考察点在于结构作用。与散文、小说类似,诗歌往往在首、颔、颈、尾联中各有分工,或在上下阕中有层次划分。其中,开头部分的作用包括六种,即①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统领全诗;②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③作铺垫/伏笔;④照应题目;⑤点明时节、环境等背景;⑥隐含……感情。这些作用不可能同时全部出现,但是可能有所组合。其次,如果就全诗中部进行提问,多半为承上启下,从…到…自然过渡(如从写景到抒情,从怀古到讽今)。最后,对于结尾部分,常见作用包括四种:①卒章显志;②以景结情(本已叙事、抒怀结束,不该再次跳回景物,但笔锋一转,景物收尾,无疑是这种作用);③总结全诗,照应题目/开头;④特殊写法: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在这里对特殊写法作以解读,一些诗人在诗尾转换视角,从写景至写己、抒怀至写景(即以景结情)、叙今至怀古,往往起到了增添情趣/丰富层次,含蓄、委婉地表达……感情,以收到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

例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一句有何作用?

答案:①为杜鹃的出现作了铺垫;②渲染了孤苦悲戚的气氛,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的身世和凄苦的心境奠定了基础。


2. 表达方式类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2)本诗在表达上有何特色和技巧?

(3)如何从……(表达方式名)的角度鉴赏本诗?

答题公式:点明表达方式+描写/抒发/记叙/评论的内容概括和分析+目的(表达某种情感/突出表现……等)

题型解读: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明确表达方式的设问范围,熟记表达方式的常见种类。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抒情和描写四种,在诗歌中,此类题目往往涉及描写和抒情。当题目询问表达方式时,我们不只要点出表达方式的类型,还要具体地指明运用的技巧,这才是考查的核心。以下对表达方式类题目的答题范围作以归纳。

常见描写技巧:侧面描写、对比、白描、工笔、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正面侧面描写结合、虚实结合、具体抽象结合、多角度描摹。

常见抒情技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衬情;卒章显志

常见叙事技巧:一般只考察借古讽今、欲扬先抑

例题:

夜雪(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从侧面表现夜雪之大的。

答案:①作者主要运用侧面描写和多角度描摹的方法,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②从“衾枕冷”起笔,通过触觉,写出天气寒冷,为写雪作了铺垫,也是从侧面表现雪大天寒;②“窗户明”是视觉表现,仍未见雪,但已见雪反射的光线的明亮;③最后落笔在听觉,“折竹声”正是夜雪压断了竹枝,衬托夜雪之大。


3. 狭义的表现手法以及修辞手法

(1)本诗是如何描写……的/抒发感情。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3)请鉴赏……

(4)本诗…联有何作用/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题公式:点明手法+手法的形成+目的(表达某种情感/突出表现……等)

题型解读:这类题目的出题中往往有“简要分析”、“鉴赏”、“说明”等字眼,对于这些用词要特别注意,其目的在于暗示学生对手法形成加以准确的解读。特别在这里点明,就是因为这类题目在试卷统计中往往呈现为丢分重灾区。此外,这类题目中还要区分涉及手法的数量,从而确定题目的答法。对于6分题目,若有两个以上的手法,那么手法形成的分析可以摘要点睛即可。如果无论如何只能找到一个手法,就要特别注意详细说明手法形成,并且指出在本句中、全文中各自的作用。最后,上述的四种问法,都可能不止要求回答狭义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也要兼顾在前面讲到的表达技巧、结构特点,不可顾此失彼。

夜书所见(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简要分析“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①本句运用以乐景写哀情/对比的手法。②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愉快的情趣。作者借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自己凄凉之感对比,表现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和对故乡深深的思念。


四、鉴赏诗歌的语言

鉴赏诗歌的语言不单单要求我们分析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诗人选用这种写法的用意和实际达到的作用,这是解答这类题目并获得高分的诀窍。


1. 炼字练词类

(1)请简要分析诗中的“X”字/词好在哪里。

(2)“……”是全诗的诗眼,请分析本诗是如何围绕……展开的。

(3)“X”字历来为人称道,但也有人认为,换成“X”会更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题公式:(1)(2)字面含义+深层蕴意+画面/氛围/情感等的作用

(3)亮明态度(好/不好)+原词含义+新词含义+其中一个的优势(即深层含义的独特之处)

题型解读:一般而言,待鉴赏的字词都有多重含义或者一语双关,在鉴赏的时候要注意使用“……既写出……又寄予/暗含/暗示……之意”等方式点明表面含义和深层蕴意。以下是几类常见的答案方向:

动词:一语双关;诗眼,写景起笔之处,分析其在后续画面中的作用;烘托氛围,暗示情感

形容词:抓住特点、还原情景;令人身临其境;烘托氛围,暗示情感

叠词:强调……;增强韵律感,带来音韵美

倒装/词性改变:增强表现力,化腐朽为神奇


例题:

湖上晚归(蒋士铨)
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
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
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
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

“寒钟过雨声”一句中“过”字很见工力,请简要分析。

答案:“过”,意为“穿过、超过”;这句写远处野寺的钟声穿过秋雨而来,仿佛带上了阵阵寒意。点明了钟声寒的原因,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具体地传达出了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


2. 语言风格类

(1)请简要分析本诗的语言风格。

(2)本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答题公式:一到两个四字词概括风格+诗中找出2~4处例证+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

题型解读: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技巧在于通读把握,要求对诗歌有一定的理解力和阅读经验,才能够准确地把握语言风格的类型。答题时应当一开始就开宗明义地用四字词概括该类语言风格,这样的四字词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种:

清新自然、清新明快;朴实无华、浅显易懂;晓畅自然、多用口语;辞藻华丽;委婉含蓄;深沉隽永;慷慨悲壮;豪迈雄奇;婉转细腻;沉郁顿挫;诙谐幽默、讽刺见长。


例题

观祈雨(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答案: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第一句中的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的感情。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


【结语】

诗歌鉴赏的“道”:这个答案更新了断断续续一两个月,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关注和对我更新迟缓的包容。前面讲了这么多“术”的东西,现在我觉得也该讲讲“道”了。

诗歌鉴赏有多难呢?它真的不难。人人都有眼和脑,怎么鉴赏这都是自己的事——我觉得一首边塞诗它还挺雄壮它就该雄壮,我觉得它悲凉它就悲凉。一部作品出世之后,他的作者就应当从作品的生命中消失了,它此后的生命就是读者赋予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诗歌鉴赏不应该有答案,有答案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讽刺的事情。如果你能接受这个观点,那我希望你多去读一些古诗词,去混沌地领略那种磅礴的语言穿山越岭、跨越时间与我们相遇的豪迈和洒脱,而不是囿于答案,苦苦寻觅。

当诗读得多了之后,你却会很惊讶地发现,读诗这件事还真的是有答案的。在那些词句中,即便是唐代和清代的诗人,都似乎有一种神奇的灵犀,在同一个主题上,诗人跳不出原来的那个怪圈,写这个意象就是表达这个情感,用那个意象就是表达那个意蕴,这是共性,是客观存在的,无关我们解读的意愿。这不是禁锢大家的思路,而是锻炼每个人的思维能力,也在考验诸位还原历史、解读人文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中国古体诗的诗人都是非常迂腐的,他们不会背叛古诗的逻辑和法门,这也恰恰就是我们解读一首诗的诀窍和原理。到了这个境界,你就会发现,诗歌鉴赏,真的不太难。

所以总结起来,我的建议就是,多找找古诗词鉴赏的精品题目和解析(高考、联考、精品教辅上的),不用写、不用背,就单单拿起来读诗、读答案,每天几篇,一百天之后,在高考出题的难度范畴内,诗歌鉴赏将不再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苦差,而会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乐事了。


另,如果是打印、抄写留作自用资料就可以不用在评论区或者私信问我了,这不属于转载,无需授权哦。最后还要谢谢大家的热情关注,我也只是作了一点微小的工作,只希望能多给大家在备考路上一些帮助而已。评论和私信太多,我就不一一回复了,再次感谢大家的热情关注和互动。


新live:

应对高考语文,如何提升阅读能力?

高考作文:写出文采和风格

相关回答:

陈白丁:如何写好高考作文?

陈白丁:有哪些让人欲罢不能的学习方法?

陈白丁:逼格比较高的作文素材?

如何学好高中英语,在高考中取得130以上的成绩?

陈白丁:有哪些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作文题目?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