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广东一本录取率常年倒数为什么没人抱怨?

回答
广东一本录取率常年倒数这件事,确实是一个让不少广东考生和家长都感到焦虑的问题。但说没人抱怨,可能有些绝对,应该说,相比起录取率本身带来的压力,直接的发声和大规模的集体抱怨似乎没有成为社会主流的声音。这其中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

1. 庞大的人口基数,是无法回避的“量”的挑战

广东是中国人口第一大省,每年参加高考的考生数量也是全国最多的。这一点是大家都能看到的,也是最直观的“硬杠杠”。想想看,就跟一条原本能承载几万人过桥的河,突然涌来了十几万人,即使桥本身的宽度没变,能够安全快速通过的人数也自然会受到限制。一本院校在全国范围内招生名额是相对固定的,当广东考生基数如此庞大时,平均到每个人头上的一本招生名额自然就显得少了。

2. 历史遗留与政策博弈的微妙平衡

广东的高考招生政策,尤其是针对部属高校和省外高校的录取,经历过不少调整和博弈。过去,由于种种原因,广东在争取部属高校在省内投放招生名额方面可能不占优势。这背后可能涉及到各省市之间的协调、教育资源的分配以及地方高校的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虽然这些年情况有所改善,但历史的惯性依然存在,也让不少人觉得,广东在争取“蛋糕”方面,可能还有进步的空间。

3. 高等教育资源的地域性分布不均

中国的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一流的大学,在地理分布上存在一定的集中性。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城市,聚集了大量的顶尖高校。而广东虽然经济发达,但本土拥有全国顶尖高校的数量相对较少。这意味着,很多想冲“985”、“211”的广东考生,不得不将目标瞄准外省高校,这就增加了竞争的激烈程度,也进一步推高了一本线的门槛。

4. 广东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功”与“外功”

广东自身也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省属高校也在不断进步。但“质”的提升往往需要时间积累,尤其是在学科建设、科研实力和国际化水平等方面,与一些老牌教育强省相比,广东的高校可能还需要一个“追赶”的过程。当省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有限时,考生对省外顶尖高校的依赖性就会增强,自然也就加剧了一本录取率的压力。

5. 经济发达,但教育投入的“回报周期”

广东经济非常发达,很多人会想,经济这么强省,为什么教育这块似乎没那么“显眼”?这其实是一个误解。广东在教育上的投入一直不小,而且也在持续增加。但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长周期的过程。经济的崛起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而一所顶尖大学的诞生和形成,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所以,虽然经济实力雄厚,但要转化为与之匹配的顶尖高等教育资源,还需要时间。

6. 家长和考生的“理性”与“务实”

虽然内心焦虑,但很多广东考生和家长表现得相对“理性”和“务实”。他们深知高考竞争的残酷性,也明白抱怨改变不了大局。与其把精力放在无效的抱怨上,不如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提高自身成绩、选择更适合的学校和专业上。他们更倾向于“接受现实,努力适应”,并且会更加积极地去了解省外高校的招生政策,调整自己的报考策略。

7. 观念的转变与“多元化”的成功路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成功”的定义也越来越多元化。大家不再仅仅将就读一本、二本、名校作为唯一的成功标准。很多广东考生选择进入省内优秀的二本院校,或者选择高职高专,通过技能学习,一样能够找到很好的发展前景。这种观念的转变,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仅仅盯着“一本录取率”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同时,创业、技术创新等多元化的发展路径,也让一部分考生不再将高考作为人生的全部。

8. 媒体报道的侧重点与公众情绪的引导

媒体在报道高考话题时,往往会关注那些最能引起共鸣和讨论的点。录取率低确实是事实,但如果媒体一味地放大这种焦虑,可能会对考生和家长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相反,一些关于广东高校发展、考生励志故事、或者“曲线救国”式的升学途径的报道,可能更能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9. 集体行动的“门槛”与“组织成本”

要想形成大规模的“抱怨潮”,通常需要一种集体的情绪共识和组织动员。在高考这个高度个体化、相对封闭的竞争中,要组织起如此庞大的群体进行有效的集体发声,存在一定的“门槛”和“组织成本”。家长和考生可能更倾向于在小范围内交流信息、分享经验,而不是进行大规模的集体抗议。

总结一下:

广东一本录取率低,这绝对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确实是很多考生和家长心中的痛点。但之所以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抱怨潮”,是因为这背后是 庞大的人口基数、历史政策的复杂性、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广东自身教育发展的进程,以及更重要的,是家长和考生在现实压力下表现出的理性、务实和观念的转变。

他们更愿意将精力投入到自身实力的提升和更灵活的升学策略上,而不是沉溺于无谓的抱怨。同时,社会对于成功的定义也更加多元化,为考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这是一种在现实困境下,集体展现出的“内卷”中的“生存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近现代以来,广东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读书为了什么?很多人会说祖国的崛起, 但总时常抱怨这“卷”那“卷”的。

广东人很直接, 不就是搵两餐吗?

广东人比较豁达, 看得开。

“马死落地行” 这句广东话就是一个代表。



清华北大上不了, 还有华工华师, 上不了暨大可以上双鸭山,上不了暨大医学院还有双鸭山卖底裤。 再不行还可以上湛江医学院, 湛江医学院好歹和双鸭山卖底裤一样有 130 多年的历史。考不上湛江医学院还有南方做后备。

除了华工还有广工、广医、广外、广商、广中医等等广字头的学校。 双鸭山卖底裤以前也是广字头的, 傍上双鸭山以后就摘了广字头的帽子。

经济发达的城市还有自己的大学, 例如深圳大学、汕头大学等等, 广横走也未必有深大、汕大那么好的群众基础。 “毕业即就业”用在深大、汕大也是适用的。

华农雄居2020广东省省属大学排名前3甲。华农同样“毕业即就业”。 母猪配种,上华农才能学到真本事。 开宠物医院, 不上华农学兽医, 难道上双鸭山卖底裤?

还有外省的过江龙, 例如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等独立学院排名前10强。广东白云学院高居2020广东民办大学榜首,广东科技学院第。

校友会2020中国民办大学排名中,广东白云学院、广州商学院、广东科技学院、广东培正学院、广东理工学院、广东东软学院、广州工商学院名列民办大学排名前10强。

有心报国也不会无门, 军校也很多,不说别的军体院就算一个。

可以看到广东的教育是粉发达的,有心向学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学校。



马死落地行这句谚语,充满生活智慧。

乐观地看,骑马的走大道,可能永远撞不上柳暗花明另辟出来的蹊径。马死落地行是逆境智商。从地上爬起来,踏踏实实走出自己的路。

......



汕大非正式校歌:


       知道什么叫天高地厚  内心的天空 也要懂得探究 知道什么是海市蜃楼 人海的感受 也要去进修 知识跟世界细水长流 智慧用思考照明宇宙 我们懂得学问没尽头 学会怎么做事 再学做人的操守 我们懂得学习的理由 吸收是为了奉献 才能承先启后 生命不止坚毅与奋斗 有梦想才是 有意义的追求 成功不止付出与拥有 有承担才是 最高的成就 知识跟世界细水长流 智慧用思考照明宇宙 我们懂得学问没尽头 学会怎么自救 再学做人的操守 我们懂得学习的理由 力量要用来分享 才能承先启后 我们懂得学问没尽头 学会终身学习 才没辜负一番造就 我们懂得学习的理由 活出生命的光彩 才无愧于春秋     



《紫日》的主演富大龙有句话很好:

“螃蟹,活的,必定是青色的……如果它红了……”



同样, 广横走,活的, 必定是青涩的……如果你红了……你懂的。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你能做到吗?



俺觉得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更容易一些。


//////////////////////////////////////////////////////////////////////////////////////////////

散文很散, 敬请海涵。俺知乎阅读总量只有 0.7亿,远远未跨出一小步 (n<1亿)。盐值低迷(半年了还900+),草地匍匐50000米单膝跪求大家关注。俺没啥文化, 初中毕业,大伙都知道


“老麦, 大家都说你是‘笑话’、‘论坛孤儿’和‘神棍’。”

“没错。 只有万分之0.5的读者赞同俺的观点。”

user avatar

行吧,哪怕是在一本率逐渐提高的现在,2021年依旧卷炸了

录取率才是影响高考难度的核心。某高难省今年大家一张卷分数线不就拉了?


您好,有的。

但是由于广东普遍不内卷,高三都有人过的很开心。所以很多人在高中是没在意这个事情的,反正我是到了大学才意识到这个问题。

比如我的高中有几十个社团,反正我高一高二几乎所有课余时间都是在玩社团,和大家一起搞活动。每周周六晚上如果不是放假回家的话是全年级看电影,看啥你自己定,全班一起看。

我高三那会儿我妈说你看人家高三每天就睡五六个小时,你一天睡八个小时还说累。我回:“那是电视剧里演的,现实生活哪有这么可怕”

然后我大学之后发现真的有那么可怕,,更可怕的是他们认为我们的高中生活才是是电视上演的。。。

高三稍微紧一点,但是周六晚上也还能全班一起看看综艺。

反正我大学到了南京,传说中的地狱模式的江苏,也没觉得本科课程江苏小伙伴把我甩多远,四年下来基本都是全班前10。(不过我承认那个排第一的姑娘是真的牛逼)

反正就是这样,就算广东人抱怨也会被那些内卷成瘾的省份学生用“你们分数这么低”这些话来攻击。

所以结论就是广东录取率真的低,但是大家高中过得都很愉快,老师会尊重每一个人。也不会有很多高考工厂这种你不可以不听老师话这种情况(我们高三的时候因为一个英语老师发音不标准,(真的很不标准,而且还是年轻老师)上课风格不喜欢写信给校长把她换掉了,物理数学课你和老师有解题思路或者说想法不一样也是可以直接跟老师说,也有过几个激动的同学因为解题思路和老师吵起来的 )

而且可以预见的是,广东省高考会越来越理想,慢慢很多学校都要来广东开校区了。

user avatar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非珠替你负重前行——因为非珠地区的高中教育体系都被冲得七零八落了。广东珠三角和非珠三角的户籍人口大致五五开,但是经济上珠三角把非珠吊起来锤,并且利用经济上的优势疯狂从非珠抽走优质的师资和生源,在二三十年的时间里彻底打爆了非珠的高中教育体系。

珠三角的真实录取率要在广东省的平均录取率上乘个起码1.5,一点都不低,惨的是非珠地区。

一个非珠地区的学生智商很优秀,但是他未必能遇到一个优秀的老师,就算遇到一个,高中可是有好几门课呢;类似的,一个非珠地区的优秀高中老师,他的学生中的大部分都是二本之资;师资生源均不如人的情况下, 还可以走县中和衡水路线——等等,你想被珠三角的媒体吊起来锤吗?

从这个角度来说,江苏的散装模式还是有一点好处的,你要减负、你要素质教育、你要课改,都可以,麻烦都在南京搞,吴不奉诏,淮不奉诏,宁搞任宁搞,高考再打爆。江苏的13个地级市,最菜的也能考出十个八个清北,即使再细化到区县,全省95个区县,即使菜一点,隔年出个清北也不算困难。广东这边26个地级市,出了珠三角,非珠凑一起能出40个清北都困难,119个区县,很多县已经多年见不到清北了。

勘误1:应为21个地级市,写的时候在想广东A-Z的26个车牌,这里的比较其实有点小问题,江苏的地级市的大小比较平均,只有镇江的人口明显偏少,接近300万,其余都是500万的规模。广东各市的规模差距很大,但是除了珠海还是都有300万规模的。然而江苏镇江每年清北凑一凑还是有两位数的,并且高分率是江苏省第一梯队,而在广东,珠海用一百多万的户籍人口打爆了很多两倍甚至四五倍人口的地级市,这就很有意思了。

人口大量流出的这些地级市,很多外地人甚至都没听说过。

这种情况不仅仅是广东,全国很多省份的县中已经告别清北了,再往下可能还要告别985。

至于它们为什么发不出声音,因为它们就算喊了我们也不会听。

这时我忍不住又要抛出我的暴论——衡水中学是河北省用来示威的,你看,每年高考都有人批斗衡水,进而激起全国人民对河北考生的同情,反而提到广东,大家就一片岁月静好,谈一谈一线城市居民的资产与育儿经验,谈一谈现代化高素质的教育理念,仿佛非珠地区在另一个星球上。

勘误2:这是从深圳某教育机构网站捞的2020年的表,大概是为了抢新闻出现了一些统计问题,经过多方验证,绝大部分数据都是准确的,凑合着一看还行,

user avatar

本人在广州,老表在广州top5中学执教,父母由于项目常驻粤西湛江茂名和粤东潮州揭阳,所以广东珠三角,粤东粤西都跑得比较多。

按老表的观点,互联网喊得出声的群体基本上集中在广深了,而广深由于经济和人口往来的优势,实际录取率应该比全省平均高出至少一倍。而个人观察,潮汕地区虽然刻板印象以土豪商人为主,但实际上文脉深厚,尊师重教,尤其是潮州。客家地区也是以尊师重教的传统而闻名。所以这些地区的教育水平大概都是省内上游,实际重点率应该也能算全国中游水平,没什么可抱怨。

而拉低的主要是粤西和山区了,这些地方给大家的印象就是鬼火少年。他们也是互联网的失声群体,同时似乎也不怎么在乎上学的事情。山区不太了解不好说,但是粤西茂名湛江等地大多数家长和年轻人看起来都很满意于在本地上大专或者当兵然后本地就业,可能是得益于本地大型专业企业(石化和港口等)和海军机关比较多,足以保证当地人在本地的就业。最不济还能去珠三角揾工,正经工作几年也够支持自己回老家立足。

而北方各省显得抱怨多可能主要是因为没有这种明显的分层,同时又有深厚的教育传统,导致学生内卷严重。最典型的就是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湖北几省,都是传统汉文明核心区,对于通过教育提升阶层有非常大的需求。同时地域内经济水平较为平均,没有很明显的地域分层,这种流动性又大大催生内卷。江苏湖北好在地区内高教资源相对丰厚,还没那么惨烈,河南河北山东是真的惨 。这样内卷出来的学生,之后也会成为互联网的发声主力,就显得更惨了。我本人就是可怜的河南学生,前些年也没少在互联网上抱怨录取的问题。

至于这两种情况哪一种更好,个人认为是没有什么优劣的,人各有志也没错,支持阶层流动也没错,重点在于继续发展社会和经济,让选择各条路的人都可以相对更轻松更自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