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存在高Fi的INTP和高Ti的INFP吗?

回答
在MBTI的理论框架下,INTP和INFP这两个类型分别以其主要的认知功能——Ti(内向思维)和Fi(内向情感)——来定义。因此,要谈论“高Fi的INTP”或“高Ti的INFP”,需要深入理解这些功能在各自类型中的作用和潜在的表现。

首先,我们来看看INTP。INTP的核心是Ti,这是一种高度发达的、倾向于分析、分类和逻辑严谨性的内在认知模式。Ti的拥有者追求理解事物的内在运作原理,构建清晰的理论框架,并在其中寻找一致性。他们的世界是关于概念、逻辑链和清晰的界限。这种功能让他们成为出色的问题解决者,能够剖析复杂系统,并找到最有效率的解决方案。

然而,INTP的第二功能是Ne(外向直觉)。Ne为Ti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想法和可能性,让INTP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并进行发散性思考。Ne帮助Ti探索和检验各种理论,寻找潜在的联系和模式。

现在,如果我们要设想一个“高Fi的INTP”,这并不意味着Fi成为了INTP的主要功能。MBTI的层级结构是固定的,INTP的首要功能永远是Ti。但是,我们可以在Ti的框架下,探讨Fi的“存在感”或“影响”。一个在Ti上表现得非常出色,能够构建精妙逻辑体系的INTP,如果同时也有相对发达的Fi,那么他的Fi就可能体现在他对某种内在价值体系的坚持,或者对某些原则的重视。

这种Fi的“存在”不会改变INTP的决策核心是逻辑。一个“高Fi的INTP”可能仍然会以理性分析作为首要的出发点,但在某些情况下,他的Fi可能会像一个微妙的滤波器。比如,在构建一个极度高效但可能触碰某些个人道德底线或价值观的方案时,他的Fi可能会让他感到一丝不适,或者促使他去寻找一个既符合逻辑又不会严重违背其内心原则的替代方案。他不会因为“感觉不对”就放弃逻辑,但那个“感觉不对”会是一个需要被解释和整合进其逻辑体系的因素。

这种INTP更可能对那些能够实现其内在价值或满足其对“意义”的理解的逻辑体系表现出更强的热情。他们的研究方向可能不会仅仅是纯粹的知识探索,而是会带有一些更深层次的、与他们内在信念相关的驱动力。不过,这种Fi的表达方式仍然会是内敛的,隐藏在复杂的逻辑分析背后,不易被直接察觉。他们可能不太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价值观,而是会通过他们所构建的理论或所追求的知识领域来间接体现。

反过来,我们看看INFP。INFP的核心是Fi,这是他们理解世界和进行决策的内在情感指南。Fi让他们高度关注自己的内在感受、价值观和道德原则。他们追求真诚、意义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对他人的情感也很敏感,但他们的决策主要还是由自己内在的价值体系所驱动。

INFP的第二功能是Ne。Ne为Fi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想象空间,让他们能够探索各种可能性,并将其与自己的内在价值联系起来。Ne让INFP能够理解和共情不同的观点和情感,并从中找到与自己内心深处产生共鸣的部分。

那么,一个“高Ti的INFP”是什么样的呢?这同样意味着Ti并非INFP的主导功能。INFP的决策核心永远是Fi。但如果一个INFP的Ti相对发达,这会带来一些有趣的组合。

一个“高Ti的INFP”可能不会像典型的INFP那样,完全依赖直觉和感觉来指导行动。相反,他们可能会在自己的价值观体系内部,构建起一套更加清晰、有条理的逻辑。他们的Fi仍然是首要的,但Ti会帮助他们更有效地组织、分析和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种Ti的存在,会让INFP的表达方式变得更加清晰和有条理。他们可能仍然会因为某些事情触动了他们的内心价值而产生强烈的反应,但他们可能会尝试用更具逻辑性、更严谨的方式来解释和沟通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仅仅诉诸模糊的“感觉”。他们可能会在辩论中,用逻辑来支持自己的价值观,而不是仅仅坚持自己的感受。

例如,一个典型的INFP可能会因为某个社会不公而感到愤怒,并直接表达这种愤怒。而一个“高Ti的INFP”,在感受到同样的愤怒时,可能会先去分析这个不公的根源,找出其中的逻辑漏洞,然后用一套清晰的论据来解释为什么这件事情是错误的,并提出一个符合其价值观的、具有逻辑性的解决方案。

他们的决策过程,可能会是在Fi确立了“这是我所相信的”之后,再用Ti来“我如何能够合乎逻辑地去实现它,或者让别人理解它”。Ti会成为他们实现Fi目标的工具,帮助他们将内心的愿景转化为可行的计划,或者将自己内在的理解清晰地传达给他人。

总而言之,MBTI的理论模型强调了功能层级的固定性,INTP的核心永远是Ti,INFP的核心永远是Fi。但人是复杂的,后天经验、成长环境以及其他辅助功能的相对发达程度,都会影响我们在特定情境下某个功能的“表现力”或“显现程度”。因此,我们不能说一个INTP“变成”了一个高Fi的人,或者一个INFP“变成”了一个高Ti的人。而是说,在他们既定的MBTI类型框架内,某个辅助功能(对于INTP来说可能是Fi,对于INFP来说可能是Ti)可能以一种更具影响力的、更容易被观察到的方式被发展和运用,但它始终是在主要功能——Ti或Fi——的指导和框架下运作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存在,但是表述不严谨。高Fi的INTP和高Ti的INFP的说法,是把荣格八维的原型论和特质论混在一起说了。

更好的表述方式:我本身属于INFP类型原型,不过从特质上来说,我的Ti其实很高。我本身属于INTP类型原型,不过从特质上来说,我的Fi其实很高

在此也反对某些回答说的荣格心理学派没有这种说法,荣格心理学派早就从“均衡原则”和“等值原则”确立了阴影功能也可以很高的说法。荣格八维原型论实际并不只是僵化的模型!是可以和特质论结合到一起用的。功能位置(态度)不可变不代表功能强度(使用频率)不能变!有空可以看看荣格心理学怎么说的,网传八维模型肯定不完善啦..一大堆人说的是“自己的八维模型”而不是“荣格八维”

心理能量的两极对立和熵原则。 荣格的心理能量概念的本质是能量的两极对立和熵原则(又叫均衡原则),所谓熵原则是用热力学中的第二定律来说明物理能量流动的方向,按照这一原则,物理能量的流动是由于两极之间的势差造成的,荣格用这个术语来表示一种静止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不存在任何势差。因此,心理能量的流动,在人的整个心理系统中,能量的分配就是趋向于在各种结构活动之间保持某种平衡,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产生了某种心理需要,他的心理活动系统就会失横,为了保持平衡,心理能量就会由较强的地方流向较弱的地方,这个人就会通过努力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使心理系统保持平衡,荣格认为健康而成熟的人格总是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而不是存在于完美无缺的平衡状态中

等值原则。“如果某一特定的心里要素原来所固有的心理能减退或消逝,那么与此相等的心理能就会在另一心里要素中出现……当然实际上,它也可能是同时分散到几种心里要素中去了。”(《荣格心理学入门》,p82)这像是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1]

从理论及实践角度来说,原型类型的阴影功能高不代表这个人一定不健康,而仅代表该个体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惯于使用阴影功能去面对外界,从特质论来说只要个体没有发生太大的冲突和紊乱就是没问题的。人不可能完全符合典型的某个类型原型的功能排序。

阴影功能高,最多会让人感觉到“哪里怪怪的”,不那么典型。但假使发生内耗,高阴影功能的个体,如果没有发展好,也容易(不是绝对)陷得更深些。

举例:高Ti的INFP会是什么样子[2]——节选自若化生知识星球课程

八功能中,最无可救药的功能态度像是一个魔鬼,但是这个魔鬼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象征着阿尼玛/阿尼姆斯的第四功能的发展而进行一定驯化,它们之间同样可以起到相互补偿的作用。一个使用Ti频率很高的INFP,能不能使用的好是很考验个人发展程度的。迈尔斯母女的妈妈,其实也是高Ti的INFP类型,她的功能整合是相当不错的,因此她的Ti功能为心理类型和MBTI的学术研究做了不少贡献。但如果个体没分化好,第八功能就容易表现其原始的态度,因为第八功能通常是最未分化、原始混沌的状态的功能。会表现出其更为抽象观念性、拒斥外部标准、秩序及现有观点的态度,甚至会从极为主观判断的视角抨击外部共识、标准,且不一定很准确。也就是说高Ti的INFP如果没有发展好,很容易流入主观。

而即使IXFP不去刻意使用第八功能Ti,也依然会在日常生活中在自身无意识的情况下使用。在生活中我们往往是会同时运用到情感与思维的,只不过是有意识与无意识之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IXFP看待问题时会过于注重自身的情感是否认同,并由此给出自身认知中充分的理由、逻辑论证,即使这种理由是脱离实际甚至是过于主观的。这就是IXFP第八功能Ti的表现了。如果在IXFP陷入loop状态时,她们也会使用这类充满负面及主观色彩的逻辑论证去不断解构自身及他人的信念、情感认同等等,这会使他们陷入彻底绝望的状态。

IXFP在表达自身情感认同的时候实际上会不自觉地带有自身的逻辑论证(Ti阴影的表现)、或是通过个人情感、信念等表达自身的观点并证明其合理性(主导功能与第八功能会不自觉一并使用),这点IXFP本人是否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第八功能Ti的使用,则需要看个体的察觉、整合情况,但他人和IXFP在互动时往往能够察觉到她们第八功能所有的负面表现。

举例:高Fi的INTP会是什么样子——节选自若化生知识星球课程

INTP — 建筑师 Ti Ne Si Fe Te Ni Se Fi

如果INTP没有通过劣势功能Fe带动Fi使用,而是直接使用了Fi功能的话,就很容易有这个问题:他们的主观情感Fi很容易表现其原始的态度,让他们将Fi贬低客体情感的负面风格表现的淋漓尽致。但所使用的依然是Fi功能本能

第四功能会是羞耻感的来源。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被迫使用劣势功能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与劣势功能表现出优势功能相反性别的负面原型特质:防御性、歇斯底里、绝望、易怒等等。但我们对第四功能却又有本能想要接近、整合并使用态度

第四功能的Fe对INTP及ISTP来说,会有一种想要使用又本能拒斥的感觉。这个位置的Fe功能会表现出明显的劣势,譬如INTP和ISTP会本能地回避和他人社交、不自觉地忽视人际关系的和谐性、或是难以融入到社交氛围中。但即使是如此,我们也可以看到INTP和ISTP在进行逻辑分析时,会本能地想和更多人交流想法、在他们得到思考的结果的时候,也会想要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即便他们现实中往往独处,但也总会在互联网上和更多人产生交流。

对于INTP/ISTP而言,Fe功能的整合并不是前半生就要完成的任务,早年间他们需要接受并承认自身的劣势之后,再去对人际关系、情感氛围本身建立更全面的认知。

第四功能的Fe,主要表现在INTP和ISTP对于人际关系意义及价值的认知往往是模糊的、不确定的。而由于Fe依然在阳面功能,他们也会有意识地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性、或是意识到人际关系中存在的潜规则。

但INTP/ISTP使用Fe功能的方式依然会有一些僵硬、不自然的情况,往往他们是通过对人际关系的察觉以及关系的建立去认识到自身的个人情感(Fi)。对于他们而言,和外界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是相当重要的,因为一旦失去了和他人的人际关系联结,她们的个人情感所有的焦虑、不安感、恐惧感会以颠覆性的姿态爆发出来(他们需要有稳定的人际关系去承载、理清自身的个人情感Fi),以致于她们即使感受到自身的情感很强烈,但却因为无法清晰地建立对自身Fi功能的认知,而招致完全的情感体验混乱,在这时候他们的自我认识会陷入极大的混乱。这是由于第八位置的Fi功能所致(第八功能位置原型:魔鬼/恶魔)

以下内容来自文章:

而刚开始学习荣格八维和MBTI的时候,大多人都会有一个常见的疑问,譬如:我是INFP,但我实际上测试出来的Ne比Fi高,Ti也不低,我是不是非典型INFP?荣格八维功能的排序是固定的吗,还是不变的?

或者时常有人会说“我是高Ti的INFP/高Ni的ISTJ,而且我是健康的”。这些说法其实都是不严谨的(第八功能很高按照原型论的说法,会让个体表现出高度该功能魔鬼破坏性态度),要知道荣格八维其实是特质论+原型论的理论,这些人的误区就是把特质和原型混淆了。在混淆的情况下,我们是很容易(不是绝对!)会把自己原本的类型判错的。而错误认同心理类型则极易(不是绝对!)增高罹患神经质的风险。

接下来是特质论和原型论的科普环节!除了特质论和原型论以外还有类型论,MBTI、四液说、DISC其实都是典型的类型论,是很古老的分类方法(讲究的是群体与群体间的分类,容易忽视个体的内部差异,解释力较低),现在的心理测量工具也基本上不用了这种方法搭建理论了。[3]

关于人格特质论的介绍,:

人格特质理论主要是语言学和统计分析的研究模式产生的成果,‚引用奥尔波特的话来描述可能更为精确‚“。在某一社会中长期说写所用的语言应能包括这一文化中描述任何一个人所需的概念和构念‚,换言之,‚大多数的人格特质都会被编码到自然语言中去”。这种观点和精神分析的信徒拉康的人格理论基本一致‚,认为,‚个体的语言结构其本质也便是人格结构。[4]

简而言之,人格特质理论强调的是:个体间的差异,及个体间的特质与量的差异。也就是是一片叶子与其他叶子的差异。人格特质理论的模型相较类型论更为精细,且信效度更高。同时,人格特质理论需要通过个体的心理测量进行评估,便不可避免地忽视了群体与群体间的差异,但更多彰显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细差异。在如今,人格特质理论被主流心理学界广泛认可。因为特质论并不是把人们分为绝对的类型,而是逻辑上认为人们普遍存在一些特质,每个人在这些特质上有不同的表现。譬如开放性是一种特质,每个人都可在不同程度上具备这种特质,成为其人格的特色之一。而人之所以有差异,就在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特质表现程度,也就是量的差异,而非是质的差异。由此形成每个人不同的特质结构,用于解释人的表征或行为等差异。 [5]

MMPI(明尼苏达量表,自陈式问卷,目前的逻辑沿用了一定特质论模型)和大五人格是人格特质论的代表模型——MMPI问卷的制定方法是分别对正常人和精神病人进行预测,以确定在哪些条目上不同人有显著不同的反应模式,因此该测验最常用于鉴别精神疾病。在精神科医院中往往有这项自评量表。大五人格则提出了人们普遍具有的五种特质:开放性、尽责性、外倾性、宜人性及神经质性,由此来构成个体的人格特质模型,大五人格被广泛用于解释个体差异。

人格特质论在荣格八维理论上的应用方式:

在这个范畴中,我们可以把荣格八维的功能看做是八种特质,在不同个体上八维功能的强度不同,就会有不一样的表现。这样荣格八维功能理论便可以更好地通过自然语言的形式,去描述一个人的主要及次要特质。当然这带来的结果是,我们可能很难以使用特质论版本的荣格八维模型,为一个人确定一个传统的十六类型,因为在这个时候,我们往往会有传统十六类型中多个类型所有的特质,介于多种类型之间。

不过像笔者 @若化生 在荣格八维领域的合作伙伴 @Jungus荣格斯 有一个更加聪明的做法,他们根据文化、社会差异所做出的亚类型分类让特质论版本的“荣格斯64型”理论,更具有现实指导性意义及解释力。不过,严格意义而言,荣格斯实际上制作的荣格斯64型理论,其实已经不属于荣格八维理论的范畴内了,更是一套更易被学者接受的荣格心理学认知功能特质理论。在功能释义上,荣格斯使用了一定的荣格心理学释义,并大量地结合了认知心理学中的定义

关于人格原型论的介绍:

人格原型论更多是在荣格心理学派独有的概念,很多人都会对这个称呼感到陌生,在这里我们简单解释一下原型的意义,以及它如何在人格心理学上作为原型论使用。

原型[6]: 在荣格词典里,原型被定义为人类心理中原始的结构性元素,原型包含了动能、能量和情感,普遍地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在柏拉图所论述的“形式”中,已经表现出了荣格所使用的原型的痕迹列维一布留尔在其著作 《原始思维》中使用的“集体表象”这个概念,更是接近了荣格所描述的心理原型。根据列维一布留 尔的描述,“集体表象”在某一集体(该集体可以是一种文化,或一个民族)中世代相传和继承,并且在该集体的每个成员身上都会留下深刻的烙印;同时,根据不同的情况或作用方式,‘ 集体表象”还能够引起该集体中每个成员对有关的意象和象征物产生尊敬、恐惧、崇拜等感情。
注:集体表象=集体意象。 原型意象: 荣格用原型意象(Archetypal images)来描述原型将自身呈现给意识的形式。但是荣格也一直努力区分原型与原型意象的不同。原型本身是无意识的,我们的意识无从认识它;但是可以通过原型意象,来理解原型的存在及其意义。于是,我们可以把原型意象看做是原型的象征性表现。通过其表现以及表现的象征,我们就可以认识原型。比如,出生、结婚、死亡与分离等等,在其象征的意义上来说,都再现着某种原型的存在。[7]

——荣格说:“人生中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这些经验由于不断重复而被深深地镂刻在我们的心理结构之中。”

原型乍一听很玄乎,其实我们可以通过荣格的这句话,更简单且更接地气地把原型理解为象征或是客体。客体是指除了主体(即我们自身)外的他者,譬如说你的同学好友父母,路边的猫猫狗狗等等都可以称为“客体”(广义)。而在精神分析及荣格(分析心理学)中,客体往往是指除了我们自身外的某个具体的人/角色。

荣格八维原型理论讨论的是人的先天性与后天环境对一个人性格的综合因素影响,其中更强调的是一个人生命中重要的客体,如何影响了功能的形成、表现及动因。强调的是人的毕生发展及其流动性,荣格心理分析师会用这套模型帮助来访初步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生命中的重要角色,了解这些重要角色对自己的影响(即指原型分析),转化其原型影响让功能更好分化。这其中具有精神分析(动力取向)流派的色彩,荣格分析师也会同时使用相关的理论及技术。

荣格八维人格原型论依然有十六种性格,但是已经不能被叫做十六类型性格了,而应该叫做“十六原型性格”

例子,功能原型的意义对同一类型的影响:

譬如说有两个人都是INTJ类型,但是在情感层面的发展有极大的不同。其中原因出现在他们第三功能Fi(第三功能原型:内在小孩)分化程度,及对于他们的个体意义不同。 第一个INTJ个体在童年及青少年时间遭遇过严重的家庭暴力,他的个人情感几乎没有被很好地照顾过,而他又必须坚守自身的立场与信念避免家庭给ta带来过多误导。这就导致了这名INTJ在成年后面对亲密关系很不顺畅,很多时候他难以正面地表达自身的情感,而更多时候他对于自身的情感是更压抑、带刺的状态。他对情感报以相当大的防御及敌意,难以相信情感本身可以给自己带来的积极影响。

第二个INTJ个体整体在童年及青少年时期,并未受到严重的情感上的伤害,但家庭和环境很多时候会要求ta必须达成某个学习任务、要求,才可以表达并满足自己的感受,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更多时候家长对于ta的情感态度也并不稳定,有些时候家长会尽可能通过行动表明对ta的爱,但有些时候又极为忽视。这就带来了这位INTJ个体面对亲密关系的现象:只有自己做的足够好,满足世俗成就的要求和目标后才是能够稳定被爱的。

于是他也往往通过行动和成就去表达自身的爱意,有些时候也会有直接的情感及情绪的吐露,但往往不会给人一种稳定的感觉 可以说的是,第二个INTJ的情感功能分化程度相较第一个INTJ更好,正是因为其功能原型背后所携带的意义更加积极,这会影响他们的第三功能Fi分化水平。第一个INTJ的Fi功能也不必然是只能一直保持那种状态,如果这个INTJ在后续的人生阶段中,遇到了一个稳定、可以接纳与关怀ta的对象,那么这个对象就能够照顾到ta第三功能内在小孩的需求,进而这名INTJ的个体便可以内化这个对象的积极形象,情感功能会有更积极的分化作用。


人格原型论在荣格八维理论上的应用方式:

荣格八维的原型论,在功能释义上依然沿用《心理类型》及荣格心理学派后继者的功能定义,可以说的是,荣格八维原型论本就是荣格心理学派的官方荣格八维模型。

荣格八维原型理论一般用于个体深层分析、个体长期职业生涯规划、个体自我调整,具体的分析应用案例请见这篇笔者的咨询案例文章:

荣格八维的原型理论来源于分析心理学(又名荣格学派)中原型学派John Beebe大师,其提出的荣格八维功能模型,被称为毕比模型。是至今为止,最受分析心理学学者广泛认可的模型,而相关的官方著作即为《类型与原型》。

而根据《类型与原型》及荣格八维原型理论,MBTI及荣格八维的类型原型则有了八功能的固定排序。

十六类型的八功能固定/标准排序:

ESTP — 创业者 Se Ti Fe Ni Si Te Fi Ne
ESFP — 表演者 Se Fi Te Ni Si Fe Ti Ne
ISTJ — 检查者 Si Te Fi Ne Se Ti Fe Ni
ISFJ — 保护者 Si Fe Ti Ne Se Fi Te Ni
ENTP — 发明家 Ne Ti Fe Si Ni Te Fi Se
ENFP — 奋斗者 Ne Fi Te Si Ni Fe Ti Se
INTJ— 策划者 Ni Te Fi Se Ne Ti Fe Si
INFJ— 劝告者 Ni Fe Ti Se Ne Fi Te Si
ESTJ — 监督者 Te Si Ne Fi Ti Se Ni Fe
ENTJ — 陆军元帅 Te Ni Se Fi Ti Ne Si Fe
ISTP — 手艺者 Ti Se Ni Fe Te Si Ne Fi
INTP — 建筑师 Ti Ne Si Fe Te Ni Se Fi
ESFJ — 供应者 Fe Si Ne Ti Fi Se Ni Te
ENFJ — 教导者 Fe Ni Se Ti Fi Ne Si Te
ISFP — 创作者 Fi Se Ni Te Fe Si Ne Ti
INFP — 化解者 Fi Ne Si Te Fe Ni Se Ti

八维功能的固定排序可不是空穴来风,具体请见John Beebe的原型理论![8]

什么是荣格八维的原型理论?

荣格八维的原型理论来源于分析心理学(又名荣格学派)中原型学派John Beebe大师,其提出的荣格八维功能模型,被称为毕比模型。是至今为止,最受分析心理学学者广泛认可的模型,而相关的官方著作即为《类型与原型》。

关于Johne Beebe的简介 约翰.毕比,美国荣格分析师,斯坦福大学医学博士,心理类型与原型学专家。曾于2000-2002年间担任旧金山荣格学院院长,擅长从荣格学派的观点分析电影,精通易经和荣格心理类型。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特聘讲师。

John Beebe《类型与原型》原文:

通过自我剖析和多年的荣格分析实验,我最终确定了八种独立的原型,它们在个体身上、个体的心灵中引导八种功能态度的表现。( 毕比,2004) 。

优势功能和劣势功能相关的这一对原型,这一对原型形成一个轴(图中垂直轴),被称之为人格的脊柱,而另外两个功能位置上的原型(没有在此图显示)构成脊柱的阴影,一般情况下阴影无法被觉察到。而与辅助和第三功能相相连的原型,形成人格的双臂,连同它们的阴影。大多数人的类型探索始于找到他们自己的优势功能和劣势功能之时,这个时候他们就能够充分体验到当两种类型相互对抗时两者之间的差异。

但是,对这人而言,更难的识别的是与他们这两个功能相同但是态度是相反的类型(阴影);在这个时候,无论个体是否意识到,原型都会被激发,从而无法看到个人的目的,而会采取对抗的方式,通常情况下以对立或者卑鄙的方式对待他人。

为了阅读方便,而且出于传统的位置顺序的考虑,我习惯给每一个态度功能的“位置”和相对应的原型分配数字(即图中的数字,John Beebe习惯于用功能位置的数字对功能进行阐述),但我不再把一个人的类型资料看作是表现不同意识功能分化程度的僵化等级系统。

相反,我认为当我们在心中建构模型时,功能态度类型根据位置的特征占据不同的位置。就好像它们有角色间的互动一样,在任何一个人的心理生活中,不同功能在自体(即自我)和阴影(自我所恐惧的冲突、被压抑的部分)戏剧舞台上,通过这个角色互动来表现自己。

若化生批注:简单而论,不同类型的功能表现受功能位置的影响,譬如说#5 Ne类型(INTJ/INFJ)的功能表现,与#2 Ne类型(INTP/INFP)的Ne功能表现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我们分析一个人的类型的时候,绝对是要结合这个个体的经历,去确定ta的荣格八维类型的

尽管不同角色的特定功能类型的实际互动受个体类型的控制,但是所有这些角色在任何一个人的心灵中都能找到。所以我把它们视为携带不同功能的原型情结,因此,我倾向于把它们称为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能够发现的次人格。

而我把位置#1与英雄联系起来,这并没有任何理论上的问题,因为它直观上讲得通且与日常经验相符,即分化程度最高的功能就会拥有英雄的特征,这种偏好选择的通常是一种胜任力。

若化生批注:即我们常说的主导功能,主导功能在量表测试中可能数值不是最高的(因为荣格八维是不可做量化的,八维测试没有常模,所以测试只能测出偏好度),但会是我们下意识去使用它的功能。

但是当我们超越英雄的第一功能后,我们必须认识到不是所有的八种功能在它们的强度水平上都像英雄一样。实际上,它们在等级系统中不是从第一功能经由第四功能到第八功能逐级递弱,而是与功能的强度有关,意识功能所在位置的原型角色决定这种意识功能表现出强度水平,而且原型在不同的人身上发展程度也不同。

若化生批注:八维量表测试里,不是数值越低的功能就必定不在前四功能中。个体对功能的偏好程度与实际表现是有差异的。同时功能背后的原型代表了一个人更深层的防御机制、依恋模式等等。根据防御机制及依恋模式的不同。哪怕是同一个类型,他们所测出来的数值或是功能强度的表现都会存在差异。可以说的是,荣格八维是综合了人格特质论与类型论的模型。

给功能编号是有些不合适,因为这样做就违背了早期的荣格心理学原理和伊萨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使用荣格心理学对MBTI进行分析的结果。而我今天在这个后英雄时期对功能进行编号时,我们应该从质而非量的角度上解读这些数字,这些数字就像一个高度发达的城市中的街道编号一样,第“二”和第“三”功能是相同的,就像纽约的大道,它们通过质让我们去识别我们实际所在的位置。

若化生批注:实际上这么做是为了方便分类,并且使荣格八维理论形成一个更严丝合缝的模型。John Beebe想说的是:功能强度与功能位置不具有因果性。

也就是说,如果将特质论与原型论相互混淆,就会出现下述搞笑的“伦理问题”,简而言之就是如果把心理类型的功能视作是个家庭整体,第八功能的辈分是孙子,主导功能的辈分是爷爷。然后孙子长寿活到了80岁,爷爷短寿只活到了60岁,那么我们可以说因为孙子年龄(功能数值80>60)比爷爷大,所以爷爷应该是孙子,孙子应该是爷爷了吗?[9]

ps:在若化生写下这个笑话的时候,旁边的infj默默吐槽道:你居然还有伦理观念。我说:这是因为我的Fe功能在小丑位置上,所以伦理问题在我眼里就是拿来讲笑话的,这也是个笑话(三关)

为什么John Beebe说功能编号是质而非量的区别?

这里是若化生根据荣格八维原型理论所制作的图表,更多理论了解还是建议看这篇文章和《类型与原型》的著作

到底为什么荣格八维功能有固定排序,最终答案就在荣格心理学中![10][11]

在早期的《心理类型》的八个类型中,我们用来说明每一种性格类型的模式都是一些典型的极端的模式。 所谓极端,指的是某种意识倾向高度发达,因而在无意识中受到压抑的另一种倾向实际上没有能够得到发展。而由于它没有能够得到发展,它也就不能象在许多较为正常的情形中那样,与这种趋于极端的意识倾向相抗衡而发达到-种平衡的效果。正因为我们对八种性格类型的说明都着眼于典型的极端的情形,所以读者会觉得这种对不同性格的描述更接近于漫画而不是写真。

当然,更为常见的倒是一个人同时既是外倾型的又是内倾型的,并且能够同时运用四种不同的心理功能,只是各自所占的比重不同而已(这就是为什么八功能现在的类型结构是eiei、ieie或eiei、ieie的原因)。不过一般说来,一个人总是要么更接近于外倾,要么更接近于内倾。两种心态在一个人身上达到完全的平衡,这种情形极其罕见。同样,个人也总是倾向于更多地发挥某一种心理功能而较少发挥其它三种心理功能(这里阐述的是荣格八维早期的类型组成的阳面四个功能,阴面四功能理论是后续分析心理学派发展而来的,就此便形成了八功能原型理论[12]

荣格把这种在一个人身上得到更多发挥的心理功能称为主导功能,除此之外,当然也还有辅助功能。不过辅助功能是为主导功能服务的,它没有自己的独立性。因此它也就不可能与主导功能相抗衡。由于思维功能和情感功能都是理性的功能(现在更被接受的翻译是:判断功能),所以它们彼此不易成为对方的辅助功能,而倾向于相互冲突和对立。感觉功能和直觉功能作为两种非理性功能(现在的翻译是:知觉功能),其情形也是一样。感觉和直觉可以成为思维或情感的辅助功能,思维和情感也可以成为感觉和直觉的辅助功能。(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八功能类型里“第一功能如果是判断功能/知觉功能,第二功能必然是知觉功能/判断功能。二三功能必然同是知觉功能,或同是判断功能,不同内外倾。”的原因

若化生批注:知觉功能和判断功能都是迈尔斯团队,根据理性与非理性功能释义,衍生出来的更精确的术语

我们不妨设想有这么一个人,他的主导功能是思维功能,而他同时又能利用他的感觉所提供的信息来辅助他的思维。同样,直觉也可以成为思维的辅助功能,它可以提供某种预见和灵感,而思维则可以对它们进行反复思考,把它们想深想透。事实上,许多最有成就的人往往都把思维同直觉结合起来,并通过这种结合做出成就。情感和直觉的配合,其情形也是一一样。如果说前者(思维与直觉的结合)容易产生伟大的科学家和哲学家,那么后看(情感和直觉的配合)就容易产生伟大的艺术家。

从理论上讲,如果有这么一个人,他的两种心态四种功能都同样发达同样适用,那这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但是实际情形却并非如此。在人的心理的各种不同成分之间始终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虽然人的精神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总是在努力追求和谐与平衡。

尽管每个人的心态和心理功能的组合都有自己独特的模式,然而却不可能有谁不具备任何一种心态和心理功能。如果任何一种心态或心理功能不见之于他的自觉意识,那么它肯定是躲藏到无意识中去了,就在那里它也仍然要对一个人的行为施加影响。荣格坚持认为,处在无意识中的东西不可能获得个性化,因而将始终停留在发达的未开化的原始状态。而一旦它突破压抑的防线,就可能干扰和妨碍一个人的生活甚至导致病态反常的行为。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隐藏在无意识中未得到发展的心理功能,对于人的自觉意识是一颗潜在的定时炸弹。

因此,对一个人的性格的评定,就应该包括对多种心态和心理功能的发展程度的估计,以便确定它们是处在分化和发展了的自觉意识状态,是处在未分化未发展的无意识状态。而正确的评定只能来自对一个人的长期观察和深入分析。一般说来,这类数据只能通过长期的精神分析才能得到。为了缩短这种鉴定的程序,已经发明和设计了多种测试方法(譬如用原型理论做分析式的访谈确定一个人的类型。荣格时期还没有八功能原型理论,所以较难判断,在下一篇我们会讲到),这些方法旨在测定各种心态和心理功能获得自觉表达的强度。

例如向受测试的人提出一连串问题或要求他作一系列选择,这些问题和选择涉及到他的兴趣、爱好和习以为常的行为方式。例如,如果他回答说宁愿呆在家里读书也不愿出去参加一次聚会,这就表明他可能是内倾型的人。而如果他回答说他喜欢经历和体验各种各样的事情,这就表明他可能是感觉型的人。

拓展知识点:荣格心理类型时期的八种人格类型请见

综上所述,认为功能位置是可以变动而不是固定的人,如果要给他人分析判定心理类型,毫无疑问是危险的。一是此人根本不具备专业的荣格心理学及心理类型的知识,二是此人根本无法区分特质论、原型论、类型论的区别。三是此人根据特质论的方式去判定一个人的“固定类型”,就容易让此人错误认同自己的心理类型,增大罹患神经症的风险。各位读者在找他人分析类型原型、确定自己的固定心理类型(荣格八维/MBTI)时,一定要擦亮双眼!

靠谱些的若化生心理类型解析、职业生涯定位等咨询预约:

       这里是若化生,一个致力于性格解析、 职业/学业生涯咨询、心理知识科普、 人文知识与文化传播的野心家。 愿你深读。希望能为你带来帮助!     

荣格八维原型论性格测试:ALP荣格八维功能量表测试

荣格八维原型理论要做成量表十分地困难,但所幸笔者 @若化生与上海百思德心理咨询中心通过共同编译,以及人工分析投射测验的方式初步实现了荣格八维原型论测试的量表。

本测试是基于荣格八维原型理论的原理,得出测试者的荣格八维类型(原型性格),【专业版】评估报告会对测试者的投射测验有一定初步分析,同时也会结合到特质论给出一定描述。这样对于只想要初步了解荣格八维理论,进行初步定位及发展建议的用户来说,可省下大篇幅个体分析的时间与成本。

不过为了流传度考虑,目前在我们量表报告中,依然将十六种性格成为十六类型,后续正式搭建量表网站后,应会改称:十六原型性格

备用链接,如果上面的链接打不开,点下面这个

测试者对测试的反馈:

若化生荣格八维入门教学班,更加系统地学习荣格八维理论:

关于更多的类型解读请见:

更多荣格八维系列文章汇总:

付费文章节选公开:新解荣格八维理论系列

参考

  1. ^ 荣格心理学入门
  2. ^来自若化生付费图文课程 知识星球 购买请见该文章后半部分 https://zhuanlan.zhihu.com/p/473048278
  3. ^人格类型论与人格特质论的差异 - 若化生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318078871
  4. ^ 大学生人格对职业倾向的影响研究_张忠豪
  5. ^ 人格特质论的基本问题研究 李红菊 郭永玉
  6. ^分析心理学入门(一)——集体无意识与原型意象 https://zhuanlan.zhihu.com/p/144376702
  7. ^ 尹立.意识 、个体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 ———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简述
  8. ^浅析荣格八维(五)——荣格八维原型理论(John Beebe/约翰.毕比模型) https://zhuanlan.zhihu.com/p/338856095
  9. ^浅析荣格八维【番外篇】——八维功能位置与功能强度的关联性 https://zhuanlan.zhihu.com/p/300738072
  10. ^ 《荣格心理学入门》p152—154
  11. ^mbti 八项功能排序的理由是什么?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5698915/answer/1819440064
  12. ^浅析荣格八维(五)——荣格八维原型理论(John Beebe/约翰.毕比模型) https://zhuanlan.zhihu.com/p/338856095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MBTI的理论框架下,INTP和INFP这两个类型分别以其主要的认知功能——Ti(内向思维)和Fi(内向情感)——来定义。因此,要谈论“高Fi的INTP”或“高Ti的INFP”,需要深入理解这些功能在各自类型中的作用和潜在的表现。首先,我们来看看INTP。INTP的核心是Ti,这是一种高度发达的、.............
  • 回答
    关于是否存在高维度生物观察人类这个问题,确实引人遐思,也一直是科幻作品和哲学探讨的热门话题。如果我们要深入聊聊这个可能性,得先厘清几个核心概念,并且尝试用一种更贴近生活、更少学术腔调的方式来展开。首先,咱们得说说“维度”。我们日常感知的是三维空间——长、宽、高。还有一个我们离不开的维度——时间,也就.............
  • 回答
    宇宙之大,无奇不有,关于生命存在的形式,我们受限于自身的认知和经验,往往会有一个框架。我们地球上的生命,基本都遵循着一定的“低熵”原则:从简单的分子结构组织成复杂的细胞,再到多细胞生物,个体之间有序地协作,形成社会和生态系统。这是一种信息密集、结构精巧、能量相对集中的状态,与我们常说的“熵增”——即.............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因为“存在感”是一个比较主观的概念,受到历史、文化、经济、地理、宣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济南作为山东省会,其存在感确实在一些讨论中被认为不如其他一些省会城市。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尝试详细分析原因:一、 历史原因的“深耕”与“缺位” 济南的深厚历史,但有.............
  • 回答
    当然存在。一个智商极高的人,即便他的思维敏捷,理解能力超群,也可能因为种种原因与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甚至只能进入勉强入读的学校。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的“智商”更多的是衡量一个人在特定情境下的认知能力,比如逻辑推理、空间想象、语言表达等等。它像一把解锁知识大门的钥匙,但能否真正走进知识的殿堂,还需要.............
  • 回答
    大隐于市的高人是否存在?为什么隐于市?又该如何寻找他们?“大隐于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充满魅力和神秘色彩的意象,它指的是那些拥有超凡智慧、高尚品德、深厚学问或独特技艺的人,却选择生活在熙熙攘攘的市井之中,不为世人所知,不慕名利,不显山露水。那么,大隐于市的高人真的存在吗?他们为何选择隐于市?我们又.............
  • 回答
    《只狼:影逝二度》是否“难度过高”这个问题,是一个在玩家群体中被广泛讨论,甚至可以说是“永恒的争论点”。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并且理解“难度”的含义在《只狼》中是多么的独特和具有争议。核心观点: 《只狼》的难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随机性高”、“操作上限低”或者“数值碾压”,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挺实在。要说“存在感高不高”,这得看从哪个角度切入,又跟谁比。不过,如果单论在网络舆论场上,或者一些特定的话题讨论里,明粉的活跃度确实是挺突出的。咱们可以这么掰开了聊:1. 历史爱好者群体本身的活跃度:首先,任何一个朝代的历史爱好者,只要对那个时代有热情,总会在某个时刻表达.............
  • 回答
    刘秀(汉光武帝)作为东汉的开国皇帝,其统治时期被称为“光武中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确实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他在历史中的存在感却相对较低,这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历史叙事的“被遮蔽”1. 东汉正统性的延续 刘秀的统治建立在汉朝的延续之上,而非“开天辟地”的革命性变革。他通过平.............
  • 回答
    在琳琅满目的综漫无限流作品中,读者们常常会惊叹于主角们层出不穷的超能力、神乎其技的剑术、或是毁天灭地的魔法。然而,当我们仔细审视这些作品中的武器配置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枪械的“存在感”似乎远不如其他类型的武器来得强烈。这究竟是为何?抛开作者们的个人喜好不谈,我们可以从几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来剖析这.............
  • 回答
    宋徽宗赵佶的书法,确实是一位绕不开的、影响深远的艺术巨匠。他的“瘦金体”名满天下,至今仍有无数人临习模仿,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独树一帜的风格。但要说“被现代人推得过高”,这其中倒也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一番。宋徽宗书法的“高”在哪里?要评价宋徽宗的书法造诣,不能只看“瘦金体”的表面功夫,而是要从几个层面来.............
  • 回答
    刀剑的存在意义,是一个颇为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尽管您提出的“距离不如枪戟,破甲不如钝器,制作及维护成本还高”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考量,但它们恰恰突显了刀剑在历史长河中独特且重要的地位,其意义远不止于单纯的物理功能。要理解刀剑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一、 历史与文化象征:王权、尊严与社会.............
  • 回答
    三十年战争和七年战争时期,棱堡作为一种重要的防御工事,确实在战场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到了拿破仑战争时期,它的身影似乎不如以往那样显眼,这背后有着一系列复杂的军事、技术和战略演变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棱堡的设计理念、在不同战争中的作用,以及拿破仑战争时期军事战术的革新。首先,.............
  • 回答
    进击的巨人当初在中国内地遭遇“禁播”的传闻,其实是个挺复杂的事情,更像是一个“罗生门”式的争议。如果非要说“禁播”,那也更多是基于一些网络平台出于“自我审查”或“规避风险”的考量,采取了下架、暂停更新等措施,而非一个官方层面的、铁板钉钉的“全国禁令”。当初为何会有“禁播”传闻,又为何现在却又“容忍”.............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实在!说到汉语的声调,阴平确实是最高的,调值是55。这在普通话里是公认的。但如果把“比阴平的调值(55)还高”这个概念稍微延展一下,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我们就能发现一些挺有意思的“更高”的可能性。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汉语普通话的声调系统是固定的,阴平的55调就是它能.............
  • 回答
    关于高福教授“从未说过不存在人传人”的说法,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它放在当时的时间背景、科学认知的演变以及公众沟通的复杂性下来审视。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最初的疫情初期,也就是2019年末到2020年初。那个阶段,对于一种全新的、未知的病毒,科学界和公共卫生部门都在努力收.............
  • 回答
    我常常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仰望星空,想象着那些我无法触及的遥远世界。而关于高维度生命,更是我心中一个不灭的谜团。我们所处的这个三维空间,再加上时间这个维度,就已经足够复杂,能够孕育出万千生灵。那么,在远超我们想象的维度里,生命又会以何种姿态存在呢?这可不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而是基于物理学和哲学的一些.............
  • 回答
    咱们国家有没有那种,住一次院,感觉医生给的药费、床位费什么的都不是太离谱,但一算下来,检查费怎么占了那么大头,比医药费都多?这种事儿,我听身边不少朋友都吐槽过,感觉挺普遍的。怎么说呢,这事儿得分几方面来看。首先,咱们得承认,医疗技术在进步,很多疾病的诊断确实离不开各种先进的检查。你想想,以前可能就是.............
  • 回答
    听到孩子这么说,作为家长,你肯定会感到有些意外,甚至可能有点担忧。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孩子高一,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开始萌芽和探索的阶段,思想上出现一些比较深刻或者说“与众不同”的看法,其实并不罕见,尤其是在接触到哲学、心理学等一些更宏大的概念之后。首先,我们来解读一下孩子说的“唯心主义”和“世界.............
  • 回答
    Java和Python在技术领域中的市场份额和用户群体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在知乎等平台上的体现也反映了两者在技术生态、用户需求和平台算法中的不同定位。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技术生态与市场份额 Java的市场份额优势: 企业级应用:Java是企业级开发的主流语言,广泛用于银行系统、ERP、大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