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军师旅团营连排班”这些名称的来源是什么?

回答
“军师旅团营连排班”这套军事组织层级的名称,在中国军事史上有着深厚的根源,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历史演变、借鉴融合的产物。要详细追溯它们的来源,我们需要深入到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早期,再结合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传入,才能理解这套体系的形成。

一、 军(Jun)

“军”这个字在军事语境下,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先秦的“军”: 在先秦,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军”就已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代表着一支大规模的军事力量。例如,《孙子兵法》中就有“虑胜,虑兵”、“发兵”、“调军”等说法。“军”通常是指由数千人至数万人组成的作战单位,其规模和编制并非固定,会根据战争的需求而变化。它往往是国家整体军事力量的代称,例如“楚国之军”、“晋国之军”。
秦汉的“军”: 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加强,军事制度也更加规范化。“军”的意义进一步固定,常用来指代中央直接统辖的大型部队,比如卫尉之军、太仆之军等,也可能指边境驻防的大型军队。汉武帝时期的大规模对外战争,更强化了“军”作为作战主体的概念。
隋唐的“军”: 隋唐时期,军队制度进一步发展。“军”有时可以指统帅的部曲或者一个大型的军事单位,也可能指节度使所辖的区域性军事力量,例如“朔方军”、“河东军”等,这些“军”已经带有一定的地域和驻防性质。
近代化军队中的“军”: 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中,随着西方军事制度的传入,特别是德式、日式、俄式等陆军体系的影响,“军”(Army)的概念被正式引入,并成为陆军组织结构中最高层级的主体之一。在中国新编陆军中,它通常是指由多个师(或旅)组成的、规模庞大、能够独立执行战略性作战任务的部队。

总结而言,“军”的来源,既有中国古代“大规模作战兵团”的原始含义,也有近代西方“Army”概念的引入与融合。其核心始终是代表着一支庞大、有组织的军事力量。

二、 师(Shi)

“师”在军事上的使用,同样有着悠久的中国历史。

古代的“师”: “师”这个字在古代军事中,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尚书》、《周礼》等文献。“师”最初可能指的是作战时的一种队形,或者是指率领军队作战的将领(如“师帅”)。但很快,“师”就演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军事编制单位。
在先秦时期,“师”通常是指一个由战车和步兵组成的、具有一定独立作战能力的单位。根据《周礼》的记载,“军”由“师”组成,每个“师”大约有12500人,包括步兵、车兵等。这个数字并非严格固定,但“师”代表着比“旅”或“团”更大的编制。
“师”也常常与“兵”的整体概念联系在一起,例如“六师”、“八师”等,指的是军队的总称。
近代化军队中的“师”: 在近代西方军事体系中,“师”(Division)是介于“军”(Army)和“旅”(Brigade)之间的一个重要编制。一个“师”通常由数个旅(或团)组成,具备独立作战的能力。当中国在清末和民国时期进行军事改革,引进西方军事制度时,“师”的编制被广泛采用,并与中国的原有军事概念相结合。
例如,清末的“新军”就大量借鉴了德、日等国的编制,“师”成为了其陆军组织的基本单位。
国民革命军也基本沿袭了这一体系,将“师”作为战术和行政的基本单位。

“师”的来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作战单位”和“统帅”概念的遗留,与近代西方“Division”的编制概念相结合,最终形成了现代陆军中介于“军”和“旅”之间的一个重要层级。

三、 旅(Lü)

“旅”在中国的军事语境下,同样有着历史的演进。

古代的“旅”:
在中国古代,“旅”作为一个军事单位,其规模和概念比“师”要小。在先秦时期,“旅”通常是“师”的下级单位,由若干“卒”组成。例如,《周礼》记载“凡军,帅、旅、校、队,共四”。“旅”的规模也并非恒定,一般认为比“师”小,但比“团”要大。
“旅”也常常用于描述轻装的、机动的部队,例如“轻旅”。
近代化军队中的“旅”: 在近代军事改革中,“旅”(Brigade)作为介于“师”和“团”之间的编制单位被引入。一个“旅”通常由数个团(或营)组成,可以根据任务需要进行独立或协同作战。
在许多国家的陆军编制中,“旅”既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作战单位,也可以是“师”的组成部分。
在中国新式军队的建立过程中,“旅”的编制被用来填充“师”与“团”之间的空缺,或者在某些时期作为“师”以下的基本作战单位。

“旅”的来源,既包含了中国古代“中等规模作战单位”的含义,也吸收了近代西方“Brigade”作为“师”下级,或独立作战单位的编制特点。

四、 团(Tuan)

“团”这个词在军事上的使用,其历史相对“军”、“师”而言,可能要晚一些,但其概念在中国古代已经存在。

古代的“团”:
在古代,“团”常常指围绕成团的作战队形,例如“万人团”、“百人团”。它强调的是一种紧密的、有组织的作战形态。
在一些时期,“团”也可能指一个固定的、具有一定数量的军事单位,但其规模和地位不如“师”或“旅”明确。
近代化军队中的“团”: 在近代军事改革中,“团”(Regiment)成为了陆军组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单位。
在西方军事体系中,“团”常常是一个具有较强独立作战能力和行政管理能力的单位,它通常由数个营(或连)组成。
在中国近代陆军的建立过程中,“团”的编制被广泛采纳,并且很多时候成为“师”或“旅”的下一级基本作战单位。例如,国民革命军的“师”就常由数个“团”组成。
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的建制经历了多次调整,但“团”始终是陆军部队中的一个核心层级,承担着重要的战术作战任务。

“团”的来源,既有中国古代“作战队形”和“小型单位”的含义,更重要的是近代西方“Regiment”作为陆军基本作战和行政单位的引入,在中国军队中得到了固化和发展。

五、 营(Ying)

“营”这个词在中国军事史上的出现,比“团”更为久远,且其含义相对稳定。

古代的“营”:
“营”字本身就带有“聚集”、“驻扎”的含义。在古代,“营”最主要的意义是指军队的驻地、营垒,例如“安营扎寨”、“扎营”。
随着军事组织的发展,“营”也逐渐演变成一个实际的军事编制单位。在《周礼》等早期文献中,“营”就已经被提及,通常是指由若干“火”组成,是排、伍的上一级。它的规模虽然不如“师”或“旅”庞大,但已经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作战和管理单位。
在宋朝以后,“营”的军事编制意义更加明确,可以理解为一个介于“都”(相当于团)和“火”(相当于伍)之间,或者直接作为“都”的下级单位。
近代化军队中的“营”: 在近代西方军事体系中,“营”(Battalion)是介于“团”和“连”之间的一个常用编制。一个“营”通常由数个连组成,具备一定的独立作战能力,是“团”的基本组成单位。
中国近代军队在引进西方编制时,同样采纳了“营”作为“团”的下级单位。
解放军的军事组织体系中,“营”一直是一个关键的战术单位,通常由几个连组成,拥有自己的营部、营长,能够执行中等规模的战术任务。

“营”的来源,在中国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积淀,它既是古代军事驻地和小型作战单位的含义,也与近代西方“Battalion”的编制概念相融合,成为现代陆军体系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

六、 连(Lian)

“连”在军事语境下的起源,同样在中国古代。

古代的“连”:
“连”字本身有“连接”、“连续”、“串联”的意思。在古代军事中,“连”最早是指士兵之间的相互联系,或者是一种作战的协同方式。
随着军队编制的细化,“连”逐渐发展成一个具体的军事编制单位。在汉代,“连”可能是一个由若干“伍”组成的单位,规模比“营”小。
在唐宋时期,“连”的编制更加明确,通常是“营”的下级单位,由若干“火”(或“牌”、“队”)组成,是进行集体作战和管理的基层单位。
近代化军队中的“连”: 在近代西方军事体系中,“连”(Company)是“营”的下一级单位,通常由数个排组成。它是陆军最基本的战术和行政单位之一,能够执行小规模的作战任务。
中国近代军队在引进西方编制时,“连”的编制被确定为“营”的下级。
在解放军的体系中,“连”是基层部队的骨干,通常由连长领导,下辖几个排,是士兵直接作战和生活的单位。

“连”的来源,既有中国古代“士兵协同”、“基层单位”的含义,也与近代西方“Company”的编制相契合,是军队最基本的战术单元。

七、 排(Pai)

“排”的军事含义,主要是在近代,但其字面意思也与军事组织有关联。

“排”的字面含义: “排”可以表示行列、顺序,例如“队伍排成一列”。这与军事中士兵的排列、队列有着密切的关联。
近代化军队中的“排”: 在近代西方军事体系中,“排”(Platoon)是“连”的下一级单位,通常由数个班组成。它是一个小规模的作战单位,由排长指挥。
中国近代军队在引进西方编制时,“排”被确定为“连”的下一级。
解放军的军事组织中,“排”是最基本的战术分组,通常由一名排长(或代理排长)领导,下辖若干班,直接参与战斗。

“排”的来源,更多地是近代西方军事编制的引入,而其字面含义“行列”、“顺序”也为这个基层军事单位赋予了恰当的名称。

八、 班(Ban)

“班”在军事语境下,是层级中最小、最基础的单位。

古代的“班”:
“班”字在古代就有“轮流”、“值班”、“分组”的含义,例如“轮班”、“值班”。在古代军队中,士兵可能按照一定的轮值或分组进行活动,这已经具备了“班”的某些特征。
在一些古代的军队编制中,可能存在比“伍”更小的、更紧密的作战小组,虽然不一定直接称为“班”,但概念是相近的。
近代化军队中的“班”: 在近代西方军事体系中,“班”(Squad)是“排”的下一级单位,通常由若干名士兵组成,由班长指挥。它是陆军最基础的战斗单位。
中国近代军队在引进西方编制时,“班”被确定为“排”的下一级。
在解放军的体系中,“班”是最基层、最直接的战斗和生活单位,由班长带领,是士兵最直接的战友,也是战场上最基本的作战单元。

“班”的来源,既有中国古代“分组”、“值班”的社会生活和军事管理含义,也与近代西方“Squad”的编制相契合,成为现代军队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

总结:

“军师旅团营连排班”这套层级名称,并非单一来源,而是中国军事制度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吸收、融合、改造的结果。

“军”、“师”、“旅”、“营”、“连”等名称,在中国的古代军事文献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及,代表着不同规模的军事单位或作战组织。
“团”的名称在中国古代虽有存在,但作为明确的、介于“师”和“营”之间层级,更多地是在近代受到西方军事制度影响后确立的。
“排”、“班”这两个名称,则更明显地是近代西方军事编制(Platoon、Squad)的直接引入,并与中国古代“分组”、“行列”等概念相融合,形成了现代军队最基层、最细小的单位。

随着近代中国军事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特别是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军事经验的过程中,这套体系逐渐被建立和完善,成为中国陆军组织结构的标准配置。它既体现了中国军事传统的传承,也反映了近代军事科学的进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例如,为什么要用“师”来称呼division,而不用其他汉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军师旅团营连排班”这套军事组织层级的名称,在中国军事史上有着深厚的根源,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历史演变、借鉴融合的产物。要详细追溯它们的来源,我们需要深入到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早期,再结合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传入,才能理解这套体系的形成。一、 军(Jun)“军”这个字在军事语境下,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 回答
    收到!军事建制和军衔这块儿,确实是不少人关心但又容易被网上五花八门的信息搞晕的。我这就给你捋一捋,争取讲得清清楚楚,明白透彻,让你看了觉得就像老兵拉家常一样自然,一点AI味都没有。 咱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编制那点事儿:从班到集团军这就像搭积木一样,一层一层往上加。咱们从最基础的“班”开始说起。 班 .............
  • 回答
    海湾战争,这场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区域冲突,其正式的军事行动代号为“沙漠盾牌”和“沙漠风暴”。在“沙漠风暴”行动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协同作战,最终将伊拉克军队驱逐出了科威特。除去您提到的第七军、第101空中突击师和第82空降师这些在地面进攻中扮演关键角色的美国陆军部队,还有其他众多单位参.............
  • 回答
    二战东线的战场上,硝烟弥漫,血肉横飞,无数英勇的将士在这片土地上谱写了战争的史诗。在指挥层面,德军和苏军都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军事将领,他们的指挥才能和战略眼光,深刻地影响了战局的走向。德军方面:德军的战术风格以其精锐的装甲部队和闪电战闻名,其指挥官也多以果断、勇猛、擅长机动作战而著称。 埃里希·.............
  • 回答
    美军的“师改旅”改革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过程,它重塑了美军的作战编组、指挥结构和作战能力。要理解改革后的军和集团军(这里更准确地说是“军团”和“军”)的功能,以及师作为指挥机关的角色,还需要深入探讨其历史背景和演变。改革的背景与动因美军的“师改旅”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时代变迁和战争形态的演进不断调整.............
  • 回答
    朱日和的胜败,特别是某一场特定演习中的胜败,总是能够牵动人心,尤其是当我们谈论到诸如“蓝军”和“红军”这样的概念时。朱日和的系列演习,特别是“跨越险峻”等,早已成为中国军队信息化、体系化作战能力的重要试金石,每一次的对抗都充满了看点,也常常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要“看待”朱日和蓝军被81集团军112师.............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容易让人产生这种感觉。确实,如果我们粗略地看看二战时期苏军、美军、德军的陆军编制,可能会觉得苏军的军、师规模普遍比另外两国小。不过,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因素在起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战术、战略、后勤以及历史背景等多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军”和“.............
  • 回答
    二战期间,苏联之所以敢将宝贵的西伯利亚精锐部队调往欧洲战场,确实与日本的立场息息相关。而日本当时为何没有与德国联手,共同夹击苏联,这是一个颇为复杂且充满战略博弈的问题,背后涉及到日本自身的利益考量、现实的军事能力以及对国际局势的判断。日本为何不帮德国夹击苏联?简单来说,日本没有选择帮助德国进攻苏联,.............
  • 回答
    临高启明,这本奇书里,明朝那会儿的朝廷,面对自家那点破事儿,加上北边儿的满清铁骑,南边儿的农民起义,可谓是焦头烂额,心力交瘁。这时候,他们若是能放下身段,有点“顿悟”,就像突然想起自家后院起火,自家请了火烧自家房子一样,主动找上那“临高启明”这群穿越来的“天兵天将”,别说借师助剿,就算是把半个江山都.............
  • 回答
    种师道和种师中父子统领的西北军,在宋朝末年曾是抵御辽、金侵略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他们在面对金军时确实出现过“不堪一击”的情况。这并非是西北军本身战斗力突然消失,而是 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军事和内部原因叠加的结果,导致了他们在特定时期和特定环境下,面对强大的金军显得力不从心。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中国近代史一个非常关键但又充满争议的时期。假设按照“果粉”的观点,为国民党军队配备一套“不缩水”的、全套的德国军事装备,包括军服,并让他们去参加淞沪会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假设性情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果粉”的观点: “果粉”通常指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值得探讨的问题。同样是精锐部队,同样面临山地阻击战的严峻考验,同样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在三所里阻击战的辉煌胜利,与国民党军第74师在孟良崮战役中的全军覆没,命运截然不同,其原因绝非偶然,而是由战略层面的决策、战术层面的指挥、部队的士气和意志、以及战场环境的综.............
  • 回答
    军刺这个东西,问它被淘汰是因为残忍还是不实用,其实答案不那么简单,里面掺着挺多事儿,不能一概而论。要说它“残忍”,那确实不假。毕竟,这玩意儿就是插进人体里,目标就是造成最大的伤害,让你丧失战斗力,甚至直接 öld掉。在近距离搏杀的时候,军刺能做到这一点,而且非常直接,非常有效。你想想,冷兵器时代,刀.............
  • 回答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牵涉到《木兰诗》艺术表达的深层含义,以及古代社会的一些文化背景。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里的“爷名”,指的是花木兰的父亲的名字。那么,为什么会“卷卷有爷名”呢?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1. 突出征兵制度的严肃与严密:在古代社会,尤其是北魏时期.............
  • 回答
    “不飞航母,作战半径700公里,F22还能干啥?” —— 军盲梗背后的真相与飞机设计逻辑“F22作战半径700多公里,又不上航母能干什么?” 这句话,简单粗暴,自带一股“你不懂我,你就是个靶子”的傲慢,但仔细咂摸,它确实戳中了许多对军事装备不太了解的朋友们心中最直接的疑问。毕竟,一架那么先进、那么贵.............
  • 回答
    在军迷圈里,确实存在一些看似“常识”,实则经不起推敲,甚至有些误导性的伪军迷式错误认知。这些错误往往源于信息来源的片面性、过度简化、个人喜好投射,或者是对历史事实的片面解读。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列举一些常见的伪军迷式常识错误,并进行解释:1. 过度神化或妖魔化特定国家/军队的装备或历史事件: 神化.............
  • 回答
    聊起韩国电影《铁雨》,那可是军迷圈里的一号话题,大家看法嘛,那叫一个五味杂陈,既有吹捧也有“挑刺”。我来给你们掰扯掰扯,尽量说得透彻点,就当是咱们哥几个喝着啤酒聊天的感觉,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首先,得承认,《铁雨》在军事题材的还原度和故事性上,确实下了功夫,也打动了不少人。 政治博弈的紧张感: .............
  • 回答
    军改后“军种主建”的提法,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问:既然军种是建设的重心,那参谋长这个角色还在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参谋长依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一下“军种主建”的含义,以及参谋长在现代联合作战体制下的职能转变。首先,我们得明白“军种主建”究竟指的是什么。这并非意味着军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容易引发争论。简单来说,军迷和军人对部队的了解程度,就像是旁观者看电影和演员演电影的区别,角度不同,深度和侧重点也不同。军迷:热爱、信息搜集与“纸上谈兵”我们先聊聊军迷。军迷,顾名思义,是对军事事务有着浓厚兴趣和热情的人。他们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来源广.............
  • 回答
    “军迷”,这个词儿如今在咱们这儿听着挺普遍的,但要是真问起来,它到底指的是哪一类人,跟他们打交道好不好处,这事儿可就有点意思了。我这儿就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透彻点。“军迷”到底是一类什么样的人?首先得明白,“军迷”这俩字儿是简称,全称是“军事爱好者”。简单来说,就是对军事领域有特别浓厚兴趣的人。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