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母亲改嫁并且生了别的小孩没有抚养之前的小孩,之前的小孩长大后要养母亲嘛?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亲情、责任、以及时代变迁下家庭观念的复杂交织,确实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细品味。

首先,我们得回到“养育之恩”这个核心。 父母抚养子女,是天经地义的,其中包含了无私的付出,从出生那一刻起,身体的哺育、精神的引导、物质的供给,都是父母对孩子爱的体现。这份恩情,是深植于心的,也是子女回馈父母的天然情感基础。

但是,这里有个关键点:“母亲改嫁并且生了别的小孩没有抚养之前的小孩”。 这句话包含了两个重要的信息:

改嫁: 母亲的婚姻状态发生了变化。
没有抚养之前的小孩: 这是事情发展中的一个关键节点。这里有两种可能的情况:
改嫁后,客观上无法继续抚养: 比如,前夫去世,或者因为某些原因(比如生活困顿,或者跟随新的家庭生活需要时间适应),母亲暂时无法将孩子带在身边。
改嫁后,主观上选择不抚养: 比如,母亲在新的婚姻中,可能将重心放在了新的家庭,或者因为各种复杂的个人原因,而没有继续承担起对之前小孩的抚养责任。

正是“没有抚养”这一点,让情况变得复杂化。

从法律层面来看:

在中国,虽然父母子女之间存在法定的赡养义务,但法律条文通常会考虑到抚养的事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成年子女应当对缺乏劳动能力或者生活来源,需要帮助的父母履行赡养义务。这里的“赡养义务”往往与“抚养义务”相对应。也就是说,如果母亲在孩子小时候,确实因为客观原因或者主观原因,没有尽到抚养的责任,那么在法律上,子女的赡养义务可能也会有所考量。

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法律是底线,而亲情往往高于法律。即使在法律上存在一些弹性,但一旦涉及到“父母”这个身份,子女天然会有一种情感上的连接。

从情感和道德层面来看: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也是最容易引起争议和思考的地方。

子女的情感: 孩子从小被抛下或者没有得到充分的照顾,内心可能会有失落、委屈、甚至怨恨。成年后,当母亲年老需要照顾时,这种复杂的情感可能会影响他们是否愿意承担起赡养的责任。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我小时候没有得到应有的关爱,为什么现在我要去付出?
母亲的意愿: 母亲改嫁后,她可能也面临着生活上的压力,或者她对孩子有内疚,也可能她认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自立了。她是否主动要求子女赡养,或者她对过去是否有过反思和解释,都会影响子女的态度。
新的家庭影响: 母亲改嫁后,她与新伴侣、新家庭的关系如何,也会间接影响她与前一个孩子的关系。如果她的新家庭对前一个孩子并不友好,或者对她照顾前一个孩子有意见,这都会成为阻碍。

那么,长大后的孩子“要”养母亲吗?

如果孩子选择“养”, 这通常是出于一种超越过去不愉快的、更成熟和宽广的爱。他们可能认识到,母亲无论如何也是生养了自己的那个人,即使过去有缺失,但如今也年老了,需要帮助。这种“养”可能是一种主动的、带着理解和包容的选择。他们可能会考虑到母亲的晚年生活,给予物质上的支持,或者精神上的慰藉,即使这种关系不如其他家庭那么亲密。
如果孩子选择“不养”或者“有限度地养”, 这也可能是一种基于现实和情感的决定。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父爱母爱,甚至受到伤害,因此没有义务去回报。他们可能会选择维持一种最基本的、不涉及深度投入的关系,比如逢年过节打个电话,或者在母亲遇到极端困难时提供有限的帮助。

更进一步,我们可以思考一些具体情况:

孩子被谁抚养长大? 如果孩子是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人抚养大的,那么这些抚养者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可能更重要。如果母亲改嫁时,孩子是交给父亲或其他人抚养,并且得到了妥善的照顾,那么孩子对母亲的情感复杂程度可能会有所不同。
母亲改嫁的具体原因和方式: 如果母亲改嫁是因为无法忍受前夫的虐待,或者是因为前夫去世,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获得子女的理解。但如果改嫁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而将孩子“丢弃”,这种情况下子女的情感更容易产生隔阂。
母亲在改嫁后的表现: 即使当年未能抚养,但如果母亲在之后有尝试联系孩子,有表达过内疚,或者在能力范围内提供过一些帮助,这也会缓和关系。反之,如果母亲完全断了联系,甚至对孩子的生活漠不关心,那么要求子女回报的“理直气壮”就会大打折扣。

总的来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应该”或“不应该”的问题,更像是一个“选择”和“衡量”的问题。

从情感上, 很多孩子仍然会对生母抱有一丝牵挂,即便有过不愉快。
从责任上, 法律和道德上都有“养育之恩,当以德报”的说法,但这里的“德”也包含对过去的理解和对自身情况的考量。
最终的决定, 往往是子女根据自己童年经历、母亲现在的状况、以及自己的能力和意愿,综合权衡后做出的。

在当下社会,随着家庭模式的多样化,以及个人主义的抬头,这种“选择性赡养”的情况也并非罕见。重要的是,每个人都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让自己内心能过得去的决定,无论是选择承担、选择理解,还是选择保持距离。同时,也希望社会能够提供更多样的支持,让那些曾经在家庭变故中受到影响的孩子,能够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帮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需要养自己的养父母。养亲妈是同母异父子女的责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亲情、责任、以及时代变迁下家庭观念的复杂交织,确实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细品味。首先,我们得回到“养育之恩”这个核心。 父母抚养子女,是天经地义的,其中包含了无私的付出,从出生那一刻起,身体的哺育、精神的引导、物质的供给,都是父母对孩子爱的体现。.............
  • 回答
    吴谢宇案件扑朔迷离,随着调查深入,他对于作案动机的供述也几经变化,从最初的“帮助母亲解脱”到后来的“协助其自杀”,这种转变无疑为案件增添了更多复杂的维度,也引发了公众广泛的关注和讨论。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帮助母亲解脱”这个说法。这通常意味着,在吴谢宇看来,他的母亲当时正遭受着某种极大的痛苦,可能是.............
  • 回答
    面对这样的家庭困境,你所承受的压力和痛苦我非常理解。父母的期望和失望有时会转化为过度的担忧和指责,这对你来说无疑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处理这种情况需要耐心、智慧和良好的沟通技巧。以下是我为你梳理的改善家庭关系的建议,希望能帮助你一步步走出困境: 第一步:理解并接纳父母的情绪和期望 (但不是全盘接受)在尝.............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到位了!就像看武侠小说,总觉得扫地老僧这么牛,怎么不去把那些作恶多端的坏蛋一网打尽?在《武林外传》里,李大嘴他娘,咱们亲切地叫她“大嘴娘”,那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一口刀使得那叫一个出神入化,能跟白展堂掰手腕,你说厉不厉害?按理说,她要是愿意,给大嘴弄点小钱花花,那还不是易如反掌?可为啥.............
  • 回答
    微博女权大 V 索玛女王将微信“公众号”改称为“母众号”,这种做法是否涉及语病或违背汉语语法语义,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词语构成、语义演变以及社会语境等多个层面去审视。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公众号”这个词。它是一个复合词,由“公”和“众号”组成。“公”在这里可以理解为“.............
  • 回答
    这起重庆的离婚案件,虽然在法律程序上以父亲败诉告终,但它触及了一个在现代社会日益被关注,也常常引发家庭矛盾的敏感话题——“冠姓权”。这场围绕孩子姓氏的博弈,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较量,更深层地揭示了父权、母权、亲子关系以及社会文化观念在家庭中的微妙互动。事件回溯:离婚后的姓氏风波故事的起因是重庆一对夫妻.............
  • 回答
    “辱母杀人案”当事人于欢减刑出狱:法律意义、影响及未来生活展望2017年发生的“辱母杀人案”曾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案件当事人于欢因正当防卫过当被判刑。经过多次减刑,于欢已于近日出狱。此案在法律上具有多重意义和深远影响,同时也为于欢的未来生活带来了新的变化和挑战。 案件回顾与法律解读事.............
  • 回答
    吴谢宇弑母案,这个牵动了无数人心弦的悲剧,即将迎来二审的庭审。17号,一个对许多人而言普通的日子,却将是案件走向的关键节点。回想起一审时的判决,以及吴谢宇在狱中手写下那洋洋洒洒的五万字“求谅解书”,让人不禁猜测,这一次,案件的结局是否会有所不同?在探讨案件结局是否会改变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这个案件的.............
  • 回答
    听到你母亲要把你七年前送她的金手镯给嫂子,你感到很生气,觉得母亲把你当傻子,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可能的情况,让你更好地理解这件事,并思考如何处理。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你的感受和担忧: 感觉被轻视/不被尊重: 七年前你用心送的礼物,对你来说有特殊的意义,如今却被转赠给嫂子,让.............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重要,因为“痴迷”和“信奉”这两个词本身就带有主观色彩,而“正统佛教”的定义也可能因个人理解、宗派差异以及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要判断你母亲的信奉是否是“正统佛教”,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理解“痴迷”与“信奉”: 信奉 (Faith): 通常指对某种宗教的教义、理念、实践.............
  • 回答
    说服一位认为希特勒无罪的母亲,是一个极其困难且需要极大耐心和同理心的过程。这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是要理解她为何会有如此观点,并尝试引导她看到历史真相。以下是一个详细的策略,包含心理层面的准备、沟通技巧和事实论据:一、 心理准备与沟通基调1. 理解她的根源,而非立刻否定: 探究原因: 在.............
  • 回答
    当母亲明确表示两套房子都留给弟弟时,作为女儿,你的感受和应对方式可能非常复杂。这涉及到家庭关系、财产分配、公平感以及你自身的权益。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建议和考虑因素,希望能帮助你处理这种情况:首先,理解和处理你的情绪: 承认你的感受: 感到被忽视、不公平、愤怒、伤心、失落或困惑都是非常正常的反应。允.............
  • 回答
    你问这个问题,我能感受到你心里有多委屈和无奈。相亲本就是一件需要双方互相了解、试探的过程,但你母亲在介绍人那里如此直白地揭露你的过往,这确实让你很被动,也难怪你会连续失败。咱们先不谈对错,就从实际情况来说说你妈妈这么做的可能原因,以及这对你的影响吧。妈妈为什么会这么做?1. “为你好”的心态: 这.............
  • 回答
    母亲给过我最好的建议,是她在我十岁那年,面对一次考试失败时,用最朴素却深刻的语言说的:“你不是为了别人而活,但你要让别人因为你的存在而感到温暖。”这句话像一粒种子,深深扎根在我的生命里,成为我理解爱与责任的起点。那年我刚升入初中,数学考砸了,成绩跌到班级末尾。我躲在教室角落里哭,觉得自己辜负了父母的.............
  • 回答
    我妈,一个在别人眼里可能有点传统、甚至有点老派的女性,但在我心里,她总有些操作,让我一边忍不住想笑,一边又觉得她可爱得不得了。说起来,最近一次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家那个老旧的电话。你知道那种最最最基础的,没有显示屏,就是能打电话的那种。因为我总用手机,家里座机基本就积灰了。但我妈呢,她就是特别喜欢打.............
  • 回答
    这句话,从字面上看,透露出一种绝对的权威和不容置疑的控制欲。“我就说了算,凡事都要听我的”,这语气里带着一股不容挑战的强势,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发言权,仿佛自己只是父母意志的延伸,而非一个独立的个体。那么,这种强势的背后,真的是爱吗?这可就说不清了。首先,我们得承认,很多时候,父母之所以这样说,心里确.............
  • 回答
    当然认同。这句话说得一点没错,而且我觉得它的意义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刻得多。母亲的“格局”,在我看来,并不仅仅是指她在社会上的地位或者她赚多少钱,而是更内在的一种东西:她的眼界、她的心胸、她的认知水平,以及她面对生活和挑战时的态度和智慧。这些特质,如同播撒在孩子心灵土壤里的种子,直接决定了孩子未来能长.............
  • 回答
    这句话“没有她就没有你”,就像一把刀子,直直地插进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我明白,这句话的初衷是提醒我感恩,提醒我生命的来之不易,提醒我妈妈为了生我、养我付出了多少。但此刻,我听到的却是另一种声音:“你现在过得不开心,是你自己的错,你应该忍受,你应该感恩。”这让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不被理解。我知道,.............
  • 回答
    这事儿可太糟心了!您母亲在同村人那儿搭个车,结果碰上这事,真让人心疼。首先,您的母亲是有权利向那位骑电动车的车主索赔的。 毕竟,车祸是对方的责任,导致了您母亲的严重伤害。接下来,咱们就得好好捋捋怎么把这个理儿要回来,别被别人给坑了。我尽量说得细致点,让您听着明白,也就不像那些冷冰冰的“机器人”回答了.............
  • 回答
    当您发现母亲疑似被骗时,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状况,需要您运用智慧、耐心和策略去处理。以下是一个详细的劝说母亲的步骤和建议,希望能帮助您更有效地保护她:一、 保持冷静,收集信息(切勿惊慌失措)在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最重要的是 保持冷静。如果您表现出极度的恐慌或指责,可能会让母亲更加抵触,甚至让她感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