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其实没有明白什么叫碳排放权。
碳权是一种货币不假,但是对一个国家来说,以欧盟来说吧,碳权可以买什么?买销售权,比如你是一个车厂,想要在欧盟卖汽油车,需要买碳权。
这里面分成2种情况:
1,这个是个欧洲的车厂。那么就是欧盟内部的绿色产业转移支付。
2,这个是个外国的车厂,等于一种税。补贴欧盟内部产业。
不管哪种情况,收割的都是欧盟的消费者,这个东西是没法收割外人的!!!
除了这个,碳权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对于老百姓来说,碳权就是税。
对于国家内部来说,碳权是转移支付。定向补贴进口国的绿色产业。
对于国家之间,就是进口国对于出口国加税。重复一句,对于出口国来说碳权就是一种税。当然一个国家可以同时是进口国和出口国,但是不改变碳权就是另外一种配额制。
既然是配额制,就意味着不能跨境,比如你不可能在中国生产美国的配额,或者说你把塔克拉玛干全绿化了来产生欧盟的碳排放权,因为这个碳权本质上依附于进口国的国内市场的。同样中国也不会承认坦桑尼亚风电场产生的碳权。
所以回到题目本身,碳账户本质上是给个人将来收税的时候存一点减税额。只是目前还看不出碳税怎么收。
当然,从个体上,是有可能你刷出一堆碳积分用不完卖给别人,属于社会个体间的转移。
如果要给2021年选关键词,除了“疫情”之外,“碳中和”也是绕不过去的一个词。作为《巴黎协定》实施元年,全球掀起了低碳浪潮,各国纷纷加强低碳合作,大企业也纷纷提出了碳中和计划,尤其是很多政府部门和 to C品牌都开展了各种向个人消费者普及低碳生活的活动。深圳的个人“碳账户”就是这个浪潮下的新尝试。
要实现碳中和,核心有两方面,在排放侧要推进是能源和产业革命,在使用侧需要推进大众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排放层面先不谈,就个人减排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渠道。一是选择更节能的家电,如节能冰箱、电视、空调等;二是使用可再生能源,或是可再生原料制造的商品;三是出行多选择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电动车取代燃油车,高铁代替飞机,不仅减排,还能享受干净的空气;五是积极维护生态环境,参与植树造林和生态保护活动。
然而,对个人最重要的是要量化低碳行为,并予以激励,推动全民降碳,才是推动个人减排的碳普惠激励。
深圳市是国内最早开始碳普惠实践的地区之一,早在几年前就有过相关尝试。2021年11月,深圳市政府发布《深圳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进一步升级完善了碳普惠制度,提出建立统一平台,联通各种减排应用程序,探索商业化,纳入碳交易体系等工作,是国内最系统建设碳普惠机制的尝试。
根据《深圳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深圳市将首先针对出行场景,将公交、共享单车、停驶燃油车、使用新能源这些行为予以记录,未来还将对绿色旅游、绿色产品消费、绿色餐饮、生活节电节水、垃圾分类、个人种树等减排行为予以记录和激励。也就是说,以后深圳市民的账本上,每做一次以上的行为,就会产生对应的积分。深圳市未来就可以根据积分,从精神和物质方面激励积极减排的市民,真正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自己的减排贡献,也能通过减排获得收益。
首先是数据获取难度大。个人的减排行为比较分散,涵盖衣食住行各个领域,不同领域数据化程度差别很大,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去量化所有的减排行为。其次是缺乏可持续的有吸引力的奖励,无论是物质的和精神的,都难以激励用户持续减排。三是商业运营不足,之前的碳普惠往往是政府主导,较为缺乏专业的运营能力和资源。但深圳这次建设碳普惠体系,尝试联合腾讯,通过“低碳星球”这个小程序破解以往碳普惠面临的种种问题。
去搜了下这个小程序,目前这个小程序以绿色出行,即步数及乘车码开始运营,录入步数可以优化星球,使你的星球从死气沉沉变成清新宜居地;当然最重要的是,在获得一定碳积分之后,在未来可以兑换礼物。
在我看来,低碳星球小程序跟以往的碳普惠尝试相比,有几个明显的创新点。一是采用了腾讯的技术,通过FiT腾讯区块链、腾讯云TcaplusDB的NoSQL分布式数据库的方式保证减排量、碳积分的安全、可靠,也降低了数据采集成本。二是拥有深圳市的官方背书,不仅减排量具有权威性,而且通过深圳碳普惠联盟在减排量的使用上有了更多官方认可的想象空间,包括用于换取制定的物质奖励,深圳的活动碳中和、企业碳中和以及深圳碳市场抵销,为后续的可持续运营奠定基础。三是能够借助微信这个平台,链接到更广泛人群,让更多人能参与到减碳行动中。目前低碳星球小程序还有一些功能没有完善,但是潜力无限,未来说不定积分都可以和银行卡积分通兑,或者纳入更多的减排行为。
深圳的小伙伴们,赶紧把账户开起来,低碳出行之余也给自己一颗蓝色星球吧。也期待该项政策可以慢慢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不说那么多假大空的概念了,我给整点实际的。
在大家看到“碳账户”的时候,你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不是数量,而是碳排放这个市到底能不能搞成以及到底能搞成多少?
这里就又是一个摸着鹰酱过河的故事了。
相较于欧洲较为成熟的碳排放市场上看,我国目前碳排放市场整体来看是很有缺陷的,一个是地方性质不成熟,另一个是全国市场交易里小,但大家现在需要考虑的问题其实也在这里。
这个缺陷到底是能不能被弥补呢?
如果我们这个市场未来发展起来的话,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我举一个例子好了。
现在欧洲市场拍卖碳价是80欧。’
然后我国市场相对比较混乱,全国和各省的定价也不一样,但大概价格在40不等,计价是人民币。
所以你看到了什么呢?
以目前的碳价来说,欧洲80欧,中国40软妹币,这里还差了一个汇率。
当然直接这样对比两个市场是不太合理的。
毕竟还会牵扯到产业结构还有别的什么的。
但如果碳排放市场能走向成熟的话,其实这里还是大概率存在套利空间的。
就看大家怎么选了。
对于这件事情,很多人都有误解,甚至直觉上非常的抵触,高赞答案 @一直住顶楼 也搞错了。
简单的说,个人「碳账户」就是生活领域的自愿碳减排机制,是通过碳市场对低碳生活的一种经济奖励机制,是碳普惠的一种实践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绿色出行每人每公里的通过碳市场,可以获得高碳行业一厘钱到二厘钱的补贴。
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 简称CCER),是指对我国境内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并在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1]
CCER并不意味着温室气体的绝对零排放,而是相对于基准线的减排。相对于火电来说,风电、光电是能够少排放温室气体的,他们就能够获得CCER。CCER的量是当前工程方法与标准方法的差额,对于新能源来说,国家每年会发布一个电力行业碳排放基准,低于这个基准的排放量乘以发电量,就是CCER的额度。获得认证的CCER就能够拿到碳市场上面去交易。通过这样一种市场机制,鼓励经济往绿色方向转型。
举个例子,2020年特斯拉全年出售碳积分(carbon credit)收入达到了15.8亿美元,是归母净利润的220%,也就是除了碳积分,特斯拉2020年不仅无法实现盈利,甚至还需要继续亏损8.6亿美元。[2]这就是碳积分机制的引导作用,CCER也有类似的效果。他并不是让大家不买车了,而是鼓励大家去买清洁能源车辆。
CCER有非常多的种类,国家批准的方法学大概有200种。包括新能源发电(风电、光电、水电)、农业和林业种植等方方面面,这些都可以在国家CCER方法学网站上查询到。[3]前面提到了,CCER方法学,基本上都是大型工程的,并没有针对生活领域的。因为生活领域的数据很难获得,在过去难以确认。而方法学中减排量的确认是很严肃的事情,比如林业CCER,那真的是要一棵树一棵树的去测量的(当然有采样方法)。
所以深圳个人「碳账户」的一大创新,就是推出了自己的核算方法,当然这种方法实际上就不能叫CCER了,因为第一个C是China,所以重庆的试点里面就叫做CQCER[4],深圳可以叫做SZCER。碳普惠方法学规定了在深圳市碳普惠机制下,个人采用公共汽车、地铁等低碳公共出行方式,相比于乘坐有更多温室气体排放的交通工具所产生的减排量的核算流程和方法。其计算原理是,通过核算深圳市主要道路交通工具的碳排放水平确定深圳市低碳公共出行(公交、地铁)的平均每人每公里减排水平,并根据公众每次出行的距离计算出该次出行的减排量。[5]
依据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深圳市低碳公共出行碳普惠方法学(试行)》,与一般市内交通出行相比,市民乘坐纯电动公共汽车,每人每公里可减少26.9克二氧化碳排放,乘坐地铁出行,每人每公里可减少46.8克二氧化碳排放。[6]
简单的说,没有SZCER,就没有「碳账户」的核算方法。
有了方法学,还要有数据。引导个人低碳生活方面,我们在十年以前就做个“绿色低碳账本”的尝试,但当时限于技术条件,仅仅是手工计算——
2010年,由天津开发区管委会主办的“康师傅杯泰达低碳生活——由我做起”家庭碳减排活动近日结束,400个家庭减碳13.5吨,每个家庭平均每人碳减排量为18.25千克。在这个活动中,设计制作了家庭账本,确定了家庭碳排放因子、家居、日常出行方式及换算系数等,根据这些数据计算碳排放量。[7][8]
终于随着技术的发展,准确确定个人的碳足迹已经成为可能。目前深圳碳普惠首个授权运营平台,“低碳星球”可将用户通过腾讯乘车码参与的公共出行行为,科学核算二氧化碳减排量,积累相应碳积分。同时,小程序采用了FiT腾讯区块链、腾讯云TcaplusDB的NoSQL分布式数据库等技术,为碳数据积累提供可靠可信的永久记录,并确保数据存储的安全高效。[9]
通过这样的准确记录,就能把里程数作为一个重要的计算因子确认下来,乘以方法学中提供的排放系数,就是每个人所积累的的减排量。
最激动人心的是,根据2021年11月发布的《深圳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将探索个人碳账户与碳交易打通。
从方法学,到乘车码,获得的都是减排量。如果这个减排量无法进入市场交易体系进行变现,而只是由几个企业拿一些小礼品过来兑换,那终究是自己哄自己开心的做法。而《深圳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第12条提出:“推动碳普惠核证减排量用于碳市场履约抵消”。[10]
目前全国碳市场的每吨二氧化碳报价大概是50元左右,欧洲碳市场大概是80欧元。对于纳入碳市场的企业来说,在强制减排无法满足要求的时候,可以通过购买CCER抵消不超过5%的排放量(其他的还是要通过技术减排,如果做不到的话相应技术就要被淘汰)。国内几家地方性碳市场的规则和报价各有不同,有一定的创新的空间,按照SZCER计算出来的减排量目前是无法进入全国市场的,却可以通过地方立法的方式,在深圳地方碳市场去交易。这件事情,深圳是全国第一个。
如果将个人碳账户与碳市场打通,按照“市民乘坐纯电动公共汽车,每人每公里可减少26.9克二氧化碳排放,乘坐地铁出行,每人每公里可减少46.8克二氧化碳排放”,也就是按照现在的碳价格,绿色出行每人每公里的通过碳市场可以实现一厘钱到二厘钱的补贴。每天10公里通勤就是1分钱到2分钱,终于不用找人送京豆了。
个人的碳账户总额其实并不大,我们估算,碳普惠所生成的碳减排总量在碳交易市场中占比大概不到十个百分点,不会对整个碳市场有太大的冲击。但拆掉这面墙,对日常生活带来的引导效益却是非常大的。我们也祝愿深圳的尝试能够取得成功,尽快将深圳实践推广到全国碳市场。
生态环境领域十余年工作经验,2013年以来的回答合集:
中国政府积极参与碳排放议题,不是为了老压榨剥削,而是为了保护中国民众免受西方政府以碳排放之名剥削的。
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深圳,利比里亚,这些西方国家都在想着法子剥削咱们。
在我早期潜伏阿姆红灯区的时候,做过一个项目,帮助非洲大兄弟搞金融科技项目咨询。
准确说是给南非discovery集团做个手机银行,这家占了南非40%保险业务的集团搞银行,自然做什么和健康息息相关。
当时做了一个我觉得挺聪明的个人健康积分,你用手机银行去付费健身房,给你加积分;你用手机银行去吃麦叔叔肯爷爷,扣你积分。
然后还和苹果搞联动,每天的运动状况通过API来个共融,搞开放银行嘛,就看你过的健康不健康,扎实不扎实。
到时候健康积分直接关联保费计算,大数据赋能,闭环了闭环了。
我还建议,弄个好友排行榜,让非洲老铁感受一下社交裂变传播效应,作业抄的起飞,毕竟我当年为了微信步数排名是把手机绑在狗身上的人。
这方案,在discovery集团内部,那是人人叫好;做了市场测试,也是万众期待。
媒体都开始铺垫了,说这是全球创新、健康金融、生活模式塑造者。
落地以后,尬住了。
南非虽然移动支付的比例在整个非洲是最高,但是街边摊也不少,而没有咱们买个炒冷面狼牙土豆都能扫码的覆盖率。
那,你这个健康模式就是个自娱自乐,我要吃碳水大套餐了,我直接付现金就行。
然后就是为了积分而积分的人,开普敦好几家健身房出现了退单率超高的情况,一个人反复订健身房套餐,反复退款,7天无理由嘛,积分冲冲冲,明年保费降降降。
你说这些口子堵住是不是有技术手段,当然有,但是项目就开始变得无限大,各种场景都要考虑,比如一家又买煎饼果子又买运动鞋的店,消费怎么算积分,看具体支付细节?且不说个人隐私的问题,哪怕就能了,这冰淇淋如果刚好叫跑鞋,这运动鞋刚好叫油炸大丸子派呢,AI看的一脸懵逼。
到最后discovery集团出来说,这健康积分啊,不再具有参考意义,大家就用来在自家好友面前刷存在感吧,也挺好,鼓励宣传引导嘛。
那深圳的个人碳账户也是一样,有人有固定通勤需求,每天多坐公交车挺好的;有的人,远程办公……这不也是国家提倡的么……他们更省碳……但是账户上没体现……
不过不要看这些细节,宣传有时候也很重要。
绿色能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