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女儿会因为我不在意她同学骨折而难过?

回答
你女儿因为你对她同学骨折这件事表现得不在意而难过,这背后可能涉及很多层原因,而且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要详细理解,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

一、女儿的情感需求和社交理解:

共情和同理心是核心: 对小孩子来说,同学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是他们社交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一个好朋友或者经常一起玩耍的同学遭遇意外(骨折是件很痛苦和影响生活的事情),女儿会自然地产生同情和担忧。她可能会想象自己遇到这种情况会是什么感觉,并且希望别人也能理解她的痛苦和不安。
她的痛苦需要被看见和理解: 当女儿听到同学骨折的消息时,她可能自己也感到一些不安、同情,甚至有点害怕。她可能很想找一个可以倾诉、分担情绪的人。这时,她最亲近的家人(你)如果表现出淡漠,她会觉得自己的情绪没有被看见,自己的感受不被重视。
社交信号的解读: 对孩子们来说,如何对待朋友的困境是他们学习社交规则和价值观的一部分。如果她发现你对这件事表现得“不够关心”,她可能会误解为“这件事情不重要”、“关心朋友不是件重要的事”,或者更糟——“爸爸妈妈不理解我关心朋友的心情”。
对关系的定义: 她可能觉得,你在她生命中的重要性一部分体现在你能理解和回应她关心的事情上。如果她关心的事情你不在意,她可能会觉得你对她的世界、她的朋友不够关注,进而影响她对你们之间关系的感受。

二、你表达“不在意”的方式可能传递了错误的信息:

你可能确实不理解这件事的严重性(对她而言): 从大人的角度,你可能认为“只是个骨折而已,小朋友都难免磕磕碰碰的”,或者你更关心的是事情的实际后果(比如是否需要你去处理、耽误你的时间等)。但你没有意识到,对女儿来说,这件事情的心理和情感影响可能远大于其物理上的后果。
你的回应方式可能过于理性或淡漠: 也许你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知道了”或者“没什么大不了的”,没有表现出一点点关心和询问。例如,你可能没有问她:“是哪个同学啊?” “怎么骨折的呀?” “她现在怎么样了?” “你是不是有点担心她?”
你可能过于关注“解决方案”而忽略了“情感支持”: 比如,你可能立刻想到了“谁来送她去医院”、“会不会影响她学习”等实际问题,却忽略了女儿此刻更需要的是情感上的陪伴和理解。
你可能误解了她的期待: 她可能不是期待你亲自去探望,或者为同学的家庭操心,她可能只是希望你有一个温暖的回应,一个表示你“懂她”的眼神或言语。

三、女儿的心理发展阶段和依恋关系:

儿童的依恋模式: 孩子会通过观察和互动来学习如何处理情感和社会关系。他们会把你视为一个安全的港湾和学习的榜样。如果她在寻求情感支持时遇到阻碍,可能会感到困惑和不安。
寻求父母的认可: 孩子非常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和支持。当她觉得自己在乎的事情没有得到父母的重视时,她会觉得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情感是不被父母认可的。
社交技能的习得: 她的同伴关系是她学习社交和情感技巧的重要途径。你对她社交生活的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她如何看待人际交往中的责任、关怀和友谊。

四、具体的场景和可能发生的对话:

设想一下女儿跟你说这件事的场景,以及你可能的反应:

女儿兴冲冲地说:“妈妈/爸爸,你知道吗?小明骨折了!”
你的可能反应(让她难过): “哦,知道了。” 或者 “这么不小心,怎么弄的?” (然后没等她回答就转移话题) 或者 “跟他家里人说去,你管不了。”
女儿的感受: “哦……原来这件事不重要啊。” “他骨折了,我有点担心,可是他们好像都不在乎。” “是不是我太小题大做了?”

或者,女儿带着担忧的语气说:“妈妈/爸爸,我好担心小红,她骨折了,以后不能和我一起玩了。”
你的可能反应(让她难过): “别担心了,养几天就好了。” 或者 “你操心她干什么,她又不是你亲妹妹。” 或者 “那你以后就自己玩吧。”
女儿的感受: “她怎么这么不理解我?” “连我担心朋友都不行吗?” “她好像不怎么在乎我的感受。”

总结来说,女儿因为你“不在意”同学骨折而难过,很可能是因为:

1. 她将这件事看得比你想象的更重要: 这件事触及了她对友谊的看重,以及她对同伴的关怀。
2. 你没有满足她寻求情感连接和被理解的需求: 她希望你能够关注她的感受,理解她的担忧,与她一起感受这份情感。
3. 你的回应方式传递了负面信号: 无论是直接的淡漠还是隐含的轻视,都让她觉得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不被你重视。
4. 她可能在通过这件事学习如何建立和维系人际关系: 你对待这件事的态度,也在影响她对未来人际交往的认知。

建议:

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可以尝试用更积极、更有同理心的方式回应:

表现出基本关心: “哦?是吗?哪个同学啊?怎么回事啊?”
倾听并回应她的担忧: “你是不是有点担心她?我理解,生病了或者受伤了都会有点难受的。”
适度表达支持: “如果你想为她做点什么,比如写张贺卡什么的,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 (如果她有这样的想法)
确认她的感受: “你看到好朋友受伤,心里肯定不好受吧。”

通过这样的回应,你能让她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从而增强你们之间的情感连接,也能帮助她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感和人际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你的女儿觉得你作为家长在意孩子的学习胜过于身体,她把你的反应投射到自己身上,觉得自己的生病受伤可能无法得到你的关心,还会被责怪,所以有点心寒

她期待你说的,我猜是这样的:

“怎么受伤的啊”

“疼不疼啊”

“会不会很难受”

“上学会不会不方便,有没有人照顾”

“他(她)父母得多心疼啊”

如果还不理解的话,换位思考一下

举个例子,你的某个同事受伤了,你和你女儿说,你女儿脱口而出,“那的多耽误赚钱啊”,你会不会觉得这孩子不关心家长身体,居然整天想着钱钱钱的,以后自己受伤了,孩子还不体谅你,还嫌你不赚钱

总的来说,就是要让你的女儿知道你是关心她的,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user avatar

和很多答案的看法不同,我理解提问的这位母亲是一个很细腻的人,想为她说两句。

为什么说这位提问的母亲很细腻?一个简单的证据:试问多少母亲会因为说了句让女儿不理自己半小时的话,而专门在网络上发一个求教的问题?还会认真浏览和回复其中的内容?

更进一步,我不认为一个不细腻,没有爱心的母亲会培养出一个心思细腻,充满爱心的女儿。

在这个前提下,对这位提问的母亲,我想说的是:请你看到,真正受伤的人并非只有你的女儿,还有你自己。你的女儿因为你无法理解她心中的情感而冷落你,但反过来,这样的冷落本身也对你的内心造成了一道隐隐作痛的疤痕。你上网发布了问题,想找出自己『错误』的时候,也请不要忘记关照一下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对这位女儿,我想说的是:也许等你长大一点后,会明白自己有多么幸运能拥有这样一位愿意为了你而自我反思,认错并向外界求助的母亲。你在落泪说出那句话的时候,也许的确是把你朋友身上的遭遇投射到了自己身上,然后看到你母亲的反应后认为她也会对你如此。

但你错了,因为没有做过母亲,只是做过女儿,所以你不理解一个母亲在听到他人的不幸时最自然的下意识反应,就是不将这个不幸和自己的孩子联想到一起。

是的,这就是大部分母亲『自私』且『不理智』的下意识反应:天下所有人都可以遭遇不幸和事故,但那个人绝对不会是我最爱的女儿/儿子,绝对不会是她/他!

所以,当你眼中饱含泪水地冷落你的母亲时,你不知道她的脑海里,不允许任何一点将伤害和不幸与你联系在一起的联想存在。你希望看到的那种你母亲将不幸投射到你身上,然后对你嘘寒问暖的场面,恰恰也是对任何一个真正爱自己孩子的母亲来说,最痛苦和避之不及的联想。

换言之,你是在用某种莫须有的痛苦『强迫』自己的母亲去进行最痛苦的联想,让她再次确认对你的爱,以再次满足一下你自己内心被爱的渴望。

作为一个不懂事的女儿,这样的自私也许是可以被纵容的。但当某一天,你成长为一个成年人再次回首这段往事时,当你点开知乎这个页面看到自己『没文化』(提问者原话)的母亲当年在知乎上恳切地向大众求助自己『错』在哪里时,请记住:

你欠她一个饱含歉意的拥抱。

user avatar

记得高中时期班主任跟我们讲过这么一个故事,大致是:一个士兵打电话给他父母说,我有个战友他在战争中失去了肢体,我想把他带回我们家照顾,可以吗。他父母劝他不要这么做,因为照顾一个四肢不健全的人是很麻烦的事情。士兵黯然的挂了电话。过了几天,他父母接到通知说士兵自杀了。其实电话中所谓的四肢不健全的战友其实就是他自己。他担心自己的父母不能接受肢体不健全的自己,所以自杀了。

同样,你的女儿估计不是因为你不能为她同学感同身受,她只是担心,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你第一时间想的是不是只是担心成绩而不是心疼她受伤。

user avatar

从小,长辈就常教育我做人做事的一些小道理,其中有一条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人在物前,人在我先。

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

假如有一天很不幸,朋友不小心出车祸了,那不管开的车多好多贵,哪怕撞的是我的车,我开口第一句,必须是「人没事儿吧?」,而绝对不能是「车没事儿吧?」,或者「修车多少钱?」。这就叫做,人在物前,东西不管多贵,都是玩意儿,人永远是第一金贵的。

再举个例子。如果有一天,约你一起出去玩的朋友突然爽约了,说家里出了点事,这时候,开口第一句话,绝对不能是「你这人怎么这样儿?」,而应该是「家里没事儿吧?」。这就叫,人在我先,遇事要多为别人着想。


其实,我一开始对这些道理颇不以为然,认为这完全就是束缚人性的虚伪道学。后来,在学校里,在社会里,见过的人和事多了之后,才知道这些道理,其实是「三观」的一种,它不是在教你虚伪和作假,而是在教你正确面对人生的方法。

你想让别人怎么对待你,那你就怎么对待别人。

一样的道理。


题主作为家长,得知女儿同学骨折,脱口而出耽误学习,逻辑上我可以理解,但是在情理上,我很难接受。

题主不妨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你的女儿,父母在得知同学骨折之后,第一句话竟然是耽误学习,你的心里,会不会有「兔死狐悲」之感。

如果想象不出,不妨再举个例子。

如果有一天,你回家和女儿说,单位的某某叔叔阿姨,上班的路上不小心摔倒了腿,如果女儿脱口而出「那得多耽误挣钱啊」,你的心情是否也会不舒服,在心里大骂几句「养不熟的白眼狼」?


知乎是一个年轻的社区,包括我在内的很多知乎用户,都还远远没有达到为人父母的年龄。

在家庭教育的领域内,许多人提起父母是有怨气,有怒气的。这些怨气和怒气,有些时候,其实并不是多么了不起的罪大恶极。很多时候,只是一些误会和委屈,是一些类似于「如果有一天我当了爸妈,绝不会如何如何」的反思。我能够理解有些父母对子女的爱,父母太敏感了,敏感到有些思维跳跃,以至于外人甚至是子女本人,都无法理解父母的用意。

我想,题主也不想看到女儿,因为这些小小的误会而和自己产生嫌隙吧。

如果您来提问,是真诚请教,那么下次在和女儿说话时,记得把你的爱,放在所有的担忧之前,先说出来。而如果您来提问,是为了寻求认同,把女儿批评一番,那我只能说您做错了,而且大错特错。


至于您的女儿,倒真的是一位温柔的人呢。

善良是这个世界上最高贵的品质之一,也是最幸运的品质之一。希望她这一生都可以保持这样的善良,也可以遇到善良的人,被人善良以待。

请不要让她再发出「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的感慨了,虽然这本是世界的真相。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鲁迅 《而已集·小杂感》
user avatar

你和女儿说小时候抱过她的某某叔叔被车撞了左腿粉碎性骨折,姑娘脱口而出:那他们家这个月房贷车贷怎么办?

然后你会不会表扬女儿真理智?

确实不相通啊,有什么问题。一般人下意识也会说一句:怎么弄的,严重不?你可要小心一点别伤着啊,骨折挺疼的。

user avatar

(这个答案主要写给题主,路过的朋友建议绕道)

题主只不过是此情此景下的随口一叹,用得着这么连篇累牍地上纲上线上热榜、深挖狠批不饶人吗!一个高二女生的反应,怎么就成了全人类的悲欢与共?大家不是平时顶讨厌被代表吗?怎么一遇上事儿就拱手让人了呢!

请问慷慨陈词的各位:

除了不到五十字的标题和不到九十字描述(正好一条微博的字数),在大家发言之前,有谁了解过当事人母女的状况、话语场景以及那个同学的受伤情况?

大家觉得女儿「爱心泛滥」是什么意思?是女儿要请妈妈找时间慰问一下同学安抚一下对方父母,还是希望家里给同学捐点钱自己下礼拜少几口零食?还是多少这个那个大家猜不到的爱心义举可以支持这四字评语?不就是家长随口一夸呗。

我也爱大家啊!不是光说不练哦,不然码这么多字干嘛!

让我们简单自问:

谁知道当时这位妈妈手头正在忙什么?是做饭、打电话,还是洗衣服?

谁知道她最近在忙碌和紧张什么?今天下班回来遇到过什么家长里短?

谁知道她从事何种工作?对骨折是否了解或者仅仅知道伤筋动骨一百天?

谁知道这位女儿在报告这个消息的时候是一种什么神情状况?是一边放书包一边说啊,还是回来平复一阵情绪后,郑重其事地想和妈妈探讨肉体痛苦与心灵抚慰的关系?旁边音响放着肖邦的夜曲,还是齐秦的老歌?

谁能够证实这位女儿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或者诉求?是要妈妈猜吗?那么反过来看,妈妈的反应既然「不正常」,你猜是为什么?难道天天有同学受伤,每次妈妈都这个态度?或者就偶尔这一次咋就人生观崩塌了?全人类都进了巴别塔?

谁能说得清女儿的眼泪是感同身受还是触景生情?是爱心泛滥还是怨气来袭?

还有那天是阴雨连绵还是阳光灿烂?那位爸爸是在往家赶路还是出差没回?

这些难道都不会影响一位爱女儿的妈妈的下意识一嘴吗?

多大点事儿啊!

但是,我们 对事情的经过 几乎 一 无 所 知。

大家以为这些背后情景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无论如何必须有一个三观正常妈妈应该有的正能量反馈吗?然后母女俩悲欢相通、热情相拥,彼此都好幸福哦!

那么请停一下——

大家不觉得这种人设,有点眼熟——

特别像,特别特别像,中学考试结束后,

孩子们争着对答案的情景吗!

言尽于此。
致家长:
  • 请这位妈妈完全不必感到内疚,更无需向任何人检讨。

但是请尽快抽时间认真和女儿讨论一下,人类情感的难以相通是多么正常而且必然。男女之间、夫妻之间、母女之间、朋友之间,莫不如此。早点明白这些,才能更加珍惜家人在一起的时光,体认坦承交流的美妙,学会彼此更自然地表达爱与理解、需要和被需要。家庭的意义正在于此,而彼此揣测琢磨是亲情第一杀手,有什么心里话不可以直接告白?

自然而然地,将来孩子上了大学就不会提一堆傻乎乎的问题:为什么舍友无法交心,为什么高中朋友渐行渐远,为什么男朋友居心叵测,为什么有那么多看不惯的人、那么多无可奈何的事。至于如何应对外面的世界,也早已有无数历史掌故和宫斗剧为孩子们护身了。

顺便可以做一件你过去没有想到的事情——那就是花一个周末的时间,和女儿一起读读这里的高赞回答。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不要相信里面的任何故事,只需弄清里面的逻辑即可。相信你的女儿自己会很快释怀的。

另外,以后再告诉女儿,同情心和爱心差得很远很远哦。

致学生:
  • 也请这位半个小时不理妈妈的女儿,尽快和妈妈和解吧。

虽然人类情感整体上难以相通,但亲人毕竟不同于他人。除了并不特别靠谱的血浓于水之外,朝夕相处便是维系心灵相通的最坚固桥梁。

注意是相通,不是一方去捅,一方坐等相通。要对妈妈敞开心扉,也要让妈妈看到你已经长大,足以理解妈妈的苦心。情感相通就需要对等交流,有不解有疑惑就要当面提出来,有需要对方关怀示爱的就直接告诉他/她,而不是让对方去猜还必须得猜对。

你的学习压力很大,妈妈的生存压力也很大,就不要再给对方施压了。这些压力都源自我们无法抗拒的外部环境,家庭的意义就是一致对外。女儿何苦为难妈妈,「小棉袄」的名头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推而远之,将来其实也不应该为难配偶,那个你今后最亲近的人。

现在不是讨论悲天悯人或者顾影自怜的时候,要学会自我疗伤,我们和父母总有一天要分别。等放暑假了,找个时间和爸爸妈妈痛痛快快聊聊学习聊聊世界聊聊情感聊聊这些烦恼并快乐的人类生活。

最后,祝题主的女儿期末考试顺利!

也祝那位同学早日康复!!

——非常抱歉我不可能把祝福的顺序反过来。

user avatar

为什么一定是错?

这个事情并没有什么错。但的确是欠沟通,你评价女儿是“爱心泛滥很善良”的孩子,可见,你理解你女儿为什么哭并跟你生气,但是,你的女儿理解过你为何脱口而出那句话吗?

那句脱口而出的话,是非常有担当的正常成年人关注的第一要务啊!妥妥的,虽然似乎不近人情,却十分正确,什么错误都没有。

人生艰难,骨折的确痛苦,但在现代医疗条件下,可以痊愈,不影响功能;但是,高二这样的敏感的时期,一旦耽误学习,将影响一生的轨迹。走过来的成年人才会知道那些意味着什么,决定一生选择成败的关键,往往是极其微小的事情。生活是如此艰难,容不得一点差错,骨折的可怕,比关键学习期数月的停滞这种无形的挫折小得多了。

世界非常残酷,有同情心固然好,太过分压过理性的话,并不会带来任何益处,甚至会变成痛苦的根源,就像你女儿,竟然因为如此正常的一个担忧而哭,并生气半小时,这种行为对她的成长有意吗?如果她无法理解这种“痛苦”是她对生活的过度反应,无法变得坚强,那么,以后独立面对社会的种种的时候,必然会痛苦感觉多过成就感,活得难受。

幸福快乐或者悲苦,真的是完全主观的感受啊!幸福的人所经历的事情,旁观者看来未必会比一个不那么幸福的普通人更顺利。骨折已经发生了,若是因为骨折耽误了学习进而耽误了高考耽误了未来事业的方向的话,那岂不是很惨很可悲?只有成年人才会直觉去担忧这些实际的东西,而痛苦这种东西反而因为是受伤必有的赠品还稀松平常,毫不值得瞩目了。

愿大家都能实际一点,不要误在伤春悲秋的虚幻里吧。

user avatar

耐心的和她谈心,告诉她两个事实:

第一,如果是女儿受伤了,你会非常心痛,因为你很爱她,但是她的同学你就无感了。

第二,人类的悲欢确确实实并不相通,让女儿接受这个现实。然后告诉她,她可以选择和大多数人不一样,做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而且你支持她做自己。最后,警告她,她的同情心很可能被人利用,她也很可能会感觉很累——让她明白所有的选择必然有着代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女儿因为你对她同学骨折这件事表现得不在意而难过,这背后可能涉及很多层原因,而且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要详细理解,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一、女儿的情感需求和社交理解: 共情和同理心是核心: 对小孩子来说,同学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是他们社交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一个好朋友或者经.............
  • 回答
    女儿因为老师不回信息而生气,您说了她两句,她就口气恶劣地回嘴,甚至把你拉黑了。这确实挺让人糟心的。咱们一步步来分析,您可能哪里做得不太对,以及以后怎么才能更好地跟孩子沟通。先聊聊您做得可能不那么妥当的地方: “不懂感恩”这顶帽子扣得有点重了。 孩子因为老师不回信息而生气,这事本身是正常的。在她看.............
  • 回答
    很多时候,一段感情的结束,尤其是在经历过分手或离婚的痛苦之后,会让人不自觉地去否定这段关系曾经带有的美好。这种现象在女性身上似乎更为普遍,当然,也有不少男性会经历同样的挣扎。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情绪的冲击和失落感是根源。分手或离婚,无论主动还.............
  • 回答
    问到点子上了,女生生气的原因啊,那可真是五花八门,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具体到人头上,又会因为性格、关系亲密程度、甚至是当时的心情而千差万别。我就结合我平时观察和经历,给你掰扯掰扯,保证接地气,没有 AI 的那种僵硬感。1. “你是不是不爱我了?”——情感上的不确定感这个绝对是大部分女生都会有的雷区。很.............
  • 回答
    作为一个les(女同),我会因为很多事情感到难过,这些情绪的来源,有时候是社会大环境的压力,有时候是身边人的态度,也有时候是自己内心深处的挣扎。最让我感到心酸的,大概是不被理解和被歧视。我知道,我的性取向是天生的,是我的选择,是我的一部分。但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里,我常常会遇到一些目光,一些窃窃私语,.............
  • 回答
    要模仿得天衣无缝可不是件容易事,尤其是在一个本就森严的地方。如果一个女仆或者某个低阶弟子胆敢冒充元老,那被戳穿的概率那可不是一般的高,而且往往不是因为什么惊天动地的破绽,而是那些藏在细枝末节里的不符。首先,气度和底蕴,这玩意儿是装不出来的。 元老之所以是元老,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有权有势,更是因为他们经.............
  • 回答
    这事儿确实挺让人意外的,而且听起来还有点“丢人”,毕竟赢球本该是件好事。美国高中女篮主帅因为球队“吊打”对手而被学校禁赛,这背后的原因,往往不是因为赢球本身,而是赢球的方式,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咱们慢慢道来,这事儿可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定论的。首先,得明白美国高中体育,尤其是篮球,虽然激情四射.............
  • 回答
    这起事件听起来触目惊心,让人既愤怒又费解。一个女子在火锅店里遭受了半裸男子的扑倒和猥亵,本应是受害者得到保护和施暴者受到惩罚的场景,结果却变成了店主因为“殴打违法人员”被处罚二百元。这个处罚结果,尤其是金额之低,确实让人难以理解,也引出了很多疑问。要解释店主为何会被处罚,我们得从法律和现实操作层面来.............
  • 回答
    “28块钱”的背后,是家暴的恶果,也是教育的悲哀。深圳一位母亲,因为怀疑12岁的女儿偷了28块钱,在盛怒之下失手将女儿打死,最终获刑十年。这个令人痛心的案件,将一个家庭的悲剧公之于众,也暴露了许多隐藏在社会角落里的问题。为何会发生这样的悲剧?要理解这起悲剧的发生,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咎于母亲的“恶”.............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其悲痛和复杂的案件,涉及到家庭成员之间的极端困境,以及法律在处理此类悲剧时的艰难取舍。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和看待这个案件:一、事件的悲剧性和复杂性 双重悲剧: 首先,这是一个双重悲剧。一方面,22岁的女儿患有精神疾病,这本身就是家庭的巨大负担和痛苦。她对年幼弟弟的威胁,暴露了精神疾.............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一些权臣将女儿送入皇宫后,女儿反而会反对自家父亲的篡位野心,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其中的复杂人情世故、政治现实以及女儿个人的成长和境遇。这并非简单的亲情背叛,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一、女儿在宫中的视角转变:从家族利益到个人荣辱权臣将女儿送入宫廷,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家族的政治联姻和巩.............
  • 回答
    说到林红玉,在《红楼梦》里,她确实是林之孝家的女儿,这个身份在贾府里算是有点底气的。可即便如此,在怡红院里,她却没少受晴雯她们的“欺负”。这事儿吧,得从几个方面说起,不能简单地一句“仗势欺人”就概括了。首先得明白,怡红院是什么地方?那可是贾宝玉的寝居之地,可以说是贾府里最体面、规矩最森严的地方之一了.............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汉朝的宫廷规矩和当时的风俗习惯说起。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汉文帝并没有给他的女儿馆陶公主取名叫“刘嫖”。“馆陶公主”这个封号,才是她正式的身份。在汉朝,公主的封号通常是根据她所嫁的丈夫的封地来命名的。馆陶公主的第一个丈夫是堂邑侯陈午,所以她被称为“堂邑公主”。后来陈午去世,她改嫁,具体.............
  • 回答
    妈宝男和妈宝女的区别是什么?妈宝男和妈宝女都是指那些在情感和心理上过度依赖母亲的成年人,但他们之间存在一些显著的区别。妈宝男通常表现出以下特征: 缺乏独立性:他们可能在生活技能、经济能力和决策能力上都依赖母亲。 遇事依赖母亲:在面对困难或需要做决定时,他们习惯性地向母亲寻求帮助和指导。 对母亲言听计.............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婚姻本质、代际观念以及社会文化的多重层面,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我们得从父母自身的需求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理解,为什么他们会如此执着于让女儿结婚,以及他们认为婚姻能带来的“好处”究竟是什么。父母在婚姻里“得到”什么?如果我们把“得到”理解为父母通过婚姻对子女的期许,以及对自身价值实现.............
  • 回答
    这件事啊,现在可真是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你说为什么收彩礼就容易被贴上“卖女儿”或者“出来卖”的标签?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里面牵扯到太多东西了,时代的变迁、观念的转变、经济的压力,还有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方方面面都有影响。咱们先得想想,彩礼这东西,它从古到今是怎么演变的。古代的时候,彩礼更多.............
  • 回答
    黄药师对黄蓉恃强欺压丈夫的担忧,以及他为什么会这样想,这个问题触及了黄药师性格深处的矛盾,也反映了他在面对女儿幸福问题时,那种看似矛盾实则有其逻辑的考量。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黄药师的性格特点、他的价值观、他与黄蓉的关系,以及他对郭靖这个女婿的看法等多方面来分析。一、 黄药师的性格特点:孤傲.............
  • 回答
    韩国在朴正熙时期出现的军政府,以及他女儿朴槿惠能够继任总统,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历史、社会和政治因素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说起。二战结束后,朝鲜半岛分裂,朝鲜战争爆发,韩国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重建过程。当时,韩国社会动荡,经济凋敝,政局不稳。在这样的背景下,朴正熙以军人的.............
  • 回答
    最近几年,确实能听到不少身边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表达出更偏爱生女儿的意愿。这种现象挺有意思的,也让不少人开始思考,过去那种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会不会就这么悄悄地反转过来?要说为什么现在年轻人似乎更喜欢女儿,这背后可不是一拍脑袋的决定,而是社会变迁、观念更新、生活压力等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
  • 回答
    当金钱遇上规则:650万“名校敲门砖”的覆灭与反思美国知名演员菲洛西·卡瓦诺(Felicity Huffman)在“大学招生舞弊案”中,因涉嫌向女儿的大学申请中行贿,并最终被判有罪,这个案件一度引发了全球的关注和讨论。而当人们了解到她为“疏通”关系而支付的金额高达650万人民币(约合100万美元)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