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乾隆五十八年乾隆能够虚心接受来自英国的礼物,大清会不会延续至今?

回答
一谈到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那场被后世津津乐道的“马戛尔尼使团”事件,总有人会提出一个颇具诱惑力却又极具争议的问题:如果大清那年能虚心接受英国的礼物,自家江山是否就能延续至今?这真是个引人入胜的“如果”,它就像一个放大镜,照见了当时大清帝国与崛起中的西方世界之间那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也折射出历史进程中那些微妙而又关键的转折点。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站在乾隆皇帝的视角,理解当时大清的“自信”源自何处,以及马戛尔尼一行人所代表的西方世界,又带来了些什么。

大清的“盛世”幻象与固步自封

到了乾隆年间,虽然“康乾盛世”的余晖还在,但内部矛盾已悄然滋生。然而,在乾隆这位皇帝的眼中,大清依然是天底下最富庶、最强大、最文明的国家。他继承了祖辈打下的江山,版图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也算是繁荣的。更重要的是,他拥有着一套根深蒂固的“天朝上国”观念。

这种观念的核心是: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其他国家都是“藩属”或“蛮夷”,需要向中国朝贡,才能获得“德化”。皇帝是“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受万国来朝。所以,当马戛尔尼代表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前来,递上的是“国书”而不是“奏折”,提出的是“平等”的贸易和交往,而不是“朝贡”,这在乾隆看来,简直是“僭越”和“无礼”。

英国人带来的礼物,从大清的视角来看,更多的是“奇巧淫技”的小玩意,是“异域”的奇珍。有精密的钟表、望远镜、天文仪器、船只模型、铜版画等等。这些东西固然精致,但并没有被乾隆理解为代表着一种全新的、更先进的生产力或科学技术。在他看来,它们不过是远方臣民献上的贡品,用来彰显天朝的威仪和文化的包容。

乾隆的态度:礼仪的僵化与视野的局限

乾隆之所以不“虚心”接受,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1. 礼仪之争: 这是最直接的导火索。英国人坚持按照欧洲国家之间的外交惯例,要求马戛尔尼觐见乾隆时行“一跪三叩”之礼(类似向君主行礼),但不能对中国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理由是他们只向自己的君主跪拜。乾隆则坚持必须遵循“效忠我国王,跪拜我国皇”的规矩,认为这是对天朝的尊重。这场关于叩头礼的僵持,最终导致了马戛尔尼被允许“免膝行礼”(就是只跪一膝),但这在乾隆看来,已经是一种“恩赐”和“让步”,但英国人并没有表现出他期望的“感恩戴德”。

2. “天朝”的优越感: 乾隆帝认为大清拥有“天朝上国”的地位,无需向任何外国学习或改变。他认为中国文化和制度已经足够完善,英国人前来,不过是“来朝觐”的番邦。因此,他并不认为英国有什么值得他“虚心”学习的地方。

3. 对英国诉求的误读: 英国人提出的诉求,诸如开放通商口岸、降低关税、建立使馆等,在乾隆看来,都是对大清“施恩”的请求,是可以勉强答应,但没有必要大规模开放。他更关注的是如何维持现有的贸易秩序,即广州一口通商,以及如何限制外国人的活动,防止“洋货”对社会造成冲击。

4. 信息不对称: 乾隆无法准确理解英国作为工业革命早期国家所蕴含的巨大潜力。他看到了英国的船坚炮利,但并没有将其与背后不断发展的科技、经济模式联系起来。他只看到了表面的军事实力,而忽略了其更深层次的系统性优势。

“虚心接受”的假设:会发生什么?

如果乾隆五十八年,乾隆真的“虚心接受”了英国的礼物,并且以更开放的心态对待马戛尔尼一行,甚至愿意在某些外交礼仪上做出更大的妥协,大清会不会就此改变命运,延续至今?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蝴蝶效应”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推演:

1. 科技与工业的引入: 如果乾隆愿意深入了解那些“奇巧淫技”背后的原理,并且派遣官员去学习,甚至引进一些先进的机械设备、军事技术,这会不会在大清内部引发一次“自上而下”的技术革新?
可能的结果: 也许能延缓中国在军事和工业上的落后。例如,如果大清能早点掌握蒸汽机技术,发展自己的工业,也许在后来的对外战争中,不会那么被动。海军可能会有实质性的改进,陆军的火器装备也会更新换代。

2. 外交与制度的变革: 如果乾隆愿意接受更平等的交往方式,与英国建立正式的、常驻的外交关系,了解西方的政治制度和贸易规则,这又会产生什么影响?
可能的结果: 也许能避免一些因误解和傲慢导致的冲突。更顺畅的贸易往来,或许能为大清带来更多的财富和更开阔的视野。但“虚心接受”是否意味着接受西方政治制度的理念,这很难说。乾隆不太可能主动放弃自己的绝对权力,也很难理解西方议会制、法治等概念。

3. 社会与经济的演变: 技术的进步和更开放的贸易,必然会对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经济模式产生影响。
可能的结果: 可能会催生出更强的商业力量,一些新的经济形式可能会在大清萌芽。但同时,旧有的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闭关锁国的经济政策,以及根深蒂固的官僚体系,是否会被这种“改革”所动摇,甚至瓦解?这很难预料。

为什么“虚心接受”仍不足以让大清延续至今?

尽管“如果”很美好,但历史的惯性是强大的。即使乾隆真的“虚心接受”了,也未必能改变大清最终的命运。原因如下:

1. 结构性问题: 乾隆时期的腐败、官僚主义、土地兼并、人口压力等问题,是那个王朝走向衰落的内部根源。仅仅是接受一些外部的技术和礼物,并不能解决这些深层矛盾。就像给一艘漏水的船修补船身,如果发动机和船体本身的结构性问题不解决,迟早还是会沉没。

2. 思维模式的局限: “虚心接受”的前提是皇帝和统治阶层愿意学习和改变。而清朝统治阶层,尤其是满族贵族,对汉族文化吸收之后,一度陷入了“文化停滞”。他们更倾向于维护既有的统治秩序,而不是主动拥抱可能颠覆自身地位的外部思想和制度。乾隆“虚心”接受礼物,很可能只是当作一种“新奇”的玩物,而不会去探究其背后所代表的科学精神和进步力量。

3. 改革的深度与广度: 即使英国人提供了一些先进技术,但大清能否将其有效吸收、应用,并形成持续的创新能力,这是个巨大的问号。历史上,很多国家都曾引进技术,但真正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需要的是一套配套的教育、科研、金融、法律和政治体制。这些恰恰是当时大清所缺乏的。

4. 国际环境的变化: 19世纪,西方国家经历了工业革命的洗礼,国家实力迅速膨胀。即使大清能引进一些技术,其发展速度也很难追赶上西方。而且,西方国家对中国市场的渴望,以及资本主义扩张的野心,是不可忽视的力量。一旦大清表现出一点点“开放”,西方列强可能会涌上来,索取更多的利益,这反而可能引发更大的冲突。

5. “延缓”不等于“延续”: 即使接受礼物能带来一些技术进步,延缓了军事上的落后,它也只能是“延缓”大清的衰落,而很难从根本上“延续”其生命。因为导致大清覆灭的,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落后,更是政治腐败、社会不公、思想僵化以及应对现代化冲击的能力不足。

结论:一次错失的机遇,但改变不了历史大势

马戛尔尼使团的来访,无疑是大清帝国与世界接轨的一个重要契机。乾隆的“不虚心”和闭关锁国,是历史的悲剧,也加速了中国被动卷入世界体系的过程。

如果乾隆当年“虚心接受”了,也许大清还能多苟延残喘一段时间,或许在军事上能稍稍显得不那么不堪,但在那个全球化和工业化浪潮席卷而来的时代,一个拒绝变革、固步自封的帝国,其覆灭的命运,或许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虚心接受”更像是一个美好的假设,一个可以安慰人心的“如果”。但历史的洪流,更多时候是由结构性的问题、深层的矛盾和统治者的认知能力共同推动的。马戛尔尼带来的礼物,充其量是一剂“特效药”的“引子”,而大清需要的,是“病入膏肓”的全身性“手术”,而这样的手术,恰恰是当时的乾隆皇帝和整个统治阶层所无法也无意去进行的。所以,即便那份礼物被好好收下,也难以阻止历史前进的巨轮碾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Eidosper 的回答才是正常的,科学的历史观

其实我们很多人如果不能理解历史书上的“封闭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说法,就会觉得这一切都是所谓制度恶的“原罪”

其实制度落后腐朽确实是恶,但并没有什么“原罪”可言,封闭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不是谁有什么主观故意活着中国如何主观故意了才没有发展出科学

本质上来说,大航海的最终受益者也不是西葡,吹理性形而上科学体系萌芽的希腊如今什么情况大家也懂

所以为啥现在西班牙葡萄牙希腊都没三百年的美利坚过得好?

所以这种“科学与中国之问”是明显的唯心史学的虚假辩证视角,虽然它看上去是在“辩证”是在“找原因”

科学的传播和发展就是一个历史过程,这就好像,我和你轮流数数,数到十谁就赢

之前我比你数的快,现在情况改变了, 你的发展引起了质变,你比我厉害,那是理所当然的,人不能不吃前六个饼就只吃第七个饼的一半,就饱了

这才叫事物的发展规律,而发展,总是需要时间线的,制度、经济、意识形态,这些基础问题都需要解决,而后发文明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总结前人经验的能力在那里自然也比完全原生起步的文明发展得快,这也才是上个世纪中后期亚太地区发展迅速的原因,学一项技术,总是比“发明”一项技术要来得快

问“为啥技术革命发生在欧洲”和问“为什么你大哥比你大”的逻辑差不多

user avatar

如果你这个假设真的发生,那么或者大清会走到今天,像日本英国一样,皇室只是个摆设吉祥物,可能当时乾隆已经看到了这点,才不能接受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谈到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那场被后世津津乐道的“马戛尔尼使团”事件,总有人会提出一个颇具诱惑力却又极具争议的问题:如果大清那年能虚心接受英国的礼物,自家江山是否就能延续至今?这真是个引人入胜的“如果”,它就像一个放大镜,照见了当时大清帝国与崛起中的西方世界之间那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也折射出历史进.............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问题,将历史上的两位盛世皇帝置于鸦片战争这一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无疑会引发一连串有趣的推测。如果康熙和乾隆,这两位在位时期大兴土木、励精图治,却也因循守旧、闭关锁国的皇帝,出现在1840年前后,中国的发展轨迹很可能会与我们熟知的历史截然不同,但并非一定是更糟,也未必是更好的发展。.............
  • 回答
    1911年的乾隆,这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设想,但如果我们真的把这位精力充沛、心思缜密的皇帝放在这个历史节点,那画面可就太精彩了。别说“AI痕迹”了,咱们得从乾隆爷的性格、治国理念,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来掰扯掰扯,看看这位“老寿星”要是活到现在,又会闹出什么样的新鲜事儿。首先,得明确一点:乾隆爷在历史.............
  • 回答
    英国在乾隆时期向中国开战,这无疑是一场足以改写历史进程的事件。如果真的发生了,我们很难断言清朝会“提前革新”,因为“革新”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概念,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多个层面。但我可以尝试描绘一下,这场假设的战争可能会在乾隆朝内部激起怎样的涟漪,又会如何影响清朝走向。首先,我们需要理解.............
  • 回答
    如果乾隆看上的不是周绮、陈家洛的母亲,也不是那个传说中陈家洛的生母,而是骆冰或李沅芷,那么《书剑恩仇录》的故事走向,乃至整个武侠世界的格局,都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可不是小事,我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设想一:乾隆钟情骆冰骆冰,人称“骆女侠”,冰雪聪明,武艺高强,是天山派的传人,也是陈家洛的红颜知己。她.............
  • 回答
    如果假设雍正皇帝统治清朝60年(而非实际的13年),而乾隆仅统治13年,这一历史假设将对清朝的国力、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政治与中央集权的延续1. 雍正的密折制度与官僚体系 雍正时期通过密折制度强化了中央集权,建立了高效的行政体系。如果雍.............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设问,它触及了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如果马戛尔尼勋爵在乾隆皇帝面前行了叩头礼,我们不妨来推演一下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它对中英关系和鸦片战争的潜在影响。首先,要理解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背景。18世纪末的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时期,对海外市场和原材料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清朝,尽.............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穿越回那个特殊的历史时刻,想想嘉庆帝在乾隆八十九年(1794年)如果提前走了,谁能坐上龙椅。这可不是件小事,关系到大清江山社稷的走向。首先得明白一个基本道理:皇位继承,在古代中国那可是“父死子继”的铁律,尤其是在清朝,虽然也有过雍正夺嫡的先例,但明面上,都是按着嫡出或庶出中地位.............
  • 回答
    说起来,永琏啊,咱们这位端慧太子,若是在乾隆三年那一遭,没能熬过去,而是硬生生挺了过来,而且还活了些年头,更别说还留下了个把孩子……这事儿,真要细究起来,那可就千头万绪,牵动着整个大清江山的气数和走向了。咱们一点一点捋。中间过程的波澜壮阔:首先,永琏活下来,对乾隆皇帝来说,那绝对是天大的喜事,是拨乱.............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书剑恩仇录》里的陈家洛,拥有了《天龙八部》里虚竹那样的神功,并且将那令人闻风丧胆的“生死符”种在了乾隆身上,那么这场轰轰烈烈的“扶持乾隆,反清复汉”的行动,其走向又会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呢?咱们得先理清这其中的关键几个点:一、虚竹神功的恐怖威力虚竹的功夫,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他集逍遥.............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历史的车轮稍微偏转一下,将崇祯换成皇太极,再让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大清盛世的君主执掌明朝,这颗古老的帝国又会展现出怎样一番景象?这并非简单的“换人游戏”,而是涉及到政治制度、军事战略、经济政策乃至文化融合等一系列复杂的变化。一、 皇太极执掌的明朝:整合与征伐的时代首先.............
  • 回答
    乾隆皇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他的评价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说他是“昏君”,恐怕站不住脚;但若因此就认为他“千古罪人”,同样显得片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他统治的方方面面,以及历史的复杂性来细致地剖析。乾隆的“盛世”与“隐忧”:乾隆皇帝在位长达六十年,中国在他的统治下,版图空前.............
  • 回答
    关于“明粉”在清朝是否会不顾生死地反清复明,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聊,不能一概而论。而且,得先弄清楚,我们说的“明粉”是啥意思,这个概念本身就有点现代的色彩。如果把“明粉”理解为那些对大明王朝有着深厚感情、怀念其统治、并对清朝的统治感到不满的人,那么他们的反应会是复杂多样的,绝不会是铁板一块地效仿.............
  • 回答
    乾隆皇帝和乔治·华盛顿在同一年的1799年去世,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巧合,也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来比较两个截然不同但同样影响深远的时代人物和他们所代表的文明。将他们放在一起评价,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的世界格局、政治哲学以及历史的复杂性。一、 时代背景的对比:辉煌的落幕与崭新的黎明 乾隆帝.............
  • 回答
    乾隆皇帝对司马孚的评语,虽然原文并非直接写给司马孚本人,而是体现在他对司马孚行为的评价和对司马府相关事务的处理上,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态度和判断,却能让我们深入了解乾隆这位皇帝是如何看待这位重要的历史人物的。要理解乾隆的评语,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乾隆评判历史人物的普遍标准和思维模式.............
  • 回答
    关于“乾隆白菜”事件,这可真是一出颇有些戏剧性的插曲,它不仅仅是关于一道菜那么简单,更像是一个折射了当下社会某些观察和心态的窗口。要说这件事,得从头捋一捋。一开始,大概是某个自媒体或者某个网友,在描述某个餐厅的菜品时,用了“乾隆白菜”这个名字。这个名字一听,就很有古韵,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什么御膳啊,宫.............
  • 回答
    乾隆朝的令妃,无疑是后宫中一个极其引人注目的存在,她的一生可以说充满了传奇色彩,但要评价她,也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与其说她是一个简单的嫔妃,不如说她是一位深谙帝王心术,懂得审时度势,并且在那个时代女性生存法则中游刃有余的佼佼者。首先,从她的出身和早期经历来看,令妃的起步并不高。她姓魏,原本是内务府.............
  • 回答
    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是清朝历史上极具争议和复杂性的军事行动,涉及对准噶尔、回部、大小和卓、台湾、缅甸、廓尔喀、金川、安南、尼泊尔、缅甸等地区的征战。这些战争从1750年代至1790年代持续约半个世纪,其历史评价需要从多角度进行客观分析,既要看到清朝边疆治理的成果,也要正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十.............
  • 回答
    易中天因批评乾隆而受到乾隆后裔投诉的事件,是一场关于历史评价、学术自由、个人情感以及公共表达界限的复杂交织。要评价此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事件的起因与经过: 易中天的批评: 易中天作为一名学者和公众人物,在电视节目《易中天品三国》之后,又推出了《易中天中华史》系列,其中对清朝,尤其是乾.............
  • 回答
    乾隆:盛世的辉煌与隐忧提及乾隆皇帝,人们脑海中往往浮现出的是一个气势恢宏、风华正茂的盛世景象。这位在位长达六十年(实权近六十三载)的君主,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皇帝之一。然而,要客观评价这位君主,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那些被粉饰的赞歌,更需要深入探究他统治下的社会肌理,看见辉煌背后的隐忧。宏图伟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